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化常識3(1 / 3)

17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是繼杜甫之後,唐代又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現存詩3 000餘首,質樸易懂,優美流暢。白居易與元稹友誼甚篤,且詩文齊名,世稱“元白”。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詩作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敘事長詩之一。這首詩的前半部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馳了朝綱,占了情場”,後半部用充滿同情的筆觸寫唐明皇的入骨相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詩的主題思想便由批判轉為對唐明皇與楊貴妃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詩歌主題思想具有雙重性,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後半部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強了詩歌表現力。人物形象生動,語言聲調優美,抒情寫景和敘事水乳交融。

18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

韓愈(768~824年)是我國唐代的政治家、哲學家、文學家,他一生建樹頗多,而文學的成就最大。他對中國古代文學最突出的貢獻是倡導了唐代的古文運動。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主要目的是為了繼承先秦兩漢的散文精神,並與六朝以來的華而不實的駢文相對立。他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物。主張對古文應“師其意不師其辭”,做到“辭必己出”,“文從字順”。韓愈的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闔,形象鮮明,具有多樣的藝術特色。他的《原道》、《師說》、《論佛骨表》、《進學解》、《送孟東野序》、《送高閑上人序》、《張中丞傳後敘》、《柳子厚墓誌銘》、《祭十二郎文》等,都是公認的名篇。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的成就。他的詩吸取了杜甫詩中某些新特點,把散文篇章結構運用於詩歌寫作;把少量的議論成分引進詩中,創造出“以議論為詩”、“以賦為詩”的獨特風格,但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發議論、追求險怪的不良風氣。

19“詩鬼”李賀

李賀(790~816年)是唐朝宗室的後裔,但早已沒落破敗,家境貧困。他才華出眾,少年時就獲詩名,但一生鬱鬱不得誌,窮困潦倒,死時年僅27歲。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歎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裏遨遊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李賀的詩歌繼承《楚辭》和樂府民歌的傳統而有所創新,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優秀作品有《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老夫采玉歌》等。

20“郊寒島瘦”

孟郊和賈島是中唐著名詩人,他們都以苦吟著稱,詩中多苦語,故蘇軾稱之為“郊寒島瘦”。孟郊詩今存500多首,以短篇五言古詩最多,沒有律詩,多觸及到社會深層矛盾。藝術上更體現其詩的苦吟風格,不蹈陳言,擅長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而又力避平庸淺顯。孟郊的苦吟,有時也是為了追求奇險,但主要還是為了更深刻、警僻。孟詩在文學史上影響很大,北宋江西派詩瘦硬風格的形成,便是受其影響。

賈島的詩多描寫自己清冷孤寒的生活境遇,風格幽僻。其風格在晚唐詩壇曾盛行一時,人們競相模仿。然而,縱觀賈島之全部詩作,由於太偏重煉句,忽視整體的藝術創作,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都遠不及孟郊。

21靈心善感的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人。商隱少學古文,太和三年(829年),以文才得牛黨令狐楚賞識,引為天平、宣武節度使巡官,改從令狐楚學駢文章奏。開成二年(837年)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改弘農尉。時李黨王茂元為涇原節度使,賞識李商隱才華,辟為掌書記,並以女妻之,由是牛黨責其“背恩”。李商隱由此卷入黨爭,屢受排擠,潦倒終身,於858年病卒,年約45歲。李商隱政治上不滿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常以詩歌批判時政,“詠史”詩多托古諷今。李商隱長於愛情詩,情意纏綿,風格獨特,往往以“無題”出之,對後世影響頗大。擅長律、絕,富於文采,精錘煉,喜用典,間亦不免晦澀,有《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傳世。

22古典詩歌的高峰——唐詩

唐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高峰,是中國曆史上較為開放時期的唐代社會生活的文學紀錄,是當時中華民族各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和複雜曲折的思想曆程的反映,是詩人的心理感受、思維狀態、情操理想及其麵對經濟、政治、戰爭、宦海、旅途、友誼、親情、愛情、山川、田園時種種精神狀態的結晶。

唐詩作者上自帝王將相、百官大臣、進士舉子,下至商賈伶工、村夫野老、漁父樵子、僧道婦孺。題材廣泛,有政治軍事、文學曆史、邊塞風情、田園風光、羈旅行役、宮怨閨情、都市裏巷等。唐詩風格既有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現實主義也有不同傾向不同色彩的浪漫主義創作,形成了流派紛繁、名家輩出的局麵。詩歌藝術或簡直,或繁密,或雄渾,或柔婉,或平淡,或狂放,展現出千姿百態的個性。

