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兵法03(3 / 3)

要成功地找到一個與人接觸的機會,你必須對他的信息、生活安排有所了解。對方什麼時候起床、吃飯、睡覺,什麼時候上班、回家,從這些信息出發再確定跟對方接觸。如果打個電話,對方不在或者去找他時他正好很忙,這樣就白費力氣。因此,詳細把握對方的工作安排、起居時間、生活習慣,瞄準對方最想找人聊天或者最需要的時候去打交道,很容易獲得成功。

和別人取得聯係,建立初步關係之後,你還不能放鬆,最好抓住機會深入一下。你最好讓對方明白你的交際目的,如果對方不明白你的交際意圖,就會產生戒備心理,那樣就很難跟對方深入下去。

未雨綢繆:春風得意時不忘打造人際關係網

在辦公室裏,我們整天都在為獲取上司的賞識、同事的信任而努力。不過,我們仍不能否認,即便是老練的上班族,也未必能應付所有敵對派,正所謂“一山還比一山高”,所以我們絕對不能輕視自己的對手。

我們知道,古代作戰,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一說。同樣道理,在如今的人事戰場上,仍然存在類似的現象,這並不是誇大其詞。若你失意於辦公室,被反對派擊倒之時,就是你收拾包袱之日,理應自行引退,另覓新巢。

優秀的上班族都應懂得這個道理,一定要未雨綢繆,不要臨渴才掘井。要知道,盡管你現在與同事上司的關係非常美滿,也不要忘記在外建立一些網絡,以應不時之需。從另一個方麵說,隻有在你春風得意時,打造人際關係網才更容易。

當然,在外所建立的人事關係必然是對你現在或將來有著直接幫助的,否則,倒不如花多點時間在你的同僚身上來得合算。

所謂四通八達,就是對外伸展個人權力、地位、聲望和影響的活動。目的當然是使個人不要過分倚賴任職公司而生存,隨時有後路可退,以防被人牽著鼻子走。

相信任何一家公司都會發生人事糾紛,更甚者雙方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再者,在一些絕對找不到樂趣而隻有鬥爭、壓力的環境下工作,必定嚴重損害個人身體健康。認為此地不宜久留之時,便應改變工作環境。

要想讓自己可以隨時隨地離開公司,而又不致影響經濟收入,閑時就要多下點功夫,例如和外間多一點接觸,在同行內建立名望,尤其是與一些工作上有聯係的人士,更應保持密切往來。一則可以加強工作上的合作,二則可為他日另謀高就鋪排一些後路。

建立交際網絡,最大的好處就是無後顧之憂。當你基於某種情況不再逗留現職公司時,而很快便可找到另一份工作的話,大可瀟灑地離去,而不用作多番內心掙紮,確實是件賞心樂事。

建立交際網絡,也就是建立一個提供多元信息的中心。交際廣闊的上班族必定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其他同業的資訊,對本身工作自然有裨益,還可形成別人心目中的信息來源的形象,有助與同事間溝通和聯係。

當你塑造了一個良朋滿天下的形象後,公司內無論上司還是同事,必然對你另眼相看,對你的外間的交際手腕、人緣、表現都毫不懷疑,他們便會相信你對人際關係確有一手。而交際網絡廣闊,多少反映個人辦事的能力。所以,在這種關係下,你自然會成為辦公室裏優秀的一員。

這種威望不但可提高你在公司內的地位,而且當你欲另謀高就時,也可為你提供一些優越條件。今天,許多新興行業,如公關業、廣告業、傳播業和旅遊業等,都需要一些交際範圍廣的從業人員。在這種形勢下,建立個人交際網絡可以說是一種一本萬利的做法。

你擇業的範圍越廣,跳槽的機會越多,上司就會越看重你,你在公司內的地位就會越穩固。

入鄉隨俗:真正融入集體,讓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

我們常說“異性相吸”,這也確實是自然界與真實社會的運作法則。因此當你看到別人的作風跟你截然不同時,一定對他印象深刻。許多人在尋找事業上、感情上的夥伴時,也常秉持這種“互補”的原則。

