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必具的十種習慣11(1 / 3)

第十章 惜時如金——成大事當珍惜時間,隻爭朝夕

“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成大事的人應該爭分奪秒的去實施自己的計劃,完成自己的構想,爭取自己事業的勝利。時光是一條單行道,一去不複,抓住成大事的最好時機,去努力的一刻也不浪費的向前推進自己的事業,使自己的事業早日成功!

1.不要期待明天,麵對今天的時間

有時間時沒有錢,有錢時沒有時間,錢和時間都有了的時候卻又沒有了好身體。今天想明天,真到了明天卻又在懷念昨天,到什麼時候對能麵對現實呢?

曾經有位多愁善感的女孩曾給一位老師寫過這樣一封信:“我白天要上班,晚上要上夜大自考班,整天好像是緊張充實,又像是渾渾噩噩,我沒有時間去看清晨的日出和彩霞、晚上與星星談心、駐足於草坪花叢聽花、草兒生長的聲音,我幻想著有一天我能放下這一切的俗務,到海南到西雙版納到夏威夷去渡假,那時我該有多快樂……”

讀到這封信時,不由想起一首叫《我想去桂林》的流行歌中這樣唱道:我想去桂林,可是我有時間的時候卻沒有錢,有錢的時候卻沒時間……

在給女孩回信時,那位老師這樣說道:“你的幻想是很美麗的,足以讓世上的大多數人動心,但也許它實現的機會很小。其實要享受生活、要快樂並不需要那麼多的附加條件,你現在完全可以做得到。你雖然很忙碌,但完全有時間有條件滿足你與太陽、星星、花草的約會,不要把這些享受留待明天。隻要你今天有享受的心情,你就完全能做到,明天會有明天的不如意和製約條件,是靠不住的,甚至你還會懊惱今天沒有好好享受年輕的心情與生活呢。快樂、放鬆與享受生活不需要太多的條件與借口,最需要的隻是一種平靜看待今天的現實的心態,給自己今天的快樂,另外一個時間會有另外一種快樂,錯過了今天,你也就錯過了今天的快樂。而且不隻是休閑娛樂中有快樂,工作、學習中也有快樂,它隨處躲藏,需要你用心靈去體會。”

現實是一種難以捉摸而又與你形影不離的時光,如果你完全沉浸於其中,就可以得到一種美好的享受。抓住現有的時光,是玩耍的時間就盡情地玩耍,是休息的時間就暢快地休息,是工作的時間就得認真努力地工作。怎麼可以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呢?抓住現在的時光,這是你能夠有所作為的惟一時刻。不要期待在將來生活的某一天,會發生奇跡般的轉變,你一下子變得事事如意,幸福無比。未來永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美好、如詩如畫,它也隻能是將來的一種切切實實的現實。

有位老同學,當他還在上高中時,他說:現在學習實在是太緊張了,沒有時間和心情玩,等上了大學我們一定要好好享受生活。上了大學他又說:現在就業形勢這麼嚴峻,還得拚命學才能有份好工作,賺到了錢再去享受吧。工作後他仍然發現沒有時間和心情去玩去享受,妻子、房子、車子、孩子……也許等到退休或臨終時他還會念念叨叨:營營苟苟這一輩子,什麼時候才可以放鬆享受呢?

回避現實幾乎成為一種流行疾病。社會環境總是要求人們為將來犧牲現在。根據邏輯推理,采取這種態度就意味著不僅要避免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遠回避幸福——將來的那一刻一旦到來,也就成為現在,而我們到那時又必須利用那一現實為將來做準備:幸福遙遙無期。而且終有一天,我們又會陷入對以往的追悔中。

還有另外一種典型的例證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心態。孩子小時,他們想;現在真累真煩人,等孩子大了就好了。孩子大些了,上學了,還是操不完的心。等到有一天,孩於不需要他們操心了,獨立生活了,他們守著空巢,又在想:孩子小時候多可愛啊,那時候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階段的樂趣都被他們錯過,他們就在這種明天與昨天的交替中失去了今天。

因為人是需要忠於自己的良心,由此來對自身做真切的剖析與認識,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就連隻是將郵票貼在信封上粘好、準備寄出去,或者看看電話答錄機是否有人留言,或是將上個月就應該寄出去的謝函補寄出去的這樣的小事,竟一件都沒有做到!總是常常將這些舉手之勞的小事一拖再拖,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總是期待明天,期待未來,終將會貽誤你一生。

成大事的人應該明白:昨天,是張作廢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兌現的期票;隻有今天,才是現金,才能隨時兌現一切。

2.珍惜時間,珍惜生命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們每天撕一張日曆,日曆越來越薄,快要撕完的時候便不免吃驚,驚的是又臨近了歲末。假使我們把幾十年的日曆裝成合訂本,那便象征我們的全部的生命,我們一頁一頁往下扯,該是什麼滋味呢?

