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的東麵有3條放射形大道,使人產生身居法國中心的感覺。中央一條大道直通巴黎,與著名的愛麗舍田園大道相接。
44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是梵蒂岡教廷的主要大殿。它建於1506~1626年,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天主教最神聖的地方之一,占地23000平方米,為十字型集中式教堂。1547年米開朗琪羅受命主持這項工程,在保持原設計的同時加大了結構。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麵有兩重用柱廊圍繞的巴洛克式廣場。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勃拉芒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莎迦洛等都曾參與設計。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教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
45 泰姬陵
印度的泰姬·馬哈爾陵是伊斯蘭建築的明珠。它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於1630~1653年為愛妃修建的陵墓。陵園基地長方形,有兩重院子,主院的大花園被十字形的水道等分為四部分,水道的交叉處有噴水池,周圍是茂盛的常綠樹。建築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局部鑲有各色寶石,建在一個大坪台上。建築形體四麵對稱,每邊中央有波斯式的半穹窿形門殿。坪台四角有4座聳立的白色塔樓,稱做邦克樓。頂部是一個渾圓的大穹窿,曲線優美,下圈有纖巧精美的雕刻,猶如皇冠上華貴的飾帶。大穹窿周圍有4個小穹窿陪襯,小巧玲瓏,形成和諧與對比的體量組合。室內的裝飾極其素雅精致,雪白的大理石屏風雕刻得輕靈通透,花紋的精細如同編織物一般。
泰姬陵的布局簡明,色彩明麗。湛藍的天空和青碧的草色襯托著晶瑩潔白的陵墓,水中倒影婆娑,噴泉霧氣迷蒙,不僅有陵墓建築的莊嚴和肅穆,而且明快歡暢的風格也讓人感覺飄然欲仙。
46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是澳大利亞全國表演藝術中心,又稱海中歌劇院。它聳立在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上,緊靠著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橋的一塊小半島上,三麵環海,南端與市內植物園和政府大廈遙遙相望。建築外形猶如一組揚帆出海的船隊,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灘上的潔白大貝殼,與周圍海上景色渾然一體,已成為悉尼的標誌。悉尼歌劇院1959年3月動工,曆時14年, 1973年10月落成揭幕。整個建築占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土平台上。門前大台階,寬90米,桃紅色花崗石鋪麵。據說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室外水泥階梯。
整個歌劇院分為3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歌劇廳可容納1 547名觀眾,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有2 690個席位。每個月甚至每星期這裏都要舉行拍賣會、音樂會和其他各種活動,是悉尼最受歡迎的地方。
47開封
開封在北宋稱東京,是宋朝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城市。它有3重城牆。城中央是正方形的皇城,四麵有宣德門、東華門、西華門、拱宸門。正門宣德門是城市中軸線的起點。第二重是裏城,周圍135千米,共有10個城門。最外一重是外城,周圍20多千米,共有水、旱門20個。3重城牆外麵各有用於軍事防禦的護城河。
