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國:大明卷7(1 / 3)

第六章 大明軍事外交的強盛

第一節 馬上皇帝朱棣五次北征

明成祖

朱元璋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從一無所有到富有天下,為子孫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但這份遺產並非十全十美,北邊,蒙古鐵騎仍然打著北元的旗幟,不時有飲馬長江之意;東南沿海,猖獗的倭寇肆意侵擾,威脅著海疆;西北、西南的烽火不斷。戰爭的硝煙仍然糾纏明朝不去。真正使明朝從軍事上強盛的還要數明成祖朱棣。

明初,退出中原的蒙古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經常騷擾明朝的北部邊疆。在明朝的軍事打擊以及內部紛爭的雙重打擊下,到永樂初年,蒙古已經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大部分,雙方鏖戰不休。永樂年間,明朝與瓦剌經過互相遣使通好之後,於永樂七年正式冊封瓦剌諸頭目。而在此之前,韃靼發生內亂,大汗鬼力赤死亡,本雅失裏繼任大汗。本雅失裏即位之後,殺了明成祖派遣的使者,而且在明朝邊境剽掠。明成祖遂派淇國公丘福為鎮虜大將軍總兵官,率師十萬,北征韃靼。丘福率師深入蒙古腹地,在臚朐河(即克魯倫河)陷入蒙軍的包圍之中,全軍覆沒。明成祖大怒,決定於永樂八年親自率軍北征韃靼。

蒙古高原,東麵有大興安嶺山脈,西麵有帕米爾高原派生的山脈,中間分布著河川、湖泊、沙漠、草原、森林、丘陵等。蒙古高原氣候幹燥,年降雨量稀少,與農業地帶相比,是缺水的地區。晝夜溫差較大,冬寒夏熱,冬夏氣候差異也很大,五六月間為風季,常形成夾帶沙塵的風暴。韃靼的根據地在斡難河(即鄂嫩河)、臚朐河一帶。每年的春夏之交,這裏水草茂盛,是遊牧的好地方。這一帶也是明成祖首次北征的主戰場。

永樂八年(1410)正月十五,明成祖向天地、宗廟、社稷祭告親征韃靼之事。二月,親率大軍由北京啟程。明成祖率領的明軍號稱50萬,其中包括過去在戰爭中歸降的蒙古軍,還有女真軍,及向朝鮮征調的軍馬。明軍沒有隱瞞征伐韃靼的企圖,於三月九日在鳴鑾戍舉行了大閱兵,陣容東西綿亙數十裏,並請來朝貢的瓦剌使者觀看。進軍的速度也不算快,經常是上午行軍,中午之後休息,甚至還會在途中休整一至數天。後勤的補給方式是,動用武剛車3萬輛,運糧約25萬石,隨軍而行。每十日路程,則建築一個城寨。城寨通常都有水源,當前進的明軍缺水時,可以派人回到後麵的城寨取水。同時,明軍在每一個城寨裏麵貯存了糧草,並留置一部分軍隊守衛。

五月一日,明軍到達臚朐河(明成祖改其名為“飲馬河”),至此,他們已經深入蒙古腹地,卻仍未與蒙軍相遇。五月五日,明軍首次捕獲蒙軍間諜。五月八日,明軍前進至環翠阜。據一位名叫款台的明軍指揮捕獲的蒙古人供稱,韃靼發生內訌,大汗本雅失裏率一部分人馬向西欲投奔瓦剌,現在已經到達了兀古兒紮河(即克魯倫河北),而太師阿魯台則率另一部分人馬東奔。就在五月八日這一天,明軍築起一座“殺胡城”,作為駐屯基地。針對韃靼已經分散為兩部分的事實,明成祖亦改變了以往集中兵力的布置,而采取分兵應付的措施。明成祖將明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駐紮在“殺胡城”,以監視東奔的阿魯台部;另一部分則在明成祖的親自帶領下,攜帶20日糧,追擊本雅失裏。

