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寫興亡之感”的《桃花扇》
與洪升的《長生殿》並稱為清代戲曲“雙璧”的《桃花扇》,是清代戲劇中影響最大的作品。作者孔尚任(1648~1718年)是孔子64代孫。
《桃花扇》共40出,寫明末複社名士侯方域,寓居南京莫愁湖畔,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相愛。成親之日,侯方域贈宮扇給香君作為定情之物。奸黨餘孳阮大铖為了拉攏侯方域,出重金置辦妝奩,被李香君堅決拒絕。阮大铖惱羞成怒,以種種手段迫害侯李二人。侯方域隻身潛往揚州,阮大铖逼迫李香君嫁給新任漕撫田仰,香君誓死不從,將頭撞破,血濺宮扇。楊龍友點血在宮扇上畫成一枝桃花,所以稱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滅後,侯方域在棲霞山同李香君相會,懷著亡國之恨,割斷情根,雙雙出家。
劇本“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侯、李愛情故事為線索,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動蕩的社會現實,譴責了南明王朝昏王當朝,權奸掌柄,爭權奪利,置國家危亡於不顧的腐朽政治。劇中李香君的形象光彩照人,她一身正氣,不畏權勢,把堅貞的愛情信念與崇高的正義理想統一起來,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桃花扇》在曆史劇的創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藝術成就。它通過侯、李的離合之情來串演南明王朝的興亡曆史,並結合得如此緊密、和諧,這對中國愛情劇的創作是一大發展。
42諷刺小說的典範《儒林外史》
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1701~1754年)所作。吳敬梓從小博覽群書、才識過人,青年時代曾多次參加科舉,卻次次落第;而那些不學無術、胸無點墨的人,卻靠關係和金錢高中。特別是當他家業敗落後,受到一些衣冠楚楚的士人的冷眼和嘲弄。洞察了世態炎涼,看透了科舉製度的腐朽的他,以辛辣的筆觸寫出這部揭露科舉製度,鞭撻儒林群醜的長篇巨著。
全書55回,約40萬字,描寫的人物近2萬個。書中以10多個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係的故事,細膩地刻畫了一群追求功名富貴的各種類型的封建儒生和貪官汙吏的醜惡麵目,剖析了當時讀書人的醜惡變態的靈魂,塑造了周進、範進、馬二先生、匡超人、嚴貢生等一係列典型人物。為了表現作者的理想,作品也寫了幾個正麵人物,對自食其力的手工業者給予歌頌,對不迷戀科舉的讀書人加以讚揚。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限製和階級局限,他把希望寄托在用儒家的道德規範來扭轉頹風,這當然是行不通的。
43“談狐說鬼”的《聊齋誌異》
《聊齋誌異》是中國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蒲鬆齡(1640~1715年),他出身沒落地主家庭,從小就熱衷科舉,但一生不得誌,靠設館教書養家糊口。他對科舉製度的腐朽和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並與下層人民保持密切的聯係,為他創作《聊齋誌異》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聊齋誌異》共有作品491篇,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鮮明的短篇小說,小部分是篇幅短小、具有素描和特寫性質的筆記。內容大致可分4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對科舉製度的血淚控訴。這些篇章與作者經曆有著密切的關係,熔鑄著作者的自我形象,抨擊了科舉製度的腐敗,如《葉生》、《司文郎》等。第二種類型是歌頌真摯純潔的愛情,這是全書中數量最多也最精彩的部分。其中不少作品,通過花妖狐魅與人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如《連城》、《阿寶》、《香玉》、《小謝》等。第三種類型是揭露現實政治的腐敗和對貪官汙吏的嚴厲批判,如《促織》、《席方平》等。第四種類型是一些對世俗民風的勸誡諷刺的篇章。這是《聊齋誌異》中題材最廣泛,思想傾向最複雜的部分。既有作者對新道德的追求,也有陳腐的儒家道德說教,如《張誠》、《鏡聽》、《罵鴨》等。
《聊齋誌異》所寫雖然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卻曲折地反映了清初廣闊的現實生活,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在藝術上繼承了六朝誌怪小說和唐傳奇的優秀傳統,構思奇特,語言簡潔,對清代文言小說產生過深刻影響。
44古典小說的最高峰《紅樓夢》
