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國:大明卷2(1 / 3)

第一章 從元朝到明朝

第一節 鐵木真子孫的結局

元順帝

元朝的統治者並沒有繼承祖先那種銳不可擋的霸氣。這個不可思議的王朝迅速地沒落了,正如它迅速地崛起一樣。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稱汗,被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帝國橫空出世,在短暫的時間裏,如同一股颶風,迅速席卷了整個亞歐大陸,南宋王朝、阿拉伯帝國等一個個古老的文明轟然倒塌。1241年的瓦爾斯塔特戰役,蒙古西征大軍擊敗了波蘭與日爾曼聯軍,殲敵二萬五千人。在匈牙利戰役中更是以少勝多,擊敗了7萬人的匈牙利軍隊,讓整個歐洲為之顫抖。但是強大的蒙古帝國也未能逃過盛極必衰的曆史命運,曇花一現,到了蒙哥統治時期(1251—1259),這個強大一時的帝國事實上已經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了。

雖然在忽必烈的率領下,元朝於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中國,續寫著蒙古鐵騎不敗的神話,但此後蒙古軍的頹勢逐漸顯露出來。1274年、1281年兩次東征日本,皆以失敗而告終。1257—1258年、1285—1288年,元朝多次進攻安南(現越南),也未能凱旋而還。1283年以後在與緬甸的對決中,元朝的軍事優勢也未見彰顯。1293年遠征爪哇(現印度尼西亞),再次以損兵折將而宣告結束。這一切都宣告了元朝軍事帝國的終結。此後曆經數十載的安逸,曾經飲馬多瑙河的蒙古大軍,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隨著戰鬥力的下降,衝鋒陷陣已不再是蒙古貴族的首選。他們更加癡迷於宮廷鬥爭,從中尋找快感。這一時期的諸王貴族們勢力強大,派別林立。他們之間的爭鬥,直接影響到皇帝的廢立和導致宮廷政變的發生。從1295年成宗鐵穆耳即位到1333年順帝妥懽帖睦爾即位,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元朝先後更換了10個皇帝,每次權力的更迭都伴隨著一場血腥的殺戮。妥懽帖睦爾即位後,宮廷鬥爭再次達到了一個高潮。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繼位這件事,本身就頗具曲折性。公元1329年,文宗圖帖睦爾與權臣燕鐵木兒相勾結,當朝皇帝文宗兄明宗暴卒,文宗複位。至順三年(1332)九月,文宗在上都突然病死,年僅29歲。據權衡《庚申外史》記載,文宗在臨終前對往事懊悔不已,把皇後及皇子燕帖古思、權臣燕鐵木兒叫到身邊,留下遺囑道:“我把皇兄害死了,這是朕平生最大的錯誤。朕每次想起時,都後悔不已。”於是決意將皇位傳於明宗長子妥懽帖睦爾,以求心安。但在當時的形勢下,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當時的權臣燕鐵木兒是殺害明宗的主謀,他擔心事情敗露,便暗自扣壓了文宗的遺詔,將皇位傳於明宗次子懿璘質班,是為寧宗。可惜寧宗短命,僅在位53天就得病暴亡了。燕鐵木兒千方百計地阻撓妥懽帖睦爾繼位。直到至順四年(1333),燕鐵木兒病死,妥懽帖睦爾才得以繼位,是為順帝。登上皇位的他,麵對的是祖輩留下的爛攤子,權臣擅政、吏治腐敗、國庫虧空、社會矛盾激烈等一係列積重難返的難題,一股腦地擺在了他的麵前。

元順帝在繼位之初曾經想要勵精圖治,在短短的“更化”(當時丞相脫脫主持下的一個改革運動)之後,每天處理堆積如山的公文。但國家局麵完全不見任何起色,元順帝厭倦了這樣的生活,於是他開始沉迷於酒色之中,不問國事。國家大權遂先後被佞臣哈麻等人操縱,整個朝廷上下一片混亂。此時正值黃河嚴重泛濫,大半個華北平原都被大水淹沒了。北京賴以生存的糧食和生活用品,以及元朝政府財政運轉賴以維持的鹽稅,都受到嚴重影響。元朝的經濟麵臨著空前的危機。元順帝為此一籌莫展,隻好把被他罷職的丞相脫脫又請了回來。但脫脫的措施也沒能奏效,反而激起了更強烈的民怨。為了解決嚴重的社會危機和經濟危機,脫脫決定實行開河與變鈔。在他看來,開河是解決流民、饑民問題的唯一途徑;而變鈔也是最快解決財政危機的最好辦法。結果開河為韓山童、劉福通起義提供了契機;而變更鈔法,則是人為地提高了新鈔幣值,加之新鈔發行額過大,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的出現。在元朝無力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時,北方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發動了起義;南方在徐壽輝、鄒普勝的帶領下,在蘄州(今湖北蘄春南)發動起義,他們都以白蓮教為聯係紐帶,以貧苦農民和手工業者為基本力量,全國迅速陷入紅色的海洋之中。

