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 展 篇
——編織成功關係網
每個人都需要進行交際活動,在交際活動中存在著各種機會。我們要不斷地拓展自己的交際範圍,處理好與上司、同事、下屬之間的關係,以便編織能讓自己逐步強大的人脈網。
(上)
人脈資源:助你成功的無形財富
一個人事業的成功,80%歸因於與別人相處,20%來自於自己的心靈。人是群居動物,人的成功隻能來自於他所處的人群及所在的社會,隻有在這個社會中遊刃有餘、八麵玲瓏,才可為事業的成功開拓寬廣的道路,沒有非凡的交際能力,免不了處處碰壁。
曾任美國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曾說:“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係。” 的確如此,在美國,曾有人向2000多位雇主做過這樣一個問卷調查:“請查閱貴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員工的資料,然後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麼”。結果是無論什麼地區、無論什麼行業的雇主,2/3的答複都是:“他們是因為不會與別人相處而被解雇的。”
很多成功人士都深深地意識到了人脈對事業發展的重要性。美國鋼鐵大王及成功學大師卡耐基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結論說:“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中的作用隻占15%,而其餘的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所以說,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學會處理人際關係,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個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了。
我們與同事、上司及下屬的關係是我們的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一個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人,即使再有知識,再有技能,那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間。對此,美國商界曾做過領導能力調查,結果顯示:
1.管理人員的時間平均有3/4花在處理人際關係上;
2.大部分公司的最大開支用在人力資源上;
3.管理的所定計劃能否執行與執行成敗,關鍵在於人。
可見,任何公司最大、最重要的財富是人。如果你想獲得事業的成功,就應該盡早發展自己的人脈。
然而,平時我們可能看不到人脈資源的巨大力量,這是因為它是一種潛在的無形資產,是一種潛在的財富。表麵上看來,人脈不能像現金那樣直接使用,可沒有它,就很難聚斂財富。不是嗎?即使你擁有很紮實的專業知識,而且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還具有雄辯的口才,卻不一定能夠成功地促成一次商談。但如果有一位關鍵人物協助你,為你開開金口,相信你的出擊一定會完美無缺,百發百中!
人脈資源越豐富,賺錢的門路也就更多;人脈檔次越高,你的錢就來得越快、越多。這已經是有目共睹不爭的事實!
當你想要開創自己的事業時,如果你有足夠豐富的人脈,那麼資金和技術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所以,“人”才是決定你事業成功的關鍵。即使現在你尚沒有開創自己事業的念頭,你隻是一個業務員,那你一定經常會有:“如果我有足夠多的關係,一定可以更加順利地完成這件工作”、“如果和那位關鍵人物能夠牽扯上任何關係,做起事來可以方便多了”的感觸吧?因為,隻要我們和那些關鍵人物有所聯係,當有事情想要去拜托他或是與其商量討論時,總是能夠得到很好的回應。
這種與關鍵人物取得聯係的有利條件,就是“人脈力量”。事實上,人脈資源越寬廣,做起事來就越方便。每個業務人士都希望那些有影響力的大人物能夠助己一臂之力,使他們在事業的發展上,能夠少遇些障礙。
可見,搭建豐富有效的人脈資源,是我們到達成功彼岸的不二法門,是一筆看不見的無形資產!
