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國:大明卷2(3 / 3)

勢力的擴大並不代表著張士誠的雄才偉略,實際上他的北進隻是填補了原有的權力真空。而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陳友諒之間爆發鄱陽湖大戰,張士誠聚集大軍直搗朱元璋的後方,意圖完全消滅朱元璋勢力,可惜一點都不成功。張士誠先後派謝再興進攻東陽(今屬浙江),派李伯升率六十萬大軍四攻諸暨,派張士信攻長興,都未獲勝。至正二十五年(1365),他又派李伯升、謝再興五攻諸暨,又遭慘敗。明明朱元璋的主力已經全部調往西部,張士誠卻連幾個州縣都打不下來,這雖然是因為其軍隊戰鬥力薄弱,但與他本人胸無大誌也密切相關。此時他更關心的是,趁機自稱吳王,請求元朝批準,尋找無關痛癢的虛名,由此可見,張士誠的所作所為,非成大事之人。

到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剩下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同月,朱元璋令徐達、常遇春、馮國勝等人水路並進,討伐張士誠。到次年四月,張士誠在蘇北、淮河流域的全部地盤全被奪取。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發布了《平周檄》,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萬攻打張士誠。至十一月,朱元璋已先後占領了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江南地區的城市,對蘇州形成了緊密的包圍圈。張士誠的重要將領呂珍等人見勢不妙,先後投降朱元璋。十一月,朱元璋發起了對蘇州的總攻。至次年九月,蘇州終於被攻破,張士誠被俘。

張士誠據有江南富庶之地,本可以借此為資本大展宏圖。但他胸無大誌,僅僅滿足於割據一隅,最終隻有坐以待斃。而且其政治立場左右搖擺不定,曆來為人所不齒。也許,“亂世出英雄”之後還要再加一句,“亂世同樣出狗熊”。不過話又說回來,張士誠本人並非一無是處。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蘇州人民竟然能為張士誠死守城池將近一年,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張士誠在取得人心方麵,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不過他們的後世子孫,卻為他們死守城池的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據說明朝之所以“蘇鬆重賦”,就是因為朱元璋氣惱這些地區為張士誠死守城池而製定的。

第八節 朱姓江山險些姓陳

朱元璋出家之洛陽皇覺寺

在朱元璋的眼中,張士誠是他成功路上的一塊絆腳石,不過,和心腹大患陳友諒比起來,張士誠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與張士誠的貪戀富貴不同,陳友諒是更為進取,頗具大將風範的對手,始終是朱元璋的眼中芒肉中刺。與朱元璋一樣,陳友諒也出身貧寒,其家世代以捕魚為業。正是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給予了他施展才華的機會。

至正十一年八月,在劉福通起義的影響下,鐵工鄒普勝、布販徐壽輝等,首先在蘄州(今湖北蘄春南)發動起義。他們同樣信奉白蓮教,亦頭裹紅巾,因此也被稱為“紅巾軍”。由於徐壽輝身材奇偉,相貌出眾,被眾人推為首領。十月,起義軍攻克蘄水,並以蘄水為都,建立天完政權,改元治平,徐壽輝稱帝,鄒普勝為左師。天完政權是元末農民起義中最早建立起來的政權。在天完政權建立後,南方各地紛紛起而響應,勢力迅速發展,成為與北方龍鳳政權相對的另一個政治中心。

天完政權建立後,分兵四出。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他們攻占了湖廣行省首府武昌。此後以武昌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曾法興領兵攻克安陸(今湖北鍾祥)、沔陽等湖北境內的州縣。明玉珍領兵入蜀,鄒普勝自率主力,與彭瑩玉等沿江而下,進取江西,迅速地占據了大半個江西。並由此分兵,一路在周伯顏的帶領下,入湖南、抵廣西;塗乙等人攻福建;彭瑩玉、項普略等經徽州地區,進入浙江,並一度攻占了杭州。整個南方,自“浙西、江東西、湖南北,以及閩、蜀之地”,都成為“天完政權”勢力範圍。但到了至正十四年,由於元朝的大舉壓境,加之本身存在的諸多問題,蘄水陷落,徐壽輝等天完領導人隻得“遁入黃梅山中及沔陽湖中”。