全國一片大亂,元順帝慌忙派人鎮壓。但卻是禍不單行,他的後院又“著火”了。他的皇後奇氏是一個權欲極強的人,在其做皇後之初就曾參與朝政。眼下見元順帝整天不務正業,沉迷於房中密法之中,讓皇後感到十分不滿。這時順帝已經33歲了,照前幾任皇帝來比算是長壽之人。前幾任皇帝在這個年紀時早就駕鶴西去,傳位於太子了。太子在奇皇後的調教下,很用功,也很上進,於是皇後早就期盼著她的兒子得繼大統的那一天。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奇皇後開始與她的支持者樸不花等人密謀,發動新的宮廷政變,迫使皇帝內禪於皇太子。但由於樸不花把皇後的密謀告訴了丞相太平,而導致陰謀破產。不過元順帝還是一個重情意的皇帝,並未處死奇皇後,隻是疏遠了她。雖然元順帝用溫情解決了這場未遂的宮廷政變,但卻未能彌合派係鬥爭帶來的裂痕。在元朝宮廷,上下分成旗幟鮮明的兩派:支持皇後和太子的一派;支持皇帝的一派。雙方的權臣也惡言相向,欲置對方於死地。這場鬥爭最終演變成武裝衝突,支持皇後和太子的擴廓帖木兒和支持皇帝的孛羅帖木兒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太子也因此而流亡朝外。

當元朝統治者忙於權力之爭時,地方上的紅巾軍起義已經彙聚成一股洪流,到處衝擊著本已岌岌可危的元朝統治。正是元朝統治者的內鬥,使得元末農民起義軍有可趁之機。也正是蒙古族統治者的短視,最終葬送了元朝的統治。

第二節 韓、劉起義成全了朱重八

義軍銅錢

正如每一個封建王朝統治後期的結局一樣,人民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宣判了元朝的死刑: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終於演變成了改朝換代的交響曲。曆史的腳步走到了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揭開了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韓山童,出身於北方白蓮教世家。出身的優勢,使得他自幼在白蓮教信眾中有著極高的威望。麵對元朝腐朽的統治,韓山童希望有所作為,於是以“彌勒佛下生”和“明王出世”為號召,“倡言天下大亂”,尋找誌同道合的戰友。劉福通就是這時候走入韓山童的視野中。作為最早的信徒,劉福通對韓山童的崇拜,超過了常人所能想像的範圍。韓山童所描述的大同世界,深深地吸引著劉福通,使其為之向往。每次布道結束之後,劉福通總有一種想為之獻身的衝動。

丞相脫脫調集了15萬民工決意開河,這為韓山童提供了契機。韓山童派數百名信徒到開河民眾中散布“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而自己則暗自造好獨眼石人一具,背後刻上“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14字的讖語,將其預先埋於黃陵崗。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下旬,開河民工挖出獨眼石人。消息傳開後,正如先前所預料的那樣,人心不穩的情況出現了。五月初,韓山童、劉福通等聚眾3千人,於安徽潁上縣,殺黑牛白馬,告祭天地,準備起義。為了增強號召力,除了原有的宗教紐帶外,韓山童等人又打出光複大宋的旗號,以招攬人心。韓山童自稱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劉福通則為南宋名將劉光世後代,當輔助明主。然而由於有人告密,在宣誓時,地方官帶人前來剿捕,韓山童被捕犧牲,其妻子楊氏帶著兒子韓林兒無奈出奔;劉福通等人經過激烈戰鬥,最終僥幸衝出了重圍。