《紅樓夢》約成書於18世紀中葉的清朝乾隆年間,原名《石頭記》。小說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要線索,展開全書的故事情節,敘述了以賈府為代表的賈、史、王、薛4大家族的衰亡過程。它以巨大的表現力,描繪了400多個人物,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形象。
作品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真摯愛情,集中體現了他們的叛逆精神。作者以同情和歌頌的態度塑造了一係列富有鬥爭精神的下層婦女形象,其中有不畏權勢的晴雯、鴛鴦,性格剛烈的尤三姐等。也塑造了各種各樣的封建統治階級的人物,有講究享樂的賈母,迂腐昏庸的賈政,兩麵三刀的王熙鳳,藏愚守拙的薛寶釵等。通過這些人物的矛盾鬥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麵貌。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創作成就的最高峰。它一問世就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當時流行著這樣一句話:“開談不說《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魯迅先生曾說“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45俠義小說的代表作《三俠五義》
清代無名氏根據說書藝人石玉昆說唱的《龍圖公案》及其筆錄本《龍圖耳錄》編寫成長篇俠義公案小說《忠烈俠義傳》。全書120回,清人俞樾(1821~1907年)加以增刪修訂,改寫成《七俠五義》,它成了中國俠義小說的代表。
小說敘寫宋朝包拯在俠客、義士的幫助下,公正審案、平反冤獄、除暴安良的故事。書中塑造了一位鐵麵無私、不畏權勢的清官形象。包公平冤獄、“鍘龐昱”、“除藩王”等情節,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表現了人民群眾的鬥爭精神。書中也體現了俠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正義行為和俠義精神。
《三俠五義》情節紛繁曲折、語言通俗,保留了宋元以來說書藝術生動活潑、直截明快的特色。後來《小五義》、《續小五義》、《英雄大八義》、《英雄小八義》等都受它直接影響。
46清末四大譴責小說
清朝末年,具有改良思想的小說家紛紛通過小說來抨擊政府和時弊,提出挽救國家的主張,這一時期出現的小說稱為“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被後人譽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
《官場現形記》,作者李伯元(1867~1907年),全書60回,由許多獨立成篇的短篇故事連綴而成。書中描寫一群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他們貪汙昏庸,媚外賣國,展開一幅清末官僚的百醜圖,暴露和諷刺晚清官場的腐敗,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作者吳趼人(1866~1910年),全書108回。小說采用第一人稱的形式,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和見聞為線索,記錄了許多社會上的怪現狀:官場到處貪財受賄,營私舞弊;商場裏官商勾結,爾虞我詐;洋場上嫖賭拐騙,醉生夢死等,這200多個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了中法戰爭後20年間中國社會的種種醜惡現象。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1857~1909年),全書20回。小說通過描寫一個江湖醫生老殘四處行醫途中的所見、所聞、所為,暴露當時某些官吏的殘暴昏庸並著重抨擊了那些“清官”、“能吏”,反映了晚清黑暗腐朽的社會現實。但作者對清政府仍寄予希望,對資產階級革命和義和團運動抱敵對態度。小說語言精煉準確,形象鮮明生動,在同類小說中藝術成就最高。
《孽海花》,作者曾樸(1872~1935年),全書30回,附錄5回。小說以狀元金雯青和名妓傅彩雲(賽金花)的故事為線索,穿插了大量官僚、文人的穢聞軼事,反映了同治初年到甲午戰爭失敗約30年間的社會政治、外交、文化、思想狀況。小說還以同情的態度讚揚了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活動。
47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魯迅
