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化常識5(1 / 3)

風俗節日

1除夕

除夕,就是春節的前一天,又叫“大年三十”,春節間最重要的一段時間,在這天晚上,要接回灶神,全家共吃年夜飯。不同地區年夜飯品種也有差異,大部分地方習慣吃餃子;有的地方興吃麵,恭祝長壽;有的地方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還有的地方要吃魚,而且不能吃完,以示“年年有餘”。全家喜氣洋洋共同守歲,辭舊迎新,子夜時分,鍾聲一響,立刻家家戶戶鞭炮齊鳴(為了減少環境汙染,減少火災隱患現在許多城市已禁放鞭炮),喜慶氣氛達到高潮。現在,除夕看春節聯歡晚會也成了百姓們的重要活動。

2春節

春節是我國農曆的新年,它是我國民間傳統上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它處在秋收與春播之間的農閑季節,用來慶祝往年的豐收,祈禱來年的昌盛。民間叫做“過年”,稱之為“春節”則是辛亥革命後的事了。過春節時,傳統的活動有掃塵、貼剪紙、貼年畫、貼福字、除夕夜守歲、放爆竹、吃年夜飯、拜年等。

“春節”指的是農曆元旦,但過年的活動從臘月(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就開始了。祭灶後,一般都要將家裏院裏徹底打掃幹淨,象征著清除過去的陳跡晦氣,叫“掃年”。還要貼剪紙、掛年畫,在門上貼春聯和“福”字用來避邪討吉祥。現代社會還經常采用寄送賀年卡的方式互致祝賀。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都會穿戴一新,長輩給晚輩分發“壓歲錢”。大年初二是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的日子,直到初四都忙於走親拜友,十分熱鬧;大年初五稱“破五”,節間不能打破碗碟,萬一打了,要齊道“歲歲(碎碎)平安”。

如今,春節習俗除掃塵、守歲、拜年等傳統活動外還有許多有特色的活動。例如有的地方組織趕廟會,舉行舞獅、踩高蹺等富於民族特色的遊藝活動,為人們過節增添了許多豐富的內容。

3“破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家家都要包餃子,俗謂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鞭。“破五”,被看做是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的日子。有些地方又把這日叫做“圓年”,意思是說年過完了,到這一天要做一個總結,劃句號了。

其實,破五的由來還與一段神話傳說有關。神話傳說中,薑子牙的妻子是很讓人討厭的背夫之婦,封了窮神以後,就更讓人討厭了,所以人們就在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即歸”——馬上滾回去吧。還有一說,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人們要在這一天大擺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種慶祝活動,迎接財神的到來。由於初五肩負著送窮神、接財神等多重重任,所以這一天非常重要。許多的講究綜合起來,就形成風俗——要擺宴席,要放鞭炮,要吃象征“元寶”的餃子。

有些早開業的商家,煮餃子時還要故意的煮破幾個,掌櫃的在外高聲問:“元寶掙了沒有”,夥計則高聲回答:“掙了!”以此寓意在新的一年裏,多掙元寶,多多發財。

4元宵節

“元”是第一的意思,“宵”是夜晚。元宵節指農曆元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也是一個十分隆重的日子。西漢漢文帝為慶戡平諸呂之亂正式設立為節,到東漢漢明帝時,因崇尚佛教,遂命士庶百姓在這一天晚上掛燈敬佛,後代沿襲了這個傳統,故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花燈節”。

正月十五人們都要吃元宵或湯圓,是用糯米粉包著各種餡滾成的圓子,取“團圓”的意思。無宵之夜各地舉行盛大的燈會,各式各樣巧奪天工的花燈將夜晚的天空映得格外絢爛。近些年,北方一些城市還興起了冰燈、遊園活動,更是別有趣味。除去大型的燈會,各家各戶也都在門口掛上彩燈,討取吉祥。元宵夜賞燈,常伴有“猜燈謎”的活動,即將各地謎語寫成彩條係在花燈上,供人猜度取樂,不僅增加了節日氣氛,還能增長人們的知識。

5清明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通常在4月5日左右,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轉暖,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是出門踏青的好時候,同時也是祭掃墓地的日子。說起來,這裏還有一個故事:相傳春秋的時候,晉公子重耳流亡到魏國,在困頓中有一次非常饑餓。隨他流亡的臣子介子推看在眼裏,便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烤熟了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國登了王位,做了晉文公,封臣時卻把介子推漏掉了。介子推並不怨恨,背上老母隱居到山西綿山。重耳醒悟後立即派人前去尋找,後尋不得,便放火燒山,心想孝順的介子推一定會背老母出山的。沒想到,母子兩個骨氣剛強,寧願被燒死也沒有出來。重耳十分後悔、哀痛,遂命在這一日不準生火,隻能吃冷食,稱做“寒食節”。

