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國:大明卷5(2 / 3)

“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穩定政局,選擇誰來填補英宗被俘後留下的權力真空,成為首要問題。按理說,英宗的長子朱見深是最佳人選。可他隻有二歲,即使登基即位,跟沒有是一樣的。於是,宣宗的二皇子、英宗的同父異母弟弟——朱祁鈺,當仁不讓地被眾臣推舉為監國(監國的作用通常是臨時的,救急的)。

“土木之變”後的第八天,景帝以監國的身份登殿主持朝政,接受百官叩拜。緊接著,一場政治清算運動在朝堂上打響。群臣紛紛指責王振是“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要求對王振餘黨進行清除。王振的死黨——錦衣衛都指揮馬順則為王振辯解。結果以王竑、曹凱為首的文臣蜂擁而上,當場把他活活地打死;還將王振的同黨毛貴、王長隨從內宮揪了出來,殺死在朝堂。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左順門事件”。

朝臣雖然抄了王振的家,解了心頭之恨,但眼下的局麵卻讓他們一籌莫展。也先以被俘的英宗為奇貨可居,不斷向明朝索要財物。邊關將士礙於英宗的皇帝身份,不敢組織抵抗。形勢還在繼續惡化。也先竟然挾持著英宗,向北京挺進。若要死守北京,必須有新君的出現對抗也先手中的王牌,從而促使軍民一心。於是自八月二十九日開始,群臣上奏,請求朱祁鈺繼承皇位。

曆史把朱祁鈺推到了前台。朱祁鈺隻比英宗小一歲。但在“立嗣以長”的時代,他根本沒有任何可能登上皇位。雖然在群臣的要求下以監國的名義管理國家,但這些都非出於他的初衷。尤其是剛為監國之時,朝廷上當場發生大臣群毆,並出了人命,這是亙古未有之事。麵對這樣的大臣,他怎能保證大臣不會對他有所冒犯?況且,城外有強大的敵兵,說不定哪天就會攻進紫禁城,自己做亡國之君,成為曆史罪人。宋欽宗的前車之鑒就擺在眼前。這個皇帝位置,在這時可沒有任何誘惑力。更何況英宗尚在人世,朝中自己又沒有任何權勢,不知哪天英宗回來,那時自己又不知道會是什麼下場。他認為這個皇帝不做也罷,於是堅決不肯繼位。經過長時間的拉鋸戰,在群臣的始終堅持下,朱祁鈺被迫於九月初六日即皇帝位,是為景帝,遙尊遠在蒙古的英宗為太上皇,英宗的幼子朱見深為皇太子。

在景帝和於謙的帶領下,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鬥爭,瓦剌的蒙古大軍被攆出了長安城。北京平安了,國家保住了。當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喜訊傳來時,朱元璋的子孫度過了建國以來最大的一場危機,沒有重演北宋末年的國恥。景帝成為抵禦外侮的皇帝,成為了勇擔重任、臨危受命的明君。朝野上下一片叫好聲,使得景帝的聲望達到了最高值。

群臣的頌揚、萬民的景仰,讓景帝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感。即位以來,周圍人態度轉變,那種卑躬屈膝是他當藩王時永遠體會不到的。他深深地被眼前的榮耀所吸引。可是,活著的英宗卻讓他不能安心地當皇帝。也先在軍事上無法取得勝利後,便不斷宣稱要把英宗送還北京。畢竟,留著這麼一個不值錢的過期皇帝,既不能換回錢財,又撈不到好處,在手中的貶值速度比血汗寶馬跑得還快,這個雞肋不要也罷。景帝為了捍衛自己的地位,借口這是也先的陰謀,拒絕接納。可是,大臣們卻不理會景帝的感受,不斷要求迎回他們的太上皇。在他們看來,英宗總在敵人手上,是國家的恥辱,有損國威。景帝急了,生氣地說:“此大位非我所欲,蓋天地、祖宗及宗室文武群臣之所為也。”也就是說,我本不想繼位,當初是你們強迫我繼位的。但氣歸氣,大臣的呼聲實在是太高了。景帝心裏雖不痛快,但孤掌難鳴,也隻得無奈接受於謙等人的建議,迎英宗回國。景泰元年(1450)八月初二日,英宗終於踏上了南歸的行程。八月十九日,朱祁鎮回到北京。景帝的心病還是回來了。