城市的主要幹道以皇城為中心,正對各城門,形成井字形方格網。這些幹道稱做禦路,共有四條。城中央宣德門外的禦路最寬,最寬處達300米,禦路的組成包括皇帝專用的禦道及人行道、綠化帶和水溝等。
城市的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城內的4條河道,即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通過護城河互相接通。汴河橫穿城東西,並與南北大運河相通,是商業經濟和市民生活的主要交通線。由於城裏河流多,城內外主要橋梁就有30座之多。
北宋時,城市經濟發達,東京的商業鬧市分布全城,還有商業街沿河布置。北宋的東京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太學是全國最高學府,還有國子學、四門學、武學、律學、算學、醫學等學校。有3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館),藏書8萬卷。此外,還有佛寺、道觀、祠、庵、院等宗教建築60餘處。
48西安
長安城即現在陝西省的西安市,是中國古城建築的典範。長安原名大興,是作為隋朝的新都於公元582年動工興建起來的。長安城東西9 721米,南北8 651米,周圍36千米。地勢東北部較高,東南部較低。城內有河渠,可供飲用和綠化灌溉。城外的河道經渭河、黃河與大運河相接,江淮的糧食可以直達都城。
隋唐長安城采用中軸線對稱的布局,整個城郭接近正方形,北麵正中是皇帝和嬪妃居住的宮城。宮城南麵是皇城,裏麵是中央官府衙門。皇城以南中軸線上的朱雀大街直通城南端的明德門。城裏的主要道路非常寬闊:朱雀大街寬達150米,宮城前橫街寬達220米,實際上是一個廣場,宮城以東的丹風門大街寬180米,從金光門至春明門的大街為東西向主幹道,寬達120米,其餘的街道寬度也有40~70米。
城內有兩個商業區——東市和西市,對稱地分列在朱雀大街兩側。東市集中著為貴族官僚服務的各種商店,西市有很多外國商人的店鋪,大多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開設的。
長安城采用嚴格的坊裏製,坊裏有嚴格的管理製度,日出開坊門,日落時敲街鼓60下後,關坊門。坊內有居民住守區、官員府第、寺廟以及為日常生活服務的店鋪。
49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承德市中心北部,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主要景點以康熙、乾隆二帝禦題的72景為名,分為宮殿區、苑景區,景點主要有鬆鶴齋、煙雨樓、文津閣、金山、水心榭等等。
宮殿區集中於山莊南端,總麵積4萬平方米,有正宮、鬆鶴齋、萬壑鬆風和東宮4部分。正宮為九進院落建築群,清帝在此舉行朝賀、大典,接見大臣、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節,極具欣賞價值。
苑景區又分為湖區、平原、山巒3部分。湖區位於山莊東南部,含環碧、如意洲、煙雨樓、月色江聲、金山、文園獅子林等園庭建築。
平原占地57萬多平方米,北連山巒,南臨湖區,含文津閣、永佑寺舍利塔、春好軒、萬樹園等景點及康熙、乾隆帝所禦題的72景中的20個景。
山巒占山莊80%左右的麵積,位於山莊的西北部,山峰、山崖、山脊、坡、台、穀峪均借地勢建築有樓閣亭台。
50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海澱區西部,距市中心12千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古代園林。總占地麵積2908萬平方米,其中水麵約220萬平方米,主體由萬壽山與昆明湖構成。園內有殿堂樓閣、亭台水榭2 000餘座,規模十分宏偉,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堪稱中國古典園林之首。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是清代乾隆皇帝於乾隆十五年(1750)為祝母壽所建。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1886年慈禧挪用海軍經費和其他款項重建,並於1888年改名為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02年再次修複,即成現在規模。頤和園基本布局可分為勤政區、居住區、遊覽區3大部分。
