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以待人,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寬厚、容忍,心胸寬廣,忍耐性強。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作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韌性。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就是說,相容能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大事的力量,創造更多成大事的機會。
一個人若能寬以待人,在生活中養成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人做事的習慣,這樣的人,肯定是受人尊敬和歡迎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願意做,別人也一定不願接受、不願意做。記住這些教誨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們難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來的難堪局麵,推己及人,是以自己為標尺,衡量言行舉止能否為人所接受,其依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還可用角色互換的方法,假設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想想對一個行為或言論的反映、感覺如何,理解他人,體諒他人。這樣,便會自覺地寬以待人了。
唐代文學家韓愈說:“古人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古代有修養的人,待人很寬厚,而要求自己則十分嚴格和全麵。隻有嚴於律己,才能更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日常生活中,以禮待人,遵守信約,多為他人著想,遇到危險時勇敢無畏,挺身而出,發生摩擦衝突時主動退讓。“禮讓三分”,寬容讓人。
寬容待人,是成大事者的風度,這種風度是發自靈魂深處的內在的修養,是一種良好的習慣,水到渠成的表露。我們隻有真正放開胸襟,做到寬容待人,才能成為取得成功的桂冠。
8.寬容是一劑良藥
胸襟開闊者能成大事,大度者精神舒暢,生活也會輕鬆愉快。多一份寬容的胸襟,就會促使很多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所謂“宰相肚裏能撐船”就是寬容的一種境界。擁有了一個寬容的心,就擁有了一個無法比擬的人格魅力,就擁有溫暖的陽光,擁有了永遠的晴天,也擁有了整個世界。
寬容是在人際交往持以包容、寬厚的態度。寬容,視之為美德,是人格中閃閃發光的一束。寬容,就是容忍別人不經意的觸犯,包括態度上的不恭謹,接受和自己觀念相左的意見,常常想到他人的優點等等,如此為人處世,寬容,體諒,在許多時候是非常需要的。有了它,就可以在許多時候互相的通融。使人際關係更加和諧,從而在穩定中更加密切。
成大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最重要的。當一個人侵害了另一個人的利益之後,對方一定會批評和反擊,這時候別指望別人對你能有所寬容。在人際關係交往中,如果認為別人都會寬容自己,視別人的感受為無物,無異於給自己開了一張胡作非為的通行證。如此,久了,一定會碰壁,一定得不到寬容。寬容常常是這樣發生的:你對別人寬容,別人在以同樣的態度對你,但這是有限度的,如果提前透支了別人的善意,可能就永遠沒有機會得到寬容。“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這樣的話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行得通的!
古人教導一個人為人處世要如履薄冰,要謹言慎行,說的也許就是不要指望別人無端寬恕自己的過失,過失就是過失,即使別人寬容,也不能說它就不是過失。一個好人不外乎兩個方麵,一是自己的人好,二是原諒別人的缺失。然而人好是根基,而且隻有“好人”才有權利對別人采取“恕道”。假如一個人不怎麼好,太毛躁,太缺乏誠信,即使別人因為不屑和善良時時寬容你,終究還是會陷入不被寬容的境地。更多的時候,不要太指望別人來寬容自己,而應該學會寬容別人。
“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要去理會他們,更不要想去報複。當你想跟他扯平的時候,你傷害自己的,比傷到那人的更多……”這段話聽起來好像是什麼理想主義者所說的,其實不然。
喬治·羅納在維也納當了很多年律師,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逃到瑞典,一文不名,很需要找份工作。因為他能說並能寫好幾國語言,所以希望能夠在一家進出口公司裏,找到一份秘書的工作。絕大多數的公司都回信告訴他,因為正在打仗,他們不需要用這一類的人,不過他們會把他的名字存在檔案裏……等等。不過有一個人在給喬治·羅納的信上說:“你對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錯誤。你既錯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寫信的秘書。即使我需要,也不會請你,因為你甚至於連瑞典文也寫不好,信裏全是錯字。”