哲人伏爾泰問:

“世界上,什麼東西是最長而又是最短的;最快的而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均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作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

智者查帝格回答:

“世界上最長的東西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無窮盡;最短的東西也莫於過時間,因為人們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在等待著的人看來,時間是最慢的;在作樂的人看來,時間是最快的;時間可以擴展到無窮大,也可以分割到無窮小;當時誰都不重視,過後誰都表示惋惜;沒有時間,什麼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後世紀念的,時間會把它衝走,而凡屬偉大的,時間則把它們凝固起來,永垂不朽。”

得到時間,就是得到一切。珍惜時間吧朋友!

一個小孩,每次吵鬧,媽媽就拿起電話撥117給他聽。117是報時台,會不斷播報時間,每5秒一次。孩子的好奇心很強,一聽報時台就停止哭鬧了

很久以後,有一次他聽報時台,滿臉疑惑地問媽媽:“為什麼電話裏的鳥都飛來飛去,有時候多一隻鳥,有時候少一隻鳥?”

媽媽把電話拿起聽,話筒裏播著:“下麵音響11點5分5秒……下麵音響11點6分零秒……”

原來,兒子把“秒”聽成“鳥”,“11點5分5鳥和11點6分零鳥”。這不是非常奇怪嗎?

媽媽正在思索,兒子把話筒搶走,說:“媽媽,你聽那麼久,又一隻鳥飛走了。”

人要能活到83、84歲,則人的一生大約有3萬餘天,但你算一算,你已用去了多少天,還剩下多少天?我們已經取得了什麼,我們還能做什麼……。“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畢竟時間如流水,一去不複返。

我們都深知時間的重要性,可又不得不無謂地浪費掉很多寶貴的時間,真象你說的那樣“沒辦法”嗎?其實不然,關鍵是你沒有真正掌握控製時間和利用時間的藝術。

無論當老板還是給人家作員工,一個做事有計劃的人總是能判斷自己麵對的顧客在生意上的價值,如果有很多不必要的廢話,他們都會想出一個收場的辦法。同時,他們也絕對不會在別人的上班時間,去和別人海闊天空地談些與工作無關的話,因為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妨礙別人的工作效率,也妨礙了他的雇主應得到的利益。

善於應付客人的人在得知來客名單之後,就決定預備出多少時間。老羅斯福總統就是這樣做的一個典範:當一個分別很久隻求見上一麵的客人來拜訪他時,老羅斯福總是在熱情地握手寒暄之後,便很遺憾地說他還有許多別的客人要見。這樣一來,他的客人就會很簡潔地道明來意,告辭而返。

某位大公司的老總向來就有待客謙恭有禮的美名,他每次與來客把事情談妥後,便很有禮貌地站起來,與他的客人握手道歉,遺憾地說自己不能有更多的時間再多談一會兒。那些客人都很理解他,對他的誠懇態度也都非常滿意,所以就不會再想到他竟然連多談一會兒都不肯賞臉。

那些在大銀行、大公司工作的許多經理們,以及在各大企業財團工作的許多高級職員們,多年來都養成了這種本領。有很多實力雄厚、深謀遠慮、目光敏銳、吃苦耐勞的大企業家,都是以沉默寡言和辦事迅速、敏捷而著稱的。即使他們所說出來的話,也是句句都很準確、很到位,都有一定的目的。他們從來不願意在這裏頭多耗費一點一滴的寶貴資本——時間。當然,有時一個做事待人簡捷迅速、斬釘截鐵的人,也容易引起一些不滿,但他們絕對不會把這些不滿放在心上。為了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為了要恪守自己的規矩和原則,他們不得不減少與那些和他們事業沒什麼關係的人來往。

商人最可貴的本領之一就是與任何人作任何來往,都能簡捷迅速。這是一般成功者都具有的通行證;一個人隻有真正認識到時間的寶貴,他才有意誌力去防止那些愛饒舌的人來打擾他。在美國現代企業界裏,與人接洽生意能以最少時間發生最大效力的人,首推金融大王摩根、,為了恪守珍惜時間的原則,他招致了許多怨恨,但其實人人都應該把摩根作為這一方麵的典範,人人應具有這種珍惜時間的美德。

