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天剛亮,朱元璋來到被元軍圍困的濠州城下。他的一身僧服已破爛不堪,十足一副經過偽裝的奸細模樣。守城門卒毫不猶豫地把他抓起來,要以奸細罪論處。朱元璋憑著在外遊蕩多年的經驗,知道此時多說無益,於是隻是宣稱要見大帥,卻不說是為何事。門卒摸不清原由,一時間也不敢貿然行事,隻好先通報了郭子興,朱元璋總算避過了一劫。見到郭子興後,朱元璋並不畏縮,而是侃侃而談,這給郭子興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加之湯和的信件,朱元璋被留了下來。
加入紅巾軍後,朱元璋用事實證明了郭子興的選擇沒有錯。由於他辦事周全,心思縝密,不久就被郭子興提拔為親兵九夫長。由於朱元璋打仗機智勇敢,又粗通文墨,在與郭子興的近距離接觸中,這些優點逐漸被郭子興所認識,也因此得到了信任。郭子興開始讓朱元璋參與機密要事,並幾次派他領兵出戰,都大獲全勝。這讓郭子興欣喜異常,益發地器重他。
想要成大事,必須得有心腹之人的鼎力相助,郭子興開始想盡辦法籠絡朱元璋。在小張夫人的建議下,郭子興決定把朱元璋招為女婿。但由於朱元璋的長相實在是不敢恭維,他舍不得自己的親生女兒,於是把養女馬氏嫁與朱元璋。於是,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也就是日後留名青史的馬皇後,走進了朱元璋的生活。
朱元璋做了郭子興的女婿,頓時身價百倍,兵士們也對他另眼相看,敬呼他為“朱公子”。但他卻沒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福氣。此時的郭子興處境並不怎麼太好,與郭子興一起起兵的,還有孫德崖等四人。這四個人都是農民出身,鬥大的字不識幾個,除了有些氣力之外,其他各方麵都在郭子興之下。每當處理事務時,孫德崖等四人要麼就像嘴巴被貼了封條一樣一言不發,要麼就是一套隻看眼前“一畝三分地”的理論,因此在政見上往往與郭子興意見相左。久而久之,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孫德崖等四人采取各種方法去排擠郭子興。一到有事要商議的時候,這四個人不是約好先到,在郭子興還未到時就做出合力氣走郭子興的決定,然後再由四人私下作決定。天長日久,雙方已勢同水火,都怕對方下毒手,互相猜忌提防。朱元璋作為郭子興的女婿,也被孫德崖等人認定是郭子興的死黨,和郭子興一起受到了排擠。
至正十二年九月,在徐州的彭大、趙均用被元軍圍攻戰敗而來,孫德崖等接納了他們。這二人本來是寄人籬下之徒,但郭子興和孫德崖等人的內訌,卻給了他們可乘之機。孫德崖等人無才無識,想借彭、趙二人之力來鉗製郭子興。結果使彭、趙二人反客為主。孫德崖等四人與郭子興事事皆稟其命,為人所製。在趙均用的鼓動下,孫德崖等人終於發難了。孫德崖與趙均用等趁郭子興獨自一人外出時,將其擄至孫德崖家的地窖中,打算對郭子興動手。此刻,朱元璋人在淮北,聽到郭子興有難,馬上連夜趕回濠州。朱元璋分析了形勢,認為郭子興素來厚彭而薄趙,此事必為趙均用主謀,一定要找彭大出麵解決此事。第二天,朱元璋陪著郭子興的兩個兒子天敘、天爵,徑往彭大處告狀,當麵陳說利害,請彭大出麵。於是彭大當即帶領人馬,同朱元璋一道包圍孫德崖家,朱元璋救出了滿身是傷的郭子興。一場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但將帥們的矛盾卻更加激化,濠州城漸漸成為是非之地。
這年冬天,濠州城遭到了元將賈魯與月哥察兒的包圍。大敵當前,將領們暫時放棄了矛盾,一心一意地堅守城池。待到來年開春解圍之時,城裏已是吃用殆盡,戰鬥力減員嚴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郭子興為了此事愁眉不展,朱元璋再次伸出援手。為解燃眉之急,朱元璋從朋友那裏弄來了一批鹽,換了幾十石糧食,全部送給了郭子興。六月,朱元璋又回到家鄉招兵,把招到的700多人無條件地交給郭子興。郭子興在感激之餘,就把這700人交給了朱元璋率領,並升他為鎮撫。從此,朱元璋也算有了自己的人馬。
