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石灰吟》,正是對於謙一生最好的寫照。
於謙死後,朝廷上發生了一係列的變故。“奪門之變”的功臣石亨自恃有功,大肆培植黨羽,幹預朝政。天順三年(1459)八月,石亨的侄子定遠伯石居心叵測,被逮下詔獄,抄沒家產。四年正月,逮石亨入詔獄,抄家沒產。三月,石亨死於獄中,石彪斬首示眾。另一個“奪門之變”的功臣太監曹吉祥,在天順五年(1461)陰謀造反,被處死。這所有的人都讓英宗想起於謙的忠心為國。而蒙古的不斷侵邊,更讓英宗發現自己失去了一個抵禦外患的將才。英宗漸生悔意,知道自己錯了。但終其一生,他也未給於謙平反。也許,他是想把殺功臣的惡名留給自己,把褒功臣的美名留給兒子——憲宗皇帝朱見深。憲宗繼位後,立即為於謙平反昭雪,於謙終於得到了自己應有的評價。
第六節 文官的權力極限
楊廷和原籍四川新都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的突然去世讓本已混亂不堪的政局更是跌蕩起伏。武宗的猝死讓隻會哄皇帝開心的太監慌了手腳。而更讓他們坐立不安的是,武宗竟然沒有留下一個子嗣,他們隻好向內閣大臣們請示善後事宜。此時楊廷和已68歲,梁儲77歲,蔣冕68歲,毛紀79歲。他們好不容易才捱過武宗統治時期,古稀之年的他們,可不想再放棄這次扭轉明朝政局的可能性了。
楊廷和(1459-1529),蜀郡新都(今四川新都縣)人,是一位屬於神童式的人物。12歲中舉人,成化十四年(1476),他19歲時考中進士,可謂是少年得誌。此後的仕途也是一帆風順,長期供職於翰林院,正德二年(1507)入閣為閣臣,眼前的路一片光明。可惜天不遂人願,武宗的荒淫無度、劉瑾等太監的橫行,讓楊廷和意圖整頓國政的努力屢屢落空。心灰意冷的他幾次上書乞請退休,幸好武宗雖然胡鬧,但仍知道楊廷和是難得的人材,一直予以挽留,才讓楊廷和得到施展拳腳的時機。
麵對武宗留下的爛攤子,楊廷和等人異常冷靜,首先確立了皇位的繼承人。按照《祖訓》中“兄終弟及”的規定,選定朱厚熜,阻止了張太後和太監們染指皇位繼承的陰謀。緊接著,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們不等新皇帝即位,便開始著手改革弊政。在武宗去世後的第三天,楊廷和便以遺詔的形式罷團營、革皇店,遣返貢使、番僧、進獻的婦女等。同時,又逮捕了被大臣深惡痛絕的江彬等人。最後擬訂了新皇帝的繼位詔,洋洋萬餘言,“凡先朝蠹政,厘剔殆盡。”在武宗死後直至朱厚熜到達京師之前,楊廷和利用這37天的皇位空缺期,把他們能想到的政治理想全部付諸於實施,試圖開創出一個新的局麵迫使新皇帝接受。然而,他們卻完全忽略了朱厚熜本人的選擇。
四月,朱厚熜一行從安陸趕到京郊時,卻意外地被擋在了城外。原來,楊廷和等人要求朱厚熜按照皇太子禮,由東安門入文華殿,待百官三上箋勸進,再即帝位。朱厚熜當即予以拒絕,以武宗遺詔為依據,聲稱自己是來當皇帝,而不是來當太子的。看似無關緊要的爭吵,實際上是朱厚熜不願把自己的入即皇位說成楊廷和等人擁戴所致。他要爭取自己獨立的權力空間。第一次君臣的交鋒,以朱厚熜的勝利而宣告結束。他按照自己製定的路線,由大明門入宮,登上皇帝的寶座。
但是,剛剛品嚐到最高權力滋味的楊廷和,並不承認自己的失敗。他繼續對小皇帝施壓,迫其就範。雙方的矛盾逐漸趨於白熱化。世宗即位後的第七天,他下令禮部討論其生父興獻王的地位問題。楊廷和等60多人主張,世宗應該按照過繼的形式,稱孝宗為父,興獻王為叔。養育自己十四年,而且仍在人世的母親,竟然一瞬間成為自己的叔母;而素昧平生的張太後,卻成了自己的母親,這讓世宗怎麼也想不通。於是世宗幾次召見楊廷和,又是親筆下達禦批,又是派人到內閣商量,試圖通過說服的方式,和平地解決這一問題。但是楊廷和毫不領情,態度十分強硬,拒絕了世宗提出的妥協或修改方案。初掌朝政的世宗也拿大臣沒有辦法,為了維係與大臣的關係,他隻能把問題擱置起來。雙方一時僵持不下。