這樣,清明節主要的活動就是掃墓和踏青。以前,清明節人們主要是到先祖墓前懷念祈禱;現在,人們常去先烈的墓碑祭掃,哀悼緬懷。

6端午節

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三大飲食節日之一,在端午節這天,人們以吃粽子表示慶祝。在南方,人們還在江上進行劃龍舟比賽。

端午節相傳是為了紀念2 000多年前的愛國詩人屈原。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上官大夫靳尚等不斷在楚懷王麵前詆毀屈原,以至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後來,楚懷王將屈原逐出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他鄉和郢城攻破的噩耗,悲痛萬分的他投進了汨羅江中,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百姓聞訊後,紛紛來到汨羅江,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出粽子投入江中,據說糯米可以粘住魚嘴,使魚不能吃屈原的屍體。

後來,每年屈原投江的日子,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往江裏投粽,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留下了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7乞巧節

乞巧節逢在農曆七月七日,又稱“女兒節”或“七月七”。中國流傳很廣的民間傳說裏,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辛勤憨厚的牛郎,狠心的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宮,拆散了這對有情人,隻有每天七月七日夜晚,兩人才能在喜鵲搭成的橋上相會一麵。

織女是善紡織、巧針線的仙子,受到女孩子們的崇拜,所以這天夜晚,要擺設香案,虔誠求教,趁織女與牛郎會麵之機,乞求織繡的技巧,“乞巧節”名由此來。同時還會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方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是都各有趣味。

到了今天,乞巧節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節日,但是很多習俗已經弱化或消失,隻剩下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在民間。

8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這個時節,丹桂飄香,秋高氣爽,明月當空。這天晚上,人們仰望天空的明月,期盼家人的團聚,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我國自古就有中秋節賞月的習俗。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在露天擺上桌凳,把蘋果、棗子、月餅等食品供於桌上,全家人圍桌而坐,共享明月清輝。文人雅士往往詩興大發,吟詩對唱。

中秋節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作為應節美點,味美,又寓團圓之意。關於吃月餅的起源,始於元代。民間以月餅作為中秋節的最佳食品。中秋節,民間要走親訪友,互贈禮品。人們所帶的禮物往往不拘輕重,可以是月餅、糖果、酒類、糕點等。除了賞月、吃月餅外,一些地方還有很多特殊的習俗,例如:香港的舞火龍、苗族的跳月等。

9重陽節

重陽節起源於魏晉,已經有1 700多年的曆史了。因為這個節日適宜老人活動。因此有些地方又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最初人們以為九相疊是不吉利的,登高可以避禍消災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看法。但在秋高氣爽的天氣中,登高望遠,怡情暢神,鍛煉了人的身體,又愉悅了心情。重陽的另一傳統習俗是把茱萸插戴在頭上。茱萸是茴香科落葉亞喬木,果實可吃,莖、葉入藥。古人插戴茱萸也是為了驅除惡氣,抵禦初寒。九月有“菊月”之稱。賞菊、飲菊花酒也是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的主要食品是重陽糕。這是用發酵的米粉做成的糕點,可以加進棗子、栗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鮮肉做成鹹的。考究的還做成九層高,像個小寶塔,上麵再做兩隻小羊、取“重陽(羊)”的諧音。這大都是南方風俗。在北方,流行重陽節吃羊肉,這是因為秋天羊肥,能取暖祛寒,“羊”、“陽”又是同音,俗稱“貼秋膘”。

10“鬼節”七月十五

許多傳統節日都是喜氣洋洋的,唯獨七月十五中陰風慘慘的“鬼節”。因為這一天是道教的中元節,又是佛教的“盂蘭盆會”,道士要誦經做法事,佛教徒要供養十方鬼靈。

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在道教中是“地官”的別稱,“地官”在這一天來世上考察人們的善惡,因此道士們就在這天誦念經書,舉行儀式祭拜地官。佛教這一天要供奉佛祖,舉辦盂蘭盆會來祭鬼神。“盂蘭盆”原是天竺語,意思是“解救倒懸”。佛經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見到自己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像倒掛在空中那樣遭罪,不吃不喝做了餓鬼,就用缽頭盛飯喂他母親,但食物還未入口就化成炭火。佛祖告訴目連,必須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把百味五果放在盆中,供養十方鬼靈,超度眾餓鬼,他的母親才能得到解救。目連一切都照辦,才把母親救出地獄,他自己成為地藏王的護法神。

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受道教和佛教影響,形成了一些與宗教有關的習俗。這裏所說的鬼節就是一個例子。

11立夏稱人見三新

立夏最引人注目的風俗,是“秤人”。這一天,每家都要拿出一杆大秤,全家老少都要稱一稱體重。到立秋那天再稱一次。這樣就知道從“立夏”到“立秋”這段期間,體重是減輕了還是加重了。