但朱元璋所做的一切,並沒有換來郭子興的信任。經過上次事件,郭子興變得越來越多疑,生怕別人在背後害他。他隻相信自己的兒子,對朱元璋卻是倍加提防。尤其是看到朱元璋的事業正在蒸蒸日上的時候,郭子興心中更如倒了五味瓶,不是滋味。此時的他,已經被趙均用排擠得幾乎無容身之處,雖名為大元帥,實權卻大不如前。看著朱元璋現在羽翼日漸豐盈,而自己卻是一日不如一日,郭子興不由得心生嫉妒。他經常在朱元璋麵前訓斥自己的將領無能。將領們心中自是不快,認為這一切都是朱元璋造成的,便聯成一氣,向郭子興進讒言,說朱元璋對他心存怨氣。於是郭子興對朱元璋的誤會越來越深,對待朱元璋也越來越刻薄,重要的戰鬥也不派朱元璋指揮,並且開始把朱元璋的得力幹將一個一個地調到他的帳下去。這實際上就等於在逐漸剝奪朱元璋的兵權。朱元璋的處境日漸艱難。朱元璋的夫人馬氏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便把自己的私房錢全部拿了出來,交給朱元璋上下打點,一是通過打點郭子興的二位夫人,讓朱元璋的二位嶽母幫助疏通;二是通過李善長去打點郭子興手下的將領,讓他們嘴上留情。靠著馬氏的這點“及時雨”,朱元璋總算度過了這次危機。
馬氏可以說是朱元璋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她首先是朱元璋的賢妻,在生活上每時每刻地照顧著朱元璋。關鍵時刻,寧可自己受屈,也不叫朱元璋為難。在郭子興刻意刁難之時,朱元璋夫婦在生活上處境十分困難。郭子興借口糧餉緊張,對他們的夥食克扣得很嚴。馬夫人為了讓朱元璋吃飽,自己常常餓著肚子。一次馬夫人在廚房幫忙,看到剛出鍋的烙餅,想到了一天沒吃東西的丈夫,她揣起了一個藏在懷中。當從懷中取出餅拿給朱元璋吃時,她胸前的皮膚已經全部被燙壞了,連雙乳都被燙得通紅。其次,馬氏還是朱元璋政務上的好幫手。就像上麵提到的,處境艱難之時,如果沒有她及時傾囊相助,朱元璋也不會有驚無險,順利過關。
憑借著妻子馬氏的幫忙,朱元璋終於走過了這段艱難的歲月。嚴酷的現實讓他認識到,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隻有擺脫郭子興,他才有可能發揮出自己真正的軍事才能。
第五節 那些逝去的共同奮鬥的日子
常遇春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從和尚到皇帝,朱元璋的人生之路並不平坦,但是令他欣慰的是,他並不孤獨,許許多多的好兄弟好知己與他患難與共,並肩作戰。
在郭子興手下的日子是不好過的。朱元璋除了要替郭子興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還要忍受他的猜忌。可是無奈自己羽翼未豐,朱元璋此刻也隻能韜光養晦。《易經》中有句話說得好:“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朱元璋靜靜地等待著機會的到來。而為了今後的日子,朱元璋也開始有意識地聚攏人才。在這段日子中,朱元璋除了娶了馬氏之外,最大的收獲就是找到了自己忠實的戰友。
最先出現在朱元璋周圍的,便是朱元璋在至元十四年(1354)南下定遠時所帶的24名隨從。為了遠離濠州,發展自己的空間,朱元璋毅然把手下700多人全部交還給了郭子興,而自己隻帶著24人前往定遠攻城略地,招收兵馬。這24人分別為:徐達、湯和、吳良、吳禎、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促亨、華雲龍、鄭遇春、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銓、周德興。他們都是窮苦的莊稼漢,有的是朱元璋兒時一起玩到大的好友,有的是朱元璋的鄉鄰。