禮作為一種廣義的交往形式和規範,其原則首先表現為“和”,所謂和,從消極的方麵看,主要是化解主體間的緊張與衝突;就積極的方麵而言,和則指通過彼此的理解與溝通,達到同心同德,協力合作。孔子所崇尚的人生意境是一種和諧的意境,因而也是一種美的意境。用於處理人際關係,也就是既要團結,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又要堅持原則,不能搞庸俗的一團和氣,吹吹拍拍。說到底,還是毛澤東給我們開出的公式:團結——批評——團結。
人生萬象總是在矛盾中謀求調和與融通,而不是對立與分割。有的人滿口歌頌自然人生的美,努力忘記一切缺陷與醜惡;有的人卻用顯微鏡來觀察人生的斑點,仿佛世上隻有虛偽、殘酷、麻木,忘記了鳥歌蟲吟。現代生活需要的不是對立,我們更應該擴大自己的胸襟和容人之量,不要以狹隘的眼光去概括事物,或者隻一味的唱高調,歌功頌德;或者一味的唱反調,挖瘡疤。應該真正地跑到生活裏麵,把一切事都用寬大通達的眼光來細細打量一番,感受生命的和諧與美。
在企業的經營原則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和”。企業家仿佛管弦樂隊的指揮。他把所有演奏者集中在一起,根據他們的專長,發揮各種樂器的特點,指揮他們奏出優美動聽、和諧的旋律來,企業的成功需要的是每個員工的通力合作,企業要充分調動和發揮每一個職工的專長,隻有團結一心,才能有洋溢著活力的、富有韌性和剛性的集體。日本豐田公司的經營者十分注重采用各種方式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他們提出要“發揚溫情友愛精神,形成家庭式的和諧風尚。”豐田公司紿年滿20歲、購買本公司汽車的職工以八折優惠;實在有困難的,公司提供無息購車專用貸款。豐田公司還為職工提供租費低廉的公司宿舍,解決職工的住房問題。豐田的經營者們還經常參加公司的各項活動,製造一種“勞資和睦”的氣氛。這些措施使職工對企業產生忠誠心和歸屬意識.自覺地把自己的命運和企業的命運聯結在一起。
[BT2]8.適度寬容你的下屬
【原文】子曰:“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大意】孔子說:“作領導不寬容,行禮儀不嚴肅認真,遭遇喪事的時候不悲哀我用什麽來觀察這種人呢?
作為一個領導,沒有什麽值得觀察,當然也就是被否定的對象了。這裏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居上不寬”的問題。在另外的地方,孔子曾反複從正麵說:“寬則得眾。”(《陽貨》、《堯曰》)寬容就能得到群眾擁護。並把“寬”作為“仁”的五個方麵內容之一。
荷裔美國作家亨德裏克.房龍曾寫過一本有世界影響的名著《寬容》,把寬容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如果說,寬容對於一般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的話,那麽,對於居於上位的領導人來說,就更應該是一種必須具備的素質了。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清澈了,清澈到像遊泳池裏的水一樣,那時沒有魚兒能夠在裏麵生存的;人太明察,太苛刻了,苛刻到像眼睛裏容不得一粒沙子一樣,那是沒有人願意跟隨你的。俗話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其實也是說的這個道理。在中國曆史上,有許多“寬則得眾”的著名典故和故事,諸如楚莊王絕纓盡歡,孟嚐君不殺與自己夫人通奸的門客,漢高祖重用陳平,曹操下《求賢令》選拔那些雖然有這樣那樣缺點但確有才幹的人,唐太宗不追究郭子儀的兒子得罪自己,宋太祖寬容受賄的宰相趙普,宋太宗寬容酒醉的功臣孔守正和王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與此相反,因“居上不寬”而自食其果的例子也同樣是不勝枚舉。
因此可以說“居上不寬”是領導者的致命傷,而寬容的肚量則是作為一個領導者的起碼要求。越是進入民主的時代這一點就越發突出。這是所有領導者或想做領導者的人必須牢牢記在心上的信條。
如果你的下屬犯了錯,請不要輕易指責他,一定要保持適度地寬容。
你是否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這與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忍受員工的不足有關。你是否可以對他們的微小錯誤視而不見?當員工違背了你一直保持的做事標準時,你是否應當給予懲罰?你是否應當提醒員工注意他們的錯誤?麵對這些問題,雖然你很想裝著視而不見,但又擔心員工趁機利用這一點,並使之繼續蔓延,然而如果你時時給予關注和處理,又擔心他們視你為多事之人,把你當作一個不顧及員工的感覺而處處刁難的完美主義者。這時你應當站在員工的一邊,對他人的缺點和不足表示容忍和理解,這是一個管理者的重要品質。絕不要動輒實施懲罰,或者造出一種令人驚恐的氣氛。如果員工出現某一錯誤時,他們不用擔心自己即將遭受處罰,那他們勢必會更好地工作。員工在對管理者作出評判時,寬容型的管理者似乎更令他們接受。在許多公司裏,當員工出現某一問題時,事後的調查與追究是較普遍的一種做法。實際上,對於員工的錯誤,最好是從中總結更多的教訓而不是過於追究。如果偶爾發生下麵的事情,你應該寬容處之:
①員工某一天遲到
②當你認為員工應當告訴你某一事情時,他們卻沒有
③某位員工丟失了一份重要的文件
④某一員工向顧客提供了一個錯誤信息
⑤員工沒有積極主動地解決某一問題
⑥員工忘記了某一事情或違反了某一規則
⑦員工不顧製度而自行其事
⑧員工做錯了某一事情
⑨員工無意得罪了你
當然,寬容也得有個限度。如果某位員工已經把“偶然”變“經常”地未能滿足你的標準和要求,並且最終導致很大的損失時,你作為管理者,應當完全介入,並且采取相應的措施。
作為管理者,你的作用就是要保證事先製定的標準得以實現,並且以一種令人接受的方式去解決那些偏離標準的行為。如果你將自己視為一個評判他人行為的法官,讓自己不斷評價他人;那你將會與員工逐漸疏遠。你應當充當員工的一名顧問,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和結果作出令人接受的判斷。
當我們與員工一起工作時,關鍵是要找到大家各自價值的最大共同點。當今時代,你不可能迫使員工去改變那些令你無法角逐的東西,你隻能製定一種製度和程序,讓員工根據你對他們的工作需要而自我檢查其價值和行為。保持適度的寬容和容忍,也使得你在工作中能與員工融洽相處,在下指令完成任務時,員工也能欣然接受,並盡最大努力來完成。
[BT2]9.與屬下患難與共,同甘共苦
【原文】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大意】子路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以身作則,吃苦耐勞。”子路請求再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倦怠。”
孔子的言論體現的是勤政愛民的思想。
“先之”是愛民。如範仲淹的名句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凡事都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做到了這一點,就 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為老百姓的表率。
“勞之”是勤政。兢兢業業,吃苦耐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些都是“勞之”的形象。
治理國家大事是這樣,做一個單位乃至一個部門或者一個企業的領導也是這樣。做到了“先之勞之”,也就是一個好領導、好幹部了。
事實上,真正能夠讓下屬擁戴的領導絕不是高高在上、“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領導,而是那些能同員工同甘共苦,共同奮鬥的領導。
縱觀商業史上的眾多企業巨頭的發家史,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很多人在創業初期都是靠兩、三個部下,一間小屋,幾個人同心協力,同甘共苦,最終才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他們的成功靠的就是與部下同甘共苦、患難與共。這種情況下,上下的心往一塊貼,力往一處使,還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呢?又有什麼原因使他們不成功呢?
其實,與人共患難並不是一件困難事,因為危難情況下,共渡難關,同舟共濟往往是惟一選擇。但困難的是危難之後,苦盡甘來,仍能與部下共享安樂的卻並不多見。春秋時,晉文公重耳即位之前深得介子推的幫助。他即位之後就論功行賞,功大的封邑、功小的晉爵,各得其所。介子推不願受封,重耳仍把綿上封為介子推的祭田。眾臣此後更加竭力相報,終於幫助他打敗楚國。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作為一名領導者,身處逆境時與部下共渡難關,時來運轉時千萬不可獨自居功,盡享成果,惟有如此才能贏得威望,得到部下的擁戴,共創公司之大業。
那麼,作為領導者的領導或上司又怎樣才能算是同部下患難與共,同甘共苦呢?答案有兩個方麵:
(1)逆境中,與部下同心協力
哪個公司都有經營困難時,哪個領導也都有身處逆境之日,這時,一個出色的領導應做一個好的舵手,看準方向,動員所有部下共同努力,充滿自信麵對困難,這時千萬別端著架子,指使別人。危船上你也要盡一份力,否則旗倒船翻,你自己也要掉進海裏。
(2)功成名就,莫忘難兄難弟
當時來運轉,功成名就之時,千萬不能翻臉不認人,即所謂過河拆橋,忘恩負義。這樣的領導最為人所不齒,誰願意自己拚命保全的竟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一旦領導的魅力喪失殆盡,並且背上不義氣的罵名,難兄難弟不會再為你效力,新來的人也會望風而逃。
而這時最好的做法是不妨謀求雙贏,讓下屬分享你的成果,使其自身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得以實現。切不可排斥有功部下,落得罵名。
公司的發展壯大的離不開領導與部下的共同努力,協手合作。而患難與共之中形成的上下關係才是最牢固的關係。身為領導,一定要做到與部下同甘共苦,安不忘危,才能使事業蒸蒸日上,也才能讓下屬更加的擁戴你。