英宗、景帝這兩位兄弟僅僅一年未見,卻有隔世之感。一年中發生了太多的變故。“土木堡之變”,不可逾越的地位鴻溝,讓他們之間還存在著兄弟的溫情。可是權力卻改變了一切。同樣的皇帝身份,讓他們把對方都視為權力上的威脅,最後一抹柔情的麵紗也被無情地撕掉了。景帝把他的哥哥當做一顆定時炸彈。為了保住權力,景帝把驚魂未定的英宗直接送入南宮軟禁起來;並派王驥為南宮守備,率領一支衛隊,嚴密地看守著哥哥。而政治上進行投機的大臣,更是在旁邊煽風點火。禦史高平上言:南宮樹木繁多,恐生叵測,於是景帝盡伐之。這一切讓軟禁中的英宗時時刻刻地感覺到生命受到威脅。

景帝登基之時年僅21歲,在他的麵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保住皇位,也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景帝開始走上他的明君之路,希望通過自己的勤政,改變大臣對英宗的懷念,奠定自己正統君主的地位。針對英宗時期王振專權的現象,景帝限製太監的勢力;同時廣開言路,樹立朝廷新風;對國計民生更是關注,社會上呈現出一派蓬勃的生機。

當景帝的政策成功之時,也意味著他獲得了更多的政治資本。為了徹底清除英宗的影響,他開始對皇太子的位置動上了腦筋。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取代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景帝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為了得到大臣的支持,朱祁鈺不惜向大臣行賄。一場皇帝行賄大臣的鬧劇開始了。卷進皇帝賄金醜聞的有首輔陳循、次輔高轂,閣員商輅、江淵、王一寧、蕭銻等六位朝中大員。他們每人接受了皇帝黃金五十兩、白銀一百兩的賄賂。善於政治投機的大臣,自然不會放過這次機會,他們紛紛上書支持景帝。連遠在廣西的小吏都為皇帝分憂,上書“永固國本”的奏章,要求更換太子。

在投機大臣的慫恿下,景泰三年(1452)五月,景帝的兒子朱見濟順利地登上了皇太子的寶座。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朱見濟隻享了一年多太子的福氣,便仙逝而去。朝中的一些大臣又出現了複立朱見深的呼聲。禦史鍾同和禮部郎中章綸,先後提出了朱見深複出的奏章。正處於喪子之痛中的景帝一見這樣的提議,自然十分憤怒。盛怒之下,他將鍾同、章綸關進了錦衣衛的監獄。二人曆盡磨難,最後,一個死在大棒之下;另一個雖幸免於難,直到英宗複辟後才被釋放。

皇權的誘惑,使得溫文爾雅的景帝從拒絕皇位到留戀寶座;從害怕左順門的暴力事件變成了暴力的使用者。自古以來,無限的權力總是導致無限的悲劇,無一例外。

權力改變了景帝,命運卻改變了英宗。在兒子去世後,景帝自己也在景泰七年(1456)身染重病,到了八年正月,病情加劇,甚至出現咳血的現象。又是一些投機大臣,在正月十六日,發動了“奪門之變”,打開了南宮的大門,把英宗抬上了金鑾寶殿,英宗複辟了。病入膏肓的景帝麵對這突來的變故,隻是連說了幾個好字,便不再說話。二月初一,他被廢為郕王。十九日便撒手人寰,年僅30歲。

不知道景帝在死前是否認命。他試圖改變一切,結果,命運卻讓他和他的兒子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第五節 過分寬厚的憲宗

明憲宗

憲宗的童年並不幸福。他親眼見證了父親英宗和叔叔景帝之間的皇位之爭,而他本人也被他們深深地傷害了。景泰三年(1452),憲宗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被叔叔景帝廢黜了。此時朱見深雖隻有6歲,但權力的角逐已經讓他嚐遍了人世滄桑,過早地成熟了。《明實錄》記載了朱見深被廢後的表現,“年雖幼,舉止如成人,氣度非凡,不輕言笑。”我們看不到兒童應有的天真爛漫,卻看到了成年人般的穩重。權力剝奪了朱見深的童真,同時也剝奪了父愛。英宗自蒙古南歸後,便被徑直送至南宮,父子7年不得相見,朱見深隻能跟隨祖母孫太後生活。

