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必具的十種習慣07(3 / 3)

以下這些數字是我國著名女作家謝冰心80歲生日那天計算的:

80×365=29000;

29000×24=700800;

700800×60=42048000;

42048000×60=2522880000。

謝冰心說,人的一生如果活80歲,就由這十位數的秒組成。而現在你已經提取了許多時日,在你生命庫存中也許隻剩下九位數、八位數,甚至更少。我不敢斷定你是否功成名就,但我敢說,很多人沒有像作家這樣給自己算過賬,沒有哪一位能準確無誤地把自己過了幾位數說出來。我們的很多人在買菜的時候,在消費的時候,在經營店鋪的時候,把賬算得很細,幾元幾角幾分,可人生也是經營,為什麼我們不認真地算一算人生這筆賬呢?

25歲之前是求學探索階段;25~30歲要了解你想做什麼,切入相關行業開始創業;在30~35歲之間,是創業的關鍵時期;35~45歲是大發展大收獲階段。

同時,要使目標能夠實現,就必須將目標分解量化為具體的行動計劃,使自己知道現在應該為日標做什麼,使目標有了現實的行動基礎。

把日標量化分解為具體的行動計劃,一向采用“逆推法”,即確定大目標的條件,將大目標分解成為一個個小目標,由高級到低級層層分解,再根據時限,由將來逆推至現在,明確自己現在應該做什麼。

用“逆推法”分解量化目標為具體行動計劃的過程,與實現目標的過程正好相反。分解量化大目標的過程是逆時針,由將來倒推至現在。實現目標的過程是順時推進,由現在到將來。

這個過程可以這樣進行。

先根據總目標實現的條件,將人生總目標分解為幾個5至10年的長期目標,再根據長期目標的實現條件,將其分解為若幹個2至4年的中期目標,再繼續將其分解為若幹6個月至1年的短期目標,進而將每一個短期目標分解成月目標,月目標量化分解為若幹個周目標,周目標變成若幹個日目標,最後,依次具體化為現在應該去幹什麼。

不管什麼目標,也不管多大,每一個目標都要分解到你現在應該做什麼,使你現在的行動與你未來的願望、夢想聯係起來,使目標有了現實的行動基礎,否則,你的願望現在就可以斷定不太可能實現。

7.有目標才能成功

你過去或現在的情況並不重要,你將來想要獲得什麼成就才最重要。除非你對未來有理想,否則做不出什麼大事來。

據美國勞工部統計,每100個美國人當中,隻有3個人能在65歲時,可以獲得經濟上某種程度的無憂無慮。

每100個65歲(或以上)的美國人當中,97個人一定要依賴他們每個月的社會保險支票才能生存。這是不是表示美國的夢想已經破滅了?這是不是表示通貨膨脹已失去了控製?是不是表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控製了美國的能源供應,因而引起世界的經濟不景氣?

世界經濟情況對美國的生活確實有影響。在不景氣時期,以及人工刺激經濟複蘇的階段內,美國人民的生活是很艱苦的。不過,另有一些主觀因素,卡耐基認為它們與環境因素同等重要。

每100個從事高薪職業——例如律師、醫生的美國人當中,隻有5個人活到65歲時,不必依賴社會保險金。你聽到這項統計數字之後,是否大吃一驚呢?不管人們在他們最具生命力的年齡中獲得怎樣的收入,但是隻有如此少數的個人能達到可觀的經濟成就。

大多數人都幻想他們的生命是永恒不朽的。他們浪費金錢、時間以及心力,從事所謂的“消除緊張情緒”的活動,而不是去從事“達成目標”的活動。大多數人每周辛勤工作,賺夠了錢,在周末把它們全部花掉。

大多數人希望命運之風把他們吹進某個富裕又神秘的港口。他們盼望在遙遠未來的“某一天”退休,在“某地”一個美麗的小島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倘若問他們將如何達到這個目標,他們回答說,一定會有“某種”方法的。

