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 從 篇
——下屬的生存智慧
服從是做下屬的天職,但服從決不是惟命是聽、言聽計從,更不是無條件的盲從、屈從,而是有個人智慧參與的對上司的理解和支持。這種智慧就是下屬生存的智慧。
(上)
服從安排:在目標的指引下穩妥前行
每位下屬都要服從上司的安排,因為服從是執行任務的第一步。隻有走好了第一步,才有可能走好以後的每一步。一個員工,隻有服從,才會在完成工作任務時,不發生偏離,才能發揮出超強的執行能力,勇拓成功之路。
軍人以服從為天職。軍人也隻有服從,才能保證整體的戰鬥力,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所有的學員們請注意:5分鍾內集合,進行午間操練。請在野戰夾克裏麵套上訓練服。”
這是西點軍校對學員的一次普通而又嚴格的訓練的開始。此時,牆上的時鍾指向11:55,天氣冷不可忍。嚴寒籠罩在哈得遜河灣的上空,呼嘯的北風穿過西點平原,衝擊著西點軍校六層高的大樓。
“快!離午間操練還有4分鍾。”
學員們的腦子中隻有一個念頭:“一定準時到操場集合!”他們迅速整理好自己的裝備,整理著軍容,計算著離跑到操場還有幾分鍾,在他們迅速跑向操場的營房過道,每隔50英尺就有一座鍾,看時間很方便。
學員們很快聚集在鋪著柏油的寬大操場上。對於這樣的集合,他們每天都不會少於兩次。“列隊!”一聲令下,一片無規則的人群立刻排成整齊的N個方陣。每一個方陣是一個排,四個排組成一個連,四個連組成一個營,而兩個營則組成一個團。
“立正!”所有人立刻目視前方。接下來是簡單的點名操練:從排長開始一級一級向上彙報學員的數目。
這就是西點的列隊訓練,也是西點學員的必修課,這種訓練的實際意義在於,個人要服從整體、服從部隊,服從是第一位的。
服從,在西點人的眼中是一種必備的美德,它作為一種觀念已深入人心。即便是立場最自由的旁觀者,也和大家持一個相同的觀念,那就是“不管叫你做什麼都照做不誤”,這個觀念也就是服從的觀念。西點人一致認為,服從是軍人的神聖使命,不學習服從,學不會服從,不養成服從的觀念,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人,會對不起自己的一身軍裝,就不能在軍隊中立足。
服從是自製的一種表現形式。西點軍校的做法,讓每個人深刻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個偉大整體的一分子,哪怕是很小的一分子,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西點的每一個學員,都強烈地認識到,團隊的權威始於何處,個人的權利應止於何處,對上級的服從不隻是正確,而是要百分之百的正確。因為西點的創立者認為,西點是軍校,他培養的人才就是未來的軍人,軍人要執行作戰命令,要向設有堅固防禦的敵人進攻,沒有服從就沒有勇往直前的軍人,沒有服從就不會取得勝利。
有一位西點學員對服從做了非常生動的比喻:“上司的命令,好似發射出去的導彈,在命令麵前你無法停止,隻有沿著自己的軌道飛行。”另一位西點學員比喻更為貼切:“我們隻不過是槍裏的子彈,槍就是美國整個社會,槍的扳機由總統和國會來扣,是他們了射我們,他們瞄向哪裏,我們就打向哪裏。”
服從的觀念同樣適用於職場。每一位下屬都必須服從上司的安排,就如同每一個軍人都必須服從上司的指揮一樣。隻有每一個人完美地貫徹了服從的觀念,才能完美地執行,才能在衝擊目標時,形成合力,發揮整體的力量,去獲取最終的勝利。
當然,公司畢竟不是軍事機構,不能照抄照搬西點的訓誡和要求。再說,並不是所有上司的指令都正確,上司也會犯錯誤。但是,一個高效的企業需要員工有良好的服從觀念,一個優秀的員工也必須具備服從意識。上司具有發號施令的權力,他的地位、責任感都驅使著他發號施令指揮一切;同時,上司的權威、整體的利益,不允許下屬不執行。一個下屬,如果不能無條件地服從上司的安排,那麼在達成共同目標時,則可能產生障礙;反之則能發揮出超強的執行能力,為自己開拓出成功之路。