摩根的晚年仍然是每天上午九點三十分進入辦公室,下午五點回家。有人對摩根的資本進行了計算後說,他每分鍾的收入是20美元,但摩根自己說好像還不止。所以,除了與生意上特別重要關係的人商談外,他還從來沒有與人談到五分鍾以上。

一寸光陰一寸金,成大事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具有控製時間、高效利用時間的良好習慣和藝術,讓有限的時間起到巨大的作用。

3.今天是現實

昨天已是曆史,明天尚是未知,而今天則是一個上天的禮物:那就是我們為什麼稱它為“現在”(Present)的原因。

如果你活在每個當下,你就活出了生命中的每一天。

有這樣一首詩:

“昨日已盡——那隻是一場夢;

過去除了記憶以外,什麼都不是,

明天是希望折射出的另一番景象,

一點空泛的意誌,隻是一種裝扮。

為什麼要為昨日的過錯悲傷哭泣,

用憂愁刻畫記憶的圖片?

又為什麼為明天不會發生的事情而擔憂煩躁,

煩憂催人老。

昨日已盡——永無回歸——

歸於塵土,歸於安息,

明天,沒人能辨識得出,

但希望、信任和信仰是其永遠的所屬。

這一刻是我所真正擁有的,

或是好好利用,或是揮霍浪費,全在於我;

但我知道我的未來決定於

我今天是怎樣生活的。”

有一位偉人曾經說過相同的話:“責任和今天是我們的,結果和未來屬於上蒼。”

在世界曆史中,再沒有別的日子比“今日”更偉大。過去各時代的一切,就像一個雪球一樣,愈滾愈大,愈堆愈多,於是構成了“今日”之“偉大”。

“今日”是各時代文化的總和,“今日”是一個寶庫。在這一寶庫中,蘊藏著過去各時代的精華,各個發明家、發現者、思想家與工作者,都曾將他們努力的成績貢獻給了“今日”。

今日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個日子。它是集合一切過去的日子的總和而構成的,在它中間,包藏著過去各時代的所有成功與進步。

今日的文明,已把人類從過去的不安與束縛的環境中解放出來。今日一個平常人所享用的安樂與華美,簡直可以超過一世紀以前的帝王。

有些人往往有“生不逢時”的感歎。他們總以為過去的時十℃才是黃金時代,而他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則是不好的。這真是一個絕大的錯誤!凡是構成“現在”世界一份子的,必須真正生活於“現在”的世界之中。我們必須要去接觸,加入現實生活的洪流,必須要縱身投入?現在”的巨浪中去。我們不應該生活於“昨日”或“明日”的世界中,而應生活於“今日”的世界中,我們必須知道“今世為何?今日為何日?”,要去接觸、反映現實的生活與文化潮流。不要把大量的精力耗費在追懷過去與幻想未來之中。

一個人可以生活於“現實”之中,他應該充分利用“現實”,不要把精神浪費於對過去錯誤與失敗的追悔,也不要浪費於對未來的夢幻之中,一個“現實”中的人要比那些隻會瞻前顧後的人有用得多,他的生活也更能成功,更能完美。

所以在今天時,你千萬不要幻想於明天中,而致喪失了今天可能得到的一切。不要因為你對於後天、大後天有所計劃、憧憬,而去虛度、糟蹋這一天!不要因為目光注視於天上的星光而看不見你周圍的美景,甚至踐踏了你腳下的玫瑰花!

這並不是叫你絕對不要為明天打算,不對未來有所憧憬,我隻是想表明,我們不應當將我們的目光和心力過度集中於“明天”,不應當過度沉迷於“將來”的夢中,以免將當前的“今日”喪失,喪失了當前的一切歡愉、幸福與機會!

請你將全部的生命灌注於當前的“現實”之中吧!我們不應該常常生活於預期與幻想的世界中,幻想過度,會使生活趨於枯燥乏味。因為幻想,會使我們對現在的地位與工作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惡。它會破壞人們享受“現在”的能力。

人們每每有這樣一種心理,想擺脫現在使他感到不快的地位與職務,而指望在渺茫的未來尋得快樂與幸福。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試問有誰可以擔保,他一旦脫離現有的地位,就可以得到幸福呢?有誰可以擔保,今日不笑的人,明日就一定會笑呢?假使我們有享樂的本能而不去使用,那怎麼會知道這種本能不在日後失去作用?