當明成祖率軍到達兀古兒紮河時,發現本雅失裏已經離開該地。明軍連夜追擊,五月十三日,明軍到達了斡難河畔,終於追上了本雅失裏,雙方爆發了一場激戰。明成祖親自登山指揮明軍布陣,明軍先鋒發起進攻,迅速擊敗了蒙軍,俘虜了一批男女、畜牲、輜重等。本雅失裏戰敗之後,率領七騎渡河逃跑,明成祖命令遊擊將軍劉江、驃騎將軍梁福追擊,劉江、梁福最後卻空手而還。明成祖班師回到“飲馬河”,與駐紮在“殺胡城”的明軍會合之後,得到諜報,得知韃靼知院失乃幹率領一部分潰散的蒙軍在廣武鎮一帶,欲向明軍投降。明成祖令明軍指揮廓廓帖木兒前往招撫,同時,再次作出分兵的決定,令清遠侯王友、廣恩伯劉才率領一部分明軍回師開平,防備失乃幹。如果失乃幹拒絕投降,則對其予以攻擊。明成祖率領另一部分明軍則沿“飲馬河”東進,搜索韃靼太師阿魯台部。六月初九,東進的明軍搜索到靜虜鎮(兀兒古納河一帶)時,明軍出動數百名騎兵上前挑戰蒙軍,阿魯台親自帶領數千騎兵衝向明成祖禦營,結果遭到了明軍都督兼驍騎將軍譚廣率領的神機營的射擊。

據史載,神機營為了能夠保證長時間持續的射擊,通常分為三排,前一排首先由處於隊列第一、三、五、七、九、十一等位置的士兵射擊,再由處於隊列第二、四、六、八、十等位置的士兵射擊。前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擊之後,馬上將神機銃遞回中間一排的士兵,同時從中間一排的士兵手中接過裝好彈藥的神機銃。中間一排的士兵一方麵負責從前排士兵的手中接過射擊之後的神機銃,並向後傳遞給第三排的士兵裝上彈藥;另一方麵負責從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過已經裝好彈藥的神機銃,並向前傳遞給前一排的士兵。

當神機營用神機銃重創了蒙軍之後,明成祖親率千餘精銳騎兵衝鋒,利箭如雨般射向蒙軍。阿魯台在敗退時,驚惶失措,曾一度墮馬。

至此,明成祖第一次北征的大型戰役已經基本結束。

成祖首次北征,在偵察方麵是比較成功的。但在後來對韃靼的三次北征中,均弄不清楚對麵蒙軍的位置。這表明,韃靼方麵已經吸取了教訓,采取了有效的反偵察措施。另外,明成祖首次北征,神機營在作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並對明成祖後來的四次北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在後來永樂20年的北征中,明軍屯營時,大營居中央,大營之外分駐五軍,步兵在內,騎兵在外,而神機營又在騎兵之外。這意味著一旦與敵人交鋒,神機營必將首當其衝。

明成祖首次北征曆時3個多月,縱橫二三千公裏,雖然未能殲滅韃靼部,卻掃蕩了韃靼的根據地斡難河、臚朐河一帶,促成了韃靼內訌,致使韃靼大汗本雅失裏在逃亡途中被瓦剌殺死、韃靼太師阿魯台稱臣朝貢。永樂八年之後,韃靼大汗本雅失裏已死,瓦剌的頭目馬哈木、太平、禿孛羅和韃靼的頭目阿魯台已經先後向明成祖稱臣朝貢。這一刻的明成祖,已經成為了蒙古諸部的最高統治者。

本雅失裏死後,阿魯台多次請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剌,為本雅失裏報仇。阿魯台還率餘部奔至長城附近。而瓦剌部不斷要挾明朝給他封賞,並妄想占領明朝的寧夏、甘肅等地區,屯兵邊境,向漠南進逼。為了滿足韃靼的請求,更為了明朝邊境的安寧,朱棣決定親征瓦剌部。

