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化常識5(2 / 3)

39勞動節

五一國際勞動節簡稱五一節,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共同節日。這個節日來自美國芝加哥的工人大罷工。

19世紀80年代的美國繁重的勞動和階級壓迫激起了勞工群眾的憤怒,他們於1877年發起了第一次罷工運動。他們要求縮短工時,實行8小時工作製。1882年美國總統切斯特·阿瑟在講話中說8小時工作製不符合憲法,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美國工人再次走上街頭,進行了全國性的大規模鬥爭。1886年5月1日,全美國幾十萬工人,為爭取八小時工作製舉行罷工。這次罷工浪潮席卷了芝加哥、紐約、波士頓、匹茲堡和華盛頓等一係列城市,美國政府膽戰心驚,他們開始調動警察,進行鎮壓,在芝加哥發生了流血事件。

1889年,各國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大會決定接受法國代表拉文的建議,把每年的5月1日,作為全世界無產者的節日,以紀念芝加哥工人的英勇鬥爭。從此,這個偉大的國際性節日就誕生了。

我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年。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城市的工人群眾浩浩蕩蕩地走向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集會,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將五月一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

40青年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獲勝的協約國於1919年1月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也出席了此次會議。在會上,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外國在華特權,要求取消《二十一條》等不平等條約,中國人民的合理要求不但遭到拒絕,而且,會議還決定日本接管德國在華的各種特權。

當中國代表準備在條約上簽字的消息傳來後,舉國震怒,以愛國學生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開始了。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學為首的3000多名大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斥責軍閥政府準備在《巴黎和約》簽字的賣國罪行。會後,學生高喊“外爭國權,內懲國賊”,“誓死爭回青島”等口號示威遊行,呼籲各界人士行動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保衛中國的領土和主權。他們不顧軍警的阻撓鎮壓,痛打駐日公使,並火燒交通總長曹汝霖的住宅。隨後,北洋政府在北京大規模地逮捕學生,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全國各地學生支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揚起了學生運動高潮,為了紀念這次運動就把5月4日定為青年節。

41婦女節

1個世紀以來,各國婦女為爭取到和平和平等發展的權利做出了不懈地努力和鬥爭。

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服裝和紡織女工舉行了一次抗議,反對非人道的工作環境,12小時工作製和低薪。2年以後,這些婦女組織了第一個保護婦女權利的工會。

1908年3月8日,1 500名婦女在紐約市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享有選舉權,禁止使用童工。她們提出的口號是“麵包和玫瑰”。“麵包”象征經濟保障,“玫瑰”象征較好的生活質量。五月,美國社會黨決定以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作為美國的婦女節。

1910年,德國社會學家蔡特金建議,為了紀念美國服裝工人的罷工,應設定一天當“國際婦女節”。該建議被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婦女社會學家會議接受,但並未定出具體日期。

1917年,俄國婦女號召在2月23日罷工,要求“麵包和和平”,抗議惡劣的工作環境和食物短缺。這天依據俄曆是當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相當於歐洲使用格裏高曆的3月8日。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3月8日定為婦女節。這一天,全國婦女放假半天,並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南非的婦女節與國際婦女節的時間不一致。1956年8月9日,數百名黑人婦女在比勒陀利亞舉行示威遊行,抗議當局推行種族隔離的“通行證法”。新南非政府將這一天定為婦女節,以紀念南非婦女在爭取平等鬥爭中所作的貢獻,並將這一天定為全國公假日。

1977年12月,聯合國采納了一項決議聲明,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平日,在每年的某一天,服從各成員國的曆史和傳統。從1975年開始,聯合國才將國際婦女節定為每年的3月8日。

42教師節

9月10日是我國教師節,每到這一天,全國都會開展各種尊師重教活動。

1932年,國民黨統治時期,南京、上海等地的教育家們提出了以農曆六月六日為教師節的建議。不久,國民黨政府同意確立農曆六月六日為教師節。1938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長陳立夫借故否定六月六日為教師節,改農曆八月廿七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後因這個日子處於上課期間,有礙教學,所以又改為陽曆8月27日。但這個日子處於暑假邊緣,也無法過節。

1950年,周恩來總理認為教師是腦力勞動者,提議以“五一”勞動節同時作為教師節。但因“五一”是全國性的節日,活動內容很多,而教師節沒有單獨的活動,沒有實際意義。結果,“五一”並未真正成為教師的節日。

1984年12月9日一早,《北京晚報》總編室一版編輯接到一份記者編寫的倡議書,文字不多,其主要內容是倡議在全社會推動尊師重教之風,設計一個教師的節日,主要倡議人是當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的王梓坤院士。第二天,《北京晚報》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長建議開展尊師重教月活動》。12月15日,北師大鍾敬文、啟功等著名學者積極響應,聯合提議設立單獨的教師節。

1985年1月21日,第6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從此,教師節在我國正式實施。

43六一國際兒童節

六一國際兒童節是全世界兒童的節日,也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為爭取兒童生存、健康和受教育的權利而鬥爭的日子。

1925年,“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舉行第一次國際大會,發表了有關兒童福利問題的原則以後,一些國家先後有了兒童節的規定,如美國定為10月31日,英國定為7月1日。

44母親節

天下最偉大的愛莫過於母愛,在母親節這一天,給母親獻上一束花表示對母親的祝福已成為很自然的事。為何將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定為“母親節”呢?