憑借著好友與同鄉的關係,他們與朱元璋情同手足,最重要的是,他們被朱元璋的才幹所折服,對他深信不疑,唯其馬首是瞻。從此次南行定遠開始,他們便與朱元璋一起叱吒風雲,為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除了朱元璋從家鄉帶出的這24個人,還有許多人在看清朱元璋不可限量的前途後,主動歸附朱元璋。其中最先來投奔朱元璋的,便是定遠縣的馮國用、馮國勝兄弟。這兄弟二人都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精通兵書,喜好刀劍。因為天下群雄並起,兄弟二人便靠著祖上留下的一點產業和自己的本領,也拉起了隊伍,占山自立。兄弟倆自知僅靠小打小鬧成不了大事,所以一直尋找明主,以成就一番事業。正在這時,朱元璋智取了定遠縣的驢牌寨,勸降驢牌寨秦把頭,並收編了其下的三千軍馬。並用這三千軍馬夜襲橫澗山,又收編了二萬士兵。朱元璋的隊伍,如滾雪球一般急速膨脹。一時間,朱元璋的名氣傳遍了整個定遠。馮氏兄弟目睹了朱元璋所做所為,深深為他的才能所吸引,主動歸附朱元璋。馮氏兄弟二人從此成為朱元璋最早的幕中參謀。此後,朱元璋聽從了馮國用的建議,製定了向南京發展,並以南京為根據地,向四方擴張的戰略計劃,為朱元璋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過這些都是後話,眼下朱元璋的第一個目標便是攻克滁州。
朱元璋憑借手下的勇將和訓練有素的隊伍,一舉拿下滁州城。但此行朱元璋最大的收獲,不是得到這座城池,而是結識了他日後的左膀右臂——李善長。李善長原名元之,祖籍安徽歙縣,長朱元璋14歲。李善長自小便飽覽群書,成年之後經商有道,家中殷實富足。但李善長同馮氏兄弟一樣,並不滿足於眼前的安定生活,而是抱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想法,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輔佐一位明主,創出一番偉業。而今天下大亂,各路英雄並起,李善長沒有盲目選擇,他密切地注視著各路英雄的動向。直到朱元璋憑著膽識與智慧嶄露頭角時,李善長才決定舍家棄業,毅然投身到朱元璋的隊伍中去。從朱元璋身上,李善長看到了他的潛力,他深信朱元璋能為他創造出發揮個人才能的空間。但李善長首先要做的,則是讓朱元璋知道自己並非池中之物。畢竟出身卑賤的朱元璋,現在隻是為自己的生存作努力,至於奪取江山的夢想,對他來說,隻不過是一種奢望。李善長為朱元璋講述了同樣出身於草莽的漢高祖劉邦的故事。李善長對朱元璋說:“如今天下時局,與秦末頗為相似。隻要主公效仿當年漢高祖知人善用、豁達大度、軍紀嚴明,不貪圖富貴享樂,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帝王霸業。”朱元璋聽後不禁怦然心動。此後,朱元璋時刻以漢高祖劉邦為榜樣。李善長也成了他眼中的蕭何,一切機密事宜都與李善長商議。並且他還讓李善長負責起了協調諸將的責任。李善長也果然沒有辜負朱元璋的厚望,不但負擔其軍師的責任和後方供給的任務,還把諸將之間的關係協調得很好。因此,李善長在淮西諸將中有很高的威望。
朱元璋有了這些人的幫助,可以說是如虎添翼。雖然也曾幾次遇險,但都能在大家的協助下,化險為夷。至正十五年(1355)郭子興死後,朱元璋便成為這支隊伍的實際指揮者。在朱元璋的盛名之下,更多的人前來投奔他。這時,朱元璋又收了一員大將,他便是日後的鄂國公常遇春。
說起常遇春的歸附,頗具神話色彩。常遇春是定遠人,身材奇偉,有一副好身手。至正十二年(1352),他也起兵反元。但和別人不同的是,他沒有參加農民起義隊伍,而是隨本縣一個叫劉聚的人到了山上,落草為寇。劉聚雖然讓常遇春做山上的二大王,但這支隊伍無非就是在方圓十幾裏的範圍內稱王稱霸、燒殺搶掠而已。常遇春為此大為失望,後悔自己看錯了人,急於另投明主。到了1355年,常遇春經常聽大家在談論一個叫朱元璋的人,說他兵強馬壯,不殺不搶。常遇春因此便一路投奔而來。相傳一日,常遇春走累了,便在和州城外的一塊田地裏睡著了。睡夢中,他夢見一個披甲金神用盾牌推他說:“還不快起來,主公到了。”常遇春隨即驚醒,正巧朱元璋帶著隊伍走了過來。常遇春趕緊走上前去,向朱元璋表達了投奔之心。良將遇明主,二人一拍即合。從渡江攻南京,再到滅陳友諒,直至攻陷大都,常遇春成為朱元璋手下第二號大將,僅次於徐達。
