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國:大清卷1(3 / 3)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明萬曆二十年(1592)出生於呼蘭哈達山下東南建築了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舊老城),在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稱為四貝勒。清代官書上講,太極音同台吉,並習慣於在台吉前麵加上黃、紅等顏色名稱。漢族人則把皇位繼承人叫做皇太子,也同皇太極音相似。總之,皇太極是個十分顯貴的名字。

皇太極的生母葉赫納喇氏在努爾哈赤的妻、妾中很受努爾哈赤的恩寵。子以母貴,她所生的兒子也得到了努爾哈赤的疼愛,努爾哈赤家中有教育子女的專門教師,皇太極從小便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教育,夠得上一個粗通文墨的“秀才”,這使得他在努爾哈赤軍中眾多的文盲戰將中顯露頭角。不僅如此,滿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著稱,皇太極向他父親學習本民族的傳統風俗,從小就參加打獵,練得勇力過人,步射騎射,矢不虛發。

由於連年烽煙不息,父兄經常出征作戰,少年時期的皇太極不便作戰,便留在家中主持家務,但對努爾哈赤這樣的家庭來說,家事與國事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兩者常相互混雜,這對皇太極來說極好的鍛煉機會,看來少年皇太極幹得頗為出色,在他7歲以後,努爾哈赤就把大部分家政交給了他。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始建黃、白、紅、藍四旗,萬曆四十三年合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式完成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建製。皇太極被任命為管正白旗的貝勒。

不過,皇太極並非總是命運的寵兒。12歲那年,他遭到了喪母的不幸。少年皇太極不得不早早開始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在生活的激流中自立圖強。皇太極在參加作戰和協助努爾哈赤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逐漸顯露了頭角。據文獻所載,皇太極早期較大的軍事行動,是對烏拉作戰。明萬曆四十年(1612)秋,年方21歲的皇太極第一次跟隨父兄出征作戰,參加了對烏拉部的征伐。但努爾哈赤隻是命令部下四處焚毀敵人糧草,卻不發動進攻。血氣方剛的皇太極急於陷陣衝鋒。努爾哈赤耐心開導他說,在砍伐大樹的時候,必須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才能漸漸把樹砍斷。相同的大國,勢均力敵,要一舉將其滅亡,怎麼可能辦到?應當把它附屬的城郭一個一個攻取,一直攻下去。沒有阿哈,額真怎麼能生存?沒有諸申,貝勒怎麼能生存?經過對烏拉部連續不斷的征伐削弱,到第二年,努爾哈赤終於滅掉了強大的烏拉部。努爾哈赤的教誨也深深地印在了皇太極的腦海。後來他在繼承汗位後,仍遵循這個“伐樹”的策略,對明朝長期征伐,從不斷削弱它的旁枝開始,最後斷其主幹。

皇太極出色的政治軍事才幹,就是在和父兄一起征戰的戎馬生涯中逐漸增長提高的。萬曆四十六年(1618),努爾哈赤公開向明朝宣戰,皇太極提出先打撫順,“撫順是我出入之處,必先取之”。並建議利用明朝守城遊擊李永芳要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大開馬市的機會,派遣五十人扮作馬商,分成五夥,入城為市,繼之由他親自帶領五千士兵夜行至城下,裏應外合,兩麵夾攻。努爾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議。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征明,結果裏應外合,一舉拿下了撫順,撫順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戰,對後金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皇太極的獻計獻策及親臨戰陣,對後金的勝利有決定性的作用。

次年,在薩爾滸之戰中,皇太極又與諸貝勒率兵大破明軍西路杜鬆部、北路馬林部,與代善破東路劉綎部。不久隨父攻取明開原、鐵嶺,滅葉赫部。六年,參加沈遼之戰,攻占沈陽後,在渾河南岸以百騎破明援軍數千。攻遼陽,率軍先入明陣。七年,參加廣寧(今北鎮)之戰,克義州(今義縣)。十年,與兄阿巴泰率精騎5000馳援科爾沁,迫使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遠遁。

努爾哈赤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病逝在靉雞堡(今遼寧沈陽市城南大愛金村)。但就到他臨死之時,尚未確定最終的汗位繼承人。當時最具有競爭力的,當屬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那時,朝鮮人估計努爾哈赤死後,代善“必代其父”,而皇太極“潛懷弑兄之計”。還有就是努爾哈赤最小的孩子多爾袞,多爾袞的母親是烏拉納喇氏,努爾哈赤死時,烏拉氏隻有37歲,她為大妃,年富力強,“有機變”,因為女真有幼子繼承的這種傳統,所以對皇太極來說也是一種威脅。