成功是目標,也是約束。為了實現目標,有時你必須做一些自己不想幹的事情,放棄一些自己深深迷戀的事,服從來約束自己。為了生活,為了目標,為了成功,我們必須服從,而且應該在服從的指引下,沿著既定的目標穩妥前行,從而開拓成功之路。
用心體驗:把自己鍛煉成一個成熟的職業人
企業管理是一種藝術,各人有各人的表現方式,任何理論、任何法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那種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去挑剔上司的管理方式的做法,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半瓶醋”行為。這樣的人很難找到自己認為理想的上司。
企業的性質、員工的教育程度、上司的個性、社會的背景等等,都是影響管理的重要因素,如果你忽略了這些因素,隻以自己在書本上所學的東西,或是聽了幾次管理專家的講演,就把它們當作模式,去衡量上司的管理是否合乎現代標準,這無疑是不切合實際的看法。
有很多學工商管理的青年人,進入工商界之後,往往會感到上司的管理跟現代的管理思想相去甚遠。因此,他們難免懷疑,這樣的“土包子”上司,為什麼能經營這樣大的企業?這種懷疑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如果你是基於不服氣的心理來看這一問題,你除了更加不服氣外,可能一無所獲;如果你能深一層去體會,找出這些上司憑什麼東西在管理他們的企業,相信你一定會獲益匪淺。
不管是過去的管理方式,還是現代的管理方式,統統都是離不開人性的。而人性有多方麵的適應性和附著性,其變化的因素往往是非常微妙、難以捉摸的。隻有人生閱曆豐富、通達人情世故的人,才更容易抓到要害。
有很多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他們一生經曆了不計其數的困苦艱難,這種磨練,使他們通達了世事,深深地認識到人性的微妙所在。因此,雖然他們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對各類型的人事管理,卻有其獨到之處。他們能使能力強過他們的人唯命是從,他們能使學問大過他們的人心悅誠服,他們能使調皮搗蛋的人甘心為他們效勞,他們能使那些恃才傲物的人對他謙恭馴服。這些能力就是他們成功的資本,而且不是書本上能夠學得到的,就是一些管理專家也難以望其項背。他們有一套自成的管理模式,雖然沒有什麼章法,但卻非常實用。
當然,這些不講求管理章法的上司,並不是完全不懂得現代管理,隻是他們把現代的管理理論和法則吸收之後,融入到他們自己的模式裏,變成了他們自己的管理理論和法則,使現代管理變了型。他們隻是把有的部分強化了,把有的部分去掉了而已。
這種變型的管理,當然使崇尚現代管理思潮的青年人看不順眼,認為是阻礙企業進步的絆腳石。因此,他們瞧不起上司的成就,認為他們的成功是時代造就的,完全是靠機遇。
有了這種不滿的心理,有很多年輕人,特別是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年人,對公司的製度、經營方式等常發牢騷、批評和指責。並且認定企業之所以落伍,完全是缺乏現代管理所致。
年輕人的理想高,看不慣的事情自然很多,這並不是嚴重的問題。然而,如果隻喜歡發高論批評別人,而自己不知道腳踏實地的去體驗工作,不能深入了解企業的環境,隻一個勁地唱高調,這問題就嚴重了。
誠然,企業管理有很多待改進的地方,可是誰來改進呢?當然是企業界的新生代。一切的改進,都是去掉一些舊的,換上一些新的和優良的,如果你覺得上司那一套不合時宜,你就要先問問自己,將來有朝一日你當了上司,當了管理人,能拿出一些什麼新的辦法來?這些新辦法是否符合實際的需要?