然而根據學者的反複推敲,發覺雙方若想保持長久而良好的互動,就必須在許多地方都有共識。這包括價值觀、生活經驗、理念與奮鬥目標、行事風格,乃至於外表。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物以類聚”。

有專家曾邀請了38位女性與28位男性,針對“上班族服飾”做討論。他們看到模特兒穿著不同的服裝登場,一種非常另類,一種接近休閑服,另一種則是典型的工作服。專家讓他們從這些衣服的顏色和款式,推斷出哪種人比較聰明?哪種人比較有錢?哪種人在事業上比較成功?哪種人比較有吸引力?哪種人比較外向?哪種人比較討人喜歡?哪種人比較可靠?哪種人比較好相處?

調查結果,發現男性對服裝款式的反應不大,女性則比較敏感。這點並不令人意外。有趣的是,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往往都靠外表來分辨自己人與外人:如果他們的穿著打扮跟你很接近,就比較願意接納你。另一項研究報告也指出,倘若兩個人的肢體語言很接近,彼此就比較投緣。

所以當你進入一個新單位,若是發現這裏的人都很“e化”,品味十足,那你千萬別打扮得像個老古董。假如你每天穿“中山裝”來上班,大概不太可能升到總經理。反過來說,如果這裏的風氣比較保守,你一來卻是“緊身衣加迷你裙”,雖然驚豔聲四起,卻注定要被排擠在權力核心之外。

為了要給別人一個好印象,或許就該“入境隨俗”:打算盤的就戴個老花眼鏡,跑工地的就叼根煙,做業務的就拎個公文包。假如你是在傳統產業服務,穿“製服”會比較容易融入這個大家庭,千萬別嚐試什麼“今年最流行的巴黎秋裝款式”。

既然人們都這麼主觀,在人際關係方麵是否該用點技巧?專家建議我們“以夷製夷”,利用“影子”、“應聲”等技巧來搏取對方好感。也就是說要讓自己變成對方的“分身”,他穿什麼你就穿什麼,他怎麼講話你就怎麼講話。連他的溝通技巧、做事風格,乃至於辦公室的布置都可以學學。這絕對可以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話雖如此,你應該先區隔“影子”與“應聲”,而這兩者跟“模仿”也不能劃上等號。

假設某人的穿著很特殊,多少反映出他的品味與價值觀。你肯學就代表你願意認同,願意接納,他當然對你有好感。但若是學得太像,譬如他的衣服印有“XX大學”,你也去找一件一樣的;他打紅領帶,你也照打,還是同一個牌子的,就有點過火了。學是可以的,照抄就沒意思了。他可能覺得你怪怪的,沒有個性,甚至把你給看扁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對方躺在沙發上看報,叫你也坐下來聊聊,你有兩種選擇:如果你也學他躺著,代表你此刻也很輕鬆,彼此有很多話題可聊。若是你正襟危坐,腰杆打直,他可能會很不好意思,最後幹脆連報紙也不看了。反過說來,倘若他正在批閱重要公文,表情嚴肅,你一坐下來卻開始伸懶腰,打嗬欠,他或許會白你一眼。

說話也可以學。若是某人的講話慢吞吞的,口氣平靜,表示此刻的心情沒有起伏。如果你也學他,就沒有隔閡。反過來說,假如他說話愈來愈急,口沫橫飛,代表他相當激動。你肯學他,意味著你也認為事態嚴重。他一定認你這個朋友。

就整體策略來說,你還要揣摩對方的心態。假如他對你有好感,不妨也釋出同等的善意。若是他對你推崇有加,也回贈幾頂高帽,禮尚往來。

當然,想要真正融入別人的圈子內,在模仿時就要“有點像,但不要太像”,給自己跟別人都留點想象空間。若是意圖太明顯,立刻會引起對方的排斥,將你跟“偽君子”劃上等號,不然就是覺得你居心叵測。一旦你沉不住氣,露出狐狸尾巴,馬上前功盡棄。這是非常不值得的。

深度合作:把自己真正地融入到團隊中去

傳統的人際關係,總是在告訴你如何與人保持距離,警告你千萬不要發展辦公室友誼,並教給你在辦公室內如何步步為營、巧技暗施、克敵製勝——私底下一副與人不共戴天的模樣。可靜下來想,在上班時,你與同事每天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呆在一起,有必要這樣嗎?