英宗複位後,朱見深還未來得及細細品味父子情深,天順八年(1464),英宗便駕崩了,14歲的憲宗開始了自己的執政生涯。在李賢等正直大臣的推動下,憲宗推行了一係列的措施,以拯天順末年的弊政。他的即位詔書約四千多字,除了客套話之外,對以往的弊政也進行了徹底的清算。43條施政措施,從寬刑、蠲免錢糧、嚴禁苛斂、選拔人才等四個方麵入手,開辟出了一副新氣象。

他更是大刀闊斧地為父親手中的冤案進行平反。成化元年(1465)二月,有大臣上書為於謙洗冤昭雪。憲宗讀過之後,道出了一段發自肺腑的真心話:“我在當太子的時候,就知道於謙是被冤枉的。於謙對社稷有功,而無辜被殺,這是沒有道理的。”立即為於謙平反。在為於謙平反之後,他又順勢為自己的叔叔景帝平反。有人提醒憲宗:這位親叔叔曾廢了他的太子地位,害得他差點做不成皇帝。憲宗隻是說了一句“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就把過去的恩仇全部抹去。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憲宗恢複了郕王的稱號,充分肯定了景帝在位期間的政績。這一係列舉措,使得舉朝上下為之稱頌。他們透過這些舉措,看到了一個勇於承認錯誤、宅心仁厚的聖明君主。

曆史總喜歡開玩笑。憲宗的人生軌跡並未就此走下去,而是出現了偏差。憲宗的一個小毛病,使得他對文武百官避而不見,讓人感到些許無奈。據野史筆記記載,憲宗有口吃的毛病,接見大臣時,話語不多,多用“是”或“不是”來回答大臣的提案。這種答法,雖然簡潔,但影響了他與臣子的交流,不利於處理政務。不見大臣,導致君臣之間的隔絕,自然又給皇帝身邊的小人提供了可乘之機。憲宗身邊的人,利用他的善良胡作非為。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他的紅顏知己,一個比他大17歲的女人——萬貴妃。

萬貴妃,小名貞兒,山東諸城人。4歲就進入皇宮,被孫太後看中,留在身邊服侍。由於憲宗自幼跟隨孫太後長大,兩個人便因此而熟識。這位機警聰慧、溫柔體貼的宮女,亦母亦妻,和這個自小缺乏母愛、父愛的太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致在太子長大後,仍然對她依賴不已,造成“六宮粉黛無顏色,三千寵愛集一身”的局麵。

憲宗即位後,馬上冊封萬貞兒為萬妃。此時憲宗14歲,萬貞兒31歲。一個是君臨天下,情竇初開的年輕皇帝;一個是風姿綽約,情真意切的中年美婦。他們愛情的結晶,也在成化二年(1466)瓜熟落地。這個新降生的小皇子,把萬貞兒的地位提到了貴妃。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這個短命的皇子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萬氏亦從此再也沒有生育。由此,一場宮廷迫害妃子的序幕便開始了。

皇帝們為了自己的江山能夠流傳萬世,希望自己的百姓能人丁興旺,也希望自己能多子多孫。萬貴妃也深明母以子貴的道理。為了鞏固自己在宮中的地位,她對懷孕的妃子一律進行迫害。一旦某個嬪妃出現懷酸作嘔的現象,她都會不惜任何代價使其墮胎。要麼就是飲藥打胎,要麼就是趁分娩時害死皇子。成化五年(1649),柏妃千辛萬苦生下一個兒子,到後來也沒能逃脫魔爪,不到3歲就被害死。萬貴妃不但恃寵橫行宮中,甚至對朝政也有所染指,與大學士萬安互通聲氣,幹預朝政。

