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化常識7(1 / 3)

曆 史

1史前史

史前史約在800萬年前到公元前2070之間。從800萬年前的雲南臘瑪古猿化石,到300萬年前的湖北南方古猿的牙齒化石,直到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化石,證明著中國這塊土地上早期人類進化的遺跡。此後經過漫長的歲月,由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豐富多彩的石器文明遺跡勾畫出夏王朝以前中國先民的文明化過程。

2人工取火

約50萬年前,人類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能,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在英國克拉克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火加工過的火矛,可能是獵取大動物的有力武器。人類最早使用的大概是天然火,後來才發展到人工取火。有的學者認為,約50萬年前,人類已掌握了生火技能。火的使用,使人吃的食物變生食為熟食。另外,火的使用又可供禦寒取暖、驅趕野獸。人工取火的發明,在人類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3周口店遺址

在中國境內的人類遺址中,材料最豐富也最係統的是北京人遺址,它位於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中,距今約20~70萬年。北京人遺址的堆積物厚40米以上,主要由石灰岩碎塊和黏土、粉砂等殘積物構成,堆積物中留有北京人用火的灰燼,表明這裏已有早期人類活動。北京人化石包括頭蓋骨6個,頭骨、麵骨碎片12塊,下頜骨15塊,牙齒157枚等。北京人洞穴中還有10萬多件石器和石片,以及大量的動物化石。北京人就是用石器還有骨器、木棒進行生產勞動的。北京人洞穴中還發現用火的痕跡,有木炭、灰燼、燒石、燒骨堆積。北京人頭蓋骨的發現以及石器和用火痕跡,使直立人的存在得到肯定,從而基本上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4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1973年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是長江下遊以南的一種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發達,有耜、鏃、魚鏢、哨、錐、匕、鋸形器等器物,磨製精細,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有圖案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堪稱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在其遺址第4層較大範圍內,普遍發現稻穀遺存,是迄今中國最早的稻穀實物。農具除石斧等石質工具外,最有特色的是大量使用骨耜。主要建築形式是栽樁架板高於地麵的幹欄式建築。這個遺址距今有六七千年。

5盤庚遷都

殷從公元前14世紀末至公元前11世紀作為商代後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曆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一個都城。

商朝從成湯建國到盤庚執政,曆經5次遷都。這樣頻繁的遷徙對於國力也是有影響的。自盤庚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殷(河南安陽小屯)後,定居下來,此後直到商朝滅亡的270多年間,未再遷都。

商都遷至殷後,勵精圖治,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發展。盤庚遷殷是商代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後,殷城開始荒蕪,變成廢墟,慢慢被埋在地下,後人稱為殷墟。殷墟被發現以來,已從墓內挖掘出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大部分為商代青銅器和陶器。司母戊大方鼎為商代青銅器珍品,是世界最大的青銅器。殷墟還出土了15萬片以上的甲骨文卜辭,反映了殷商文化高度進步的史實,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

6牧野之戰

公元前1046年年初,武王在其他封國的軍隊的配合下,親率大軍,東渡孟津,開始討伐紂王。武王所到之處,各地紛紛歸附。2月5日,聯軍在殷都的郊外牧野與紂王的大軍決戰。由於民心的歸向,紂王的軍隊紛紛倒戈幫助武王。武王很快攻進朝歌,紂王在鹿台自焚身亡。殷商滅亡。

7齊桓公確立霸業

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齊桓公開始了其霸業。齊桓公首先與周室結親,向諸侯表明自己與周天子的親近關係。之後,齊桓公又以尊崇周天子為口號,爭取各國諸侯的支持。先是以幫助宋國安定政局為由,借天子之名在北杏(今山東東阿)召集諸侯會盟。之後以遂國為突破口,殺雞鎮猴,終於製服了魯國。隨後又軟硬兼施,把鄭國和衛國拉入同盟,到齊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齊桓王的霸主地位終於得到了各諸侯國的認可,齊國稱霸中原的時代開始了。齊國通過改革,國力強盛,齊桓公救愚扶危,幫助燕國打敗山戎侵略,救助邢國和衛國,得到諸侯擁護。後來通過“召陵之盟”,打擊了楚國北進的鋒芒,暫時消除了楚對中原諸侯的威脅。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從此,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霸主,狹天子以令諸侯。史稱“齊桓公史霸”。