當現代社會發展至21世紀,人際關係也有了新的走向。近年來最流行的辭藻也許就是“Teamwork”(團隊協作)。既是“Teamwork”,首要的就是“Team感”,原來處處設防、各自為政的傳統本位主義一夜落伍,新世紀人際講的是彼此溝通,隨時交流,深度合作,團隊利益至上。它對封閉自我的人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增強人際交往的能力,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融入到集體中去成了很多人不容回避的現實。

回避辦公室政治,拒絕參加公司活動,隻會讓人感覺你性格孤僻。漠視企業文化是拓展事業的一大弱點;為人冷漠是團隊領導人的大忌。現代化的商業操作在考核員工時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法則:一個忠於自己職位,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的員工並不見得就能出類拔萃,與人溝通、協調、協作能力的強弱是考核個人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

現代社會,競爭雖是無處不在,但同事之間十之八九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更何況現在講的是雙贏、多贏?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部門的效益上不去,誰也別妄想有升遷機會。很多時候,同舟共濟比同室操戈更有意義。把自己融進去,而不是孤立出來,這是新世紀“團隊協作”的要義。很多人都承認在自己的行業內構建人際關係網非常重要,因為這樣不僅可以為自己打開門路,創造商業機會,而與此同時,人們卻常常忽略另外一個其實更為重要也更為基本的建設——在企業內部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確保“後院”安寧。

如果你想接近某個同事,了解這個集體,最好的辦法也許就是參加公司組織的各種活動,比如會餐、郊遊、野營等。在那裏,人們會脫下緊繃繃的外殼,在相對放鬆的狀態下講述自己的苦樂,你會聽到真實的抱怨,真誠的讚譽,包括客觀的評價,你也會發現誰和誰走得近,誰和誰走得遠。不要自貶為偷窺他人秘密的好事之徒,隻要你擺正心態,具備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你就會發現誰可以成為你的朋友,誰將僅止於同事關係。

當人們在辦公室裏忙碌奔波時,人們的思想與活動大都被嚴格地禁錮在本職工作的範圍之內。當人們走出辦公室,到一個全新的環境,就會發現原來需要放鬆的並不隻是我一個。很多事情會進入我們的耳畔,即使與我們原本並無利害關係,隻要有機會,我們還是會有興趣地仔細聆聽。與同事閑聊可以幫你跳出平常的一畝三分地,讓你對公司有個更為全麵的了解。

如果你觀察敏銳,善於分析,你會發現公司的每一項計劃或變動都不會悄然而至。同事間的閑聊很可能在無形之中為你提供一種“早期預警功能”,你能從中發現新的計劃,新的項目,甚至包括高層領導人最近的情緒。

與同事交往能夠擴大你的聲譽,提高你的知名度。“重在參與”絕對不是失敗者的一種托詞。隨著社會經驗的增長,你會發現,在中國,有很多事情在與不在絕對不一樣。不管你願不願意,喜不喜歡,參與其中總能獲得某些信息。如果你善於交往,升遷的機會,加薪的機會就不會再無聲跳過。即使失敗了,至少你也知道輸給了誰,為什麼輸。

很多人以為隻要自己悶頭苦幹,一切就會水到渠成。事實上,你的功績很可能被埋沒,隻有主動尋找伯樂的千裏馬,才能給自己創造出成就偉業的機會。一些人討厭與同事閑聊,討厭將本該休息的時間用於與人交往,他們認為這種做法過於功利。其實,隻要你對人不懷惡意,這本是對自己極為負責的一種態度。

人是社會人,每個辦公室都是一個群體,與人交往隻是輔助事業成功的一種手段,其基本前提還是要求個人的業務能力出色,能夠有創建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

