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武聖童就不同了,雖然他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啟蒙教育,不具備較高的文化水平;但是他從小就和父親一起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當別的孩子還在父母的懷中撒嬌時,他已經整日和明晃晃的刀劍以及厚重的鎧甲為伍了;當他的哥哥在接受儒家正統思想的教育時,他的腦中則充斥著“今天砍了幾個腦袋,明天要搶多少東西”。與他的哥哥不同,在成長的歲月裏,他經常和武將以及士兵混在一起。似乎隻有談論戰場上的事情,才能引起他的興趣。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底,正在準備登基大典的朱元璋,才發現了一件被他遺忘了許久的大事:他的七個兒子至今還沒有名字。十二月二十四日,朱元璋到太廟祭祀,感謝祖上積的陰德,同時按年齡大小依次給兒子們命名為:朱標、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楨、朱榑。這時朱棣已經7歲了,才和兄弟們一起有了名字。朱元璋不隻為現有的兒子取了名字,而且還製定了家譜。他將他的每一個兒子都作為一支,每一支擬定了20個字。例如朱棣位下的二十字為: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靜、迪、先、尤。當然,名字中的另一個字也不能隨便取,必須是符合“五行相轉”的原則。朱棣這個輩分的都屬木德,他的兒子朱高熾,屬火德;孫子朱瞻基,屬土德;曾孫朱祁鎮,屬金德;玄孫朱見深,屬水德。以後則周而複始地循環,意在傳之長久,江山永固。可惜朱元璋為子孫們擬定的20個字隻用了一半,大明王朝就滅亡了。
洪武三年(1370),11歲的朱棣被封為燕王。在就藩燕京之前,朱元璋還為他操辦了婚事,妻子就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女。朱元璋聽說徐達的女兒喜歡讀書,性情文靜,是典型的大家閨秀,而且足智多謀,素有“女諸葛”之稱,便把徐達找來說:“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常結為兒女親家。你的女兒就嫁給我家老四吧。”徐達喜出望外,立即叩頭謝恩。徐氏於洪武九年被冊封為燕王妃,第二年就與朱棣成了親。這時朱棣十八歲,徐氏十六歲。就是這位看起來賢惠文靜的燕王妃,後來成了幫助朱棣奪取天下、治理天下的賢內助,從此開始了她尊貴而不平凡的一生。從朱元璋為他的各個兒子選的王妃來看,燕王妃是明王朝第一功臣徐達的長女,而這種婚姻實質上是一種政治行為。從這一點上來說,朱元璋對於朱棣還是青睞有加的。朱元璋有意讓徐達做朱棣的堅強後盾,這對朱棣以後的發展是有著重要的幫助的。
洪武十二年(1380),21歲的朱棣帶著金冊金寶就藩北平。此時的北平並不安寧,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回到了蒙古大草原,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不斷地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作為前哨站,北平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這裏,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從這一年到建文元年起兵“靖難”,整整19年的時間。作為獨當一麵的藩王,朱棣從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逐漸成長為一個智勇雙全的統帥。在這段時期,他積蓄力量,積累經驗,耐心地等待著時機的到來。
朱棣就藩北平的頭幾年,北邊的軍務一直是由徐達主持的,徐達是大明王朝首屈一指的開國功臣,德高望重。同時,他又是朱棣的嶽父,兩人的合作非常融洽。在這一過程中,朱棣所聞所學是他一生都享用不完的。洪武十八年(1385),徐達病死。從此以後,北邊的軍務之事都要由朱棣一人承擔了。
