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在藝術上運用了幽默、誇張的表現手法,把嚴肅與可笑,庸俗與偉大,悲劇和喜劇交融在一起,使作品擁有了巨大的藝術魅力,成功地塑造堂吉訶德和桑丘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64英國詩人彌爾頓
約翰·彌爾頓(1608~1674年),出身倫敦富裕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後,回家研究古典文學。後來從事教育和文學工作。1649年,共和國成立後,他被選為國會議員,並擔任共和國拉丁文秘書,寫了許多政論,為捍衛共和國日夜操勞,以至雙目失明。為了宣傳革命,克服重重困難,口授了2部長詩《失樂園》和《複樂園》及1部詩劇《力士參孫》。
《失樂園》是彌爾頓最主要的作品,取材於《聖經》全詩共分12章。撒旦與上帝抗爭失敗後,被打入地獄。但他不甘心於失敗,率領叛逆的天使逃出地獄,潛入樂園誘導夏娃偷食智慧的“禁果”,使夏娃與亞當被罰離開樂園。作品中的撒旦是一個不斷反抗、爭取自由的叛逆者的形象,而上帝是暴君。這暗喻當時資產階級反專製暴君的鬥爭。《複樂園》也取材於《聖經》。但主要人物之間的關係卻與《失樂園》有很大差別。在《複樂園》中撒旦是暴虐統治的化身,而耶穌是人類的保護者。為了鏟除暴政,拯救人類,恢複樂園,耶穌在曠野絕食40天。耶穌的形象表現了複辟王朝時期革命戰士們堅貞不屈的品質和鬥爭精神。
65古典主義喜劇大師莫裏哀
莫裏哀(1622~1672年)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他在歐洲戲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莫裏哀出生在法國巴黎一個殷實家庭,曾享受貴族教育。他編寫並導演了一係列很有影響的喜劇。莫裏哀生活在文藝複興時期,他同情勞動人民,從各個側麵勾畫出了剝削階級的醜惡形象。莫裏哀的代表作有《偽君子》、《吝嗇鬼》等。莫裏哀給後人留下了近30部喜劇。莫裏哀不僅是位傑出的劇作家、出色的導演,還是一位造詣極高的演員,他以整個生命推動了戲劇的前進,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會的黑暗。
66拉伯雷的《巨人傳》
1532~1533年,文藝複興時期法國小說家拉伯雷創作了他的不朽作品《巨人傳》。小說一共有五部,第一部主要寫卡岡都亞的故事,第二至第5部主要寫龐大固埃的故事。卡岡都亞是巨人國國王高朗古傑的兒子,一出生就非同尋常,一下就喝了17萬頭母牛的奶,他的項鏈重達5 800千克。後來受經院教育,愈學愈蠢,最後接受人文主義教育才聰明起來。龐大固埃是卡岡都亞的兒子,經過多方求學成為一個才智過人的賢明君主。小說在荒唐滑稽的外表下隱藏著作者辛辣的諷刺。作者尖銳地諷刺了封建製度和教會的黑暗與腐朽,攻擊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法律、無用的教育和虛偽的道德,熱情歌頌了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同時,通過對祖孫三代的形象描寫還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67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
作者丹尼爾·笛福(1660~1731年),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為“現代小說之父”。18世紀長篇小說興起,笛福作為西方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言人,開辟了寫實風格。
《魯濱孫漂流記》是笛福的代表作。主人公魯濱孫出身於一個商人家庭,一次出海時遇到風暴觸礁,隻身飄流到一個杳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把船上的物品運到岸上,開始了在島上的定居生活。他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烘出了粗糙的麵包。他捕捉並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製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後來,魯濱孫救出一個要被野人殺死的土人,取名為“星期五”。此後,“星期五”成了魯濱孫忠實的仆人和朋友。接著,魯濱孫帶著“星期五”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不久有條英國船在島附近停泊,船上水手鬧事,魯濱孫與“星期五”幫助船長製服了那幫水手,奪回了船隻。他把那幫水手留在島上,自己帶著“星期五”和船長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後來,魯濱孫又一次出海經商,往島上送去新的移民。
68 德國詩人歌德