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出身沒落的封建家庭。曾留學日本,1909年回國,在杭州等地任教,辛亥革命後先後在南京、北京教育部任職,並在北大任教。1918年5 月發表《狂人日記》,猛烈抨擊封建製度,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18~1926年,陸續創作出《呐喊》《彷徨》等短篇小說。1927~1935年創作了大量雜文。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呐喊》、《彷徨》是魯迅抱著啟蒙主義的目的創作的小說,主張文學“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多取材自“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們”,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人物形象主要有3類:一是阿Q、閏土、七斤等農民形象,二是涓生、子君等知識分子形象,三是祥林嫂、愛姑等婦女形象。《呐喊》、《彷徨》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革命現實主義,體現了作者的傑出藝術成就和創新精神,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表現手法,開創了多種創作手法,革新了小說的結構形式,開啟了鄉土文學的先河。
48傑出的諷刺小說《圍城》
作者錢鍾書,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江蘇無錫人。《圍城》寫作於1946年2月至1947年1月,是現代文學史的經典之作。《圍城》被譽為當代中國的“新《儒林外史》”。錢鍾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傑出的諷刺藝術,通過描寫主人公方鴻漸以及他和幾位女性的瓜葛,及他從上海轉至內地三閭大學任教的遭遇描繪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眾生相。“婚姻是座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錢鍾書先生在書中對婚姻關係進行嘲諷,但實際的“圍城”的含義更為深廣,包括人的精神狀態、人生的願望等方麵。小說的主人公在事業、愛情、家庭幾座圍城中屢屢受挫,象征當時人有著“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去的去處”的困厄,包含著作者對人生意義的哲理思考。
49寫人性異化的《金鎖記》
作者張愛玲,主要作品有《十八春》、《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是作家張愛玲小說的代表作。作品講述了主人公麻油店的女兒曹七巧嫁給身患骨癆的薑家少爺,成為少奶奶,但薑家都因為她的出身看不起她,使她的心理越加陰暗。分家後的她帶著兒子女兒一起過,她將兒媳婦的隱私到處渲染,屢屢羞辱、刺激兒媳婦,還向女兒的求婚者暗示女兒有鴉片癮,親手毀掉了兒女的幸福。在金錢與情欲的壓迫下,由一個天真的少女成為一個心理扭曲的瘋子。這是一個關於人性扭曲的故事,在張愛玲的筆下演繹的尤為精彩。
50.當代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陝西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人生》,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曾獲茅盾文學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全書分3部,全景式的表現了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作家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曆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麵對困境艱苦奮鬥的精神能給人思索與啟迪。該書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他們的勞動與愛情,他們的追求與理想,痛苦與歡樂,平凡而普通的生活與社會曆史變遷交織在一起,作家用他對生活的理解與思索,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曆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51具有史詩風格的《白鹿原》
作者陳平原,1942年6月22日出生於陝西, 主要作品有:《鄉村》(短篇小說集)、《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長篇小說《白鹿原》、散文集《告別白鴿》。《白鹿原》1997年獲第4屆茅盾文學獎。
《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作者通過白鹿村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反映了凝結在關中農人身上的民族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寄寓了家族和民族的諸多曆史內涵,頗具豐贍而厚重的史詩品位。白鹿原的鬥爭從清朝後期到民國再到解放,近40年時間。這些大開大闔的階級抗爭,連同白鹿兩家間的家族較量,使得白鹿原成為曆史過客們盡情表演後又匆匆謝幕的舞台,而白鹿原的普通百姓們,不知不覺地做了這出戲的看客與陪襯。在敘述這些鬥爭時,作者一方麵立足於曆史的現實,寫了紛亂中的善惡,在苦難中進取的革命力量,另一方麵又超越曆史,以更為冷靜的眼光審視發生在白鹿原的一切,真切地揭示了鬥爭給普通百姓的命運帶來的種種影響。
