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不遷怒,不貳過”,這6個字可真是我們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修養。所謂不遷怒,就是自己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有什麼煩惱和憤怒不發泄到別人身上去,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不拿別人做自己的出氣筒。比如說,自己在外麵受了氣,不拿太太做出氣筒;受了太大的氣不拿孩子做出氣筒。或者,受了上司的氣,不拿下級做出氣筒,如此等等,那可真是難以修成的涵養。至於說不貳過,就是知錯而改,不兩次犯同樣的錯誤,這更是難上加難的修養。能夠做到這一點,不說是非聖人不可,起碼也是像顏回那樣的賢人了。
如果說“好學”的準則就是這些,我們誰還敢自認為是“好學”的人呢?要修煉成仁者本色,就得不斷添草加柴,貴在堅持,恒心永在。
你可能剛走出或即將走出校門,此時此刻,你首先是要找到合意的工作。不喜歡的工作,你不要它;喜歡的工作,它不要你。你不斷地寄履曆表、推薦函、參加麵試,就這樣來來回回折騰了半個月,好不容易,有一天,你終於在信箱裏看到錄取通知,搞定了!
誰知,這正是苦難的開始。正式上班後,你經常被上司交付做一些無關痛癢的事,讓你感覺自己可有可無,不被重視。雖然你在校成績表現優異,辦公室裏的那些“老鳥”可不在乎你學業得了幾分。連續幾個月下來,你覺得非常不舒服,所有的事情你都不滿意,覺得自尊受到很大的傷害,你甚至懷疑:“我是不是還要繼續幹下去?”
根據心理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多數社會新鮮人普遍共有的現象——適應不良,尤其是從一個被保護的環境跳入另一個競爭性的環境,最容易發作。因而,在這個階段,社會新鮮人所受到的心理衝擊也最大。
美國著名的心理谘詢師歇爾女士做了一個比喻:這就好像過去所有針對你需求的體貼都結束了,你將進入一個完全不是為了容納你而設計的競技場,在工作世界中,盡管你仍如稚齡幼兒般,但椅子已是成人尺寸,而你被期望要盡早適應,“孩子”或“學生”的身份已不複存在。
在這個階段,很多社會新鮮人脫離不了惶恐,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選對了工作?進錯了公司?還是自己能力不足,無法承擔大任?而這才隻是第一關,你就感覺自己快要敗下陣來!
其實,若是把整個生涯拉開來看,你未來的路還長得很,一口氣吃不成大胖子,何必在剛起步的時候自己嚇自己呢?除非是極少數的人,否則,現在已很少有人會在一個工作裏呆一輩子,多數人在一生中,總會換過好幾個工作,那麼,現階段這些不愉快的經驗,隻不過是你整個生涯裏的一小段插曲罷了!
小吳是某大學的學生,對一個大學生來說,小吳的生活的確夠忙了。
早上8點,小吳固定到學校上課,一直到傍晚6點離開學校,轉往一家補習班擔任夜間導師,晚上10點下班回家,則開始研究當天的股市行情,並把相關資料輸入電腦,一直要忙到深夜一、兩點才上床睡覺。周末假日,小吳也沒閑著,幾乎都是到建築工地充當臨時油漆工。小吳一個月所賺的錢,加起來大約在4萬元上下,算是很不錯的收入。
而其他的同學大都以打麻將、玩樂為重,小吳顯得很拚命,也比較“社會化”。事實上,他的家境不錯,足以供養他,不過,小吳堅持要自己賺學費、生活費。他說:“年輕要不要努力,完全看自己,至少,我不喜歡渾渾噩噩過日子。”
雖然,一般人都說,學生的“職誌”就是專心把書念好,小吳可不這麼想:“我認為應該利用學生生涯提早規劃自己未來的藍圖,否則,等到畢業或當完兵之後再來決定,都嫌太慢了。”
根據小吳觀察,平均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大學生,對未來幾乎都沒什麼想法,一到畢業的關口就變得很彷徨,到底是念研究生、就業還是出國?即使就業也不知道該走哪一行?總而言之,簡直不知該何去何從?“所以,我很早就打定主意,要利用四年大學生涯多方體驗人生,幫助自己找出興趣和所長。”
嚴格說來,小吳還算是一個用功的學生,他並沒有為了賺錢而荒廢功課,成績一直維持在中上程度。另外,他同時擁有珠算和心算初段的資格。不過,他強調自己絕非是為了分數而念書,而是完全依照自己的興趣做選擇。在學校裏,他最喜歡聽一些創業成功的企業人士演講,認為“聽一堂這種課,比聽其他三堂課還管用”。
學企管的小吳認為,在學校裏念了一大堆理論,但是,課本上的東西都是死的,必須靠自己去活用。他舉自己投資股票為例:“譬如,投資學上講了很多種投資組合,如果我不實際去操作,怎麼能夠明白其中的奧妙呢?”