這時的皇太極充分顯示出了政治家的野心,先是趁著努爾哈赤剛死的時候,說先父有遺言,要大妃殉葬。大妃一死,她的兩個兒子多爾袞才15歲,多鐸才13歲,失去母親的支持,也不可能同皇太極爭奪大位。隨後又說服了代善之子嶽讬薩哈廉,在會議上最先提出皇太極“才德冠世”,要擁護他為汗,而大貝勒代善,十分明智,以鞏固後金的大局為重,甘願讓賢,也倡議推立皇太極。就這樣,皇太極終於登位為汗,隻犧牲了一位烏拉納喇氏。

皇太極能取得這場鬥爭的勝利,原因在於,一是他本人當時的勢力強大,有戰功,有政績;二是皇太極自己處事又比較穩健,深得人心,當時就是個“人皆稱道的人”;更為重要的是後金國家已經是穩定的政權,必須有一位有治國才能,能服眾,同時文武兼備的君主來發揚光大,這一點皇太極最合適。他在努爾哈赤諸將中是“僅識字”的一個,又對努爾哈赤的統治,“多所讚畫”。

皇太極登汗位的儀式於九月一日舉行。屆時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及眾貝勒、文武大臣聚會於朝,由皇太極領他們焚香告天,行九拜禮畢,皇太極即汗位,轉過身來,諸貝勒大臣向皇太極行朝賀禮。當年這位後金國汗35歲,改第二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由此也被稱為天聰汗。九月二日,皇太極又率諸貝勒大臣對天地祝誓,祈求皇天後土“垂佑”,國祚熾昌。皇太極自己發誓,其中說:“今我諸兄弟子侄,以家國人民之重,推我為君,敬紹皇考之業,欽承皇考之心,我若不敬兄長,不愛子弟,不行正道,明知非義之事而故為之,兄弟子侄,徵有過愆,遂削奪皇考所予戶口,或貶或誅,天地鑒譴,奪其壽算。”三大貝勒與眾貝勒接著發誓,除了表示擁戴皇太極之外,三大貝勒還單獨表示要守盟誓、盡忠良。

第五節 皇太極的奮發圖強

袁崇煥像

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處於內外交困的窘境。外部“漢人、蒙古、朝鮮,與我四境逼處,素皆不協,且何國不受討於我,積釁既深,輒相窺伺”,周邊的明朝、蒙古和朝鮮都希望把新生的後金政權扼殺於萌芽之中。內部“金漢之民,兩相困斃”,汗權的覬覦者,漢人的反抗,都讓皇太極深以為憂。為了後金政權的生存,皇太極始終把軍事鬥爭擺在第一位。皇太極在位17年,南征北戰,馳騁沙場,建立並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後金最初既不會使用更不能製造大炮之類先進武器,後來,他們自與明朝不斷交戰以後,便陸續從朱明的手中奪取了一些火器,包括佛朗機、銃炮、鳥槍等等。但很長一段時間他們仍然並不習慣使用它們,還沒有從戰略地位來認識火器的重要性。天聰汗皇太極在經過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和北京之戰三次重大失敗之後,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戰敗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沒有最新式武器——紅衣大炮。此炮為西洋人製造,稱作“紅夷大炮”;滿洲忌諱“夷”字而諧音為“衣”,稱作紅衣大炮。皇太極在沈陽組建了軍事科學院,修築了兵工廠,聘請高級技師,專門製造攻城大炮,天聰五年(1631)正月,後金仿製的第一批紅衣大炮在沈陽造成,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從此,滿洲終於有了自己製造的紅衣大炮。並在騎兵和步兵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炮兵部隊,號稱重軍,叫“烏真超哈”。後金一經把大炮應用於戰場,就迅速改變了與明軍的軍事力量對比。明軍原以大炮為依恃的優勢,自此逐漸消失。