52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荷馬史詩相傳是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寫成,實際上它是許多民間行吟歌手的集體口頭創作的。史詩包括了邁錫尼文明以來幾個世紀的口頭傳說,到公元前6世紀才寫成文字。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語言簡練,情節生動,結構嚴密,是古希臘文學的傑作。
《伊利亞特》敘述希臘聯軍圍攻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臘聯軍統帥阿加米農和勇將阿溪裏的爭吵為中心,集中地描寫了戰爭結束前幾十天發生的事件。希臘聯軍圍攻特洛伊10年未克,而勇將阿溪裏憤恨統帥阿加米農奪其女俘,退出戰鬥,後因好友戰死才又出戰。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英勇地與阿溪裏作戰身死,特洛伊國王普利安姆哀求討回赫克托的屍體,舉行葬禮,《伊利亞特》描寫的故事至此結束。
《奧德賽》敘述伊大卡國王奧德賽在攻陷特洛伊後返鄉途中10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寫的隻是這10年中最後一年零幾十天的事情。奧德賽受神明捉弄,歸國途中在海上漂流了10年,到處遭難,最後受諸神憐憫始得歸家。當奧德賽流落異域時,伊大卡及鄰國的貴族們欺其妻弱子幼,並向其妻皮涅羅普求婚。最後奧德賽扮成乞丐歸家,與其子殺盡求婚者,恢複了他在伊大卡的權力。
53世界最早的寓言集《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古代希臘曾廣泛流傳著幾百則短小的寓言故事,它們的作者相傳為伊索。伊索原是奴隸,由於才智出眾,善講寓言故事,受到主人的賞識,被解放為自由民,但今天的《伊索寓言》是經過後人改寫而成的。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小故事,主角大多是擬人化的動物。作者通過描寫動物之間和人與動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表現奴隸、平民反抗壓迫的鬥爭經驗和生活教訓,有的揭露和批判了統治者和富有者的專橫霸道,對弱小者的苦難處境寄予同情。如《狼和小羊》、《獅子與野驢》,把貪婪、殘暴的統治者,比擬為豺狼、獅子,無情抨擊了他們的凶殘本性。有的描寫機智的弱者戰勝凶頑的強者,如《獅子與狐狸》、《貓與雞》等,給被壓迫者以巨大的鼓舞和有益的啟迪。許多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如《農夫和蛇》告誡人們不能憐惜像蛇一樣的惡人;《貓和雞》提醒人們要識破敵人的偽善,謹防上當欺騙;《狗和公雞與狐狸》既說明了害人終將害己的道理,又揭示了要善於運用智慧去戰勝敵人的寓意;《農夫的兒子們》顯示了團結就是力量。著名的《龜兔賽跑》、《狐狸和葡萄》等不少故事後來長期被後人引用。
54 古希臘學識淵博的亞裏士多德
亞裏士多德(公元前前384至公元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美學家之一。亞裏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公元前335年,亞裏士多德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
亞裏士多德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思想,讚成雅典健美體格、和諧發展的教育,主張把天然素質、養成習慣、發展理性看做道德教育的3個源泉,但他反對女子教育,主張“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務於閑暇。亞裏士多德一生勤奮治學,學術研究領域涉及邏輯學、修辭學、物理學、生物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美學等,寫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有《工具論》、《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他的思想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亞裏士多德的《詩學》曆來被認為是西方文藝思想史上的權威性作品。
55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是中古時期阿拉伯文學中民間故事集。曾被人們譽為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