永樂十二年(1414)三月,朱棣率30萬大軍由京師出發,並讓皇太孫隨行。四月,在興和(今河北張北)舉行了大規模的閱兵。六月初,前鋒在三峽口(今內蒙古多倫西北),擊敗了瓦剌部的散兵遊勇。朱棣乘勢向西北方向進攻。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遭到了瓦剌軍的依山抵抗。朱棣以精騎引誘瓦剌軍離開山勢出戰,另外部署神機炮及時炮擊,自己親率鐵騎衝入敵陣,殺敵無數,瓦剌軍大敗。朱棣乘勝追擊,並兵分三路夾擊瓦剌軍的反撲勢力,瓦剌軍敗逃。瓦剌部受此重創,此後多年不敢犯邊。

第二年,瓦剌也向明朝貢馬謝罪。

經過數年的恢複,韃靼的勢力重新強盛起來。阿魯台重新反叛明朝,輕慢侮辱明朝使節,並時常對邊境進行騷擾。朱棣曾寫信進行告誡,但阿魯台依然我行我素。永樂十九年(1421)十月,阿魯台竟大舉圍攻明朝北方重鎮興和,殺死了指揮使王祥。為了打擊韃靼的囂張氣焰,朱棣決定第三次北征。

永樂二十年(1422)二月,朱棣率軍出征。三月,軍隊出了北京,主力仍沿原路北上。當大軍到達宣府(今河北宣化)東南的雞鳴山時,阿魯台聽說禦駕親征,便乘夜從興和逃跑,避而不戰。諸將請求追擊,朱棣沒有采納。五月,大軍過偏嶺,舉行了閱兵式。朱棣親自作了平虜歌曲,讓將士傳唱,鼓舞士氣。七月,大軍到達煞胡原,俘虜了阿魯台的部屬。得知阿魯台本人已經倉皇北逃,朱棣怕重蹈丘福孤軍深入的覆轍,下令停止追擊。

回師途中,朱棣認為兀良哈部是阿魯台的羽翼,便選派步兵和騎兵兩萬餘人,五路並進攻打兀良哈。兀良哈聽說明軍前來,倉皇西逃。朱棣指揮軍隊夾擊圍殲,大敗兀良哈部。九月初,得勝回京。

永樂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朱棣又兩次親征蒙古。至此,五次北征暫時告一段落。

縱觀太祖、成祖兩朝的北方邊疆,退居漠北的元朝殘餘勢力——北元,在政治上、軍事上仍有一定的實力,不斷南下襲擾明朝的北部邊疆。洪武年間,因為將主要精力用於恢複社會經濟和生產,同時也因為元末戰爭剛剛結束,百姓貧困,人力物力缺乏,一時無法建立強大的騎兵部隊,不能長驅進入漠北作戰,所以基本上采取了政治上以招撫為主,軍事上以防範為主的政策。永樂年間,仍然沿用這一政策。到了永樂中葉,朱棣才在政治上利用蒙古各部之間的矛盾,進行分化瓦解,軍事上則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在此後長達十五年的六次作戰中,除了第一次丘福輕敵冒進全軍覆沒外,以及最後兩次因為韃靼避而不戰未有斬獲外,其餘三次都取得了勝利。

作為一個馬上皇帝,朱棣對於戰爭似乎情有獨鍾。在中國曆史上,帝王親征的並不少見。但沒有哪個帝王能像明成祖那樣,接二連三地大規模親征。尤其是後三次,幾乎是馬不停蹄地連續親征。我們隻能這樣認為:朱棣對於這種征服者的快感,是有著很深刻的體驗的。從起兵靖難到五次北征,這種金戈鐵馬的經曆,已經成了他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拚殺的生活是那樣的有聲有色,遠比枯燥的宮廷生活更加充實,更加刺激。

永樂二十二年(1424),榆木川,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小城,注定要將自己的名字與一代梟雄朱棣聯係在一起。朱棣在這裏召見了英國公張輔,留下了極其簡短的遺詔:“傳位皇太子,喪服禮儀,一遵太祖遺製。”就這樣,朱棣在征戰的路上結束了自己年僅65歲的生命。