所以,你在公司工作最大的收獲不隻是你賺了多少錢,積累了多少經驗,而更重要的是你認識了多少人,結識了多少朋友,積累了多少人脈資源。這種人脈資源不僅對你在公司工作時有用,即使你以後離開了這個公司,還會發生作用,成為你創業的無形資產。
人脈信息:事業發展必不可少的情報
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擁有了無限發達的信息,就擁有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信息來自你的情報站,情報站就是你的人脈,人脈有多廣,情報就有多廣。
職場上稱人脈信息為“情報”。成功人士是怎樣獲得工作上必需的情報呢?我們所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經常看報;與人建立良好關係;養成讀書習慣。換句話說,職場上最重要的情報來源是“人”。“人的情報”無疑比“鉛字情報”重要得多。越是一流的經營人才,越重視這種“人的情報”,越能為自己的發展帶來方便。
日本三洋電機的總裁龜山太一郎就是善用人脈信息的好例子。他被同行譽為“情報人”,對於情報的彙集別有心得,最有趣的是他自創一格的“情報槽”理論。他說:“一般彙集情報,有從人身上、從事物身上獲得兩個來源。我主張從人身上加以彙集。如此一來,資料建檔之後隨時可以活用,對方也隨時會有反應,就好像把活魚放回魚槽中一樣。把情報養在情報槽裏,它才能隨時吸收到足夠的營養。”
從人身上得到情報及處理情報,其實是和編輯人一樣的。許多記者都知道:在沒有新聞時,設法找個話題和人聊聊。要建立好的人際關係也應該這樣做。也許沒有辦法隨時外出,但我們有方便的通訊工具,可以利用電話隨時向朋友們討教。
日本前外相宮澤喜一有個聞名的“電話智囊團”。宮澤在碰到記者窮追不舍時,往往要求給予一個小時的時間考慮。如果碰巧在夜裏,則隻要一通電話就可以得到滿意的答複,這些答複來自他的10名智囊團成員。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人的情報”。
孤軍奮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建立品質優良的人脈為你提供情報,成了決定工作成敗的關鍵。環繞在我們四周的多半是有利害關係的朋友,和他們交往雖然愉快,有些關係卻不能長久。我們結交朋友的過程,往往是因為某種緣分與人邂逅,對對方產生好感,然後開始進行交流,於是進入“熟識”階段。對朋友覺得有趣或愉快,通常都在這個階段。
熟識之後,開始有一種共患難的意識,彼此間產生友誼。認為朋友會對我們有幫助,通常是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友誼,聯係性強,彼此間也容易產生超過利害關係的親密感。說的更具體一點,交往的本質其實也就是“互相啟發”和互相學習。彼此從不斷摸索中逐漸改變逐漸成長,建立起穩固而深厚友情。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作為智囊的朋友,大抵可分為以下三類:
1.提供我們有關工作情報和意見的“情報提供者”。這種人大都從事記者、雜誌和書籍的編輯、廣告和公關工作,即使你不頻頻相擾,對方也會經常提供寶貴的意見,像上述的“電話智囊”就是這一類。
2.提供我們有關工作方式和生活態度意見的 “顧問”。這種人多半是專家,甚至是本行內的第一人,我們可以把他們視為前輩或師長。
3.與工作無直接關係的“遊伴”。原則上不是同行,通常是我們在參加研討會、同鄉會和各種社團認識的,有些也是“酒友”。他們不但可以是“後援者”,有時甚至是我們的“監護人”。
“人的情報”比“字的情報”重要得多。人脈活動為人們提供了這樣的可能,即讓你結識他人,也讓他人認識你。了解了彼此的品行、才幹等信息之後,活動就可能結出兩個甜美的果實:密切彼此的友誼和獲得發展的機遇。交際活動能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機遇。著意開發人脈,捕捉機遇,成功的彼岸就會離我們更近。
積累人脈:閑時多燒香,急時有人幫
積累人脈資源,最重要的是要不斷交往,善於交往。現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進行過多的應酬,日子一長,許多原本牢靠的關係就會變得鬆懈,朋友之間逐漸互相淡漠。這是很可惜的。萬望大家珍惜人與人之間寶貴的緣分,即使再忙,也別忘了溝通感情。
有事之時找朋友,人皆有之;無事之時找朋友,你可曾有過?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遇到了困難,你認為某人可以幫你解決,你本想馬上找他,但後來想一想,過去有許多時候本來應該去看他的,結果都沒有去,現在有求於人就去找他,會不會太唐突了?在這種情形之下,你不免有些後悔“閑時不燒香”了。
俗話說:“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那樣的菩薩雖靈,也不會幫你。因為你平常心中就沒有佛祖,有事才來懇求,佛祖怎會當你的工具呢?所以我們求神,自應在平時燒香。而平時燒香,也表明自己別無希求,完全出於敬意,而絕不是買賣;一旦有事,你去求它,它念在平日你的燒香熱忱,也不致拒絕。
如果要燒香,就找那些平常沒人去的冷廟,不要隻挑香火繁盛的熱廟。因為在熱廟燒香的人太多,神仙的注意力分散,你去燒香,也不過是眾香客之一,顯不出你的誠意,神對你也不會有特別的好感。所以一旦有事求它,它對你隻以眾人相待,不會特別照顧。