經過這些體驗,小吳說,他已經很篤定自己以後要做什麼,他有信心,將來在起跑線上能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即使工作不如預期順利,也別絕望,你隻要順著心中所想,遲早有一天會找到你的最愛。或許,有些人會在你的耳邊不斷叮嚀:“你該這樣!你該那樣!”也有一些人警告你:“你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別管他們,任何值得你去做的,盡管去做,你隻要確定一件事:你為什麼會呆在這裏?你是為了學習,而不是為了討好別人。
萬一是不合適的工作,也不妨試試看,隻有在嚐試錯誤中,你才能認清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不論是對的或錯的工作,目的隻有一個——讓你更了解自己。漸漸地你會發現,每次學到的東西,都是在累積你的籌碼。
[BT2]5.興趣和快樂是最好的老師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大意】孔子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無論是學習還是進德修業等等,這都是三種不同的境界:知道——喜好——樂在其中。
“知道”偏重於理性,對象外在於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所以,當需要我們身體力行進行實踐的時候,往往難以做到。比如說我們都“知道”鍛煉身體很有好處,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來堅持鍛煉身體,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喜好”觸及情感,發生興趣。就像一位熟識的友人,又如他鄉遇故知,油然而生親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於我,相交雖融融,物我兩相知。比如說我們很多人都會說自己“喜好”看書,這是確實的,但“喜好”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數人是“好讀書,不求甚解”,這本瀏覽瀏覽,那本翻閱翻閱,覺得有些累了,扔在一邊,明天再讀,這就是“好之者”,甚於“知之者”,但還沒有進入“樂之者”的境界。
“樂在其中”才是“樂之者”的境界。這種境界有一個最恰如其分的詞語來形容,這就是“陶醉”。陶醉於其中,以它為賞心樂事,就像親密愛人一樣,達到物我兩忘,合二而一的境界。比如顏回,住在“貧民窟”裏,用竹籃子打飯,用瓜瓢舀水喝,人們都忍受不了那種貧困,而顏回自己卻樂在其中。(《雍也》)又比如孔子,發憤起來就忘記了吃飯,高興起來就忘掉了憂愁,甚至連自己將要老了也不知道。(《述而》)用當今時髦的話來說,這就叫做“太投入了”。
很可惜,現在“投入”學習,“投入”修養自己的人都太少了,而多半“太投入了”的,是在麻將桌上,坐在那裏快樂得很;那可真是達到了“樂之者”的境界啊!
樂之者,不亦樂乎?
