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化常識2(3 / 3)

12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年),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後因厭惡官場汙濁,隨退隱農村。在歸田以後的20年中,接近農民和參加農活,對農村生活有了一定體驗。

陶淵明傳世詩歌有120多首,還有散文、辭賦多篇。其中田園詩是陶詩的重要部分,內容描寫農村生活、田園風光和淳樸的風俗人情。如四言《時運》、五言《歸園田居》等。這些田園詩抒發了作者對寧靜閑逸生活的衷心喜愛,表現了作者淡泊曠達、安貧樂道的品格。詩歌語言樸素自然,平淡真純。一些詠懷、詠史的篇章,通過自己的種種感受體驗和對曆史的緬懷,寄托詩人的社會理想,對黑暗的現實具有批判意義。與田園詩相比較,這類詩更富於政治性和現實性。陶淵明的辭賦散文在思想、藝術上都有獨特的成就,《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都是千古傳誦的名作。

13初唐詩人王勃

王勃,字幼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著名詩人王績的侄孫,受家庭熏陶,未成年時即被譽為“神童”。王勃的詩流傳下來的有8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拓展了唐詩的題材,表現出激越渾厚的情調。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王勃的賦和序、表、碑、頌等文,流傳後世的有90多篇。《滕王閣序》在唐代已膾炙人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14山水詩人王維

王維(701~761年),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9歲能作詩寫文章,19歲應京兆府試點了頭名,21歲(開元九年)中進士,任大樂丞。但不久因伶人舞黃獅子被貶為濟州(在今山東境內)司功參軍。宰相張九齡執政時,王維被提拔為右拾遺,轉監察禦史。安史之亂,兩京陷落,唐玄宗逃到蜀地,王維護駕不及,被叛軍所俘,服藥裝啞,但仍被迫署以偽職。安史之亂平後,降職為太子中允,後來又升遷為尚書右丞。亂後王維心情消沉,奉佛參禪,後半生過著吟詠山水、半官半隱的的生活。

王維是李、杜以外,盛唐詩歌的大宗。他是傑出的畫家,又擅長音樂,能以繪畫、音樂之理通於詩,善於運用自然、精確、富於特征性的語言,塑造出完美鮮明的詩歌形象。往往字數不多,而意境高遠,把晉、宋以來的山水詩,推進了一個新的高度。

15“詩仙”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是盛唐時期最傑出的天才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李白留給世人900多首詩篇。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遊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曆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現實的矛盾,使他胸中鬱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借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數量,世代傳誦,其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李詩中常將誇張、想象、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造成絢爛奇異的意境。李白詩歌的語言明朗、活潑、雋永,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他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6“詩聖”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麵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體現了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懷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杜甫被尊稱為“詩聖”。

杜甫一生寫下了1000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的愛國熱忱,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分。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麵前。杜甫對祖國和人民有著無限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生活和禍國殃民的行徑,懷有強烈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