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11(1 / 3)

第十一章 管好你的家庭——孔子智慧與現代家庭的和諧

家庭不隻是舒適的住處,還是我們精神生活的場所。一個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在孔子的學說中,占據很重要地位的一個就是“孝”,這直接決定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觀。而孝又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麵,人若無孝心,與禽獸何異?

以孝道為根本,管好你的家庭,你的人生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看看孔子是如何教導我們的吧。

[BT2]1.現代人更應謹守孝道

【原文】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大意】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依照禮節侍俸他們;父母去世,要依照禮節祭拜他們。”

慎終追遠是孝道的體現,按照孔子的說法,也就是實行仁道的根本——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過去給皇帝的奏議常有“聖朝以孝治天下”一類的話。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麵也總是有“慎終追遠”這四個字,表示這是一個講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國家庭也沒有廢棄“慎終追遠”。雖然祖宗牌位已沒有了,但父母去世的喪事還是要慎重地辦一辦的,清明時節,很多家庭也還是沒有忘了上一上祖墳,燒幾柱高香。當然,那種借父母去世而大辦喪事,大肆張揚以撈取錢財的做法,已經違背了“慎終”的精神,不僅不能使民風歸於淳樸厚道,反而使人虛情假意,陷於商業化的人情算計之中去了。

在《論語》中,孔子還多次論述了“孝”這一主題,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父母唯其疾之憂”、“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等等。這些論述的一個共同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孝敬父母。如果隻有生活上的關心,而無人格上的尊重,那就意味著將人降低為物(犬馬)。孔子要求通過“孝”把對人的關係與對物的關係區別開來。

唐宋以後認為“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一個人真能愛父母、愛家庭,也一定是愛國的忠臣。

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父母隻是為孝子的疾病擔憂,因為子女其他方麵都幹得很好,不用父母為他擔心了。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龍,尤其現在的獨生子女更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一切“唯孩子是從”,大包大攬,做起孩子的保姆。這些在優越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們,往往產生誤解,他們脫離真正的社會現實生活,以為社會與家可以劃上等號,經不起一點點挫折。尹莎多拉?鄧肯曾有一段語重心長的話:“我們給子女最好的遺產就是放手讓他們自奔前程,完全靠自己的兩條腿走自己的路。”

日本小說家大江健三郎以其“將現實與神話融為一體的詩”一舉奪得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而他的長子卻是一位患先天性腦畸形症的癡呆兒。他後來憶及當時的心境時說:“麵對這一殘酷的事實,我真正意識到以往所擁有的知識、能力和友誼,甚至我的作品都不能成為精神支柱。”不過,大江健三郎並未被徹底擊垮,他用無私的父愛和耐心把兒子培養成一位具有非凡音樂創作才能的藝術家。同時,又連續出版了《個人體驗》和《燃燒的綠樹》等多部以他本人如何培養癡呆兒子成為天才音樂家的事跡為藍本的長篇小說。大江健三郎不僅是一位成功的作家,更是一位成功的父親。

現在的父母們不惜一切地致力於把自己的子女培養為藝術家、文學家,而往往忽視了對孩子思想品德、社交能力等身心素質的培養。而且在教育方式上不是一味的溺愛孩子,就是對孩子粗暴嚴厲,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身心都不是健全的。英國查爾斯王子的父親愛德華公爵作風強硬,他深信,要在這愈來愈複雜的世界當國王並不容易,因此要自幼嚴加訓練。他往往在大庭廣眾之中,抓住查爾斯的小錯處,加以斥責糾正,甚至作出嘲諷。再加上宮中生活的寂寞孤獨,查爾斯自小就是柔弱被動的。因為皇儲的特殊身份,性格內向的查爾斯在寄宿學校也沒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在打橄欖球賽衝撞之際,查爾斯的同學會故意順勢加上一拳或一腳,然後向同輩炫耀:“我們剛揍了未來的國王一頓。”查爾斯在日記中寫道“在絕大部分時間,這裏簡直是個地獄。”孩童時的憂鬱一直影響到他成人後的生活。

現在一些在糖罐中成長的孩子,卻忘了自己糖罐是從何而來,更忘了父母也會有年邁需要照顧的一天,似乎自己的一切都天經地義,一切都會有父母來照料。孰不知看到一天天成長起來的孩子,父母也會在內心尋找一種依托和港灣,傳統的“孝”在經過一些所謂的名人名家的批判之後,漸漸地沒有了存在的空間,這實在有些悲哀,至於一些人利用“孝”來撈取非法之財,更是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

[BT2]2.父母在世時“遊”要有方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大意】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要離家遠行。如果非要出外遊曆的話,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在當今天涯若比鄰,以旅遊業可富國興邦的世界大串連時代,“父母在,不遠遊”似乎已成了荒唐可笑的言論。