你要知道,理論與實際的管理往往是不完全一致的,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中體會到實際的管理需要些什麼,一切的改進都是空談。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管理專家自己開公司,反而管理不善的道理。
俗語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同樣的道理,不當老板,就不知統領全局的難處。表麵上看起來,當上司好像很神氣,實際上,他們的苦處是不足為外人道的。
因此,身為下屬者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分寸,對企業發展的意見不怕多,創新的設想也不怕多,但你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意見當作靈丹妙藥,非強迫上司吃下去不可。
一個有發展潛力的下屬,應該在工作中默默地去體驗,記取那些別人失敗的教訓,記取那些別人成功的因素,把自己鍛煉成一個成熟的職業人。這樣,別人才會重視你。
端正態度:讓上司發現你的忠心和價值
上司是公司中的靈魂人物,一方麵他手握大權,公司的策劃統籌盡在他的安排之中;另一方麵他又掌握著每位員工在公司裏的前途,對員工的情緒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上司對員工的表現和態度非常敏感。作為下屬,你不可把上司看得太低,也不要對他有過高的期望。因為前一種做法有可能會使你的前途成為定局,不可能在公司中獲得升遷和加薪,而後一種做法有可能使你對上司大失所望。
端正了自己的態度之後,為了達到升職加薪的目的,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使自己的一切行為盡量符合上司的利益,這是至關重要的。否則,你就會使上司感到厭惡,他絕不會對你有什麼好印象。
所謂上司的利益,包括許多方麵的內容。但是,最主要的方麵是能夠幫助上司解決所麵臨的各種問題。
要想維護上司的利益,你千萬別把自己捧得太高。為了突出個人才能和潛質,在上司麵前有意無意地自誇,其結果隻會讓上司失去安全感。
作為上司,他們有三怕,一怕你吃裏扒外,太過醒目易被其他公司利誘;二怕你在公司中有太大的影響力,對其他同事會起到煽動作用;三怕你油頭滑腦、練精學懶。
以上三個方麵的隱憂,使上司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因而對你產生警惕和戒備的心理,因而千萬不能在上司麵前自誇自耀,顯得神通廣大,而應當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使上司自己去感覺和發現你的才能。
在上司麵前,你不要表現出一副“我不在乎金錢”的模樣,這會使上司感到你是個很難駕馭的人,從而對你不信任。但是,你也不能對薪酬的數目多少過於在意,這會使上司感到你是為金錢而工作,而沒有對工作應有的熱忱。
這也不能,那也不能,似乎會讓你感到無所適從,似乎處處都埋藏著陷阱,隱伏著危機。但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上司麵前很多時候讓人不知該如何表現才能符合他的心意。其實,隻要記著以下的做法,就能輕而易舉地達到對薪酬的態度不收不放的地步。
不要得知有關上司的任何秘密,更不要主動去打聽。許多職員得知上司的一些小秘密,就好像得到了無價之寶,覺得這有助於鞏固你和上司的關係。實際上,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因為這秘密一定是上司不願意讓他人知道的事,你知曉了,上司就擔心會被泄漏出去。這如同在他心中埋進了一根刺,是非拔去不可的。對此奉送一句忠告:切勿讓上司知道你了解他,尤其是秘密,假如不可避免地碰巧撞上了他的秘密,裝蒜是惟一明哲保身的方法。你一定要顯得不明就裏,一無所知,千萬別顯出明白的樣子。
但有一件事你必須讓上司明白:“讓上司知道你效忠他”。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凡事你都盡可能地讓他出風頭,把上司推向前台,使他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和風雲人物。切記別中他試探你的圈套。有時候上司把某個員工捧出來,稱讚這個員工,並暗示“沒有此人不行”。實際上,這僅是上司布下的“迷魂陣”,目的隻是為試探這位員工的眼裏是否有他的存在。有些員工根本不明白這一道理,一朝得誌,便放浪形骸,得罪了其他同事。這完全是由於他在突然之間被捧得太高,一下子適應不過來的緣故。要時刻記住保持對上司應有的效忠程度,不要在被捧得飄飄然時連上司的尊嚴也不顧了。你必須懂得用畢恭畢敬的態度來對待上司。
