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
古跡、建築
1紫禁城
紫禁城,即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在世界上也堪稱最為壯麗的古代建築群,迄今已有近600年的曆史。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呈長方形,占地72萬多平方米,周圍環繞有50米寬的護城河和10米高的城牆。共有各式宮室建築890多座,宮殿房舍9 000多間。
故宮的建築布局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的主要場所,其中心建築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文華殿、武英殿分立兩翼。內廷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妃居住的地方,由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西六宮、禦花園組成。
午門為紫禁城正門,過午門可看到內金水河,又稱玉帶河。太和殿是紫禁城的正殿,也稱“金鑾殿”,是皇權的象征,也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中和殿位於太和殿的後麵,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時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每年三大節,皇帝在此殿接受賀禮。保和殿為三大殿的末殿。
乾清門是外朝與內廷的分界線,自康熙帝起,清朝皇帝便在此“禦門聽政”。其西邊幾間較矮的建築為軍機處,是中央的決策機關。乾清宮為內廷正殿,分東西暖閣,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及平時處理政事的地方。
在中軸線東側,有一組由6個相同形式的院落組成的建築,即“東六官”,中軸線西側有“西六宮”,東西六宮的建築形式、規製、大小都相互對稱。
2萬裏長城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曆時達2 000多年,總長度達5 000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裏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長城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係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曆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長城是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和中國曆史上七大奇跡之一,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無限的創造力,成為中華民族文明悠久的象征。
3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於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麵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明十三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它建築雄偉,體係完整,具有較高的曆史和文物價值。十三陵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與陵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一處風景優美文化內涵深刻的旅遊勝地。
4黃鶴樓
黃鶴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於湖北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黃鶴樓最初是一個軍事樓,隋唐時期成為觀賞樓。曆史上黃鶴樓在各代屢建屢毀,清代就重建了4次,現今人見到的黃鶴樓就是1981年重建的。
如今看到的黃鶴樓,是各層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仿佛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昔日的黃鶴樓軒敞宏偉,輝煌瑰麗,崢嶸縹緲,疑似“仙宮”。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麵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曆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曆代黃鶴樓繪畫的複製品。二樓大廳正麵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梯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了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曆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為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裏圖》等長卷、壁畫。
