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李自成集團缺乏真正的人才。在李自成的臣屬中,沒有像張良、蕭何、劉基等運籌帷幄之士,有一二卓識遠見者,其謀略又不為所用,如李岩在北京時進言諫四事:一是李自成退居公廠,待清理六宮後由百官迎進大內;二是追髒宜分三等;三是各營兵馬不得借居民宅,宜退出城外守寨,聽候調遣出征;四是宜早登極,並招撫吳三桂。這四條意見條條切中李自成要害之處,李自成卻不采納。
二來李自成集團雖征戰多年,仍然屬於“流寇”,占過很大的地盤,卻沒有一塊進可攻、退可守的後院,即使刻意經營過的晉、陝、豫,很多地方也是在勢力擴張時勉強地派一些忠誠度有限、還需要力量監視的降官來鎮守。當清兵與吳三桂之關寧精銳相聯合,大順農民軍敗北,此後一潰再潰,終於被消滅。
三來李自成在對待降官問題上不甚明智,不知道籠絡明朝勢力,李自成出身於驛卒,在他的頭腦中,也許明朝皇室已經完全喪失了正統地位,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他根本不了解,延續了276年的明朝帝王在官僚和百姓中還有很大的號召力!成國公朱純臣、大學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賀,皆素服坐殿前。自成不出,群賊爭戲侮,為椎背、脫帽,或舉足加頸,相笑樂,百官懾伏不敢動。”更不明智的是,李自成又將官員們押到劉宗敏府裏,拷打索要錢財,交不出的人要受到懲罰。為“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群臣不但沒有在李自成那裏獲得官爵,反而備受荼毒,甚至家破人亡,自然人人心懷異誌,隻盼大順政權垮台。李自成向富貴豪權追餉的同時,對富商居民也極刑追逼,酷刑之下死者千餘。
大順軍在北京的42天裏,史上記載共計掠銀7千萬兩,實際掠銀要高出7千萬兩許多。史家評述其事曰:“幽囚士大夫,用夾棍逼取金錢,此古今未經見之事,亦古今所未有之慘”;“古來亡國之俘,誅竄者有之,至於刑拷迫資,予未之聞也。”
貧民起義領袖並不代表曆史前進的動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許在於,他本人有良好的個人品德——與張獻忠相比,他並不是嗜殺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曆史資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擁戴的記載,官書的《明史》也稱讚李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但由於階級和曆史的局限,他在起義發展到最高峰時,沒能製定適合形勢的政策、策略,沒能約束自己的軍隊,而且李自成也僅以得明的天下為目標,甚至還想“議割西北一帶,分國而王”,這決定了他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不可能在占領北京之後再有更大的發展。客觀地說,若大明朝不是積重難返、內憂外患如此嚴重的話,起義軍恐怕還真動不了大明的根基。再加上對吳三桂的招降失敗,對滿清力量的認識不足,李自成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借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善於破壞舊世界,但是卻無力建設新世界,所以他們的失敗就完全是必然的。
第三節 清朝幼年的守望者
孝莊太後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留下孤兒寡母獨自麵對醜惡的皇權覬覦者,微妙的政治走向。誰也想不到6歲的順治帝能成功地接管天下,而一切的出乎意料都要感謝孝莊的出現。她是順治的生母,即有名的莊妃(皇太極之妻),也就是後來的孝莊皇太後(順治之母)、孝莊太皇太後(康熙之祖母)。她一生輔佐和哺育了三朝皇帝,見證了大清王朝的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她是清朝得以健康成長的守望者。
孝莊原名為布木布泰(或譯作本布泰),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她在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嫁給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後金“英明汗”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妻。後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時年13虛歲的布木布泰到達新都遼陽,嫁給了努爾哈赤第八子、34歲的皇太極為側福晉,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親姑姑哲哲已嫁與皇太極為正房大福晉,9年以後已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又娶了她的姐姐海蘭珠,於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後,布木布泰接連為皇太極生下三個女兒。分別是固倫雍穆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和固倫端獻長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後分別嫁與蒙古貴族弼爾塔哈爾、色布騰和鏗吉爾格。崇德元年封永福宮莊妃,三年生皇九子福臨,即順治帝。福臨即位後(年號順治),尊為皇太後,上尊號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後。玄燁即位(年號康熙),尊為太皇太後,上尊號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後。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去世,享年75歲,二十七年十月上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雍正元年八月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
