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寬容是成大事的一劑良藥
有多大的心胸就能辦多大的事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個成大事的人必須有著寬容的心胸,能夠容得一下不如意的事,能裝得下難相處的人,寬容是成大事者的共同信條,做人太過苛刻和精明,就不會有太大的成就,寬容是一種厚實的品德,這往往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1.寬容待人成就大業
一個人有多大的心胸,便能做多大事業;有多大的心胸,便有多大的人格魅力。成就大事者就是這樣,他們的心胸能容納百川,能彙溪流成江海。
廉頗是戰國時候趙國的大將軍,有攻城野戰之功,因功勳卓越,戰績輝煌,成為當時權傾朝野、名揚天下的名將之一。而藺相如呢?是門客出身,大智大勇,多次在趙國危難之際力挽狂瀾,贏得了趙王的青睞。此時,廉頗便居功自傲起來,以為藺相如以區區口舌之勞而位居相位,實在是令人不服。於是,經常做出一副姿態和臉色故意讓藺相如看。而藺相如卻極力回避,不與廉頗發生爭執,雖廉頗視他為敵人,而他則退讓之,以國家大事為重,個人私利則次之。僵持了很長一段時期,後來還是廉頗主動認錯了。
廉頗聽藺相如的舍人說,藺相如不願與自己爭位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一個共同利益——趙國的大局。一旦兩人窩裏鬥,豈不給強秦製造了一個消滅趙國的大好時機?於是,坦率的廉將軍便身負荊條,主動去藺相如府上請罰。兩人化幹戈為玉帛,成為誌同道合的朋友,為趙國抵抗秦國的侵略做出了卓越貢獻。這一故事使人們明白了化敵為友的重要性。
對手和朋友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很難說清楚。也許,人們為了利益之爭會結成各種各樣的集團、組織、階層和階級,他們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標走到一起,又行動一致、思想大致相當,因此成了朋友。而對手呢?可能是有些與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也可能是具有無法避免的衝突對象。這樣,朋友與對手的關係便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個人在人際關係中的核心。父母、妻子、子女肯定會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你的競爭者也很可能成為對手。但這隻是我們以一種靜態的眼光看問題,實際上這種關係在不斷調整,隨時都可能有變化的跡象。
英國著名的外交家托馬斯·潘說:“我們沒有永恒的敵人,我們也沒有永恒的利益,我們所有的是共同利益,一種與英聯邦一致的共同利益。”可見,敵人與朋友,隻是相對而言的,也隻是暫時的,並非永恒不變的,那種幻想擁有永遠的朋友或懷有永久的仇恨者,是超現實的,是無法做到的。
任何社會都不可能隻有一個共同的利益,相反卻被分割成無數個人利益、集團利益。於是,形形色色的個人、個人組織、團隊、集團、階層、階級充斥了社會的各個地方和角落。
為了謀取集團、階層的最大利益,他們拚命地合抱起來,結成朋友關係以對付別的集團、組織。一旦他們獲取了利益,便往往有一批人要分離出去,去尋找更具體、更符合自己的利益集團,曆史上新興利益集團便是最好的明證。於是,這種動性很強的朋友關係便說明了利益之爭是各種關係的根源。而對手呢?則完全可能成為朋友。
前些年,某市周圍有四家較大規模的化纖工廠,為了爭原料、爭市場,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因此,各個公司都為此感到力不從心,望“洋”興歎。江湖恩怨幾時休?後來,隨著國際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產業化、專業化、國際化不斷加強,跨國公司的蜂擁而入,給這幾個公司的領導人當頭一棒,他們才清醒地意識到,原來真正的對手卻是來自海外的“狼”,於是,四家公司馬上調頭,目標一致對外,組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產業集團。為了一個共同的利益,他們化幹戈為玉帛,成為患難與共的朋友了。