多年的隨軍生涯,使他積累了一定的軍事知識和對敵作戰經驗,但是卻始終沒有機會獨當一麵。洪武二十三年(1390),機遇終於降臨了。元旦剛過,朱元璋接到了密報,北元丞相咬住和平章乃兒不花,打算率領部眾南下劫掠。朱元璋當即決定主動出擊,派燕王朱棣和晉王朱棡兵分兩路,合擊北元於國土之外。接到征討北元的命令,朱棣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自己剛過而立之年,正是奮發圖強的時候。雖然自己已經當了多年的燕王,但是還沒有與大股的敵人交過手,如果這一仗打得好,自然可以給父皇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日立功受賞,風光無限。緊張的是,戰事無常,一旦失利,很可能對自己是一個致命的打擊,自己在父王心目中的地位也會一落千丈。因此,這一仗,必須竭盡全力,不但要贏,還要贏得漂亮。朱元璋也考慮到了兒子的心情,除了諄諄教誨兒子要小心謹慎之外,更是派出了手下幾員得力的幹將隨同出征。大將傅有德,一個久經沙場、智勇雙全的老將;南雄侯趙庸、懷遠侯曹興等,俱是能征慣戰之輩。看到父王將幾員大將都歸自己節製,燕王必勝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經過緊張的部署和精心的準備之後,洪武二十三年三月初二,燕王率領諸將出兵古北口,浩浩蕩蕩向北挺進。三月的南方春暖花開,而寒冷的北方冰雪尚未完全消融,加之凜冽的北風不時吹來,艱苦的自然條件的確給朱棣的行軍帶來不便。大軍走出古北口以後,朱棣與將領們商議後認為,北方土地遼闊,人煙稀少,加之我們深入敵後,不了解當地的情況,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千裏行軍,很容易撲空。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必須有哨兵準確地提供敵情。於是,他派出數股哨兵,到隊伍的前方進行偵察。很快,哨兵就傳回消息:乃兒不花正駐軍在迤都(今內蒙古蘇尼特左旗以北)。在作好保密工作之後,朱棣帶領部隊悄悄地出發了。由於朱棣的這次軍事行動極其隱秘,乃兒不花竟然毫不知情,明軍按照朱棣的計劃準備向北元發動攻擊了。然而就在軍隊即將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天公不作美,竟紛紛揚揚下起漫天大雪來,使北國的荒原很快變成了一個雪的世界,氣溫也陡然下降。很多將士想停下來避避風雪。但朱棣卻認為,風雪之夜,行軍雖然辛苦,但敵人也必然失去警惕,因為他們也認為這樣的天氣不適合行軍。於是燕王率領大軍,冒著大雪繼續前進。當部隊趕到乃兒不花的營地時,這位北元的將領和他的士兵還在睡夢之中。
此時此刻,朱棣完全可以發動突然襲擊,全殲乃兒不花所部。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因為他不但要贏,還要贏得漂亮。這時,他想到了一個人,隨軍指揮使觀童。此人本是北元的國公,在上一次馮勝北征的時候投降了明朝,他與乃兒不花本是舊交,何不派此人前去招降?於是,第二天觀童就出現在了乃兒不花的麵前,陳說利害,並且保證一旦投降,燕王絕不會加以為難。眼見大勢已去,乃兒不花便決定投降。燕王隨後設酒宴款待,慰勞備至。乃兒不花大受感動,自告奮勇,表示願勸丞相咬住一起歸降。幾天之後,他偕同咬住共同來到燕王帳下請降。燕王大喜,第一次出征,竟兵不血刃而大獲全勝,實在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此役,朱棣俘獲乃兒不花及其手下男女數萬人、羊馬無數,駱駝數千頭。燕王朱棣不費一兵一卒殲滅了北元軍的主力,完成了既定的戰略目的。就連投降的乃兒不花都十分敬佩他,認為他是一個很寬宏大量的人。
似乎是上天特意要突出朱棣的英雄形象,與他同時出征的晉王是個膽小鬼,懼怕寒冷的他沒有率軍進入蒙古腹地,甚至都沒有看到敵人的蹤影。三十歲的朱棣在這次戰役中不但輝煌亮相,而且得到了真正的軍事鍛煉。對於兒子智勇雙全的表現,朱元璋非常滿意,頗有“此兒像我”之感。此後朱棣越發受到重視,也進一步奠定了燕王朱棣在眾多兄弟中群龍之首的地位。
洪武二十九年(1396),朱元璋決定對北元發動第二次遠征。鑒於燕王朱棣在上次戰役中的英勇表現,他毫不猶豫地任命朱棣為行軍統帥。三月,朱棣帶著他的鐵騎再次出發。此次他的戰略和上次大致相同。在軍隊抵達大寧後,他先派出騎兵去偵察元軍的方位,之後翻山越嶺,在徹徹兒山抓住了元軍主力;於是連殺帶趕,把北元軍趕到了數百裏之外,並活捉了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等人。朱棣並未就此罷手,乘勝追擊。他一口氣追出幾百裏,一直追到兀良哈突城,打敗了北元大將哈剌兀,這才高唱著凱歌,勝利還朝。
和文弱的建文帝朱允炆比起來,朱棣其實更像朱元璋。他雄才大略一如父親,文治武功更出於其上。年幼時已經曆經了戰火的洗禮,成長的過程中又總是和武將打交道。他見識過慘烈的戰場和血腥的殺戮,年輕時所經曆的這一切,必將深深地影響他的一生,更注定了他將在戰火和血腥中實現自己的夢想。