過了3個月,這種平衡被新進士張璁的上疏打破了。他公開支持世宗的主張,認為尊本生父母為帝後、為父母是合情合理的。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出現後,其他一些官員也相繼投入了皇帝的懷抱,附和世宗的說法。這些官員具有相同的特點,就是地位較低,或為罷官、失職之人。他們為了改變自己的地位,在皇帝與大臣之間的博弈中,投下了賭注。朝臣的分裂讓世宗看到了希望,他抓住這一機會,步步進逼,甚至以退位歸藩為要挾。楊廷和等人隻好讓步了。嘉靖元年(1522)三月,世宗本生父母稱興獻帝後,但不讓加“皇”字。這次勝利,讓投機官員看到了希望,於是他們鬥爭的矛頭直接指向楊廷和。有人提出楊廷和對世宗缺乏尊重,更有人說楊廷和在武宗自稱“威武大將軍”時並不力爭,如今卻對“皇”、“考”這幾個字眼爭論不休。這些批評無異於火上澆油,本已怨氣滿腹的世宗對楊廷和等人產生了敵視的情緒。
從嘉靖二年十一月至三年七月,張璁、桂萼等人又先後提出在興獻帝後之前加“皇”字,以及取消“本生”二字的建議,將權力鬥爭進一步升級。楊廷和等人仍堅決地進行抵禦,並把對世宗的批評進一步擴大化。從他崇信道術,直至派太監去蘇、杭五府提督織造,都統統地認為是弊政;並直言不諱地勸世宗,應像孝宗那樣做一個好皇帝。開始世宗還試圖說服大臣,指出織造是“累朝舊例”,到最後世宗幹脆不理大臣的意見,徑自派出太監了事。麵對逐漸強大的皇權,楊廷和終於招架不住了。作為首輔,他雖然“召對麵言不可者三,封還禦批者四,執奏三十餘次”,但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到了嘉靖三年二月,楊廷和致仕,離開了政壇。
楊廷和的致仕,極大地削弱了朝臣的勢力。此後,世宗致力於排除楊廷和一係的人員,大學士蔣冕、毛紀、禮部尚書汪俊、吏部尚書喬宇等先後被罷官。朝臣力量日趨瓦解,但官僚體係並未因此而徹底崩潰。相反地,當朝元老下台後,一批年輕的官僚開始領導這場針對皇權的鬥爭。他們年輕氣盛,視張璁、桂萼之流為無文無才、妄求富貴的無恥小人,采取了更為激烈的行動來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嘉靖三年七月,整個“大禮儀”問題達到高潮。當時世宗趁著早朝的機會,宣布改稱生父為皇考,孝宗為皇伯考。在侍郎何孟春的帶領下,朝臣們開始了請願活動。楊慎(楊廷和之子)大聲疾呼:“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使節死義,正在今日!”擺出一副魚死網破的決鬥架勢。王元正則威脅、恐嚇那些不願參加請願的大臣:“有不力爭者,必共擊之!”在這些年輕官僚的鼓動下,一共有220多名大臣跪在左順門,大呼太祖、孝宗的名字,聲達深宮。世宗命令他們解散,也未見效果。到了中午,世宗終於忍無可忍,把為首的8人逮捕。但請願活動卻呈現出愈演愈烈的勢頭,大臣們大哭力爭,聲音一浪高過一浪。結果世宗下令逮捕四品以下的官員134人,另有80多人等待定罪。最終八人被發配邊疆充軍,180多人被廷杖,其中因傷而死的達到17人之多。此後朝臣再也組織不起對世宗有力的抗爭了。麵對皇帝的棍棒,大臣們僅有的錚錚鐵骨也被打彎折了。
“大禮儀”最終以世宗的勝利而宣告結束。為了幾個字眼,皇帝和大臣之間的激烈衝突也暫告一段落,以楊廷和等朝臣的慘敗而收場。雖然世宗笑到了最後,但這並不是他的勝利,而是朱元璋所設計的政治格局的勝利。
第七節 張居正,明朝最後的希望?