唐詩數量眾多,清代編《全唐詩》錄詩近5萬首,也隻是保存了一些而並非全貌,明代胡震亨估計至少佚失了一半。唐詩藝術上取得很大的成就,當時已是眾口流傳、國外爭購,今天讀者所喜愛的著名唐詩絕句,大體上都是當時風靡全國的流行歌曲的歌詞。魯迅先生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後代文學史研究中,唐詩與宋詞、元曲同被列為代表一個曆史時期的藝術部類而永遠被人們珍愛。

23中國最大的詩歌集《全唐詩》

《全唐詩》全書共900卷,目錄12卷,共收唐、五代詩489萬首,作者2 200多人。在中國,還沒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詩》那樣收集這麼多的詩歌和作者。

最早考慮編纂此書的人是康熙帝清聖祖玄燁。1705年春天,玄燁在第5次南下巡視時,將這一任務交給了江寧織造曹寅。曹寅邀請了彭定求、沈立曾、楊中訥等10人參加編書。次年10月,全書編輯完工。全書的編排體例是這樣的:帝王後妃的作品編在最前麵,其次是樂章、樂府,接著是唐代詩人的作品。詩人按時代先後排列,並附作者小傳。最後是唐、五代的詞。由於內容浩繁,編纂時間倉促,書中誤收、漏收、重複,以及張冠李戴、次序混亂、考證粗疏等問題不少。雖然如此,《全唐詩》還是一部比較完整的唐詩總集,它較全麵地反映了唐代詩歌的繁榮景象。

24抑揚頓挫的宋詞

宋詞曆來與唐詩並稱,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委婉、曲盡情態,藝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他把詞從娛賓遣興的天地裏解放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遊放懷、報國壯誌,在他手裏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宋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隻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宋詞有詞牌。詞牌的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某一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家自製的詞牌。詞發展到後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字體裁。

25“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我國唐宋時期出現的8個在散文合作上有傑出成就的作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和曾鞏。

最早將這8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的是明朝朱右編寫的《八先生文集》,後來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8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又對唐宋作家的作品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由此得名。

明朝中期,人們對於“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如此重視,這主要是因為以明代“前七子”、“後七子”為代表的複古派曾一度壟斷文壇,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散文創作中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傳統。對於這種擬古的文風,當時一些作家紛紛起來加以反對,他們特別強調文學繼承和創新的關係,認為唐宋作家的散文作品是學習和繼承秦漢古文優秀傳統的典範,應當加以提倡,並著手編選和刊行唐宋作家的散文選集。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創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8位作家都重視散文的實用價值,反對駢體。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了“文以明道,反對形式主義,不平則鳴”等主張,設立了學習古人、創作新體古文的具體標準。

26一代宗師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幼年喪父,在母親教導下勤奮學習。24歲及第,終年65歲,諡文忠。

歐陽修一生苦心探索,文章取得很高成就,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古文作家,曾鞏、王安石、蘇軾父子皆受其熏陶。歐陽修是古文運動的領袖,在史學領域也頗有建樹。他早年有誌於史學,不滿薛居正的《五代史》,自改作成《五代史記》74卷。1054年,他奉詔編《新唐書》,1060年,書成,共225卷,備受史家推崇。

27天才文豪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家。他的文章豪邁奔放,大氣磅礴,有人把他和韓愈並論,稱“蘇海韓潮”。蘇軾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同列於“唐宋八大家”,合稱“三蘇”。蘇軾多才多藝,不僅文才過人,詩清疏雋逸,還擅長書畫。書法上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善畫竹,作枯木、怪石,講究神似,並提出“士夫畫”之說。傳世書作有《黃州寒食詩帖》,畫作《古木怪石圖》等,著作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等。

蘇軾在詞史上是一位開辟新領域的大家。他以舒展豪放、大氣磅礴的作品,開起了豪放詞的先河,樹起了詞史上的豐碑。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範圍,提高了詞的意境,使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詩體。《念奴嬌》和《水調歌頭》集中體現了蘇詞的思想藝術成就,這兩首詞筆涉天地古今,境界開闊高遠,既抒寫了個人的失意惆悵,又表現出曠達超脫的情懷,一改詞局限於“花間”、“尊前”的舊傳統,展示了雄渾豪放的格調和社會人生的廣闊領域。