孝莊文皇後一生經曆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曆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帝,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鬥爭,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世稱之為“清代國母”。
莊妃13歲那年,嫁給了比她大20歲、時為她姑父的皇太極。這看似荒謬的關係,實則是當時無數樁滿蒙通婚中尋常的一樁。清初滿蒙聯姻,是一項既定國策。皇太極時,蒙古族女子幾乎壟斷後宮,僅科爾沁貝勒寨桑一家,有封號的就有三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孝莊的姑媽)、宸妃博爾濟吉特氏(孝莊之姐)及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11年前,孝莊的姑姑便已經是皇太極的福晉。
不過據史料載,其時,當送親隊伍快到遼陽城時,大金汗努爾哈赤親率兒子皇太極、眾後妃、貝勒、大臣出城迎接。入城後,“設大宴以禮成婚”,而她的姑姑孝端嫁給皇太極時,僅是“太祖命太宗親迎,至輝發扈爾奇山城,大宴成禮。”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對於孝莊的迎娶規格,超過了皇太極的正福晉。但在皇太極生前,孝莊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後宮統攝一切的是她姑媽,而受到皇太極專寵的則是她姐姐宸妃。到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即位後,分封五名正妃,孝莊位列最末,封永福宮莊妃。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極崩,《清史稿》載:“是夕,亥時,無疾崩。”帝王暴卒,向來容易引起政治動亂。由於皇太極對皇位的繼承問題沒有留下遺囑,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正悄悄展開。努爾哈赤生前曾規定,他的繼承人必須由滿洲貴族公議,從八大議政貝勒中推選,八大貝勒“同心謀國”,其中以軍功昭著的兒子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及侄子阿敏輪月執政,皇太極繼承汗位後,逐漸廢除了這一製度,皇帝南麵獨坐,獨操大權。
當時對皇位的繼承問題,最有發言權的共有6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
代善是努爾哈赤的長子、皇太極的哥哥,資曆老,地位高,身為兩紅旗旗主;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鑲藍旗旗主;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兩黃旗的旗主,時年34歲,戰功赫赫。天聰六年晉和碩貝勒(大貝勒),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掌管戶部。皇太極昔年為加強中央集權,把原屬於莽古爾泰的正藍旗奪到了自己手中,形成以兩黃旗和正藍旗為核心的皇權勢力。豪格實際上已經是三旗旗主;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比豪格小3歲,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爾林丹汗殘部,得元朝傳國璽歸獻皇太極,迫降朝鮮,用兵把握分寸,頗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極倚重和信賴,掌管兩白旗,並有兩個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為堅強後盾。
雙方涇渭分明,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擁有父親親將的兩黃旗和伯父代著鑲紅旗、堂叔濟爾哈朗鑲藍旗的擁護和支持;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擁護者有英親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鋒和正、鑲兩白旗將領。真正的較量是在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第五天,崇政殿諸王大會上,《清史稿》載:太宗(皇太極)崩後五日,睿親王多爾袞詣三官廟,召索尼議冊立。索尼曰:“先帝有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是夕,圖賴詣索尼,告以定立皇子。黎明,兩黃旗大臣盟於大清門,令兩旗兵張弓挾矢,環立宮殿,率以詣崇政殿。諸王大臣列坐東西,索尼及巴圖魯鄂拜首言立皇子,睿親王令暫退。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勸睿親王即帝位,睿親王猶豫未允,豫親王曰:“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睿親王曰:“肅親王亦有名,不獨王也。”豫親王又曰:“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禮親王曰:“睿親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乃定議奉世祖即位。
