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國:大明卷4(1 / 3)

第三章 帝國設計缺憾引出成祖

第一節 鼠目寸光的分封

解縉

朱元璋作了帝王後,深刻領會到了唐太宗“以古為鑒”的治國經驗,注意從元朝滅亡的曆史中吸取教訓。早在1368年建國之初,朱元璋有鑒於元朝一朝未立太子,導致宮廷內部爭鬥不斷,嚴重影響國家穩定的教訓,故早早立了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另一方麵,朱元璋有鑒於元朝功臣在內而皇族孱弱的先例,故而決定廣建宗室,大舉封建。朱元璋共有2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封為皇太子外,加上九子朱杞及幼子,也即二十六子朱楠早亡,其餘諸皇子及從孫一人均先後被封為藩王。

經曆了元末的血腥之後,為什麼曾經所向披靡的元朝竟然被打敗,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朱元璋。總結來總結去,朱元璋得出結論:元朝之所以被幾支起義軍所打敗,就是因為元朝在地方缺乏強有力的宗藩護衛中央,地方上的行省長官與元朝皇室沒有血緣關係,所以他們不能盡心盡力地為元朝出力。考慮到此,盡管有西晉八王之亂的前車之鑒,但是朱元璋仍然決定要分封諸子,眾建諸侯。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達了一份詔書,明確提出:明朝要統治如此大的區域,必須依靠同姓藩王所建立的藩國。這些藩國不僅可以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在平時也能很好地治理百姓。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之後,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在這一年,朱元璋一共封了9個王。次子朱樉封西安為秦王,三子朱棡封太原為晉王,四子朱棣封北平為燕王。五子朱橚封吳王,駐鳳陽,後來朱元璋認為江南地區乃國家財賦之地,不適宜建藩,於1378年將朱橚改封為周王,駐封開封。六子朱楨封武昌為楚王,七子朱榑封青州為齊王,八子朱梓封長沙為潭王,十子朱檀封兗州為魯王,明太祖侄朱文正之子朱守謙封桂林為靖江王。首次分封的諸王在1370年至1385年間先後就藩。

隨著宰相胡惟庸的勢力日益擴張,朱元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來自權臣的威脅,分封製的所謂“優點”,促使朱元璋實施了第二次分封。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又以十一子朱椿封成都為蜀王,十二子朱柏封荊州為湘王。十三子朱桂先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改封大同為代王,十四子朱柍封甘州為肅王,十五子朱植封廣寧為遼王。共6人,洪武末年就藩。

當胡惟庸案的屠殺剛剛告一段落的時候,朱元璋又開始了第三次分封。洪武二十四年(1391),十六子朱栴封寧夏為慶王,十七子朱權封大寧為寧王。十八子朱楩封岷州為岷王,二十八年(1395)以雲南新附,應該派藩王鎮撫,於是改封雲南。十九子朱橞封宣府為穀王,二十子朱鬆封開原為韓王,但從未就藩,二十一子朱模封潞州為沈王,二十二子朱楹封平涼為安王,二十三子朱桱封南陽為唐王,二十四子朱棟封安陸為郢王,二十五子朱封洛陽為伊王,共10人。

縱觀這25個藩王的封地,我們不難看出朱元璋的良苦用心。這些藩王的作用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屏護中央。圍繞著南京,眾多的藩王被分封在朱元璋直感鞭長莫及的地方,如潭王、楚王、湘王的所在地,都是陳友諒原來控製的區域,蜀王的所在地則是四川明氏統轄的地區。而北方接受明朝的統治較短,也有必要加強統治,於是齊王、魯王、沈王、唐王、伊王依次被安置在北方的名城,起到了控製地方的作用。這些藩王就象是一個個軍事要塞,被楔在明朝的版圖上,有力地配合中央控製地方。

一是為了應付盤踞在蒙古草原的元朝殘餘力量。第一次封王中,朱元璋就把自己幾個年長、熟悉兵事的兒子布置在抗元的第一線,隨著其他兒子的慢慢成長,朱元璋又選出其中幾個能力較強的兒子繼續安插在長城沿線的區域。經過三次分封,西起甘州、寧夏、平涼,經西安、太原、大同、宣府,東至北京、廣寧、開元,建立起了一條由藩王控製的明朝邊防線。

