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龐貝古城
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維蘇威火山突然噴發,火山噴出的岩漿直衝雲霄,鋪天蓋地地降落在龐貝城。幾小時之內,6米厚的火山灰、泥石流就毫不留情地把這座生機勃勃的古城埋沒得無影無蹤了,整個龐貝城變成萬人塚,同時還有埃爾科拉諾、斯塔比奧兩座城一起被毀。從1860年以後,經過大規模發掘,龐貝古城如今已重見天日。
48無遮大會
7世紀,印度戒日帝國國王在曲女城的恒河岸邊舉行無遮大會,會期共75天。國家拿出大量財物分別向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等教徒以及乞丐布施。參加者到河中沐浴,借以淨身、滌心、潔口。當時正值唐朝高僧玄奘在印度,被戒日王邀請赴會,獲得很高聲譽。這種大會每5年舉行1次,屆時各種教派人士可以自由闡述其宗教觀點。8世紀哲學家商羯羅曾在印度東、西、南、北四方分別建立一所寺院,鼓勵僧人賢哲在法會上交換觀點,這一製度一直延續下來。每隔3年,分別在恒河邊的哈德瓦、西帕利河邊的鄔衍那、戈達瓦裏河邊的納西克和恒河與朱木拿河彙合處的阿拉哈巴德等4處輪流舉行。
49瑪雅文明繁榮
3~16世紀,生活在中美洲的瑪雅人創造了燦爛的瑪雅文化。瑪雅文化發展和傳播的主要區域有尤卡坦半島、恰帕斯東部、危地馬拉大部及洪都拉斯等地。3~9世紀是瑪雅文化的古典時期,其中以7~8世紀文化最為豐富,堪稱瑪雅文化的黃金時代。但9世紀末以後,古典文化中斷。10世紀末,瑪雅文化在尤卡坦半島北部奇欽·伊查又發展起來,進入後古典時代。瑪雅人的城邦有宮殿和神廟,且神廟多為金字塔形或梯形。祭司控製著瑪雅人的生活。他們在祭司學校中教授象形文字、曆史、占卜等,其中有的還是官員、學者,天文學家。瑪雅人在數學和曆法方麵有過傑出的成就,他們使用數學符號0的時間比歐洲人早800年。1546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尤卡坦半島,瑪雅人和瑪雅文化慘遭塗炭,隻有塔赫·伊查城保持獨立一直到1691年。
50哥倫布航海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曆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自此,西方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建立了海上霸業。
哥倫布出生於熱那亞,自幼參加航海活動。哥倫布先後4次遠航美洲: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率船3艘、船員87人從巴羅斯港出發,橫渡大西洋,經過69天的艱苦航行,在海地北部建立了埃斯帕諾拉據點。1493年9月25日,哥倫布率船17艘、船員1 500餘人,從巴羅斯港出發開始第2次西航,發現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買加等地。1498年3月30日開始第3次西航,曾抵特裏尼達島,並到達了南美大陸北岸的俄利諾科河口附近。1502年5月9日,哥倫布率自費建立的船隊進行最後一次航行,到達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巴拿馬等地,1504年11月返回西班牙。
51麥哲倫環球航行
麥哲倫是葡萄牙的探險家。在他青少年時代,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開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道。麥哲倫在進行環球航行前,已經到過印度、非洲和東南亞。他了解到,香料群島(印度尼西亞東部的馬魯古群島)以東還是一片大海,他猜測,這片大海的東麵一定是新發現的美洲。他堅信大地是圓形的,盼望環球航行。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奉西班牙政府之命,率領船隊從塞維利亞的聖盧卡爾港起航,開始環球航行。船隊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次年10月底經南美大陸和火地島間的海峽,進入南海。由於沿途風平浪靜,故命名為太平洋。爾後繼續西行,經過3個多月的航行,於1521年3月16日抵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由於參與當地內爭,為當地居民所殺。餘下船員繼續西行。12月,唯一幸存的“維多利亞”號滿載香料歸航。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北上。1522年9月6日抵達塞維爾港,生還者18人。至此,首次環球航行宣告成功。麥哲倫及其船隊的環球航行充分證明了地圓學說。
52達·伽馬遠航亞洲
1460年,瓦斯科·達·伽馬出生於葡萄牙。1497年7月他奉葡王羅努埃爾之命,率船隊從裏斯本起航,循迪亞士航線經馬德拉群島和佛得角群島,11月又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航行。翌年3月抵達非洲東岸,5月20日抵達印度西部海岸的卡利庫特港,開辟了歐洲通往亞洲的新航路。1499年9月,船隊滿載香料、寶石、絲綢返回裏斯奉,葡王授予他“印度洋海軍上將”和“閣下”稱號。1502~1503年,達·伽馬第2次赴印度,炮轟卡利庫特城,擊潰阿拉伯船隊。1524年被任命為葡萄牙駐印度總督。同年4月達·伽馬第3次東航,12月因病死於印度柯欽。
53荷蘭航海家發現複活節島
1722年4月7日,荷蘭西印度公司的一支船隊首次踏上了太平洋上一個遠離大陸的火山島。因為那天是複活節,船長羅格維恩便把這個島命名為“複活節島”。複活節島上到處都是麵向大海的巨大半身石雕人像,總共600多尊。石像高約7~10米,重達90噸,最大的一尊高達22米,約400噸重,其中一頂帽子就有30噸重。這些巨石像幾乎都是長臉,長耳朵,雙目深陷,濃眉突嘴,鼻子高而翹,手放在腹前,麵朝大海昂首凝視,神色茫然。19世紀後期複活節島上的最後一個原始土著也被奴隸販子擄走,揭開複活節島石像之謎的鑰匙完全丟失了。