年輕時的他,對未來充滿了期望。但是,這種期望應該不包括造反和自己做皇帝,也許僅僅是做一個寬仁的藩王,努力治理好自己的屬地,也許僅僅是做一個合格的將領,為自己的父親和大明守好北部的邊疆。但是,人是在不斷地改變的,也許是主動的,也許是被動的。懿文太子朱標的去世,打破了這樣一種平衡,也激起了朱棣心中的希望——也許自己有機會成為這個強大的王朝的統治者。後來的結果出乎他的意料,文弱的侄子被推上了那個寶座。
第四節 叔侄間的“靖難之役”
明成祖
在中國曆史上,皇族中骨肉相殘的例子舉不勝舉,明成祖朱棣卻是最後一個造反成功的王爺。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毅然起兵,率領“靖難”之軍,曆時四年,曆經大小百餘戰,最終兵臨南京,奪得大明江山。
建文帝是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即位的,麵對眾多擁兵自重的叔叔們,他陸續剝奪了五位藩王的名號。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就正式起兵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建文帝加強了對這個心腹大患的監管力度,不但多次派人暗中偵察,而且有計劃地逐步剝奪燕王的軍事統治權,製定了一套自以為萬無一失的應急預案。但是,燕王也非庸才,決不會坐以待斃。他也采取了各種手段來迷惑朝廷,背地裏卻加緊進行著起事的各種準備。盡管戰爭還沒有正式開始,雙方已經展開了智謀與耐力的較量。
較量一:韜光養晦。從周王被廢黜開始,朱棣就敏感地意識到,自己早晚有一天會走上同一條路。既然不願意落到被廢削的下場,那就必須進行反抗。他親自挑選了一些身手不凡的壯士,作為自己的貼身護衛,來彌補親軍衛隊人數的不足。同時,以勾捕逃軍為名,在全國各地招攬了一些奇人異士,為自己將來的造反積蓄力量。為了操練士兵,趕造兵器,同時又不被建文帝的耳目發覺,燕王朱棣可謂煞費苦心。在燕王府廣大、深邃的院落下,修建了一個巨大的地下室;上麵再造上房屋,周圍建造了又高又厚的圍牆,牆根下再埋上大大小小的甕或缸,以起到隔音的效果。為了盡可能的保險,他還在後苑養了大群的鵝和鴨,利用它們的叫聲,來掩蓋士兵操練和製造兵器的聲音。單從思慮周全這個角度來說,這一回合的較量,朱棣勝。
較量二:互派間諜。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大戰開始之前,了解敵情和收集情報是很重要的工作。建文帝和燕王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這一點。建文帝手下的間諜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將燕王苦心訓練的間諜爭取過來,收為己用,使之成為雙麵間諜。長史葛誠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他本是燕王派去麻痹朝廷和搜集情報的,但是經過建文帝的親自招降和循循善誘,倒戈相向,不但將自己所知道燕王的情況全部說出,而且自願回到燕王身邊作朝廷的內線。可惜的是他演戲的本領不到位,很快被燕王發覺,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建文帝的第二種間諜,多是身居高位的官員,他們借著到北平公幹和視察的機會,摸清燕王的底細,直接向建文帝彙報。而且這些人頗有風骨,絕無叛變的可能。都禦史暴昭和劉基之子劉璟,都曾以采訪使的身份來到北平,回去以後就向建文帝報告了燕王府的一些密事,建議建文帝早作準備,以防不測。第二類間諜的佼佼者,當屬朱棣的大舅子,即徐達之子徐輝祖。他不止一次地利用姻親關係了解朱棣的虛實,將大量的絕密情報源源不斷地傳給建文帝。
在間諜這條戰線上,朱棣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他的情報來源比較特殊,主要是建文帝身邊的太監。要知道,這些最貼近建文帝的人,往往掌握的是第一手的資料;而且,他們內侍的身份,也很容易讓人放鬆警惕。這些太監在朱棣最後的勝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朱棣還有兩個別人意想不到的王牌間諜:穀王朱橞和大將軍李景隆。這兩人負責鎮守南京的金川門;在朱棣兵臨城下的關鍵時刻,二人打開城門,迎接朱棣。因此,在攻克京城一役上,二人實在居功至偉。間諜這一計,建文帝和燕王打了個平手。