第二節 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

600年前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堪稱中國海洋史,乃至於世界航海史上一件跨時代的大事,至今仍為我們津津樂道。但是當我們真正想走近曆史的時候,我們卻發現為我們留下的的材料實在是少之又少,這僅有的材料還有許多被蒙上怪誕的麵紗。讓我們掀開撲朔迷離的神話傳說,從中尋找曆史的真實吧。

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使節到雲南,要求其地的統治者――蒙古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接受明朝的統治。但是梁王卻公然殺害使節,拒絕了朱元璋和平外交的努力。太祖終於在洪武十四年(1381)失去了耐性,命令能征善戰的將軍傅友德,率領30萬大軍進攻雲南。洪武十五年,明軍占領了昆明;梁王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而他的將領和軍隊則成為明朝的俘虜。在眾多的俘虜當中,有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馬姓男孩,也就是後來的鄭和。當征南將軍傅友德與他的軍隊在路上偶然遇到這個10歲的男孩時,就問他有關梁王的下落。這個男孩回答說:“他跳湖了!”傅友德覺得這個男孩聰明伶俐,即使他知道實情,也可能會加以隱瞞;而且還有膽量這樣回答一位將軍,因此他俘虜了這個男孩。

三年後的洪武十七年(1385),25歲的燕王朱棣擔任傅友德的副手。這個男孩在淨身之後,就被安置在燕王的家中做近侍。本來皇宮中煩瑣的禮儀和等級森嚴的尊卑之分,通常會造成皇室成員與太監之間的距離。但是鄭和卻憑借著自己出色的才能贏得了朱棣的信任。家譜上記載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嶽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麵,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有智略,知兵習戰”,雖然不乏溢美之辭,不過仍然給人一種體形魁梧、威風凜凜的將軍形象。俊朗的形象贏得了朱棣的好感,在朱棣南征北戰的十餘年間,鄭和一直在左右服侍,在帝國邊境的軍營中朝夕相處,培養出了深厚的友誼和高度的信任感。而鄭和本身的高素質更是征服了朱棣的心。鄭和接受過基本的文化教育,據說他還讀過《論語》和《孟子》,這在太監群體中是不多見的,更為主要的是鄭和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從主仆相識的那一天開始,鄭和一直伴隨著燕王東征西討,學習用兵之術,與主人並肩作戰。最後終於在1390年,在對抗北方草原地帶蒙古人的戰役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具備了這三方麵的優勢並不足以讓朱棣放心地把航海的大權交給鄭和,畢竟成祖身邊有一大批被他信賴的太監。但鄭和擁有著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讓領兵航海的這一位置非他莫屬。鄭和的遠祖是從西域來到雲南的,祖父和父親都曾航海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去朝聖過。受到家庭的影響,鄭和了解海洋,懂得一些航海知識。另一方麵,當時印度洋沿岸各國都信伊斯蘭教,南亞許多國家則信仰佛教。而鄭和出身於穆斯林家庭,對佛教也有深入的了解,這也使他可以很暢通地與他們進行交流。這一切的一切最終促使朱棣下定決心把龐大的艦隊交到鄭和。這一次的信任不僅使明朝威名遠播海外,更成就了鄭和千古偉人的形象。

至於為什麼成祖會令鄭和下西洋,實施前無古人的大航海行動,留給我們的隻有謎團。有人說是為了宣揚大明王朝的國威,有人說是為了與鄰邦建立友好往來,有人說是為了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有人說是為了發展海上貿易,也有人說根本不是什麼“國事交往”,而是“帝王家事”——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為了消除心腹之患,因為他懷疑被自己篡位謀害的親侄子朱允炆,在宮廷大火中逃脫了,於是他密令手下“遍行天下郡縣”,先後曆時20餘年,搜尋其下落,並同時“遣鄭和浮海下西洋以尋其跡”。