8商鞅變法

公元前352年,秦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為進一步鞏固秦國的變法成果,加強中央集權,商鞅於公元前350年再次變法。“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製,就是把標誌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土地國有;確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所有製,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賣。普遍推行縣製,將縣一級的行政機構推行至全國,成為地方政權的基本組織形式。每縣設縣令、縣丞和縣尉,縣令是全縣最高行政長官,將地方政權和兵權集中到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統一度量製度,便利了地區間的商業往來,並對賦稅製和俸祿製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按戶、按人口征收軍賦,為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提供了保障。變法獲得了巨大成功,秦國國力變法之後大為增強,為秦統一六國創造了條件。

9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史書除《秦紀》以外,六國史書一律燒掉;《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餘書由郡守監督燒毀,醫藥、卜筮、種樹的書不在燒毀之列。經過這場大規模的焚書運動,民間所藏,其實就是六國貴族之家所有的百家書籍,幾乎蕩然無存;而僅存於秦朝官方的,則在後來項羽的大火中化為灰燼。顯然,這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摧殘程度,是難以估量的。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侯生和盧生等人為秦始皇求仙藥不得,就設法尋找客觀原因逃避罪責。他們先說有惡鬼作怪,令始皇不定其行蹤;後又譏議始皇貪婪權勢,剛愎自用,不用博士而專用獄吏,聲稱不值得為他尋求仙藥,並最終相約逃亡。始皇大怒,遷怒於博士,下令禦史立案查辦。以李斯為首的官吏對喜歡議論時政的儒生進行報複。儒生們在壓力之下又不得不相互舉報揭發以逃避責任,結果,受牽連的460多人都在鹹陽坑殺。那時所說的儒生,泛指知識分子,包括方士,所以,被活埋的並不都是儒家學者。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嚴重摧殘了古代文明,而且也開了中國古代封建製度下君主專製主義最惡劣的先河。

10文景之治

劉邦雖然稱帝,但即位之後還是年年出征,整個國家仍以武備為主。所以,漢朝的政治,實際上從呂後臨政時,才走入真正的安定。但因為呂氏與劉氏的矛盾存在,人心未定。直到文帝繼位,國家的政治中心才基本上轉向了經濟建設,也就是所謂的“休養生息”政策的落實階段。文帝的基本政策是,以農業為主,輕徭薄賦,約法省禁。為了減輕農民負擔,鼓勵農民種糧,文帝先是把十五稅一的田租改為三十稅一,後來索性免收田租,直到景帝時才恢複了三十稅一。為了減輕徭役,文帝下令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國,以免戍卒的運輸之苦。對於匈奴的政策,也是以和親為主,避免戰爭的發生。文帝本人也以身作則,在位期間沒有進行過大的工程,並且日常生活也頗為節儉。文帝還廢除了連坐法,同時也比較重視意識形態方麵的工作,從各個方麵維護了國家的穩定。

景帝繼位後,繼承了文帝的政策,同時也有所改進,比如減輕了板笞之法,允許對於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出現冤獄等。所以,文帝、景帝統治的39年社會相對安定,經濟趨向繁榮,較為富足,史稱“文景之治”。