送禮原則:少花錢,多辦事;多花錢,辦好事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就注重禮尚往來。職場人士為了工作和事業的發展,更少不了互贈禮品,發展人際關係。禮品的選擇傳遞著權勢、世故、知識和興趣等信息。它既可改善也可損害個人的形象。

送禮是一門藝術,自有其約定俗成的規矩,送給誰、送什麼、怎麼送都大有奧妙,絕不能瞎送、胡送、濫送。根據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送禮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我們應該注意下述原則。

1.禮物輕重得當

一般來講,禮物太輕,意義不大,很容易讓人誤解為瞧不起他,對關係不算親密的人來說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禮太輕而想求別人辦的事難度較大,成功的可能幾乎為零。但是,禮物太貴重,又會使接受禮物的人有受賄之嫌,特別是對上級、同事更應注意。除了某些愛占便宜又膽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謝絕,或即使收下,也會付錢,要不就日後必定設法還禮,這樣等於強迫人家消費。如果對方拒收,你錢已花出,留著無用,便會生出許多煩惱,就像平常人們常說的:花錢找罪受。因此,禮物的輕重選擇以對方能夠愉快接受為尺度,爭取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多花錢,辦好事。

2.送禮間隔適宜

送禮的時間間隔也很有講究,過於頻繁或間隔時間過長都不合適。送禮者可能手頭寬裕,或求助心切,便時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門去,有人以為這樣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別人的好感,細想起來,其實不然。因為你以這樣的頻率送禮目的性太強。另外,禮尚往來,人家還必須還情於你。一般來說,以選擇重要節日、喜慶、壽誕送禮為宜,送禮的既不顯得突兀虛套,受禮的收著也心安理得,兩全其美。

3.了解風俗禁忌

送禮前應了解受禮人的身份、愛好、民族習慣,免得送禮送出麻煩來。有個人去醫院看望病人(一位生意上的客戶),帶去一袋蘋果以示慰問,哪知引出了麻煩,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蘋果”跟“病故”二字發音相同,送去蘋果豈不是咒人家病故嗎?由於送禮人不了解情況,弄得不歡而散。鑒於此,送禮時,一定要考慮周全,以免節外生枝。例如,不要送鍾,因為“鍾”與“終”諧音,讓人覺得不吉利;對文化素養高的知識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腳的書畫就很沒趣;給伊斯蘭教徒送去有豬的形象作裝飾圖案的禮品,可能會讓人轟出來。

4.禮品要有意義

禮物是感情的載體。任何禮物都表示送禮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謝、或求人、或聯絡感情等等。所以,你選擇的禮品必須與你的心意相符,並使受禮者覺得你的禮物非同尋常,倍感珍貴。實際上,最好的禮品應該是根據對方興趣愛好選擇的,富有意義、耐人尋味、品質不凡卻不顯山露水的禮品。因此,選擇禮物時要考慮它的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紀念性等多方麵的因素,力求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另外所送禮品,特別是在正式場合贈送,都要認真地包裝一下,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

贈送禮品時,最重要的是要神態自然,舉止大方,表現適當。現場把贈品送給受贈者,一般要在會麵後進行。這時,要鄭重其事地起身站立,走近受贈者,雙手將禮品遞給對方,盡量要遞到對方的手裏。如果禮物過大,可請他人幫助遞交,但贈送者本人最好也積極參與進來,並向對方說明一下。如果有多人贈送禮品,最好先長輩後晚輩、先女士後男士、先上司後下級,按照順序進行。

重在選禮:會送禮不如會選禮

人們常說:“會送禮不如會選禮。”仔細想來,這話不無道理,有時你送的禮品別人根本不喜歡或用不上,這禮送得就失去了意義,關鍵的問題是沒選好禮品。

1.選擇價格合適的禮品

人們不願意讓人覺得自己小氣,但由於收入的限製,使得送禮的花費問題成為一個棘手的大問題。在選擇禮品時要量力而行,超過你承受能力的禮品,別人不會接受,即使接受了也會於心不忍。送禮的原則是價格與情義兼顧。