母親節1872年最早由茱麗雅提出,她建議將這一天獻給“和平”,並在波士頓等地舉行母親節的集會。1907年,費城的安娜為了發起訂立全國性的母親節而活動。她說服了她母親所屬的、位於西維琴尼亞州的教會,在她母親逝世2周年的忌日,即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舉辦母親節慶祝活動。第二年,費城人也開始在同一天慶祝母親節。之後,安娜和支持者們開始寫信給部長、企業家和政治家,要求訂立全國性的母親節,他們很成功的被接受了,因為1911年時,幾乎所有的州都已開始慶祝母親節了。威爾遜總統也在1914年發表官方聲明,讓母親節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就是每年五月的第二個禮拜天這一天。

45父親節

父親節是由美國人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倡議建立的。

多德夫人家住華盛頓,早年母親過世,留下了她和5個弟弟,她父親一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勤苦勞作,關心子女的成長。他的父親自己生活儉樸,卻盡可能地給子女良好的物質條件。多德夫人從小在父親的愛中長大,深深體會到父親的善良和偉大。她長大後,就希望社會有一個向父親表示敬意的節日。於是,她給華盛頓州政府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建議設立父親節。州政府被她的真情所打動,便采納了這一建議,把日期定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據說,把父親節設定6月,是因為6月的陽光是全年中最熾熱的,以象征父親對子女的愛。隨後,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強烈呼籲下,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簽署了建立父親節的議會決議,使其成為全國性的節日。

目前,這個節日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民眾的普遍認同。每到這一天,子女們總是向辛勞的父親致以敬意。父親節和母親節的慶祝方式大致相同,隻不過父親們喜愛的禮物不是糖果而是雪茄。

46國際護士節

5月12日,是全世界護士的共同節日。這個光榮的節日與一個偉大的名字有關,她就是弗羅倫斯·南丁格爾。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為英國女護士,近代護理學和護理教育的奠基人,她1820年5月12日誕生在一個富有的英國名門之家。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了南丁格爾優秀的品質。1854年到1856年間,沙皇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發生在克裏米亞的戰爭十分殘酷,雙方傷亡慘重,大量的傷病員無人照顧。當時,具有醫學專業知識的弗羅倫斯·南丁格爾自願組織戰地救護隊,率領38名女救護隊員負責傷病員的護理。在她的領導下,建立了醫院管理製度,提高了護理質量,使傷病員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弗羅倫斯·南丁格爾在英國的聖多馬醫院辦起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該校培養了大批的護理工作者,為推動各國護理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南丁格爾以最高貴的奉獻精神,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護理事業。

1912年,國際護士會倡議,世界各國醫院和護士學校以南丁格爾的生日5月12日為國際護士節,以此紀念人類護理事業的創始人弗羅倫斯·南丁格爾。

47男孩節和女孩節

日本的少年兒童,除了和全世界小朋友一起歡度“六一”國際兒童節外,還有他們自己民族的兒童節日。

夏曆五月初五,是日本的男孩節。自公元834年,這一天也被定為日本的端午節。這一天武士們要翻曬鎧甲,激勵自己的尚武精神。有男孩的家庭按照習俗,在家裏搭台座,擺上古代武將偶像和刀、錘、弓箭等兵器模型,以此激勵男孩們的意誌。大約100多年前,又出現了一種習俗,即在屋頂或院子裏豎起一根高竿,竿上有三麵彩旗,分別繪有3種鯉魚形狀。其中紅色和藍色的大鯉魚象征父母,小的代表兒子。“鯉幟”上喜歡逆水遨遊的鯉魚代表了勇敢和進取精神;同時“鯉魚跳龍門”的傳統精神也在此得到彰顯。

日本,當女孩生下來過第一個3月3時,爸爸媽媽就為她買來一套彩色的玩偶,分層擺在鋪著大紅色天鵝絨的台座上,最上邊一層是天皇和皇後;第二層是宮廷侍女;第三層是5個彈琴吹奏的女藝人,第四層是左右2個丞相;最下一層是2個仆人。每一層還配有相應的小巧玲瓏的家具和擺設。同時,台座上還擺有桃花、燈籠、粽子、米酒,有綠色、白色、粉紅色3層的菱形米糕等等。每年的3月3日,都擺出來陳列一番,在孩子們歡樂的《雛祭歌》聲中,父母向她們祝福。不過,3月3日一過,家長得迅速收起這套玩偶,以備來年再用。據說撤晚了,女兒長大了會嫁不出去;也有些父母,不願孩子過早出嫁,遲遲不收拾玩偶。

48聖誕樹

歐美國家過聖誕節,家家都必須紮聖誕樹。這一習俗的由來有眾多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羅馬人在農神節(12月17日)喜歡用綠樹枝和花朵裝飾神殿和自己的家。克爾特人在這些日子裏,以極隆重的儀式摘槲寄生枝葉掛在家中;撒克遜人則喜歡采摘冬青、常春藤和月桂枝以作裝飾。這些習俗就成為聖誕節的一種活動,並且從用單個枝葉裝飾變為采摘眾多枝葉而紮在一起的“聖誕樹”。