至此,對於元朝政府來說,一場還未來得及發動的叛亂,終被扼殺於萌芽之中。的確,元朝政府不需要有任何的緊張。15萬民工中隻有3千人響應韓山童,其號召力是有限的。如今連他都已經死了,“餘孽”又有什麼可以懼怕的呢?可惜,他們碰到的是劉福通。當韓山童犧牲後,群龍無首,眾人本已打算作鳥獸散,但劉福通站了出來,重新點燃了眾人的希望。劉福通經過短暫的休整,避實就虛,於五月初三攻占了空虛的潁州,大起義正式爆發。因為起義軍頭裹紅巾作為標誌,所以被稱為“紅巾軍”。

起義軍占領潁州後,引起元廷極大的震動。元順帝立刻派遣樞密院同知赫斯,率領六千蒙古鐵騎,並彙集各路漢軍,圍剿潁州。麵對蒙古軍大兵壓境,劉福通臨危不亂,沉著應戰,加之蒙古將領大都是酒囊飯袋之徒,戰鬥力很弱,僅此一戰,便擊潰了蒙古軍。劉福通趁勢又攻占了附近眾多的州縣,起義軍的隊伍也迅速壯大到十萬人。在擊敗幾路前來鎮壓的蒙古軍隊之後,紅巾軍的勢力迅速擴大,以致出現“紅巾遍野,呼聲震地”的局麵。

雖然此時的劉福通已經一躍成為起義軍的領袖,經過了幾場大戰後,他卓越的指揮才能贏得了部下對他的擁戴;但是劉福通並未被權勢衝昏頭腦,他的理想仍然是韓山童口中的那個大同社會。他對白蓮教的教義深信不疑。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在得知韓林兒母子的下落後,劉福通立即派人把她們接到亳州,並毫不猶豫地立韓林兒為帝,號小明王,建國大宋,改元龍鳳;又尊林兒母楊氏為太後。

宋政權的建立,一方麵帶動了各地的起義,另一方麵也把元軍進攻的矛頭吸引到了自己身上。從至正十五年六月開始,元廷派了幾路大軍圍攻龍鳳政權,劉福通頗有捉襟見肘之感。為了分散元軍對龍鳳政權的壓力,從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開始,劉福通派遣軍隊分路出擊,命李武、崔德部進攻陝西,牽製側翼的元軍。這支部隊雖未能攻陷西安,但也給陝西的元軍以沉重打擊。這讓劉福通認識到,戰略進攻比被動挨打更具殺傷力。至正十七年夏,劉福通作出了最具戰略性的決策——北伐。義軍分東、中和西三路,向北方挺進,北方紅巾軍進入鼎盛時期。

至正十七年六月,劉福通命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組成西路軍,入陝增援李武、崔德。西路軍首先奪取興元路(今陝西漢中),借道陝南,進占秦(今甘肅天水)、隴(今陝西隴縣),並一度占領鳳翔,頗有兵臨西安城下之勢。但是在察罕帖木兒等人的鎮壓下,西路軍失敗。至正十八年,白不信、李喜喜各部先後兵敗入蜀。另一支“紅巾軍”則揮兵北上,於至正十九年(1359)四月攻占了銀川,活動於靈武等處。

東路軍由紅巾軍的著名將領毛貴率領。至正十六年,毛貴北上奪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南)失利,遂奪船借海道入山東。至正十七年二月取膠州,其後又攻下萊州、益都、莒都等地。七月,在元萬戶田豐反抗元朝的幫助下,攻克了濟寧路(今山東钜野)。劉福通因勢命毛貴聯合田豐奪取山東,北伐大都。至正十八年(1358)正月,田豐攻克東平路(今山東東平),使得元朝的南北漕運中斷。二月初毛貴攻占濟南,至此,山東各地大部分已為毛貴、田豐所取。至正十八年二月,毛貴親率起義軍進入河北境內,一路勢如破竹,三月克薊州(今天津薊縣),兵至棗林、柳林(均在今北京通縣),元樞密副使達國珍戰死。“紅巾軍”兵臨城下,使得大都人心惶惶。不時有大臣提議順帝退至蒙古草原,或是轉移到關隴、陝西一帶,以避兵鋒。可惜的是毛貴孤軍深入,缺乏後續部隊的增援,而元軍部隊從四方包圍過來,毛貴兵敗,被迫退回濟南。雖然東路軍也以失敗而告終,但兵鋒直指元朝的政治心髒,元朝被迫調動大量的軍隊圍攻東路軍,使其他戰場的壓力大為減輕。