11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以少勝多,在官渡擊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公元199年,袁軍進駐黎陽。公元200年正月,曹操為免腹背受敵,先東進徐州,擊潰與袁紹聯係的劉備。爾後又進占官渡,築壘堅壁,嚴陣以待。2月,袁紹軍進占黎陽。顏良渡河包圍白馬。4月,曹操設計於白馬斬殺顏良。袁紹急統軍渡河追來,曹操於南阪設伏,斬袁將文醜。曹操這才歸軍官渡嚴守。7月,袁紹派劉備等擾亂曹軍後方,曹操派兵擊破劉備等,安定了後方。8月,袁軍逼近官渡與曹軍對峙。

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曹軍堅守不退,準備尋機破敵。10月,袁紹派淳於瓊率兵1萬多押送大量糧食屯集於烏巢。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告知袁軍實情。曹操果斷地決定留曹洪等人守官渡,親率5 000步騎兵偷襲烏巢,全殲守糧袁軍,斬淳於瓊,燒毀全部屯糧,並大敗袁紹派來的救兵。

消息傳來,袁軍內部分裂,張郃、高覽率所屬投降曹洪。曹操回軍官渡,全麵反擊,徹底擊潰袁軍,殲敵7萬餘人。袁紹父子率800騎兵逃回河北。公元202年5月,袁紹鬱憤而死。不久,袁氏的殘餘勢力也被曹操消滅。

12八王之亂

西晉初建,晉武帝司馬炎大封同姓諸侯王。太熙元年(290年),武帝死,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元康元年,武帝後族楊氏與惠帝後族賈氏為爭權衝突激烈,皇後賈南風聯合楚王司馬瑋、汝南王司馬亮發禁軍圍殺太尉楊駿,廢楊太後,以司馬亮輔政。旋即,賈後又讓惠帝密令楚王瑋殺掉亮,賈後又以“擅殺”罪名殺掉瑋,從而奪得大權。此後,趙王倫又捕殺賈後,廢掉惠帝而自立。齊王冏在許昌、成都王穎在鄴(今河北臨漳),訶間王顒在關中,相繼起兵計倫。戰火從洛陽迅速遍及大河南北和關中地區。在戰爭中,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河南王顒、成都王穎先後被殺。永興三年(公元306年)東海王越毒死惠帝,立皇太帝司馬熾為帝,是為懷帝。至此,這場持續16年的西晉“八王之亂”結束。

13巨鹿大戰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去救被秦兵圍困的趙國巨鹿。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駐兵不進。項羽建議引兵渡河,與趙軍裏應外合,以解巨鹿之圍。宋義不同意出擊。項羽殺掉宋義,諸將懾服,楚懷王因此封項羽為上將軍,率軍進抵巨鹿,擊破20萬秦軍,生擒秦將王離,斬殺蘇角。項羽從此威震諸侯,成為諸侯上將軍,統領諸侯之兵。

14秦晉淝水之戰

西晉滅亡後,司馬氏在江南建立東晉。黃河流域成為北方各族爭奪統治權的戰場。公元382年,前秦統一北方。建元十九年(383)七月,前秦苻堅大舉攻晉。八月,百萬大軍南下,水陸並進。九月,苻融率軍進攻壽陽(今安徽壽縣)。東晉派謝石、謝玄率軍前往迎敵。十月,秦軍攻下壽陽,駐兵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淮河支流洛河)。苻堅派東晉降將朱序勸降晉軍。朱序卻建議謝石利用秦軍尚未集中之機出擊。十一月初謝石命前鋒劉牢之率精兵渡過洛澗擊敗秦軍。秦軍退逃回壽陽。晉軍乘勢水陸並進,屯軍於淝水東岸,與秦軍隔水相望。十一月二日,苻堅打算趁晉兵渡河之機出擊。但由漢人及各族被奴役者組成的秦軍不願再戰,紛紛後退。晉兵乘勢渡河猛攻。秦軍潰不成軍。淝水之戰以前秦的慘敗和東晉的大捷而結束。