因此,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光靠朋友的力量也是不夠的,隻有將那些過去與你是競爭對手的人,納入到共同利益裏,壯大力量才能奪取更大的勝利。朋友和敵人,從來都不是絕對和永恒的,隻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標,甚至是同病相憐,都可以結成朋友。而結成朋友的根本目的,就是壯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在社會的奮鬥和交往中做到遊刃有餘,左右逢源,為自己、為他人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更多的機會。
對手,有時候也是我們的錯覺所致,或是我們由於目光短淺、孤陋寡聞所致,而你一旦想改變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卻是難上加難。所以,這一切全靠你的勇氣和非凡的遠見與卓識,與朋友團結,與對手握手。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社會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你不妨去冷靜地觀察,努力尋找你的朋友和能夠成為朋友的對手。或許,你是位個人主義很強的人,很重視自己的獨立、自主、自我奮鬥,或許你是位理想主義者,視而不見世間對手的陰險與毒辣,而將這世界想像成如何美好與安靜。但是現實畢竟是現實,而且是不以你的意誌為轉移的。現實的殘酷總有一天會擊碎那理想主義的光環,使你認識到集團力量的強大和個人力量之單薄,使你知道寬容才是真正的力量。
2.寬厚是成大事的胸懷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如果有可能的話,不應該對任何人有怒恨的心理。”欲成大事者就應該具備這種心態,用這種心態來確定在人生中的大事業。
寬容之心是品質高尚的體現。但見到別人做了不好的事,卻要替他掩飾幾分,這似乎就與人們慣用的處世原則相抵觸了。明人呂坤認為這樣渾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懷寬闊。自然有人懷疑呂坤這種說法,但這種說法卻是做人的一種大智慧。
南宋有個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園,種有蘿卜。這天,沈道虔從外麵回家,發現有一個人正在偷他家的蘿卜他趕緊回避開,等那人走後他才出來。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後的竹筍,沈道虔便讓人去對拔竹筍的人說:“這筍留著,可以長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會送你更好的。”他讓人買了大筍直接送到了那人家裏。
沈道虔家貧,常帶著家中小孩去田裏拾麥穗。偶爾遇上拾麥穗的人相互爭搶麥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給爭搶的人,這使爭搶的人非常慚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節也以仁厚著稱鄉裏。一次,鄰居家的豬跑丟了,而此豬與曹節家的豬長得一樣。鄰居就找到曹家,說那是他家的豬。曹節也不與他爭,就把豬給了鄰居。後來鄰居家的豬找到了,知道搞錯了,就把曹節家的豬送回來了,連連道歉,曹節也隻是笑笑,並不責怪鄰居。
沈道虔和曹節表麵看來,無是無非,甚至顯得窩囊懦弱。但實際上,卻顯出了他們寬大厚道的為人。偷蘿卜、拔竹筍、爭麥穗,是不好的行為,但也是人窮家貧的無奈,何必深責?替他人掩飾幾分,反倒能使他人自慚改過。鄰居錯認豬,盡管有自私一麵,但失豬對一般人家畢竟是大損失,情急之下錯認,可以理解。古人一心為他人著想,寧可自己吃虧,正是胸襟寬闊、與人為善的體現。
有時,在與人交往中,我們更多需要做的是安慰別人,而不是標榜自己。為了能夠讓別人快樂,自己忍受一些誤解,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個美國人講了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曆:
上星期六我鬧了一個笑話。我去紐約買點聖誕節禮物和大學的專業課本。那天我是乘早班車去紐約的,中午剛過就把要買的東西都買好了。我不怎麼喜歡呆在紐約,太嘈雜,交通也太擠,此外那天晚上我已經做好了安排,於是便搭乘出租車去車站。不巧碰上交通堵塞,等我到火車站時,那趟車剛開走,隻好呆上一個小時等下趟車。我買了一份報紙,漫步走進車站的餐廳。在一天的這個時候餐廳裏幾乎空無一人,我要了一杯咖啡和一包餅幹。空座位很多,便找了一個靠窗戶的,坐下來開始做報上登載的縱橫填字遊戲。我覺得做這種遊戲很有趣。
過了幾分鍾來了一個人坐在我對麵,這個人除了個子很高之外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可以說他樣子很像一個典型的城裏生意人。我沒有說話,繼續邊喝咖啡邊做我的填字遊戲。突然他伸過手來,打開餅幹包,拿了一塊在他咖啡裏蘸了一下就送進嘴裏。我簡直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吃驚得說不出話來。不過我也不想大驚小怪,於是決定不予理會。我總是盡量避免惹麻煩。我也就拿了一塊餅幹,喝了一口咖啡,再回去做我的填字遊戲。
這人拿第二塊餅幹時我既沒抬頭也沒吭聲,假裝對遊戲特別感興趣。過了幾分鍾我不在意地伸出手去,拿來最後一塊餅幹,瞥了這人一眼。看到他正對我怒目而視。我有點緊張地把餅幹放進嘴裏,決定離開。正當準備站起身來走的時候,那人突然把椅子往後一推,站起來走了。我感到如釋重負,準備呆兩三分鍾再走。我喝完咖啡,折好報紙站起身來。這時,我突然發現就在桌上,原來放報紙的地方擺著我的那包餅幹。同時,使我想起了那雙怒視的眼神和一顆寬容的心。
戴爾·卡耐基在電台上介紹《小婦人》的作者時,心不在焉地說錯了區域位置。其中一位聽眾就恨恨地寫信給他,把他罵得體無完膚。他真想回信告訴她:“我把區域位置說錯了,但從來沒有見過像你這麼粗魯無禮的女人。”但他控製了自己,沒有向她回擊,他鼓勵自己將敵意化解為友誼。他自問:“如果我是她的話,可能也會像她一樣憤怒。”他盡量站在她的立場上來思索這件事情並打了個電話給她,再三向她承認錯誤並表達歉意。這位太太終於表示了對他的敬佩,希望能與他進一步深交。
寬容意味著理解和通融,是融合人際關係的催化劑,是友誼之橋的緊固劑。寬容還能將敵意化解為友誼。是成大事的必須有的器量和風度。所以,在任何情況下,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就隨便猜疑他人的不好,這隻能說明我們缺乏對他人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愛渾厚、與人為善的寬大胸懷。
3.容人就是成己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誤解、不公或是委屈都不足以讓人心灰意冷,相反更加鼓舞士氣,寬容對待,容忍處理,激發起一定要做成大事的欲望。
在成大事的過程中,一個人難免會有受委屈的時候,而是否可以成就一番事業,要看他是否能以一種寬容的心態控製自己,是否能夠以柔克剛。
能寬容別人,以柔克剛,才會有將來的成功。
唐代武則天專權時,為了給自己當皇帝掃清道路,先後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來俊臣、周興等一批酷吏。以嚴刑厲法;獎勵告密等手段,實行高壓統治。對抱有反抗意圖的李唐宗室、貴族和官僚進行嚴厲鎮壓,先後殺害李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接著又殺了大臣數百家;至於所殺的中下層官吏,就多得無法統計。
武則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陽四門設置“匭”(意見箱)接受告密文書。對於告密者,任何官員都不得詢問,告密核實後,對告密者封官賜祿;告密失實,並不受罰。這樣一來,告密之風大興,不幸被誅連者不下千萬,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來俊臣誣陷平章事狄仁傑等人有謀反行為。來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將狄仁傑逮捕入獄,然後上書武則天,建議武則天下旨誘供,說什麼如果罪犯承認謀反,可以減刑免死。狄仁傑突然遭到監禁,既來不及與家裏人通氣,也沒有機會麵奏武後,說明事實,心中不由焦急萬分。
審訊的日子到了,來俊臣在大堂上讀武則天的詔書,就見狄仁傑已伏地告饒。他趴在地上一個勁地磕頭,嘴裏還不停地說:“罪臣該死,罪臣該死!大周革命使得萬物更新,我仍堅持做唐室的舊臣,理應受誅。”狄仁傑不打自招的這一手,反倒使來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戲了。既然狄仁傑已經招供,來俊臣將計就計,判他個“謀反屬實,免去死罪,聽候發落”。