立夏時節,正是一些果品成熟的季節,在傳統習俗中家家要擺上櫻桃、青梅、麥供祭祖先神靈,叫做“立夏見三新”。自己則吃燒酒、酒釀、蠶豆、饅頭、麵筋、芥菜、白筍、鹹鴨蛋等等,也都有嚐新的意思。

立夏之後,往往有人吃不好,睡不好,民間稱為“疰夏”。為了預防疰夏,我國東南一帶家家都要煮筍吃,稱為“健腳筍”。還有的吃“花飯”,就是用糯米和烏豆合煮,這種飯有黑有白,所以叫花飯。這一天還要吃蛋,有團圓之意。一種就是“茶葉蛋”;還有一種是用米粉包上餡子做成蛋形,叫做“粉鴨蛋”。這種風俗主要流行於江蘇和浙江。有的地方在這一天還要烹新茶,贈送給親戚鄰居,叫做“七家茶”。

跟許多節氣一樣,從前人們也以這天的陰晴雨霽來檢驗當年的收成。例如雲南宣威的農諺說:“立夏不下,高天不壩”,“立夏無雨,碓頭無米”。意思是指立夏不下雨,將要幹旱,影響秋天的收成。

12冬至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大家共同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麵”之說。餛飩今天已遍布全國各地。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麵,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13喝臘八粥

有詩雲:“家家臘八煮雙弓,榛子桃仁染色紅。我喜嬌兒逢覽揆,長叨佛佑蔭無窮。”臘八粥又稱八寶粥,用料以桂圓、麥片、糯米、綠豆、芸豆、花生、苡米等8物(並不局限於此8種)。在我國民間每到十二月初八,人們就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種宗教節日食品。《中國年節食食俗》載: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遊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尋找人生的真諦。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國時,由於又累又餓、昏倒在地,這時有一位牧女急忙把自己帶的午餐拿出來,一口一口地喂釋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種食品混合組成的,裏麵有采來的各種野果。釋迦牟尼吃了這頓香美的午餐,元氣很快恢複過來,他到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從此每年到“臘七”這天,寺院的僧侶們都要取清新幹果,放入洗淨的器皿中終夜熬至天明。將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屆時,寺院僧侶誦經演法,爾後喝粥以示紀念。這就是臘八粥的來源。

關於臘八粥的來源,在我國民間還有一個與朱元璋有關的故事。朱元璋小時給地主放牛,常因斷炊而饑餓。有一天,他在一間小屋內發現一個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卻是個老鼠的“糧倉”!掏出來的有大米、黃豆、紅棗、栗子等物,於是他把這些五穀雜糧一齊下鍋,煮了一鍋熱粥,喝起來香極了。後朱元璋當上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膩了,想換口味。臘八這天,他忽然想起兒時從老鼠洞掏糧煮粥的事,當下傳令禦廚以各色穀果煮粥進食,並將此粥賜名為“臘八粥”。

元、明、清沿襲這一食俗,到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我國民間的傳統食品。

14祭灶節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每當此時,人們都忙碌著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有一個在河南傳統的故事。

古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為掌上明珠,但因家中貧困,隻得忍痛讓兒子到石礦去采石。有一次,兒子出去采礦,許久未曾回家,兩位老人十分想念。這天,老太婆囑咐老頭子到礦上去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的同路人,一路上,兩人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人是閻王派來的,到礦上收回幾十名礦工。老漢便乞求光腳人,請他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人慷慨應允,但再三囑咐他不要告訴別人。老漢見到兒子後,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上礦采石。不久,石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3年之後,在一個臘月二十二的夜裏,老漢回想起當年的事情,忍不住對老伴說了。此話被灶君聽見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此事。玉帝大怒,立即懲罰光腳人,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都會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15花甲與十二生肖

這種生肖的來曆,與幹支紀年有關係。

古人常用幹支來紀年以及紀月、紀日、紀時,這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大發明和獨特創造。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總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天幹(也稱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也稱十二地支)。把天幹地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用來紀年,這就是“六十花甲子”,簡稱甲子。

天幹地支為什麼用這一些字,有許多解釋。例如一種說法說天幹的10個字表現的是農作物的生長經曆:甲,像種子發芽;乙,是伸出幼苗;丙,等於柄,表示莖已長成;丁,是長出橫枝;戊,等於茂,表示枝葉繁茂;己,像枝幹長得堅實;庚,像農作物孕育花蕾;辛,是一種香氣,表明花朵開放;壬,等於妊,說明種子已經育成;癸,等於收藏,莊稼收獲,打下糧食。這種解釋表明古人是很重視農業生產的。

我國正式使用幹支紀年早於東漢,延續到近代。因此,有許多曆史事件也是用幹支紀年來紀錄的。

十二生肖指的是人們出生年份的屬相,以12種動物與12地支相搭配,每12年循環1次。這就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是民間推算年齡的方法。其中,除龍是人們想象的吉祥物以外,其餘都是常見動物。