對於藩王的權力,朱元璋也作了具體的規定。鑒於晉、唐兩代的藩王叛亂,朱元璋在元朝的分封製基礎上進一步損益,形成了明代分封製。元代諸王主要是從屬下的封地內分取賦稅收入,並非裂土為王。明朝延續了這一特色。藩王同樣不能直接控製所屬的土地和人民,也就是所謂的“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也就是說,明朝藩王雖然分封各地,擁有爵位,但藩府之外,沒有封地和臣民。由朝廷頒給“宗祿”(最初每年五萬石,後減為萬石)。盡管如此,明朝藩王仍有著相當大的權勢。他們在禮儀上擁有著極高的地位。這些藩王的府第、服飾和車旗等,隻是“下天子一等”,朝中大臣見了他們都要行跪拜禮。他們還擁有著自己的“小朝廷”,在藩王府內設有相傅和屬官,並且擁有著至少三千人的護衛甲士,多的則達到了一萬九千人之多。而像晉王、燕王、寧王這樣的抗元主力,在統兵人數上都遠遠地超過了這一數字。以寧王為例,他自己一人就控製著“帶甲八萬,革車六千”。而且朱元璋還經常派他們親征,元勳宿將也要聽其調遣。正是擁有這些便利的條件,燕王朱棣才得以在長期的軍事活動中受到鍛煉,軍事指揮才能日益提高,而政治野心也隨之增強。為日後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由於藩王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朱元璋對他們的要求也非常嚴格。為了讓藩王懂得治國之道和忠義大節,朱元璋親自為每一個藩王挑選儒士作老師,教授他們孔孟之道。為了約束那些品行不端的皇子,1373年朱元璋命宋濂和禮部尚書陶凱根據曆史親王的曆史教訓編寫一套適用於皇子教育的教材,先後向藩王們辦法了《宗藩昭鑒錄》和《昭鑒祖訓錄》。為了適應皇子不斷成長的現實,朱元璋還不厭其煩地親自修改書中的條文,並於1381年頒行了《昭鑒祖訓錄》的第二版。

但這一切都是朱元璋的一廂情願,事實的發展與朱元璋的設想背道而馳。晉王朱棡當朱元璋未死之時就陰謀叛亂,被廢為庶人。靖江王朱守謙成天與奸人為伍,肆為淫虐,1380年被廢為庶人。秦王朱樉屢有過失,幸賴太子朱標為之說情,才免遭被廢的命運。

明朝的大臣早已看出分封製的弊端,但是礙於朱元璋的屠刀而隱忍不發。但仍有一批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為了明朝的江山挺身而出,對分封製進行了尖銳地批評。明初著名能臣卓敬和解縉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認為藩王的權勢過大,有可能威脅到皇權的安全。平遙訓導葉伯巨的上奏則更為直白,他以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為例,指出今日的明朝藩王就是他日的篡權者。朱元璋大怒,以離間骨肉的罪名下之於獄,最終病死於獄中。但是後來的曆史走向充分地證明了葉伯巨的遠見卓識。

其實,朱元璋自己又何嚐不知道分封的利弊所在,洪武十三年(1380)就罷王府左右相,並縮減藩王官屬的編製。但朱元璋也僅僅作了這些,藩王仍然掌握了相當的兵權。血濃於水的理論蒙蔽了這位精明幹練的皇帝的雙眼。正是由於他的錯誤舉措,直接導致了諸王的尾大不掉之勢,釀就了靖難之役的苦果。

第二節 無辜的建文帝

建文帝

朱元璋對太子寄予很大的希望,從小就對他進行了英才教育,延請最好的老師教授他的學業和武藝。他自己更是時常耳提麵命,傳授太子為君之道。等到太子成年以後,就帶他一同上朝處理政事,讓他單獨批閱奏折。可以說,在太子的身上,他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父愛。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洪武二十五年(1392),自幼體弱的太子,竟然先於朱元璋一命歸西。這對已經垂垂老矣的朱元璋來說,不啻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作為一個父親,他失去了最珍愛的兒子;作為一個君主,他失去了辛辛苦苦培育多年的繼承人。一夜之間,他老態畢現,痛不欲生。然而,接踵而來的問題,卻不允許他終日沉湎於悲痛之中,必須盡快另立儲君,否則,23個兒子之間的權力之爭,不僅會動搖到明朝的統治,更會影響到自己的生命安全。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太子朱標死後,應該由他的長子朱雄英來繼承;可是朱雄英早已夭折,其次子朱允炆自然就成了皇位的第一繼承人。按理說,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也有繼承權。可是這個二兒子任性胡為,行事荒唐,不受朱元璋喜愛。於是,朱允炆成為朱元璋心目中的不貳之選。