《一千零一夜》的書名來自該書的第一個故事。故事說古時候有個酷愛打獵的國王叫山魯亞爾,他的王後和宮女們在他每次外出打獵時都到花園裏飲酒作樂。國王發現王後還和一個奴隸私通,一怒之下,將王後、宮女和奴仆們全部殺了。此後他每一天晚上娶一個新娘,天亮時便將她殺掉。百姓們苦不堪言,紛紛逃亡。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為了百姓免受災難,便自願嫁給國王。她從第一夜起,就向國王講述有趣的故事,當講到最動人的地方,剛好天亮。山魯佐德有意設下伏筆,吸引國王繼續再聽。國王欲殺不忍,日複一日地拖延下來。山魯佐德一連講了1001夜,終於使國王受到了感動,取消了原來荒唐而殘酷的決定。這既是書名的來曆,也是將書中形形色色的故事串聯起來的一條線索。
《一千零一夜》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社會製度。題材廣闊,描寫了婚姻戀愛、航海冒險、商業宗教、道德教訓等各方麵的故事。其主要成就在於生動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他們的愛憎情感以及淳樸善良的品質。
56 日本古典傑作《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是日本中古時期物語文學的典範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之一。一般認為成書於11世紀初,作者是女作家紫式部。
《源氏物語》全書有近百萬字,分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寫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曆,後半部寫源氏之子熏君的放蕩生活及他所造成的種種悲劇。主人公光源氏是桐壺帝之子。作品通過描寫源氏的一生命運,展示了日本平安時代中期宮廷貴族的權勢之爭,以及宮廷淫亂的男女關係,同時也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時期上層貴族腐朽的精神麵貌。故事涉及了4個朝代,曆時70多年,出場人物400多個。它是一部統一的完整的長篇小說,每件事又可以成為相對獨立的故事。
57歐洲文藝複興
14世紀隨著工場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係已在歐洲封建製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經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複興古典文化,實現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文藝複興”的思想家們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樹根培植出新時代新階級的新思想:人文主義。他們強調人在宇宙間的主宰地位,肯定人的個性解放,認為理性是人類的法寶,擱置不用任由他人擺布就是自動放棄做人的權利。因為有理性,思想家們意識到以自己的薄力還無法與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對手較量。文藝複興著重表現了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麵,但它並非單純的古典複興,實際上是封建的新文化的創造。
58意大利詩人但丁
但丁(1265~1321年)是13世紀末14世紀初的一位意大利詩人。他生於佛羅倫薩的一個小貴族家庭,早年學習拉丁文、詩學、修辭學,並潛心研究古典文學。同時,對繪畫、音樂、哲學等也頗有造詣,是一位博學多才之人。青年但丁參加過圭爾弗黨,圭爾弗黨獲勝後,但丁當選為城市最高行政官之一。不久,圭爾弗黨分裂為黑白兩黨。屬於白黨的但丁,遭到了政治上的排擠,被判處終身流放,後來客死他鄉。流放後的但丁,廣泛地接觸了現實社會,在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之後,完成了長詩《神曲》。
《神曲》共有14 000多行,分《地獄》、《煉獄》、《天堂》3部。全詩的情節充滿了寓意,體現了人類從迷惘和錯誤中經過苦難、考驗,達到了真、美、善境界的曆程。《神曲》寫的雖是夢遊三界的故事,但大都取材於現實。其中《地獄篇》,鮮明地反映了意大利的現實生活,接觸到一係列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探討了意大利民族的出路,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祖國前途的關心。
59薄伽丘的《十日談》
《十日談》是世界古典文學名著,作者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小說家薄迦丘(1313~1375年)。作品描述1348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流傳瘟疫病時, 10個青年男女逃到郊外別墅居住,他們除了唱歌跳舞之外,每人每天還要講1個故事,住了10天,一共講了100個故事,因此書名為《十日談》。薄伽丘把這100個故事組織在一起,各自獨立成篇,又互相連貫,形成一個整體。這部作品揭露了封建製度的凶殘和教會勢力的虛偽,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服從於統一的主題需要。這部書在中世紀歐洲反對封建道德和宗教權威的鬥爭中,起了積極作用。
60“英國文學之父”喬叟