歌德(1749·1832年)是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詩人、戲劇家、散文家。他自小聰明好學,1765年進入萊比錫大學,後因病輟學。在1770年進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業,受古代詩人作家和當代藝術家赫爾德爾的激發,在1773年寫了一部詩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裏欣根》,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不僅轟動德國,而且在國際上產生巨大反響。
1794年,歌德與席勒開始了10年的友誼史,他們的合作帶來了德國文學的“古典時代”。在席勒的促動下,歌德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先後完成了教育小說《威廉·邁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和第二部(《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敘事長詩《赫爾曼與竇綠苔》。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標誌著德國古典文學時代的結束。在此後的30年中,歌德的創作達到了鼎盛時期。他完成小說《親和力詩集》、《西東合集》、《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以及他的代表作、詩體悲劇《浮士德》。
69百科全書式的《人間喜劇》
巴爾紮克(1799·1850)是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代表。他的《人間喜劇》被稱為“社會百科全書”,由91部小說組成,寫了2 400多個人物,展示了19世紀前期整個法國的社會生活。
《人間喜劇》分為3個大類:《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風俗研究》,它又分為《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事生活場景》和《鄉村生活場景》6個部分。《高老頭》、《夏倍上校》、《歐也妮·葛朗台》、《幻滅》等,都屬於《風俗研究》這一類。
《人間喜劇》是一部生動、形象的法國社會史,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現實主義曆史。它描寫了資產階級用金錢勢力打敗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靠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發跡的曆史,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自私冷酷和貪得無厭的本性,並描寫了勞動人民的貧困生活,讚揚了他們的優秀品質。
70詩歌的太陽——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普希金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1812年拿破侖軍隊入侵俄國時,他寫了一係列歌頌自由、反對專製暴政的詩篇。從1820年起,他在南俄度過4年放逐生活,寫了著名詩歌《短劍》。 1826年,普希金回到莫斯科。第二年,寫了《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等著名詩篇。1830年創作了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這是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普希金還寫了大量的小說、散文和劇本。他的《別爾金小說集》是俄國短篇小說的典範,其中《驛站長》是俄國文學中描寫小公務員或其他城市底層人們的“小人物”形象的第一篇傑作。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開創了俄國文學歌頌農民起義英雄的先例。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以奧涅金和達吉亞娜的戀愛故事為線索,廣泛地展示了19世紀20年代俄國現實生活的圖畫,被譽為“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1837年2月,普希金在一次決鬥中負傷逝世。
71美國民主詩人惠特曼
華爾脫·惠特曼(1810~189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長島的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庭經濟拮據,他隻讀過幾年小學,11歲就輟學了。惠特曼做過勤雜工、學徒、排字工人、鄉村小學教師等。少年惠特曼從小就立誌成為一個潘恩式的民主鬥士。成年以後,他被愛默生的學說所迷醉,更加熱愛大自然和普通的勞動人民,強化了自己的民主立場。惠特曼從1839年起開始文學創作。後來還擔任過《自由民》報的主編,最終由於政見不合而於1840年離開新聞界。
惠特曼的第一部詩集是《草葉集》,1855年在紐約第一次出版時隻有94項,包括12首詩作,到1882年版時,已增加到372首詩作。林肯總統被刺後,他寫下了表達美國人民對林肯被刺而沉痛哀思的《啊,船長!我的船長》、《今天的軍營靜悄悄》等詩篇。惠特曼是美國著名的民主詩人,他歌頌民主自由,體現了美國人民對民主的渴望,他讚美人民創造性的勞動,他的詩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生機勃勃的精神享受。
