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康熙二十一年,福建總督姚啟聖派副將黃朝用赴台談判。此時鄭經的態度已經軟化,同意奉大清為正朔,接受大清的爵位,但在削發問題上仍有保留,提出如需過海接詔者就削發,而在台灣者就免了。對此,康熙當然不接受,並嚴厲斥責鄭經:“若鄭經留戀台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發,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係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此後發生三藩之亂,中原戰火彌漫。鄭經乘機與吳三桂、耿精忠勾結,占領廈門與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轉戰數年,吳三桂失敗,鄭經孤軍難支,又退回台灣。清朝再一次爭取談判,鄭經再次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而康熙堅決不同意,雙方各持自己的立場,談判又無結果。
康熙看到和談不能解決問題,於是決定要武力克台。康熙二十二年,鄭經病逝。幼主新立,台灣政局不穩,人心浮動。康熙抓住這個機會,命令施琅於六月十四日率領官兵二萬多人,戰船二百多艘,從銅山出發,向台灣發動進攻。鄭克爽則派勇敢善戰的劉國軒守澎湖,所率兵將戰船與施琅相當。兩軍展開激戰,曆時七晝夜。施琅右眼負傷,遊擊蘭理中炮“腹破腸流出,為掬而納諸腹,持匹練縛其創。理呼殺賊,麾兵進”,清軍大獲全勝。兩個月後,鄭氏正式向清朝投降,康熙接受投降,優待鄭氏,稱:“爾等從前抗違之罪,全行赦免。仍從優敘錄。”鄭氏人眾俱得妥善安置,台灣遂告統一。
清王朝從康熙元年第一次派員和鄭經談判,到最後武力克台,前後共經曆了22年。第一次談判時,清軍入關才18年,百廢待興,國力未盛,所以隻能強調台灣問題要和平解決,給予鄭氏寬厚的條件,幾乎把台灣當成了一個藩屬國。康熙親政後,也多次進行談判,終因鄭氏缺乏誠意、拒不削發而失敗。但這時國內局勢逐漸穩定,國力不斷增強,他於是看準時機,果斷地使用武力,一舉攻克台灣。收複台灣後,又發生棄留之爭。有人認為台灣孤懸海外,沒有多大的占領價值。施琅反對放棄台灣的主張。他認為:台灣是江浙閩粵四省之屏蔽,倘若放棄台灣,必為紅毛(指荷蘭)複占,“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虞”。“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康熙讚同施琅的意見說:“台灣棄取,所關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始設台灣府與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台澎分別駐兵1萬人,設官治理、築城戍守,台灣寶島得以統一於清朝政府之下。康熙時候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自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的麵積大約有1300萬平方公裏,
第三節 虎狼之國的敗退
《尼布楚條約》
有道是“屋漏又招連天雨”,年青的康熙帝不得不麵對接二連三地考驗。當康熙正忙於平定南方三藩之亂時,東北邊境頻頻告急:沙皇俄國來了!已經把戰火燒到黑龍江流域了。愛好和平的中國人為了自己的領土完整,不得不再次拿起武器麵對如狼似虎地“北極熊”。
縱觀曆史,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秦漢以後各朝均在此設官統轄。唐至遼,金曆代朝廷均設置行政機構進行管轄,元朝設置遼陽行中書省,並把女真,水達達等族編入戶籍。明朝建立後,其勢力很快進至東北和北部邊疆地區,並建置都司、衛、所製度予以有效管轄。從奴兒幹衛建置後,到永樂七年,明朝先後設置了132個衛所。清朝建立之後,繼續對這一地區行使管轄權,加強統治。除設盛京將軍(駐今遼寧沈陽)、寧古塔將軍(駐今黑龍江寧安)和黑龍江將軍(駐今黑龍江璦琿)外,還把當地居民編為八旗。與此同時,還加強了對吉林、黑龍江將軍所轄各鎮的管理,在沿江重要地區建立船廠,設置倉屯,陸上開辟台站驛道,發展水陸交通運輸,進一步增強了邊境地區與內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係。
