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經 人生務必遵循的25個辯證法則38(1 / 3)

第13章責任與良知責任,我們責無旁貸;良知,我們做人做事之根基。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如果遵循責任與良知這兩個關鍵詞,那麼所做事情的結果就一定是有益的。

1什麼是責任

一人在世要承擔許多責任,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工作責任等。但是責任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一個人自出生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責任”這個詞彙在今天有三種意思:

(1)使人擔當起某種職務和職責

《新唐書·王珪薛收列傳》:“觀太宗之責任也,謀斯從,言斯聽,才斯奮,洞然不疑。”《續資治通鑒·宋英宗 治平三年》:“陛下能責任將帥,令疆場無事,即天下幸甚。”

(2)做好分內的事情

司馬光在《諫西征疏》中提到:“所愧者聖恩深厚,責任至重。”

(3)由於過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陳登科在他所著的小說《風雷》中寫到:“俺黃泥鄉,戴上這麼一頂落後的帽子,你們全沒有責任哪?”

綜合上述,責任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或義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的工作。

責任是一種職責或義務,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有社會就有責任。個人的責任指一個完全具備行為能力的人(成年人)所必須去履行的職責。集體的責任指一個集體必須去承擔的一種職責。責任的追究一般以法律有明文規定的為準。而我們常說某某人不負責任,就是指他沒有履行相應的職責或義務。衡量一個人在社會上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這個人是否有責任感。對工作的責任,對贍養父母的責任,對養育兒女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隻有敢於擔負責任的人才被人稱道和尊重。

有人常說責任太重,想要自由。其實自由和責任是分不開的。責任事實上是以自由為前提而自由隻能存在於責任之中。責任雖然是約束,但是卻並不約束人們的自由。負責任的人在自身的自由中行動。除了他的行為和他本人以外,再沒有別的能夠支持他、減輕他的負擔。這個事實就是自由的證據。負責任的行動發生在義務中,這義務給予他自由,給予他完全的自由。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一個孩子在年滿13歲時,母親找她談了話,告訴她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做作業,交什麼樣的朋友,都由她自己來決定。這個孩子高興極了,因為她終於獲得了自由,不用媽媽整天催著做作業,睡覺,可以瘋著看電視。但是母親後來的話卻讓這個孩子轉變了想法,這個母親說:“記住,這是一種責任。家裏人都在看著你。而隻有你一個人為自己的過錯負責。”後來這個孩子雖然犯了不少的錯,但是她都沒有忘記母親的話——自由也是一種責任,是對自己的責任。[點 評]

責任也是無處不在的,沒有人願意為你犯下的錯誤承擔後果,所以,任何時候,你的言行都附帶著一種責任,對他人,對自己的責任。

2什麼是良知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會偷竊,可是,即使把百萬金元給了盜賊,也沒法兒指望他從此不偷不盜。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山間的公路上,三名持槍歹徒劫持了一輛汽車,漂亮的女司機引起了歹徒的色心,他們要帶女司機下車玩玩。女司機情急呼救,全車乘客噤若寒蟬。隻有一個男子應聲奮起,卻被打傷在地。男子氣憤之極,奮起大呼全車人製止暴行,卻無人響應,任憑女司機被拖至山林草叢。半個小時後,三個歹徒和衣衫不整的女司機回來。車又要向前行駛,女司機讓被打得流血的男子下車,男子不肯,僵持起來。

“喂,你下車吧,我的車不拉你!”

中年男子急了,說:“你這人怎麼不講道理,我想救你還錯嗎?”

“你救我?你救我什麼了?”女司機矢口否認,引得幾個乘客竊笑。

男子堅持不肯下車,他說自己買票了,就有權坐車。

女司機 揚起臉無情地說:不下車,我就不開。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剛才還對暴行熟視無睹的乘客們卻開始齊心協力地勸那男子下車:“你快下去吧,我們還有事呢,耽擱不起!”

最後中年男子被人推下了車。汽車又平穩地行駛在山路上,女司機掠了一下頭發,按響了錄音機。

車快到山頂,拐過彎去就是下山,但是車的右側是百丈懸崖。汽車悄悄地加速了,女司機一臉平靜,眼中滿是淚水。一歹徒似乎覺察到了什麼,說:“慢點開,慢點開,你想幹什麼?”女司機並不說話,汽車像離弦的箭一樣衝向了前方。第二天,當地報紙報道:某山區昨日發生慘禍,一中巴摔下山崖。車上司機和十三名乘客無一生還。 [點 評]

半路被趕下車的中年人看到報紙,認識到那是自己被趕下來的地方,他哭了。誰也不知道他哭什麼,為什麼而哭。

讀到這則故事,讓人很心酸,難免不讓人發出那中巴上的乘客良知被埋的感歎。

良知是什麼?良知是人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是一種深沉的社會意識,更是人的一種本能,是我們的心靈沒有病態,沒有畸形的道德。

良知包含的內容主要有三方麵:

(1)知廉恥

管子就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他把恥列為維係社會、國家存亡的支柱之一。知廉恥是道德的自覺。有羞恥心的人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做了違反道德的事情就會於心不安,自覺不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恥,才能有所不為,有所不為才能行之皆宜。如果一個人不知廉恥,就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不可救藥。

(2)知道慚愧和內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慚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點、缺點和錯誤。西方古代格言說:“做壞事的人最受做壞事的苦。”而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質利益都值得珍視。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在於財富和權力,而是在於問心無愧。

(3)有感恩的心

常懷感恩的心是人生的一種姿態,是人性的一種證明,是一種社會行為的反省和成熟。人生在世,沒有人能夠離開社會,誰沒有受過別人的恩惠?常言說記住一個人的好總比記住一個人的壞強。

(4)明辨是非

一個人良知的重要體現就是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並在做人做事的時候能夠讓自己的良知體現出來。這種分辨是非的能力的形成還是要靠後天的培養。所以良知是天賦的道德,道德靠後天的修養;道德的淪喪是教育的失敗,而良知的淪喪,就是人性的泯滅了。

良知是人類文明的產物,無論權利高低、富貴與否,隻要沒有將內心最深處的良知丟掉,那麼你的人生就是幸福滿足的。良知不用錢買,卻可以贏得一切。當一個人的良知退化成畸形的時候,他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也是巨大的,而在現實中的良知又能值多少錢呢,又有多少人把良知當成人生的寶貝,又有多少人在昧著良知做著違背常理的事情,這是令人思考的問題。

動物尚且懂得回報,而有些人雖然懂得應該回報,卻不願意回報。放大的話,這些人懂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卻已經麻木不仁,這些人是可悲的。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遇到同樣的不講良知的人,或許那時他們還在詛咒沒有良知的人,卻不知自己本來就沒有良知。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有良知。良知是孝敬父母,是仁慈博愛,是見義勇為,是愛人之心……擁有良知的人,才會獲得更多的幸福。

3帶著責任工作,帶著理想學習

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是責任心。有無責任心,將決定生活、家庭、工作、學習成功和失敗。這在人與人的所有關係中也同樣存在。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一個人都在經曆著不同的困難和幸福。一位哲人曾經說過:“生命就是一次痛苦的旅行,而終點就是墳墓。”那麼是什麼支撐我們一直前進呢?作為一個人,每天除了要為柴米油鹽醬醋茶奔波,還要麵對生老病死的折磨。那麼我們為何還要一直努力地生活呢,原來是責任,沒有比這個答案更適合的了。

沒有責任感的軍人不是一個好軍人,同樣,沒有責任感的職工也不是一名好員工。高度的責任感是每個成功者必備的素質。帶著責任去工作,會讓我們表現得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