第六節 以德服人
宋濂
在朱元璋起事之初,李善長曾對他說過,要“豁達大度,知人善用”,方可成就霸業。朱元璋也正是以這八個字為信條,才使自己名揚四海,德服天下。
在劉福通、韓山童起義時,朱元璋還隻是一個拿著粗缽到處討飯的流浪和尚。在徐壽輝稱帝,建立“天完政權”時,他也隻不過是頭上無片瓦遮蔽的半僧半俗之人。在陳友諒雄兵百萬,張士誠富居江南時,他還隻是郭子興帳下的一個無名小卒。可在短短幾年之中,朱元璋從發跡到擁有以南京為中心的根據地,其時間之短,取得成果之大,不能不讓人佩服。巨大成功的背後,除了靠朱元璋的個人能力之外,他身邊的謀臣武將更是功不可沒。麵目醜陋的朱元璋能把一大批的謀臣武將聚集在自己身邊,不能不說他具有非凡的個人魅力。
朱元璋起家自郭子興部,又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因此朱元璋一直覺得郭子興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知恩圖報是朱元璋的行為準則。所以當他聽到郭子興被孫德崖、趙均用綁架時,立即從淮北前線趕來救援。在他臨行之時,朋友們勸他:“郭公已經被逮捕,你是郭公的女婿,他們之所以沒有馬上殺他,為的就是要引你回去,然後把你們一網打盡。你這一回去,等於自投羅網,千萬不要回去。”朱元璋回答道:“郭公對我有厚恩。現在有難,我若不去搭救,非大丈夫所為。”朱元璋連夜趕回,救出郭子興,令眾將欽佩不已。
朱元璋對待為自己出生入死的武將,同樣是豁達大度,一點沒有大帥與天子的架子。徐達被譽為第一號武將,為朱元璋一統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朱元璋也從不吝惜自己的讚譽之詞,稱讚說“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平日裏對他更是尊敬有加,每當徐達凱旋班師回朝之時,朱元璋馬上召見賜宴,親切地稱呼他為“布衣兄弟”。常遇春在北伐勝利後不幸病逝,消息傳來,朱元璋拊膺慟哭,親自率領大臣從南京出發,直至長江岸邊,去迎接常遇春的靈柩。
對待降將降卒,朱元璋也拿出了非常人所能為的氣量。至正十六年,朱元璋親率大軍,從太平水陸並進攻打南京。三月初三攻克南京的外圍城鎮江寧鎮,這一仗打得十分漂亮,敵將陳北先部眾共計三萬六千人無一漏網。破城之後,這些被俘降卒害怕會被朱元璋殺掉。朱元璋當然能看出他們的心思,為了打消他們的疑慮,他命令親軍統帥馮國用,在降卒中挑選了五百名彪悍的壯士作為自己的親兵,當晚擔任他的宿衛工作。當月上柳梢之時,朱元璋處理完一天的公務,寬衣就寢。此時,他原來的親兵衛士已經全部離開,隻剩下馮國用一個人,全副武裝地站在朱元璋的臥榻邊。而那五百名降卒親兵,則被安排在帳外擔任警戒。馮國用緊張到了極點,不無擔心地說:“主公就那麼相信他們嗎?真的要置自己的生死於不顧,來收複這些降卒嗎?要是出事了怎麼辦?”朱元璋以肯定的語氣回答了馮國用的問題,然後倒頭就睡。而帳外那些降卒的心情,又何嚐不是和馮國用一樣的緊張?他們生怕這隻不過是朱元璋的緩兵之計,不知什麼時候就會突然衝出來一隊士兵,將他們全部殺掉。當他們心存疑慮時,帳內已經傳出了朱元璋平穩的鼾聲。這使人們已經繃得緊緊的神經逐漸鬆弛了下來。事實勝於雄辯,朱元璋把自己的生死都交給了他們,他們還需要害怕被殺嗎?第二天,這個故事不脛而走,幾萬名降卒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他們中許多人日後都成了為朱元璋衝鋒陷陣的勇士。至於那些降將,更是不用說。其中包括徐壽輝舊將黃彬,陳友諒江西行省左丞胡廷瑞和部將傅友德、丁普郎,張士誠中書左丞梅思祖,元朝都元帥康茂才、朱亮祖等,後來都成為朱元璋手下的優秀將領,後來被封為國公列侯。