頤和園集中國園林藝術之大成,有“皇家園林博物館”之稱,是世界上造景豐富、建築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51西湖
西湖風景區位於杭州市西麵,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名勝古跡而聞名中外。人們常常把杭州西湖和瑞士日內瓦的萊蒙湖比喻為世界上東西輝映的兩顆明珠,被譽為“人間天堂”。西湖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分為湖濱區、湖心區、北山區、南山區、錢塘區5個景區,總麵積達49平方千米。杭州西湖三麵環山,蘇堤和白堤將湖麵分成裏湖、外湖、嶽湖、西裏湖和小南湖5個部分。麵積約56平方千米。西湖風景主要由一山(孤山),兩堤(蘇堤、白堤),三島(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五湖(外西湖、北裏湖、西裏湖、嶽湖、南湖),十景(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雷峰夕照、南屏晚鍾、三潭印月、花港觀魚、蘇堤春曉、雙峰插雲)構成。
52拙政園和寄暢園
蘇州的拙政園和無錫的寄暢園是中國江南私家園林的代表。
拙政園始建於明朝中葉,後來幾易其主,幾經興廢,現在的格局已是多次重建、改建的結果。拙政園以水景為主,園中的亭台廊榭多傍水,或跨水而設。池中栽有蓮藕,因此亭名題為“荷風四麵”,主山在北,山上建有“雪香雲蔚亭”;主廳“遠香堂”在南,與主山亭隔水相望。園中還有“小滄浪”、“枇杷園”等設計精妙的小景區。拙政園山明水秀,廳榭精美,“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秋水靜觀山”,這副三楹聯生動地表達了園中的生活情趣。
寄暢園也是明代名園,建於無錫的錫山與惠山之間,它的藝術風格及造園手法和建在鬧市中的拙政園很不相同。寄暢園麵積隻有1公頃,為拙政園的四分之一,所以布局十分簡潔,建築也不多。但它通過巧妙的設計把園外錫山、惠山的自然風光借進園內,合成為完整的景觀,使人的視覺完全不受狹小園界的局限,成功地擴大了空間的感受。寄暢園裏的掇山疊石也很出色,假山與真山渾然一體。
寄暢園還巧借了牆外的二泉伏流,創造出曲澗、澄潭、飛瀑、流泉等有趣的水景“八音洞”,澗穀宛如天開。泉流琤琮的水聲和岩壑共鳴同奏,獲得了如同八音齊響的美妙效果,曆來被視為園林疊山理水的典範。
53“萬園之園”圓明園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在大肆劫掠之後,焚毀了集中在北京西郊的圓明園。這是中國乃至世界園林史上的巨大損失。
圓明園是圓明、長春、萬春3園的總稱,所以也叫“圓明三園”。它占地五千餘畝,含景點140餘處,是清代皇家花園內容最豐富,景點最多的一個。
圓明園可稱為集錦式園林,有許多各具特色、不同功能的小園林。它們都取材於全國各地的著名風景園林,有選擇地予以再創造。在長春園裏還有一組歐洲式園林和人工水景,給人有集天下之美於一園的感覺。
圓明園曾有五大景區。一是用於處理朝政為主的行宮區,建有恢弘的正大光明殿、勤政親賢殿、保合太和殿等。二是為王室居住與宴遊賞樂的後湖區,設有“九州清晏殿”、“嗔德堂”、“鏤月開雲”、“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杏花春館”、“曲院風荷”、“四宜書屋”等。三是宗教活動區,有“西峰秀色”、“同樂園”、“天神台”、“文淵閣”、“武陵春色”、“彙芳書院”等。四是賞心遊樂區,或叫福海湖景區。湖心有“蓬島瑤台”,四周湖岸有“湖山在望”、“一碧萬頃”、“別有洞天”、“接秀山莊”、“方壺勝境”等。五是模擬農村景象的景區,設有“天宇空明”、“若帆之閣”、“紫雲山房”、“魚躍鳶飛”、“關帝廟”、“課農軒”諸景點。此外還有海市蜃樓式的“海嶽開襟”,仿效歐式建築的西洋樓,以及婉約多姿的“天地一家春”等景點。
54馬賽公寓
1952年在法國馬賽市郊建成了一座舉世矚目的超級公寓住宅——馬賽公寓大樓,它像一座方便的“小城”。