72俄國文壇盟主果戈理
果戈理(1809~1852年) 23歲時在普希金的幫助和鼓勵下,以出版浪漫主義小說《狄康卡近鄉夜話》而步入文壇。3年之後,他又連續發表了2部小說集《密爾格拉得》和《小品集》。果戈理的第一部小說《狄康卡近鄉夜話》,分為2集,包括8個短篇和2篇序言,描述烏克蘭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反映了烏克蘭人民反抗外敵的勇敢精神和愛國熱情,譴責黑暗勢力對普通勞動者的壓迫。1835年發表《密爾格拉得》和《小品集》,這2部小說集以對社會醜惡現象的揭露、嘲諷和對地位卑微的“小人物”悲慘遭遇的描繪而著稱於世。
果戈理的代表作,主要是諷刺喜劇《欽差大臣》和長篇小說《死魂靈》。《欽差大臣》描寫了一個偏僻城市,以市長為首的一群官吏聽說欽差大臣要來視察,個個驚慌失措,竟將一個過路的貴族子弟赫列斯可夫當做“欽差大臣”,對他百般逢迎,正當市長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這“欽差大臣”,以為可以到京都去做大官時,傳來了真的欽差大臣到達的消息。作品揭露了沙皇專製統治下,形形色色官僚的醜惡與腐敗,反映出俄國官僚階層貪贓枉法、諂媚鑽營、卑鄙庸俗等本質特征。《死魂靈》描寫一位六等文官乞乞科夫做投機生意,向地主們“收買”已經去世但尚未注銷戶口的農奴,然後再以高出買價幾百倍的價格到救濟局抵押,轉手之間財產就猛增幾十萬盧布。小說通過乞乞科夫形象的塑造,揭露了俄國農奴製的反動腐敗以及新興資產階級投機鑽營、唯利是圖的本質。
73格林兄弟和《格林童話》
格林兄弟都是民間文學研究者。兩人同在馬爾堡大學學習法律,後又一起在圖書館工作,並且都任同一大學的教授。1837年,格林兄弟與另外5名教授一起,聯名抗議漢諾威公爵破壞憲法,因而也一起被免去教授的職務。1841年二人成為柏林科學院院士。
格林兄弟從1806年起,就深入民間,廣泛搜集傳說和童話材料,經整理、研究,合編成《兒童與家庭童話集》,俗稱《格林童話》,共收有童話216篇。《格林童話》是歐洲各國中搜集、編寫最早,篇幅最多,係統性最強的一部童話集。其中不少故事反映了日耳曼民族的質樸、幽默、機智和勇敢,揭示了人民美好的內心世界和崇高的道德境界。故事情節曲折,有不少故事的語言富於詩意。《格林童話》中的有些作品也反映了當時歐洲社會的傳統觀念,如宗教、等級觀念等。
74自學成才的小說家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年),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小時候父親欠債被關進拘留所,沒有了經濟來源,狄更斯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他當過童工和廣告模特兒,還到律師事務所當過信差,1831年進入報界,開始進行創作。
1837年狄更斯發表的《匹克威克外傳》,從此一舉成名。他一共發表長篇小說14部和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雜文、遊記、戲劇等。《艱難時世》和《雙城記》這兩部長篇小說代表了狄更斯的最高成就。《艱難時世》反映了19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尖銳的階級矛盾和勞資關係的對立,揭示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勞動人民帶來的災難。《雙城記》是部曆史小說,它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革命前夕封建貴族對農民的殘酷迫害。總之,這兩部作品都反映了19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勞資之間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作家對人民的同情。他小說的最大特點,是以人道主義觀點為出發點,在藝術上常用諷刺、幽默、誇張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個性突出,形象鮮明。
75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列夫·托爾斯泰(1829~1910年)是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家。1869年10月中旬,他完成了一部宏偉史詩——《戰爭與和平》的創作。該書描寫了1812~1820年俄國反抗拿破侖侵略的全過程,通過對具體人物和曆史場麵的描寫,鞭撻了拿破侖侵略戰爭的殘酷,熱情地謳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作者也以曆史視角探索了俄國社會的命運與前途。小說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世界文壇曆史小說的典範。
76父子作家大仲馬和小仲馬
