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11(2 / 3)

鄰裏之間成天低頭不見抬頭見。誰家的喜怒哀樂、送往迎來、吃喝穿戴,鄰居都能看得見,聽得到。有些人就愛捕風捉影,添油加醋地議論張家長李家短。今天把孫家的矛盾告訴王家,明天又把趙家的家醜告訴李家,後天再把江家的新鮮事告訴何家,甚至製造流言蜚語,弄得平地起風浪,四鄰不安。可見,撥弄是非是搞好鄰裏關係的大敵。大文豪喬史說過:“撥弄是非的舌頭是魔鬼,所以上帝要用嘴唇和牙齒兩道柵欄把它關在裏麵”。要防止“魔鬼”出來興風作浪,大家應自覺抵製,而不是津津樂道、推波助瀾,不給撥弄是非者以市場。說閑話、嚼舌頭,不管是有意還是無心,其結果都是不好的。鄰居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不要說傷和氣的話,不做損害人的事兒,不去打聽鄰居的私事,也不偏聽偏信。聽到對自己的是非之言,要冷靜分析,不去過多計較,如有人惡意中傷,毀人名譽,應嚴肅糾正,必要時還可訴諸法律。

實際上,鄰裏間往往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鬧得不可開交。雙方遇事毫不相讓,針尖對麥芒,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結果小事鬧大,矛盾加深,結成疙瘩,久久不能得以解決。在鄰裏相處中,應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若每個家庭都能經常注意自己的涵養,鄰裏間的矛盾就會減少。

“裏仁為美”強調的是選擇居住環境的重要性。這種選擇雖然有些遙遠,但選擇一個相處得來的鄰居卻是在許多人的能力之內的事,隻是,這種選擇往往是雙向的,你若要想得到鄰裏之間的友好相處,自己須掏出一片真心對人。

[BT2]4.教子有方,萬不可拔苗助長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大意】孔子說:“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在聖人看來,人的智力是分為上、中、下三等。

如果你是教師,就應該據此分析學生的不同資質,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就叫因材施救。

如果你是學者,就應該據此選擇學術探討的對手,掌握談話的難易深淺,以免對牛彈琴,使對方不知所雲。

如果你是家長,就應該據此分析孩子的潛質,並善加引導,盡量將其引上一條適合其自身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強調大學,知識,固然這些也很重要。

世紀之交的社會轉型必然帶動升學、就業和生存方式的轉變,跨世紀的一代麵臨的是複雜的人際關係、劇烈的生存競爭、頻繁的職業變動、下崗失業的威脅等現實問題,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規律,要求現代家庭首先要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能獨立生存的人,再努力將他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學會放棄是理智之舉。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藝術大師、專家學者、政壇新秀或全能冠軍,因材施教才能更符合人的成長規律,因此放棄在許多時候是一種智能之舉。

也就是說,教育子女必須重視情商的培養。情商(EQ)又稱情緒商數,它表達的是一個人控製自己的情緒、承受外來壓力、合理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工作、愛情、事業、婚姻、人際關係及整個人生的起落浮沉。

學會放棄,就是教育孩子,在利與益麵前要正確取舍,在應該放棄的地方果斷放棄,在不應該放棄的時候,勇往直前地挺住。

家長的最大願望莫過於孩子未來擁有一個健康、成功、自在的幸福人生,而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與機遇,而中國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視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卻忽視了非智力因素對孩子命運的影響。這種缺乏全麵發展的家庭教育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情緒化問題,如離家出走、自殺、焦慮、厭學厭食、孤僻、恐懼,一些從北大、清華名牌學府出來的高材生,由於缺乏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質,缺乏在生活中承受社會挫折的應變能力,走上社會同樣有不少人連工作和職業都不能勝任。因此在開發少兒智力的同時,如何培養孩子自信、自重、百折不撓的品性,已成為現代家庭的焦點問題。

生存環境的變化、價值取向的調整必然引發教育模式的革命,這場世紀末的育兒革命,呼喚現代家庭走上智力開發和情商啟蒙教育並重的現代家教之路。

父母最怕孩子出事,最怕被老師叫到學校聽“批評”,最怕看到孩子不如人,但這都是育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即使你飽覽群書、未雨綢繆,很多事情也並不會像你預期的那樣順理成章。也許你會認為孩子應該自覺主動地學習,孩子應該對父母誠實,孩子應該懂事了……而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不應該”式的埋怨:孩子不應該不會,孩子行動不應該這麼慢,孩子不應該這麼做……

