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必具的十種習慣09(1 / 3)

第八章 立即行動——成大事應養成果斷行動的習慣

行動是成大事的舢板,通過它才能到達彼岸。成大事要靠行動去鑄就和打拚,愛拚才會贏,不行動,優柔寡斷就永遠沒有了成功的可能性。隻有行動才是成功的“保險單”,成大事者,應養成行動的習慣,立即行動起來!

1.十個想法不如一個行動

成大事者的最大特點就是敢想敢做,敢想可以使一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極度,也可逼得一個人獻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礙。敢想使人全速前進而無後顧之憂。凡是能排除所有障礙的人,常常會屢建奇功或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不要抱怨自己的命運不好,行動就是力量。惟有行動才可以改變你的命運。十個空洞的幻想不如一個實際的行動。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許多成功人士在工作中都是充滿活力,他們以常人罕見的激情和熱情投入工作,為自己執著追求的事業獻身。

才能和本領隻會屬於那些辛勤工作的人,權力和榮耀也隻會屬於那些埋頭苦幹的人;那些無所事事的人總是無能之輩。正是那些十分勤勞和努力的人們在管理、統治這個世界。

英國著名政治家、曆史學家克拉倫登在講到英國國會領袖之一、稅務專家漢普登時說:“他是一個十分勤勉的人,即便最辛苦、最繁重的工作也壓不倒他,他總是把最重的擔子壓在自己身上。他總是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去盡職盡責,懶惰、閑散在他身上都不見蹤影。”麵對極為繁重的工作,漢普登從不抱怨。有一次,他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我的生活就是辛勤工作。幾年來,我一直盡力為國家、為國王恪盡職守,盡心盡力,不敢鬆懈……我無法來孝敬自己親愛的父母親,甚至連寫一封信的時間都沒有。”

在廢除穀物法的運動中,英國政治家、下院議員科布登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說自己“像一匹馬一樣,狂奔不已,沒有片刻休息。”

正因為人們空虛、無聊,人們才變得無比殘忍、缺乏人性。為了使自己逃避無聊和空虛,他總是積極地投入工作,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人類進步事業中去。

多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老老實實地幹自己的事情,這隻會激活人身上內在的活力,隻會使人增長才幹,更加熱愛生活。無論在什麼時候,人們都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在工作中找到幸福。這是一條千古不變的原則。良好的工作習慣、嚴肅的工作態度、優良的品德和教養是一個人勝任自己工作的基本條件。

同樣,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人往往都能幹出輝煌的事業,他們中的許多人同樣是一流的實業家。這種嚴格的科學訓練包括勤奮的習慣、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善於思考的習慣等等,這些都是一個成功的實業家所必備的素質。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人往往善於審時度勢,因時、因地、因人而變,因此他們往往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凡事能先發製人,奪人先機。

受過嚴格訓練的年輕人往往十分勤奮、專心,善於接受新知識,他們注重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因此,他們往往比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更為敏捷,更具有智謀,更具有膽識。

蒙田曾指出:“那些真正的哲人、聖者,如果他們在探求真理方麵很偉大的話,他們在行動上也一定很偉大……無論舉出什麼樣的證據和例子,我們都可以看出,他們的精神是那樣崇高,他們的心靈是那樣充實,他們的靈魂是那樣高潔,他們就像是知識的海洋……這些哲人、智者高高地在太空中邀遊。”

同時,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死死地固守書本,整天苦思冥想,年久月長,形成了愛想象的習慣,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反而會十分被動;因為他不能適應生活、沒有生活能力。善於思考、會做學問是一回事;會生活、會處理實際生活問題又是一回事。

那種認為會讀書、有知識就自然會生活、自然是駕馭世事的能手,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許多人靜坐書齋,洋洋萬言信手拈來,但他們提出來的觀點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就行不通。書本與生活是有距離的,隻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的人才是有用之人。

思想家們往往遇事都深思熟慮,而實踐家遇事總是先試、先幹。這兩種人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風格真是迥然不同:善於思考的人總是顯得優柔寡斷,因為他們總是習慣於考慮事情的方方麵麵、仔細權衡利弊得失、思考問題的前因後果;而那些實踐家根本不會去這樣思考,他們不會去從事什麼邏輯推理,一旦得出確定結論之後,他們即刻就付諸實施。因此,成大事者都謀定而後動,特別是要雷厲風行。

2.行動,行動,再行動

行動與思想同等重要。如果每天隻是思考,而不付諸於實際行動,那隻能是空想,永遠也不會成功。

德謨斯特斯是古希臘的雄辯家,有人問他雄辯之術的首要是什麼?