張居正
明世宗在位長達45年,在他統治的這段時間裏,內憂外患接踵而至,明朝已經陷入了崩潰的地步。朝堂之上,由於他長期不理朝政,朝政被奸臣嚴嵩父子所把持。嚴嵩獨攬大權,排斥異己,陷害忠良,搞得朝廷上下一派烏煙瘴氣。邊境則是“南倭北虜”,南北各地狼煙四起。北麵蒙古經常侵擾邊境,北京一再戒嚴。東部沿海地區倭寇不斷登陸,燒殺搶掠。明朝國事日衰,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勃勃雄姿。一個破敗的爛攤子,在等待他的繼任者明穆宗的收拾。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明世宗駕崩,第三子朱載垕繼位,是為明穆宗(1567—1572)。盡管明穆宗在位的時間隻有6年,但正式在他的統治期間,明朝重新步入了正軌。在穆宗即位之初,他改正了世宗在位時的一些過失,開啟了一個較好的風氣。明代的皇帝值得稱道的,除了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孝宗外,恐怕就隻能數穆宗了。有人說穆宗好色成性、生活淫亂。試問自古皇帝不好色者能有幾人?隻不過有些皇帝功績顯赫,從而掩蓋了他們的缺點和過失。也許我們應該更加寬容地對待穆宗,給他一個客觀的評價。除了政治比較清明外,穆宗最難能可貴的地方,還在於他發現、選拔、重用了一批人才,給他兒子神宗留下一筆寶貴的政治財富。文有高拱、張居正,武有戚繼光、李成梁。正是這些人,為萬曆初年的新政作出了巨大貢獻。
隆慶六年(1572)閏三月,明穆宗病危。他自知大去之期不遠矣,趕緊召見高拱、張居正、高儀、馮保等人,讓他們盡心輔佐皇四子朱翊鈞。五月穆宗去世,時年36歲。六月十日,年僅9歲的朱翊鈞在群臣擁戴下繼皇位,以第二年(1573)為萬曆元年。神宗在位初期(1573—1582),他隻是名義上的皇帝,朝政完全掌握在輔政大臣、大學士張居正手裏。穆宗陳皇後和神宗生母李貴妃,則在幕後操縱。一方是為自己講課的師傅,一方是嫡母和親生母親,年紀幼小的神宗隻能聽從他們的意見,不敢自作主張,稍有越軌就會被訓斥。不管神宗是出於對張居正的尊敬還是畏懼他的權威,在他繼位初期,給予了張居正的全麵地信任,可以說是言聽計從。這種情形,為致力於改革的張居正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英雄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張居正(1525—1582),湖廣江陵(今屬湖北荊州市)人,因此也被稱為稱張江陵。張居正的先祖張關保是鳳陽府定遠縣(今安徽定遠)人,和明太祖是同鄉。元朝末年隨朱元璋起兵,被授予歸州長寧(今屬湖北秭歸縣)所世襲千戶之職,張家遂隸籍湖廣。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曾七次參加科舉,均名落孫山。無奈之下,他把希望都寄托在長子張居正身上,希望他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張居正果然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12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23歲(1547年)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升為編修。以後不斷晉升,穆宗在位時已任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與高拱並為內閣宰輔,深受穆宗的賞識。
隆慶二年(1568),張居正上《陳六事疏》,提出省議論、振綱紀、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6項施政措施,這份奏疏體現了他的依法治國思想,內容都切中時弊,可以看出是他經過仔細的觀察與思考後才提出來的。明穆宗對這份奏疏十分讚賞,當即命令下發各有關部門執行。但是,當時的首輔李春芳不想有所作為,對張居正的奏疏也是敷衍了事,並沒有認真執行。這令張居正十分寒心。他知道,隻有自己成為內閣首輔,才能徹底貫徹改革計劃。機會終於來了,穆宗去世的當年,張居正便與宦官馮保合謀,驅逐了當時的首輔高拱。隆慶六年(1572)六月十六日,也就是神宗登基的的第七天,神宗下旨將高拱革職,以張居正為首輔。