但冷廟的菩薩就不是這樣了,平時門庭冷落,無人禮敬,你卻很虔誠地去燒香,神對你當然特別在意。同樣的燒一炷香,冷廟的神會認為這是天大的人情,日後有事去求它,它自然特別照應。如果有一天風水轉變,冷廟成了熱廟,神對你還是會特別看待,不把你當成趨炎附勢之輩。
人在得意的時候,一切就看得很平常,很容易,這是因為自負的緣故。如果你的境遇地位與他相差不多,交往當然無所謂得失。但如果你的境遇地位不及他,往來多時,反而會有趨炎附勢的錯覺。即使你極力結納,多方效勞,在對方看來也很平常,彼此感情不會有多少增進。隻在對方轉入逆境時,才會對人際關係有新的認識。因此,多結識落難英雄不失為明智的交際手段。
隻要你認為對方是個英雄,就該及時結納,多多交往。或者乘機進以忠告,指示其所有的缺失,勉勵其改過遷善。如果自己有能力,更應給予適當的協助,甚至施予物質上的救濟。而物質上的救濟,不要等他開口,隨時采取主動。有時對方急需,又不肯對你明言,或故意表示無此急需。你如得知情形,更應盡力幫忙,並且不能有絲毫得意的樣子,一麵使他感覺受之有愧,一麵又使他有知己之感。寸金之遇,一飯之恩,可以使他終生銘記。日後你如有所需,他必奮身圖報。即使你無所需,他一朝否極泰來,也絕不會忘了你這個知己。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趁自己有能力時,多結納些潦倒英雄,使之能為己所用,他日才能使自己的事業得到無窮的發展。很多人沒有如此長遠的眼光,隻看到一時,但友誼之花須經年累月培養,做人做事也是不可急功近利的。
善於放長線、釣大魚的人,看到大魚上鉤之後,並不急著收線揚竿,把魚甩到岸上。因為這樣做,到頭來不僅可能抓不到魚,還可能把釣竿折斷。他會按捺下心頭的喜悅,不慌不忙地收幾下線,慢慢把魚拉近岸邊;一旦大魚掙紮,便又放鬆釣線,讓魚遊竄幾下,再慢慢收釣。如此一張一馳,待到大魚筋疲力盡,無力掙紮時,才將它拉近岸邊,用提網兜拽上岸。
人際交往也是一樣,如果你太急功近利,往往什麼也得不到。隻有平時多用心,多燒香,有難處時才不至於孤立無援。
人際交往:一個人人格發展成熟的重要途徑
社會是個大群體,在這個大群體中,個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方式與別人交往的。人們在交往中傳遞信息、交流感情,並逐漸形成較和諧的社會關係。就個人而言,人際交往、溝通是其人格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人格的發展成熟意味著一個人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適應該社會、文化環境,掌握該社會公認的行為方式。
小華住在單位的集體宿舍裏。每天半夜下班回到宿舍時她總把房門弄得“嘭嘭”響,嚴重影響別人休息;她愛翻弄別人的東西,愛偷看別人的信件;她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常在人前搬弄是非;她三更半夜與男友在宿舍裏高談闊論,弄得室友更衣就寢都很不方便;至於剩飯垃圾,數她扔得最多,但她總是不願動手清理……因此,大家都不喜歡她。
在現實生活中,像小華這樣心眼不壞但人際關係差的人不在少數。
一般來說,影響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的因素有下麵幾方麵:
1.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交往的語言、語意和態度差異,以及接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質和文明水平的差異等。這些因素均可造成交往障礙。
2.社會背景。主要包括社會地位、社會角色、個人身份以及年齡、性別等方麵。當年魯迅先生曾指出,美國的石油大王何曾知道中國拾煤渣老太婆的辛酸,賈府的焦大絕不會愛上林妹妹。由此可見,懸殊的社會差異,必然影響人際間的交往。
3.思想觀念。主要包括雙方的行為方式以及個性特征等。具體來說,雙方的思維定勢、觀點觀念、情緒狀態、氣質、性格、興趣、價值觀、品行、能力以及看問題的角度等,均能影響彼此交往的深度和層次。有關人際吸引的研究表明,交往雙方在空間上的接近性、在個性特征和態度等方麵的相似性、在需要和期望等方麵的互補性以及出眾的能力和儀表等因素,都可增進彼此的吸引力。
人們樂於接受一個人,並願意與之交往,我們就說這個人有人緣兒。據國外研究表明,受人歡迎的人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善於聆聽,尊重別人的隱私,不過分謙虛,犯錯誤時勇於承認並坦誠道歉,不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找借口,不過分討好別人,珍惜自己和別人的時間。阻礙人際吸引的個性特征主要有:不尊重他人,以自我為中心,過於功利,過於依賴,以及妒忌心強、自卑、偏激、退縮、內向不合群、充滿敵意等。
人際交往和溝通的技巧不僅僅是一門學問,而且是一種藝術,隻有將科學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才能提高交往的效果,才能改善人際關係。這學問包括人際交往所必須遵循的規範、禮儀、風俗、習慣,還包括溝通的技巧及談話藝術等等,例如,人際稱呼要適當,登門拜訪要有禮貌,喜慶節日要致意,談話態度要誠懇,玩笑和幽默要掌握分寸等。此外,良好的交往態度和心理準備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人應該怎樣做才能改善人際關係呢?