另一種說法是,紮聖誕樹起源於德國。日耳曼人奉橡樹為聖樹。每年初冬,總會有一名誌願獻祭的小英雄蒙頭跑在橡樹前,他人用棒子猛擊他的頭,直至頭破血流,他們認為此時靈魂已走向神的麵前。公元8世紀,英國傳教士溫弗烈來到德國時,聖誕節前夕,溫弗烈用斧子砍倒橡樹,然後,他將一棵鬆樹作了精心的裝飾,建議人們把它作為快樂樹,並借此取消獻祭儀式。從此以後,每年到了那一夜,人們便把小鬆樹打扮得花枝招展,這棵聖誕節的鬆樹傳遍了全世界,稱之為“聖誕樹”。

第3種說法是,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有一次,在聖誕節的夜裏從一個小城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山林的夜景格外迷人。為了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山林夜景的美麗,回家後,他在一棵小鬆樹上點綴了一些燭光代表星星。以後,每年的聖誕節,信徒們便學馬丁·路德的樣子,在屋裏布置一株聖誕樹。不久,這種裝飾聖誕樹的風俗傳遍其他國家。

還有一種說法是,聖誕樹源於中古時期的德國戲劇。劇中有一棵掛滿蘋果的棕樹象征伊甸樂園,表示“生命之樹”。“樂園樹”是救世主來臨的象征。15世紀,每逢新年,他們都要布置“伊甸樹”,還要在另一間房裏布置用樹木製成的三角形“聖誕塔”,上麵裝飾有蠟燭、星星和常青枝條。到16世紀時,“伊甸樹”和“聖誕塔”就合而為聖誕樹了,並逐漸演變成現代的聖誕樹。

49西方人忌諱“13”

歐美許多國家,都把“13”這個數字當成凶險不吉利的象征,非常忌諱這個數字。生活中處處避開它。門牌號碼、樓層以及各種編號,大都不用13這個數字,往往以“12A”來代替“13”。甚至在每個月13日這一天,也感到惴惴不安。其中的原因來自《聖經》故事。

相傳,耶穌和他的門徒在訣別前共進了最後的晚餐,其中的第13個門徒就叫猶大。他為了貪圖30塊銀幣,將耶穌出賣給當權者,並為捉拿耶穌的人帶路。結果,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後來,基督教廣為流傳,人們憎惡猶太禁忌“13”的習俗也延續了下來。

50抓周

“抓周”是周歲禮中一項很重要的儀式,父母在孩子剛滿1周歲的那天,吃中午那頓“長壽麵”之前,要在他(她)麵前放上一些有代表性的東西,諸如筆墨紙硯、珍寶玩具、瓜果點心等,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看孩子抓取何種物件,預測其一生的性情和誌趣。

據史書所載,此風俗始於魏晉南北朝。《顏氏家訓·風操》有述:“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製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一期,即指周歲。

當時,人們認為,如果嬰兒抓弓矢,長大後習武為將;抓紙筆,長大後習文為儒;如抓珍寶服玩,則長大後貪婪愛財或玩物喪誌;女嬰如抓刀尺針縷,長大後即為賢妻良母。

唐宋時期,抓周已很流行,民間十分重視,儀式也很隆重。

在《紅樓夢》裏也曾寫到這個禮儀。賈寶玉周歲那天抓了胭脂釵環,這些都是婦女用品,他父親見了很不高興,說他將來一定不會好好讀書,會是個酒色之徒。

51祝壽

俗話說:“有錢不做三十歲,無錢要做四十歲”,習慣上在40歲以後的整生日——逢十祝壽。祝壽也成了民間的一大習俗。

祝壽時好多壽禮都要做成桃子的樣子,是長壽的象征,這與一個神話故事有關。傳說西王母送漢武帝4顆吃了能長壽的仙桃,漢武帝吃後想留下桃核種在宮苑,西王母笑道:這種仙桃3000年才開花結果,凡間無法種植。《西遊記》裏有孫悟空偷吃仙桃、大鬧蟠桃會的故事。後世一般都以桃作為能使人長壽的吉祥食品。

舊俗壽禮很繁瑣,富家大擺排場。在大廳當中設壽堂,一一上供王母、壽星,擺放十大碗菜肴。親友有的送大紅壽聯,有的送壽幛,通常是送糕點、桃子、蠟燭、麵條。親屬中輩分小的婦女要送鞋、襪和茶糖,糖還要塑成桃子的形狀。客人來拜壽,由兒孫代為還禮;如果是女客,由兒媳、孫女還禮。

現代城鎮居民祝壽不再注重儀式,較為隨意,大多以吃長壽麵和贈送生日蛋糕表示祝賀。

52中國結

每逢新春佳節,紅色的中國結,大燈籠等已成為喜慶的象征,中國結作為中國的民間手工藝品還受到了很多外國人的喜愛。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據《易·係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它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始於唐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命名,為它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如: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雙魚結代表吉慶有餘等,結藝在那時達到鼎盛。

中國結年代久遠,其曆史貫穿於人類史始終,漫長的文化沉澱使得中國結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成為了一種吉祥的象征。“繩”與“神”諧音,據文字記載:“媧引繩在泥中,舉以為人。”又因繩像盤曲的蛇龍,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神的形象,在史前時代,是用繩結的變化來體現的。“結”字也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充滿情感的字眼,無論是結合、結交、結緣、團結、結果,還是結發夫妻、永結同心,“結”給人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結”又與“吉”諧音,“吉”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於吉的範疇。

