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三:北平保衛戰。真定之戰後,新上任的南軍將領李景隆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燕王北征大寧,並且帶走了主力部隊,目前北平兵力空虛。於是李景隆一時興起,揮軍直指北平。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遭到了絲毫不遜於燕王主力部隊的頑強抵抗。北平城中,由燕王妃和世子朱高熾鎮守。朱棣自洪武年間就屢次出征,多年來燕王妃一直獨當一麵,加之應對“削藩”的恐懼,徐氏已經完全地成熟了。麵對兵臨城下的強敵,她先是冷靜地在宮中指導兒子應變;後見情勢危急,又傳命給所有和自己一樣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屬及官紳士民之妻,給他們都配發甲胄,讓大家都加入到守城的戰鬥中去。徐氏本人更是親自登城督戰。此時正是農曆十月,天寒地凍,燕王妃命令眾人用冷水澆潑城牆,使之一夜成冰,難以攀爬。李景隆措手不及,隻能望城興歎。在燕王妃的指揮下,北平守軍堅持到了燕王成功收編寧王軍隊,回師救援的那一天。這場守城之戰中,真切地顯示了燕王妃作為開國元勳之後的風範,她所表現出的智謀和膽略,在曆朝曆代的皇後之中亦是極為罕見的。
片段四:白溝河之戰。四月一日,剛剛經曆過鄭村壩之敗的李景隆誓師於德州,號稱百萬之師,大舉北伐。雙方在白溝河擺開架勢,準備決一死戰。在戰鬥中,南軍中的平安、翟能父子驍勇異常,率軍猛衝燕軍,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騎接連被射殺,就連寶劍都被砍折了。翟能父子緊追不放,已經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見大勢不妙,催馬跑到河堤上,假意用馬鞭招呼後麵的部屬,使南軍以為燕軍的伏兵就在堤下。南軍果然上當,沒敢繼續追擊。正當雙方廝殺得難解難分的時候,一陣大風將南軍大旗刮倒,南軍大亂陣腳。朱棣抓住時機,進行反攻,終於一舉擊潰南軍。白溝河之戰是靖難之役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以後,建文帝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軍事征討,而朱棣則由此轉守為攻,取得了軍事上的主動權。
片段五:靈壁之戰。戰爭進行到第三個年頭,朱棣接到了建文帝身邊的太監傳來的一個內線情報:目前南京守備空虛,可以乘虛而入。朱棣喜出望外,當即決定繞過山東,直取南京。這時南軍防禦的主要力量——總兵何福正駐軍靈壁,修建了大量工事,打算堅守不出,以逸待勞。朱棣想逼他出戰,就派兵截斷了他的糧草供給,將其層層圍困起來。何福無奈,隻得準備突圍。不料南軍錯把燕軍進攻的信炮當成是突圍的信號,紛紛湧出,結果被守在城外的燕軍一舉殲滅。在這次戰鬥中,僅何福幸免於難,而南軍的主要將領平安被俘。靈壁之戰後,朱棣再也沒有遇到較大規模的抵抗,於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臨南京城下。穀王朱橞和大將軍李景隆打開金川門迎接朱棣進城,而建文帝則去向不明。至此,曆時四年的靖難之役正式宣告結束。
靖難之役是一場奇怪的戰爭。在戰爭的一開始,戰爭雙方的實力似乎根本沒有什麼可比性,而結局卻大大顛覆了人們的思維習慣。名正言順、實力雄厚的好侄子,敗給了處心積慮、兵少將寡的壞叔叔,此一怪也。戰爭還沒打響,建文帝就反複叮囑將帥不得傷害燕王,害怕背上殺害叔父的罪名,這一做法大大束縛了將帥們的手腳,也成為了燕王在戰鬥中的一張護身符,此二怪也。戰鬥中,每當緊要關頭,燕王朱棣總是吉星高照,如有神助,明明北平城門已經被攻破,偏偏南軍主帥要求停止進攻;明明燕軍已落敗相,偏偏刮來一陣邪風,吹斷南軍旗杆,於是,燕軍轉敗為勝。凡此種種,此為三怪也。