為什麼呢?因為“應該”的事多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期望,是完美的假定。

麵對孩子的“過錯”,許多成人善用的方式是“動武”與“軟禁”。在苦口婆心的勸說變得“蒼白無力”後,往往就會條件反射地想起“不打不成才”的古訓。孩子被“打”後幾日難得的“乖巧”更增添了“動武”的意義。但很多時候“動武”隻讓孩子記住了“痛”,而忘記了“痛的根本原因”。父母隻強調“以後還做不做”,卻忘了教給孩子“以後怎樣做才好”。如果日後又犯了錯,孩子還可能因為“痛”而“說謊”,這樣一來非但未解決前麵的問題,還多了個讓父母“深惡痛絕”的毛病。

因此,麵對“過錯”請慎“動武”,憤怒時的打罵,可能最大的好處隻在出了口氣。

“軟禁”則是父母將孩子“監控”起來:孩子做作業父母旁邊陪;孩子要出去,父母左右伴;孩子去學校,父母變“密探”。總之,為了避免孩子“犯錯”,盡可能不讓他單獨行動。結果是“孩子沒有主動性”,“孩子連基本的時間觀念都沒有”,“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沒有父母在什麼都一塌糊塗。那麼到底該怎樣對待孩子的“過錯”呢?

其實,“過錯”在孩子的成長中,有著很大的意義。孩子“犯錯誤”,是因為他們“無知”。“過錯”隻是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的不恰當的方式。比如:孩子因為考試失敗而對父母說謊,隻是因為他不想挨批評甚至挨打,而且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孩子不能按時完成功課,隻是沒有學會時間的合理安排;孩子愛看電視,隻是沒有找到更有趣的事做……所以孩子有了“過錯”,實際上是在提醒父母,要在哪一方麵去引導他,教給孩子合理的做事方式,比一時氣急痛打一頓或者幹脆取消孩子的“獨立性”有效得多。

在孩子的成長中,請允許“過錯”發生,請包容“過錯”,先不要發怒、失望與傷心;請放棄完美的構想,而應結出實實在在的建議。如果您不能接受孩子的“過錯”,孩子也不會接受您“應該”式的教誨。

[BT2]5.形成良好的家風

【原文】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 《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 ‘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 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大意】陳亢問孔鯉說:“您從老師那裏受到過與眾不同的教育吧?”孔鯉回答:“沒有。他曾經一個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說:‘沒有。’他便說:‘不學《詩》,就不會說話?’我退下後便學起《詩》來。又有一天,他還是一個人站在 庭中,我恭敬地走過。他又叫住我問:‘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他便說:‘不學禮,就無法立身。’我退下後便學起禮來。要說有什麼特別的教育,就這樣兩次罷。”

陳亢下來後很高興他說:“我問一件事得知了三件:得知 《詩》,得知禮,還得知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

過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廳堂裏都掛著“詩禮傳家”的匾額,這來源大概也就是起於孔子對自己兒子的教育。

現代社會,我們當然不能要求每一個家庭都像古代人那樣以詩禮傳家,但是孔子的教導我們也不能等閑視之,一個家庭如果沒有了禮,現在來說就是如果沒有了良好的家風,那麼家庭是很難取得和諧的。

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婆媳關係、姑嫂關係、夫妻關係之間出現“冷冷熱熱”的現象,時有發生。做婆婆的常歎息:媳婦畢竟不是自己養的;媳婦呢,也常常恨得“理直氣壯”:婆婆畢竟不是親娘。基於這種認識,家庭矛盾又怎能不愈演愈烈呢?

家庭不講禮儀,沒有規矩,孩子就像野馬一樣,橫衝直撞。現在有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麵不知道打招呼,不知道稱呼人,給老師起綽號,罵人、打人,一身的霸氣、匪氣,這都與家風不純有很大的關係。

所謂家風,是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所提倡並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範家庭成員的一種風尚。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家風”一經形成,就能不斷地繼承發展並有著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前後繼承、陶冶家庭成員性情的作用。正如社會風氣是社會道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一樣,家風是一個家庭成員的道德水平的體現。家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展。

家風同社會風氣有著相互滲透、相互製約的關係。家風一方麵要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同時,它又能反過來對社會風氣的形成、變化,發揮強有力的作用。良好的社會風氣有助於良好家風的形成。在社會風氣不好的情況下,如果能重視家風的建設,那麼,良好的家風也能夠對社會上的汙濁空氣起到很好的淨化作用,有利於整個社會風氣的改善。

從我國優良的傳統道德和古代家訓和家風中,特別是從許許多多的革命家風中,結合我們現代社會生活和家庭美德的要求,我們可以認識到,一個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家風,一般說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1)尊老愛幼的風尚。