大仲馬青少年時代就痛恨波旁王朝,曾參加1830年的七月革命的戰鬥。由於父母早喪,家庭貧困,14歲起輟學當小職員。他的文學生涯始於戲劇創作。《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的上演,轟動了法國文壇,但《冶金學家》的上演卻遭到失敗。從此他便轉向了小說創作。《三個火槍手》和《基度山伯爵》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三個火槍手》描寫了3個火槍手為王後效力曆盡艱險的故事,揭露了宮廷的勾心鬥角,反映了統治集團的黑暗,具有較強的反封建意義。《基度山伯爵》的主人公鄧蒂斯受人誣陷,被打入死牢,僥幸越獄後,憑借獄中難友得到大量財寶,化名基度山伯爵,回到巴黎,向3個陷害他的壞蛋複仇。小說揭露了七月王朝的一些上層人物的罪惡發跡史,暴露了複辟時期法國司法製度的黑暗。
小仲馬是大仲馬的私生子,7歲時,大仲馬才認他為兒子,但始終不認小仲馬的生母是他的妻子。這種切身的遭遇在小仲馬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傷痕。他的作品的主要內容就是探討資產階級社會的道德問題。1848年,小仲馬發表了小說《茶花女》,後來他把小說改成話劇。話劇內容與小說一樣,巴黎名妓瑪格麗特出身貧苦,聰明善良,但因環境逼迫淪為娼妓。她結識了富家青年亞芒,產生愛情。亞芒的父親反對這門婚事,他用虛偽的道德說教逼迫瑪格麗特離開亞芒。瑪格麗特後來貧困交加,含恨而死。話劇一上演,立即轟動了整個巴黎。小仲馬從此專事劇本創作,比較有名的有《金錢問題》、《私生子》、《放蕩的父親》,大都以婦女、婚姻、家庭問題為題材,真實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麵。
77“文學中的林肯”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1835~1910年)是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他的作品描寫了階級對立、種族歧視的美國社會。馬克·吐溫從開始發表作品到1910年病逝,在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了大量的小說、遊記和政論。
《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是他的代表作。作者通過描述黑奴孩子吉姆和白人孩子哈克在逃亡途中所遇到的種種“意外”,嚴厲地譴責了種族壓迫的罪惡行徑。作品塑造了淳樸善良、對親人愛得深沉真摯,對朋友關心照顧,勇於做出自我犧牲的黑人吉姆的形象,說明黑人與白人一樣具有高尚的品質和豐富的感情。通過哈克與吉姆患難相遇真誠相待的關係,勸告和教育美國人民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黑人。這部小說既有現實主義的精心描寫,也有浪漫主義的抒情,有人物心理的剖析,也有奇特風趣的想象。作品語言既有生活氣息,又簡明流暢。
78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
福爾摩斯是英國作家柯南道爾(1859~1930年)在係列偵探小說中虛構的人物。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血字研究》、《回憶錄》、《四簽名》、《冒險史》、《巴斯克維爾的獵犬》、《歸來記》、《恐怖穀》、《最後致意》、《新探案》等,都是以歇洛克·福爾摩斯為主角,以華生作陪襯,解決各種疑案。作家本人曾受過高等醫學教育,他把化學、解剖學及其他科學知識,運用於福爾摩斯這一藝術形象塑造上。福爾摩斯實際上是馬車、煤油燈、電報傳遞時代,用現代科學知識來進行推理破案的冒險英雄。
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犯罪現象,但對社會本質的揭露是不太深刻的。福爾摩斯的各篇故事,藝術水平不完全一致。但從總體而言,情節曲折複雜、場麵緊張驚險,以邏輯推理而破案,則創立了推理偵探小說的流派。
79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
俄國作家契訶夫(1860~1904年)是一位與法國作家莫泊桑齊名的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於1860年1月29日出生在俄國一個雜貨店老板家。他從小生活困苦,靠當家庭教師維持生活和繼續學業。1884年從莫斯科大學醫學係畢業後當了一名醫生。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契訶夫便在一些幽默刊物上發表短篇小說。在20多年的創作活動中共寫了400多篇中、短篇小說,10多個劇本,創造出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風格。
契訶夫的小說所描寫的內容豐富,如《變色龍》揭露了統治階級奴才的暴戾無恥,而《匿名者的故事》、《跳來跳去的女人》則反映了市井小人的庸俗與醜惡。《哀傷》、《苦惱》、《萬卡》等真切地寫出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劇命運,而《沒意思的故事》、《套中人》等則深刻地揭示出空虛苦悶的知識分子,向往新生的內心世界。他的劇作《萬尼亞舅舅》、《三姊妹》等,大都講述很普通的生活故事,作品中蘊含著深邃的思想,人物的對白常常包含著豐富的潛台詞。他的最後一個劇本《櫻桃園》發出了年輕的俄羅斯的聲音:“永別了,舊生活!”“你好,新生活!”