他說:“行動。”

第二點呢?“行動。”

第三點呢?“仍然是行動。”

人不能成功,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往往不是因為思維能力,而是因為行動不到位。

有這樣一則寓言:“蜀之鄙有二僧。”

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兩人都想到南海去。

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借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多年來就想買船沿著長江而下,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去?”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去南海的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光說不動是達不到目的的。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保證。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落實到行動上。

拿破侖說:“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最好。”

成功開始於心態,成功要有明確的目標,這都沒有錯,但這隻相當於給你的賽車加滿了油,弄清了前進的方向和線路,要抵達目的地,還得把車開動起來,並保持足夠的動力。

永遠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動才讓你更成功,而不是你知道多少才讓你成功。所有的知識必須化為行動。不管你現在決定做什麼事,不管你設定了多少目標,你一定要立刻行動。惟有行動才能使你成功。

現在做,馬上就做,是一切成功人士必備的品格。

有一篇僅幾百字的短文,幾乎世界上主要的語言都把它翻譯出來過。僅紐約中央車站就將它印了150萬份,分送給路人。

日俄戰爭的時候,每一個俄國士兵都帶著這篇短文。日軍從俄軍俘虜身上發現了它,相信這是一件法寶,就把它譯成日文。於是在天皇的命令下,日本政府的每位公務員、軍人和老百姓,都擁有這篇短文。

目前,這篇《把信帶給加西亞》已被印了億萬份,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這對有史以來的任何作者來說,都是無法打破的紀錄。

“在一切有關古巴的事情中,有一個人最讓我忘不了。當美西戰爭爆發後,美國必須立即跟西班牙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係。加西亞在古巴叢林的山裏——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地點,所以無法寫信或打電話給他。但美國總統必須盡快與他合作。

怎麼辦呢?

有人對總統說:‘有一個名叫羅文的人,有辦法找到加西亞,也隻有他才找得到。’

他們把羅文找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關於那個叫羅文的人如何拿了信,把它裝進一個油質袋子裏,封好,吊在胸口,劃著一艘小船,四天以後的一個夜裏,在古巴上岸,消失於叢林中,接著在三個星期之後,從古巴島的那一邊出來,徒步走過一個危機四伏的國家,把那封信交給加西亞——這些細節都不是我想說明的。要強調的重點是:

麥金利總統把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交給羅文,而羅文接過信之後,沒有問題,沒有條件,更沒有抱怨,隻有行動,積極、堅決的行動!”

“隻有行動賦予生命以力量。”行動最終體現了人的價值。

在美國一個小城的廣場上,塑著一個老人的銅像。他既不是什麼名人,也沒有任何輝煌的業績和驚人的舉動。他隻是該城一個餐館端菜送水的普通服務員。但他對客人無微不至的服務,令人們永生難忘——他是一個聾子!

他一生從沒有說過一句表白的話,也沒有聽過一句讚美之辭,他隻能憑“行動”二字,使平凡的人生永垂不朽!

你的行動,決定你的價值。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3.把自己推下水

促使自己去行動,去努力,去創造,去下水,親自試試河水的深淺,然後蹚過去,這樣才會知道深淺,才會成功,把自己推下水,行動起來。

小馬要到河對麵去,鬆鼠過來說,可千萬別過河,河水太深了,剛進去就能淹死;駱駝說沒事兒,河水很淺,還沒有沒腰呢。

這匹小馬不知道該怎麼辦,回家問媽媽如何是好,媽媽說你自己試試就知道了。小馬一試才知道,水既沒有鬆鼠說的那麼深,也沒有駱駝說的那麼淺,自己輕鬆地就能渡過。

生活中你也會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不免也會產生同那匹小馬一樣的猶豫,很多人就因此失去了前進的勇氣。

真正有追求的人是以跨海為人生目標的,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過河、趟湖、涉江的考驗,如果你連河都不敢過,就別想涉江跨海的事了。

所有的河流最終都要流向大海,隻要你趟過一條條河流,心境自然越來越開闊,海也就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哪怕隻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不能放棄。

特別是在拚搏中,我們要把這萬分之一的希望變成萬分之萬的成功,那就什麼時候都不要退縮。

所以,做事情一定要勇敢,站著不動,害怕河深、水急和浪大,沒有任何意義。你站在上司的門前,半天不敢敲門,巴不得他不在辦公室,那你如何彙報工作呢?

如何才能過江跨海到達理想的彼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盡最大的努力,選擇最能發揮自己優勢的職業,一往無前地釋放生命的潛能。事實證明,如果一個人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潛能,幾乎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

問題是我們總是在懷疑、猶豫,於是,機會總是越來越少;機遇總是與我們擦肩而過;成功總是遙不可及;到處存在的誘惑讓你眼花繚亂;愛情總是飄忽不定;生活總是充斥著浮躁……任何人最終都無法掩蓋兩手空空的現實。

4.一次行動勝於百次的念頭

一次行動勝於千百遍胡思亂想,成大事者關鍵在於行動。

夢想是成大事者的起跑線,決心則是起跑時的號角,行動猶如跑者全力的奔馳,惟有堅持到最後一秒,方能成大事。

一次行動勝於千百遍念頭,成大事者關鍵在於行動。

有一位名叫西爾維亞的美國女孩,她的父親是波士頓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母親在一家聲譽很高的大學擔任教授。

她的家庭對她有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她從念大學的時候起,就一直夢寐以求地想當電視節目的主持人。

她覺得自己具有這方麵的才幹,因為每當她和別人相處時,即便是陌生人也都願意親近她並和她長談。

她知道怎樣從人家嘴裏“掏出心裏話”。她的朋友們稱她是他們的“親密的隨身精神醫生”。

她自己常說:“隻要有人願給我一次上電視的機會,我相信一定能成大事者。”

但是,她為達到這個理想而做了些什麼呢?其實什麼也沒做!