首先,把自己當別人。即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得失榮辱,把自己的得失榮辱看作發生在別人身上,不因自己情緒的變化而影響人際關係。
其次,把別人當自己。一個人隻有設身處地通過角色互換,才能善解人意,急別人之所急、痛別人之所痛。
再次,把別人當別人。即尊重別人,不幹涉對方的隱私,做到內外有別、男女有別,不侵犯對方的個人空間。
最後,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意味著在自知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揚長避短,更成熟地與別人相處。
雖然做到上述四個方麵的融會貫通並不容易,但隻要你有心去做,盡力去做,肯定是會越做越好的。
贏得人緣:奠定事業順利、生活如意的基礎
好人緣是一個人事業順利、生活如意的前提。但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需要你的辛勤努力。
1.心存感激
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對於別人的好意或幫助,如果你感受不到,或者冷漠處之,很有可能就此生出種種怨恨來。所以,享受著感情雨露的人們不要做“馬大哈”,常存一份感激之心,就會使人際關係更加和諧。古人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我們雖做不到這一點,但至少應堅持“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時時處處想著別人,感激別人。因為有了感激,你才會成為一個好同事、好朋友、好家人。
2.尊重別人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社會交往中,你處處尊重別人,得到的回報就是別人處處尊重你,尊重別人其實就是尊重你自己。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小孩缺少禮貌意識。聰明的媽媽為了教育孩子,把他領到一個山穀中,對著周圍的群山喊:“你好——”山穀回應:“你好——”媽媽又領著小孩喊:“我愛你——”不用說,山穀也喊道:“我愛你——”小孩驚奇地問媽媽這是為什麼,媽媽告訴他:“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也會落在他的臉上;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因此,我們要處處尊敬別人。”
3.樂於助人
人是需要關懷和幫助的。但幫助別人不一定非要體現在物質上,簡單的舉手之勞或關懷的話語,就能讓別人產生久久的激動。如果你能做到幫助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不但能顯示出你的博大胸懷,而且還有助於“化敵為友”,為自己營造一個更為寬鬆的人際環境。
4.真誠讚美
每個人都喜歡讚美。讚美之所以得其殊遇,首先在於其“美”字,表明被讚美者有卓然不凡的地方;其次在於其“讚”字,表明讚美者友好、熱情的待人態度。因此,對於他人的成績與進步,要肯定,要讚揚,要鼓勵。當別人有值得褒獎之處,你應毫不吝嗇地給予誠摯的讚許,以使得人們的交往變得和諧而溫馨。
5.詼諧幽默
人人都喜歡和機智風趣、談吐幽默的人交往,而不願同動輒與人爭吵,或者鬱鬱寡歡、言語乏味的人來往。幽默,可以說是一塊磁鐵,以此吸引著大家;也可以說是一種潤滑劑,使煩惱變為歡暢,使痛苦變成愉快,將尷尬轉為融洽。
6.大度寬容
人與人的頻繁接觸,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學會大度和寬容,就會使你贏得一個綠色的人際環境。要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此,不要對別人的過錯耿耿於懷、念念不忘。生活的路,因為有了大度和寬容,才會越走越寬,而思想狹隘,則會把自己逼進死胡同。
7.同頻共振
聲學中有“同頻共振”的規律。人與人之間,如果能主動尋找共鳴點,使自己的“固有頻率”與別人的“固有頻率”相一致,就能夠使人們之間增進友誼,結成朋友,發生“同頻共振”。
別人的正確觀點和行動、有益身心健康的興趣愛好等等,都可以成為你取得友誼的共鳴點、支撐點,為此,你應響應別人,你應與人溝通,以便取得協調一致。當別人飛黃騰達、一帆風順時,你應為其歡呼,為其喜悅;當別人遇到困難、不幸時,你應把別人的困難、不幸當作你自己的困難和不幸……這些就是“同頻共振”的應有之義。
8.誠懇道歉
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別人,就應真誠地道歉。這樣不僅可以彌補過失、化解矛盾,而且還能促進雙方心理上的溝通,緩解彼此的關係。切不可把道歉當成恥辱,那樣將有可能使你失去一位朋友。
當然,一個人要想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最好盡量減少自己的過失。而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我們不斷檢討自己的過失、提高個人的修養。
難得糊塗:大度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人要立身處世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對手?可以依靠誰,不可以依靠誰?應該怎麼去戰勝對方?應該怎麼去上台階?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不能不清醒。這是生活的一個方麵,也是我們起碼的生存條件。離開了這些認識,我們將生活在一片盲目之中而不知所措。這樣說來“糊塗”豈不是無安身之地了?不,有,雖然很少,但也正因為少才難得。