在危難之中,早已投奔“紅巾軍”的陳友諒卻開始嶄露頭角。由於他屢立戰功,漸漸地受到重用,被提升為統軍元帥,駐紮黃州(今湖北黃岡)。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意圖殺徐壽輝取而代之,但沒有成功,陳友諒兼並了他的部屬,實力大增。不久,陳友諒自稱宣慰使,平章政事,從此完全掌握了“天完政權”的軍政領導大權。

此時,正值北方龍鳳政權兵勢大盛之時,劉福通三路北伐,牽製了元軍的主力,無暇南顧。相對於張士誠的鼠目寸光,陳友諒審時度勢,製定了明確的戰略方針,沿江而下,奪取江南。在掌握了天完大權的同時,陳友諒在十月揮戈東下,調戰艦與巢湖水師趙普勝共擊安慶。至正十八年(1358)正月城破。自此,從四川直至池州長江中遊的水陸完全打通。需要提一句的是,趙普勝也是天完的驍將,但是他自至正十二年起,屢攻安慶不得;而陳友諒一擊即中,從中可以看出陳友諒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陳友諒攻取安慶後,乘勝進攻皖、謫、閩、贛各地,進一步擴大戰果。他們還與此時已進入四川的明玉珍部首尾呼應,使天完政權成為南方農民起義軍中地盤最大、實力最強的一支武裝力量。

在取得有利形勢的情況下,陳友諒的權力欲也肆無忌憚地膨脹開來,皇帝的寶座讓他不能自已。為達到篡權的目的,一切可能的障礙都被陳友諒毫不留情地除掉。趙普勝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被陳友諒誘殺。趙普勝為南方白蓮教主彭瑩玉之徒,參加徐壽輝蘄州起義的早期成員之一。他驍勇善戰,具有很強實力,早在至正十二、十三年間,就進駐江西,對抵禦朱元璋的擴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堪稱天完政權東線支柱。陳友諒此舉,無異於自毀長城。在皇位的虛榮和長遠打算之間,陳友諒選擇了前者。

不久,趙普勝被殺的負麵影響就顯露出來了。沒有了趙普勝的阻攔,朱元璋輕取樅陽水寨,直接威脅到安慶,天完政權東線局勢吃緊。陳友諒不得已,親率主力應戰徐達、常遇春。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陳友諒中埋伏於九華山,士兵被俘3000人,被殺萬餘。陳友諒終於嚐到了他謀殺趙普勝得來的惡果。但他並未就此收手反省,仍為謀奪皇位繼續努力,無止境的權力欲已經蒙蔽了他的雙眼。

在除掉趙普勝後,陳友諒的下一個目標便是天完皇帝徐壽輝。徐壽輝雖然並不是一個稱職的領袖,既沒有運籌帷幄的智謀,也沒有沙場上與敵人浴血奮戰的氣概,但他的反元立場是鮮明的,態度十分堅決。加之他待人寬厚,所以仍得到許多將士的愛戴。至正十九年二月,徐壽輝從漢陽至江州,陳友諒假意出迎,設伏兵於城西門外,當徐壽輝等人入城後,伏兵殺盡徐壽輝的部屬。使徐壽輝成為光杆司令,陳友諒的囊中之物。陳友諒保留了徐壽輝帝號,自稱漢王,大權獨攬。至正二十年閏五月,陳友諒攻克太平(今安徽當餘),俘獲了朱元璋的將領花雲。戰場上的勝利,讓陳友諒以為大局在握,於是最終殺死了徐壽輝。在傾盆大雨下,陳友諒迫不急待地舉行了登基典禮,自稱皇帝,改國號大漢,改元大義。陳友諒終於如願以償,但又一次的分裂出現了,不少趙普勝、徐壽輝舊部紛紛離去。

雖然,種種征兆預示著陳友諒已宛若強弩之末。但在陳友諒雄才大略的領導下,大漢政權仍然呈現出蒸蒸日上之勢。陳友諒在氣魄上,也能如朱元璋一般禮賢下士,積極地爭取才學之士為自己效力;而且也頗見成效,不少知識分子和元朝舊吏投奔而來。加之他在戰場上所取得的優勢和強大的軍隊,陳友諒在實力上要超過朱元璋。