而沙皇俄國原本是一個歐洲國家,是由莫斯科公國發展而來的,16世紀初形成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它是個內陸國家,東邊在烏拉爾山以西,同中國並不接壤,中俄之間還隔著三個封建汗國。從16世紀80年代起,沙俄軍隊越過烏拉爾山,向東侵入遼闊的西伯利亞,在不到60年的時間裏,占領了整個西伯利亞,麵積擴大了十數倍。後來甚至超過了中國的疆域,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早在明崇禎五年(1632),沙俄擴張至西伯利亞東部的勒拿河流域後,就建立亞庫次克城,作為南下侵略中國的主要基地。從此,它便不斷地派遣武裝人員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崇禎十六年(1643),俄雅庫次克長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於這年冬天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領土。十一月,這些侵略者到達精奇哩江(今結雅河)中遊達斡爾頭人多普蒂烏爾的轄地後,四出搶掠,滅絕人性地殺食達斡爾族人,遭到了黑龍江各族人民的頑強抵抗。但最終明朝滅亡,而俄國對我國邊境的騷擾仍時斷時續。
明朝末年,當時清朝正忙著進關,北方邊境防備有所放鬆,廣大的東北地區有土無人,成為不設防的地方,沙皇俄國趁機大肆向我國黑龍江地區進犯。清朝進關後,派兵打擊沙俄侵略軍,收複了被俄國占領的部分領土,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俄國侵略軍一度被肅清。但當康熙帝為了平定三藩,把大批兵力調到西南去的時候,有個俄國逃犯帶了84名匪徒,竄入我國領土的雅克薩,在那裏築起堡壘,四出搶掠。他們把搶來的貂皮獻給沙皇。沙皇不但赦免了逃犯的罪,還派他當了雅克薩長官,想永遠霸占我國土地。清政府雖多次警告,都無濟於事。
等康熙帝平定完三藩之亂,南方戰事告一段落後,聞知東北邊境遭到侵犯,深以為患。在同沙俄的長期交涉中,康熙認識到,若非“創以兵威,則罔知懲畏”,不於是決意征剿。同時他也認識到,以前屢次發兵,都未能完全鏟除的原因,一是黑龍江一帶沒有駐兵,從寧古塔出兵反擊,每次都因糧儲不足而停止;二是沙俄侵略軍雖為數不多,但由於“築室散處,耕種自給”,加上尼布楚人與之貿易,故使其得以生存。於是造成我進彼退、我退彼進,“用兵不已,邊民不安”的局麵。
麵對上述情況,康熙深謀遠慮,考慮到以後的長治久安,必須在該地區駐紮常備軍隊,形成實際占領,而沙俄勞師襲遠,是無後方作戰,因此隻要斷其糧草,勢必不戰自亂。為此,康熙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加強邊防建設,準備剿滅沙俄侵略軍。他一麵派將軍彭春、郎談借打獵為名,到邊境偵察地形敵情,派兵割掉侵略軍在雅克薩附近種植的莊稼;又令蒙古車臣汗斷絕與俄人的貿易,以困憊和封鎖侵略者;一麵調兵遣將,準備作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二月,朝廷決定調烏喇(今吉林市北)、寧古塔兵1500人往黑龍江城一帶,駐紮璦琿、呼瑪爾(今呼瑪南)。後鑒於兩處距雅克薩路途遙遠,令呼瑪爾兵改駐額蘇裏(今俄斯沃特德內西南)。次年七月,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率軍進駐額蘇裏。九月,確定在璦琿築城永戍,預備炮具、船艦。同時,派烏喇、寧古塔兵五六百人、達呼爾(今黑龍江嫩江縣境)兵四五百人,調往璦琿一帶;修整戰具,設置驛站,運儲軍需。
這些措施,適合當時東北邊防鬥爭的需要和特點。這是因為,黑龍江至外興安嶺地區距東北腹地遙隔數千裏;同沙俄這樣的入侵者鬥爭,單靠當地人民的部落武裝,是無法製止其侵略的。必須籌劃全邊,扼要屯兵戍衛,在適當地點控製一定兵力作機動,才能對付沙俄飄忽不定的反複侵擾。為此,需要建立相當數量的驛站和糧站,開辟水陸交通線和籌集運輸工具,從而保障反擊作戰的勝利。並在反擊勝利後,建立一條較完整的邊界防守線,才有利於長期的邊防鬥爭。
作好一切準備之後,康熙還是先禮後兵,派人送信給雅克薩的俄軍頭目,命令他趁早退出雅克薩。沙俄軍不但不肯退出,反而向雅克薩增兵,跟清朝搞對抗。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清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清領土。侵略軍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竄至愛琿劫掠,清將薩布素將其擊敗,並將黑龍江下遊侵略軍建立的據點均予焚毀,使雅克薩成為孤城。但侵略軍負隅頑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月二十三日,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統彭春赴愛琿,負責收複雅克薩。
