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點一點的做起來,從小事做起
在常人看來,大人物總是和大事件聯係在一起,小人物總是和小事件聯係在一起。有的人一輩子也不會做成一件大事,但是,無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會和一件又一件的小事發生關係。因此說,小事情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內容,聚焦小事,必能成就人生大業。
每一天都是一個階梯,都是新的一步——向著既定的目標。
人的一生是由許許多多的偶然的和必然的事件組合而成,有時一次偶然的事件會使某個人變成了大人物,有時一次偶然的事情會使某個人變成了小人物。
大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事情卻每天都在發生。順利、妥帖而又快樂地去處理件小事是容易的,但每天都能順利、妥帖而又快樂地去處理一件小事卻是十分困難的。如果一輩子都無怨無悔地,謹慎小心地,愉悅歡快地去處理一件又一件小事,那大概要比做一件大事還要難。
大事能檢驗一個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小事也能。如果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亮、舒心,那你也能得到極大的快樂和對自我的肯定。古人說得好,小事雖然微不足道,但不做也是不能成功的,那些常常遊手好閑的人,他的成就肯定不會超過常人多遠。古人還說,忽視小事,專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做小事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小事來得頻繁,辦事所花的日子也多,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大;而大事來得稀少,積累起來數量也就自然小了。
一件又一件小事地去積累,直到有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比如雷鋒,他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珍惜每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都當作一個新的出發點,當做一件大事來看待,傾注全部的熱情和心血,誰又能懷疑他的偉大呢——偉大的,其實也是平凡的。
每一年積累,不如每季度積累;每季度積累,不如每個月積累;每個月積累,不如每一天積累。
一天不是一周,一周不是一月,一月不是一年。一周需要七天才能構成,一月需要四周才能構成,一年需要五十二周才能構成。一件事情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幾件事情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從搬運工到哲學家,從奴隸到將軍,從凡人到偉人,都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達到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長期的追求、長期的積累、長期的磨煉才能夠達到。
也許一個窮人,會因為某種機遇而一夜之間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但一個搬運工成為一個哲學家,一個凡人成為一個偉人舉世聞名,絕不是某個機遇的緣故。不斷地追求,才有不斷的進步;不斷地行動,才有不斷的成就;不斷地積累,才有不斷的提高,不斷的積小步,才有跨大步的力量。
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子;播什麼花籽,開什麼花兒。人積累耕耘的經驗就成為農夫,積累砍削的經驗就成為工匠,積累販賣貨物的本領就成為商人。這種積累,既是痛苦的,又是快樂的。
美國社會工作者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沙利說過,人們往往不了解,即便是要取得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必須邁過許許多多蹣跚艱難的腳步。
你希望一口吃個胖子,希望奪取成功就像邁一下腳步那樣簡單,你或許常常這樣幻想:“我真希望自己是個完美無缺的人。假如我有好的天資,是個大智者的話,我就會幹什麼事情都永遠不會失手,我會馬上把吸煙、賭博的惡習戒除掉。”
這是幼稚的懶漢成功邏輯。你以為成功者都是有遺傳得來的天賦,有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的訣竅。按這種邏輯,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輕鬆愉快的,易如反掌的。懶漢們認為,成功者都是五師自通的天才,學了第一課,就能夠一下子成為專家。你這種“馬上如願”的思想,是導致失敗的大敵。
一個抱著“馬上如願”思想做事的人,比如當他決定做一個畫家時,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畫出像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那樣的傑作,期望自己一夜成名。但他不知道自己是該先畫蒙娜麗莎的秀發還是先畫蒙娜麗莎的額頭,他便會認為繪畫很艱難,情緒陡變,頓時扔掉畫筆,長歎創作之難。因為他相信的是:如果一個人有出息,有才幹,想要做什麼事,都能一下子如願以償,用不著像達·芬奇那樣天天畫雞蛋苦苦地做單調乏味的努力,用不著一點點地積累經驗,用不著總費很多時間去鍛煉基本功。這種想法,終將會把你拋入失敗的穀底,不堪回首。
有時候,一個人越希望即刻如願的,越難以即刻如願。成功,不是直線,而是曲線。成功,是一個緩慢的積累過程,緩慢的學習過程。攀登珠穆朗瑪峰,需要從腳下第一步開始,沒有一下子就能躍上山頂取得成功的。
緊緊地盯著眼前的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終將登上成功之巔。
6.留心細節,抓住機遇
留心意外,也就是要留心細節,在科學家偉大的發明或發現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為意外導致的,而這些意外,都促成了這些科學家的成名。