54英國人開始販賣非洲奴隸
最早在西非尼日利亞從事黑人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從奴隸販賣中獲得的利潤引起歐洲其他國家殖民者的貪欲。1530年第一批英國船隻到達貝寧河,英國人從此同尼日利亞發生聯係。1562年約翰·霍金斯從塞拉利昂販運300奴隸到海地。這是第一個英國人從非洲販運黑人奴隸到美洲。從此英國在尼日利亞的奴隸貿易大肆發展起來。
55裏昂紡織工人罷工
18世紀時,裏昂是法國第3大城市,居民有8.5萬人,絲織業在工業中居於首位。當時裏昂的絲綢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譽,但少數紡織品商人控製了裏昂絲織工業,他們掌握著紡織品的進出口貿易。這些大絲商向作坊主提供原料,規定手工的工價,收購絲織品,轉手出賣。紡織品商人把工價定得很低,紡織工人的生活難以維持。1744年,裏昂紡織工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罷工。當時的地方行政長官寫道“他們既不劫掠,也不殺人,但是他們都強製商會會長在他們所口述的命令上簽字。”罷衛遭到殘酷鎮壓,許多工人被送去服苦役。
56波士頓爆發傾茶事件
18世紀後期,北美人民掀起了大規模的反英鬥爭。從1770年起,北美人民針對英國殖民當局的茶葉進口稅,又掀起不飲茶運動,以示抗議。1773年12月,東印度公司滿載茶葉的船隻開進波士頓港。12月16日晚,“波士頓茶黨”的一些人喬裝成印第安人,潛上東印度公司的茶船,把茶葉全部傾倒到大海之中。這就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57《獨立宣言》發表
隨著英國殖民者與北美人民矛盾的激化,大陸會議設立了一個由托馬斯·傑斐遜、本傑明·富蘭克林等5人組成的委員會,開始起草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草案得以通過,這就是有名的《獨立宣言》。《獨立宣言》開篇寫道:“人人生而平等,有生命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並正式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與英國斷絕一切政治上的附屬關係,成為完全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獨立宣言》的發表標誌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7月4日因此成為美國的國慶日。
58《人權宣言》發表
1789年8月26日,法國製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和公民權利的宣言》,它後來被稱為《人權宣言》。《人權宣言》共有17條,開頭宣稱:“人在權利上是生來並永遠平等的。”《宣言》宣布法律必須是人民共同意誌的表現,確定了人民主權的原則,宣布取消等級差別與封建特權,確認公民平等,言論、信仰和出版自由。《人權宣言》是在法國啟蒙思想、美國《獨立宣言》的影響之下產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成為法國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的革命口號。法國《人權宣言》在當時極大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緒,是法國革命的綱領性文件。
59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中失敗
滑鐵盧是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以南20千米處的小村。1815年6月,拿破侖一世與反法同盟聯軍在這裏進行了最後的決戰。拿破侖敗北並被終生流放。滑鐵盧也因此聞名於世。
1813年10月,拿破侖在萊比錫一戰中失敗。1814年3月,反法聯軍兵臨巴黎。拿破侖被迫宣布退位,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登上了王位。波旁王朝倒行逆施,使法國人心浮動,在維也納舉行的反法聯盟因各國利益衝突而爭吵不休。這種情況下,拿破侖於1815年2月26日秘密逃離厄爾巴島。3月,拿破侖回到法國。拿破侖歸國獲得了法國農民和士兵的熱烈歡迎,一路上幾乎未遇到任何抵抗。20日,拿破侖進入巴黎。路易十八再次出逃,拿破侖重登皇位。他這次執政前後不過100天左右,史稱“百日政變”或“百日王朝”。反法同盟聽到拿破侖重登皇位,再次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拿破侖。英、俄、普、奧、荷、比等國迅速結成第7次反法聯盟,集結了70萬大軍,準備進攻巴黎,拿破侖決定率領征集到的18萬人的軍隊實行以攻為守,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6月18日,拿破侖與英荷聯軍在滑鐵盧會戰。兵力對比上聯軍就占了絕對優勢,法軍失敗。拿破侖逃回巴黎,再度退位。滑鐵盧之戰徹底結束了拿破侖稱雄的時代。這次,他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最後死在那裏。
60美國南北戰爭
1861~1864年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是美國曆史上唯一的一場內戰,交戰雙方為美國聯邦和美國南方邦聯,戰爭的主題是奴隸製。