這座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大樓,長165米,寬24米,高56米。地麵層是敞開的柱墩,上麵有17層,其中1~6層和9~17層是居住層,可住337戶1 600人。這裏有23種適合各種類型住戶的單元,從單身漢到有8個孩子的家庭都可找到合適的住房。大部分住戶采用“躍層式”的布局,有獨用小樓梯上下連接;每3層隻需設1條公共走道,節省了交通麵積。
大樓的第七八兩層是商店和公用設施,包括麵包房、副食品店、餐館、酒店、藥房、洗衣房、理發室、郵電所和旅館。在第17層設有幼兒園和托兒所,屋頂上有兒童遊戲場和小遊泳池,第17層與屋頂之間有坡道相通。此外,屋頂上還有健身房、供居民休息的地方和電影場。沿屋頂周圍還布置了一條長300米的跑道。這座公寓大樓不僅解決了300多戶人家的住房,同時還滿足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馬賽公寓的外觀是大量重疊的陽台,陽台的側麵牆上塗了紅、綠、黃等鮮豔的色彩。地麵層上的架空支柱上粗下細,並把每組雙柱叉開成梯形,混凝土表麵不做粉刷,留有木模板的木紋和接縫,顯得粗獷有力。
55後現代建築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現代建築席卷全球,形成了所謂“國際式”的風格。這類建築大都是簡單的幾何形體,外麵用輕靈的大玻璃或別的材料包裹起來,沒有細部裝飾,外表顯得光禿禿。與此同時,建築師們又在進行多種建築風格的探索,形成了“後現代建築”新流派。
後現代派認為現代建築太貧乏,太單調太千篇一律,缺乏藝術感染力。他們主張建築要裝飾,“建築是帶有裝飾的遮蔽所”,提倡建築要走向大眾化,可以各行其是,這樣才能使建築多樣化。所以,後現代派的建築師重視研究各民族的、各地方的多種多樣的傳統建築文化,從曆史式樣中去尋求靈感,密切結合當地環境,以便做出廣受大眾歡迎的建築來。
1978年在美國新奧爾良市建造的意大利噴泉廣場,是後現代派的典型作品。噴泉廣場原址是當地群眾舉行慶典的地方。設計人查爾斯·穆爾用意大利文藝複興式的建築片斷組成了一個弧形廊子,圍繞著一個24米長的石頭鋪砌的意大利地圖,具有明顯的象征性。
同年,菲利普·約翰遜設計的紐約電報電話公司大廈,是後現代派的大型公共建築的實例。大廈基部式樣取自15世紀一座意大利小教堂,頂部的設計受文藝複興“巴洛克”風格的啟示,有人說他的設計靈感來自老式座鍾。
56象征主義建築
1920年愛因斯坦天文台在德國波茨坦市建成。這是為了研究相對論建造的。建築師門德爾鬆把深奧的相對論作為建築表現的主題。他用混凝土和磚塑造了一座混混沌沌的多少有些流線型的體形,上麵開出一些形狀不規則的窗洞,牆麵上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突起。整個建築造型奇特,表現出一種神秘莫測的氣氛,象征著相對論這一偉大的科學理論。
具有象征主義思想傾向的建築師們,常把建築設計看做是個人的一次精彩表演,他們強調表現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喜歡采用奇特、誇張的建築形體來表現某些思想,象征某種精神。五六十年代這種傾向很是活躍。
1950年,由柯布西耶設計的朗香教堂建成,它的形狀獨特離奇,舉世震驚。這是一座建造在法國偏僻山區中的、帶有宗教傳說的小教堂,但是它既沒有鍾樓,也沒有十字架,初看之下,人們不知道他是一幢什麼房屋。隻有那些身臨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這是一座具有極其濃厚的宗教氣氛的教堂。建築師在這裏運用了許多不同尋常的象征性的手法:卷曲的南牆末端挺拔上升,似乎指向天國;房屋沉重而封閉,暗示它是一個安全的庇護所;東麵長廊開敞,意味著對廣大朝聖者的歡迎;牆體的傾斜,窗戶的大小不一,室內光影的暗淡神秘等等,都營造了宗教氣氛,使它成為一座與眾不同的教堂建築。
57高技術建築
在現代建築中,出現了一種不僅注重采用新技術,而且注重在美學上極力表現新技術的傾向。具有這種傾向的建築師,主張用高強度鋼、硬鋁、塑料和各種化學製品等新材料來製造體重輕,用料少,既能快速裝配又能靈活拆卸或改建的房屋。它的具體表現多種多樣。