朱元璋禮遇儒士的事跡也頗值得稱道。在徐達攻打鎮江的時候,朱元璋特別叮囑徐達道:“鎮江有一名士叫秦從龍,一定要設法找到他,替我向他表達想見他的想法。”當徐達訪得秦從龍的下落時,朱元璋得知後,特別派遣他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奉白金、絲綢延聘他出山。為了表示尊重,朱元璋親自到龍江迎接這位老先生,並為自己未能親自請他出山而連聲道歉。更為難得的是,朱元璋並非隻是作表麵工夫,把秦從龍羅致在自己手下之後的十幾年間直到他去世,朱元璋每日與他朝夕相處,事無大小,都要征求他的意見。這讓秦從龍切身感受到朱元璋的知遇之恩。而且秦從龍並非特例。朱元璋對於每一位被他延攬來的儒士,都能做到人盡其才。
朱元璋把劉基、宋濂、葉琛、章溢四人請到南京,一見麵,朱元璋就抱歉地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耳!”一句話,放低了自己的身份,又抬高了這些人的地位,並讓他們感到自己對於朱元璋治理天下的重要性。這又怎能不讓這些懷才不遇的才子們死心塌地地為朱元璋服務?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元璋政策的延續性,更讓這些儒士感覺到自己找到了明君。朱元璋不僅特意為他們建了禮賢館,而且在劉基為母親奔喪時,他在寫給劉基的信中,非常謙卑地寫道“頓首奉書伯溫老先生閣下”。宋濂同樣受到朱元璋的禮遇,每次朱元璋請他共商國事時,必設座賜茶,到吃飯時,更是設禦宴款待。在一次吃飯中,朱元璋親自把甘露倒在了湯裏,捧到宋濂的麵前,恭恭敬敬地說:“據說甘露能夠延年益壽,根除疾病,我希望您能同我一起分享。”這所有的言辭舉措,又怎能不讓他們感激涕零?
朱元璋這種豁達的胸懷、禮賢下士的謙虛,讓所有跟隨他的人都感覺到自己甘願為其肝腦塗地,死而無憾。也正因如此,盡管沒有陳友諒的兵強馬壯、張士誠的富甲天下、劉福通的一呼百應,朱元璋卻能夠在強手如林的亂世中得以生存、發展,並逐漸壯大。如果沒有後來的屠殺,也許朱元璋會成為如同唐太宗一般的聖主明君。
第七節 張士誠的失敗
郭子興
元末的時勢不僅造出了朱元璋這個英雄,也創造了張士誠這個徒有滿腔熱血,卻缺少戰略眼光的三分鍾英雄。作為元末曆史舞台上十分活躍的一份子,張士誠在最強盛之時,其勢力範圍北達山東濟寧,南抵浙江紹興,東至大海,西至安徽,所擁有的軍隊更是達到數十萬之多,完全有能力與朱元璋一決雌雄,但他最終卻失敗了。
張士誠本在泰州以操舟販鹽為生。因其身份卑微,平時遭到富戶、差役的淩辱,而劉福通所領導的起義給了他希望。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張士誠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及壯士李伯升等18人,聯合李華甫富戶起兵,把曾經欺辱過自己的富戶、差役統統殺死,以泄心頭之恨。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他發動附近鹽場深受重役的鹽丁,在得到他們的支持後,組織起一支頗具戰鬥力的隊伍,並成功地攻克泰州,隊伍也隨之擴充到萬餘人。
張士誠攻占泰州後,打敗了前來鎮壓的元朝軍隊。元朝一見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前往招降。張士誠起義本來就不是為了反元,他隻是想出一下心中這口悶氣。所以在元朝“剿”、“撫”並施的情況下,張士誠動搖了。但張士誠既沒有推翻元朝的宏遠誌向,也沒有對元朝的忠心,他隻是醉心於個人的利益得失。為了不讓自己剛剛擁有的一切付之東流,張士誠投降了。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還主動提出參加鎮壓其他義軍的戰鬥。