四月,清軍約3000人在彭春統率下,攜戰艦、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從愛琿出發,分水陸兩路向雅克薩開進。五月二十二日抵達雅克薩城下,當即向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發聲通牒。托爾布津恃巢穴堅固,有兵450人,炮3門,鳥槍300支,拒不從命。清軍於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陸兩路列營攻擊。陸師布於城南,集戰船於城東南,列炮於城北。二十五日黎明,清軍發炮轟擊,侵略軍傷亡甚重,勢不能支。托爾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裝的條件下撤離雅克薩。經彭春同意後,俄軍撤至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清軍趕走侵略軍後,平毀雅克薩城,即行回師,留部分兵力駐守愛琿,另派兵在愛琿、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屯田,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
沙俄侵略軍被迫撤離雅克薩後,賊心不死,繼續拚湊兵力,圖謀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當獲知清軍撤走時,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軍再次竄到雅克薩。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再一次進軍雅克薩。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托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中彈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後,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於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麵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近年,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軍,最後隻剩150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沙皇急忙向清廷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答應所請,準許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薩反擊戰結束後,由於沙俄政府忙於在西方跟德意誌、瑞典爭奪波羅的海控製權,在西亞跟土耳其爭奪黑海出海口;此外,沙皇彼得大帝正當年幼,其姐索菲亞當權,內部不穩,因此無力大規模地東侵,隻好接受清政府的建議。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雙方進行談判。清朝代表是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沙俄代表是戈洛文·費要多羅。
戈洛文提出以黑龍江為界,河北岸劃歸俄羅斯帝國,南岸屬於中華帝國。索額圖根據史實,說明黑龍江兩岸一直是中國領土,是俄國強行占領了中國的土地,要求歸還尼布楚和雅克薩等地。雙方各不相讓,談判進入僵局。第二天,索額圖根據康熙皇帝的意圖,提出作出讓步,兩國以尼布楚為界。在此基礎上,雙方同意中俄邊界以額爾古納河和格爾必齊河為界,再沿外興安嶺向東直到海邊。河東嶺南歸中國,河西嶺北歸俄國。俄羅斯則保證拆毀雅克薩城堡,把軍隊撤離中國領土。
在中國政府作了讓步的情況下,經平等協商,中俄雙方正式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以東至海的整個黑龍江流域、烏蘇裏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屬於中國;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的地區,暫行存放,留待以後再議。凡一、二人越界捕獵或盜竊,立即械係,送回本國處罰;凡數十人結夥,持械越界、殺人掠奪者,捕拿送回本國,處以死刑。兩國人民持有護照者,可以過界往來互市;訂約以前的逃人,不必遣返;訂約以後,兩國不收逃犯。俄國人在雅克薩所建的城障,應立即拆除,在此居住的俄國人,應全部遷回本土;和好已定,兩國永敦睦誼,自來邊境一切爭執永予廢除,倘各嚴守約章,爭端無自而起。
