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民間詩歌的代表樂府詩
樂府原是漢武帝劉徹創建的管理音樂的機構名稱,其職責是收集整理民間詩歌、樂曲,作譜,訓練樂工等。後來將收集來的民間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後世的人們把西漢、東漢樂府中吟唱的詩稱為“樂府詩”,把南北朝時一些帶音樂性的民歌叫做樂府民歌。漢樂府中以數量最多的是敘事詩,形式靈活多變、語言質樸自然,著名的有《孔雀東南飛》。南朝樂府民歌,多五言四句的抒情小詩,其中多為情詩,語言清新,多雙關語。北朝的樂府民歌,語言質樸,風格豪放剛健,以《敕勒歌》為代表。
7中國最早的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敘事詩,原為民間歌曲,可能經過後代文人的加工潤色。
故事敘述漢末建安年間,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勤勞聰慧,與丈夫互敬互愛,但卻得不到婆母的喜愛。焦仲卿在母親逼迫下,不得已讓蘭芝暫避娘家,日後再設法團圓。分手時兩人海誓山盟,永不相負。蘭芝回到家裏,被趨炎附勢的兄長所迫,答應改嫁太守之子。焦仲卿聞訊趕來,兩人約定“黃泉下相見”,在太守家迎娶當天,仲卿與蘭芝雙雙殉情而死。
《孔雀東南飛》通過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家長統治和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愛情自主的合理願望。這首敘事詩共340多句,1 700多字,故事完整,語言樸素,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結構緊湊完整,結尾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是漢樂府民歌的傑作。“五四”運動以來,被改編成各種劇本,搬上舞台。
8善於鋪陳的漢賦
漢賦是中國古代的文學體裁,兼具散文和詩歌的特點。賦最初是由戰國時荀子提出,漢朝時發展為一種特定體製。其主要特點是善於鋪陳,文采斐然。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雖要求押韻,但可隔三四句,甚至五六句一押,還可以換韻。賦從產生到發展經曆了3個階段:騷體賦、散體大賦和抒情小賦。漢賦大家有賈誼、司馬相如,張衡的抒情小賦也寫得非常有特色。
9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東漢末年建安時期孔融、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碭、劉楨7位文學家的並稱。由於這7個人是“建安文學”的主要作家,對於造成當時“俊才雲蒸”、“彬彬之盛”的文學盛觀和“建安風骨”的形成,促成五言詩體的確立都做出了很大貢獻,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將他們稱為“建安七子”。7人中,王粲成就最高,被譽為“七子之冠冕”,其代表作是《七哀詩》和《登樓賦》。此外,孔融的散文,劉楨的五言詩,阮瑀、陳琳的檄文等,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10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晉代7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和王戎。他們言行不羈,常於竹林下,酣歌縱酒。其中最為著名的酒徒是劉伶。《酒譜》講述劉伶經常隨身帶著一個酒壺,乘著鹿車,一邊走,一邊飲酒,一人帶著挖掘工具緊隨車後,什麼時候死了,就地埋之。阮鹹每次與宗人共飲,總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圍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豬群來飲酒,不但不趕,阮鹹還湊上去與豬一齊飲酒。另據史料記載,魏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遂作罷。這些事在當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
11誌怪小說《搜神記》
南北朝時期,誌怪小說特別興盛。誌怪小說大都記錄怪異奇聞,有的記述鬼魅,有的描寫佛法,有的記敘人煙稀少地區的山川特產,有的編錄虛幻的神仙方術。光怪陸離、荒誕不經是它們的共同特點。東晉幹寶寫作的《搜神記》,是這類作品中寫作時代最早、成就最高的一部。
《搜神記》寫的多是神靈怪異的荒誕故事,但也保存了不少優秀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如《韓憑夫婦》、《幹將莫邪》、《三王墓》等篇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本質,歌頌反抗者的不屈精神。《搜神記》內容龐雜,描寫細致生動,對人物的描寫注意到其鮮明的個性,初具小說的格局,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