意外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在科學研究和文學創作中也不乏其例——本來是為了研究某一項目,在進行中卻意外地發現另一種頗有意義的信息或結果。這種意外的情況,通常被稱為最典型的機會。
機會是一種偶然現象,但其背後隱藏著必然性,這就要看你是否留心細節。X射線的發現就是一個例證。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有一次在研究陰極射線管的放電現象時,偶然發現放在旁邊的一包封於黑紙裏的照相底片走了光。他分析可能有某種射線在起作用,並稱之為X射線。經過進一步實驗後,這一設想被證實了,於是倫琴意外地發現了X射線。
倫琴為此於1901年榮獲首屆諾貝爾物理獎,然而,事實上在倫琴之前已有不少人碰到過這種機會,如1879年的英國人克魯克斯、1890年的美國人茲皮德和詹寧斯以及1892年的勒納德和德國一些科學家都麵臨過同樣的機會,但他們卻忽視了這一細節,有的埋怨自己不小心,有的以為這與自己的研究課題無關,因此錯過了發現X射線的機會。
千萬不要以為留心細節隻是科學家的事情,事實上,如果你真的用心了,機會就會來臨,甚至於有時你想擋也擋不住。
意大利曾經有一位年輕的窮學生叫保羅,有一天,他拿著一封介紹信,走進羅馬佛奇康圖書館,求見館長,想謀取一份暑期工作。在等館長時,他信步走到書架房,瀏覽各種圖書,其中一本精裝本《動物學》引起了保羅的興趣。當他翻閱到最後一頁時,發現有一行用紅墨水寫的小字,告訴讀者到羅馬一個繼承法院去請求取出M號文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保羅來到了那個法院。原來,該書作者鑒於無人肯欣賞他的著作,一氣之下,便把他的著作全部燒毀,僅留下一本贈送給佛奇康圖書館,並立下遺囑把他的全部財產贈給他的第一個讀者。保羅因此一蹴成為擁有400萬裏拉財產的富翁。
事實上,機會總是隱藏於意外事件中,留心細節,就是留心機會,抓住細節,便也抓住了機會。
青黴素如今已是西藥中的“大哥大”,其被廣泛運用於各種病症中,而青黴素的發現,也完全得自於一次意外,這次意外使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和他所發現的青黴素一樣被永載史冊。
1928年的一天,弗萊明在實驗室中觀察黃色的葡萄球菌時,偶然發現在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還生長著一簇簇黴菌。他是個細心人,非常重視這個偶然的發現,經過認真思考分析,他把黴菌接種在另一塊瓊脂上,並按輻射的形狀接種了各種細菌。第二天,發現有的細菌被黴菌殺死了,而且都是些常使人生病的細菌。弗萊明又把這種黴菌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它是一種青黴菌,他把這種黴菌汁裏的抗菌素稱為“青黴素”。
英國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家錢恩和病理學家佛羅理對弗萊明的發現深感興趣,1939年開始了提純青黴素的試驗,並經動物和人體的臨床試驗獲成功。
由於曆史上經常出現那些意外獲得機會的現象,人們總結了這種細節在個人成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那就是:一個細節足可創造一番偉業!
利用細節,首先要隨時警覺它的出現,一旦來臨,就要抓住它所傳遞的重要信息和有價值的線索,追根究底。法國化學家和細菌學奠基人在論述丹麥的斯忒偶然發現電磁感應的故事時,曾深有感觸地說:“在觀察的領域中,機會常光顧細心的人。”一語道破了善於捕捉細節的奧秘。
法國人萊比錫是19世紀最傑出的化學家之一。1825年萊比錫從法國著名化學家蓋·呂薩克那裏學成歸來,年僅22歲,便已是台森大學的教授。
一天,一個製鹽工廠的熟人給他送來了一瓶浸泡過某種海藻植物灰的母液,請他分析鑒定其中的化學成分。經過一番處理,萊比錫從中提煉出某些鹽類。他又將剩下的母液與氯水混合,再加一點澱粉試劑,母液立即呈藍色,這說明母液中含有碘化物。第二天一早,萊比錫又拿起這溶液來看,發現在藍色的含碘溶液上麵還有少量的棕色液層,這液層是什麼呢?他並沒有進一步深入研究,想當然地斷定它是氯化碘,於是馬上標簽,實驗便告結束。
一年以後,一個與萊比錫同齡的法國青年巴拉,因為家境貧寒,一麵在當地學院讀書,一麵在藥學專科學校實驗室當助手。他沒有輕信萊比錫的結論,而對棕色液體進行多方試驗,結果發現了一種化學性質與氯、碘極為相似的新元素“溴”。萊比錫因為自以為是、忽視細節,與一個重大的發明,也是一個重要的機會失之交臂。為了永生不忘這一深刻教訓,萊比錫每當指導學生實驗時,就將“氯化碘”標簽拿出來,告誡學生不得粗心大意,而應留心細節的發現。
偶然的機會,有時隻要把握住了,就能使一個人的願望成為現實。
當然,偶然的發現不僅僅是對於天賜好運的把握,有時甚至可以說是對自己潛在能力的挖掘。有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缺乏認識,隻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或一次精神高度興奮的情況下,突然有所發現。
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個姐姐在他的劇團負責服裝、布景一類工作,隻是偶爾讓她跑龍套。有一次,女主角外出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隻得把姐姐拉來頂替女主角進行排練;她的演出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事後說,他就這樣發現了一個“天才”。
當然,偶然來臨的運氣與成功畢竟是兩碼事。偶然的機會隻是為你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線索、一種或許可以成功的可能。機會隻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事實上,每一天,有多少好機會普降人間,但是,又有幾個人捕捉到、把握住了呢?那可真是少得可憐啊!
法國已故總統蓬皮杜有一句名言:“人是有命運的,命運就是一種機會以及抓住機會的能力。”
成大事就要培養注意細節的習慣,留心細節,把握細節,千千萬萬個成功的機會就在前麵等著你來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