當喬治·羅納看到這封信的時候,簡直氣得發瘋。於是喬治·羅納也寫了一封信,目的要想使那個人大發脾氣。但接著他就停下來對自己說:“等一等,我怎麼知道這個人說的是不是對的?我修過瑞典文,可是並不是我家鄉的語言,也許我確實犯了很多我並不知道的錯誤。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想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須再努力學習。這個人可能幫了我一個大忙,雖然他本意並非如此。他用這種難聽的話來表達他的意見,並不表示我就不虧欠他,所以應該寫封信給他,在信上感謝他一番。”
於是喬治·羅納撕掉了他剛剛已經寫好的那封罵人的信,另外寫了一封信說:“你這樣不嫌麻煩地寫信給我實在是太好了,尤其是你並不需要一個替你寫信的秘書。對於我把貴公司的業務弄錯的事我覺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寫信給你,是因為我向別人打聽,而別人把你介紹給我,說你是這一行的領導人物。我並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錯誤,我覺得很慚愧,也很難過。我現在打算更努力地去學習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錯誤,謝謝你幫助我走上改進之路。”不過幾天,喬治·羅納就收到那個人的信,請羅納去看他。羅納去了,而且得到一份工作。喬治·羅納由此發現“溫和的回答能消除怒氣。”
我們也許不能像聖人般去愛我們的仇人,可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快樂,我們至少要寬容他們,這樣做才是做大事者應做的事。
9.寬容對待朋友
寬容,是維係朋友間友誼的一個重要方法和原則,是友誼的粘合劑和定型劑,朋友間相處應寬容。
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果某人得罪過你,或你曾得罪過某人,雖說不上彼此成仇,但心底確實不愉快。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可以主動去化解僵局,你們可能因此而成為好朋友。這樣你至少少了一個潛在的敵人。其實隻要你願意這樣做,你的風度會贏得對方對你的尊敬。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阿拉伯傳說中有兩個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天他們吵架了,一個給了另外一個一記耳光。被打的覺得受辱,一言不語,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們繼續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們就決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點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來了。被救起後,他拿了一把小劍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問道:為什麼我打了你以後,你要寫在沙子上,而現在要刻在石頭上呢?另一個笑笑的回答說:當被一個朋友傷害時,要寫在易忘的地方,風會負責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幫助,我們要把它刻在心裏的深處,那裏任何風都不能抹滅它。
朋友的相處傷害往往是無心的,幫助卻是真心的,忘記那些無心的傷害;銘記那些對你真心幫助,你會發現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有些人認為人與人的交往不是朋友就是敵人,這樣子做會使敵人一直增加,朋友一直減少,最後使自己成為孤立。應該理解為人與人的交往不是敵人就是朋友。這樣朋友就會越來越多,敵人越來越少。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敵人會變成朋友,朋友也會變成敵人,這是社會上的現實。當朋友因某種緣故而成為你的敵人時,你不必太憂傷感歎,因為有一天他有可能再成為你的朋友!有這樣的認知,就能以平常心來交朋友!放下你的身段。身段是交朋友的一大阻礙,也是樹敵的一個原因。
結交朋友,還貴在相知。真正的友情是一種心靈的默契,是一種無論何時何地相互的牽掛。沒有真心的友誼,就如兒童吹起的玩具泡沫,最終隻有一個破滅的結局。俗話講:“以誠相待,心誠則靈”,“澆花澆根,交友交心”。隻有真誠寬容才是維係友情最可靠的“安全帶”,學友、戰友、網友、筆友、麻友、酒友,不管是哪一種,酒肉穿腸過、醉眼度滄桑算不上真正的友誼。友誼是長在時空歲月裏的花朵,隻有用心靈與真誠去嗬護,才會有或濃或淡的幽香時時融入我們生活的氣息。
生活中的朋友在很大程度上能決定你的生活質量和社會位置,因為真正的朋友永遠都不會將你拋棄,真正的朋友總是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及時地給你鼓勵和幫助。朋友實在是太重要了,重要到了你怎麼說都不過分的地步,因為朋友的影子會伴隨你的一生,正因為如此,在對待朋友間的關係上,一定要寬容,把握好朋友間的友誼,為成功之路多一層保護。
10.用寬恕去對待傷害你的人