在萬貴妃的庇護下,更是出現了太監弄權的現象。汪直就是繼王振、劉瑾以後另一個專權太監。汪直,廣西瑤族人,曾在昭德宮侍奉過萬貴妃,因此夤緣而上。成化十二年(1476),汪直更是全權負責西廠事務,權勢達到無以複加的地步。西廠不僅在規模上要超過東廠,而且辦案範圍也超過了東廠。汪直為了顯示自己的辦事能力,不惜製造一係列的冤假錯案,以抬高自己的身價,導致社會上出現了“庶民不安於業”的局麵。民間雞犬不寧,人人自危。除了汪直,成化年間有名的太監梁芳、陳喜、錢能、韋興等人,也是通過巴結萬貴妃而飛黃騰達的。

正是在萬貴妃和太監的亂政中,成化初年曾經出現的欣欣向榮景象不複存在。在小人把持朝政下,政治可以用江河日下來形容。成化荒政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方術之人得寵。李孜省,是研習符篆的術士,以驅鬼召神為幌子,深得憲宗的信任,憲宗竟然任命他為通政使。從此,許多方術之人都得以擠進官僚隊伍。僧繼曉也因此得到了憲宗的信任。他憑借著進“秘術”而日益受寵,他的私生活也就愈發不守清規,經常留婦女於寺,日夜交歡。憲宗得知,不但未歸罪,反而先後賞賜給他十餘名宮女。喇嘛教也得到了憲宗的垂青。憲宗曾封紮巴堅為大智慧佛,他的諸多弟子也由此受封國師。

成化荒政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傳奉官。所謂傳奉官,實質是皇帝直接授官給自己信任的人,打破了明朝祖製所規定的任免大官要廷推,小官要經過吏部銓選的原則。由於沒有經過正規、嚴格的考試和選官程序,各色人等都得以進入國家機關。他們中有工匠、畫家、醫生、和尚、道士等各類人物。這一下子,憲宗朝就熱鬧了,而且也混亂起來。原本由深受儒學教養的士大夫們管理的國家,成了三教九流彙聚的政府;甚至出現了“末流賤伎妄廁公卿,屠狗販繒濫居清要;文職有未識一丁,武職亦未挾一矢”的烏煙瘴氣局麵。也就是說,由於傳奉官的封賞過多,朝政開始混亂,有不識字的文官,也有沒拿過弓箭的武將。

不管怎麼樣,憲宗對於愛情是執著的。當心愛的萬貴妃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正月,以57歲的高齡去世後,憲宗鬱鬱寡歡,到了八月就駕崩了,此時他才40歲。憲宗是繼朱元璋之後,明朝皇帝在位時間較長的一位。平心而論,憲宗並不是一個壞皇帝。他不懲辦貪汙國庫錢財的太監,他不罷黜“萬歲閣老”萬安,他不取消漸成禍患的皇莊,是他不分情形的寬厚害了他。他安置了鄖陽的流民,解決了幾代朝廷的憂患;他鎮壓了瑤民起義,又有自己睿智、英勇的一麵;他能和自己心愛的萬貴妃至死不渝,又是一個有情之人。實在找不到什麼詞彙來概括他的一生,也許隻能用“平庸”二字來解釋。

在他統治的23年中,內沒有影響太大的農民起義,外沒有邊患的嚴重侵擾,算得上是波瀾不驚地平穩過渡,不至於被後人所詬病。雖然政治上也呈現出日趨腐敗的現象,但是他總算有一個好兒子——孝宗。不過,不管怎麼樣,憲宗終於把一個還稱得上完好的明朝江山順利交接給了孝宗。在孝宗的領導下,明朝又進入一個中興的小高潮。

第六節 朱明最後一個沒有汙點的皇帝

明孝宗

土木堡之變對於朱明王朝的傷害是巨大的,偏偏其後的皇帝憲宗擁有執著和寬厚等美德的同時,卻不具備一個合格的統治者的特質。好在他有一個優秀的兒子,這個僥幸存活下來的男孩成了明朝中興的全部希望。