能征慣戰的朱棣,經曆了四年才奪取了江山,在戰場上也並非時時地地勇猛無敵。這說明建文帝的軍隊仍然具有較強的戰鬥能力,朱棣的行為並不被全國的老百姓所認可。
但是,無論如何,最後的勝利是屬於朱棣的。他迫不及待地進行了血腥的屠殺:方孝孺,淩遲,滅十族;鐵鉉,淩遲,殺其子;黃子澄,淩遲,滅三族;齊泰,淩遲,滅三族;練子寧,淩遲,滅族;卓敬,淩遲,滅族;陳迪,淩遲,殺其子。此外,鐵鉉妻、女,方孝孺女,齊泰妻、黃子澄妹沒入教坊司為妓女。
看到這些,筆者真的很希望這場戰爭的勝利者是建文帝,至少他不會讓自己的雙手沾滿無辜者的鮮血,更不會用大規模的屠殺來彰顯自己的勝利。
第五節 朱高煦的夢想
明仁宗朱高熾
英雄也有遲暮時。曾經叱吒沙場的朱棣老了。隨著年齡的增加,皇位繼承問題成為困擾他的心頭病。成祖一共有三個兒子,各有優點,讓他無法取舍。他深知:自己就是靠奪取侄子的皇位而入即大統的。像父親太祖那樣的英明,都沒有辦法避免禍起蕭牆。自己如果一旦處理不好,那麼同樣的悲劇又要再一次上演。
長子朱高熾,按照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17歲的他便被太祖立為燕世子。由於朱高熾自幼粗知儒家治國之道,深受太祖的賞識。太祖曾經問他:“堯湯時,天下水旱災害頻繁,百姓又靠什麼生存呢?”朱高熾回答道:“恃聖人有恤民之政。”聽到這一回答,朱元璋非常高興,認為“有君人之識”。雖然朱元璋因為他深知儒學精髓而頗為器重,但是治國理念不同的成祖,卻對此不以為然。成祖心目中的君主應該像他一樣,能夠以武功定國。而這些都是朱高熾所不具備的。朱高熾自幼肥胖,不善於騎馬射箭,更沒有上過戰場;長大以後,更加肥胖,連走路都需要太監扶持。無論性格還是體貌上,都讓成祖大失所望。
事實上,朱高熾也並非一無是處。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熾以世子的身份鎮守北平。期間,南軍趁成祖遠征之時,包圍了缺兵少將的北平,形勢十分危急。朱高熾臨危不亂,井井有條地安排了北京守城,並選拔勇士乘夜縋城而出,偷襲敵營。又利用嚴寒,汲水澆城,使得敵軍無法登攀。正是由於朱高熾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成祖才得以即時回師,擊敗南軍。
然而這些功績,與二兒子朱高煦相比起來,卻是小巫見大巫。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始終跟隨成祖征戰,驍勇善戰,頗有其父親之風範。在靖難之役中,更是隨成祖征殺於戰場之上,屢立奇功。建文二年(1400),白溝河一戰,燕王的軍隊與李景隆六十萬大軍相遇,成祖一度陷入困境,坐騎三次被創,險些被俘;幸虧朱高煦及時趕到,繞道敵後強攻,燕軍才得以反敗為勝,一鼓作氣,殲敵十萬有餘。建文四年(1402),燕軍再次陷入困境,成祖隻身突圍,又是朱高煦率軍拚死奮戰,擊潰了其主力。正是由於朱高煦幾次救成祖於危難之際,扭轉了不利戰局。可以說,朱棣之所以能夠奪取江山,朱高煦功不可沒。朱高煦的赫赫戰功,也得到了成祖的認可。他曾經摸著兒子的後背,深情地說:“你大哥身體多病,你要多用心。”明白無誤地表明了自己對他的青睞。而且,他的功績也得到大批靖難功臣的認可,願意支持他繼承皇位。
當成祖奪取政權之後,皇位之爭日趨明朗化。以淇國公丘福和駙馬王寧為首的軍人集團,認為朱高煦勞苦功高,理當被立為太子。而滿朝文臣則痛陳廢長立幼之害,支持朱高熾繼位。兩派的爭執,讓成祖頭疼不已。為了擺脫文臣的聒噪,永樂二年(1404),成祖最終把皇太子的位置給了朱高熾。同時立朱高煦為漢王,就封雲南。朱高煦堅決不就封,稱“我無罪,為什麼流放我到萬裏之外?”朱棣也念及朱高煦勞苦功高,一時心軟,便留他在京城,並給他兩護衛。在北京,朱高煦一呆就是13年。