中國結的特點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用一根線編結而成,每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結合在一起,或用其他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結。

53吉慶色

世界各國人民都有自己喜歡的顏色,我國特別偏愛紅色。每逢新春佳節或操辦喜事,人們總要張燈結彩,貼上大紅對聯,點上紅蠟燭,來個“滿堂紅”,以表示喜慶、吉祥。其實,我國早期並不是用紅色表示吉慶的。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用黃色代表吉慶,也曾用過黑色和白色代表吉慶。到了漢朝,漢高祖稱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紅色,從那時起,紅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顏色。黃色,則表示尊貴,成為皇家用色的象征。

漢朝以後,我國各地崇尚紅色的風俗已基本趨於一致,並一直沿襲下來。於是,紅色就成了我國人民表示喜慶、吉祥的顏色。

54中國古代的“四靈”

中國古代將麒麟、鳳凰、龜和龍稱為“四靈”,傳說它們有靈性:“麟體信厚,鳳知治亂,龜兆吉凶,龍解變化。”其實,除龜以外,另外3種都是神話中的動物,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但人們仍將“四靈”看做是祥瑞的標誌。

傳說中的麒麟,身子像鹿,頭上生一隻角,角上長個肉球,遍體有鱗片,腳像馬蹄,尾巴像牛。性情溫良,不踩生蟲,不折生草,是仁獸。曆代帝王都把它看做是國家的奇瑞,太平盛世的象征。民間也很看重麒麟。江南各地春節期間,人們抬著紙紮的麒麟,以鑼鼓伴奏到各家門前表演“麒麟唱”,說唱時事,預祝豐收。

龍、鳳原是遠古華夏民族崇拜的圖騰。封建帝王把它們看成是權力、尊嚴的象征,龍袍鳳冠隻有帝後才可穿戴,皇宮內苑稱為龍廷鳳樓,皇帝自稱為真龍天子,普通百姓就把龍和鳳看做是力量與美麗的象征。

四靈當中唯有龜是實有動物。早在龍、鳳、麟風行之前,龜就是先民崇拜的靈物,還是鯀氏族部落的圖騰。

《史記》中有這樣一則傳說。有位老人因為南方地麵潮濕,就用4隻龜墊床腳,20多年後老人死了,4隻龜還照樣活著。人們看到它具有忍饑耐渴的能力,生命力極強,又因為龜天生長壽,就認為它有預知未來的靈性,並進而把龜當成人與神之間的媒介。到了殷商時期,人們在進行重大活動如:戰爭、婚事、農事、狩獵等活動之前,都請占卜者燒灼龜甲,根據龜殼上的裂紋來占卜吉凶。此外,我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也是刻在龜甲上的。

55結婚時貼“喜喜”字

舉行婚禮時,人們都會貼出紅雙“喜”字,以示慶賀。它表示成雙成對的意思,反映出人們希望好事成雙的美好願望。

據說,這種習俗源於宋代。23歲的王安石進京趕考時,路過馬家鎮,暫住舅舅家。次日,他上街閑逛,見鎮上馬員外家懸掛的走馬燈上寫著一副上聯:“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卻沒有下聯,王安石一時也沒有對上下聯,為了不誤考期他隻得暗自記在心中。王安石到京城應考,主考官指著一杆飛虎旗念到:“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頓時想起馬員外家那副上聯,便以此為對,主考官驚讚不已。在回程路過馬員外家宅時,懸聯的上聯仍無人對出,王安石便用主考官的對子應對。誰知這對子是專為擇婚而出的,馬員外覺得王安石的下聯對得最出色,得知王安石尚未婚配後,執意要將女兒許配給他。王安石得知馬員外的女兒才貌雙全,便與舅舅商議,同意了這門婚事。在王安石完婚的大喜之日,又逢官差來報“恭喜王大人高中了”。王安石喜上加喜,提筆在大紅紙上寫下一個大大的“喜喜”字,貼在門上。並吟詩一首:“巧對聯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洞房花燭題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從那以後,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56看門石獅

中國人曆來把石獅子視為吉祥之物。園林名勝中,各種造型的石獅子隨處可見。古代的官衙廟堂、豪門巨宅大門前,都擺放一對石獅子用以鎮宅護衛。現代許多建築物大門前,還安放石獅子鎮宅護院。

獅子原產地不是中國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域各國的交往,獅子才得以進入中國。據《後漢書》中記載:漢朝時,遠在西亞的安息國(相當於今伊朗)派使臣給當時的漢章帝劉桓送來罕見的禮品:獅子和符拔(一種形麟而無角的動物)。這在當時的國都洛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此獅子開始走入中國人的民俗生活,因它姿態甚是威猛,人們尊稱之為“瑞獸”。

石獅子走向民間,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這種習俗大約形成於唐宋之後。據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於“坊”中,這是一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牆、有坊門便於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其坊門多製成牌樓式,上麵寫著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以防風抗震。工匠們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這是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大門的雛形。宋元以來,坊退出了曆史舞台,一些有錢人家把原來坊門的樣式簡化,改造為門樓,將石獅等瑞獸雕刻在柱石上,此風被保留下來相沿成習。記錄元代地方風俗的《析津誌輯佚風俗》中對這一習俗有明確記載:“都中顯宦碩稅之家,解庫門首,多以生鐵鑄獅子,左右門外連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頓。”這是關於我國看門石獅出現時間的最早最詳細的記錄。元代是我國看門石獅由宮廷走向民間的開始。