有人認為,十二生肖是我國北部從事遊牧的少數民族創造的動物紀年法,和漢族的幹支紀年法相融合的結果。大約從東漢到南北朝時,民間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了。也有人認為,它起源於更早的圖騰崇拜。

16三九、三伏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3個9天,約在1月中下旬。“數九”和“數伏”一樣,都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衡量冷暖變化的傳統方法。

冬至這一天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1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17二十四節氣的來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4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製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運行從黃經零度開始算起,沿黃經每運行15°所經曆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共經曆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1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2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曆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署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18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麵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19刀杆節

農曆二月初八的刀杆節,是傈僳族的傳統節日。傈僳語稱為“阿堂得”,意思是爬刀杆。傈僳族是分布在我國雲南和四川一帶的少數民族。

刀杆節相傳出於明代。明代麓川土司勾結外寇,妄圖分裂祖國疆土,兵部尚書王驥奉命三征麓川,傈僳族將士英勇殺敵,平息叛亂。王尚書幫傈僳族兄弟建設邊卡,把傈僳族人聚集起來,保護森林,飼養牲畜,使傈僳族人過上了安定的生活。為保衛疆土,又從傈僳男人中挑選守卡人操練武藝,抵禦外敵。就在這時,奸臣誣陷王驥在邊境招兵買馬,要對抗朝廷,皇帝聽信讒言,把王尚書召回京城,二月初八用毒藥把他害死。傈僳族兄弟為紀念王驥,把二月初八定為刀杆節。

刀杆節傍晚,铓鑼聲聲,刀杆場上燃起幾堆熊熊大火。幾個年輕小夥子赤著雙腳,在火海中時而跳起,時而落下,時而翻滾前進。跳動的雙腳,濺起無數紅亮的火星。還用雙手捧起火炭,蒙在臉上閃電般地擦“洗”一下,渾圓的火球在手中搓揉著,毫不在意。

第二天早晨,許多男子在草坪中央綁起“刀杆”,一把20多米高的兩根樹杆並排豎著,中間用36把鋒利的長刀做橫檔,刀口向上。那些上過“火海”的大漢,穿大紅袍,戴藍布帽,飛快跑向刀杆,踩著刀刃,挨個爬上去,雙手緊握著上層檔上的鋒刃,直到杆頂。

20潑水節

每年4月中旬(傣曆六月)的潑水節,是雲南西雙版納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傣族人民歡聚一堂,載歌載舞。潑水節為期三四天,第一天相當於“除夕”,最後一天也就是“元旦”,中間相隔一個或兩個“空日”。

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人民豐衣足食。後來,來了一個火魔,把傣族人民的家鄉變成酷熱幹旱、五穀不生的地方。有一天,火魔搶了7名年輕美貌的傣族姑娘。其中最小的姑娘叫儂香(也有說叫南粽布的),她騙取了火魔的寵愛,在傣曆六月的一天陪火魔飲酒。在火魔喝醉了的時候,儂香說:“大王什麼都不怕,真了不起。祝大王千秋萬歲!”火魔得意忘形,脫口而出:“我什麼都不怕,就怕我自己的頭發絲勒住我的脖子。”火魔醉後大睡時,儂香從火魔頭發上拔下一根頭發,把火魔的頭勒了下來。魔頭一離地,火就滅;一著地,火就著起來。於是七姐妹輪流提著魔頭,不讓它落地。魔頭滾燙,就不停地潑水降溫。一直到7年以後,魔頭才死去。

後來,傣族人民為了紀念七姐妹的功勞,每年傣曆六月都要舉行潑水節。年輕人放鞭炮、賽龍船、載歌載舞,一直持續三四天。這幾天當中,“空日”是最隆重的潑水節。這一天上午10時左右,男女老少就拎著桶,端著盆來到街上,大家不分親戚賓友,也不分民族,都彼此潑水,互相祝福。

21姐妹節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開始接連3天,是貴州省清水江畔苗族的傳統節日——姐妹節。姐妹節的最大特色就是要吃姐妹飯。

在貴州苗族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很早以前,清水江畔住著幾十個聰明、勤勞、美麗的姑娘。那裏比較偏遠,來的人少,所以她們都未出嫁成婚。經過商量,她們決定大家準備好飯菜,舉行一次聚餐,邀請四鄰八寨的苗族小夥子前來與她們一起唱歌跳舞。那天,遠方的小夥子們也拿出了他們的本事,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又是吹葫蘆笙,還進行鬥牛、賽馬。臨別時,姑娘們用自己繡的帕子包上糯米飯,送給喜愛的小夥子。高興而歸的小夥子們,過了幾天又來到姑娘們的村寨,說是還帕子,實際上帶了許多姑娘們喜歡的小禮物表達謝意。從那以後,他們經常來往,不久姑娘們都找到了自己喜愛的人……從此吃姐妹飯、過姊妹節的習俗,便一代一代地相傳下來。現在它已成為清水江畔苗族人民,特別是青年男女的共同節日。節日的前一天,每戶苗家的姑娘都要為做姐妹節上吃的姐妹飯,上山去采野花和野果。遠方來的小夥子陪姑娘們上山,幫助采野花野果。