所謂知之者,就是迷信知識的人。這種人看似相信知識,其實沒什麼知識。人類最大的知識就是不迷信知識。
所以,企圖“知道得越多越好”的人注定失敗。他們企圖從知識上了解世界,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從本質上認知世界,不能從量上認知世界。一顆星星加一顆星星再加一顆星星,這樣加下去不會等於頭上的星空,因為在你加的過程中很多星星都已經不存在了,或轉化了。
因此,從知識與經驗上認知世界是不可靠的,必須依靠人類固有的心力與眼力。
我們認知自身也是這樣的。哲人說:“認識你自己。”難道是要我們做一個綜合的自我檢測題嗎?不,不是的。認識自己的意思是認識自己的本質與靈魂。因此,迷信知識的人是無知的,其欲望是不自然而不必要的。
所謂好之者,就是對某類事物有興趣的人,如商人對錢,男人對女人,等等。這種興趣是出自天性或環境的影響,其發生是自然而必然的。但是它注定不會得到完全的滿足,因為對象太大了。雖然可以輕易擊中,但得不到全部。
一支箭射進樹林中隻能射到一棵樹,但不能射中所有的樹。樹林以被射中一棵樹的方式吞掉了箭。欲望以被滿足有限的方式吞掉了追求無限的人。因此,對無限欲望保持強烈興趣的人也注定失敗,其欲望是雖然自然但不必要的。
隻有樂之者的欲望才能得到滿足,因為它是自然而必要的。快樂使人與世界合二為一,這種欲望符合自然之道,使人與事與物達成和諧,所以能順心如意。當然這指的是真正的樂於為之者,而不是貌合神離者。
人們之所以有時做不好事情,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真正地成為“樂之者”。你要是真正地樂於做某件事,你就會成為你要做的事,事情本身就會成就你,成全你。所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即包含這層意思,智者樂於做水就會成為水,仁者樂於做山就會成為山。隻有真心喜歡一件事情,我們才會成功。原因很簡單,真正的喜歡投入就多,能量一充足,就可以發電,把事情幹成。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顯然是把“樂之者”作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隻有樂於做人的人才會成功。
從前有個閑適的有錢人問古希臘智者西塞羅:“你是否願意坐下來同我探討真理?”
西塞羅回答道:“與其與一個普通人一起認識真理,不如同柏拉圖一起犯錯誤。”
西塞羅的意思是:知識上的探討我已不感興趣,現在我隻關心精神上的愉悅。
精神上的愉悅者就是孔子在此說的“好之者”,一個從心裏喜歡的人。
冬天的時候,河裏都快結上冰了。有人看見希臘智者米鬆光著身子在河水裏捉魚。人們驚異地問:“米鬆先生,你不穿衣服難道不怕冷嗎?”
米鬆舉著手裏的魚笑道:“它們也沒穿衣服啊。”
愚蠢的人會指出米鬆的這個行為根本不明智,不能叫智者。而見此能會心微笑的人明白米鬆為什麼會這樣做:他快樂呀,他得自然之道,這就是智者。
中國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喜歡喝醉了倒地就睡,經常睡在酒店老板娘的身旁。酒店老板開始以為二人有染,日久細看根本沒這事,阮籍隻不過是喜歡這樣罷了。
如今,像阮籍這樣的“好之者”已經不多了,而像孔子這樣主張人生為快樂的智者也越來越少。
喜歡讀書的人與喜歡喝酒的人,這兩種人是最有品味的,他們明白如何才能讓自己爽起來。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滿足自己的感官感受,我們要把心靈開放出去,接收進來,用心聆聽先哲的啟迪,這樣就不用數也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顆了——
一種說法是天上隻有一顆星星,還有種說法是天上一顆星星也沒有,惟一的一顆跑到地麵仰著頭數星星去了。
既然你已經仰著頭那就望呀望,數呀數,數累了你就不數了。耶穌上十字架之前說:
“主啊,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如果已經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了,那麼人類就會正確而快樂,不會再有無謂的犧牲與浪費。
快樂來源於對本來的認知,有真知才能真樂。因此,樂之者也必是好之者與知之者,這樣他的快樂才有所依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這話等於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道一件事不如喜歡一件事。喜歡是一種大知識。佛經上把喜歡佛學的人稱為“善知識”,也是這個意思。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於這句話是說:做一件事光憑愛好還不行,還必須不斷收獲快樂才能成功。這時人是忘我的,天真的,自然的,活潑的,就像希臘智者米鬆冬天裸體下河捉魚一樣,看似瘋癲,其實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