蘇軾作詞,一方麵將寫詩的豪邁氣勢和遒勁筆力貫注詞中,一方麵嚐試用散文的句法寫詞,在詞中發議論,偶爾兼采史傳、口語,給人以清雄之感。蘇詞的結構變化多端,寫景、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有巨大的藝術表現力。

28才華出眾的女詞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年),濟南曆城(今山東濟南)人,自號易安居士,與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李格非之女,後嫁給趙明誠。金人南侵中原,李清照與趙明誠避亂南方。不久,明誠病逝,輾轉流離中,文物喪失殆盡。李清照隻身漂泊,生活淒苦。晚年整理完成趙明誠所著《金石錄》,上呈朝廷。

李清照是詞史上“婉約派”的代表。前期多寫其悠閑情懷及風光景物,晚年經曆國破家亡的變故,情緒激昂,詞作流露強烈的愛國情感。部分詩詞感慨激昂,表現了她對現實的關心,對統治者的揭露和愛國熱忱。其文詞語言清麗,善白描。論詞強調音律和典雅,反對以詩為詞。也能寫散文、駢文和詩,精通書畫。有《李易安集》,後人輯有《漱玉集》。

29書寫英雄之詞的辛棄疾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曆城人。是兩宋詞人中詞作最多的作家,有600多首。不少詞作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表現堅持抗戰的決心,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以及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屈辱投降進行嘲諷和批判。這類為人傳誦的名篇很多,以《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安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最著名。

辛詞藝術風格以豪放為主,不拘一格,沉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作詞不為格律所拘束,語言多有創新,善於熔鑄經史詩文乃至民間口語人詞,使詞體散文化,豐富了詞的表現力,大大地發展了宋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把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推向了新的高峰,被後人並稱為“蘇辛”。

30元代劇壇領袖關漢卿

關漢卿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他號已叟齋,大都(今北京)人。關漢卿一生寫有60餘部雜劇,從思想內容看,他的雜劇大致可分為3類。一類是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歌頌人民的反抗鬥爭,抨擊貪官汙吏與土豪劣紳,反映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的作品。如著名的《竇娥冤》、《蝴蝶夢》和《魯齋郎》等。一類是描寫下層被壓迫婦女的生活和鬥爭,突出她們機智的勇敢的優秀品質和無畏精神,如《救風塵》和《望江亭》,堪稱關漢卿喜劇創作的經典之作。這類作品最能反映他的藝術成就。還有一類是一些歌頌曆史英雄的雜劇,如《單刀會》。關漢卿是元雜劇的奠基人,被後人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雜劇曲詞簡練優美,人物性格鮮明,深刻地再現了元代的社會現實,表現了當時社會的根本矛盾,其反映社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在古代作家中是罕見的。《竇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31元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元雜劇

元雜劇即元代的戲曲。雜劇,最初是一個總的名稱,意即各類的戲。雜劇約始用於唐末,宋金兩代雖已有雜劇名稱,但所包括的內容,有歌舞、滑稽表演、雜耍、講唱文藝等類的技藝,仍然不是純粹的戲劇。到了元代,在前代“雜劇”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真正的元代戲劇。元雜劇在13世紀後期繁榮起來,成為我國戲劇藝術史上的奇葩。它綜合表演、說唱、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而成,通常每本4折,按照劇情的開端、發展、高潮、結束來劃分。在4折之外,為劇情需要有的還加上“楔子”,有時穿插在劇本中間,有時設在劇首,相當於現代劇的過場或序幕。每本雜劇的末尾有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元雜劇的唱詞占比重很大,在音樂上要求嚴格,每一折由連綴同一宮調(樂調)的若幹支曲子組成。一折中不變調子。雜劇劇本的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對白)、科(動作、表情)3部分。全劇一般由主要演員一人來唱,其他角色有白無唱。主要的角色通常是“正旦”或“正末”,故劇本分“旦本”或“末本”。元雜劇角色上一般分末、旦、淨、雜4大類。末,多扮演中年男子。正末指劇中的男主角。旦,扮演婦女的角色。正旦指劇中的女主角。淨,扮演性格剛烈或粗暴的人物,通稱花臉。雜,扮演雜差、百姓等人物。