中路北伐軍則是由關先生(關峰)、破頭潘(潘誠)、馮長舅、沙劉二等率領的,以曹州(今山東菏澤)為基地,選擇進取山西、轉而進攻大都的路線。1358年九月,中路軍越過太行山,攻取陵州、高平,進入山西。他們雖一度被元軍所敗,但是當毛貴出師河北之後,中路軍再次活躍起來,先後攻克懷慶路、晉寧路,整個山西都成為了中路軍打擊元軍的陣地。根據新的形勢,劉福通把中路軍分為二路:一路攻絳州(今山西絳州);一路經由沁州(今山西沁縣),攻冀寧(今太原)、大同。戰線長達千裏,意欲與北上的東路軍形成對大都的包圍圈。由於東路軍的失敗,這一構想未能實現。十二月,關先生、破頭潘北出長城,攻克上都。上都為元代皇帝夏宮,元世祖以後的曆代元朝皇帝,差不多年年都要巡行上都,所以,攻克上都對起義軍來說有很大的政治意義。接著中路軍又攻破全寧(今內蒙古翁牛特旗),焚魯王府,進而又攻遼陽,並準備以遼陽為基地進攻高麗。

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紅巾軍”發布致高麗王的檄文,闡明了驅除蒙古、恢複中原的目的。十一月“紅巾軍”前鋒渡過鴨綠江。十二月,攻占義州、靜州、麟州、西京(今朝鮮平壤)等地。至正二十年正月,“紅巾軍”戰敗,退回遼東,但“紅巾軍”一直未放棄進攻高麗的戰略意圖。三月,紅巾軍從海路進攻高麗西北沿海諸州,未克而退。至正二十一年九月,關先生、沙劉二、破頭潘等重整旗鼓,率十萬“紅巾軍”再渡鴨綠江向南,一路過關斬將,逐漸深入朝鮮半島內地。十二月攻占開京(今朝鮮開城),迫使高麗王南奔。但勝利未能持續很久。至正二十二年正月,高麗軍收複開京,關先生、沙劉二被殺,中路軍再次退回遼東。在元朝大軍的清剿下,中路軍餘部投降。

三路北伐紅巾軍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其所取得的成果卻是有目共睹的,令天下群雄歎服。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劉福通的運籌帷幄。在三路“紅巾軍”北伐的同時,劉福通本人則率領部下圍攻開封,至正十八年五月克其城。這座曾經的北宋都城,在時隔二百多年以後,又重新飄起了大宋的旗幟。

“紅巾軍”的鼎盛局麵沒能維持多久,很快出現了逆轉,終至失敗。這並非由於劉福通個人能力有限,有很多因素導致這一局麵的出現。一是由於元朝的餘威還在,二是由於禍起蕭牆。畢竟“紅巾軍”擴展太快了,一大批投機分子紛紛湧入起義隊伍,魚龍混雜的情況已非劉福通一人所能控製。

至正十九年四月,從淮安投奔毛貴的趙君用,用詭計將毛貴殺死,從而奪取了對山東“紅巾軍”的領導權。他的這一行為,並未得到毛貴舊部的認同,他們怒殺了趙君用,從此山東的“紅巾軍”分裂,一蹶不振。元朝借此機會,在察罕帖木兒的領導下大舉反擊。同年八月,元軍攻破汴梁(開封),劉福通隨韓林兒逃至安豐,韓林兒妻子及“紅巾軍”家屬數萬人,以及“紅巾軍”各級官員五千人被俘。至此,龍鳳政權名存實亡。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張士誠進攻安豐。已經是山窮水盡的韓林兒、劉福通君臣,隻好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親率大軍往安豐救之,安置小明王與劉福通於滁洲。但朱元璋不是劉福通,他的理想可不是那個虛無的大同社會。他要做的是那個至高無上的天子之位。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稱帝前期,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和劉福通至南京,在途經瓜步時,便將船鑿沉,把他們溺死了,從此龍鳳政權不複存在。