5戰國虎符
虎符大多用青銅做成,通常鑄成老虎的形狀,背部刻有銘文,分為左右兩半,右半部留在皇帝或朝廷裏,左半部在統掌兵權的將帥或地方官吏手裏。調兵遣將時,皇帝便派使臣手執右中部虎符去軍中,帶兵的將帥拿出左半部虎符相驗證,如能合成一隻完整的虎符,證明使臣確為皇帝所派,將帥就按使臣傳達的命令調遣軍隊。
曆史上有“竊符救趙”的故事。相傳,戰國時,秦國重兵包圍趙國,趙國向魏國求救,但魏王卻遲遲不肯發兵救援。魏王的弟弟信陵君便請趙國女子、魏王的寵姬如姬設法偷出虎符。信陵君得到虎符後,派人殺掉屯兵不前的魏將晉鄙,奪得兵權,擊敗秦軍,解了趙國之圍。
虎符盛行於戰國、秦、漢,唐代以後廢除不用。它為人們研究戰國時期的曆史提供了依據。
6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現藏河北省博物館,以設計精巧、製作精細成為漢代銅燈的珍品。1968年,在河北滿城挖掘竇綰墓時發現了這盞宮燈。因燈上刻有“長信家”和“長信尚浴”等字,所以稱為“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是銅製燈具,燈具的形狀為一宮女,左手執燈,右手及衣袖籠在燈上,很自然地形成燈罩。它的燈盤可以轉動,燈罩可以開合,點上燈後,還可以隨意調節燈的亮度和照射角度。宮女的體內是空的,右臂與煙道相通,蠟燭燃燒的煙塵可以通過右臂進入宮女體內,不使煙塵汙染空氣。宮女的頭部和右臂可以拆卸,便於打掃燈具。
長信宮燈原是西漢文帝賜給劉揭的,後劉揭獲罪,宮燈便放在竇太後的長信宮裏。後來竇太後又把燈賜給劉勝妻子竇綰,竇綰死後便把它作為陪葬埋在墓裏。
7青銅器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寶貴的古文物青銅製品,它的發掘將商代手工業的發展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從而使人們知道青銅器是商代手工業發展的重要特征。
商代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青銅冶煉技術和青銅器製造工藝的高度發達。
商代青銅器種類繁多,常見的禮器、酒器和用具有鼎、鬲、卣、尊、觥、備、盤、盂等約20餘種,每種器物的大小不同、式樣各異、造型精美、紋飾瑰麗而深厚。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千克,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形製雄偉,世所罕見。
商代的青銅冶煉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純熟的程度。當時,已經掌握了青銅合金的特點和性能,不同用途的器物各有不同的合金比例。司母戊大方鼎,與《考工記》所謂的鍾鼎之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大體相近。
鑄造青銅器需要很多道工序,如有製模、製範、熔鑄等,這就需要有大量的人力進行科學的分工並密切配合。在商代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有青銅器鑄造作坊,有世代從事生產並精通技術的工匠。生產規模之大,技術水平之高,均為當時世界之最。
8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工藝品,是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溫鉛釉陶器,用白色黏土作胎,用銅、鐵、錳、鑽等礦物作釉料著色劑,釉裏還加入鉛作助熔劑,最後經低溫(800℃左右)燒製而成。所謂三彩並不限於三種顏色,而以青、綠、黃三色為主的製品最為珍貴,因盛行於唐代,故稱為“唐三彩”。
陝西西安曾出土3件三彩駱駝載樂俑,是唐三彩中的精品。唐三彩陶器主要用於冥器和俑,表現內容有建築、家具、日用品、牲畜、人物等,式樣繁多,可再現唐代社會生活風貌,被譽為唐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9華嚴鍾
在鍾的王國裏,堪稱世界古鍾之王的是北京大鍾寺裏的華嚴鍾。英國《大英百科全書》將它排在世界古鍾前列,曆史上隻有俄國1733年鑄成的“科洛稱爾鍾”在重量上能超過它,而“科洛稱爾鍾”在鑄成後出現了一條大裂縫,成為一隻啞鍾。
華嚴鍾也叫永樂鍾,鑄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據說是明成祖(朱棣)為了慶祝他靖難之役的勝利,回報上天助他奪得帝位之功而鑄造的。
大鍾高694米,最大直徑33米,厚22厘米,淨重465噸,懸掛在大鍾寺的鍾樓裏。懸掛大鍾的木梁是由8根向內傾斜的立柱和重疊三層的橫梁構成的,大鍾由1根銅穿釘固定在橫梁上。懸鍾的柱子很粗,可以合抱,上繪五色金龍,顯示著大鍾的皇家氣派。鍾身上鑄有佛經、咒語,共23萬多字,字跡清晰、端正,無一錯漏。銘文布局合理,字距相等,無一空白,可見工匠們在布局計算上的高深造詣。大鍾的銅質非常好,曆經5個世紀之久,仍完好無損。聲音洪亮悠揚,能傳到數十裏以外,並持續3分鍾之久。大鍾的聲音可以按音律定出音高,與現代標準音高相差無幾。