在與上級相處時,糊塗總比聰明好。蕭何便是很好的例子。當年與劉邦共打天下的各位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輩,而最後皆被劉邦和呂後疏遠和加害,唯有蕭何能安度晚年,為何?蕭何有一份難得的糊塗,他對某些大事從來都持漠不關心的態度,使得劉邦和呂後放鬆了對他的注意,從而聰明地保全了自己。
上級畢竟有他的權力,一旦你表現出的才智超過了他,他便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他是不會讓你長期這樣下去的,這是人性的必然。聰明的人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他們不處處張揚自己的聰明和才智,有時還會裝得糊塗一點,裝得不如上司,讓上司獲得一種優越感。這種糊塗並不是讓你對什麼都采取無所謂的態度,而是說在小事上糊塗一點,大事上注意一點就行了。難得糊塗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所以,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得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那家夥罪不容誅、不可救藥了。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不過,要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養,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維方法,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
有些人一旦做了領導,便容不得下屬出半點毛病,動輒捶胸頓足,橫眉立目,下屬畏之如虎,時間久了,必積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並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攬的,何必因一點點毛病便與人鬥氣呢?
做人貴在知道該幹什麼和不該幹什麼,知道什麼事情應該認真,什麼事情可以不屑一顧,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磨練。一旦我們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我們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認真地去做該做的事,我們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就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於我們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於同我們交往,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
(下)
贏得世界:用善意的微笑縮短與別人之間的距離
微笑是人際交往中最簡單、最積極、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一種方式。微笑代表著友善、親切和關懷,是熱情友好的表示。它明白告訴對方“我對你懷著善意”、“我喜歡你”、“見到你我很高興”、“你使我快樂”等等,給人以善良、熱情、謙和、親切、愉快和溫暖的感覺。
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困難甚至絕境是避免不了的,最重要的是要坦然麵對,自信自強,讓靈魂始終微笑,高舉那麵叫做自信的勝利之旗。因為穿透靈魂的微笑,常常在生命邊緣蘊含著震撼世界的力量,讓人生所有的苦難如輕煙一般飄散。
沒有什麼東西能比一個陽光燦爛的微笑更能打動人的了。無論你在什麼地方,無論你在做什麼,在人與人之間,微笑是一種通用的語言,她能夠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即使是你一個人微笑,也可以使你和自己的心靈進行交流和撫慰。
微笑能給競爭激烈的辦公室帶來一絲輕鬆和愉悅,微笑能使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微笑還有助於談判順利進行……令人驚奇的是,微笑甚至也能給人帶來巨大的財富和成功。
美國旅館大王希爾頓於1919年開始了他雄心勃勃的經營旅館的生涯。當他的資產奇跡般地增值的時候,他欣喜而自豪地把這一成就告訴了母親。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母親淡然地說:“依我看,你和以前根本沒有什麼兩樣……事實上你必須把握比美元更值錢的東西:除了對顧客誠實之外,還要想辦法使來希爾頓旅館住過的人還想再來,你要想出這樣一種簡單、容易、不花本錢而行之有效的辦法去吸引顧客。這樣你的旅館才有前途。”
經過了長時間的迷惘,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希爾頓找到了具備母親說的“簡單、容易、不花本錢而行之久遠”四個條件的東西,那就是:微笑服務。
這一經營策略使希爾頓大獲成功,他每天對服務員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對顧客微笑了沒有?”即使是在最困難的經濟蕭條時期,他也經常提醒下屬們:“萬萬不可把我們心裏的愁雲擺在臉上,無論旅館本身遭受的困難如何,希爾頓旅館服務員臉上的微笑永遠是屬於旅客的陽光。”就這樣,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經濟蕭條時期,迎來了希爾頓旅館業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