32雜劇的姐妹藝術散曲

散曲與雜劇同時興起於元代,兩者各有分工。雜劇以敘述故事為主,散曲以抒發情懷為主;雜劇作品供舞台演出之用,散曲作品讓人清唱吟詠。因此,有人把它們看成姐妹藝術。

散曲由詞發展而來。詞在金元時期,由於吸收了“俗謠俚曲”及少數民族樂曲的養分而形成散曲這種新的文體。散曲在規定的字數以外可以加襯字,更適合配樂演唱。散曲的語言比詞更加活潑自由,更加口語化。

散曲在形式上有“小令”與“套數”之分。“小令”又稱“葉兒”,隻用一個曲牌,一韻到底,大多用來抒情寫景。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寫秋日郊野黃昏的景色,抒發旅人的愁思。“套數”又名“套曲”,是連接同一宮調的許多曲牌而成。套數的長短沒有限製,長的套數可以連綴幾十支曲牌,但無論多長,都要一韻到底,不能換韻。套數一般都有尾聲。如睢景臣的《般涉哨遍》(高祖還鄉)套數,由7支曲牌和1個尾聲組成,寫出了鄉民對漢高祖劉邦的嘲罵和諷刺。

33年齡最大的劇種南戲

南戲也稱“戲文”,是元時用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現浙江等地仍泛稱戲曲為戲文),由宋雜劇、宋詞以及裏巷歌謠等形式綜合發展而形成。一般認為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在南方民間廣為流傳。明成化、弘治以後,南戲進一步發展演變為“傳奇”,對明清兩代的戲曲影響很大。

34元曲四大家

我國戲曲藝術經曆了一個漫長的孕育發展過程,宋金時期漸趨成熟,元代雜劇興盛,我國戲曲發展迎來了黃金時代。當時有姓名記載的雜劇作家就有80餘人,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4位元代雜劇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雜劇創作成就,後人稱他們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的說法,最早見於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他隻提及4人的姓名,還沒有“四大家”的命名。到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才正式出現“四大家”的說法:“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對這4位元代戲曲作家的評價和排列順序,也因人因時有不同的提法。如元代鍾嗣成在《錄鬼簿》中將關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首,賈仲名也稱關漢卿是“馳梨園領袖,總編修飾首,撚雜劇班頭”。但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卻推戴馬致遠,把關漢卿列為“可上可下之才”。現在一般認為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的說法比較公允:“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

35湯顯祖的“臨川四夢”

湯顯祖(1550~1616年),字義仍,號若幹,又號海若、清遠道人。自幼聰明好學,21歲時中舉。由於不肯依附權貴,雖博學多才,到34歲才中進士。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政績斐然,卻因壓製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裏,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湯顯祖的成就以戲劇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紫釵記》、《南柯記》、《牡丹亭》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我國曆代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他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我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湯顯祖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4卷、《紅泉逸草》1卷,《問棘郵草》2卷。

36明末三大禁版小說

《金瓶梅》約成書於明隆慶至萬曆年間,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全書以富商西門慶一家的興衰榮枯為中心,描繪了一個官僚惡霸、市井無賴橫行的黑暗社會,深刻地展示了世態人情。《金瓶梅》在中國小說史上首次以現實社會及家庭日常生活為題材、著重描摹世俗情態,開了“世情小說”先河。

“三言”是馮夢龍的3部短篇小說集,分別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共120篇,題材廣泛,有對封建官僚醜惡的譴責和對正直官吏德行的讚揚,有對友誼、愛情的歌頌和對背信棄義、負心行為的斥責。“三言”標誌著中國短篇白話小說的民族風格和特點已經形成。

“二拍”是指淩蒙初的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二拍”刊於崇禎年間,各40卷,共有小說78篇。“二拍”的許多篇章充斥著色情描寫、因果報應思想和封建說教,部分作品有相當的積極意義。從總體來看,“二拍”的藝術魅力要比“三言”差得多。

37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

吳承恩出生在曾經是書香門第,後來敗落的家庭,他少年時代就有文名,但在科舉上屢遭失敗,45歲時補“歲貢生”,到浙江長興縣當了縣令的副手,一兩年後憤然棄職,隱居家中,潛心收集民間傳說和有關野史資料。《西遊記》就是他根據唐太宗時僧人玄奘不畏艱險獨自去天竺(今印度)取經的故事,參考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加工改編而成的長篇神話小說。