在對外擴張上,皇太極遠遠超過了他的前輩。他認為要戰勝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鮮,這既可以解除後顧之懮,又可以利用他們的力量,共同對付明朝。天聰元年(1627)正月,皇太極不宣而戰,命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率3萬大軍入侵朝鮮,在後金兵的武力進攻之下,朝鮮國王李倧棄京城,帶著妻子逃到了江華島,派其弟原昌君與後金講和,訂立了“江都之盟”。後金與朝鮮結為兄弟之國,大掠三日而返。後金從這次勝利中,打破了朝鮮與明朝的同盟關係,緩和了它今後出兵可能出現的後顧之憂,又從納貢和開市中獲得了一定的物資利益。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稱帝大典時,朝鮮使臣拒不跪拜,雙方撕扯,仍不屈服。皇太極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效忠明朝、對清不從的表現。十二月,皇太極以“朝鮮敗盟逆命”為由為借口,第二次對朝鮮用兵。皇太極親自統率清軍渡鴨綠江,前鋒直指王京漢城。第二年正月,朝鮮國王李倧請降,奉清國正朔,向清帝朝貢。三十日李倧親至皇太極麵前伏地請罪。於是,皇太極在漢江東岸三田渡設壇,舉行受降儀式,確立了清同朝鮮的“君臣之盟”。舉行受降儀式後,當即留下其長子及次子為質,其餘被俘妻子家口二百餘人遣送還京。二月初二日,皇太極自朝鮮班師。從此清朝代替明朝把朝鮮變成了藩屬。朝鮮對清朝由以前的兄弟之稱,更執藩臣之禮。不久阿濟格領兵攻克皮島,斬明將沈世魁等,徹底解除了清朝攻向關內的後顧之憂。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一是改變了朝鮮依違於明朝和清朝之間的立場,二是得到了來自朝鮮的物資供應,三是解除了南攻明朝的東顧之憂。

皇太極另一個主要的對手就是蒙古諸部,元朝滅亡後,蒙古族北返故土,形成瓦刺、韃靼兩部。到明後期,更分為漠西、漠北、漠南三部。漠西蒙古即原瓦刺部,又稱衛拉特四部,漠北蒙古又稱外喀爾喀三部,漠南蒙古則以元朝嫡裔察哈爾蒙古最強盛,其餘鄂爾多斯、土默特、阿索忒、雍謝布、喀喇沁、內喀爾喀五部、科爾沁諸部皆受其控製。漠南蒙古位於明朝和後金之間,並同明朝定有共同抵禦後金的盟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勢力強大,自稱是全蒙古的大汗。明廷每年給林丹汗大量“歲賞”,使其同後金對抗。努爾哈赤時漠南蒙古東邊諸部多歸服後金,但察哈爾部成為漠南蒙古諸部對抗努爾哈赤父子的堅強堡壘。因此,打掉林丹汗就是卸掉明朝的一支胳膊。最初後金與蒙古的基本政策是聯姻敦睦,皇太極一後四妃,都是蒙古族,都姓博爾濟吉特氏,用這種辦法籠絡蒙古的各種勢力,侍機而動。天聰二年(1628),皇太極利用漠南蒙古諸部的矛盾,同反對林丹汗的喀喇沁等部結盟,首次親統大軍進攻林丹汗。到敖木倫,獲得勝利。四年後,皇太極再次率軍遠征林丹汗,長途奔襲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林丹汗聞訊,驚慌失措,星夜逃遁。此後,察哈爾部眾叛親離,分崩瓦解。林丹汗逃至青海打草灘,出痘病死。天聰九年(1635),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統軍三征察哈爾部,林丹汗的繼承人、其子額哲率部民千戶歸降,並獻上傳國玉璽。

而在北方,大清則通過兩征索倫,統一了黑龍江流域。到了崇德七年,皇太極正式宣告,說:“自東北海濱,迄西北海濱,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厄魯特部落,以至斡難河源,遠邇諸國,在在臣服。”就是說,清朝實際控製了疆域東起鄂霍茨克海,西到青海,南臨長城,北跨外興安嶺,西北至貝加爾湖,東北到庫頁島,麵積大約500萬平方公裏,和明朝當時實際控製的麵積相仿。

對皇太極最重要的考驗當然是對付明朝。努爾哈赤是在寧遠吃了敗仗不久死去的,皇太極即位時,明朝正因為寧遠的勝利而變得強硬起來。明朝袁崇煥正在實施“恢複之計”,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他修城屯田,以屯養戰,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築起了一道寧錦防線,這道防線使得皇太極在天聰元年五月進攻失利。皇太極從此改變了進攻明朝的策略和路線,實行入關擄掠、消耗明朝實力的方略,繞過山海關,從長城各口入邊,先後五次進犯關內,第一次是在1629年,皇太極率大軍親征,經由熱河進軍,破長城的大安口和龍井關直入內地,占領遵化,攻陷薊州,兵圍北京。這次入關的最大成就,是皇太極成功施用反間計,使祟禎帝殺掉了名將袁崇煥,為清軍剪除了最大勁敵。第二次是在1632年,皇太極率清軍由蒙古草原進軍,兵抵張家口北麵,“列營四十裏”炫耀兵威,迫使明守將締約講和,然後返師而還。第三次是在1636年,皇太極命阿濟格統率大軍,破居庸關入長城,直搗河北,一路狼奔豕突,與明軍作戰56次,攻下12城,俘獲人畜十幾萬,後經冷口出長城北還。第四次是在1638年,多爾袞由青山關入關,嶽托由牆子嶺入關,在華北大地上縱橫掃蕩。明朝督師盧象升率軍在河北巨鹿迎擊清軍,兵敗陣亡。與袁崇煥、熊廷弼齊名的抗清名將孫承宗率百姓堅守高陽,也城破陣亡。清軍一共攻下一府三州五十七縣,包括山東省府濟南,擄男女五十餘萬和大量牲畜財物,然後出青山關而歸。第五次是在1642年,皇太極以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率軍從牆子嶺入關,一直打到山東兗州,又分兵攻陷登州、萊州、莒州、沂州(臨沂)、海州,共計攻下88城,降服六城,擄男女36萬,掠黃金一萬兩千兩、白銀二百萬兩,最後由牆子嶺出關還師。