選擇禮品的價格涉及的因素有:送禮者的薪水或單位部門的經濟條件、給幾個人送禮、送幾份禮、公司的政策等。在公司的活動中,你的同事基本了解你的工資水平,所以,既不要太過於慷慨,而讓人覺得你不自量力或過於虛榮;也不要舍不得花錢而讓人感覺你小氣,隻要你的誠意有,買價格合適、實用的禮物是最好的。沒有人會因為禮物多一點或少一點而去計較。

2.送私人禮品要投其所好

在挑選合適的私人禮物時,要了解對方的品味、愛好和興趣。對方喜歡書就送他一本書,對方喜歡玩具就送他一個玩具。有時,可以根據他的家庭有沒有孩子,然後為孩子送一件禮物,這樣往往效果最佳。送私人禮品時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不要超越你與對方的實際關係,例如,如果一位男士送給他的一位女同事一件漂亮的裙子,那裏麵的關係就讓人猜忌了。

3.集體送禮可少花錢

湊份子買禮物是現在辦公室裏流行的集體送禮的一種主要形式,受到人們歡迎。既讓受禮人得到了禮物,送禮人亦可少花錢。因為個人出錢可多可少,負責收錢的人一般應為每個人所交的金額保密。

4.送食品禮物受歡迎

“民以食為天”。所以,我們在不知道要送什麼禮物時應首先想到以食物作禮品,沒有人會拒絕可口的食品。另外,在中國貴重的食物禮品,不會有賄賂的嫌疑。在中國“煙酒不分家”,即煙和酒不算禮物。所以,在中國送煙酒不會有賄賂的意義或者不會被拒絕。包裝整齊或用密封盒子裝的食物非常適合送給家庭使用,如堅果、糖果、餅幹、小點心。

5.鮮花、藝術類禮物適合每個年齡層的人

鮮花是問候、祝賀、慰問和感謝的象征。鮮花的價格選擇範圍很大,有時候人們會把鮮花和某個耐用禮品放在一塊兒送人,比如咖啡壺或別致的花瓶。隨花送上的禮品可以根據情況具體選擇。人們往往予以鮮花某種特別的含義,因此送花人一定要懂得一些花語,否則,會讓對方會錯意,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在公務活動中,女士也可以給男士送鮮花。如果給女主人送禮,可以事先或在事後第二天給她家裏送去插花。但不要在你去的時候帶去,因為受禮人得找地方擺放這些插花,這比較費事。可以給辦公室送插花或植物。

送禮有法:如何讓對方樂於接受你的禮物

送禮最頭疼的事,莫過於對方不願接受或嚴辭拒絕,或婉言推卻,或事後回禮,都令送禮者十分尷尬,有時賠了夫人又折兵。那麼,怎樣才能防患於未然,讓對方願意接受呢?關鍵在於借口找得好不好,送禮的說道圓不圓,你的聰明才智應該多用在這個方麵。下麵這些送禮的方法,對你或許有借鑒意義。

1.借花獻佛

如果你送土特產品,可以說是老家來人捎來的,分一些給對方嚐嚐鮮,東西不多,自己又沒花錢,不是特意買的。請他收下,一般來說,受禮者就不會因害怕你目的性太強而拒絕收下你的禮物。

2.暗渡陳倉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類的東西,不妨假說是別人送你的,來和對方同飲共酌,這樣喝一瓶送一瓶,禮送了,關係也近了,還不露痕跡。

3.借馬引路

有時你想送禮給人,而對方卻與你拉不上關係,這時你不妨選擇對方的生日或婚慶日,邀上幾位熟人同去送禮祝賀,那樣受禮者便不好拒收了。事後,當對方知道這個主意是你出的時,必然對你產生好感。借助大家的力量達到送禮聯誼的目的,實為上策。

4.移花接木

張先生有事要托劉先生去辦,想送點禮物疏通一下,又怕劉先生拒絕,駁了自己的麵子。張先生的太太與劉先生的女朋友很熟,張先生便用起了夫人外交,讓夫人帶著禮物去拜訪,一舉成功,禮也收了,事也辦了,兩全其美。看來有時直接出擊不如迂回運動能收奇效。