當時的莊妃自然無緣這次會議,但閉門深宮坐,福從天上來,她的兒子——6歲的小娃娃福臨被扶上了皇帝寶座、改元順治。這當然是雙方實力相當的折中方案,但很奇怪的是當時年紀幼小的皇子有四五個,為什麼會是孝莊的兒子。《清史稿》載:太宗十一子:孝莊文皇後生世祖,敏惠恭和元妃科爾沁生第八子,懿靖大貴妃阿巴海博爾濟吉特氏生襄親王穆博果爾,元妃鈕牯祿氏生洛博會,繼妃烏喇納喇氏生肅親王豪格、洛格、側妃葉赫那拉氏生承澤郡王碩塞,庶妃顏紮氏生輔國公葉布舒,庶妃納喇氏生鎮國公高塞,庶妃伊爾根覺羅氏生輔國公品級常舒,庶妃生鎮國將軍韜塞。洛格、洛博會及第八子,皆殤,無封。
也就是說11個孩子裏三子夭折,再去掉豪格和福臨,還剩下六子。從年齡上看,當時比福臨大的還有葉布舒(17歲)、碩塞(16歲)、高塞(7歲)、常舒(7歲)四子,比福臨小的有韜塞(不詳)和穆博果爾(2歲),一種考慮是按照年齡來篩選,葉布舒(17歲)和碩塞(16歲)已經算是成年,他們當選肯定不利於豪格和多爾袞以後大權獨攬,自然被排除;一是按照生母的地位來選擇,高塞和常舒都是庶妃所生,自然排名靠後,至於韜塞,史書上甚至連他生母的姓名都不曾記載,其地位自不待言。這就剩下兩個皇子,6歲的福臨和2歲的穆博果爾,當時福臨的母親封號是永福宮莊妃,在後宮中排位隻是第五,而穆博果爾生母懿靖大貴妃阿巴海,要高出莊妃三級,地位僅在正宮皇後之下。無論從年齡還是名位上選穆博果爾繼承皇位,都是最佳方案,但是偏偏就選中了孝莊的兒子,這其中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孝莊在幕後籠絡多爾袞的結果,關於這一點,官修的史書實錄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著述也沒有留下更多的記錄,如果屬實,那孝莊的政治頭腦和手腕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孤兒寡母的日子不好過。尤其是處於政治鬥爭漩渦中,更顯得身單力薄,弱不禁風。曆史上很多朝代的類似模式,最後都落得慘淡收場,往往母子被廢,權臣篡國,遠如北周楊堅就是從自己親孫子親女兒手上奪取的江山,近如北宋趙匡胤也是從自己昔日嫂夫人和侄子手上黃袍加身的。孝莊所處的環境和情形比之有過而無不及,一方麵,福臨的父親皇太極對其有殺母之仇,雖然是陳年舊帳,可此一時彼一時,風水輪流轉,這時的多爾袞正是彼時的皇太極;另一方麵多爾袞早有謀逆之心,如多爾袞命史官按帝王之製為他撰寫起居注,並營建規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軍調度、罰賞黜涉,皆出自己手。
聰明的孝莊,在多爾袞的步步進逼下,采取了退讓委曲求全的態度,不斷給多爾袞加官進爵,以便不使多爾袞廢帝自立。順治元年十月,加封為叔父攝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攝政王。順治四年,停止多爾袞禦前跪拜,福臨稱多爾袞為皇父,諸臣上疏稱皇父攝政王。遇元旦或慶賀大禮,多爾袞與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爾袞出獵,死於喀喇城,被追尊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
權力鬥爭剛告一段落,孝莊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長大後的順治智商不高,情商倒蠻高,他看不上滿蒙聯姻給他帶來的兩任皇後,反而如癡如醉地戀上了同父異母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董鄂氏,最後博穆博果爾羞憤自殺,孝莊委曲求全,博穆博果爾按親王體例發喪,27天喪服期滿,董鄂氏被接人宮中,封為賢妃,一個月後,又按兒子的意願,晉封她為皇貴妃。但不幸的是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產下一子,4個月後不幸夭折,喪子的悲傷使她鬱鬱成疾,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擊,精神頹落,懨懨無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孝莊中年喪夫、老年喪子,沉重的打擊並沒有使這位老人萎靡,反而更加兢兢業業地輔導起自己的孫子,就是後來的康熙。福臨死前留下遺囑,8歲的皇三子玄燁入繼皇統,改元康熙。為了避免攝政王專權的悲劇重演,皇帝有意撇開皇室親王,安排了四位滿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鼇拜輔政。當時有人請求皇太後垂簾聽政,被孝莊嚴詞拒絕了,孝莊當時雖有足夠的聲望與資曆臨朝,但此例一開,將來或許貽息後代。因此她堅持了大臣輔政的體製,把朝政托付給四大臣,自己則傾力調教小孫子,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才能,以便他親政後能擔當起統禦龐大帝國的重任。
在康熙能夠登基的問題上,也還是全憑了孝莊一句話。因為順治死於天花,而西方傳教士湯若望提醒孝莊,康熙當時已經出過天花了,皇帝的人選就此確定,可以說,康熙是孝莊親自挑選的接班人。所以祖孫二人感情十分融洽。