[BT2]10.尊五美,屏四惡
【原文】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渭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刃;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日:“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大意】子張向孔子問道:“怎樣做就可以從政了呢?”孔子說:“尊崇五美,屏除四惡,就可以從政了。”子張問:“什麼叫五美?”孔子說:“君子給人以恩惠自己卻不需什麼耗費;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卻沒有怨恨;有欲望卻不貪心;泰然自若卻不驕傲;威嚴卻不凶猛。”子張又問:“什麼叫給人以恩惠自己卻不需什麼耗費?”孔子說:“借人民能夠得利的事情而使他們得利,這不就是給人以恩惠自己卻不需什麼耗費嗎?選擇可以役使老百姓的時候去役使,誰會怨恨呢?想得仁便得到了仁,又有什麼貪心呢?君子無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從不敢怠慢,這不就是泰然自若卻不驕傲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斜視,莊重地讓人望而生畏,這不就是威嚴卻不凶猛嗎?”子張又問:“什麼叫四惡?孔子說:“不加以教育而加以殺戥叫做虐;不加申誡而督查成績叫做暴;政令鬆懈而限期緊迫叫做賊;用給人東西作比,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尊五美,除四惡。
不僅對於從政,就是對於平常做人也是有好處的。
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這其實就蘊含了“惠而不費”的意思在內。政府的一項好政策出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不需要耗費政府的財力和物力,這樣的事情的確是有的。比如說“為市民辦實事”的問題,很多實事,其實就在於當政者能不能想到,而不在於需要什麼耗費的問題。這種“惠而不費”,在個人生活中也是有的,所謂“助人為樂”,其實,嚴格意義上的助人為樂就是一個“惠而不費”的問題。幫幫朋友的忙,替人帶帶東西,捎捎信,或者替外地人指指路等等,都是於人有利而於己無害的事情,不是“惠而不費”又是什麼呢?真要惠而“有”費,把自己的貴重東西送給人家,別人還不見得會接受呢。所以,應該大力提倡的不是“惠而不費”的風尚。無論在不在“公門”,這種風尚都是可以身體力行的。
“勞而不怨”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任勞任怨。任勞容易任怨難,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所以,做一個領導人能讓人任勞任怨是很不簡單的。尤其是做一個基層領導,能使手下人都高高興興地工作,任勞任怨,那可真得要有兩下子。當然,做高級領導人而能夠讓全國人民都任勞任怨,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如果說“惠而不費”、“勞而不怨”都還側重於領導水平的方麵,那麼,“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卻涉及到領導者的個人修養和素質了。
“欲而不貪”是說要有欲望但不要貪婪。以我們這個時代而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該拿的錢還是要拿的,但不能貪汙受賄,利用職權謀私利。“泰而不驕”是說既要保持不憂不懼的心態,心平氣和,遇事泰然自若,又不要裝模作樣,色厲內在,給人以盛氣淩人的感覺。至於“威而不猛”,則是說一個人既要有威嚴,要讓人畏服,但又不能給人以凶猛可怕的印象。有了這種印象,人家一看見你就躲得遠遠的,你還怎麼去領導他呢?
五美有了,領導者的形象也就樹立起來了。相應地,還要去掉一些壞毛病,這就是“四惡”的問題了。
一惡“不教而殺”。所謂“殺”,照我們的理解,倒不一定真要動刀子,判死刑,而是說處罰懲戒。對於部下也好,對於民眾也好,不加以教育引導而隻知一味懲處,那這領導是絕對做不長的了。莫說做領導,就是做家長,“不教而殺”,或者說不教而懲罰,那也是要父子反目成為仇人的。所以,這是一個領導者絕對應屏除的毛病。
二惡“不戒視成”。事先不告誡,不指導而隻管要部下做出成績來給你看,這是一個粗暴的領導者形象。人家不給你完成,你又能把他怎麼樣呢?
三惡“慢令致期”。領導者自己要求不嚴格,卻又要求人家如期完成任務,這不是害人家嗎,這也不是一個好幹部應有的作風。
四惡“出納之吝”。做領導人一定要大人大量,有魄力,有決斷,切忌像個小管家小管賬一樣,小氣吝嗇,成不了大事。
五美有了,四惡除了,從政做官也就遊刃有餘,進退自如了。
儒學的政治學的確是實用的政治學,僅從本章,我們也可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