寬容是成大事的心胸,不但要對周圍熟悉、相處的人寬容,還要對傷害你的人寬恕;因為他們讓你堅強和更加的懂得人性。
美國曾經舉辦過一個科學展。展覽的項目非常多,也非常精彩,都是一些如何將高科技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成果。
可是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次展覽的主題:“寬恕與原諒——人類進步的動力”。寬恕與科學有何關聯?”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主辦單位對人們的疑問做出了解釋,他們列舉了許多因寬恕而促進科學進步的例子,譬如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人原諒了發明飛彈炸死英國人的德國火箭專家,使得火箭技術的研發不致中斷,人類後來才能登上月球等等。
這種回答實在讓人感觸很深,因為我們很多人,不斷浪費許多精力去想別人對我們不好的地方,總是把別人對我們不起的地方記得格外清楚,嚴重時其至會心懷怨恨。但這次參觀給人們重新上了一課,如果原諒,你會讓自己更快樂,甚至原諒還會推動社會的進步。卡內基訓練的許多課程,也是在教導人們僅持一顆寬容的心,永遠不對敵人心存報複。
當一隻腳踏在紫羅蘭的花瓣上時,它卻將香味留在了那隻腳上。這就是直正的愛。
記得曾經在報紙上看見過這樣一則事,有一個精神病人從醫院裏跑了出來,他闖進了一位醫生家裏,精神錯亂的他開槍射殺了醫生三個花樣年華的女兒,這位醫生麵對這樣的人生慘劇,彷徨痛苦,深切地仇恨著那個殺了他女兒的家夥,但是即使再怎麼仇恨也挽不回女兒的生命了,於是他調整自己的心態,最後他從這種怨恨的深淵中解脫了出來,甚至之後他還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這更是愛,寬恕的愛。
前蘇聯的著名作家葉夫圖申科,他就曾經說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記載在他的著作中,在《提前撰寫的自傳》中,他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則讓人感動的故事:
在二戰中,已經是德國戰敗,戰爭即將結束的日子了,在蘇聯,1944年的一個冬天,已經飽受戰爭創傷的莫斯科這時非常的寒冷,蘇聯俘虜了一批大約兩萬人的德國戰俘,他們排成縱隊,從莫斯科大街上依次穿過。
這個時候,因為是嚴冬,天空中飄飛著大團大團的雪花,氣溫很低,但所有的馬路兩邊,依然擠滿了圍觀的人群。大批蘇軍士兵和治安警察,在戰俘和圍觀者之間劃出了一道警戒線,用以防止德軍戰俘遭到圍觀群眾憤怒的襲擊。
這些老少不等的圍觀者大部分是婦女,她們來自莫斯科及其周圍鄉村。她們之中每一個人的親人,或是父親,或是丈夫,或是兄弟,或是兒子,都在德軍所發動的侵略戰爭中喪生。她們都是戰爭最直接的受害者,都對悍然入侵的德國軍人懷著滿腔的刻骨之仇恨。
當大隊的德軍俘虜出現在婦女們的眼前時,她們全都將雙手攥成了憤怒的拳頭。呼嘯的人群前突後擁,她們希望擠上前去,哪怕隻是靠近一點點,要不是有蘇軍士兵和警察在前麵竭力阻攔,她們一定就衝上去了,她們渴望把這些殘害自己親人的劊子手撕成碎片。
這些德國俘虜們都低垂著頭,膽戰心驚地從圍觀群眾的麵前緩緩走過。他們這些人中還有很年輕的軍人,也許隻有十六七歲吧,他們的臉上滿是恐懼與無助,在憤怒的汪洋之海中穿行的人隨時都有被仇恨吞噬的危險。他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這種危機。
這個時候,突然,一位上了年紀、穿著破舊的婦女走出了圍觀的人群。她平靜地來到一位警察麵前,請求警察允許她走進警戒線去好好地看看這些俘虜。警察看她滿臉慈祥,覺得她應該沒有什麼惡意,便答應了她的請求。於是,她走過警戒線,來到了俘虜們的身邊,顫巍巍地從懷裏掏出了一個印花布包。打開一層一層的布,裏麵是一塊黝黑的麵包。她不好意思地將這塊黝黑的麵包,硬塞到了一個疲憊不堪、拄著雙拐艱難挪動的年輕俘虜的衣袋裏。嘴裏還說著,“隻有這麼一點了,真不好意思,你湊活著吃點吧。”年輕俘虜怔怔地看著麵前的這位婦女,刹那間已淚流滿麵。他扔掉了雙拐,“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給麵前這位善良的婦女,重重地磕了幾個響頭。其他戰俘受到感染,也接二連三地跪了下來,拚命地向圍觀的婦女磕頭。
於是,整個人群中憤怒的氣氛一下子改變了。婦女們都被眼前的一幕所深深感動,紛紛從四麵八方湧向俘虜,把麵包、香煙等東西塞給了這些曾經是敵人的戰俘。
每個讀到這篇故事的人,都為這種奇跡而感動,明明曾經是刻骨仇恨的敵人啊,為什麼眨眼之間就“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呢?這種奇跡是怎麼產生的呢?
葉夫圖申科在故事的結尾寫了這樣一句令人深思的話:“這位善良的婦女,刹那之間便用寬容化解了眾人心中的仇恨,並把愛與和平播種進了所有人的心田。”
敵人是無法用武力徹底消滅的。徹底消滅敵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用愛把他們變成朋友。
寬恕別人對我們來說可以難,也可以容易,關鍵在於你的心靈是如何的選擇。當一個人選擇了仇恨,那麼他將在黑暗中度過餘生;而一個人選擇了寬恕的話,那麼他能將陽光灑向大地:當我們的心靈為自己選擇了寬恕的時候,我們便獲得了應有的自由。因為我們已經放下了仇恨的包袱,無論是麵對朋友還是仇人,我們都能夠贈以甜美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