在篡奪皇位的同時,陳友諒把鬥爭的矛頭指向朱元璋。不能不說,陳友諒頗具戰略眼光。他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實力尚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才是最具威脅的對手。陳友諒在稱帝後不久,便準備從江州順流而下,直取南京,一舉消滅朱元璋。他一方麵命明玉珍從四川出兵相助,另一方麵又聯係張士誠,以期與其東西夾擊朱元璋,但讓陳友諒想不到的是,明玉珍因徐壽輝被殺,毅然與陳友諒斷絕了關係。張士誠則目光短淺,欲守境觀變,以收漁人之利。陳友諒此時不得不為自己冒然奪取皇位品嚐惡果。

盡管如此,陳友諒的艦隊仍然是朱元璋的十餘倍,他仍有信心消滅朱元璋。1360年五月,雙方在龍灣相遇。朱元璋利用部將康茂才原為陳友諒故友這一層關係,密令康茂才致書陳友諒,假稱願為內應,陳友諒上當受騙,大敗,死者無數,僅被俘的就達到兩萬多人。其屬將梁鉉、喻國興、劉世衍等趙普勝、徐壽輝的舊部,也趁勢投降了朱元璋。

龍灣大敗後,陳友諒的處境越來越不利,大部分趙普勝、徐壽輝的舊部紛紛倒戈。雖然陳友諒組織起多次反撲,但均以失敗而告終。投降朱元璋的將領越來越多,所占領地也日益縮減。但陳友諒並不承認自己的失敗,至正二十三年(1363),他調動所有的兵力,特製大艦數百艘,號稱六十萬大軍,直撲南昌。但南昌守軍在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帶領下,堅守待援,抵抗住了陳友諒的一次次攻擊,死守南昌城達八十五日之久。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親率二十萬來援,陳友諒退至鄱陽湖,於是雙方進行了一場規模空前的鄱陽湖水戰。

當時在實力對比上,陳友諒仍占有優勢。陳部號稱六十萬大軍,特別號戰艦就有百艘;而朱部隻有二十萬,且所乘戰艦皆為小舟。這一形勢讓陳友諒誌在必得,意氣風發。可惜他隻知道其船堅炮利,卻完全忽視了人的決定性作用。反觀朱元璋部隊則是上下一心,士氣高漲,準備決一死戰。也許勝負在決戰之前就已經決定了。從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二十七日,經過一個多月的死戰,陳友諒一方輸得很徹底,連自己的性命也丟掉了。雖然在其將領的擁護下,陳友諒兒子陳理接管了大漢政權,但隻能是苟延殘喘。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親自督師圍攻武昌,陳理出降,大漢政權滅亡。

陳友諒有太多的優勢,可惜他缺乏朱元璋身上的個人魅力,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利欲熏心,最終他隻能成為朱元璋成功的墊腳石。不知道他死前是否會後悔過早地殺死徐壽輝?如果學習朱元璋“奉天子以令不臣”,得到天完政權各部的通力合作,或許未必失敗。可惜,曆史不能回頭。

第九節 蜀地明氏興衰史

明玉珍

元朝末年,曾經有這樣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在群雄混戰之際,保住了四川百姓的平安,造福了四川百姓,為他們創造了短暫的幸福生活。但是,好景不長,也許劉邦把四川的天地靈氣都用光了,明氏政權最終也沒能跨越過蜀道,入主中原。

明氏家族的發跡始於明玉珍。明玉珍生於河南行省隨縣梅丘村(今湖北隨縣柳林),與其他農民起義的領袖一樣,堅信白蓮教,出身貧苦,但為人豪爽,孔武有力,善騎射,深得家鄉父老的愛戴。當徐壽輝建立天完政權後,明玉珍接受徐壽輝的招攬,任統軍元帥之職,投身於反元的鬥爭之中。至正十三年,天完政權在元軍的攻擊下,陷入低潮。蘄水被攻破後,徐壽輝等逃到了黃梅山和沔陽湖中。正是這一危機時刻,明玉珍承擔起了保衛天完政權和徐壽輝的重任。盡管自身處境艱難,但明玉珍從未產生動搖的情緒,反而通過親密的接觸後,他被徐壽輝平易近人的品質所折服。