然而,古人交通不便,音訊難通,不像今天從南疆到北國飛機可當天打來回,“大哥大”手機遊漫全國,隨時可以打一通回家。那時遠遊在外,少說也是一年半載,萬一父母急病或緊迫有事,難以召回,往往誤了大事,甚至有錯過了給父母送終的遺憾。所以,“父母在,不遠遊”並不是無稽之談,而是要求做子女的時時不忘孝敬父母的義務,在安排自己的活動時要想一想二老在家的實際情況,加以合理的調整。

何況,即使在當今時代,離家遠遊的人不也音訊常通,幾天一封信,一日一通電話嗎?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是為了使家裏人放心而已。可見,人之常情,古今並沒有什麼不同。

所以,至少“遊必有方”在今天還是適宜的罷。

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又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些話都是至理名言。

人別在失去時才知道擁有。

孔子生下來父親就死了,十幾歲時母親又死了,對母親的無限追戀,對父親的無限渴望使他深刻了解父母對人類成長的重要性,這是本源與本原,絕不可舍本逐末,絕不可本末倒置。

很多人離開家鄉去外麵打天下,有的成功了,有的沒成功,都無一例外地蹉跎了歲月。他們或因成功而忙碌,“沒有時間看父母”;或因一事無成而羞於見爹娘。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奇怪而又殘酷無比的普遍現象:

他們一去無回,等終於哪一天回到家中一看,父母老了,病了,甚至死了。

這是多麼慘痛的教訓,這時才知道什麼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做子女的就應該多愛父母,多想父母,多看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個“孝”字,將一個人的人品高下昭然揭示。

一個人如果壞透了,無惡不作,但知道孝敬父母,我們仍將他當人看。

一個人如果名聲好得不得了,對誰都好,偏偏對父母不好;事業有成,偏偏忘了根本,那麼這樣的人不值得交往,應該把他(她)驅逐出“人”的概念,讓他在痛失所愛時知道什麼是悔恨。

孔子是幸福的,他享受到了足夠的母愛,同時也享受到了他沒見過麵的父親給他的無盡父愛。“親人在天國凝視著你。”

孔子強調“孝”的重要性,這是對父母的尊重,也是對我們人生起源的嚴肅思考,更是對自我的肯定。愛父母才能愛自己。在哲學家與科學家看來,每個人與他(她)的父母其實比想像的更接近。父母揭示我們的命運,因此對父母好不僅是回報,更是為了做好自己。

[BT2]3.選擇一個好的住宅

【原文】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大意】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而不選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怎麼能說是明智呢?”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孟母三遷”的故事已經是婦孺皆知的了。其實。它正好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表達了孔子“裏仁為美”的思想。

荀子說:“品質高尚的人居住一定要選擇地方,交遊一定要選擇朋友,這是為了遠離歪風邪氣而接近仁義道德。”(《勸學》)

講的依然是“裏仁為美”的意思。

用現代教育學的觀點來看,“裏仁為美”就是強調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其道理已不需要多說了。

問題倒是在於,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居住條件又有多少選擇的自由呢?

人滿為患,生存空間緊張,能有一個棲身之所(人均八平方米)就不錯了,有兩室一廳已是謝天謝地,管它是在地下“紅燈區”附近,還是在什麼烏煙瘴氣、亂七八糟的嚴重汙染之處,哪裏還談得上選什麼好的小區呢?即便萬幸遇到有所選擇,那也是首選水、電、氣三通,哪裏還敢奢望選什麼有仁厚風氣的地方居住呢?

對於我們來說,“裏仁為美”不過是一種向往罷了。

但有一點,我們還是可以選擇的,那就是鄰居。

任何一個家庭都不是孤零零存在的,總有左鄰右舍。鄰裏相處,建立在共同住地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領域發生多方麵的互助關係,鄰裏交往是很密切的。每個家庭都願意搞好鄰裏關係,於人家方便,對自己也有利。但客觀上鄰裏關係不好的卻為數不少,有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有的鬥氣吵架怒目相視,矛盾又不好直說的就更多了。要減少和避免鄰裏不和,搞好鄰裏關係,就不能忽視鄰裏交往中的公德問題。

有的人隻關心自家的事,對鄰居的情況不聞不問,或自以為清高,或標榜不多管閑事。一旦自家有事情,便後悔不已。有位大媽邊跑邊喊:“捉住前麵的小偷!”鄰居小兩口迎麵過來卻側身讓小偷跑了過去。大媽上氣不接下氣告訴他們:“偷的就是你們家的東西。”待這兩位明白過來,再去追趕時,小偷早已不見蹤影了。“隻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結果,隻能是自家門前雪成堆,自家瓦上霜也重。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是說與鄰居的親切勝過遠親,與鄰居的文住頻繁,相互幫助更多。