19世紀50年代美國南方以黑人勞動為基礎的種植園經濟和北方以自由勞動力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黑人奴隸製的殘暴在美國社會上激起了巨大的憤怒。1860年11月,一貫主張取消黑人奴隸製的北方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總統,南方奴隸主感到末日即將來臨。1861年2月,南方蓄奴州在亞拉巴馬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公開分裂國家。4月,南方軍隊挑起了戰爭。
從總體實力看,當時此方勝於南方,但由於南方準備充足,軍隊訓練有素,致使北方軍隊遭遇失敗。林肯1862年頒布了解放黑奴的《解放宣言》和《宅地法》,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1863年,北方取得葛底斯堡大捷,扭轉了戰爭局勢。1864年,謝爾曼將軍率軍“向海洋進軍”,將叛亂諸州一分為二,南方陷於癱瘓。1865年春,羅伯特·李將軍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包圍,最後被迫投降,內戰結束。美國南北重新統一。
61巴黎公社
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以工人為主體的近30萬人的國民自衛隊,與梯也爾反動政府形成對立。1871年3月17日,梯也爾反動政府與國民自衛軍和群眾發生衝突。3月18日下午,巴黎所有政府機關全被國民自衛軍控製,巴黎工人取得了勝利,巴黎20萬市民在市政廳廣場舉行集會,同時也宣告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正式成立。
巴黎公社成立後,梯也爾政府於同年4月2日向巴黎發起進攻。5月21日,梯也爾軍隊攻入巴黎城內,守衛在巴黎拉雪茲神父墓地的200名巴黎公社戰士麵對近5 000名敵軍的進攻,浴血奮戰堅持了8天。梯也爾軍隊攻占墓地後,把被俘的戰士全部槍殺在墓地的一堵牆前。5月28日下午,巴黎的最後一個街壘也終於陷落,存在了72天的巴黎公社被法國資產階級扼殺在搖籃中。隨後,梯也爾軍隊在巴黎瘋狂屠殺了10多萬巴黎無產階級優秀兒女。
62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向塞爾維亞宣戰。8月1日,以英、法、俄為核心的協約國和以德、奧匈、意為核心的同盟國兩大集團的有關國家紛紛參加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到8月末,12個國家的1 700萬人卷入了眾所周知的全歐洲大戰,戰爭規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63俄國十月革命爆發
1917年11月7日(俄曆10月25日),俄國無產階級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在彼得格勒舉行武裝起義。經過激烈戰鬥,起義軍占領了冬宮。臨時政府被推翻,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了完全勝利。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勝利,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大大鼓舞和推動了各國人民爭取社會主義、爭取民族解放的革命鬥爭。11月28日,蘇維埃政府發表宣言,建議各交戰國談判停戰,締結和約。
64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電進攻波蘭,英、法隨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英、法對德宣戰後,英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南非也先後對德宣戰。意大利、日本、美國、芬蘭、挪威、瑞典、丹麥、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家宣布保持中立。但當初宣布中立的國家中,其後許多都相繼卷入了這場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發動的世界性侵略戰爭,後來發展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它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曆史規模最大的世界範圍的戰爭。
65諾曼底登陸
1944年上半年的世界形勢,對盟軍在西歐登陸並開辟戰場極為有利。羅斯福正式任命艾森豪威爾為西北歐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1944年4月,艾森豪威爾對英美空軍加以改組,統一指揮,利用戰略轟炸直接為登陸作準備。6月6日,曆史上最大的一次兩棲登陸作戰開始了,盟軍海陸空三軍猛轟德軍的沿海防禦陣地。到6日傍晚,盟軍已在歐洲大陸建立了牢固的立足點。德軍統帥部還調來4個師先後投入戰鬥,但對盟軍登陸沒有產生多少影響。6月底,盟軍已有100萬人在諾曼底登陸。此役,德軍損失近50萬人,損失坦克2 200輛、大炮1 500門。而盟軍僅陣亡36 976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66“冷戰”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把他們針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除了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活動,統稱為“冷戰”。戰後初期,美國憑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的優勢,企圖稱霸世界,與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展開全方位的爭奪。當時,兵戎相見與美國的根本利益不相符,於是美國選擇冷戰。1946年3月5日,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杜魯門主義”,和不久後的“馬歇爾計劃”都是西方國家執行“冷戰”政策的具體體現。