劉福通並沒能以勝利者的角色笑到最後。在“成者為王敗者寇”的時代,他被朱元璋扣上了叛賊的逆名,被正統史書所摒棄。但正是他在中原與元朝的鏖戰,才使得偏居南方的朱元璋、張士誠等人,得以安心地發展自己的勢力。沒有劉福通,他們或許早已喪命於元朝鐵騎的刀下。而他人格的偉大,也足以讓朱、陳之流自愧不如。陳友諒殺徐壽輝、朱元璋殺韓林兒,劉福通卻在成功之際擁立昔日戰友之子為帝。相比之下,誰是誰非,一目了然。在劉福通心目中,沒有權力欲望的膨脹,隻有為理想而奮鬥的執著。

第三節 長相怪異的苦孩子

朱元璋

他是中國曆代君主中唯一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布衣天子。沒有顯赫的祖先,沒有萬貫的家產,朱元璋——這個長相怪異的苦孩子,硬是憑借自己的一雙手,打下了一個大大的大明江山。

大元天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誕生在濠州鍾離東鄉(今安徽嘉山縣治明光鎮北趙府村)一個破舊的二郎廟裏。關於朱元璋的出生,有許多奇異的說法。他母親之所以懷孕,是因為夢見一個黃帽紅衫的仙人自西天來到她家的打麥場,將一顆色澤盈潤的白丸交給她,她吃下去後,就感覺懷上了孩子。而他出生時的場麵,更是神乎其神。據《明實錄》記載,朱元璋誕生那天,紅光滿室,到了夜間,紅光依舊未散去。鄰居們遠遠地看見,還以為他們家著了火,都急忙趕過來救火。這些都是明代婦孺皆知的故事,也是朱元璋真龍天子身份的依據。在今天看來,這一切無疑是後人的附和之說。如果他有這麼多的與眾不同,那麼他童年就不會受那麼多的苦了。

朱元璋童年的苦難,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但還是有必要再重新梳理一下。朱元璋祖上本是沛縣人,細數起來,與大漢開國皇帝劉邦竟是同鄉,但這並未給朱元璋帶來任何的好運。雖然兩人同樣是從貧民一直爬到皇帝的位置,但先天條件卻是相差萬裏。

先從長相說起。劉邦是標準的美男子,身高一米七五以上,對於古代的南方人來說,是高挑身材。容貌更是沒得挑,鼻子高挺,兩頰端正,還有一縷又長又好看的胡子。憑著這副長相,當地的名士呂公非要把女兒呂雉嫁給他。而朱元璋相比之下,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個頭中等,稍遜劉邦一籌,而臉部特征,更與劉邦乃是天壤之別。臉盤黝黑,突出的額頭可作未帶雨傘時的不時之需,再往下看:高高的顴骨,大鼻子,大耳朵,下巴也如額頭一般往外突出,甚至比上顎長出好幾分。這副長相,哪會有姑娘肯乖乖聽從父命下嫁給他。

家境上,兩人更是沒法比。劉邦出生於一個富裕人家,雖然說不上殷富,但也屬中等,至少有地,不愁吃穿。而朱元璋呢,父親朱五四由於無法忍受政府的橫征暴斂,四處流浪,好不容易在濠州安定下來,卻沒有自己的田地,隻能靠替地主種地為生,家中更是家徒四壁。

劉邦是家中的第四子,由於幾個哥哥都已成人,可以幫助太公耕種土地,完全能夠應付沉重的勞作,所以劉邦不需要參加農作,每天遊手好閑。而朱元璋由於家境所迫,在很小的時候,就必須為地主周德家放牛。

劉邦因為家中富裕,所以出手大方,頗受人們歡迎,結交了不少好友。而這一切對於朱元璋來說,簡直如天方夜譚,連自己都有上頓沒下頓,哪裏還有餘錢供他交結、揮霍呢?

更悲慘的事情還在後頭。至正三年(1343),濠州大旱,次年春天,淮河流域又發生了蝗災,遍地荒蕪。經過兩次天災,讓貧苦無依的人民喪失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這還不算完,緊接著,瘟疫流行,人畜大批地死亡。朱元璋所住的村子也未能逃過瘟疫的魔爪,一個個昔日和睦的家庭,轉眼間就家破人亡。朱元璋一家也未能幸免於難。先是父親朱五四突然病倒,然後是母親陳氏,他的大哥,最後是他的侄兒。幾天之內,曾經同甘共苦的親人們相繼離他而去,這一年朱元璋才17歲。