5.找個“借口”

你送的若是物,不妨說,這東西在我家擱著也是擱著,讓他拿去先用,日後買了再還;如送的是錢,可以說拿些先花,以後有了再還,隻要你不催著要他還,天長日久也變成了送了,這樣也可減少受禮者的心理負擔,你送禮的目的就達到了。不過,這種方法一般不宜使用。

6.借機生蛋

小李受上司恩惠頗多,一直想回報,但苦於沒機會。一天,他偶然發現上司家的紅木鏡框中鑲的字畫是一幅拓片,跟周圍雅致的陳設不太協調。而小李的叔父是全國小有名氣的書法家,小李手頭還有他贈送的一些字畫。小李馬上把字畫拿來,主動放到鏡框裏,上司不但沒有反對,反而十分喜愛,送禮的目的終於達到了。

7.借路搭橋

你可以在送禮的時候對受禮者說是以出廠價、批發價、優惠價買下的,象征性地向受禮者收一些費用,收到的效果與送禮一般無二。受禮者因交了錢,收東西的時候就會心安理得,毫無顧慮。

掌握了上述方法,你或許就不會再為出“禮”不討好而苦惱了。

待禮有節:學會接受和拒收禮物的禮儀

我們往往在給別人送禮的時候煞費心機,可是在接受或拒絕別人的禮物時卻沒有想過或注意過那麼多的禮儀。然而,接受禮物和拒絕禮物的方式不當,也會讓我們和送禮者處境尷尬。因此,我們應該了解一些接受和拒絕禮物的基本的方式和禮儀。

1.接受禮物禮儀

在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收禮人不應當著送禮人的麵打開禮物。他們不急於打開禮物,表明他們重視的是送禮這一行動,而不是禮品本身。相反,在西方人們卻認為當著送禮人的麵將禮物打開比較尊敬。

(1)表示感謝

我們在接受禮品的時候,千萬別忘記說聲“謝謝”,這是送禮人最期待的一個回答。隻要有你這一聲謝謝,對方就可以如釋重負。一般來說,送禮人從選擇禮品到把禮物送到你麵前,心情一直都是忐忑不安的,不知道你喜不喜歡他的禮物,收到禮物時高不高興。所以,不要把光顧著欣賞禮物本身,而忘記了感謝對方的一片心意。有時我們在當時謝了對方,過後還要打個電話,或是寫封感謝信。這些都是你珍視對方所送禮物的表現。

把收到的禮品順手丟在一邊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如果你和歐美人打交道,收到禮品後先感謝對方,再打開包裝是很合適的,欣賞一下裏麵的禮物之後,應再次表示感謝。任何禮物,不論他的價值大小,都應如此表現。

(2)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愉快

不管你喜歡與否,滿意與否,都應該露出高興的神情,因為這是對對方的尊重。我們經常說“禮輕情誼重”,不管禮品價值大小,都是對方的一片心意,假使你不喜歡,也不要當麵表現出來,在送禮人走後,你可以將禮物放起來。

(3)重視別人送的禮物

對別人送來的禮物重視與否很能體現你自身的素養。所以,千萬不要拿別人送來的禮物開玩笑。如果你這樣做,很可能讓人認為你不重視這份禮物,這樣,你既不會得到當時在場人的尊重,以後也很難再得到別人的禮物。

2.拒收禮物禮儀

有時候有必要拒收禮品,你可以有禮貌地婉轉地拒絕或將禮品退回。原因可能是由於禮品的價格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或者是由於你不便接受那個禮物。當你不準備要禮品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在24小時之內迅速做出反應。

(2)如果送禮人是善意的,向他解釋一下將禮品退回的原因,並對他表示感謝。

(3)如果送禮人不懷好意(性暗示、隱含附加條件),則隻需告訴他禮品不合適。

為了避免沾上不必要的麻煩,可以在退還禮品時給對方寫一封能表明自身立場的信,並複印一份,保存起來,注明退還禮品的日期以及退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