10西安碑林
陝西西安的碑林,是我國碑石文物薈萃之地,聞名世界。碑林是北宋年間為了保存唐代鐫刻的《石台孝經》和《開成石經》以及其他失散在外的碑石而逐漸建立起來的,清初始稱碑林。經過曆代的不斷增添、修建,現在共藏有碑石墓誌2 300餘件,對外展出的有1 000多件。這些碑石保存了大量的書法藝術資料。
書法藝術的曆史在我國源遠流長,但寫在絹帛、紙張上的作品容易黴變、蟲蛀,很難長久保存,很多珍貴的書法資料隻能以碑石的形式保存下來。碑林中薈萃了各代名家的手筆,真、行、草、篆、隸諸體俱全,琳琅滿目。其中有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歐陽洵的行書,張旭、懷素的“狂草”,也有米芾、蔡京、蘇軾、趙孟順、董其昌、林則徐等各代名家的墨跡。除了保存書法藝術外,碑林還保存了大量的裝飾圖案,如碑頭螭首,碑座上的線刻紋錦等等。不少碑石還是曆史的珍貴資料,如刻有《周易》等12種經書的《開成石經》,是研究古代曆史和經書演變的重要文獻。《大秦景教流行碑》、《唐不空和尚碑》以及唐代的《陀羅尼經幢》,都是研究中外關係史的重要資料。由此可見,碑林可稱得上是我國的書法藝術博物館,又是一座大型的石質書庫。
11金鑾殿龍椅
北京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帝召見朝臣、處理國家大事的地方。皇帝的寶座就安放在太和殿正中。
皇帝的寶座叫髹金雕龍木椅,樣子與平常座椅大不一樣:有一個“圈椅式”的椅背,四根支撐靠手的圓柱上蟠著金光燦燦的龍。底座不采用椅腿、椅撐,而是一個寬約25米,進深1米多的“須彌座”。通體髹上黃金,富麗堂皇又氣勢威嚴。據專家考證,這座龍椅是明代製品,可能是嘉靖皇帝重建皇極殿時的遺物。
這座龍椅還有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曆。1915年,袁世凱竊國稱帝,太和殿裏的許多陳設被拆掉,龍椅也隨之不知去向。袁世凱坐的是一把椅背極高、椅麵較矮的西式大椅,與大殿的整體布局極不協調。袁世凱隻做了83天的皇帝就一命嗚呼了,隨即恢複了共和體製,但袁世凱的座椅卻直到1947年才撤去。為了保持宮廷的原貌,決定重新安放龍椅,可是清代製的龍椅尺寸太小,與太和殿的宏偉氣魄不夠協調。1959年,故宮博物院專家朱家溍在一張光緒二十六年的舊照片上,看到從前太和殿內的陳設情況,就根據照片中的龍椅式樣,四處查找,終於在一處存放舊家具的庫房中,發現這座明代龍椅。因為龍椅長期被看做普通家具,隨便棄置,弄得殘缺不全。後來根據有關資料,請名匠高手修複,共用了934個工日才竣工。
12馬踏飛燕銅像
漢代的馬踏飛燕銅像,是中國的藝術珍寶。馬踏飛燕銅像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縣的一座東漢古墓,是墓中近百件青銅車馬儀仗俑中的一件。
這件青銅奔馬雖然身高隻有345厘米,但它的身軀卻顯得十分矯健飽滿。奔馬四蹄騰起,昂首揚尾,逼真地表現了駿馬在疾馳中的形象。馬首向左微微昂起,口鼻微微張開,使觀者似乎能聽到它那粗獷的呼吸和聲震田野的嘶鳴。奔馬的右蹄下還有一隻展翅疾飛的燕子,整個馬的重量就靠與燕子之間的右蹄的銜接處支撐著,反映出製作奔馬的工匠的智慧和想象力。
馬在當時既是輕便而耐勞的畜力,又是作戰的重要工具。相傳周穆王有8匹駿馬,名字有絕土、翻羽等,意思就是駿馬飛奔時,蹄不沾土或能超過飛鳥,充分表現了奔騰馳騁的快馬的雄姿。
13彩陶
在陝西臨潼薑寨遺址中,出土了一隻淡紅色的陶盆。它的形狀古樸,盆腹較淺,底部為圓形。陶盆的內壁繪著一條遊動的魚和一個經過裝飾、有些變形的人麵圖案。筆法簡練、形象生動,表現了一種原始藝術質樸的美,是彩陶中的一件珍品,
彩陶是中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代表,因此仰韶文化也稱為彩陶文化。彩陶的紋飾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繪畫藝術水平,優美的器形反映了當時手工業的發展狀況。彩陶的紋飾、構圖精巧,紋彩絢麗多變。主要有動物紋飾,如魚紋、蛙紋、鳥紋,還有一些人麵紋,其中以魚紋最為普遍。據說,魚在中國語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含義。所以,可以看出,這類紋飾與原始人的圖騰崇拜及他們的經濟生活密切相關。彩陶中還有一種作為裝飾的圖案紋樣,如圓點、直線、三角、曲線等等,一般都有特定的含義。彩陶藝術反映了原始社會的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狀況,也反映了原始人的審美意識和原始的宗教觀念。
14秦始皇陵兵馬俑
人們總會把中國的名勝與長城、故宮、秦皇陵、秦始皇兵馬俑等聯在一起。在1987年,秦陵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是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南1千米處被發現的。這些威風凜凜,排列整齊的兵馬俑,展現了秦軍的編製、武器的裝備情況以及古代戰爭的陣法。
一號坑內,車、步兵相間,以步兵為主。二號坑內主要是車兵,也有騎兵、步兵,形成車、騎、步兵聯隊。三號坑內出土了一輛髹漆彩繪華蓋戰車,兩側有儀仗隊。
兵馬俑向人們展現了2 000多年前壯闊的軍容陣勢。陶馬高15米,長2米,體形健碩,肌肉豐滿,匹匹都像是奔馳戰場的駿馬。陶俑身高175~195米,多按秦軍將士的形象塑造,體格魁偉,體態勻稱。陶俑又分為步兵俑、騎兵俑、車兵俑、弓弩手、將軍俑等,全部麵東排列。