過節那天,家家都吃姐妹飯。姑娘們用手帕或籃子裝好姐妹飯,送給兩天來陪伴她的小夥子。小夥子打開飯包,如果姐妹飯上放著一對紅筷,表示姑娘喜歡他,願意與他交朋友;如果隻有一支筷子,是姑娘婉轉地暗示小夥子,不要再單相思了;如果姐妹飯上放著辣椒、蔥、蒜,則表明姑娘不喜歡他,知趣的小夥子就該轉移目標了;如果姐妹飯上放著樹葉和鬆針,那是告訴小夥子至少還有希望,小夥子應該買些綢緞或絲線送給姑娘,加強聯係和了解。

吃過姐妹飯,姑娘們穿著節日盛裝和小夥子們一起看鬥牛、鬥雀,唱歌跳舞。他們相聚唱歌談情,人們盡情地歡樂,往往通宵達旦。

22那達慕大會

每年夏秋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

每當那達慕大會來臨之時,蒙、漢、回、達斡爾等各族人民乘車騎馬從四麵八方趕來。“那達慕”是蒙古語娛樂和遊戲的意思。“那達慕”最早興起在成吉思汗時期,當時過著遊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民精騎善射,經常在叢林草原上從事狩獵活動。為了加強部落之間的交往,炫耀自己的勢力,人們每年都要聚會一次,這樣那達慕大會就逐漸流傳下來了。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套馬,令人賞心悅目的射箭、摔跤,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美妙動人的歌舞,以及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競賽表演。

那達慕大會上正式摔跤的儀式很隆重,參加者要穿上傳統的服裝:坎肩用多層帆布或皮革製成,綴著閃亮的銀釘或鋼釘;下著三色短裙、繡花馬褲和長靴,跳著摔跤舞,口唱摔跤歌,一出場便爭取先聲奪人。摔跤手每獲得一次勝利,就在胸前掛上一條彩色布條。全旗(相當於縣)最優秀的大力士、摔跤手,被人稱為“納欽”(意思是勇敢敏捷的雄鷹);冠軍稱做“巨人”。摔跤名手在群眾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那達慕大會上,還演出精彩的歌舞、引人入勝的說書以及數來寶等。蒙語說書,要用馬頭琴或四弦琴伴奏,說唱故事或國家大事。數來寶的唱詞,往往由演唱者即興編成,用四胡自拉自唱。雙人數來寶則由兩人以同一曲調進行對口演唱。

23平安夜

平安夜是西方的節日即聖誕節前的一個晚上,每年陽曆12月24日晚,類似於我國的除夕。西方人將聖誕節的前一天晚上定為平安夜,據說與耶穌降生有關。

聖經裏記載,耶穌來到人間,是要作人世間的王,耶穌誕生的那天晚上,在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聽見天上傳來了聲音,告訴他們耶穌降生的消息。天使想通過這些牧羊人把消息傳給更多的人。

後來,為了紀念耶穌,人們把耶穌誕生的前一晚稱為平安夜,並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處傳講耶穌降生的消息。所以在這天晚上,還會看到一群群可愛的孩子們手拿詩歌,彈著吉他一家家地唱著詩歌報佳音。直至今日,報佳音已成為平安夜不可缺少的活動。

24聖誕節

聖誕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教會規定:從公元354年開始,每年的12月25日為聖誕節,從12月24日的下午至次年的1月6日。聖誕節不僅是傳統的宗教節日,也是歐美各民族最重要的節日。

《聖經》上說耶穌是夜裏誕生的,因此聖誕節的慶祝活動從12月24日就開始了。在聖誕夜裏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五光十色的聖誕樹,作為幸福的象征,並圍著它載歌載舞,迎接耶穌降臨;紅白相映成趣的“聖誕老人”聖尼古拉,賜人福祉和給孩子們贈送禮物;人們互贈賀年卡片,互祝節日快樂;夜晚在聖誕樹、聖誕蛋糕、聖誕馬槽上都要點燃聖誕蠟燭,表示喜慶,象征光明;聖誕節前夕和當天早晨信徒們紛紛走進教堂去唱讚美詩,接受神職人員的祝福;餐桌上擺滿豐盛的食品,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共進聖誕晚餐。

25佛誕節

是佛教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因為對佛祖的生日說法不一,所以各國佛誕節的時間也不相同。中國漢族地區的大乘佛教定此節為農曆四月初八,小乘佛教則定此日為公曆四月中旬,具體日期不固定。