孑然一身的朱元璋為了繼續生存,在鄰居的勸說下,他來到了皇覺寺出家,以混口飯吃。皇覺寺在那時本叫“於覺寺”,隻不過在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才改名“皇覺寺”。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日子裏,哪個地方也不願多出一張吃飯的嘴。但皇覺寺主持覺得朱元璋長得一副粗粗大大的樣子,可以當苦力使喚,於是就把他留下了。

雖然朱元璋在這裏衣食無憂,但要幹的活也並不輕鬆。朱元璋不僅要打掃院子,還要打掃大殿。大殿的菩薩和金剛的塑像還是很容易掃去灰塵的,但是那些陪供的小佛像可就不好應付了。有時在打掃這個時,一不小心就會碰倒那個。再有耐心的人,也會對這樣周而複始的工作感到厭煩。於是,朱元璋一氣之下,就把這些小佛像用一個籮筐裝在一起拖了出來,方便他清掃。後來有一個佛像麵前的蠟燭被老鼠咬壞,朱元璋被長老數落了一番。無處撒氣的朱元璋,竟然在伽藍神像的背後寫上了“發去三千裏”的字樣。可見,朱元璋並不信佛,隻不過是為生計所迫,才不得不留在寺中。

可是老天偏偏與他作對,連這種無奈的日子也不讓他過。不久鍾離縣大旱,為皇覺寺耕種的佃戶大部分都逃亡了,僧人們也開始為一日三餐而發愁。終於有一天,皇覺寺的主持宣布寺內罷粥,要他的徒兒們各尋生路。剛做了五十多天假“和尚”的朱元璋,又一次沒有了生活來源。為了活下去,他開始拿起化緣的僧缽,雲遊四方。

在外麵的日子更不好過。遍地都是災荒,哪有那麼多好心的人家給他施舍,因此,朱元璋常常是饑腸轆轆。有一次,朱元璋幾乎病死在一個破廟裏,幸虧兩個叫花子用一罐泔水救活了他。當時已餓了好幾天的朱元璋,竟覺得這泔水是天下最好吃的美味(當他即位後,還時常回味那種讓他永遠難忘的味道。為此,朱元璋曾專門派人打聽那二位叫花子的下落。見麵後,就迫不急待地向他們詢問那美味到底為何物。這二位怎敢向當時貴為天子的朱元璋講實情,隻好以“珍珠翡翠白玉湯”之名應付)。在外漂泊了整整三年,直到至正七年(1347)底,聽聞家鄉逐漸從災荒中度了過來,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覺寺。

在這三年中,他的足跡踏遍了淮西、豫北各地。這段苦難的日子雖然讓朱元璋備受磨難,但也正是這磨難,培養了朱元璋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性格,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可以說,苦難給予了朱元璋睿智,而機遇則給予了他發家的資本。

第四節 踏上造反的不歸路

馬皇後

直至今天,人們依然在爭論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朱元璋早已經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這個英雄正是被元末的時勢創造出來的。如果沒有元末農民大起義,朱元璋完全可以老老實實地呆在皇覺寺裏,不愁衣食地度過下半生。但是生逢亂世,沒有人可以將自己置於時代之外,於是朱元璋的生活也開始變得不平靜了。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今安徽阜陽)首舉義旗。八月,彭瑩玉、徐壽輝在蘄水(今湖北浠水)境內起義,並攻下縣城。起義很快傳遍全國各地,各地飽受元朝惡政摧殘的人民紛紛響應,建立起各式各樣的反元武裝。在朱元璋的家鄉濠州,至正十二年二月,由郭子興、孫德崖等五人率眾起兵響應,襲殺州官,占據了濠州城,至此,朱元璋的家鄉濠州也出現了一支“紅巾軍”。麵對元朝急轉直下的形勢,朱元璋也動了凡心。他想,與其在皇覺寺過著清貧的生活,不如到外麵一試身手。也許可以改變自己未來的命運。恰在此時,兒時好友湯和托人捎信給朱元璋,信中湯和告訴朱元璋:他已經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並且作了軍中的小頭目,他還勸朱元璋同去。一麵是安定的生活,一麵則是充滿荊棘與希望的未知前途,朱元璋有所遲疑。但最終,朱元璋還是踏上了投奔郭子興的道路,開始了他艱苦而又不平凡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