15鴻門宴

漢元年(前206)十月,劉邦率軍進駐霸上(今陝西西安東)。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十一月,劉邦在霸上當眾與各縣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廢除秦朝苛法。劉邦因此奠定民眾基礎。不久,項羽率40萬大軍攻入函穀關,進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準備討伐劉邦。謀士範增勸說項羽立即攻擊劉邦。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素有交情,當夜策馬密告張良。劉邦采納張良意見親赴鴻門向項羽表示恭敬。席間,範增用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猶豫不決。範增於是指使項莊來席前舞劍助興,尋找機會殺掉劉邦。項伯見此情況,也拔劍起舞,用自己身軀保護劉邦。後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在樊噲等人的護衛下,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得以脫身。

16絲綢之路

西漢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正式開辟了中國與歐亞各國的陸地交通路線。當時,從長安經甘肅武威抵達敦煌,再從敦煌出發通往歐亞各國的商路有兩條:一條沿昆侖山北麓經今新疆境內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南部經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內)、安息(今伊朗)諸國再抵達地中海,或南行至身毒(今印度),此為南道;一條沿天山南麓西行經今新疆境內翻越蔥嶺北部經大宛(今費爾幹納盆地)、康居(今撒馬爾罕附近)、奄蔡(臨今裏海)諸國,再西行抵達大秦(羅馬),此為北道。北道和南道都在高山、沙漠和高原之間蜿蜒伸展,使節、求法高僧和駝商隊伍往來其間,主要貨物是絲織品,也有寶石、香料、藥材和玻璃器具等。這就是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歐亞大陸的中國、安息、希臘、羅馬、大食和馬其頓等聯係起來,在古代中西內陸貿易活動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幾千年來,中國和歐亞各國人民沿著這條長達幾千千米的絲綢之路進行了極為豐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17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直取荊州,意圖消滅劉備。劉備派諸葛亮過江聯合東吳共抗曹軍。孫權接受建議聯劉抗曹,赤壁之戰爆發了。曹操大軍雖然人多,但遠來疲憊,士兵又不習水性,因而不敵孫劉聯軍。曹操把軍隊移到烏林,與對方隔江對峙。黃蓋詐降,用火攻燒毀曹操營寨。周瑜率大隊水軍乘勢從南岸進攻,曹軍大敗,曹操隻得率領軍隊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這時,孫劉聯軍水陸並進,把曹軍追逼到南郡(江陵)。曹操帶兵北撤回師。赤壁大戰最終以曹操失敗而告終。赤壁之戰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後,三國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三國鼎立的局麵由此形成。

18科舉製度的確立

公元610年(大業六年),隋煬帝楊廣創進士科,正式確立科舉製度。北朝後期,九品中正製已趨於衰落。文帝建隋後,廢除九品中正製,選官門第實行分科舉人的科舉製度。583年(開皇三年),詔舉賢良,598年(開皇十二年),詔以誌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煬帝即位後,於607年(大業三年),按十科舉人,即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優美、才堪將略、膂力驍壯等十科舉人。大業五年(609年),又以“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驍壯、超絕等倫;在官謹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禦”等四科舉人。

610年,煬帝又置明經、進士二科,以試策取士,這是我國科舉取士的開始,由此確立的科舉製度擴大了官吏來源,改善了官吏素質也為普通人士入仕開辟了道路,並對以後1 500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貞觀之治

貞觀元年(627年)到貞觀二十三年是唐太宗在位時期。自唐朝統一全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麵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奠定了立國基礎。唐太宗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得以快速恢複,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政治上,他整飭吏治,健全律法,選賢任能,從諫如流,取得顯著的成效。在與邊境諸民族的關係上,他采取“偃武修文,中國自安,四夷自服”的政策,反對窮兵黷武,東征西討,邊防矛盾得以緩和,社會安定,秩序井然,出現了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無複盜賊的興旺景象。這段時間最主要的特點是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後世史官將這段盛世譽為“貞觀之治”。