如此多的人無法達成他們的理想,其原因在於: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標。

有了目標才會成功。

目標是對於所期望成就的事業的真正決心。目標比幻想好得多,因為它可以實現。

沒有目標,不可能發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采取任何步驟。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就隻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遠到不了任何地方。

正如空氣對於生命一樣,目標對於成功也是絕對的必要。如果沒有空氣,就沒有人能夠生存;如果沒有目標,就沒有任何人能夠成功。所以對你想去的地方先要有個清楚的範圍才好。

亨利先生能夠從周薪25美元的工作,迅速升至副董事長的職位,不久後又升任公司的董事長,是因為他有目標隨時鞭策自己的緣故。他對目標的解釋是:“你過去或現在的情況並不重要,將來想要獲得什麼成就才最重要。”

8.目標是構築成功的磚石

目標的作用不僅是界定追求的最終結果,它在整個人生旅途中都起作用,目標是成功路上的裏程碑。

你給自己定下目標之後,目標就在兩個方麵起作用:它是努力的依據,也是對你的鞭策。目標給了你一個看得著的射擊靶。隨著你努力實現這些目標,你就會有成就感。對許多人來說,製定和實現目標就像一場比賽,隨著時間推移,你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這時你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會漸漸改變。

有一點很重要,你的目標必須是具體的,可以實現的。如果計劃不具體,就無法衡量是否實現了,那會降低你的積極性。

目標邁進是動力的源泉,如果你無法知道自己向目標前進了多少,你就會泄氣,沒有繼續下去的動力和勇氣了。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籠罩在濃霧中。在海岸以西21英裏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個34歲的女人涉水下到太平洋中,開始向加州海岸遊過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個遊過這個海峽的婦女,這名婦女叫費羅絲·查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從英法兩邊海岸遊過英吉利海峽的第一位婦女。

那天早晨,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霧很大,她連護送她的船都幾乎看不到。時間一個鍾頭一個鍾頭過去,千千萬萬人在電視上看著。有幾次,鯊魚靠近了她,被人開槍嚇跑,她仍然在遊。在以往這類渡海遊泳中她的最大問題不是疲勞,而是刺骨的水溫。

15個鍾頭之後,她又累,且凍得發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他們都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看不到。

幾十分鍾之後——從她出發算起15個鍾頭零55分鍾之後,人們把她拉上船。過了幾個鍾頭,她漸漸覺得暖和多了,這時卻開始感到失敗的打擊,她不假思索地對記者說:“說實在的,我不是為自己找借口,如果當時我看見陸地,也許我能堅持下來。”

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隻有半英裏!後來她說,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隻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2個月之後,她成功地遊過同一個海峽。她不但是第一位遊過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紀錄還快了大約兩個鍾頭。

查德威克雖然是個遊泳好手,但也需要看見目標,才能鼓足幹勁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務。當你規劃自己的成功時千萬別低估了製定可測目標的重要性。

在這些對自己處境不滿意的人中,有98%對心目中喜歡的世界沒有一幅清晰的圖畫,他們沒有改善生活的目標,沒有一個人生目的去鞭策自己。

戴爾·卡耐基曾聽一位醫生講到退休問題。這位醫生對活到百歲以上的老人的共同特點作過大量研究,他叫聽眾思考一下這些人長壽有什麼共同因素,大多數聽眾以為這位醫生會列舉食物、運動、節製煙酒以及其他會影響健康的東西。然而,令聽眾驚訝的是,醫生告訴他們,這些壽星在飲食和運動方麵沒有什麼共同特點。他發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待未來的態度——他們都有人生目標。

製定人生目標未必能使你活到100歲,但必定能增加你成功的機會。人生倘若沒有目標,你也許會一事無成。正如貿易巨子J·C·賓尼所說:“一個心中有目標的普通職員,會成為創造曆史的人;一個心中沒有目標的人,隻能是個平凡的人。”