無法繼續生育的萬貴妃為了獨自占有憲宗,對後宮中任何有喜的嬪妃都狠下毒手。朱祐樘是幸運的。他的母親紀氏,隻是一個在宮中負責內庫、管理書籍的宮女,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被憲宗臨幸。正是由於母親紀氏的身份卑微,萬貴妃並未親手處理善後事宜,朱祐樘被順利地生產下來。此後的歲月,由於太監張敏、廢後吳氏以及宮女們的全力保護,他得以安心地在安樂堂裏無憂無慮地成長。朱祐樘又是不幸的。成化十一年(1475)五月,當憲宗慨歎自己膝下無子的痛苦時,那個冒著生命危險救下孝宗的太監張敏,勇敢地告訴了憲宗事情的真相。驚喜交加的憲宗,立即傳見了這個奇跡般存活了下來的小皇子。6歲的朱祐樘終於見到素未謀麵的父親,從此開始了皇子的優越生活。可是一個月以後,他的生母紀氏就莫名其妙地暴卒,疼愛他的張敏也隨之吞金而死。自己的榮華換來了親人的死亡,不知這些事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什麼樣的種子。

不管怎麼說,朱祐樘終於幸運地活了下來。僅隔半年,在十一月他就被冊封為太子;並得到憲宗的生母周太後的保護,生活在祖母的仁壽宮中。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從此平安無事。朱祐樘與萬貴妃的一次對話,讓我們看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的殺機。萬貴妃邀請朱祐樘去做客,周太後反複告誡他不要吃任何東西。朱祐樘很聽話,當萬貴妃讓他吃東西時,他回答道吃飽了。當萬貴妃又讓他喝湯時,他卻脫口而出:“怕有毒。”一個6歲的孩子竟然會說出這種話,表明他始終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中,時刻懷著戒備之心。他的生命受到威脅,太子的位置更是差一點不保。成化二十一年(1485),在萬貴妃枕邊風的蠱惑下,憲宗準備廢掉他的太子之位。幸虧這時泰山連續七次大震,才打消了迷信的憲宗的念頭。

成化二十三年(1487),憲宗給17歲的太子留下“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遺言後,便與世長辭。朱祐樘從此開始了屬於自己的時期——弘治中興。孝宗一上台,就開始實施自己的治國理念。簡任大臣是其中的核心。為了能夠讓正直大臣可以一展身手,孝宗首先對父親憲宗身邊的寵佞進行了清理。太監梁芳、韋興、陳喜,術士李幼孜、鄧常恩、趙玉芝、僧繼曉等人先後盎下獄定罪。緊接著,孝宗開始處理與他們相勾結的佞幸小人。隻會高呼萬歲的大學士萬安首當其衝。當著其他大臣的麵,孝宗把萬安進給憲宗關於房中術的奏折拿了出來,讓萬安羞愧難當。不久孝宗就把他罷了官。刑部尚書杜銘、吏部尚書李裕、左都禦史劉敷、禮部左侍郎黃景、兵部尚書尹直等隻會拍馬迎合、無助於國事的大臣,也被孝宗一一打發回家。

而這些官職的空缺,孝宗並未隨意添補,而是采取謹慎的態度,選拔出一批正直大臣接替他們的位置。首先進入內閣的就是徐溥、劉健。徐溥為人寬厚,劉健學問精深,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為了更有效地識別人才,弘治元年(1488),孝宗讓吏、兵二部將兩京文武大臣、在外知府守備以上的官員列出名單,把他貼在文華殿的牆壁上,並隨著官員的升除、罷免進行修改,讓自己能夠對這些人的情況有深入的了解。由於孝宗注意任用賢能,弘治一朝出現了一批廉政而有才華的名臣,其中著名的有王恕、馬文升、劉大夏、謝遷、李東陽等人。隨著這些官員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崗位,弘治中興的時代來臨了,同時革除了憲宗的弊政。成化末年,傳奉官達數千人。孝宗即位後,淘汰了大部分傳奉官;同時罷遣禪師、真人及西番法王、國師等一千多人。