上司當著你的麵,可能批評其他同事,這時如果你隨口附和他的話,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原因在於,由上司請來的員工,都是表明他的觀察力、判斷力和知人善任程度的砝碼。他認為,他是上司,所以他可以批評其他員工,但這並不等於你也有資格這樣做。
上司說:“我真的不知道當初為何會雇傭他。”不識相的下屬會搭腔道:“是的,他的辦事能力真糟,我早就感到他太無能了。”結果,在上司心目中,他會認為你在影射他選擇人才的眼光。於是,上司會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傷害。
無論任何時候,你都要讓上司感覺到你的存在,感覺到你對他的利益有所幫助,從而讓他確認你的忠心和價值。能夠做到這一點,你便踏上了升職加薪的坦途了。
尊重副職:別讓“二把手”成為你前進的阻力
“二把手”是相對於“一把手”而言的,就是一個公司裏位居第二或處於這一領導層上的領導。大家都知道,“二把手”雖然隻和“一把手”差一級,但實際地位相去甚遠,很多事,必須由“一把手”來點頭,“二把手”一定要和“一把手”商量,而“一把手”往往隻是征詢一下“二把手”的意見。
因此,做副職的心態比較複雜,對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也更為敏感,對別人的忽視也更在意。可是,很多人往往忽視了“二把手”。因為他以為有勁要使在刀刃上,要找關鍵人物,要找說話算話,一句頂十句的人。隻要“一把手”點了頭,還有什麼事不好辦呢?至於“二把手”,不得罪就行了。殊不知,這樣一來,反而容易欲速則不達。下麵有個聰明人的例子,供職場人士借鑒、學習。
李明剛滿24歲,就已經是部門主管了,而且很有發展前途。一到各部門主管開會的時候,他就去了,一屋子的老年和中年人,襯得他越發有朝氣。他總是先聽,然後再三言兩語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既切中要害,又顯得謙虛,令人歎服。
他的公司裏的“一把手”對他十分欣賞,對他的意見和建議十分重視。可是他對“一把手”的態度很平常,和“二把手”卻出入意料的親近。逢年過節,必然登門拜訪,且總要拎一點家鄉的土特產。
大家很奇怪,“一把手”明明是一個很難得的有魄力、知人善任的人,“二把手”明明是一個本事不大,心眼不少的人,他為什麼一個勁地對後者好呢?於是,有親密的朋友去問李明。李明說:“‘一把手’是個正人君子,用不著顧及和他的關係,隻要你好好幹,他對你就滿意了。‘二把手’則不然,這種人雖然沒多少業務方麵的本事,但他的心眼都用在為人處事上,他不一定能給你起什麼好作用,但如果在背後給你起點消極作用,你也吃不消。我之所以對‘二把手’那麼好,並不是希望他對我能有什麼好處,隻是不想讓他成為我前進的阻力。”
長期以來,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心理定式,那就是什麼人受人尊重,有能力,有學問,有頭腦,有良好的品德,我們跟他比較親近。如果什麼人專門鬥心眼,一心鑽營,我們往往躲著他們,疏遠他們。其實,這種做法的結果隻能是自己給自己設置絆腳石,弄得自己在職場上磕磕絆絆舉步維艱。
李明做得對,很多“二把手”雖然沒有決策權,但卻十分知情,對“一把手”有很大的影響力。如上級的副手,上級的秘書,上級的太太,他們對一些事情往往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國時的曹丕是曹操的大兒子,他和自己的弟弟曹植爭奪太子的寶座。曹植自恃文才過人,父親又重才勝過一切,便不拘小節,違背曹操的意願。曹丕自知文才不如曹植,便在一次送行時,一語不發,叩頭大哭,令曹操感動不已。
曹丕素日尊敬一切父親身邊的人,順利地走上了從政之路,據史書記載,他還是一個很有政績的帝王。
現在看來,曹植對父親的作用過於誇大。他以為父親是說一不二的一國之主,隻要父親喜愛自己,就不必顧及其他人了。曹丕就比較聰明,他調動了父親方方麵麵的“二把手”為自己說話,終於登上了皇位。
“二把手”出於其地位上的原因,比“一把手”更需要尊重和理解。他們雖然不能說一句頂一句,但有自己的圈子和能量,千萬不要低估,更不能回避,免得牽動其敏感的神經,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對號入座:輪到你說話的時候再說
曹操赤壁兵敗後,哀歎說:“如果郭奉孝(郭嘉)還在,我不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這話語明裏是在懷念郭嘉,暗裏便是認為這群謀士皆是酒囊飯袋的意思。
謀臣當中自是有人心裏不服氣。早在用兵前賈詡就曾建議曹操好好經營荊州,不必急著伐吳,他日水到渠成,孫權自然會來歸附。曹操如果采納他的建議,也就沒有後來的赤壁慘敗了。
曹操把戰船用鎖鏈連在一起時,程昱說:“船皆連鎖,固是平穩,彼若用火攻,難以回避,不可不防。”曹操說冬天刮西北風,他們怎麼用火攻?