永樂七年(1409)以後,成祖因為北征蒙古和籌劃遷都,長期留居北京。在這段時間內,朱高熾以皇太子的身份監國南京。監國期間,皇太子與成祖所寵幸的酷吏、太監屢有衝突。都禦史陳瑛依仗成祖的寵愛,竟然不經任何手續,就處死了兵部主事李貞。太子把陳瑛的濫殺無辜之事告知成祖,成祖竟然置之不理。又有太監誣陷當朝官員,皇太子得知後,治其重罪,並警告太監不要幹涉朝政。酷吏和太監都是成祖打擊大臣、排除異己的工具,而皇太子的種種做法,卻與成祖的高壓手段互為抵觸。治國理念的不同,再次加深了父子之間的矛盾。但皇太子的這些做法,卻贏得了朝中正直大臣的擁護。逐漸地,在皇太子身邊形成了以“三楊”為首的“東宮僚屬集團”。他們為了保護朱高熾的儲君之位,竟不惜與成祖直接交鋒。成祖曾經用“誅十族”的手段對待不同政見的大臣,前車之鑒,後世之師,看來大臣們是真的豁出去了。
永樂十年(1412),不死心的朱高煦針對皇太子,掀起了新的一輪進攻。由於成祖朱棣基本的時間都是在軍旅中度過的,京城的事物完全由朱高熾負責。朱高煦鑒於這種父子相離的局麵,勾結成祖左右官員誣陷皇太子。這一年的九月,回到北京的朱棣對朱高熾經辦的事物進行了一次突擊大檢查,並以細故嚴厲地訓斥了皇太子,把太子身邊的眾多官員投入了監獄,還更改了皇太子頒布的多項政令。是文臣解救了朱高熾,大理寺丞耿通上疏為其辯白,成祖以離間父子的罪名,將其處死。耿通以死換取了朱高熾的皇位安穩。
永樂十二年,成祖第三次北征慘敗而歸。太子因“足疾”而迎駕稍遲。心情極不舒暢的成祖,看到臃腫不堪的皇太子,怒不可遏;朱高煦又從旁煽風點火,成祖當場暴怒。為了開脫太子罪責,楊士奇等東宮僚屬挺身而出,把所有的罪責全部攬在自己的身上。結果楊士奇等人被捕下獄,黃淮、楊溥等人更是入獄長達十年之久。正是這些大臣不計個人得失,才使得皇太子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難。
反觀此時的朱高煦,除了原有的戰功之外,未能抓住機會進一步展示他在其他方麵的才華;反而恃寵驕橫,一再陷害皇太子以及朝中的正直朝臣,這給滿朝文武留下了極惡劣的印象。留在朱高煦身邊的大臣越來越少,他的政治生命也隨之走向了終點。永樂九年(1410)朱棣冊封朱高熾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孫。朱高煦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永樂十三年(1415),成祖終於痛下決心,把他朱高煦攆出了北京,命令其就藩青州。
此後,雖然成祖不再被繼承人的問題所困擾,但是如何保證明朝能夠長治久安,又讓朱棣坐臥不安。特別是永樂十九年,成祖突然中風,他深感自己所剩時日不多,於是不顧大臣的反對,連續三年對蒙古用兵。這一切都是為了給明朝後世子孫留下一個較為安定的外部環境。同時為了彌補皇太子功績不足的缺點,朱棣把希望全部放在皇太孫朱瞻基的身上。朱瞻基自幼跟隨成祖長大,深得其寵愛。自永樂十二年(1414)開始,成祖就讓16歲的朱瞻基隨軍出征,讓他熟悉軍務,接受戰火的錘煉。通過這一切反觀五次北征,我們也許才會明白一個父親的良苦用心。暮年的老人,拖著病體一次次馳騁在塞北的荒沙中。如果還用成祖好大喜功來解釋,或許有失偏頗。
盡管皇帝離朱高煦越來越遙遠,但朱高煦並不承認自己的失敗。朱高煦見父皇已無心立自己為太子,便決心放手一搏,在王府中私募軍士三千多人,私造武器、船隻,準備武力奪嫡,重走他父親的路子。永樂十五年(1417),他的私兵在外作亂,犯下命案,被兵馬指揮使徐野驢找上門“討人”。見如此小官也敢在他麵前造次,朱高煦一怒之下,竟將朝廷命官活活打死。
這件事使成祖朱棣大為震怒。他派人扒掉朱高煦的姚廣孝衣服,綁在西華門的柱子上,要廢其為庶人。太子出來求情,成祖才饒恕朱高煦。但此時,父子二人的關係已經降至冰點。成祖將朱高煦改封樂安(今山東惠民),並告訴太子:“樂安距北京不遠,如有異常,可馬上製止。”朱高煦此時深知,奪嫡一事已經沒有半點希望,再不走,性命難保,便立即就封。此後他一直偏居樂安,再沒有什麼不軌的行動了。
然而,仁宣二帝對朱高煦始終抱有戒心。仁宗繼位後,朱高煦上書請求更換護衛,仁宗沒有同意,隻給了他大量金銀牛馬,以示慰問。8個月後,仁宗忽然暴卒。當時太子朱瞻基遠在南京,回京途中,便有傳言說朱高煦要在半路行刺。朱瞻基回京後立即戒嚴,謹防朱高煦偷襲。