朱元璋感到朱允炆比朱標更加文弱,對他能否有效地治理國家心存疑慮。於是,他一方麵抓緊對皇太孫的培養,另一方麵想盡一切辦法,為朱允炆創造一個穩定的統治環境。

第一,誅殺功臣。立皇太孫的第二年,朱元璋再次把屠刀指向昔日的戰友,借藍玉案大開殺戒,至此,“元功宿將相繼盡矣。”

第二,挑選謀士。朱元璋親自為朱允炆挑選了幾個能員幹吏,這些人當初幫助朱允炆改革弊政,後來也幫助他把江山拱手讓人。

謀士一:方孝孺。方孝孺是大名鼎鼎的開國文臣宋濂的得意門生。他自幼飽讀詩書,可以說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他也自謂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明珠蒙塵,生不逢時。而且此人固執而倔強,被魯迅先生戲稱為“台州人的硬氣”。在洪武年間,這位心高氣傲的文人兩次被朱元璋接見,卻兩次被禦賜回家賦閑。直到朱允炆登基,他才恍然大悟,朱元璋是把這個機會留給朱允炆,讓他死心塌地地報答其知遇之恩。

謀士二:齊泰。齊泰,原名齊德,少有才名,進入官場後更是一帆風順,曆任禮部兵部主事。更令人稱道的是,曆官九年,卻無半點過失。朱元璋親自為其更名為“泰”。此人幹練強記。朱元璋曾經偶然問起邊關將領的情況,他竟如數家珍,毫無遺漏。他甚至將邊將的分布與轄區繪成詳細的地圖,以供參考。正因為如此,朱元璋把他作為兵部尚書的候選人,留給了朱允炆。

謀士三:黃子澄。黃子澄是朱允炆父親朱標的伴讀,一直被朱允炆當作自己的心腹。在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不久,二人就有過著名的“東角門對話”:一天,朱允炆在東角門外遇到了黃子澄,很擔心地問他,如果有一天,自己那些擁兵自重的叔叔覬覦皇位怎麼辦?黃子澄很肯定地告訴他,諸王的兵力隻夠用來自保;況且百姓的心是向著您的,您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一旦他們造反,您一定可以取勝。就是這一番話,給了朱允炆削藩的決心和勇氣,也為日後的靖難之役種下了禍端。

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乙酉,71歲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於是,六天後,年僅21歲的朱允炆就被正式推上了權力的顛峰。在祖父的長期培養下,年輕的朱允炆終於有機會把自己的治國理念付諸於實踐。他深知“可以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道理。況且,經過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社會安定,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是結束“尚武”的政風,改行“文治”的時候了。於是,他在即位伊始,從改革朱元璋留下的弊政開始,打算開創出一派新景象,這就是史稱的“建文新政”。

舉措一:改革官製。在洪武官製的基礎上,加強文職官員的行政職能,並適量減輕政府的專製作風。建文元年,建文帝即諭示藩王,不得節製地方的文官武吏,也不得擅自編定領地內的大小官製。這項改革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這既是對皇族權利體係的削弱,同時也意味著各級地方政府行政權力的上升。對於朱允炆來說,這也是他強化個人權力的需要。

中央官製也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一是將六部尚書的官位提高到一品;二是各部增設左右侍中,官位定為二品。它的作用就是加強了六部獨立行使職權的能力,避免了各個部門之間的重複行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文人獲得了比洪武年間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擔心像以前那樣動輒獲罪了。於是他們對建文帝忠心耿耿,敢於對國家大事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也是後來大批文臣甘願陪朱允炆殉國的原因所在。

舉措二:均免賦稅。朱元璋時期對江浙地區實行重賦政策;同時規定江浙人不許擔任戶部的職位,以防江浙人偏袒家鄉。建文帝繼位後,對這一政策進行了調整。建文元年正月,即下令減輕江浙地區的田賦。他還針對寺廟侵占民田的情況,下令和尚和道士每人占田不得超過五畝。多占的田地,必須通過官府退還給農民。然而,建文帝也做過一些荒唐的事情。由於朱允炆和他的大臣們,雖然熟諳儒家經典,但是並不了解社會的實際情況,這導致建文帝的很多政令帶有理想化的色彩。建文帝曾經接受方孝孺的建議,要恢複西周時期的井田製;不幸被叔叔朱棣的鐵蹄打破了計劃。出於這一點,也許應該感謝靖難之役。否則建文帝很可能成為繼王莽之後,又一個盲目複古的愚皇帝。

舉措三:銳意削藩。明太祖朱元璋始終認為,當元末農民起義烽火燎原之時,地方上缺乏強有力的宗藩,是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有鑒於此,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就作出了分封的安排,即把自己的兒子們封到各地做藩王。希冀於用血緣這一紐帶,讓藩王來保衛朱家江山。但他卻忘記了西漢的七國之亂差點就要得逞,西晉的八王之亂更是斷送了西晉的江山。