後來起了東南風,程昱告誡曹操小心,曹操說:“冬至一陽生,來複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
同樣的建議,如果是郭嘉提出,曹操自然會言聽計從,為什麼?因為郭嘉其人,曹操最為信賴,而其餘謀士的建議,在曹操心中就要靠邊站了。
韓非子早就明確指出,下屬不能隨便向上司進言,進言要慎重,否則會很危險。他列舉了十種導致危險的進言情況,其中一種是:為官的經曆不深,還沒得到君主信任時,如果把自己的才能全顯露出來,那麼即便謀劃成功,也不會受賞;但如果謀劃失敗的話則會受到懷疑。
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下屬沒有資格說話,談話的效力接近於零。
下屬說了過激的話,上司會認為很囂張,借題發揮,讓上司心中不快,怎麼能接受建議呢?
下屬說話高遠,上司會認為言語浮誇、不切實際、賣弄學識,這樣的建議華而不實,當然沒用。
下屬說話膚淺,上司會認為此人鄙陋庸俗。目光如豆,沒有全局觀,糾纏於細節,不能與之論事。
其實這都是上司的心理作用,因為下屬不被信任,所以金玉良言隻被當作聒耳的噪聲而已。
至聖先師孔子曾說過,“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領導不信任,下屬心中的話說了,痛快了,可是卻犯了“交淺言深”的禁忌,除了顯示進言人冒失,沒有修養外,沒什麼作用。
某人發現頂頭上司和女同事大搞婚外情,這件事已經成為辦公室裏的熱門話題,有人還準備向高層領導告狀。這個人打算向上司“勸諫”。
且慢!此時心情不好的上司把這個下屬當出氣筒的可能性極大,會認為下屬是絆腳石,製造謠言的罪魁禍首,結果“好心被當成驢肝肺”。
另外,上司也許是個精明的行政人員,不會讓私人事務影響公事,此時下屬提出忠告,也可能隻是枉費口舌。
最恰當的作法是,下屬做個沉默者,如此最能表示對上司的忠心。不要就此事發表任何意見,更不要和其他同事一起竊竊私語。
再比如,為了表示作風民主,幾乎每一個上司都會對員工說:“歡迎大家提供任何新點子或者建設性的批評……”根據經驗,萬一職員把此話當真,那可大錯特錯了。很多上司不但不喜歡所謂的建設性批評,甚至會刻意壓製改進方案。
做下屬的常常高估上司的誠意,低估自己的天真。不信你去觀察,絕大多數上司都喜歡“沒有聲音的人”,有太多意見或想法的員工,常常被歸人“非主流派”。把這樣的下屬“放逐”,上司耳根就清淨了,因為他想聽的是他認可的建議。
上班族進入辦公室後,要學會說“官方語言”,要“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並且要記住:輪到你說的時候再說。
多說“是”:上司喜歡自信能幹的下屬
作上司的大都喜歡有工作熱情、接受任務時不打折扣、勇於積極主動地克服困難的下屬。這種人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工作熱情,留給上司的總是“積極而又能幹”的形象。
在工作當中,每個人都可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
剛剛開完一個會,上司便交待給你一項任務。這時,你會很自然地想到兩個問題:第一,這是一件非常艱巨的任務,需要花費你很大的精力和時間,能不能做好或者應該怎樣去做;第二,向你布置任務的上司正在等待你的表態,等待你給他一個明確的答複,你是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呢,還是對上司說“不”?