57男左女右

人們在照相、走路、吃飯、排座時,都會不自覺地遵守“男左女右”的習俗。

“男左女右”的習俗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係非常緊密。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通貫物質和人畜的兩大對立麵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剛強,屬陽於左;女子性溫柔和,屬陰於右。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於左手,女子取血分脈於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男左女右”在醫學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在社會風俗上是劃分區別的一種秩序安排。

58建屋慶典

造新屋,是湖南土家族人一生中最大的喜慶之一,向來有一家造新屋,大家來幫忙的習俗。喜慶圍繞“梁”展開。上梁那天親友都要來送禮慶祝。上梁之前還要經過砍梁、畫梁的程序。砍梁,是主人給砍梁樹的木匠準備好一雙新鞋襪,一段紅布,幾封鞭炮。選兩個抬梁青年,到山上選一根長著“雙把叉”的杉樹作梁木,砍倒並按尺碼截去頭尾,用紅布搭在梁木上,木匠點燃鞭炮,兩個青年把梁木搬回,途中隻準換肩,不準把梁木放下地歇氣。梁木搬進新屋場地時,要放鞭炮迎接。新梁做好後,一般在刨光的梁木正麵畫紅、黑兩色太極圖,東西兩頭分別寫上“幹”、“坤”兩個大字,並在這兩個字的內側各畫一個八卦圖。然後將親友送來的銀質“梁泡”,按贈送者輩分大小,從太極圖的兩邊起依次釘在梁上。

上梁慶典在清早進行。木匠開梁口後,幫忙的人就將畫梁架好,兩名歌師對唱《上梁歌》。歌師從正中一間的屋簷外唱著歌邁步走進堂屋:“慢慢走,緊緊隨,東方發白見紫微。紅雲起,紫雲騰,你我上梁把歌對。”即興的歌有對新屋的讚揚,有對主人的祝賀。二人在堂屋裏唱歌,然後從梁上拋糯米粑粑。先把象征“富”和“貴”的粑粑拿在手中,問主人家:“要富還是要貴·”主人家答:“富貴都要”,便接住放在懷中揣回家去。同時把剩下的小圓餅樣的粑粑,從梁上拋撒下來,讓屋場中人爭搶,象征五穀豐登,家發財旺。親友們把五彩長布段掛上梁,表示祝賀,叫做“擋架”。這時,鞭炮齊鳴,喜慶達到高潮,上梁儀式就結束了。

59祭祀“媽祖”

每至農曆三月二十三,我國沿海兩岸人民都要舉行盛大的“媽祖”祭祀活動。

媽祖文化流行於漢文化圈上千年,源於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根據現有的史誌典籍考證,目前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媽祖是從人民中走出來被神聖化了的曆史人物。她姓林名默娘,生於宋建龍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卒於宋雍熙四年。

傳說媽祖出生當天傍晚,鄰裏鄉親看見滿屋紅光,晶瑩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由於自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故取名林默娘。她聰明伶俐8歲到私塾讀書,老師所教文章過目不忘,且能理解文章的義旨,融會貫通。同時她還熟悉水性,能駕雲飛躍大海拯救水難。在湄州,島上觸礁蒙難的船隻常得她的救助。她善觀天象,預知天氣變化,能事先告知船戶能否出航,她救人濟世,揚善除惡。28歲時於重陽節的前一天,她告別家人,直上湄峰峰頂化做一道白氣。衝上天空,此後鄉親們便時常看到她顯靈,或盤坐在雲彩霧間,或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拯救遇難的漁民,於是就在她升天之處,建成祠廟,尊稱“媽祖”,虔誠敬奉。

有的學者認為,媽祖信仰的產生和遠播是北宋以來中國海事活動頻繁的必然結果。北宋時期,中國航海業日益發達,福建沿海以成為航海轉運的重要地,由於海上航行常常遇到狂風巨浪的襲擊,航海人普遍產生了祈求神靈的迫切心理,媽祖信仰便應運而生。媽祖飛躍大海,搶險救難的事跡,對於終年浮船海上,隨時可能遇到海難的船員、商家和漁民來說,既可增強精神慰藉,又可增強自信,激勵他們去和海洋中的風險搏鬥。於是,沿海漁民都祭祀媽祖。後來這一信仰擴大到整個沿海地區,演化成一種風俗。媽祖文化對海內外炎黃子孫,特別是台灣同胞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自1994年以來,湄州媽祖文化旅遊節已經成功舉辦了6屆,每屆節慶都吸引了海內外上萬名賓朋。

60鳴放禮炮

當國家元首互訪時,被訪國都會安排鳴放禮炮,以表示對來賓的熱情歡迎。

鳴放禮炮起源於英國。17至18世紀,頭號殖民帝國英國的軍艦駛過國外炮台或駛入外國港口時,要求所在國向他們鳴炮致禮,以示尊重和臣服。作為回禮,英艦一般鳴炮7響。

但是,當時英國殖民主義者認為自己的國家是“日不落”帝國,是強國。弱國與強國、殖民地與宗主國不能平起平坐。英艦鳴一聲禮炮,別國應報3聲。這樣三七二十一聲,禮炮的習俗就誕生了。後來隨著英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衰落,英國軍艦也開始改為鳴21響禮炮,以示平等。