相傳釋迦牟尼出生後即會行走,東南西北各走了七步,步步生蓮花,並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隨之空中天女散花,異香馥鬱,並有九龍噴出香水為佛祖浴身。從此,佛誕節又稱“浴佛節”。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我國傣族地區叫“潑水節”,在日本稱為“花節”。

節日期間,信徒們要舉行各種紀念活動,如齋會、吃阿彌飯、放生等。有的地區舉行相互潑水、龍舟大賽、花車遊行等活動,反映了人們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26成道節

成道節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成佛的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在我國民間又稱為“臘八節”。

相傳佛祖有感於人世間生、老、病、死各種痛苦,於29歲離開王宮出家修行,苦行6年,日食一麻一米,被餓成皮包骨也未得道,決定改變修行方式,遂入尼連禪河洗浴,但因身體太虛弱,不能自出。此時天神暗中相助示意牧羊女向他貢獻乳糜,使其恢複體力。吃後他端坐在菩提樹下,靜思7天,於農曆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這一天為佛成道節。後世佛教取意牧羊女獻乳糜供佛的傳說,每逢成道日,煮粥供佛是其獨有特點。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初八,寺院僧眾都要集於大殿梵香、誦經、講道說法、熬粥供佛。

27涅槃節

涅槃節是佛教紀念釋迦牟尼逝世的節日。由於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對釋迦牟尼卒年說法不一,所以時間也不相同,南傳佛教認為釋迦牟尼卒年是在公元前543年,並以此紀年為佛紀。我國、日本、朝鮮等國的大乘佛教,一般以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涅槃節。

相傳釋迦牟尼成道後,傳道40餘年,80歲時在拘屍那城結束最後一次傳法,於農曆二月十五日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修道所達到的最高的精神境界)。這一天佛教寺院一般都要舉行法會,掛涅槃圖像,念誦《遺教經》,大多數婦女當日禁食禁歌,示修苦行。

28愚人節

每年4月1日,是西方民間的傳統節日——愚人節。這一天,人們會帶著善意去任意愚弄他人。

愚人節始於英國。相傳有一位名叫盧夫·利爾波的挪威科學家,在英國倫敦研究飛行器。他給當時的英國國王去了一封信,邀請國王在4月1日到威斯敏斯特寺看示範飛行。到了那天,國王和官員們都站在威斯敏斯特寺外麵,等著看利爾波在空中的示範飛行。結果什麼也沒有看見,才知被人戲弄了。從此,每年4月1日在中午12時前,人們可以相互捉弄和欺騙,受騙者不管怎樣被人戲弄,也不會生氣,反而感到高興。因為這種活動別有情趣,便逐漸從英國傳播到西歐各地。

英國愚人節是幾乎人人都參與的節日,甚至連電台和報紙,都會精心設計“假報道”來誆騙觀眾、聽眾、讀者。連一向十分嚴肅的英國廣播公司也曾在愚人節時與聽眾開玩笑。當時電視節目播放了幾分鍾的關於“麵條樹”的報道,“由於受到工業汙染和壞天氣的影響,麵條樹出產麵條的數量不如從前,預計麵條價格將會上漲。”有的觀眾信以為真,打算上街搶購麵條。

29情人節

每年的2月14日是情人節。情人節英文譯音是“瓦倫丁”,相傳是為了紀念一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聖徒。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有一個基督教徒瓦倫丁,因帶頭反抗羅馬帝國統治者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而被捕入獄。在獄中,瓦倫丁因為治好了典獄長女兒的眼疾,得到典獄長女兒的悉心照料,後來兩人日久生情。

公元270年2月14日這一天,瓦倫丁被處死,在他行刑前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深情。此後,基督教徒為了紀念殉教者瓦倫丁,便把這天視為“情人節”,節日的標誌是紅心和鮮花。

30感恩節

感恩節不同於聖誕節、情人節,它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的節日。美國的感恩節定在每年11月的第4個星期四,它始於1629年。

1600年以前,英國有一批清教徒,因為宗教改革的理想無法實現,便脫離英國國教,建立起了自己的教會,受到英國官吏的迫害。後來出逃僑居荷蘭,同樣受到當地教會的歧視。1620年9月,102名英國清教徒為了擺脫宗教與政治上的迫害,搭乘“五月花號”木船,橫渡大西洋,到了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由於人地生疏,加上嚴寒和疾病,第一個冬天就死去一半。活下來的50個移民,在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下,學會打獵,經過辛勤勞動,獲得豐收。

1621年秋天為感謝上帝賜予的大豐收和增進同印第安人的友誼,移民們用火雞、玉米、紅薯、果品等製成佳肴美食,大擺筵席,邀請印第安人一起赴宴,共同慶祝豐收的成果。他們一連歡慶了3天。如此年複一年,逐漸成了節日。1795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但未確定具體日期,直到1941年美國國會才將日期確定下來。