《尼布楚條約》的內容,曾用滿文、漢文、蒙文、俄文和拉丁文5種文字刻成了界碑。這個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的東西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清朝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土地讓給俄國。
雅克薩之戰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在反擊外來侵略者的鬥爭中獲得重大勝利,它有效地遏製住了沙俄侵略的步伐,保證了中國東北邊疆的領土完整與安寧,保護了邊境各民族的和平發展。
但也有些人認為,《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是康熙的戰略失誤。麵對當時僅僅是一個公國身份的莫斯科,康熙以煌煌天朝上國,卻做出了與當時大國地位不相符的妥協,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條約》是個不平等條約:“……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
其實不然,簽訂該條約是康熙冷靜考慮了當時戰略形勢後的正確選擇。一方麵這時內亂剛平,清政府不願大量用兵對外作戰,不主張單純用武力解決俄國入侵黑龍江流域的問題。而在與俄國長期交涉的過程中,康熙逐漸懂得,沒有強大的武裝,不建立鞏固的邊防,不經過激烈的戰爭,不可能勸說俄國放棄侵略,撤出中國領土;同時,清政府也懂得,中俄兩國都是封建大國,不可能用軍事力量彼此壓服,隻能通過和平談判,商定兩國都可以接受的邊界線,才能有邊境上的安定,才能保持長期的和平。鑒於這一認識,就是在雅克薩戰爭期間,清政府也沒有放棄和平解決同沙俄入侵的爭端問題。康熙帝就曾多次寫信給沙皇,一麵譴責俄國對中國的侵略,一麵建議他們撤軍談判。因此,一經沙皇要求停戰談判,清政府就立即下令停止對雅克薩的進攻,並於1687年單方麵撤離雅克薩,等待俄國使團到來。
另一方麵,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已經占領外蒙古的噶爾丹,對中原虎視眈眈,狼子野心。康熙要同時麵對已經開戰的沙俄和來勢洶洶、即將開戰的噶爾丹南北兩個敵人,當然要選擇先解決一個問題再處理另一個問題。所以清廷立即與俄國簽訂了和約,在製止了沙俄入侵的基礎上,騰出手來對付已經占領了整個外蒙古的噶爾丹。反之,如果康熙不簽訂尼布楚和約,就必然麵臨正北、東北兩線作戰。以當時清朝的實力、必然有所不及,戰線太長,難以應付。《尼布楚條約》保住了已經收複的黑龍江中下遊領土,使康熙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噶爾丹。在清朝國力未達鼎盛時,這是正確的選擇。連當時沙俄的談判代表在簽約之後都說:“我們丟掉了三十年來開發的黑龍江領域,而中國人可以放手對付噶爾丹了。”
第四節 康熙三次親征準噶爾
康熙三征噶爾丹
在雅克薩失敗以後,沙皇俄國喪失了對中國東北侵略的借口,不甘心的沙俄又一次把目標轉向中國的西北,挑撥蒙古和清朝的關係。就在尼布楚條約簽訂的第二年,唆使準噶爾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領噶爾丹進攻漠北蒙古。
早在元朝滅亡之後,蒙古部落就退歸塞外,駐紮在大沙漠南北,逐漸形成漠北、漠南、漠西三大部。這些蒙古部族之間相互攻擊,還經常南下騷擾。後來,清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采用征討、聯姻和結盟的辦法,征服了漠南蒙古。清朝設立蒙古衙門(後改為理藩院),把漠南蒙古分為六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漠北蒙古又叫喀爾喀蒙古,繼漠南蒙古之後,也跟清朝建立了朝貢關係。可是,這時居住在天山以北和伊犁河流域的漠西蒙古不肯合作。漠西蒙古又稱厄特,在清代也稱衛拉特,是由明朝製造“土木之變”的瓦刺發展起來的,厄魯特蒙古包括杜爾伯特、士爾扈特、和碩特、準噶爾四都。其中準噶爾部最強大,它兼並了和碩特部和杜爾伯特部,把土爾扈特部排擠到俄國伏爾加河流域一帶,又把和碩特部的人趕到了青海、西藏。當噶爾丹當上準噶爾部的頭目之後,準噶爾部的勢力達到了鼎盛階段。