喬叟(1343~1400年)是英國人文主義文學最早的代表。他開創了英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莎士比亞與狄更斯都受過他的影響。
喬叟的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作品敘述了道貌岸然的僧侶們種種見不得人的醜行,肯定和歌頌了愛情自由、婚姻幸福,不僅宣傳了人文主義思想,而且也充分顯示了作者對教會的痛恨與反感。作者用一群從倫敦去坎特伯雷朝聖的香客,在路上為了解悶而輪流講故事的方式,寫了24個短篇故事。總序部分有聲有色地介紹了眾香客的社會地位、外貌特征和他們的舉止、個性。通過對騎士、侍從、地主、自耕農、貧農、僧侶、尼姑、商人、海員、大學生、手工業者等人物的描繪和刻畫,真實地展示了14世紀英國社會的真實麵貌。
61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
斯威夫特(1667~1745年)幼時家境貧苦,靠叔父撫養長大。他曾做過顯貴的私人秘書,會見過許多著名文學家,參與過文藝界和政治界的活動。後來又做過牧師、教長等。由於他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因而受到愛爾蘭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格列佛遊記》表麵上酷似奇幻而詼諧的兒童讀物,實際上卻是一部對當時英國政治、社會、法律、風俗、習慣暴露深刻的現實主義作品,共4卷。首卷寫主人公遊曆小人國的故事。小人國實際上是大英帝國的縮影,作者影射英國王朝的腐敗。第二卷寫格列佛遊曆大人國的情形,這裏的居民有如鐵塔,格列佛在同大人國國王交談中,國王提出必須建立開明君主、貴族和人民3方麵勢力均衡的法治,才能治理國家的主張,這實際上是對英國政治製度的否定。第三卷寫格列佛遊曆飛島國的見聞。作者通過對飛島國統治者剝削、壓迫屬地人民的描述,表達了對英國政府殘酷壓迫愛爾蘭人民的強烈不滿。第四卷寫格列佛在賢馬國的遊曆情形,對英國的君主製度、司法製度、財政、教育、軍隊、殖民政策等一係列社會問題進行了揭露和諷刺。
62天才戲劇家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1564~1616年)生於英國一個富裕市民家庭,從小對戲劇有興趣,後因家庭破產,曾到劇院門前為看戲的紳士管馬匹,不久當了地位很低的劇院雜役,進而成了演員和劇院股東。隨著生活和舞台經驗日益豐富,他開始了戲劇創作活動。憑著非凡才華和不懈努力,他一生創作了37部戲劇、2部敘事長詩、154首十四行詩。
代表莎士比亞戲劇創作最高成就的是四大悲劇。其中《哈姆萊特》是寫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複仇而遭毀滅的故事,揭示了人文主義理想與英國黑暗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一曲悲壯的頌歌。《奧賽羅》寫的是摩爾人貴族、高級軍官、黑人奧賽羅,聽信讒言,掐死美麗而善良的白人妻子苔絲德蒙娜,最終悔恨自殺的故事。作者憤怒地抨擊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極端利己主義。《李爾王》描寫李爾王由於剛愎自用、愛慕虛榮,最終落得可悲命運的故事,通過李爾王大女兒和二女兒甜言蜜語取得父親的財富後又遺棄父親的行徑揭露了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和對權勢、財富的貪欲。《麥克白》揭示了個人野心對人所起的腐蝕作用,是心理描寫的傑作。
63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1547~1616年)最著名的作品。小說的全名是《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台·拉·曼卻》。作者運用騎士傳奇的筆法,描寫堂吉訶德的“遊俠史”。小說主人本是一位窮鄉紳,受騎士小說的影響,認為騎士的遊俠方式可以拯救人類。於是帶上農民桑丘,幻想可以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結果卻鬧出了種種笑話,直到臨終時才幡然醒悟表示再也不看騎士小說。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嘲弄了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騎士小說。《堂吉訶德》出版後,騎士文學果真銷聲匿跡,西班牙從此再未出版過一部騎士小說。小說還通過堂吉訶德的遊俠經曆,反映了16,17世紀西班牙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和道德等方麵的狀況,揭露了西班牙王國存在的種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無恥和天主教會的黑暗腐敗,對勞動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特別是作品中塑造的桑丘這一正直、淳樸的農民形象,更體現了作者向往變革現狀的民主要求和對普通人民能夠管理國家的期望和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