鳴放禮炮可以為國家慶典增添一種隆重的氣氛。在迎賓儀式中鳴放禮炮,最高規格是21響,一般為國家元首鳴放。

61韓國泡菜

韓國泡菜是最具韓國代表性的傳統料理之一,也是典型的發酵食品。位處高緯度的韓國由於冬天很長,氣候很冷,蔬菜生長的季節較短,每年冬天,韓國家庭主婦必須為家人準備過冬食品。秋天時將白菜、黃瓜和蘿卜等蔬菜加以醃製,因此冬天時家家戶戶都有各種各樣的泡菜。

除了白菜以外,各種帶葉青菜,如蘿卜、韭菜、香蔥、黃瓜等也可以作為泡菜的主要原料。根據不同的口味,肉或海鮮也可以用在做輔料。這樣風味各異,製作方法各異,就使泡菜的種類達100多種。韓國泡菜還用於各種料理。

有研究顯示,韓國泡菜對減肥、清腸、預防成人病有特效。韓國泡菜中含有重要的維生素,也含有可以幫助消化的健康細菌。朝鮮人大量食用味道可口的泡菜,以至於當地人在拍照片時,口裏都說的是“泡菜”而不是“茄子”。韓國泡菜的吃法很多,從湯到餅都少不了泡菜,類似比薩餅和漢堡包的中間夾泡菜的吃法在韓國很流行。據說,從前的韓國女子,如果沒學會做泡菜,就不容易找到夫家。

現在每年秋季的泡菜製作活動已經成為韓國年度的重要活動。每到此時,全國的婦女組成無數小組,切、洗、醃如山高的卷心菜和白蘿卜。

62吉祥痣

在額上點紅印是印度婦女信奉印度教的一種習俗。

印度婦女點紅印並非為了美觀,而是有一定含義的。一是表示這個婦女已婚,二是表示她丈夫健在,三是表示她家庭平安吉祥。點紅印的時間是在結婚當天,由丈夫用朱砂粉在妻子額頭按上一個圓點,從此,隻要丈夫健在,妻子每天都要自己點紅印。人們把婦女點在額上的紅印稱為“吉祥痣”。

隨著時間的推移,點紅印已不是已婚婦女的專利,它已成為人們追求美的一種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眉心上點上紅印,就更顯活潑可愛了。

63西班牙鬥牛

西班牙鬥牛由來已久,它源起於祈求農畜牧業的豐收,在阿爾達米拉岩洞中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岩壁畫中,就有人與牛搏鬥的描繪。最早出現記錄的地方是在11世紀的阿維拉。18世紀後馬德裏開始有職業性質的鬥牛表演。鬥牛士迎向公牛,展現死亡與技巧的極致表現。在鬥牛的過程中,鬥牛士與公牛之間的攻防過程,才是它最高境界的精髓。

西班牙近2個世紀中產生兩位著名的鬥牛士有19世紀的蓋裏塔和20世紀的貝爾蒙特,以及何塞利托。在西班牙沒有不鬥牛的節日,也沒有不愛看鬥牛的地區。現在,西班牙共有大小鬥牛場400多個,最大的鬥牛場可容納2萬人,每年鬥牛次數達5 000場。

鬥牛表演是精彩的,也是殘忍的。不論是國際上還是西班牙國內對鬥牛都有爭論。多數人認為,鬥牛是西班牙多年來留下來的民族習俗,不應該被取締。但也有少數人,尤其是動物保護組織,主張取締鬥牛,因為這是非常殘忍的表演。

64印度人視恒河為神河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人類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這條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印度人視恒河為聖河。直到現在,印度人仍將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誠地敬仰恒河。

據說印度人的這種信仰主要起源於一個傳說故事。古時候,恒河水流湍急、洶湧澎湃、泛濫成災、毀滅良田、殘害生靈,有個國王為了洗刷先輩的罪孽,請求天上的女神幫助馴服恒河,為人類造福。濕婆神來到喜馬拉雅山下,散開頭發,讓洶湧的河水從自己頭上緩緩流過,灌溉兩岸的田野,兩岸的居民得以安居樂業。從此,印度教便將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濕婆神和洗聖水澡成為印度教徒的兩大宗教活動。

每天清晨,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不分區域和國度都來到恒河邊,走進恒河洗浴,以求用聖水衝刷掉自己身上的汙濁或罪孽,達到人生超凡脫塵、死後到天國永生的願望。

印度教徒便是這樣虔誠地把用恒河水“衝洗身上的過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榮幸的。

65印度以牛為尊

在印度大街上,牛隨處可見,有時汽車都得給牛讓路。殺牛是有罪的,食用牛肉更是罪過。牛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

神話傳說中,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其坐騎就是一頭公牛。久與主神相伴,牛也有了靈性,或是愛屋及烏,總之,人們對牛也頂禮膜拜。遍及印度各地的濕婆廟前,必定有頭公牛雕像,多是臥姿,在石台之上,有的上建有小亭,成為一個單獨的小廟。雕像有石頭的、有銅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繪成彩色的,一律是健壯、精神、栩栩如生。老牛雕像也掛滿花環,分享到主神般的尊榮。