15獅身人麵像
獅身人麵雕像高20米、長57米,是古代埃及的奇觀。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獅身人麵像是能工巧匠用一塊天然大岩石鑿成的。最近埃及學者通過研究提出不出觀點。
埃及學者們認為獅身人麵像最初是由風雕刻的。被狂風刮起的飛沙走石從左右前後、四麵八方不斷地對岩石進行“鐫刻”和“加工”,天長地久便形成雕像的“毛坯”,而古埃及的雕刻匠僅僅是對風的“創作”進行了加工,使之完善而已。
上述論點的根據是最近在費拉菲勒綠洲發現多座酷似獅身人麵雕像的岩石,但它們的“工藝”都十分粗劣。
16雄獅凱旋門
雄獅凱旋門是世界最大最著名的凱旋門,它位於法國巴黎戴高樂廣場上,它在法國人民心目中是愛國主義感情和民族榮譽的象征。
1805年12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大敗奧俄聯軍,為慶祝勝利,他決定在星形廣場修建凱旋門,以紀念自己凱旋。凱旋門由法國著名建築師查爾格林設計,整個設計按拿破侖的要求體現了帝國風格。凱旋門於1806年動工,1830年7月29日竣工。
後來,雄獅凱旋門成為法國紀念在世界大戰中為國犧牲戰士的場所,因而更為法國人敬重。
17唐人街
華僑或外籍華人在他們生活的城市,往往聚居在一條街或一個區,這樣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例如,美國的舊金山、紐約、華盛頓、費城、芝加哥、洛杉磯,加拿大的溫哥華,澳大利亞的悉尼,菲律賓的馬尼拉等城市都有“唐人街”。
我國唐代前期國勢強盛,其影響波及國外。據史料記載,海外各國對中國人早有“唐人”的稱呼。華僑亦自稱“唐人”,更有把其所穿服裝也稱做“唐裝”者。
英語中的chinatown譯成中文為“中國城”或“華埠”,但多數人習慣譯為“唐人街”。
18克裏姆林宮
克裏姆林宮是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中心紅場西側的建築群,是俄羅斯政府機關所在地,被稱為俄國的白宮,是莫斯科的標誌性建築。
克裏姆林宮始建於1156年,是原來俄國沙皇的寢宮。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爆發以後,俄國更名為蘇聯,其黨政首腦機關集中於克裏姆林宮。久而久之,克裏姆林宮便成為俄羅斯政府的代稱。
19紅場
莫斯科紅場位於克裏姆林宮東側,占地73 000平方米。路麵用方石塊砌成。紅場的前身是15世紀末伊凡三世下令在城東開拓的“城外工商區”,當時叫“商業廣場”。後來,廣場又多次易名,直到17世紀下半葉,才稱之為“紅場”。
在俄語中,“紅”字含有“美麗”的意思。因此“紅場”直譯應為“美麗的廣場”。但是,許多國家在翻譯時,都隻取了“紅色”這一層意思。1812年冬天,法國軍隊攻占了莫斯科城,拿破侖縱火焚燒了莫斯科。打敗拿破侖後,莫斯科人民重新興建了城市。在這個過程中,紅場被拓寬,溝壑被填平,廣場四周栽種起花木,一座座紀念性設施和建築物在附近紛紛落成。到20世紀20年代,莫斯科人又把紅場與鄰近的瓦西列斯夫廣場合二為一,把紅場擴建成現在的規模。
20白金漢宮
白金漢宮1703年由白金漢公爵興建,1863年始成為英國曆代君主的寢宮,是英皇權力的中心地,皇宮四周有欄杆,宮殿前麵的廣場有很多雕像。其中維多利亞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創造維多利亞時代的光輝,若皇宮正上方飄揚著英國皇帝旗幟時,則表示女王仍在宮中。
從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迄今,白金漢宮一直是英國王室的府邸,集辦公與居家功能於一體。它是一座四層樓的正方形大建築物,整體風格富麗堂皇,外部裝飾精致華美,宮內有典禮廳、音樂廳、宴會廳、畫廊等六百餘間廳室,此外占地遼闊的禦花園,花團錦簇、美不勝收。白金漢宮的皇家衛隊每年4~9月上午11:30~12:00都會舉行的換崗儀式,其他月份每兩天11:30舉行1次,在軍樂和口令聲中,做各種列隊表演,並舉行舉槍互致敬禮,一派王室氣象,常常吸引路人和遊客圍觀。
21唐昭陵六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的九峻山上。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浮雕像原來就放置在陵墓的北麵。
李世民在南征北戰、馳騁沙場時騎乘過6匹戰馬,它們的名字是颯露紫、拳毛駒、白蹄烏、特勒驃、青騅、什伐赤。李世民為了紀念曾對他開國建業有過巨大幫助的戰馬,特命人製作了6塊戰馬的浮雕像,後稱為“昭陵六駿”。雕像的設計者是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他依據戰馬生前的姿態、性格特征,分別在6塊高25米、寬3米的石板上,繪製雕刻出六駿的造像。馬的體態矯健,造型逼真。
1914年,“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駒二石像被一美國人盜走,現藏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1918年,盜徒又想將另四駿盜走,因被當地群眾及時發現而未得逞。但白蹄烏、什伐赤、青騅、特勒驃因多次遭受劫難,身上已出現裂紋,建國後,經過修複,又複製了颯露紫、拳毛駒二幅石雕,收藏在陝西博物館。
22唐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