但當元朝把他調往前線時,張士誠卻又起了異心,害怕這是元朝為了消滅自己而采取的花招。當他看到駐泰州的淮南江北行省參政趙璉不作防備時,夜劫其營,將趙璉殺死,把官庫搶奪一空,並趁機攻克了興化、高郵兩座縣城。此時張士誠的力量也初具規模,自泰州至興化,到處都是他的戰艦。手中有了本錢,張士誠多次拒絕了元朝的招撫,用武力對抗前來征剿的元軍。也許是張士誠運氣好,而元朝派來的將領又均為腐敗不堪之人。即使有幾個驍勇善戰的將官,也因為同行者忌其功而不予配合,最終歸於失敗,喪了性命。感受不到元朝的致命威脅,張士誠遂於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正式建立政權,國號大周,改元天祐,自稱誠王。
張士誠又很倒黴。他所占據的高郵,位處內河與海上運輸樞紐。故高郵的丟失,嚴重影響江南財富和糧食通過運河運往大都,等於掐斷了元朝的財源。所以元朝必須收複這座城池。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至正十四年九月,元順帝命右丞相脫脫親自掛帥出師高郵,節製各路兵馬,所率大軍號稱百萬。十一月,高郵已被圍得水泄不通。張士誠連戰連敗。這下他可慌了神,馬上準備投降,每天與手下商量議和之事。可惜脫脫把他視為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肥肉,豈會接受他的投降。幸好這時好運仍然跟著他,由於元朝朝臣之間的矛盾,在讒言麵前,元順帝竟下令削掉脫脫的兵權和官爵。臨陣易帥,乃兵家大忌。脫脫被撤職的消息一經傳出,百萬大軍頓時潰散。張士誠不戰而勝。此時的張士誠,心花怒放,似乎感覺到天命就在自己的手上,開始有了非分之想,不斷向外擴張勢力,意圖問鼎中原。至正十五年冬,張士誠遣其弟張士德率軍自通州(今江蘇南通)渡過長江,進駐長江三角洲,並把都城遷到了蘇州。
可惜張士誠並沒有以江浙為基地向外擴張,反而沉迷於江南的富庶。攻占蘇州後,以張士誠為首的統治集團,肆意搶掠,富戶自然難逃,連寺廟也無法幸免於難。定都後,各級官僚更是忙著挑選豪宅。原先官宦人家的深宅大院,無一幸免。就連他攻占長江三角洲,也是因為聽說“江南土地之廣,錢糧之多,子女玉帛之富”才下定的決心。可以說,張士誠完全沒有遠景規劃,在政治上的鼠目寸光盡顯無遺。
隨著物質享受的增多,好運似乎也逐漸離張士誠遠去。江浙本來就是諸豪強的目標,張士誠涉足此處,不可避免地與周邊政權發生摩擦。至正十六年,占據南京的朱元璋,勢力不斷向東擴展,雙方在鎮江形成了對峙局麵。在六月,終於爆發了戰爭,結果張士誠大敗,還被徐達反攻常州。迫於無奈,張士誠遣使求和,但這依舊無法避免雙方的戰爭。朱元璋的勢力,繼續向張士誠的統治核心滲透,長興、常州、泰興、江陰、常熟等地先後被朱元璋占領。不過張士誠也未讓朱元璋好過。以常州戰役為例,雖然朱元璋投入了近十萬的兵力,但從至正十六年(1356)七月開始,到次年三月朱元璋才拿下這座城池,費時達半年之久。但與此同時,盤踞在浙江的元朝殘餘勢力也大舉反撲,杭州被元收複。太倉、昆山等地也被降元的方國珍趁火打劫,張士誠已經陷入了四麵楚歌的境地。
為了擺脫多方作戰的不利局麵,張士誠再次向元朝投降。至正十七年八月,張士誠委托投降他的原江南禦史中丞蠻子海牙赴杭州請降。元順帝封張士誠為太尉,其他人等均受爵有差。雖然張士誠降元,但他卻仍將城池、府軍、甲兵、錢糧等牢牢控製在自己手中。此後張士誠與元軍聯手,對朱元璋控製地區發動進攻。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張元聯軍攻嚴州,其後又進攻常州、江陰,均遭失敗。朱元璋多次攻杭州、湖州、紹興等地,亦未得手。在至正二十三年之前,朱、張雙方在江南戰場基本勢均力敵。但張士誠趁宋政權三路北伐後方空虛之際,將其勢力擴展到濟寧,甚至連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也被其占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