朱高煦自知新皇對他極不信任。為了緩和矛盾,七月份他派人到北京祝賀朱瞻基即帝位,並向新皇陳奏了四條利國利民的建議。然而,朱高煦在永樂時期為爭太子位,讒害了許多東宮近臣。這些人此時身居高位,怎肯放過朱高煦。一時間,朝廷要誅殺朱高煦的傳言四起。先是有禦史向朝廷奏報朱高煦在樂安有種種不軌行為,接著山東文武官員和真定等衛所也不斷有人告發朱高煦反叛。朱高煦深知這樣下去必是死路一條,便一不做二不休,召集四方囚徒無賴編為軍隊,設立五軍四哨。於宣德元年(1426)八月起兵反叛朝廷。
在大學士楊榮、尚書夏原吉的請求下,宣宗領兵親征;並命鄭王、襄王留守北京。陽武侯薛祿、清平伯關成為前鋒,率軍向樂安進發。十天後大軍便趕到樂安城下。把樂安城圍得水泄不通後,宣宗開始了政治攻勢:“今朕師已壓境,王能悔禍,擒所倡謀者來獻,朕與王削除前過,恩禮始終,王不失為宗藩,而子孫永保國。”就是向朱高煦保證,隻要他真心投降,對於前事可以既往不咎。朱高煦本想反抗,但此時樂安城內已經人心惶惶,許多人想活捉朱高煦以邀功。朱高煦見大勢已去,就秘密派人到大軍營中,請求寬限一日。此時副帥王斌等人阻止他說:“寧可戰死,也不能被活擒啊。”但朱高煦這時活命要緊,已經顧及不了其他,拋下部將,趁夜從後門逃出,向宣宗投降。宣宗如約不殺朱高煦父子,隻將朱高煦廢為庶人,禁錮在西安門內。但參與叛亂的護衛指揮王斌等人當即被殺。天津、青州、滄州、山西等地的都督、指揮,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殺640餘人。
這就是正史所記載的朱高煦叛亂。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雖然諸多史籍中都對朱高煦叛亂進行了記載,但要麼就是記載簡略,要麼就是照搬照抄《明太宗實錄》和《明宣宗實錄》,很多字句都毫不相差。而《明宣宗實錄》本身並沒有提供任何關於朱高煦叛亂的真憑實據。更要注意的就是,《明太宗實錄》是在宣德元年,平息朱高煦後編纂的,《明宣宗實錄》是在宣德十年編纂,正統三年編成的。編修官也都是宣宗親征朱高煦的扈從大臣,如張輔、楊士奇。這實際上是勝利者的記載。
細細品讀舊史記載,我們就不難發現,有關朱高煦叛亂的記載有很多疑點。首先,宣宗親征從出師到班師回朝,前後僅半個月,而且親征非常順利,都是按計劃行事。進展之快,很像一次預先策劃好的軍事行動。並且,朱高煦選在此時叛亂,也頗有可疑之處。這時距離仁宗去世已經一年半了,宣宗的皇位早已穩固。這點對於久經沙場的朱高煦來說,再清楚不過。他不趁皇位交替混亂之際發兵,卻在宣宗皇位穩固之時下手,顯然不符合朱高煦的性格。
更令人不解的是,一般明朝藩王叛亂都要殺死當地監督的地方官,但朱高煦叛亂中,卻沒有殺戮官吏軍兵一人,也沒有將任何朝廷官吏逮捕下獄。明代藩王叛亂,或攻城略地,或取京師,都要主動出兵。朱高煦起兵後,軍隊卻“未出樂安一步”。雖然樂安接近濟南,卻沒有攻打;離南京不遠,也沒有進行任何軍事行動,實在讓人費解。更奇怪的是,明代藩王叛亂,都要作檄文公開討伐朝廷。而直到宣宗親征前,朱高煦在上奏中,仍稱宣宗陛下,並沒有與朝廷公開決裂的言行。
在靖難戰場上屢立戰功的朱高煦,在朝廷大軍兵臨城下時,竟沒有任何反抗,甚至在副將一再請求下,他也從未下令與朝廷開戰。更有甚者,他拋下部下,自己從後門出城投降了,全然不見當年叱吒風雲的影子。
朱高煦叛亂的疑點實在是太多了。這一切都不禁讓我們懷疑,朱高煦是否真的發動過叛亂。這一次所謂的叛亂應該是宣宗鏟除後患的措施。畢竟宣宗即位時僅有28歲,他周圍的東宮舊臣害怕朱高煦對小皇帝有所不力,才會采取先下手為強的策略。冠之以叛亂的名義,把他們預想中要準備叛亂的朱高煦一網打盡。
朱高煦成了可憐的犧牲品。四年後,朱高煦慘死在北京西麵的逍遙城內。幾個月後,朱高煦的兒子們也相繼離奇般死亡。朱高煦終於為自己曾經蔑視文臣的舉措,付出了高昂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