每逢感恩節,美國全國放假3天,有上萬的人前往普利茅斯遊覽。散居外地的人,都在感恩節回家團聚。烤火雞和南瓜餡餅是感恩節必備的傳統食品。

31狂歡節

每年2月的巴西狂歡節被稱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奔放的狂歡節。在巴西各地的狂歡節中,尤以裏約熱內盧在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

盛會期間,人們可以不分膚色種族、貧富貴賤,都潮水般湧上街頭,男女老少個個濃妝豔抹,狂歌勁舞,可以盡情宣泄。盛大的桑巴遊行是狂歡節的高潮,大型彩車簇擁著“國王”和“王後”領先開路,身材噴火的拉丁女郎身著比基尼或上身全裸,與男舞者大跳熱情奔放的桑巴,節日的氣氛達到高點。

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市的狂歡節獨具特色。由於巴伊亞人不願將它市場化,這裏的狂歡節得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成為巴西傳統和狂歡節精神最真實的體現。

巴西的狂歡節於每年四旬齋的前3天舉行。複活節前40天內為天主教的四旬齋,戒食肉類,以紀念複活節前3天遇難的耶穌。四旬齋前夕舉行狂歡節。

32複活節

複活節是紀念耶穌複活的節日。據傳,耶穌基督被他的門徒猶大出賣,被釘在十字架上後,於第3天複活。

複活節是僅次於聖誕節的基督教第二大節日。這一天教會要舉行盛大而隆重的紀念儀式,信徒們在街上見麵時,第一句話就是“主複活了”;複活節期間,人們相互贈送象征生命和繁榮昌盛的複活節彩蛋,寓意耶穌的複活;有些西方國家還舉行傳統的慶祝遊行活動,氣氛歡快熱烈;教會吸收新教徒的洗禮儀式,也常在這天舉行;另外,複活節晚上,各家都要舉行複活節晚宴。晚宴上的傳統主菜是羊肉和熏火腿。

古基督教徒曾在猶太教“逾越節”那天紀念耶穌複活。公元325年,在羅馬帝國的一次教士會議中,決定將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作為“複活節”。複活節期間的活動,除宗教儀式外,各國還有獨特的習俗。

在英國,人們要在泰晤士河南岸的白特西公園舉行化裝遊行;在希臘,有象征性的耶穌葬禮;在美國,複活節的第2天,總統邀請客人們帶著孩子到白宮參加“滾彩蛋”遊戲;在墨西哥,有的地方焚燒猶大的模擬像。

33受難日

受難日是紀念耶穌遇難的節日。《聖經》記載,耶穌遇難於星期五,時間依複活節反推,即複活節的前2天為受難日。對於耶穌受難日,西方各國習俗不同,有的認為這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他們有很多禁忌,例如:洗衣、理發、打掃房間、給馬匹釘鐵蹄,甚至做與指甲有關的任何事情都是不明智的。也有的認為,這一天對某些事來說,卻是一年中最適宜的,如這一天給嬰兒斷奶會給孩子帶來幸福的機會。許多地方,不同教派都會在耶穌受難這一天聯合舉行禮拜,以示團結。

34主顯節

主顯節是紀念耶穌曾3次向世人顯示其神性的節日。

據載,第一次顯現是在耶穌誕生時,東方天空出現異星,引領東方三博士前往朝拜,他們見了臥於馬槽中的耶穌,獻上黃金、乳香和沒藥3樣禮物,這次顯現他是基督。

第二次顯現是他開始傳道受洗時,“聖靈”如鴿子,降臨在他肩上,天空有“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歡你”的聲音在回響,這次顯現他是上帝的兒子。

第三次顯現是在參加迦拿城的婚宴時,他將水變成了酒,這一次顯現出他的榮耀。

公元4世紀,天主教會正式確定1月6日為主顯節。每年這一天,教堂都要在搭好的聖誕假山馬槽中,特塑三王朝聖獻禮的雕像,並作彌撒。當神父讀到“他們三王見到嬰孩和他的母親瑪利亞,就俯伏朝拜”的文字時,全體人員要一齊伏身,肅然下跪恭拜。主顯節一般隨一年一度的聖誕節的結束而結束。

35齋月

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們,按照教規規定,凡男滿17歲、女滿15歲的成年穆斯林,每年都必須守齋1個月。齋月和開齋節,已成為伊斯蘭國家的一個主要宗教節日。據說,“齋月”的來曆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有關。

相傳,穆罕默德40歲那年(公元610年),在回曆9月的一個夜晚,安拉(中國穆斯林稱安拉為“真主”)把《古蘭經》的內容傳授給他,給他作了重要啟示。接受了重要啟示的穆罕默德,從此便自稱是“安拉的使者”,開始了傳教活動,並在傳教中很少進食。後來,穆斯林為了紀念他,就在每年回曆9月實行齋戒。齋月,在阿拉伯語裏稱為“拉瑪丹”,原來是“炎熱之月”的意思。