《西遊記》全書100回,前7回寫孫悟空在花果山的出世和大鬧天宮,第8回以後寫唐僧師徒4人一路上接受種種考驗,掃蕩妖魔,終於取回真經。作品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神話英雄孫悟空的光輝形象。孫悟空反對天上的神權和地上妖魔,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現實意義。《西遊記》還假借對天上世界和妖魔鬼怪的描述,明顯地勾畫了現實社會的某些特點。

《西遊記》以諷刺、幽默的筆調,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使小說充滿奇特的幻想,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想象力。書中的許多人物既有神化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還有動物的自然屬性,為後代的神魔小說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38

曆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作《三國演義》

作者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太原人。對羅貫中是哪裏人也有其他幾種說法,但山西省清徐縣羅貫中紀念館為全國獨有。羅貫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代表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誌通俗演義》。我國古代曆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版本最早的是明嘉靖刻本《三國誌通俗演義》,最流行的是清朝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評點的《三國誌演義》。羅貫中依據三國的曆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後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曆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麵的複雜鬥爭。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奸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

作品結構宏偉而又嚴密精巧,語言簡潔、明快、生動。小說也反映了作者對農民起義的偏見,以及因果報應和宿命論等思想。戰爭描寫是《三國演義》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39忠義豪俠集《水滸傳》

《水滸傳》以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麵。《水滸傳》的社會意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滸傳》描寫宋江起義和失敗的經過,以及眾多英雄好漢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武鬆打虎、江州劫法場等故事,更是引人入勝。《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

對於《水滸傳》的作者,也有其他幾種說法。

一種觀點認為曆史上本無施耐庵其人,古來《水滸》署名為施耐庵著,乃他人托名。胡適先生說施耐庵大概是“烏有先生”;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水滸》原為簡本,明代有人演繹為繁本,遂托名施耐庵。

另一種觀點認為《水滸》作者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兩個人。這是因為現存古本《水滸》的作者大都是這樣寫的:“錢塘施耐庵本、羅貫中編次。”

還有一種說法是前七十回為施耐庵所寫,後五十回為羅貫中續作。

1982年羅爾綱先生在《水滸真義考》一文中提出了另一種新見解:《水滸》的作者是羅貫中。又有人將《三國演義》和《水滸》對比研究,認為劉備像宋江、張飛像李逵、諸葛亮像吳用等等,故此二書同出一人之筆。

所以,現在介紹《水滸》的書(包括文學史),在談到施耐庵時,不是說“生平不詳”,就是說“目前我們知道的不多”,或曰“缺乏可靠的記載”等等。曆代學者見解紛紜,《水滸》作者到底是誰,至今尚無定論。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興化白駒場人(今屬江蘇)。施耐庵紀念館,坐落在大豐市白駒鎮 (曾隸屬興化)西郊花家垛上,傳為施耐庵當年著書之所。

40轟動京城的《長生殿》

《長生殿》,作者洪升(1645~1704年)。《長生殿》經過10多年的編寫修改後登台上演,一經上演即轟動京城。後因在佟皇後喪期演出此劇,得罪皇帝,洪升被逐出京城回到故鄉,59歲那年,在浙江吳興酒醉落水身亡。

《長生殿》是洪升戲曲創作的代表作,取白居易《長恨歌》中的“7月7日長生殿”詩句作為劇本題目。劇本寫唐明皇寵愛貴妃楊玉環,不理朝政,朝中大權由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把持。7月7日,楊貴妃與唐明皇在長生殿上盟誓世世代代結為夫妻。不久,唐明皇帶楊貴妃逃離長安,官軍將楊國忠殺死,又逼唐明皇將楊貴妃縊死。安祿山叛亂平息後,唐明皇日夜思念楊貴妃。後來,道士楊通幽運用法術架起一座仙橋,讓明皇飛升月宮,與楊貴妃相會,實現了他們在長生殿上立下的“生生死死共為夫妻”的盟誓。

《長生殿》一方麵頌揚了唐明皇、楊貴妃的生死不渝的堅貞愛情,另一方麵又通過描寫“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背景,批判了統治階級荒淫誤國、禍害人民的罪惡,表達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感慨。劇本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作者用優美流暢、富於詩意的唱詞,描繪了人物不同景況下情緒心理的變化。“破不剌馬嵬驛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紅顏為君絕,千秋遺恨羅巾血”,這些唱詞很好地把環境氣氛與人物性格特征結合起來,充滿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