(2)孝敬父母的風尚。

(3)勤儉持家的風尚。

(4)誠實守信的風尚。

(5)勤奮好學的風尚。

你的家庭要形成良好的家風,就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

請你立刻這樣做:

(1)從你建立的家庭開始。

(2)召開一個全體家庭成員會議,討論這個問題。

(3)製定一個全體同意的家規。

(4)你帶頭執行。

(5)讓你的子女繼承這個家規。

一個良好的家風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一旦形成,就會創造幸福家庭,世代受益不盡。

[BT2]6. 要正確處理家庭矛盾

【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大意】孔於說:“侍奉父母,對他們的過錯應委婉地勸阻。如果見他們不願意聽從,仍然應該恭敬地侍奉他們,不得冒犯。雖然心裏憂愁,但也不能怨恨。”

子女同父母的矛盾是家庭矛盾中較為常見的,那麼,子女該如何正確處理這種矛盾呢?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加以勸阻,是陷父母於不義之中,自己也是不義。勸阻而不恭敬委婉,是不孝。勸阻不聽而大吼大叫冒犯父母,甚至心生怨恨,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了。

因此,處理這種矛盾對子女來說極為棘手。不僅要情理兼顧,還要做得恰到好處,恰好是這一點最為困難,尤其是對我們今天號稱“小皇帝”的獨生子女來說,要做到就更是難乎其難了。

事實上,子女與父母的矛盾還不是最主要的家庭矛盾,夫妻之間的矛盾才是最讓現代人頭痛的。

首先,從找對象到結婚,是一個從愛情到婚姻,從浪漫到現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難免會產生不同的矛盾,如果不能正確對待那就很可能就讓你的婚姻成為埋葬愛情的墳墓。

有人曾形象的把婚姻比作一條船。婚姻這條船除了乘載男女之外就是人們念叨追求了多少年的愛情和幸福。其實古人的“舍筏登岸”就很明智,一個單體的婚姻承載不了多少東西,擺一回渡就要“載”點什麼,貪多即沉,惡重即漂,大約在恰當這一砝碼上才能檢驗出婚姻的質量。一個單體的婚姻在渡完曆程的時候,最有意義的就是毫無遺憾地“舍”船登岸了。

岡察洛夫曾經說過:“愛情就等於生活,而生活是一種責任、義務,因此,愛情是一種責任。”

這就是說,夫妻雙方共同劃的這條船要求雙方共同承擔一定的責任。家庭靠愛情來維係,還要靠責任來維護,一涉及到責任義務,矛盾就不可避免。同父母的矛盾、同子女的矛盾、夫妻之間的矛盾糾纏在一起就使得家庭這隻船隨時都有顛覆的可能。在這些矛盾中,最主要的還是夫妻矛盾。隻要化解了夫妻矛盾,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要解決夫妻矛盾,隻有了解了夫妻矛盾產生的原因,才能夠針對性地化解家庭矛盾。

有人總結出家庭矛盾起因的六個方麵:

第一個起因是婚前婚後的變化。熱戀中的情人自以為對對方十分了解,其實這種了解是有限的,熱戀中的男女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對方理想化、偶像化。況且戀愛時,人們常會展現給對方光明、向陽的一麵,而婚後朝夕相處,就必然產生本性的還原和暴露。這種對於不了解的矛盾,勢必波及到夫妻的情感生活。

某報上曾載這麼一個故事:在上海有一個青年為了追求一位好姑娘,刹住了自己原來的不軌行為,在兩年之內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有了驚人的進步。尤其是對待那位姑娘特別好。而姑娘不甚了解他的過去,盡管也有人說東道西,但在現實表現麵前,她倒以為人家是故意離間,姑娘全然不理,以致使那位青年如願以償。可是結婚以後,那青年目的達到了,就原形畢露,女的開始感到痛苦異常,深感愛的希望泯滅了,人生的幸福犧牲了,一切都是假的。但是,沒有辦法隻好強忍下去;可是,男方得寸進尺。事實告誡女方,忍耐決非長久之計,她慢慢感覺到,應該想辦法改造對方。先是細致地做工作,好言好語規勸,可惱的是男方毫無反應,反認為妻子是無可奈何。後來女方開始不理睬他,回娘家住了一個多月,並寫好了離婚報告,威脅要離婚。男的開始有些害怕,退讓了幾步,答應痛改前非。女的趁機發動進攻,一方麵細心周到地照料,一方麵慷慨陳詞,激起丈夫覺醒,並協助領導和男方父母為男的解除不少委屈,主動承擔責任,又勤儉持家,結果經過多方的工作和壓力,男的終於被感化了,改過自新,重新做人,開始了幸福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