不管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事實證明鄭和下西洋具有偉大而深遠的曆史和現實意義。有的說它開辟了世界航海史的新紀元,有的說它掀開了世界文明史的新篇章,有的說它表明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有的說它證實華夏最先實踐“藍色文明”和“海洋戰略”。在鄭和下西洋後的五百年之際,梁啟超發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稱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人的驕傲,“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曆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

永樂元年(1403),朱棣下令開始建造帝國的龐大船隊,這支船隊包含了商船、戰船及糧船,計劃前往中國海及印度洋上的港口。這樣一支前所未有的龐大船隊,將載著帝國所擁有的各式寶物,因此境內各省立即全力以赴投入這個龐大的計劃。五月,又下令福建造137艘遠洋航行的帆船。3個月之後,再下令蘇州與江蘇、江西、浙江、湖南、廣東諸省,建造另外二百艘船舶。而在永樂元年十月,朝廷還命令沿海各省,迅速將188艘平底運糧船予以改造,以應外海航行所需。造船的工程,從永樂二年(1404)一直持續到永樂五年(1407)。為應付帝國各式各樣的特殊任務,建造或修複了1681艘以上的船隻。由於沿海各省無法獨力供應所需木材,因此廣大內地的伐木行動匆促地動員了起來,在長江和岷江流域四處尋覓大木。大木順流而下,漂至可以順利通向大海的船廠。幾乎大半個帝國,都卷入了這個浩大的造船工程。

當時的太監特別喜愛這樣一項差事,就是奉命到地方上為寶船征集木材。朝廷曾在一道聖旨中承認,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並予以“收回”。因這些太監常在事後將木材賣掉,中飽私囊。朱棣發現這種貪汙的太監後,立即將其處死。然而這種懲治行動,隻不過是偶爾為之而已。

然而,即使在這些震懾人心的寶船的光輝之中,暗藏著不滿的種子,永樂皇帝也沒有特別擔心它——如果這些不滿真的曾引起他的注意的話。這些船舶,還是一艘艘地從龍江船廠的船塢下水,進入長江。朱棣注視著這批即將奉旨行事、整帆待發的船隊時,他知道他統治下的光輝已經顯現,而全世界即將目睹他的萬丈光芒。

成祖在永樂三年(1405)春天,於南京所聚集的這支擁有317艘船的船隊中,到底有多少大型的寶船,現已無法知曉。據明朝小說家羅懋登在16世紀所寫的一本有關鄭和遠航的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所述,這種由總兵太監及其他使節所指揮的華麗船舶,僅僅隻有4艘。而且,從曆史資料的記載也可以證實,寶船船隊大部分由各種大小的其他形式的船隻組成。在整個船隊中,次大的船是八桅的“馬船”,有些長達103米,寬達42米。馬船主要載運馬匹,亦即朝貢貿易中的主要部分。當然還載運有其他貢品,包括船隻航行時,修繕船舶的各種必要材料。其次,是七桅的“糧船”,大約長78米、寬35米,負責裝載全體水手——有幾次遠航的人數達到2.8萬人和所需的食物。寶船船員中的大部分士卒,則由六桅的“客船”負責載運,該類船隻長67米、寬25米。寶船船隊擁有兩種戰船,一種是五桅,長50米的“福船”;另一種是比較小的八櫓巡遊艇,大約長37米或39米,用以震懾海盜。

1405年7月11日,滿載著2.7萬餘人的龐大船隊,在鄭和的帶領下,從太倉劉家港出發。1407年秋,鄭和帶回了爪哇等國的朝貢使節,和數十船通過商貿換回的異域珍品,完成首次航行。

幾個月後,鄭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線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曆時兩年。

1409年夏,鄭和第三次統領船隊出國。此次航行仍以東印度洋為中心,並在滿刺加(今馬來西亞境內)建立排柵城垣,蓋了倉庫,作為海上貿易的中轉站。在從古裏回航途中,鄭和還在錫蘭(今斯裏蘭卡)跟亞烈苦奈爾國王打了一仗,凱旋歸來。