假使我們能夠覺悟到,隻有“今天”是真實的,隻有“今天”是我們實實在在擁有的,是真實存在的,並能徹底覺悟到世間實際上無所謂“昨天”與“明天”,麵隻有“今日”是可靠的,覺悟到我們不應當將我們的生命投射於“未來”的境界,或回歸“過去”的地域,覺悟到我們所有的一切隻是整個永恒的“現在”,而所謂年、月、日、小時、分、秒,不過是對整個永恒的“現在”的生硬而勉強的劃分;假使我們能夠大徹大悟到這一點,我們生命中所享有的歡樂和工作的效率,真不知要增進多少呢!

4.對時間和態度決定你的人生

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個成大事者的訣竅:變“閑暇”為“不閑”,也就是不偷清閑,不貪逸趣。

世人對待時間有兩種態度:一視之為金錢,二視之為廢品。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回頭。有效率的成大事者之所以能做出比別人輝煌的業績,就是因為他們克服了別人不善於利用時間的弱點,成為了時間的主宰。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時你會聽到這樣的說詞:“等我有空再做”。這句話通常表示“等手上沒什麼重要的事情時再做”。但事實上,沒有所謂“空”的時間。你可能有“休閑”時間,卻沒有“空”的時間。在休閑的時候,你也許會躺在遊泳池邊盡情玩樂,但這絕不是“空”的時間。你的每一分鍾都很值錢。

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個成大事者的訣竅:變“閑暇”為“不閑”,也就是不偷清閑,不貪逸趣。愛因斯坦曾組織過享有盛名的“奧林比亞科學院”,每晚例會,與會者總是手捧茶杯,邊飲茶,邊議論,後來相繼問世的各種科學創見,有不少產生於飲茶之餘。據說,茶杯和茶壺已列為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獨特設備”,以鼓勵科學家們充分利用餘暇時間,在飲茶時溝通學術思想,交流科技成果。“閑不住”的人們還在閑暇時間裏積極開創自己的“第二職業”。在概率論、解析幾何等方麵有卓越貢獻的費爾馬,他的第一職業是法國圖盧西城的律師,而數學則是他的“第二職業”。哥白尼的正式職業是大主教秘書和醫生,而創立太陽係學說卻成為了他“第二職業”的研究課題。富蘭克林的許多電學成就是當印刷工人時從事“第二職業”的成果,“閑不住”的人們還在閑暇時間裏虛心向社會上的能人賢者求教。托爾斯泰曾在基輔公路上不恥下問,請教有豐富生活經驗的農民。達爾文曾在科學考察途中,拜工人、漁民、教師為師。不甘悠閑,不求閑情,已被許多成大事者視為生活的準則。

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度過閑暇時間的方式。有人利用閑暇時間博覽群書,汲取知識的甘泉;有人利用閑暇時間遊曆名山大川;有人利用閑暇時間廣交朋友,撒下友誼的種子;有人利用閑暇時間進行美術創作,摸索篆刻藝術,構思長篇小說,讓思維張開想象的翅膀……

當然,也有一些人的閑暇時間是白白流逝的。他們或墮入“三角”、甚至“多角”的情網,或沉溺於一圈又一圈的紙牌“漩渦”,或陶醉於“摩登”、“時髦”的家具擺設,或無聊地徘徊於昏暗的街燈之下,消磨於極平常的,或者接近於沒有事情的人生悲劇。

事實正是這樣,不能做時間的主宰,無所事事、進而無事生非所造成的悲劇難道還少嗎?有一個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的專家曾多次到監獄進行調查,讓130名青年犯人回答有關閑暇時間的若幹問題。結果89%的人說,他們犯案作科都是在閑暇時間進行的。63.9%的人說他們入獄前的業餘生活是庸俗無聊、低級趣味的,總想尋求刺激,折騰鬧事。85%的人說,他們所以犯罪,基本上是因為在閑暇時間結交了思想落後、品質惡劣的壞朋友。

史考特·亞當斯畫過一本很棒的卡通《迪爾柏特》,卡通描述迪爾柏特努力撰寫企管新書的情形。新書其中一章的標題就是時間管理,他的第一個建議是“延後與浪費時間的白癡開會”。一個看起來像白癡的人物站在迪爾柏特後麵問:“你怎麼做到的?”他回答:“我可以以後再告訴你嗎?”