製定目標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有助於我們安排日常工作的輕重緩急。沒有這些目標,我們很容易陷進跟理想無關的日常事務當中。一個忘記最重要事情的人,會成為瑣事的奴隸,“智慧就是懂得該忽視什麼東西的藝術”的道理就在於此。

沒有目標的人,但他們把精力放在小事情上,而小事情使他們忘記了自己本應做什麼。說得明白一點,要發揮潛力,你必須全神貫注於自己有優勢並且會有高回報的方麵。目標能助你集中精力,另外,當你不停地在自己有優勢的方麵努力時,這些優勢會進一步發展。最終,在達到目標時,你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比你得到什麼東西重要得多。

成功人士能把握現在。人在現實中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當你做著將來的夢或者為過去而後悔時,你唯一擁有的現在卻從你手中溜走了。”

雖然目標是朝著將來的,是有待將來實現的,但目標使我們能把握住現在。為什麼呢?因為這樣能把大的任務看成是由一連串小任務和小的步驟組成的,要實現任何理想,就要製定並且達到一連串目標。每個重大目標的實現都是幾個小目標小步驟實現的結果,所以,如果你集中精力於當前手上的工作,心中明白你現在的種種努力都是為實現將來的目標鋪路,那你就能成功。

目標提供了一種自我評估的重要手段。如果你的目標是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你就可以根據自己距離最終目標有多遠來衡量目前取得的進步。

成功人士總是事前決斷,而不是事後補救的。他們提前謀劃,而不是等別人的指示。他們不允許其他人操縱他們的工作進程,不事前謀劃的人是不會有進展的。

目標能幫助我們事前謀劃,目標迫使我們把要完成的任務分解成可行的步驟。要想製作一幅通向成功的交通圖,你就要先有目標。正如18世紀發明家兼政治家富蘭克林在自傳中說的:“我總認為一個能力很一般的人,如果有個好計劃,就會有大作為。”

不成功者常常混淆了工作本身與工作成果。他們以為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艱苦的工作,就一定會帶來成功。但任何活動本身並不能保證成功,且不一定是有用的。要一項活動有意義,就一定要朝向一個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說,成功的尺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做出多少的成果。

關於這個概念,最好的例子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所做的一項研究的結果。他研究的是巡遊毛蟲,這些毛蟲在樹上排成長長的隊伍前進,由一條蟲帶頭,其餘跟著。法布爾把一組毛蟲放在一大花盆的邊上,使它們首尾相接,排成一個圓形。這些毛蟲開始行動了,像一個長長的遊行隊伍,沒有頭,也沒有尾。法布爾在毛蟲隊伍旁邊擺了一些食物,但這些毛蟲要想吃到食物就必須解散隊伍,不再一條接一條前進。

法布爾預料,毛蟲很快會厭倦這種毫無用處的爬行,而轉向食物,可是毛蟲沒有這樣做。出於純粹的本能,毛蟲沿著花盆邊一直以同樣的速度走了7天7夜,它們一直會走到餓死為止。

這些毛蟲遵守著它們的本能、習慣、傳統、先例、過去的經驗和慣例,或者隨便你叫它什麼好了。它們幹活很賣力,但毫無成果。許多不成功者就跟這些毛蟲差不多,他們自以為忙碌就是成就,幹活本身就是成功。但他們卻沒有一個明確目標,盲目行動,所以他們沒有任何成就。

目標有助於我們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如果你製定了目標,又定期檢查工作進度,你自然就把重點從工作本身轉移到工作成果,單單用工作來填滿每一天,這看來再也不能接受了。做出足夠的成果來實現目標,這才是衡量成績大小的正確方法。

隨著一個又一個目標的實現,你會逐漸明白實現目標要花多大的力氣,你往往還能悟出如何用較少時間來創造較多的價值,這會反過來引導你製定更高的目標,實現更偉大的理想。成大事,不能沒有準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