在齋月裏,每天黎明前,受齋的穆斯林都必須向安拉表示齋戒的決心。從日出到日落的整個白天,絕對戒色進食,連開水也不喝、煙也不再抽,要克製一切私欲。不過老弱的人、病人、孕婦、哺乳母親、嬰兒和正值經期的婦女,以及參加作戰的兵士,暫時可以不受約束,但是也要盡量節製飲食,並在以後補足齋月裏未完成的禁食天數。

如此恪守齋月的戒律的目的,一方麵是穆斯林們表示對安拉的絕對虔誠,一方麵是可以磨煉人們的意誌,嚐嚐饑餓的滋味,清除一年來的“罪孽”。此外,也可增強人們對飲食的欲望。

齋月又為何定在回曆的9月呢?《古蘭經》規定,從伊斯蘭曆每年9月新月升起的當天至次月新月升起的1個月,為穆斯林的齋月,“齋月”一詞阿拉伯語音譯為“萊麥丹”,由於真主在古蘭經中規定穆斯林每年在此月要齋戒,故中國穆斯林將此月稱為“齋月”。

36開齋節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徒慶祝齋戒期滿的日子,穆斯林的盛大節日之一。我國新疆地區的伊斯蘭教徒稱開齋節為“肉孜節”。按照伊斯蘭教教法規定,每年教曆9月是聖潔的月份,除病人、旅行者、孕婦、乳嬰和作戰士兵外的全世界的穆斯林都必須齋戒1個月。在齋月中,從日升到日落,禁止進食和房事。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則開齋順延,但一般不會超過3天。

開齋節的來曆有的認為是阿拉伯人為了躲避異族統治,白天躲在山裏,月亮出來後開始做飯;有的認為是伊斯蘭創教初,封齋滿月時穆罕默德帶領穆斯林到郊外曠野舉行節日禮拜,散發開齋錢表示贖罪。

齋戒的目的是控製個人私欲、戒除邪念,培養堅強意誌,廉潔守法,一心向往安拉。

節日這天,虔誠的穆斯林一大早就起床禱告,男女沐浴後身著盛裝,到清真寺或廣場會禮,在阿訇的帶領下,集體做禮拜,慶祝穆斯林齋功順利完成。會禮後,穆斯林舉行“團拜”儀式,互致節日快樂。青年男女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行婚禮,以增添節日的氣氛。隨後幾天,穆斯林探親訪友,請客吃飯,饋贈禮品,慶祝活動一般要持續3~5天。

由於伊斯蘭教教曆和公曆的推算時間有所不同,穆斯林齋戒的月份有時在盛夏,有時在隆冬。我國的哈薩克、塔吉克等民族,開齋節習慣舉行叼羊、賽馬、摔跤等活動。西北的撒拉族、東方族等以節日撞鍾為號,集體到清真寺舉行會禮,向麥加方向叩拜。

37宰牲節

宰牲節是伊斯蘭教徒為紀念先知宰牲獻祭的日子,又稱古爾邦節(阿拉伯語“獻牲”),時間是伊斯蘭教教曆的12月10日,是在朝覲麥加的最後一天舉行的慶祝活動。

相傳伊斯蘭教的先知易卜拉欣,夜夢安拉令他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次日清晨,易卜拉欣在麥加附近的米那山穀裏正準備忠實執行真主的旨意時,魔鬼撒旦3次巧言引誘易卜拉欣違抗安拉旨意,但易卜拉欣不為所動,投石斥退撒旦。易卜拉欣的忠誠感動了安拉,安拉派天使送來了一隻羊,讓他以羊代子,此後人們每年都要在這一天殺牲紀念。這就是宰牲節的由來。

節日裏每人都應宰殺1頭羊,或者7人合宰1頭牛(或駱駝),所宰的羊應滿187天,如果是駱駝應滿2年零1天。宰殺後的牲肉分成3份,一份自食,一份出散,一份饋贈,但不允許出售掙錢。節日期間的3天裏,全體穆斯林沐浴盛裝,除會禮、宰牲外,親朋好友之間都要相互拜訪、贈送禮品、緬懷先人等,場麵熱鬧非凡。

38聖紀節

聖紀節是紀念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日子。相傳穆罕默德出身於貴族家庭,生於公元570年3月12日,卒於公元632年3月12日。因此伊斯蘭教對穆罕默德的生卒日子合並紀念。把3月12日定為聖紀日,每逢這一天,穆斯林們就聚集在清真寺舉辦聖會,誦經讚詩,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聖訓、曆史功績和高尚品德,以及他在傳教中所遭遇到的各種磨難。我國穆斯林習慣將聖紀稱為“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