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後,馬上便著手進行改革。他以天下為己任,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由於神宗積極支持他的改革措施,所以事情進行得很順利。張居正的改革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整頓吏治。明代中期吏治腐敗十分嚴重,為了改變各級官吏因循守舊、貪汙腐敗、辦事拖遝、不重實效等弊病,張居正創立了“考成法”,用以考察官吏的政績。張居正以考成法為依據,賞罰分明,獎善懲惡。對於那些秉公辦事、為百姓著想的廉吏,列為上考;而把那些敷衍上司、花言巧語、不辦實事、搜刮百姓的官員列為下考。他把整頓吏治與對黎民百姓的態度聯係起來,這在曆史上是罕見的,體現了他“以民為本”的思想。這樣既穩定了社會秩序,又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實行考成法的過程中,許多貪官、冗官被裁汰,一些政績卓著的低級官員被破格提拔,為國家機構注入了新的活力。張居正還抑製各地強宗豪族,禁止他們欺壓百姓,為非作歹。他用法度伸張朝廷權威,振肅綱紀,一些豪族的不法行為得到了抑製。經過張居正的精心治理,明代吏治得到了極大改善。
第二,整頓邊防。明代嘉靖年間,邊疆形勢嚴峻,始終被“南倭北虜”所困擾。南倭在嘉靖末年基本平定,“北虜”問題卻遲遲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韃靼人經常進入明朝邊境搶掠財物、殺害百姓。早在隆慶年間,入閣不久的張居正在首輔徐階和內閣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鞏固邊防的工作。他任用譚綸、王崇古、方逢時、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駐守邊防。尤其戚繼光和李成梁,都堪稱是一代名將。在嘉靖年間,戚繼光率領他的戚家軍和俞大猷等在東南沿海並肩作戰,最終平定了倭寇。隆慶元年(1567),張居正將戚繼光調到北方,鎮守薊州(今天津薊縣)。此年戚繼光被任命為都督同知,負責薊州、昌平、保定三鎮軍務,此三鎮緊靠京師,從而有效地防範了蒙古對京師的進犯。戚繼光鎮守薊鎮16年,蒙古軍隊幾次來犯都未能得逞。李成梁於隆慶四年(1570)以遼東都督僉事之職代理遼東總兵職務,鎮守遼東。萬曆二年(1574),李成梁升任遼東總兵,統轄東北軍隊,西防蒙古,東防女真。李成梁鎮守遼東20多年,多次打敗蒙古人的進犯,鞏固了明朝的東北邊防。戚、李二人在鎮守北部邊疆的過程中,經常相互配合,共同抵禦蒙古,使得邊境防禦力大大加強,蒙古不敢輕易犯邊。史書稱讚戚繼光為“古來少有的一位常勝將軍”,稱讚李成梁說“邊帥武功之勝兩百年所未有”,盡管有溢美之詞,但基本符合事實。
除了任用名將鎮守邊疆外,張居正意識到必須改善同蒙古的關係,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邊疆的不穩定因素。隆慶五年(1571),宣大總督王崇古上《確議封貢事宜疏》,提出對蒙古封貢、互市的八項主張。這一主張得到高拱、張居正等人的大力支持,最後得到明穆宗的批準,這一事件又稱為“隆慶和議”。其內容是:明朝封韃靼首領俺答為順義王,其餘各部首領也被授予都督同知、指揮同知、千戶、百戶等職。同時根據王崇古的建議,恢複了與蒙古的雙邊互市。從此,困擾明代二百年的蒙古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明朝消除了來自北邊的威脅。俺答封貢後,蒙漢兩族友好相處,邊境安然,數千裏軍民安居樂業,又免除了兵戈征伐,節省了財政支出。