較量三:進京朝覲。建文元年二月乙醜(二月十四日),燕王起兵的準備還沒有最終完成,為了消除建文帝對自己的猜疑,毅然進京朝覲。燕王仗著自己既是叔父,又是藩王,昂首闊步地由皇道上殿,見了皇帝也不下拜。監察禦史看不過去,當庭彈劾燕王大不敬之罪。可是,文弱的建文帝看見叔叔來朝,已經很放心了,哪裏還有心情治他的罪。就這樣,燕王有驚無險、毫發無傷地回到了北平。三個月後,正趕上明太祖朱元璋逝世一周年。為了進一步消除朝廷對自己的懷疑,同時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朱棣派他的三個兒子一起進京。這時,建文帝的謀士們又一次產生了意見分歧:齊泰認為應該把三位王子作為人質扣留起來,這樣燕王就不敢輕舉妄動了;而黃子澄則認為如果扣留王子,勢必會引起燕王的警覺,不如放回去,以麻痹燕王。沒有主見的建文帝,在親情和形勢之間動搖了很久,終於作出了一個艱難而錯誤的決定:放走三位王子。從三位王子回到北平的那天,朱棣就明白,自己造反再沒有任何後顧之憂了。兩次朝覲,既顯示了朱棣的智謀和膽略,也襯托了建文帝的優柔寡斷和懦弱無能。這一回合的較量,朱棣又勝。
較量四:裝瘋賣傻。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官校於諒、周鋒被人告發圖謀不軌,很快二人就被逮捕,並在京師處死。建文帝同時下令切責燕王。朱棣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一場大戰已經迫在眉睫了。可是和坐擁天下的建文帝比起來,自己的準備還很不充分。於今之計,隻有拖延時間,同時麻痹朝廷。那就裝瘋吧。於是,在一夜之間,北平的老百姓看到了他們昔日英明神武的藩王變成了一個瘋漢:他一會兒在集市上大呼小叫,一會兒在酒樓中搶奪飯食,一會兒又躺在地上睡一整天。朱棣很清楚,悠悠眾口,很快就會將他的症狀添油加醋地傳到皇帝的耳朵裏麵。現在他所要做的,就是為即將到來的偵察員再演一出好戲。六月盛夏的一天,北平布政使和都指揮使來到王府,正在擦汗之際,卻看見燕王圍著爐子烤火,一邊烤一邊說:“真冷啊,冷死人了。”同時還緊了緊裹在身上的被子。看著二人目瞪口呆的神情,朱棣在心裏冷笑。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正是這樣隱忍和堅持,使得朱棣成了最終的勝利者。這一回合,朱棣又勝。
當燕王把一切準備停當,醞釀已久的內戰終於爆發。1399年7月,朱棣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製了北平。接著,他以除掉佞臣齊泰、黃子澄為名,正式起兵,並革除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正式與南方的建文帝徹底攤牌。接下來到底該由誰來做這個皇帝,隻有通過戰場上的殊死搏鬥來決定了。就這樣,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南北戰爭”——“靖難之役”正式拉開了它的序幕。
下麵,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這次戰役之中的幾個精彩片段:
片段一:大敗宋忠。朱棣起兵後,北平附近的軍隊全部湧向了宋忠所在的懷來,情況一片混亂。關鍵時刻,宋忠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他在最短的時間內收容和安排了許多士兵,並將他們重新編隊。關鍵時刻,朱棣接到了來自懷來城的內線的報告,說宋忠為了鼓勵士氣,就對原北平的將士說,他們的家屬全部都被燕王殺害了,死屍把溝壑都填滿了,要他們為自己死去的親人報仇。燕王采取的應對措施是:讓這些士兵的家人為前鋒,仍舊打著舊日的旗號,先來到懷來城下;城中的士兵遠遠看到舊日的旗幟,又看到自己的家人都健在,高興地奔走相告:“宋都督原來在欺騙我們。”於是城內的原北平士兵紛紛倒戈,出城投降了。宋忠弄巧成拙,不但亂了自己的陣腳,而且增強了朱棣的實力。他趕緊指揮剩下的部隊倉促迎戰,還沒有擺好陣勢,就被燕王的軍隊一陣猛衝,大敗而歸。宋忠本人也在一個茅廁中被擒獲了。就這樣,燕王起兵後第一次大的戰役,就以建文帝的失敗而告終。
片段二:真定之戰。防守真定的是老將耿炳文。這位六十五歲的老人為大明江山立下過汗馬功勞,也是經過朱元璋對功臣宿將的屠殺後,僅存的幾位大將之一。最擅長防守戰的他,偏偏遇到了最擅長攻堅戰的朱棣,八月中旬,朱棣首先攻克了真定的門戶涿州、雄州和莫州,接著進駐到離真定隻有一天路程的無極。當夜,耿炳文手下的一個低級軍官前來投降,從他的嘴裏,朱棣掌握了耿炳文的布防情況。八月二十五日,真定之戰打響了。朱棣先率領一小隊精銳騎兵繞到城西,衝垮了南軍的兩個營地。耿炳文很快就組織好軍隊,擺好陣勢,出城迎戰燕王。燕軍猛將張玉、朱能等率領燕軍迎麵進攻耿炳文,朱棣本人則率一支騎兵繞到南軍背後,對其進行前後夾攻,橫穿南軍軍陣。耿炳文軍大敗,倉皇撤入城中。隨後,朱棣又乘勝打敗了真定援軍。至此,真定之戰告一段落。此一役戰果輝煌,斬三萬餘首級,繳獲戰馬二萬匹。更重要的是,這一仗極大地鼓舞了燕軍的士氣,堅定了他們追隨燕王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