80整個印度為之驕傲的泰戈爾
泰戈爾是一個用詩歌來歌唱自然與和平的人,同時還是小說家、散文家和藝術家,他是整個印度民族都為之驕傲的文學家。他出生於加爾各答的一個富有家庭,從小就對文學有濃厚興趣,曾到英國學習,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回國後專門從事文學活動。泰戈爾一生都沒有停止做詩。早年最有價值的《故事詩》大都取材於民間故事和宗教曆史傳說,歌頌反抗外族侵略和不屈的民族英雄,也揭露種姓製度和印度傳統的陳規陋習。特別是《兩畝地》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地主的強取豪奪。20世紀20年代,關心祖國命運的他創作了《新月集》、《園丁集》、《吉檀迦利》,這些優美而富有哲理的詩句跨越時空淨化著全人類的情感與靈魂。詩集《吉檀迦利》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泰戈爾晚年時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時代激情讓他寫出不少政治抒情詩,直接召喚人民鬥爭。人民性是他詩的核心,他一生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和20多個劇本。
印度人民不僅因文學家泰戈爾而驕傲,還為畫家、音樂家、哲學家、思想家泰戈爾而自豪,他已成為印度的文化之神。
81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
羅曼·羅蘭(1866~1944年)22歲時收到列夫·托爾斯泰一封信,信中解答了羅曼·羅蘭提出的問題,還鼓勵他從事文學創作。羅曼·羅蘭感到這封信像“一扇開向無窮宇宙的門”,於是下定了從事文學事業的決心。羅曼·羅蘭先寫了一係列以法國大革命為題材的劇本。他希望通過這些“革命戲劇”以曆史上的英雄人物教育人民。20世紀初他開始為偉人作傳,歌頌那些傑出的藝術家。《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是聞名於世的傳記作品。
他主要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一共10卷。小說塑造了一個在苦難中孤獨奮鬥的知識分子形象,描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社會的廣闊圖景。約翰·克利斯朵夫出生於德國一個窮音樂師的家庭,從小表現了非凡的音樂天才,後來隨父進宮演奏,目睹了封建貴族的驕橫,小市民的奴顏婢膝。他因反抗貴族而受到排斥,結果生計也成了問題。但他不向命運低頭,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批評上流社會糟蹋音樂,得罪了許多人。有一次為搭救被大兵欺侮的農民,造成命案,逃往法國。但是法國社會到處充滿銅臭,音樂界死氣沉沉。他抨擊醜惡,孤軍奮戰,卻到處碰壁。他到了民間,雖同情人民的苦難,但看不到人民群眾的力量。最後萬念俱灰,潛心於宗教音樂的創作,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完善。
82無產階級文學先驅高爾基
高爾基(1868~1936年)生於一個木匠的家庭,父母早亡,幼年寄居在外祖父家裏。他隻上過2年小學,當過鞋匠、麵包師、碼頭工人,但酷愛讀書,勤奮自學。後來他結識了進步的知識分子,閱讀革命著作,這成了高爾基的真正“大學”。20世紀初投身革命風暴,十月革命後擔任蘇維埃文化界的領導職務。
高爾基的作品有小說《童年》、《人間》、《大學》、《福馬·高爾傑耶夫》、《母親》,散文詩《海燕之歌》,劇本《小市民》、《底層》、《仇敵》等。長篇小說《母親》是高爾基的代表作。小說生動、逼真地描寫了工人階級反對地主壓迫和資產階級專製統治的革命鬥爭,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批自覺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形象,展示了巴威爾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後由一個普通工人,迅速覺醒,並成為無產階級堅強戰士的光輝道路。母親尼洛夫娜是俄羅斯婦女的光輝代表。她的經曆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革命意誌的覺醒過程。
83描寫個人奮鬥悲劇的傑克·倫敦
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是美國作家傑克·倫敦(1876~1916年)的代表作。它通過主人公馬丁·伊登個人奮鬥的悲劇結果,否定了個人主義哲學,同時也批判了那個社會的腐朽和空虛。