67柏林牆
柏林牆是東西方不可調和的冷戰產物,把柏林一分為二。這堵牆是用預製混凝土塊以驚人的速度快速築成的,是共產黨人對德國人想排斥他們的製度和逃到西方去的回答。1961年8月12日,東德部長會議通過決定: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邊界必須處於國家的完全控製之下。當天晚上12點,國防部長一聲令下,早已集結待命的軍隊、警察和民兵立即出動。在邊境東德一側迅速架設鐵絲網、設置路障。沒多久,一道14千米長的“防衛牆”便橫亙在柏林市中心。
68兩伊戰爭爆發
從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持續8年的伊朗和伊拉克戰爭被人們稱為兩伊戰爭。
伊朗和伊拉克為邊界問題長期爭執不休。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調停下,兩伊曾達成解決邊界爭端的協議。1979年,伊朗爆發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公開支持伊拉克的什葉派教徒進行“伊斯蘭革命”,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少數民族鬧事。兩國關係迅速惡化。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廢除1975年的協議,22日,兩伊戰爭全麵爆發。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停火,但一直未能實現。此後,安理會多方調解,終於促成兩國接受停火建議,1988年8月20日,兩伊戰爭結束。
兩伊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造成100多萬人傷亡,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美元。
69海灣戰爭爆發
1991年1月17日淩晨2時左右,海灣戰爭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爆發了。2月24日,以美國為主的多國部隊開始發動地麵攻勢,迫使伊拉克於2月26日下令駐科伊軍撤離,以收縮戰線。27日,多國部隊解放了科威特首都。28日,戰爭結束,多國部隊勝利。海灣戰爭源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西方國家以武力聯合處理地區衝突的一次嚐試。它標誌著美國全球軍事戰略發生了重大轉變。
70前蘇聯宣告解體
1991年8月19日,前蘇聯發生政變,以葉利欽為首的俄羅斯政府的權勢急劇膨脹。8月24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並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12月12日,前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首腦發表《阿拉木圖宣言》,獨聯體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並一致認定支持俄羅斯繼承前蘇聯在聯合國中的成員國地位。12月26日,獨聯體正式宣布“蘇聯”在法律上停止存在。蘇聯解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為重大的事件,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是“冷戰”結束的重要標誌。
71歐元正式啟動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從這一天起,歐元開始在銀行記賬、結算、支票等非現金交易中使用;從2002年1月1日起,歐元現鈔開始在市場上流通,銀行開始回收歐元區各成員國貨幣,2002年6月30日,各成員國舊幣失效,歐元全麵流通。歐元是歐洲單一貨幣,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必然”產物,是歐洲聯合走強的一個裏程碑。
729·11恐怖事件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一架波音767型客機撞擊了美國紐約中心110層的世貿中心大樓,造成了大樓起火。隨後,由恐怖分子駕駛的一架小型飛機撞擊了世貿中心姊妹樓的另一幢。這兩座姊妹樓在受撞擊後1個多小時發生了大規模坍塌,超過1 000人在恐怖襲擊中傷亡。在襲擊世貿30分鍾後恐怖分子又駕機撞擊了華盛頓的國防部大樓和美國國會山,造成五角大樓部分坍塌和國會山起火。全世界人民都對這一恐怖事件深感震驚。
73伊拉克戰爭
“9·11”事件後,美國把伊拉克列為“邪惡軸心”國家,認定它擁有生化武器,並有可能製造核武器。
2003年3月20日,美國在未經聯合國許可的情況下,公然對伊拉克進行空襲,大規模的空襲一直持續到4月10日左右。由於這次戰爭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美軍在進行空襲之後幾乎沒有遇到太大的抵抗,就順利占領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戰爭並未徹底結束,到10月為止,駐紮在伊拉克的美軍依然不時遭到伊拉克軍民的襲擊。
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發展機構10月3日做出評估:在未來3年內,伊拉克重建將需要大約5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