印度曆史上,保護牛有著深遠的現實基礎。印度是傳統的農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耕作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牛是農民的最基本的生產生活工具與助手,也是最重要的家庭財產。人們從事農業生產和運輸,主要靠老牛提供動力,而牛奶則更是直接來自母牛。素食的印度農民的主要食譜是麵食、豆類、稻米、牛奶,樣樣離不開牛的辛勞。因此印度人就對牛格外喜愛。

宗教、神話

1佛教創立

大約公元前531年,釋迦牟尼在印度創立佛教,相傳他原是釋迦族的王子,29歲出家修行,到迦耶的菩提樹下獨自靜坐悟道,霍然“心地光明’,悟道成佛,這時釋迦牟尼已35歲。從此他就在印度河——恒河流域說法傳教,信者紛至遝來,日益增多。於是釋迦牟尼將部分信徒派赴印度各地傳播佛法,並偕餘者雲遊四方,廣傳佛法。此後,佛教不僅在印度盛行一時,後來廣泛地傳播於東南亞、中國、日本等地,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538年,百濟國王將佛像、佛經贈給日本天皇,並受到權臣蘇我氏支持。經日本天皇同意,大乘佛教在日本傳播開來。不久國內流行瘟疫,權臣物部氏稱是信佛引起神怒之故,佛像遭毀,佛教一度被禁。後經蘇我氏爭取,佛教又得到恢複。

2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叫悉達多,生活在距今兩千五六百年以前,與我國的孔子同時,活了80歲。他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位置在現在的尼泊爾境內。他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長大後娶過妻子,生有孩子。

悉達多年輕時,生活優裕奢侈,但精神上得不到慰藉,感到十分空虛。他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和種姓製度。按照當時婆羅門教法典,人們按種姓劃為4個等級。悉達多反對神權至上的等級製度,提出 “四姓平等”的主張。傳說他29歲那年,見過人類的生、老、病、死便想到出家修行,找出一條解脫人類苦難的道路。後來遍訪名師,廣泛接觸社會生活,形成了一套宗教哲理觀點。佛教中說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此後,釋迦牟尼一直在印度的北部和中部傳播教義,發展了很多信徒,逐漸形成一大宗教。

3南無阿彌陀佛

人們常常聽到信佛的人口中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音na,mo),是“歸敬”、“歸命”、“敬禮”的意思。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印度佛經《阿彌陀經》上說,信佛者隻要一心長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臨死之前佛就會出現,將虔心禮佛者接引至“極樂世界”。所以,佛教的信仰者經常口念“阿彌陀佛”。為表示尊敬,特地加上“南無”二字。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來曆。

4大雄寶殿和如來三佛

佛寺的正殿氣象森嚴,匾額上有“大雄寶殿”4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大殿內供奉著3尊巍峨莊嚴的大佛。“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尊號,是古代印度佛教徒對教主的敬稱。意思是說佛的智力無邊,勇敢無比,能降伏一切妖魔,沒有人能與他對抗。大雄寶殿內的3尊大佛,代表著佛教的3個世界。正中端坐的是釋迦牟尼,主宰娑婆世界;坐在東首的是藥師佛,主宰東方淨琉璃世界;坐在西首的是阿彌陀佛,主宰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俗稱如來佛或大佛菩薩,他是佛教的創始人。藥師佛又叫大醫王佛,他曾發下十二大願,要幫助眾生解除痛苦,醫治疾病,消災延壽,滿足信徒的一切願望。藥師佛手持法輪,掌管人間一切的善惡報應,根據人們修行的程度,安排生前死後的待遇。阿彌陀佛的別稱很多,有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10多種,也簡稱彌陀佛。彌陀佛手上拿的金台,據說就是接應眾生的用具。

5三寶殿

人們常用“無事不登三寶殿”,來形容有事拜訪的客人。究竟什麼是“三寶殿”呢·

“三寶”指的是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寶殿”即佛教寺院中佛、法、僧這3個主要活動場所。“佛”是佛教信徒“大眾登場藏事”的地方,如“大雄寶殿”;“法”是佛家“珍藏寶典”之所,如“藏經樓”;“僧”是指和尚睡覺的“寂靜禪房”。

這些房舍都是佛門重地,平常是不允許人進去閑逛的。“無事不登三寶殿”的說法便由此而來。

6五百羅漢

有的佛教古寺設有五百羅漢堂。“五百羅漢”來源於一個佛教故事。

據說摩羯陀國有1000個僧人。其中,500個是凡夫僧,500個是羅漢僧。所謂羅漢僧,是指那些斷除了貪、欲之念,修得正果,不受生死輪回的僧人。這五百羅漢僧平時不露其相。在五百凡僧之中,有一個名叫摩柯提婆的,常常說一些違反教規的話,使一大批僧人深受影響。國王無憂王很生氣,想把1000僧人全部淹死。這時500羅漢僧才各顯本領,騰雲駕霧而去,在迦濕彌羅國的一個山穀裏隱居起來。無憂王知道後,既悔恨又懼怕,親自到羅漢僧隱居的地方認錯,並請他們回去。羅漢僧們不肯,無憂王就在國都修建一座寺廟,照500羅漢僧的模樣塑了500尊像。