至正十五年(1355)開始,天完政權出現轉機,奪回了沔陽城,並擊潰了前來圍剿的元軍,為了解決糧草問題,明玉珍身負重任,前往四川夔州(今重慶奉節)籌糧。在這一過程中,明玉珍不僅圓滿地完成了任務,解決了天完紅巾軍的一時之需,也為今後義軍入川奠定了基礎。至正十七年,當得知重慶城中駐軍不和的情況之後,明玉珍率眾沿江而上,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重慶。從此,以重慶為根據地,逐步向外擴展。明玉珍首先掃清了重慶周圍的反抗力量,繼而與元軍展開生死對決,曆經一係列的苦鬥,到至正二十年終於攻占成都,擁有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區。在取得軍事勝利的同時,明玉珍還十分注重與當地勢力的結合。其所部軍紀嚴明,百姓安堵如故,深受歡迎。對於知識分子,明玉珍也是大力拉攏。當得知元進士劉楨有經邦治國的本領時,他親自前往拜訪,尋拜為理問,主持政事。正是這一係列的措施,明玉珍在四川得以立足生根。

當明玉珍集中力量在四川發展時,陳友諒在至正二十年殺死徐壽輝,自立為帝。消息傳來,明玉珍悲痛欲絕。徐壽輝對他有知遇之恩,如此不明不白地被陳殺死,怎能讓明玉珍服從陳友諒的命令呢?明玉珍馬上下令,川中全軍縞素戴孝,為徐壽輝隆重發喪,又在重慶城南為徐壽輝立廟,春秋奉祀。他召集部屬說:“我和陳友諒同為天子徐壽輝的大臣,而今陳友諒弑主自立,為盡忠義,我從今以後與他誓不兩立!”於是下令與陳友諒斷絕一切關係,並且傳檄四方,會兵三峽,準備大規模討伐陳友諒,為徐壽輝報仇。

同時為了解決與陳友諒文書中稱呼不對等的問題,明玉珍在部下的擁戴下稱隴蜀王,並於至正二十年十月十五日(1360年11月23日)正式即王位。但不易國號,不改元,仍尊奉天完政權及其紀年,並尊奉徐壽輝為“應天啟運獻武皇帝”。這樣一來,他向天下人表明了自己與陳友諒篡逆行為的根本區別。後來,在謀士的勸說下,明玉珍決定稱帝,以籠絡人心。於至正二十三年正月初一(1363年1月16日),明玉珍正式即皇帝位,建都重慶,國號大夏,改元天統。大夏政權雖然改元,但基本國策並未改變,仍然舉國上下尊奉彌勒教,堅持反元的旗號,也可以把大夏政權看做是天完政權的延續。

政權建立後,明玉珍在謀士的協助下,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各方麵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以圖鞏固實力。首先在政治製度上,完善了中央與地方官製,並采取輕徭薄賦,注重減輕農民負擔,恢複農業生產;而文化教育方麵更是他的著力之處,立國後即設翰林院,重視文人的作用;又大力興辦學校,中央設國子監,負責公卿百官子弟的教育;地方設提舉司、教授所,負責郡縣生員的培養。經過這樣一係列改革,四川的民風為之一變。

在鞏固政權之後,明玉珍開始嚐試著出兵四川。1363年冬,他派萬勝率兵出漢中,進攻元朝統治下的陝西,初戰告捷。這隻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當時主要軍事行動還是用在安定後方上。1366年,明玉珍終於可以放手大幹一場,把矛頭指向雲南。萬勝領兵十一萬,全力進攻雲南,一路過關斬將,直插入到大理。但由於孤軍深入,加之戰士水土不服,多有病傷。萬勝被迫留下少數兵力,之後回師。但通過這次進攻,我們可以看到明玉珍兵力的強大。可惜天不成全,同年,年僅三十八歲的明玉珍病危。在他彌留之際,他作出了自己最後的安排,對大臣說道:“如今中原未平,元虜未滅,我的誌願還未達成,也許這是天意。我死後,希望你們倚險自固,千萬不要自不量力、問鼎中原,隻有這樣才不至於惹禍上身。”說罷撒手人寰,留下了十歲的兒子明升繼位,改元開熙。