來俊臣退堂後,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壽悄悄地對狄仁傑說:“你也要再誣告幾個人,如把平章事楊執柔等幾個人牽扯進來,就可以減輕自己的罪行。”狄仁傑聽後,感歎地說:“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沒有幹這樣的事,更與別人無關,怎能再加害他人?”說完一頭向大堂中央的頂柱撞去,頓時血流滿麵。
王德壽見狀,嚇得急忙上前將狄仁傑扶起,送到旁邊的廂房裏休息,又趕緊處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漬。狄仁傑見王德壽出去了,急忙從袖中抽出手絹,蘸著身上的血,將自己的冤屈都寫在上麵,寫好後,又將棉衣撕開,把狀子藏了進去。一會兒,王德壽進來了,見狄仁傑一切正常,這才放下心來。
狄仁傑對王德壽說:“天氣這麼熱了,煩請您將我的這件棉衣帶出去,交給我家裏人,讓他們將棉絮拆了洗洗,再給我送來。”王德壽答應了他的要求。
狄仁傑的兒子接到棉衣,聽到父親要他將棉絮拆了,就想:這裏麵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壽後,急忙將棉衣拆開,看了血書,才知道父親遭人誣陷。他幾經周折,托人將狀子遞到武則天那裏,武則天看後,弄不清到底是怎麼回事,就派人把來俊臣叫來詢問。來俊臣做賊心虛,一聽說武則天要召見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偽造了一張狄仁傑的“謝死表”奏上,並編造了一大堆謊話,將武則天應付過去。
又過了一段時間,曾被來俊臣妄殺的平章事樂思晦的兒子也出來替父伸冤,並得到武則天的召見。他在回答武則天的詢問後說:“現在我父親已死了,人死不能複生,但可惜的是法律卻被來俊臣等人給玩弄了。如果太後不相信我說的話,可以吩咐一個忠厚清廉,你平時信賴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謀反的狀子,交給來俊臣處理,我敢擔保,在他酷虐的刑訊下,那人沒有不承認的。”
武則天聽了這話,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傑之案,忙把狄仁傑召來,不解地問道:“你既然有冤,為何又承認謀反呢?”
狄仁傑回答說:“我若不承認,可能早死於嚴刑酷法了。”
武則天又問:“那你為什麼又寫‘謝死表’上奏呢?”
狄仁傑斷然否認說:“根本沒這事,請太後明察。”
武則天拿出“謝死表”核對了狄仁傑的筆跡,發覺完全不同,才知道是來俊臣從中做了手腳,於是,下令將狄仁傑釋放。
這是一個典型的以寬容心態控製自己,忍一時委屈,而最終達到目的的例子。有時候忍耐住剛強直率的性格與對手周旋,是鬥爭中的良策,是寬容的一個升華。相反以硬碰硬,會讓自己吃大虧,這樣做無論從哪方麵來講都是不明智的。成大事應以此為鑒,學會寬容,記住柔亦可克剛。
列夫·托爾斯泰雖然很有名,又出身貴族,但他卻喜歡和平民百姓在一起,與他們交朋友。
一次,他做長途旅行,路過一個小火車站,想到車站上走走,就來到了月台上。這時,一列客車正要開動,汽笛已經拉響了。托爾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走著,忽然,一位女士從列車車窗裏衝他直喊:“老頭兒!老頭兒!快替我到候車室把手提包取來,我忘記提了。”
原來,這位女士見托爾斯泰衣著簡樸,還沾了不少塵土,把他當作車站的搬運工了。
托爾斯泰趕忙跑進候車室拿來提包,遞給了這位女士。
女士感激地說:“謝謝啦!”隨手遞給托爾斯泰一枚硬幣,“這是賞給你的。”
托爾斯泰接過硬幣,瞧了瞧,裝進了口袋。
正巧,女士身邊有個旅客認出了這個風塵仆仆的“搬運工”就是托爾斯泰,大聲對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賞錢給誰了嗎?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呀!”
“啊!老天爺!”女士驚呼起來,“我這是在幹什麼事呀!”她對托爾斯泰急切地解釋說:“托爾斯泰先生!托爾斯泰先生!看在上帝麵兒上,請別計較!請把硬幣還給我吧,我怎麼會給您小費,多不好意思!我這是幹出什麼事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