1976年在巴黎落成的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是在高技術傾向指導下建築起來的作品。它有現代藝術博物館、圖書館、工業設計中心和音樂與聲樂研究所4組建築。前3組建築集中安排在一幢長168米、寬60米、高42米的6層樓中;音樂與聲樂研究所布置在南麵小廣場地底下。這座大樓不僅結構暴露,連設備也全部暴露。在東麵沿主要街道的立麵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各種管道:紅色的代表交通設備,綠色的代表供水係統,藍色的代表空調係統,黃色的代表供電係統。西麵朝著廣場,由幾條有機玻璃的巨龍組成:一條是由底層蜿蜒而上的自動樓梯,其餘幾條是水平方向的多層的外走廊。
文化建築大多有典雅的外貌、安靜的環境和使人肅然起敬的氣氛,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卻不是這樣的。它從廣場以至內部的展品全部是自由開放的。廣場就像一個平常的街邊廣場一樣,展品也沒有一定的布置方式,參觀者有時會出其不意地發現自己竟站在一件著名展品對麵。
這座建築物的結構設計得很巧妙,它使用了一種套筒裝置,使各層樓板能自動升高或降低,各層的門窗和隔牆也可以自由移動或取舍。因而房屋的內部空間極端靈活。正是為了保證它的靈活性,才把電悌、樓梯和各種設備全部放在房屋外麵了。
58粗野主義建築
粗野主義建築來自20世紀50年代初的英國。它主張使用不抹灰的鋼筋混凝土構件,這樣不僅經濟,還有一種毛糙、沉重與粗野的風格,給人一種不修邊幅但很有力度的感覺。
倫敦南岸藝術中心和倫敦國家劇院,像一件巨大而沉重的雕塑品,巨大的房屋部件,連同粗大而毛糙的混凝土橫梁粗魯地碰撞在一起,成為“粗野主義”的傑作。
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工程館,是一座包括講堂、工作室和車間的大樓。在這裏,建築的功能、結構、材料、設備和交通係統都清楚地暴露了出來,外觀形式直率。如在方方正正的高樓下麵,伸出2個巨大沉重的混凝土形體,是兩個階梯教室。
59草原式住宅和有機建築
在第一代現代建築大師中,美國人賴特走著一條獨特的道路。他十分欣賞美國西部地方建築那些自由靈活的布局形式,在此基礎上,創造了富有田園風味的“草原式住宅”。
草原式住宅最初大多建於芝加哥郊區的森林中或是密執安湖濱。它的平麵常做十字形,以壁爐為中心,把起居室、書房、餐室都圍繞著壁爐布置,臥室常放在樓上。房間的大小、高低不同,做到既分隔又連成一片。房子一般為兩層樓,出簷較大,強調水平體形。從外表看,牆體、屋頂、排簷、陽台和花台所組成的水平線條,以垂直的大火爐煙囪統一起來,形成舒展自然的風格。1902年在芝加哥郊區建造的威利茨住宅,1907年在伊利諾州河穀森林區建造的羅伯茨住宅,都是草原式住宅的代表作。
後來,賴特所提倡的“有機建築”是草原式住宅的發展,有機建築就是自然的建築,是屬於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使建築物“從地裏長出來,迎著太陽”。1936年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茨堡市郊區建造的“流水別墅”,是有機建築的著名實例。它建造在一個地形起伏、林木茂盛的風景點。一條溪水從房下穿過,又從岩石上跌落下來,形成一個小小的瀑布,別墅高的地方有3層,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層層樓麵和陽台懸伸出來的一個個大托盤,牆壁用石頭或玻璃做成,輕重、虛實交錯。
60裝配式建築
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建造房屋可以像生產機器那樣,成批成套地製造。隻要把預製好的房屋構件,運到工地裝配起來就成了。
裝配式建築在20世紀初就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到60年代終於得以實現。英、法、俄等國首先作了嚐試。由於裝配式建築的建造速度快,生產成本低,很快風靡全球。
早期的裝配式建築外形比較呆板,千篇一律。後來人們對它進行了改進,增加了靈活性和多樣性,使裝配式建築不僅能夠成批建造,而且式樣豐富。美國有一種活動住宅,是比較先進的裝配建築,每個住宅單元就像是一輛大型的拖車,隻要用特殊的汽車把它拉到現場,再由起重機吊裝到地麵墊塊上,和預埋好的水道、電源、電話係統相接,就能使用。活動住宅內部有暖氣、浴室、廚房、餐廳、臥室等設施。活動住宅既能獨成一個單元,也能相互連接起來,連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