對北京的威脅使皇太極得到的巨大收獲就是他的對手袁崇煥被崇禎皇帝清洗了。這是一樁曆史冤案,袁崇煥對後金的鬥爭是堅決的,崇禎殺他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從此明朝“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為了從正麵打開山海關,采取長圍久困和野戰打援之策,與明軍展開鬆錦之戰。命濟爾哈朗與多爾袞輪流擔任前方主帥,率兵往義州築城屯田,逐步進圍錦州。明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13萬大軍往援錦州祖大壽。皇太極指揮作戰,後明軍因塔山糧草被奪而決定分成兩路突圍。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鬆山城,鬆山副將夏承德密約降清,以為內應。1642年2月18日鬆山城陷,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關外僅剩寧遠一孤城。

皇太極在位近20年期間,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的建立,這不僅解決了大量內附的蒙古人和漢人的組織形式問題,而且也使八旗製的結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科爾沁、喀爾喀等部蒙古自1593年古勒山戰役失敗之後,開始與努爾哈齊建立聯係,而察哈爾林丹汗則紿終堅持與明朝的結盟。經過努爾哈齊、皇太極兩代的努力,終於擊潰察哈爾蒙古,將投歸後金國的一部分漠南蒙古改編成八旗蒙古,同時對已經臣服但仍留蒙古草原上的漠南、漠北蒙古,也采取了編旗方式,稱為外番蒙古各旗。

天聰年間,經皇太極不斷對蒙古諸部征討,除察哈爾之外的漠南蒙古諸部已經基本臣服於後金國。天聰九年(1635)二月“編審內外喀喇沁蒙古壯丁,共16953名,分為十一旗。”除外喀喇沁的9123名壯丁組成古魯思轄布旗、俄木布楚虎爾旗及耿格爾與單把同管旗,仍屬外藩蒙古三旗之外,其餘八旗皆由原八旗滿洲下的蒙古牛錄加上這次新歸附的內喀喇沁壯丁7830名混編而居,成為與八旗滿洲並列的八旗蒙古。至此,八旗蒙古正式建立。

八旗漢軍的產生也經曆了類似的過程,較之八旗蒙古,其形成更為艱難,過程也更為曲折。努爾哈赤時代,後金國內的漢人多被編入莊園,淪為各級滿洲官員的奴仆,即所謂“遼東之民,久經分給將士,誼關主仆。”在這種情況下,根本談不上編立漢軍旗。皇太極即位以後,改變對漢人的策略,以“滿漢之人,均屬一體”為號召,將部分漢民從莊園抽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擇漢官清正者轄之。”同時,皇太極在對明朝的戰爭中,逐漸認識到火炮的作用。天聰四年,八旗滿洲之下,已有所謂“炮手兵”,與新降附的漢兵混住。漢軍編旗的開始,即同火炮在後金國軍事上的廣泛作用相關。天聰七年正月,皇太極“命編漢軍為八旗”,天聰八年五月,改舊漢兵為漢軍,八旗漢軍才正式建立。

皇太極在50歲時,因他心愛的宸妃之死,身體立刻變得虛弱了。當年十月初二日,他對諸王及他們的妻子兒女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這流露出皇太極已為他年老體衰而不安了。崇德六年以後,皇太極因身體不好,曾發布過大赦令,也減少了處理日常事務的負擔,甚至做過祈禱。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勞累一生的皇太極終於因病在沈陽清寧宮與世長辭,享年52歲。後葬於昭陵,即今沈陽北陵。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太極在位僅17年,卻為清朝預備下了百年的根基,堪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