此後,明氏政權忙於內訌,根本無暇他顧。麵對不斷強大的明朝,明氏政權的日子屈指可數了。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湯和、廖永忠、傅友德等大將兩路兩麵攻蜀。六月,明升出降,大夏政權滅亡。

第十節 狹路相逢勇者勝

徐達

經過漫長的等待和前期的準備,朱元璋已經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和尚,變成了一個元朝江山的強有力的爭奪者。至正十四年六月,朱元璋帶著24名隨從,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十五年三月,郭子興病死,朱元璋成為這支軍隊的實際主帥,占據了滁州、和州等安徽沿江一帶的地盤。但此時朱元璋的前景並不樂觀。前有長江天險的阻隔,後有龍鳳政權的威脅,不便向外發展。還要時時擔心元軍的攻擊,以及孫德崖等人的虎視眈眈。

為了發展,隻有渡江進攻南京這一條路可走。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朱元璋親率大軍渡江南下,攻采石,下太平,收複了沿江許多堡壘,順利地在江南站穩了腳跟。但接下來的事情並非一帆風順,元軍以強大的攻勢對太平進行圍攻;兩次進攻南京也以失敗而告終,郭天敘戰死。至正十六年三月初一,朱元璋親率大軍水陸並進,至十日,終於攻克南京。朱元璋終於向成功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占領南京後,朱元璋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了龍鳳政權韓林兒的冊封,擔任江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兼右丞相,拜吳國公。在這些封號下,朱元璋可以名正言順地構建自己的政權機構。有了一套運轉有效的政府班子,他就可以更有效地組織軍事行動,和提高後勤保障能力。

朱元璋還未看清南京的繁華,就又要投入新的戰鬥。並不是朱元璋心急,而是形勢所迫。雖然此時元朝政府的注意力幾乎全部集中在北伐的劉福通身上,但江南元朝殘餘勢力仍然不能小覷,他們緊緊地包圍著南京。當年二月,張士誠已經攻下蘇州,並以此為都城向外擴張,其觸角已經伸展到常州。徐壽輝的天完政權也從低穀中走了出來,勢力已經擴展到池州。割據溫、台、慶元諸路的方國珍,也在不斷向外擴張。而此時的朱元璋,隻不過是擁有南京附近的一小塊地區,與其他各路諸侯相比,力量是最薄弱的,何況朱元璋還處在這些新興政權的包圍之中,不論誰強大了,朱元璋必然首當其衝,成為第一個被消滅的對象。

為了自身的安全,經過短暫的休整後,朱元璋便命徐達、鄧愈分頭出擊,先後攻克鎮江、廣德、寧國等地,保證了南京的安全。可是,隨著朱元璋的擴張,不可避免地與其他新生政權發生正麵的衝突。第一個交手的就是張士誠。至正十六年六月,朱元璋遣楊憲與張士誠通好,提出“睦鄰守固,保境息民”的主張,希望以後能互通使節,不要為了無謂之事而生邊釁。此時的張士誠自恃兵強馬壯,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裏,扣留楊憲不放,並出兵鎮江,結果大敗。朱元璋隻能先出兵進攻張士誠。經過一年的艱苦戰鬥,朱元璋先後奪下常州、長興、江陰、常熟等地,使得張士誠不敢西顧。由於張士誠軍隊的戰鬥力較強,在至正十七年攻下常熟後,朱元璋主動停止了進攻,開始挺進皖南、浙東。經過兩年左右的戰鬥,元朝江浙省的西部地區大多被朱元璋所攻克。朱元璋終於在江南贏得了一席之地。

但隨之而來的,朱元璋便要麵對更大的生死考驗。從至正二十年(1360)起,陳友諒向朱元璋的統治區發起了進攻。這年閏五月初二,陳友諒部將攻下朱元璋建立的第一個軍事據點太平。雖然朱元璋用康茂才行反間計,大破陳友諒的軍隊,並先後攻克了陳友諒所占據的包括南昌、吉安等地在內的各江西州縣,但陳友諒實力並未因此減弱。到了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陳雙方的生死對決終於展開了,而為雙方拉響決戰導火線的竟然是張士誠。