噶爾丹是清代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台吉的第六子。史書說噶爾丹“生而神異,有大誌,好立奇功,父母欲立之為洪(琿)台吉”,早年赴西藏當喇嘛,先是在紮什倫布寺拜四世班禪為師,爾後到拉薩在達賴喇嘛門下學經。由於他稟性聰穎,很得五世達賴的賞識。康熙九年(1670),其兄僧格在準噶爾貴族內訌中被異母兄弟車臣台吉和卓特巴巴圖爾的殺害。次年,噶爾丹自西藏返回,並率領僧格舊部與車臣台吉和卓特巴巴圖爾聯軍,在阿爾泰山地區展開激戰。車臣兵敗被殺,卓特巴巴圖爾攜幼弟達哩及殘部逃亡青海。奪得準噶爾部統治權。
噶爾丹雖然出身喇嘛,卻極具軍事才幹。凡遇戰事,他戰略戰術得當,指揮果斷,無所畏懼,身先士卒,奮力拚殺;所以每戰必勝,自己則“身不著一矢”,由此樹立崇高威信。噶爾丹在掌握準噶爾的統治權後,便接受了臣僚提出的“近攻計”,對衛拉特諸部和鄰近部族發動了一係列征服戰爭,不斷壯大實力。噶爾丹在掌握準噶爾的統治權後接受了臣僚提出的“近攻計”,對衛拉特諸部和鄰近部族發動了一係列征服戰爭,不斷壯大實力。
準噶爾的政治中心原在和布克賽爾,噶爾丹後來將它北遷至額爾齊斯河源頭之一的喀喇額爾齊斯河,並以此為根據地,先後打敗政敵車臣台吉和卓特巴巴圖爾聯軍,又揮戈攻襲鄂齊爾圖車臣,再敗叔父楚琥爾。公元1678年,噶爾丹終於統一衛拉特諸部。五世達賴賜噶爾丹以“丹津博碩克圖汗”的稱號。
隨後,噶爾丹又占領哈密、吐魯番,不久又擴張到南疆。並開始西征,奪取了中亞大片土地。攻占了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這時期準噶爾汗國的遊牧地,北達阿爾泰山,西抵巴爾喀什湖以南哈薩克人的廣闊遊牧區,東至葉尼塞河上遊,還統治了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勢力所及達中亞的撒瑪爾罕、布哈拉、烏爾根齊地區,儼然成為中亞地區的一大強國。通過一係列的西征,噶爾丹不僅拓疆千裏,解除了來自汗國西部的軍事威脅,而且在軍事實力和物資供應等方麵,為揮戈東進做了充足的準備。
為實現統一蒙古的事業,噶爾丹必須首先要同清朝爭奪對喀爾喀蒙古的控製權。在這個過程中,噶爾丹認識到,麵對周邊強大鄰邦,他必須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外圍環境,需要運用外交手段尋找靠山。。1671年夏天,噶爾丹派出使者把他已經控製準噶爾局勢的情況通過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將軍蘇馬洛科夫轉告了沙俄當局,雙方一拍即合,因為自16世紀8O年代起,沙俄東越烏拉爾山,開始向西伯利亞地區殖民擴張的同時,也開始了侵略中國北部邊陲的活動,沙俄的根本目的是“極力通過和平手段把衛拉特王公和執政者變成俄國的臣民,把從屬於這些王公和執政者的居民變成替俄國國庫提供實物稅的屬民,並把他們居住的地區變成俄國的領土”。1671—1682年,沙俄接連派出使團到噶爾丹處活動,對噶爾丹既利誘又威脅。作為回應,俄國通過貿易的方式,給予了噶爾丹大量火器支援,這些火器在以後的戰爭中給清軍帶來了不小傷亡。俄國的目的旨在一方麵穩住噶爾丹,確保鄰邊不發生戰事,以期以“和平手段”實現根本目標;另一方麵可集中力量加緊展開對黑龍江流域、外貝加爾湖和喀爾喀地區的侵略。就噶爾丹方麵看:“自元政權被明政權取代以來,蒙古貴族……時懷恢複元朝統治之誌……甚至以後準噶爾首領與清政府的幾次鬥爭,在準噶爾貴族來說,也有恢複大元江山的意思。”
這時候的清政府由於因三藩、台灣問題尚未解決,清政府隻得一邊加強警戒,一邊仍以“優恤”“柔遠”撫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乙卯,賜厄魯特噶爾丹博碩克圖汗敕日:……自爾父兄曆世相承,虔修禮好,敬貢有年,延及爾身,篤盡悃忱,賞捧重賞,大沛恩澤。爾承此寵賜,當益戴德意,彈心敬順”。清1681年平定了吳三桂之亂,1682年收複台灣後,就將注意力轉移到早已警戒多年的北部及西部邊疆問題上來,解決西部、北部問題的時機業已成熟。針對北部,在和平努力迄無結果的情況下,決定以武力收複雅克薩;針對西部,康熙帝派使者到噶爾丹那裏,叫他把侵占的地方還給漠北蒙古。噶爾丹自以為有沙俄撐腰,十分驕橫,不但不肯退兵,還以追擊漠北蒙古為名,大舉進犯漠南。康熙二十九年(1690)噶爾丹軍隊在沙俄的慫恿下揮師東下,侵入內蒙古汛界之內擊潰清軍,深入烏蘭布通,距京師七百裏乃止,時“京師戒嚴”,情況危急,盡管噶爾丹聲稱“我攻我仇喀爾喀耳,不敢犯中華界”,但康熙帝則“以噶爾丹借端內犯,誌不在小,不大懲之反為後害,且不可使喀爾喀無故地遊牧”,決定下詔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