如果是有意識要考察你的話,那麼應該說,他對你的能力和水平是了解的,對你能否完成任務,也是心中有數的。因此,你可以直接避開第一個問題,然後盡量用最短的時間來考慮第二個問題,用明朗的態度回答:“好的,我一定完成任務!”或“我會盡最大努力去做!”等等。這時,你的上司心裏就會有一種滿意感、解脫感,進而還會因為你能為他分擔重任對你產生謝意和更深的信任。
要知道,任何上司都絕不僅僅滿足於隻聽到滿意的答複,他們更注重你完成任務的情況是否也同樣令他們滿意,動聽的話誰都會說,漂亮的事卻不是誰都會幹,隻有完成任務,才能真心讓領導心滿意足。所以,當你給了上司一個滿意的答複之後。緊接著。你就應該腳踏實地、竭盡全力地去履行你對領導許下的諾言。
李平近年來一直在外企上班,他的上司也是一個外國人。李平很有感觸地說:“外籍上司最不喜歡聽到屬下在接受任務時說‘NO’,而隻愛聽他們說‘Yes’。每當有工作要交給下屬處理時,外籍上司都希望他們愉快地接受,然後說一句‘OK!我一定會盡快辦好!’。”
如果作為下級不了解領導的心意和脾氣,在接受任務時支支吾吾,猶豫不決,或者認為此項工作難度太大而反問領導怎樣處理時,領導便會感到心中不快,與此同時,對你就會產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印象,比如“缺乏自信心”、“不求上進”、“怕負責任”等等,天長日久,經常如此,你自己一再表現在重要工作麵前無能為力,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令領導無法信賴,那麼離領導請你另謀高就的日子就不遠了。
有一位很有魄力、很有能力、也很能善解人意的領導,曾這樣說過:“每一件工作都有難度。特別是重要的工作,難度更大。正因為如此,才需要人們去完成。試想,如果一個人,連接受工作的勇氣都沒有,他又怎能產生解決困難的信心?怎麼能夠圓滿地完成它呢?而這樣的人又怎麼能夠贏得上司的信任呢?”要是上司交辦每件工作前,都把完成工作的步驟、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交給你,那麼你的位置完全可以由機器人來取代了。
所以要想作為一個讓上司滿意而又信任的下屬,你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在上司期待你說“是”的時候而說“不”,而這並不排除你在說了“是”之後和完成任務過程中,隨時向他請示或與他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千萬不要為了討上司一時歡心,而使自己陷入騎虎難下、進退兩難的境地。
其實,如果你是個經驗豐富的下屬,那麼,此時你就應該知道如何做才能令上司滿意。對第一個問題來講,你不應考慮過多,不要過多地去想完成這項任務會如何如何困難,更沒有必要現在就擔心我一旦完不成會如何等等。你要牢記“事在人為”的道理和“有誌者事竟成”的箴言,你還要明白你的上司已不是初次與你接觸。這樣,你就會毫不猶豫地說“是”,上司自然也就高興了。
靈活勸諫:不要讓你的建議衝撞了上司的“架子”
新來的上司第一次主持會議,他很誠懇地要求大家以後多提“建議”,並且說:“如果發現缺點,也歡迎大家告訴我。”現場鴉雀無聲,沒人說話。
第二次會議,上司再次重複那些話,才到職兩個月的小許終於站起來提了一些工作上的建議,上司當場表示“嘉許”。他的動作有了示範的作用,有好幾位同事相繼發言。
在以後的日子裏,每遇會議,小許必不放過建議的機會,除了工作上的建議之外,也針對上司個人的言行有中肯而且誠懇的建議。
大家都認為,小許不久一定會“升官”,誰知卻被調到一個閑差,從此再也沒有機會在開會時提“建議”。
看來小許是個熱情直爽而且單純的人,他的動機正確,但做法卻有值得討論的地方。
人有很多種,有些人心口如一,寬宏大量;有些人心口不一,嘴巴說得很漂亮,心裏完全不那麼想。因此要求大家提“建議”,有的人是真心的,有的人卻隻是故意作態,因為他要符合大家對上司的“角色期待”,所以他必須塑造“開明形象”,免得下屬對他產生排斥。另外,一位新上司“從諫如流”,尚有其他目的。