她在等待奇跡出現,希望一下子就當上電視節目的主持人。這種奇跡當然永遠也不會到來。因為在她等奇跡到來的時候,奇跡正與她擦肩而過。

這樣的隻是在等待人注定不會成大事者。光有夢想是不夠的,要想成大事者必須為自己的理想認真地鐵定追求到底的決心,並且馬上行動!

哥倫布還在求學的時候,偶然讀到一本畢達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圓的,他就牢記在腦子裏。

經過很長時間的思索和研究後,他大膽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圓的,他便可以經過極短的路程而到達印度了。

自然,許多有常識的大學教授和哲學家們都恥笑他的意見。因為,他想向西方行駛而到達東方的印度,豈不是傻人說夢話嗎?

他們告訴他:地球不是圓的,而是平的,然後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將駛到地球的邊緣而掉下去……這不是等於走上自殺之途嗎?

然而,哥倫布對這個問題很有自信,隻可惜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讓他實現這個冒險的理想,他想從別人那兒得到一點錢,助他成大事者,他一連空等了17年,還是失望。他決定不再等下去,於是啟程去見皇後伊莎貝露,沿途窮得竟以乞討糊口。

皇後讚賞他的理想,並答應賜給他船隻,讓他去從事這種冒險的工作。

為難的是,水手們都怕死,沒人願跟意隨他去,於是哥倫布鼓起勇氣跑到海濱,捉住了幾位水手,先向他們哀求,接著是勸告,最後用恫嚇手段逼迫他們去。

一方麵他又請求女皇釋放了獄中的死囚,允許他們如果冒險成大事者,就可以免罪恢複自由。

一切準備既妥,1492年8月,哥倫布率領三艘帆船,開始了一個劃時代的航行。

剛航行幾天,就有兩艘船破了,接著又在幾百平方公裏的海藻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險境。

他親自撥開海藻,才得以繼續航行。

在浩瀚無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六七十天,也不見大陸的蹤影,水手們都失望了,他們要求返航,否則就要把哥倫布殺死。

哥倫布兼用鼓勵和高壓兩手,總算說服了船員。

也是天無絕人之路,在繼續前進中,哥倫布忽然看見有一群飛鳥向西南方向飛去,他立即命令船隊改變航向,緊跟這群飛鳥。

因為他知道海鳥總是飛向有食物和適於它們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預料到附近可能有陸地。

哥倫布果然很快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空悲切,白了少年頭”,成大事者的桂冠永遠屬於敢於行動的人。哥倫布最終成了英雄,以新大陸的發現者名垂千古,這一切都是行動的結果。

5.拖延將一事無成

行動就要避免拖延,行動起來就會使局麵改變,拖延則會一事無成,拖延是致命的壞毛病,成大事者從不拖延!

今日可為之事勿待明日,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放著今天的事情不做,非得留到以後去做,其實在拖延中所耗去的時間和精力,就足以把今日的工作做好。決斷好了的事情拖延著不去做,還往往會對我們的品格產生不良的影響。受到拖延引誘的時候,要振作精神去做,決不要去做最容易的,而要去做最艱難的,並且堅持做下去。

拖延是一個導致許多誤區的惡魔。拖延具有很大的殺傷性。很少有人能坦率地承認他們是不拖延的,雖然這種心態從長遠來說是不健康的。正如前麵已經探討過的其他誤區所表明的後果一樣,拖延這一行為本身也不可能帶來健康的後果。它實際上是一種反映了神經官能症的情緒副作用和固定的行為模式。如果你覺得你拖延並喜歡這樣做而且又沒有負疚感、焦慮感或忐忑不安的感覺,那麼,你就繼續那樣做下去好了。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拖延實際上總是會使他們期待已久的幸福遲遲不能到來。

人的一生中,有著種種的憧憬、種種的理想、種種的計劃,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一切的憧憬、理想與計劃,迅速地加以執行,那麼我們在事業上的成就不知道會有怎樣的偉大!然而,人們往往有了好的計劃後,不去迅速地執行,而是一味的拖延,以致讓一開始充滿熱情的事情冷淡下去,使幻想逐漸消失,使計劃最後破滅。

希臘神話告訴人們,智慧女神雅典娜是在某一天突然從丘比特的頭腦中一躍而出的,躍出之時雅典娜衣冠整齊,沒有淩亂現象。同樣,某個高尚的理想、有效的思想、宏偉的幻想,也是在某一瞬間從一個人的頭腦中躍出的,這些想法剛出現的時候也是很完整的。但有著拖延惡習的人遲遲不去執行,不去使之實現,而是留待將來再去做。其實,這些人都是缺乏意誌力的弱者。而那些有能力並且意誌堅強的人,往往趁著熱情最高的時候就去把理想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