第三,財政改革。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張居正實行了以下幾項措施:(1)倡導節儉。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和各級官員,而且要求最高統治者神宗也厲行節約。他多次向神宗建議“節用愛民”,“以保國本”。在他的據理力爭之下,許多花費巨大的工程都沒有進行,這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2)清理陳欠賦稅。張居正先後幾次下令地方官員清理積欠的賦稅,並將這一點稅作為考查地方官的一項標準,對征收稅額不足的官員或降職或罷官。(3)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是賦役征收的一種方法。它的實行由來已久。早在嘉靖年間,在張璁的主持下,江南部分地區就已經實行,但是並沒有在全國推廣。萬曆九年(1581),張居正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一條鞭法”的賦役改革。“一條鞭法”的具體內容是:將賦稅、徭役和土貢物品合並成一項,並折合成銀兩征收;征收標準按人丁和田畝分擔,賦役以州縣為單位,原有賦役額不變;賦役折銀後由地方官負責征收。“一條鞭法”簡化了賦役征收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賦役分擔不合理的狀況,抑製了地方豪強的勢力,減輕了貧民百姓的負擔,增加了財政收入。
張居正的財政改革卓有成效。據統計,戶部管轄的太倉(國庫)在隆慶元年(1567)的收入是201萬兩白銀,萬曆元年(1573)約是281萬兩。經過張居正幾年的治理,到萬曆五年(1577),太倉的收入已達到435萬兩白銀。僅憑以上的數字對比,我們就知道張居正改革的成效了。萬曆初期的幾年,成為明代曆史上經濟最為繁榮的時期,張居正功不可沒。
明王朝自英宗以後政治日益敗壞,雖然孝宗、穆宗時有過改善,但是仍沒能從整體上抑製住江河日下的頹勢。曆史選擇了張居正,他懷著滿腔經邦濟世的熱情,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毅然挺身而出,頂住巨大的壓力,革除弊政,實行新法,力挽狂瀾於既倒。在因循守舊、積重難返的時代,如果沒有超人的魄力、卓越的才能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獻身精神,是絕對做不到的。曆史上的改革家,很少有善終者。從商鞅到兩稅法的楊炎,再到範仲淹、王安石,無一不是如此。功高蓋主,張居正不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仍然選擇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明朝的積弊,我們又怎能不佩服他人格上的高大?
事實證明,他的改革是成功的。改革之後,國家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曆史進入了“張居正時代”。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張居正並不是聖人,他也有缺點。
張居正是個地道的實幹家,而不是一個“空談誤國”者。他有滿腹經邦濟世之才華,卻因為庸人擋道而無用武之地。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救國於危難之時,濟民於水火之中,他不惜玩弄權術,與太監馮保合謀,將李春芳、高拱等排擠出內閣。當意識到離職回籍的高拱對朝政仍有影響力,可能威脅到他的首輔位置時,他又同馮保炮製了王大臣事件,必欲除之而後快。
隨著自己的大權在握,張居正也開始奢靡起來。萬曆五年(1577),張居正回鄉為父親守喪,在途中,各地官員為了巴結他,每一頓飯都為他準備了上百種的美味佳肴,張居正泰然受之,還連呼沒有下箸之處。他乘坐的轎子更是豪華,前麵是居住,後麵是寢室,旁邊還有兩個側間,立有童子,時刻準備伺候張居正的起居。以轎子而言,皇帝都沒有他這番榮耀。
此外,張居正還縱容家奴,致使他們飛揚跋扈、仗勢欺人。他的三個兒子均因為他的權勢而賜進士及第,而他也並不推辭。這些弊病最終導致他死後的清算。
萬曆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病死。萬曆十二年(1584),神宗便以謀陷親王、霸奪產業的罪名抄沒了張居正的家產,共抄出金2400餘兩,銀16萬兩。神宗並不滿意,繼續對張居正的兒子追贓,導致他的長子張敬修不勝酷刑而自殺。他的弟弟張居易、兒子張嗣修等也被發配遠方。
盡管張居正身上存在著種種弊病,但這隻能說是白璧微瑕,並不妨礙張居正的正麵形象。正是在他的手中,明朝文官的權力達到了頂峰。而太所開創的改革,也讓滿目瘡痍的明朝又得以延續了半個世紀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