中國古代人們就認識到了這個道理。《南史?呂僧珍傳》裏有一個“百萬買宅,千萬買鄰”的故事:宋季雅任上卸職回到京城,在輔國將軍呂僧珍家旁邊,買了一棟住宅。呂僧珍問他買房子花了多少錢,宋季雅說花了1100兩銀子。呂僧珍認為太貴了,宋季雅卻說,不貴,這是用100萬買房子,用1000萬買到了你這個好鄰居。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鄰居間互相幫助的事情很多。比如有的鄰居工作和學習很忙,時間比較緊,或家中人手少,有孩子拖累,你要是上街買菜,不妨主動問一下鄰居需要買什麼菜,方便的話就順便幫鄰居買回來。有的鄰居有客人來訪,而碰巧家中無人,在弄清對方身份的前提下,或請客人留張紙條,或將客人讓到自己家中稍候。如果客人給鄰居帶有禮品,可代為收下,等到鄰居回來時,再將紙條和禮品一並交給鄰居。如果鄰居家有人患病,要表示慰問,並主動幫助請醫生或護送住院。在必要的情況下,還要主動協助護理,幫助照顧家裏老人孩子,使鄰居能安心治病。假如鄰居因公出差,可以適當地應邀幫助照顧他家,諸如買糧、買煤等。鄰居若是全家老小遠門,也可幫助照看家,還要義務為鄰居防火防盜。鄰居如果發生了突發性困難,在錢糧和物品方麵應主動幫助,以濟鄰居一時之難。鄰居家裏吵架生氣,或遇到煩惱、傷心的事求助於你時,不應袖手旁觀,應主動去勸解和開導。這樣當你遇到困難時,大家定會幫助你。鄰裏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更親密了。

鄰裏相處,不能隻圖自家方便,隻想自己占便宜。城市居民,左鄰右舍,樓上樓下僅一牆或一層樓板之隔,任何聲響都會影響鄰居。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比如家庭聚會,不要高聲喧嘩,舉辦家庭舞會也要盡量避免影響鄰居。聽廣播、看電視應把音量盡可能放小,尤其在午間或夜裏的休息時間更應注意。有的鄰居上夜班,白天要睡覺,所以白天也不宜音量過大。現在卡拉OK進入家庭,給生活帶來了新的色彩,但如果不注意也會成為公害。現在的居民住房隔音能力很差,你盡情歌唱,別人受得了嗎?家中裝修要事先同左鄰右舍打招呼,搬動桌椅也要注意輕拿輕放。有小孩的家庭,不要任他在屋裏亂喊亂跳,玩具使勁往地上扔,以免影響鄰居。一些樓房質量很差,地板滲水,拖地時不要淋水,也不要在地上灑水,以防滲到樓下的天花板上。住在樓上,不要隨意往樓下扔果皮之類的髒物,不要往窗外吐痰,更不要往下潑髒水。在陽台上晾曬衣物或給花盆澆水時,要注意不要把水滲滴到樓下。在陽台放置東西一定要牢固,以防掉下去砸壞樓下的人或物。占用公共麵積要與鄰居協商好再使用,臨時停放自行午或其他物品於公共地方,不要妨礙別人行走。公共衛生要共同保持,不可隻是顧自己方便亂扔亂倒垃圾。有的人家屋裏收拾得非常幹淨、漂亮,有的還很豪華,但在樓道隨便堆放雜物,妨礙樓裏人們上下樓。不要隨意把硬殼物硬往垃圾道裏扔,造成堵塞,整樓的人受害。尤其是夏天,垃圾道一堵,蚊蠅滿天飛,臭氣難聞。要經常主動清掃摟道樓梯,不能隻依賴別人去做衛生。城市居民不能養家禽家畜,以免影響鄰居衛生。

鄰居住在一起,難免鬧些矛盾誤會。一旦發生矛盾。鄰居間應互相謙讓,及時處理,使矛盾不致擴大。對鄰居不可蠻不講理,恃勢逞強。俗話說,讓人一步自己寬。住在樓下容易受到影響,樓上有時往下扔東西、潑水,可能弄髒了你晾的衣服;樓上拖地灑水可能弄濕了你的天花板,切忌亂敲暖氣管或怒氣衝衝指責,你可以禮貌地提醒他們。你的寬容精神與和顏悅色的態度,他怎會不注意,又怎會無禮呢?兩家孩子如發生爭執,首先要批評自己的孩子:“你比小東大,怎麼不讓著點,快向小東說對不起。”如果損壞了鄰家孩子的玩具,要主動賠償;碰痛了鄰家的孩子,應主動登門向家長道歉,慰問鄰居的孩子。即使自己的孩子吃了虧,被對方打了,他又占理,也不要對打人的孩子吼叫,這樣顯得大人太沒有涵養了。你可以找到打人孩子的父母說明情況,因為他們不知道孩子打人的事,對孩子管教也是不利的。再如自己的妻子(丈夫)與鄰居發生爭執時,無論是妻子(丈夫)有理與否,做丈夫(妻子)的都不應感情用事,公然出麵與鄰居對著幹,或在暗中推波助瀾;而應勸阻自己的人並向對方表示歉意。千萬不要出言不遜,擴大矛盾,即使對方不認錯也不要惡語相加,甚至動手。假如對方認識到自己錯誤,向你表示歉意,你還應勸慰對方不必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