玄奘去印度取經時,將這個故事寫入《大唐西域記》中。從此,“五百羅漢”的故事傳入中國。在中國各地寺廟,有不少五百羅漢像。

7袈裟

“袈裟”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不正色”。按佛教的規矩,取得僧人資格要經曆剃發、染衣、受戒等幾道程序。染衣,表示從此舍棄美好裝飾,過簡樸的生活。所以,僧服摒棄青、黃、藍、赤、白“五正色”及緋、紅、紫、綠、碧“五間色”,而染成銅青、泥褐、木藍色,才算“三如法色”。這樣,“袈裟”也就成了僧服的專用名詞了。

僧人所穿的袈裟,原規定隻有3件。其中一件是“五衣”,即由5條布縫綴成的襯衣;一件是“七衣”,即由7條布縫綴成的上衣;一件是由9條以至25條布縫綴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遇有禮儀或外出時穿著的。

現在,世界各地的僧人服製都有所改變。但是,袈裟作為僧人的傳統服飾,還是令人們難以忘記。

8舍利

舍利是梵文的譯音,原意為“身骨”,是佛家珍寶之一,泛指的是釋迦牟尼的遺骨、頭發、牙齒等。

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逝世。他的屍骨煉就84000顆舍利,被8個國家的國王分取供奉。後來,舍利供不應求。於是,僧侶們不得不降低規格,用其他東西來充做舍利。連佛經中也規定:“若無舍利,以金、銀、琉璃、水晶、瑪瑙眾寶造作舍利。”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得道高僧圓寂火葬,骨灰中會出現五色彩珠,也可稱之為舍利。

99個香疤

遁跡空門剃光頭時要用香火在光頭上燒出9個香疤,以表明正式出家,苦修開始。這種儀式被稱為燒戒,通常由方丈主持。“燒香疤”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燒香疤源於宋朝。宋朝時,佛教有兩大派,即密宗與顯教。密宗的教徒被稱為喇嘛,顯教的教徒被稱為和尚。由於皇帝非常優待密宗,對喇嘛的賞賜異常豐厚,顯教的和尚對此既忌妒又羨慕。為此,顯教從服飾到儀式極力模仿密宗。由於顯教人數眾多,全國的喇嘛就增加了幾十萬。皇帝知道後,很不高興,下令全國除喇嘛外,所有和尚必須在光頭上燒疤,以示區別。漸漸地,燒香疤,成為和尚入佛門的一種製度。

另一種說法認為,燒香疤源於南北朝。南北朝時,梁武帝信奉佛教。為了顯示禪心,他大赦天下死囚,安排這些人出家當和尚。為了對這些人進行監督,就在他們的光頭上燒些疤痕作為標誌。後來,所有和尚都要在腦袋上燒出9個香疤。

10佛教尊崇蓮花的原因

千百年來,蓮花一直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佛教尊崇蓮花的由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與釋迦牟尼降生的傳說有關。根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本來是天上的菩薩,到迦毗羅衛國淨飯王處投胎。他降生之前,淨飯王的宮廷裏出現8種祥瑞,百鳥聚集,四季花木盛開,特別是池沼中突然開放出大得像車蓋一樣的蓮花。菩薩化做一頭六牙白象,前來投胎……得道後的釋迦牟尼,每次說法之時,就座“蓮花座”,坐姿亦成“蓮花坐姿”,即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另一種說法與印度的愛蓮風氣有關。佛教從初創起,就注意迎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而在古印度,很多人喜愛蓮花。佛教的理想境界是不受現實世界汙染,超凡脫俗達到清淨無礙的境界。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的風格象征著佛教的理想。所以,佛教尊崇蓮花便作為一種習俗流傳下來。

11吉祥的標誌“”

在如來佛像的胸前和德國納粹黨的黨旗上,都可以看到這個右旋的十字符號——卐。但它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意義。

“卐”,最早是原始社會裏一些部落的符咒,它在當時被人們作為太陽的象征。“卐”字向四個方向伸展的筆畫,代表著太陽四射的光芒。因為太陽給人類帶來溫暖,“卐”字也就成為吉祥的標誌。在佛教裏,也作為“萬德吉祥”的標誌。“卐”在梵文中讀作“室利靺蹉”,它隨佛經由印度傳人我國時,最先譯成“萬”字,唐代玄奘把它譯成“德”字。到了武則天當皇帝時,又定為“萬”字。

德國法西斯納粹黨把“卐”字符號作為黨徽。納粹是德文“國家社會黨”的音譯,在德文中“國家”與“社會黨”的第一個字母都是S。兩個S交錯而成“卐”字,被德國法西斯政黨用做黨徽。由於納粹黨實行法西斯專政,挑起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空前的災難,“卐”字就成為法西斯罪惡的象征。

佛教的“卐”和法西斯的“卐”,形狀雖然相似,顏色卻有區別。在佛教裏,卐是金色的;德國法西斯的“卐”是黑色的。

12鑒真東渡日本

鑒真是唐代的一位高僧,他東渡日本,傳播佛典,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大師。對佛教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

鑒真世稱過海大師、唐大和尚,俗姓淳於,生於公元688年,死於763年。14歲在揚州大雲寺出家。當時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律宗創立不久,鑒真在揚州、長安等地,先後得到律宗嫡傳大師道岸、弘景的傳授,並受了大戒。他以淵博的知識,刻苦的努力,對佛教三藏(經、律、論)都作了研究。到45歲的時候,已成為著名的授戒大師,門徒達4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