20開元盛世

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是唐朝極盛的時期,曆史上稱這段時期為“開元盛世”。

玄宗效法唐太宗,注重用賢和納諫,對於朝中名臣,玄宗區別對待。他重用姚崇、宋璟、張說等人為相,傾心從諫,對宋璟的諫諍,積極采納。這就使玄宗的統治核心能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玄宗對朝三暮四的政客則遠調或罷官,消除了朝廷內部的不安定因素。玄宗重視裁汰冗員,整頓吏治。開元五年(717年)恢複諫官、史官參加宰相議事的製度,為了從根本上澄清吏治,玄宗製訂了《開元格》、《開元新格》等,又派人編纂了係統完整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對懲治貪官、穩定社會秩序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證。

在經濟方麵,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玄宗主要采取了4項措施。首先,打擊豪門士族,爭奪土地勞力。收回大量私田,分給無地農民使用,增加了國庫收入,緩和了社會矛盾;第二,改革食實封製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減輕人民負擔;第三,玄宗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禁鑄佛像,禁抄佛經,沉重打擊了佛教勢力,擴大了中央政府的稅源;第四,發展農業。玄宗采取與民休息的寬容政策,隻修水利,發展屯田,農業十分發達。

玄宗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以改善民族關係,維護國家統一。開展與東突厥的邊境貿易,進行經濟交流;為了改善和奚族、契丹族的關係,還把兩個公主嫁給奚族、契丹族兩個首領。開元年間和睦的民族關係對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1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即位後,在趙普的建議下,著手解除禁軍宿將的兵權。961年閏3月,他首先罷免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侍衛馬步軍指揮使韓令坤的兵權。7月,趙匡胤又設晚宴請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禁軍宿將飲酒。酒席上,趙匡胤用威脅和利誘相結合的手段,迫使這些將領交出了手中的兵權。自此,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之職遂廢,其他軍職則另選一些資曆較淺、威望不高、易於駕馭的將領擔任。這在曆史上被稱為“杯酒釋兵權”,是避免禁軍將領發動兵變奪取政權而采取的政治舉動。969年,趙匡胤故伎重演,又宴請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讚、楊廷璋,勸使罷鎮改官,以消除藩鎮割據的後患。

22靖康之變

公元1125年10月,金下詔進攻北宋,發兵兩路,直逼開封。寧徵宗趙佶驚慌失措,忙傳位於太子桓,是為欽宗,趙佶為太上皇。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很快攻克太原。閏11月,又攻陷宋朝都城開封。12月,趙桓奉上降表,向金求和。金官員入城,檢視府庫,拘收文籍,將92個內藏庫中170年來積攢的金銀錦綺寶貨全部查封,又借口“恐四方聞京城陷而生變”,要宋廷收取民間武器以防備人民反抗,索取犒軍絹1 000萬匹,金100萬錠,銀1 000萬錠等。趙桓一麵下令搜刮民間金銀,一麵分遣朝臣到河北、河東,命令各州縣開城降金。次年正月,金軍再次要求趙桓到金營,並稱等金銀交足後再放回。趙桓被拘留。遂下詔增派大臣24人,進行搜刮,發掘宗室、國戚、內侍、僧道、娼優等家藏金,但仍無法湊足金人要求的金銀數量。金軍除索取金銀絹帛之外,還搜刮皇帝禦璽、儀仗、天下州府圖、樂器、祭器及各種珍寶古器,擄走百工、技藝、婦女、內侍、僧道、醫卜、娼優和後妃親王等貴族。趙佶也被押送金營。全軍下令廢掉趙佶、趙桓二位皇帝,立張邦昌為帝,國號楚為其傀儡。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押趙佶、趙桓二帝和趙氏皇室大臣3 000餘人以及擄掠所得大量金銀財寶,儀仗法物、圖籍文書等,北歸金朝。史稱此事件為“靖康之變”、“靖康之難”或“靖康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