建文帝為首的新政府,對於擁兵自重的宗藩對皇權的危害性,確有清醒的認識。雖然建文帝貴為一國之君,可是那些實力雄厚的叔叔,無時無刻不在覬覦著皇帝的寶座。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既然宗藩的問題是一定要解決的,倒不如主動出擊。即位三個月後,建文帝就按照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正式開始削藩。但在首難目標的確認上,齊泰和黃子澄的意見出現了分歧,齊泰認為應該先拿燕王開刀,而黃子澄則認為應該先剪除其他各王,除掉燕王的羽翼,讓他孤掌難鳴,最後再收拾他。在建文帝看來,這兩種做法各有各的道理。不過,一開始就拿實力最雄厚的燕王開刀,在心理上來說有些惴惴不安。不如先積累一些成功除掉其他藩王的經驗,再來對付燕王這塊最難啃的骨頭。

萬事開頭難。老天爺在這個關鍵的節骨眼上,幫了朱允炆一個大忙:周王的幼子告發自己的父親有謀反之意。兒子告發父親,這個檢舉給予建文帝充足的借口。於是,建文帝馬上命令大將李景隆率兵北上巡邊,路過開封的時候,突然包圍周王府邸,將周王逮捕,送往京師。他最終剝奪了周王的封號,將他流放到雲南。首戰告捷,讓大臣們看清了新皇帝的意圖。此後,各種告發藩王的奏疏紛至遝來。接下來,建文帝好是一陣忙碌。湘王,就藩荊州,被人告發謀反,在建文帝派來核實的官員到達之時,引火自焚了;齊王,就藩青州,被人告發謀逆,召至京師,削除爵位,陪周王做伴去了;代王,就藩大同,因性情暴虐,被人告發,貶為百姓;岷王,就藩岷州,被告發諸多不法行為,也被貶為貧民。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建文帝排除萬難,接連廢除了五位藩王,頗有些帝王雷厲風行的氣魄。但是,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終迫使那些手中握有實權的藩王出手了。藩王中最強大的是燕王。可是在一年的時間裏,朝廷不但沒有對燕王采取任何有效的控製措施,反而通過削藩,一再提醒燕王起兵造反的緊迫性。在他花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付幾個無關緊要的藩王的時候,燕王正在北平緊鑼密鼓地籌備著起兵的各項事宜。建文帝錯過了時機,也錯失了本應屬於他的江山。

單從親情這個角度來說,朱允炆是非常重情的。他是一個好哥哥;在父親朱標去世之後,把幾個幼弟接來與自己同住,以撫慰他們的喪父之痛。他是一個好孫兒;在祖父朱元璋生命垂危之際,侍奉床前,盡了為人子孫的孝道。他是一個好學生,對待自己的師長,始終是彬彬有禮,心存感激。

可惜,在念了一堆“好”字之後,他是不是一個好皇帝,卻讓人犯難。建文帝對待臣民寬愛仁厚,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至少不是一個守得住江山的好皇帝。他有無數的文臣為他在政治、經濟上出謀劃策,但惟獨沒有找尋一個軍事專家為他在征戰上出謀劃策。

第三節 早期朱棣已有野心

明成祖

元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陳友諒率重兵逼近應天府(今南京),還未站穩腳跟的朱元璋政權危在旦夕。就在戰事最為緊急的四月十七日,一位身份並不高貴的妃子,為朱元璋生下了第四個兒子。按照《明實錄》描繪當時的情形:這個嬰兒一出生,五顏六色的瑞氣就充滿了整個房間,而且環繞著整個宮殿幾日不散。似乎從出生就注定日後貴為天子的命運了。而曆史的真實卻並非如此。此時朱元璋已有3個兒子,而且大敵當前,朱元璋隻是匆匆地看了一眼新生子,隨口扔下一個“武聖童”的小名,就重新投入到戰鬥中去了。

在朱元璋日複一日的征戰中,“武聖童”一天天長大。忙於征戰的父親,並沒有給他提供一個良好的讀書機會。由於朱元璋子嗣眾多,他沒有精力去關照所有的兒子,而且長子朱標一直頗得朱元璋的歡心,早已認定隻有他才能在自己百年之後繼承衣缽,其他的兒子隻要盡心盡力地輔佐好太子就可以了。所以,他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太子身上,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不允許他去戰場上冒險。在溺愛中長大的太子朱標,不但身體素質極差,而且根本沒有經曆過戰爭,真正變成了溫室中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