孝宗還在政治上廣開言路,整頓吏治。在經濟上,注意減免災區的賦役,並成功地治理了為禍長久的黃河河患。從成化年間開始,黃河泛濫嚴重。孝宗對治理黃河十分重視,任命了大批能臣治理黃河。右副都禦史劉大夏到任後,采用遏製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組織人手在決口處先開了河,打通漕運,解決了南北通航的問題;接著疏通了賈魯河、孫家渡與四府營的上流,分掉水勢,然後修築了一道360裏的河堤。這道河堤保護著運河的平安,使黃河不再因泛濫而衝進運河,影響漕運。皇後的兩個弟弟依仗權勢胡作非為,孝宗一麵安撫朝臣,一麵痛斥親戚的行為。這下子,兩方麵都要給皇帝麵子。於是,產生了握手言和的局勢。沒有廷杖,少用特務的孝宗,自然受到朝野上下的一片好評,這些士大夫們感覺到了政治空氣的空前輕鬆。

孝宗在外廷,善於用人,注意營造和諧的內外關係。在內宮,始終堅持一夫一妻製。曆代皇帝,無不是擁有三宮六院,佳麗三千;而孝宗隻有一個張皇後,再無其他的嬪妃。到了弘治三年(1490),由於孝宗無子,大臣們紛紛要求孝宗納妃,以廣子嗣,但都被孝宗拒絕了。他堅持與皇後張氏宛如民間伉儷,一同出雙入對,倒也擁有了其他皇帝所沒有的後宮和睦。

不過,從孝宗的性格來看,他隻能做這些修補性的改革。這個從小命運坎坷的皇帝,留下了“恭儉有製、勤政愛民”八個字的評語,離開了他的帝國。回顧他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大手筆,沒有轟轟烈烈的大功績。比他父親的庸要好,比他兒子的混要強。夾在這兩者之間,才顯得他英明。他尊重老臣,但卻放縱外戚;他聽從言官,但也寵信太監;他嚴以律己,但卻教子無方。我們今人不能苛求古人,但和真正有作為的治國帝王比起來,明孝宗還差得很遠。而在位的17年,除了小恩小惠地籠絡大臣,他又做了什麼有利於民的大事呢?弘治中興,不過是朱明王朝這個受了土木堡之傷的病人,進行了一次簡單的治療,卻把更大的病灶潛伏在肌體內,隨時會發作。

第七節 荒誕的武宗

明武宗

與明朝其他皇帝相比,他更象是一個普通人。即使在各具特點的明朝皇帝中,他的荒誕不經,他的特立獨行,仍然讓人歎為觀止。

弘治四年(1491),一聲男嬰響亮的啼哭,打破了沉寂已久的大明皇宮。堅持一夫一妻製的模範夫君孝宗,終於有後了。而且,這個男孩的生日非常特別。他生於弘治四年九月廿四日申時;按生辰八字來說,就是辛亥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時,而按時日月年的順序,正與地支中的“申酉戌亥”的順序巧合。這在命理上稱之為“貫如連珠”,乃大富大貴之相。

28歲的孝宗,對這一遲來的愛子鍾愛有加,為之取名厚照,希冀於他以後能光耀後世,兩歲即冊封他為皇太子。孝宗本是個苦命人,生母紀氏是被憲宗無意中臨幸的宮女,至死都沒有名分。小時候為了免遭憲宗寵妃萬氏的毒害,孝宗一直生活在皇宮中一個偏僻的角落——安樂堂,直至6歲才同他父親相見。當孝宗還沉浸在父子相認的喜悅中時,母親去世的噩耗又傳來了。雖然他貴為皇太子,但萬貴妃卻一直不能容忍他,多次同憲宗提及廢黜之事,憲宗也一度被說服。幼年喪母,缺乏父愛,儲位不穩,這些事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深的陰影。事實上,孝宗的童年一直生活在壓抑當中。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為對照,他給予了朱厚照更多的自由。武宗自幼酷愛騎射,喜歡舞刀弄劍,孝宗不僅未加批評,反而大加讚揚。而且,武宗自幼聰明伶俐,八歲就出閣上課,誦讀深奧晦澀的儒家理論。這對一個孩童來說,無疑是一種摧殘。但武宗當日學習的儒家經典,次日就能熟練地背誦。對於老師更是彬彬有禮,儀態端莊。每當老師退席之時,武宗必然恭敬地目送老師。至於繁瑣的宮廷禮節,他更是了然於胸。每當孝宗親自考察其學習進度時,武宗率領臣僚趨走迎送,顯得有板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