1.了解下屬的性格。任何建議都可顯現該人的內心和價值觀念,所以,讓下屬“開口”,下屬的“性格”即一覽無遺。
2.了解前任上司的特色及偏差。下屬不一定會批評前任上司,但從他們反映的問題卻可發現些蛛絲馬跡,這是一位新任上司相當重要的參考。
3.了解誰是下屬的“頭頭”及他們彼此的“生態關係”,也要了解誰是“不滿分子”,誰是“是非製造者”。
大部分的上司要求建議都是誠懇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上司的動作根本就是“虛應故事”,甚至是一種權謀。
小許的上司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從這個故事中還難以了解,因為這要從他如何麵對建議,如何處理建議等多方麵來評判。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小許被調至閑差,和他對上司個人言行的“建議”有關。
或許也有超大肚量的人吧!不過這種人很少,絕大多數人都有一個混著優點與缺點的自我。這自我需要滿足,而且不容冒犯褻瀆,因此有些人可以接受九十九句批評的話,卻不能接受冒犯到他自我的一句話。當上司的再怎麼開明,畢竟還是需要一點“架子”的。小許的意見,對上司已造成壓力,他又提出和上司個人行為有關的“建議”,上司就算不發火,也不會太愉快,因為他的建議衝撞了上司的“架子”,也冒犯了上司的自我!所以不被調職才怪。
不能說小許的上司有“錯”,隻能認為他肚量不夠大;但此為人之常情,古代不是有很多皇帝被諫臣惹火而把諫臣殺掉嗎?因此要提“建議”,有些要點必須注意。
1.不必當“急先鋒”,讓別人先提,看看“風勢”後再開口,免得被心機深沉的上司“引蛇出洞”。
2.不可能解決又不切實際的問題少提,因為提了等於給上司增加麻煩,他是會把你成“麻煩人物”的。
3.看上司采納建議的狀況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決定是否要繼續提,如果他隻是做做樣子,那就不要再提,因為提了也沒有用,自己還會惹人厭。
4.關於上司個人行為的“建議”,能不提就不要提,若非提不可,應在私下委婉地提,否則上司會大大不爽的。
不過,也不能有意見不提,否則在上司眼中,你就會變成一個沒有頭腦、缺少主見,不會看、不會想的人。
委曲求全:在上司麵前不要計較個人得失
好吃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喜歡,愈是好吃的東西愈舍不得讓給別人。沒有人喜歡吃人家剩下來的東西,也沒有人喜歡吃最不好吃的東西。這些都是人之常情,通過觀察小孩子吃東西的情形,我們就可明白――隻要媽媽端出來好吃的菜,孩子很快就會把它吃掉。
工作上也是如此。很多人在取得了成功之後,往往會獨攬功績,把上司晾在一邊。記住,你已不是小孩,應該明白“忍耐”的真正含義。好吃的“菜”應該讓你的上司“吃”,即使你辛辛苦苦忙活了好長時間,早已垂涎三尺,也要先給上司“夾菜”,並對他說:“沒有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功,所以這菜要領導先吃!”
當然,我們這裏針對的並不是吃東西,而是指工作上的利益而言。也就是說,當某種工作順利達成時,你要把功勞讓給上司。
也許你會說:“我自己立下的汗馬功勞,何必讓給上司呢?”我知道大家都不願意把功勞讓給別人,但是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如果你真的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那麼你立功的機會還很多。如果你能克製自己不肯讓功的情緒,而將功勞讓給上司,於你無害有利,你隻要在下次的機會再次立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