水手馬丁·伊登因一個偶然的機會撞進摩斯律師家。羅絲小姐喜歡這個精力充沛、才智過人的無產者,馬丁·伊登也覺得羅絲純潔、高尚,有文化修養,因而愛上了她。馬丁·伊登在羅絲的鼓動下一邊刻苦寫作,一邊打短工。有時窮得連飯也吃不上,稿子又一次次被退回,但他並不氣餒,他認為自己是個強有力的人。雖然羅絲在父母的反對下同馬丁·伊登斷絕了來往,但他沒有因此消沉頹廢喪失意誌。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馬丁·伊登終於成了名。過去看不起他的人一個個都跑來拉攏他,羅絲也哭哭啼啼跑來要求恢複戀愛關係。然而馬丁·伊登爬上社會“頂峰”後,發現了一切都是虛假的、偽裝的。他的精神支柱垮掉了。他憎恨周圍的一切,但他又回不到人民中間去了,於是隻有到大海中去尋找自己的歸宿,以自殺結束了生命。
84現代派小說的巨著《尤利西斯》
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一部新穎的小說《尤利西斯》。作者就是“意識流”派的代表作家,愛爾蘭的喬伊斯(1882~1941年)。喬伊斯的小說,主要有4部:《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尤利西斯》和《為芬尼根守靈》。此外,還有詩集《室內音樂》和劇本《青年流亡者》。他的所有作品都以都柏林為背景,以愛爾蘭生活為素材。
《尤利西斯》是喬伊斯的代表作。小說的主人公是青年藝術家斯蒂芬·代達羅,廣告經紀人利奧波爾德·布羅姆及他的妻子莫莉,作品敘述了這3位都柏林人一天之內的生活和感情經曆。自始至終都采用象征的手法,小說按荷馬史詩《奧德賽》的結構,巧妙地組織起來。作者將小說取名為《尤利西斯》,表明本書是記錄現代人的史詩。作者將布羅姆在都柏林遊蕩與古希臘英雄尤利西斯(即奧德修斯)10年漂泊相比;把斯蒂芬比做尤利西斯的兒子忒勒馬科斯;把莫莉比做英雄的妻子佩涅洛佩。作者用這種古今對比來強調現代西方社會的庸俗、腐朽和墮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靈魂的空虛。
85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先驅卡夫卡
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年),他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餘作家,國籍屬奧匈帝國。他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死後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表現了個人式的、憂鬱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後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等都把卡夫卡奉為自己的鼻祖。
86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
獲得196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主要以頓河地區的鬥爭生活為題材。他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全書共有4部8卷,生動地描寫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蕩的曆史年代中,頓河哥薩克人的生活和鬥爭,表現了蘇維埃政權在哥薩克地區建立和鞏固的艱苦過程及其強大的生命力。
小說的主人公葛利高裏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中農家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上了前線。他看不慣軍官的飛揚跋扈、兵痞們的奸淫擄掠。布爾什維克戰士賈蘭沙向他揭露帝國主義戰爭的荒謬和專製政體的腐敗,使他逐漸覺醒。然而當他回到家鄉養傷時,成為鄉裏第一個獲得十字勳章的戰士,被虛榮所迷惑的葛利高裏把賈蘭沙在他心中播下的真理的種子給毀滅掉了,又以一個出色的哥薩克的身份重回前線,連連立功,升任為少尉排長。十月革命後,他參加了紅軍,並在同白軍的戰鬥中表現得非常英勇。但他對革命缺乏認識,當看到波得捷爾珂夫槍殺白軍俘虜時,十分反感,終於與革命決裂。以後他在紅軍和白軍兩個陣營中徘徊,2次加入紅軍,卻3次投身反革命叛亂。1922年回到家鄉,村革命委員會主席宣布要追究他的反革命罪行,他帶著情人阿克西妮亞遠走他鄉。半路上遇到蘇維埃征糧隊的襲擊,阿克西妮亞被打死,葛利高裏在森林、村野遊蕩,最後懷著痛苦、絕望的心情回到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