成大事者會延後與浪費時間的人開會,或是幹脆避免與他們開會。斯坦利·馬庫斯說:“我一定會準時,因為我的時間很重要,別人的時間也很重要。如果我發現有人不打算持有同樣的態度,我就會想辦法另找人打交道。”許多行業中的頂尖人物也都遵循這種原則,美樂達公司最優秀的一位業務員說:“真正好的業務員不會讓別人等他們。”

遺憾的是,有時候你卻會成為別人的時間人質。你可能是個業務代表,坐在一個買主的接待室裏,而他卻待在辦公室裏,不在乎你轉身離開;假如這個人對你很重要,除了等,你也無計可施。此時,你就可以運用消極的時間管理技巧,例如看書或看你帶來的報告,或是打電話,隻要電話不會被招待員聽到就成。

如果你需要與權力大於你的人持續往來,你也許可以想辦法與他的接待人員商量。(令人驚訝的是許多業務員、經銷商等需要通過接待員聯絡人,但都不曾費心和他們打交道。)拿破侖·希爾曾經提起過他如何處理上述問題:“有一段時間,我必須與一位電視台的總經理和一位大學校長共事,他們兩個都經常不能準時,而且會讓別人等很久。借著認識他們的執行秘書,我可以事先打電話詢問他們的時間表,將等候時間縮短至最少;有時,如果會麵時間延遲太久,他們的秘書就會在確實可以見麵之前的幾分鍾,打電話給我。”

你可以采取一些積極方法應付這種情形。有一個業務經理說:“我不會讓醫生或牙醫讓我等太久,我會等15分鍾,然後告訴掛號人員:‘醫生已經好了嗎?我約的時間是3點鍾,如果他還有別的事,我要重新安排時間,因為我另外有約會……’他們通常都會讓我進去。”一個大學的行政人員說,如果她的同事在他們開會時不停地接電話,而製造太多幹擾,她就會寫一張紙條給他:“我看你很忙,請有空時再叫我。”然後起身離開。

有時候竊取時間的是你的親戚或好友,他們不隻是約會遲到,簡直是搶劫你的時間,怎麼辦?你可以跟他們攤開來說,如果問題一再重演,等到下一次你們需要約時間時,你可以在你們敲定時間時說:“你想我們可以在4點整碰麵嗎?(或是更精確的時間,例如準4點10分如何?)我正在處理一些事情和計劃,假如做不完,我的麻煩就大了。”

假如說不通,試試史奇勒的主意。史奇勒建議我們伺機在對方做了我們所希望的事時,假如準時到達後,積極加深他的印象。所謂加深印象也許隻是一些出自內心的肯定的話,如:“真感謝你這麼準時到。”通常真誠感謝的效果比你預期的還好。

最後一個防範時間大盜的方式是控製會麵的地點。如果你在辦公室或家裏,當訪客沒有出現或是遲到時,你還是可以繼續做其他的事情。對於突然造訪的人,因為不知道他們的情況,一位善用時間的主管會在接待室而不是在他的辦公室與他們見麵,因為在接待室要中斷談話比在辦公室容易的多。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時間,拿破侖·希爾建議經理將工作組織起來,使他們的時間可以分段或分區。這些時間區段是經理完全不受打擾,專心工作的時間。相對於創造時間區的另一個選擇是“大雜燴”,就像電腦花了太多的時間在程序與程序之間的來回奔波,結果卻一事無成一樣。

聽從這個建議並不容易,對多數人而言,幹擾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某些職業的員工甚至是沐浴在電話和旁人的打擾中,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方式。電視現場轉播的製作人,或生意興隆的餐館經理,必須在短短幾個小時內作上百個決定,但是隻要有創意再加上自製,即使是這些專業人士也能在節目開播前或客戶上門前創造時間區。

以下是創造時間區的幾個建議:

(1)為重要的一對一會談創造時間區。假如有一個約會非常重要,請在約會前先告訴你的助理或秘書,除非有緊急事件或是非盡快處理不可的事情發生,否則你不希望被打擾。全美醫院發展協會的前任主席,現任費爾基金的總裁約翰,奧爾森運用這個技巧已達數年,他稱這種與部屬之間的會談為“固定時間會談”。奧爾森形容他的處理方式:“今天早上10點左右有一位職員來找我談,我們都希望能騰出充實的時間。從他找我會談的動機來看,他可以有三十到四十五分鍾屬於他的時間。這種固定時間會談讓職員知道他們的重要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中斷這段時間,沒有電話、沒有幹擾,同時也是做一些費神事情的好機會。”在這段時間內如果有電話打進來怎麼辦?奧爾森也是以時間區來處理。奧爾森隻有在非固定時間會談或是在做些較不重要的事情時才接電話,他選在兩個時間區回複電話:一個在早上,另一個在下班前。奧爾森的結論:“我盡力創造不受幹擾的時間區,盡量在兩到三個小時的時間區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