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趁龍鳳政權北伐失敗之際,趁火打劫,突然對韓林兒和劉福通所在的安豐發起進攻。勢力大為削弱的龍鳳政權根本無法阻止張士誠的進攻,馬上敗下陣來。韓林兒君臣被緊緊地圍困在安豐城內。城內彈盡糧絕。戰馬大部分都被吃掉了,有的人竟然去吃腐爛的死人肉。情況十分危急,韓林兒、劉福通在絕望中向朱元璋求救。為了阻止張士誠的擴張,同時朱元璋打的是小明王的旗號,如果不出兵救援,以後無法服眾。權衡利弊,朱元璋毅然出兵救援安豐。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陳友諒趁南京空虛,特製大艦數百艘,載其家屬百官,空國東下,全軍號稱六十萬,進圍南昌。南昌守將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全城軍民死守城池,以待朱元璋援軍的到來。朱文正與諸將分城據守,參將鄧愈守撫州門,元帥趙德勝等守宮步、土步、橋步三門,指揮薛顯等守章江、新城二門,元帥等守琉璃淡台,文正居中,節製諸軍,自領精銳兩千人以援各處不時之需。在朱文正的帶領下,南昌城頂住了陳友諒的一次次猛攻,死守南昌城長達85日之久。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親率二十萬大軍來援,南昌之圍被解,陳友諒退至鄱陽湖,於是雙方爆發了規模空前的鄱陽湖水戰。

鄱陽湖水戰長達36天,戰鬥十分激烈。朱元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陳友諒所部幾乎全軍覆沒,但是朱元璋方麵的傷亡也很大,將領宋貴、張誌雄、韓成、陳兆先、丁普郎等皆戰死。不過朱元璋仍然非常開心,消滅了陳友諒這支對他威脅最大的敵人,張士誠之流已不足為懼,他已經看到了江南統一的美好前景。於是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正式在南京即吳王位,建立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政權。

此後,朱元璋的統一的道路便一帆風順。二月,最終消滅陳友諒的殘餘勢力。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發布文告,目標直指張士誠。徐達、常遇春、胡廷瑞、馮國勝、華高等水陸並進,討伐張士誠。到次年四月,奪取了張士誠在蘇北、淮河流域的全部地盤。八月,朱元璋令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萬,對張士誠的政治中心江南地區發起總攻。至十一月,蘇州的外圍城市如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城市先後被攻占。朱元璋實現了對蘇州的包圍,蘇州已成為孤城一座,陷落隻不過是早晚的事情。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蘇州城破,張士誠割據政權從此滅亡。

兩股力量強大的敵手先後被消滅,江南再也找不到可以與朱元璋相抗衡的勢力了。餘下的割據勢力,在朱元璋看來不過是待宰之羔羊,消滅他們如探囊取物一般。九月,在掃清張士誠之後,朱元璋馬上把矛頭對準割據浙東的方國珍。十一月,其勢力已被消滅一光,無計可施的方國珍隻好選擇投降。與此同時,割據福建的陳友定也成為朱元璋的攻擊目標。次年正月,陳友定被處死。盤踞在兩廣地區的元朝殘餘力量,在接下來的攻擊下,節節敗退。至洪武二年(1369),南方全部統一。

在統一南方的同時,朱元璋又分別任命徐達、常遇春為征虜大將軍、副將軍,揮師北伐。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出師,經過劉福通北伐過後的北方紛紛歸順,徐達的軍隊迅速向前推進。次年八月,便攻陷了北京,正式結束了元朝的統治。

朱元璋終於笑到了最後。從一無所有的小和尚直至富有天下的明朝皇帝,朱元璋隻用了17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質的飛躍。他所完成的是亙古未有的功績,坐擁天下,朱元璋完全有理由享受成功帶給他的一切。可是他並未停住腳步,他還要為朱姓的後世子孫著想,為他們營造一個沒有任何威脅的統治環境,保證大明王朝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