1412年11月,明成祖下達第四次航海命令。這一次,鄭和船隊繼續往西,將東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內,進一步擴大了同海外各國的交往與貿易。此次航海時間較長,鄭和於1415年回國,分遣船隊一年後返回。

1417年5月,鄭和船隊第五次出海遠航。這次出海的主要任務,是護送19國使臣回國。鄭和船隊到了東非沿海最南的地區。

1421年7月,鄭和船隊六下西洋,護送十六國使臣回國。鄭和親率的船隊,到達了東非海岸慢八撒(今肯尼亞的蒙巴薩港)、竹步(今索馬裏)等國;並在寶船上設宴招待各國賓朋,代表明成祖賜以絲、瓷、鐵器等物品。1423年返航時帶回香料等珍品。

1431年初,明宣宗已登基,為繼承祖父明成祖的偉業和雄心,再次詔令鄭和出海。第七次下西洋,曆時三年多,鄭和船隊走訪了近20個國家,還派出隨員特地到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聖。

在從1405年至1433年這段漫長的時間裏,總兵太監鄭和所指揮的寶船船隊,七次英雄式的遠航,遍及了中國海與印度洋,從台灣島到波斯灣,並遠及中國人心目中的“黃金國”——非洲。雖然中國從阿拉伯商人那裏得知了歐洲的存在,但並不想去那裏。歐洲這個“泰西”之地,所能提供的隻有羊毛和酒;對強大的明朝來說,根本不具備任何的吸引力。在這近30年之中,外國的貨品、藥物與地理知識,以空前的速度流入中國。相應的,中國也在整個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間和影響力。當時,世界的一半已經在中國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另外一半並不難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在歐洲大冒險、大擴張時代來臨之前的一百年,中國完全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殖民強國。

600年的時光匆匆而過,無論是中國也好,世界也好,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曆史上的輝煌而驕傲。也許正因為鄭和下西洋的曆史真相無從查考,於是國人就“海闊天空”地進行種種浪漫而美妙的猜想,不僅把它神化,而且把它意識形態化,作為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素材。在曆史教科書中,鄭和的太監身份被隱瞞了,受皇帝派遣搜尋建文帝下落的史書記載也被忽略了。人們看到的,隻是英雄人物的偉大形象和光輝事跡。鄭和下西洋與“四大發明”一樣,被視為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最大貢獻之一。

第三節 成祖侵安南

紫禁城

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在中國古代也稱交州、交阯、交趾等。永樂元年(1403),朱棣登上皇位後不久,安南國王胡一元派遣使者前來,請求明朝皇帝冊封他繼承安南原先的陳氏王朝,為新的國王。明成祖於是派遣使臣去安南考察實際情況,沒有發現什麼異常。但朱棣不知道的是,他派去的使臣收受了安南國王的賄賂,這才與安南國內的老臣一起為國王請命。不管怎麼樣,安南正式被納入到明朝的朝貢體係,並於第二年開始入貢請賞了。

本來一切都相安無事,但是安南國王胡一元貪圖小利,不僅自己篡位的陰謀被暴露出來,也最終導致兩國兵戎相見,自己身首異處的境地。事件的起因來源於兩國的領土紛爭。元末動亂的時候,安南侵占了中國廣西邊境上的思明路周圍的地區。太祖、成祖都下令要他歸還,胡一元雖表麵答應,實際上非但沒有歸還土地,反而變本加厲,繼續蠶食明朝的領土。明成祖派遣官員前去質問,卻從來到明朝的安南人裴伯耆那裏知道了一個秘密。裴伯耆告訴朱棣:曾經三次打敗蒙古軍入侵的安南陳朝早已衰落了,14世紀末葉,陳朝的大權就落入了外戚黎氏之手,丞相黎季犛成為實際上的掌權者。在先後廢立了幾個傀儡國王之後,1400年,黎季犛大殺陳氏宗族,並自立為帝,定國號為大虞,改元聖元,自己也改姓胡,名一元,與其子胡漢蒼共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