但這位皇太子玄燁,童年的生活並不幸福,他是的母親佟佳氏甚至連封號都沒有。順治在世時,將自己全部的感情奉獻給了皇貴妃董鄂氏,心目中幾乎就沒有佟佳氏和幼小的玄燁。玄燁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到紫禁城外北長街路東的一所宅第中,令乳母撫養。對此,玄燁終身感到遺憾,直到他60多歲時還感歎:“世祖章皇帝因朕幼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順治帝平時很少過問子女的情況,對玄燁的教育,則由其祖母一手承擔起來。玄燁八歲即位,十歲時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莊太皇太後,孝莊不但關心他的起居,而且對他的言語舉動,都立下規矩,嚴格要求,稍有逾越,則嚴厲批評,不稍寬縱與假貸。玄燁日後回憶:“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不敢越軌,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
康熙帝即位後,鼇拜的專權又一次威脅了愛新覺羅氏的統治,在孝莊文皇後的幫助下,康熙帝最終打敗了對手,鞏固了政權。鱉拜集團鏟除後,孝莊放手讓玄燁理政,讓他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又一再提醒他要謹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備等。孝莊生活儉樸,不事奢華,平定三藩時,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支持孫子的事業。她的表率行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莊太後病危,康熙在誦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臼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成立。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後數年之壽。”二十五日,孝莊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75歲的高壽安然離開了人世。
在孝莊文皇後的一生中,她能從愛新覺羅氏的利益出發,多次在關鍵時刻發揮自己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大清的統治,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為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孝莊文皇後可謂清代後妃中的第一人。
康熙有讚語可作為略評:“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讚宣內政,誕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顧複劬勞,受無疆休,大一統業。暨朕踐祚在衝齡,仰荷我聖祖母訓誨恩勤,以至成立。”曆經三代,力保大清於不敗,縱觀曆史長河,舍孝莊其何人哉。
第四節 逐鹿中原的開拓者
多爾袞
說起清朝一統江山,不可避免地會提到一個名字――多爾袞。多爾袞是清開國時期的—個有影響的重量級人物,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清朝這個異民族政權才得以在關內站穩腳跟。
多爾袞生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卒於清順治七年(1650)。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其母為大妃烏拉納喇氏,同母兄阿濟格,弟多鐸。努爾哈赤與多爾袞的母親烏拉那拉氏的婚姻屬於政治婚姻。1602年,烏拉部被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打敗,被迫將本部落的貝勒滿泰的女兒烏拉那拉·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為妻,努爾哈赤也將侄女俄恩哲嫁給烏拉部的貝勒布占泰為妻,互相婚嫁,結成姻盟。阿巴亥比努爾哈赤小31歲,12歲同努爾哈赤完婚,先後生下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3個兒子。多爾袞生於1612年,比他的哥哥阿濟格小7歲,比他的弟弟多鐸大2歲。
種種跡象表明,在努爾哈赤晚年紛繁複雜的儲位之爭中,多爾袞的母親與皇太極曾經因為利害相關而聯起手來,向努爾哈赤誣告大福晉富察氏與太子代善私通。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爾哈赤宣布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爾泰台吉、皇太極、德格類、嶽讬、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也就是說,從此時起,多爾袞以八齡幼童躋身於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這樣,在努爾哈赤共治國政的製度下,多爾袞兄弟便第一次成為力量均衡的鼎足之一。
但是,好景不長。努爾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眾貝勒早就擔心多爾袞三兄弟力量迅速壯大,便在擁戴皇太極繼位為汗之後九個時辰,迫令阿巴亥自盡殉夫,聲稱是太祖的“遺命”。這時候,多爾袞三兄弟的處境最為艱難,他們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麵臨著兄弟們對其所領旗分的攘奪。年幼的多爾袞,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既失父又喪母。皇太極即位後,雖未向他直接開刀,但也通過三份效忠的誓詞,把他和同母兄弟們的地位降低了很多。時多爾袞被封為貝勒(貴族封爵),因按年齡序列第九,故稱九貝勒或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