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兵法07(1 / 3)

競 爭 篇

——在競爭中成為強者

生存和發展是每個人都有的權利。競爭無處不在,在辦公室裏平等競爭合情合理合法。在優勝劣汰的法則下,你不僅有權競爭,而且是必須要競爭。隻有置身於競爭中,你才能生存和發展,你才能成為職場上的強者。

(上)

共同發展:在競爭中保持健康的心理

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競爭往往體現在資源占有、現實利益分配,以及對未來發展空間的爭奪上。

競爭是為了發展,但那種見別人如何自己也如何的一窩蜂式做法並不可取。競爭不是盲目的,它需要有核心資源優勢的依托。競爭使得什麼事都不那麼容易,誰都不可能輕易地成功。

有這樣一個關於競爭的故事。

一名凶惡的農婦死了,她生前沒有做過一件善事,她被扔進了火海裏。守護她的天使心想:“我得想出她的一件善行,好去對上帝說話。”天使想啊想,終於回憶起來,就對上帝說:“她曾在菜園裏拔過一根蔥,施舍給一個女乞丐。”上帝說:“你就拿那根蔥,到火海邊去拉她吧。如果能把她從火海裏拉上來,就拉她到天堂上去。如果蔥斷了,那女人就隻好留在火海裏,仍像現在一樣。”

天使跑到農婦那裏,把一根蔥伸給她,對她說:“喂,女人,抓住了,我拉你上來。”天使開始小心地拉她,差一點就拉上來了。火海裏別的惡鬼也想上來,女人用腳踢他們,說:“人家在拉我,不是拉你們。那是我的蔥,不是你們的。”她剛說完這句話,蔥就斷了,女人再度落進火海,天使隻好哭泣著走開。

農婦後來才知道,這根蔥其實是可以拉許多人的,上帝想借此再度考驗一下她,但農婦沒有經受住這種考驗。

還有一則競爭的故事,是關於石油大王哈默的。

有一年世界原油價格大漲,哈默的對手對東歐國家的石油輸出量都略有增加,惟獨哈默的石油輸出量明顯減少,這讓許多人非常不解。記者找到哈默,采訪他時,哈默說了這麼一段感人的話:“關照別人就是關照自己。那些總想在競爭中出人頭地的人如果知道,關照別人需要的隻是一點點的理解和大度,卻能贏來意想不到的收獲,那他一定會後悔不迭。關照是一種最有力量的競爭方式,也是一條最好的路。”

一種競爭就像一扇門,不同的門裏有著完全不同的品位。最下等的競爭是像那位農婦一樣,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甚至置別人於死地;中等的競爭是不采用卑劣的手段,互不幹涉,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上等的競爭是像哈默那樣追求共贏,把一種高尚的處世哲學傳達給對方,走共同發展的道路。

競爭讓人們滿懷希望,朝氣蓬勃。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但是,競爭也容易使人在長期的緊張生活中產生焦慮,出現心理失衡、情緒紊亂、身心疲勞等問題,那麼,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裏,如何才能揚長避短,保持心理健康呢?

首先,應該對競爭有一個正確認識。關鍵是正確對待失敗,要有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

其次,對自己要有一個客觀的恰如其分的評估,努力縮小“理想我”和“現實我”的差距。製定目標時,既不好高騖遠,又不妄自菲薄,要把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起,這樣才有助於″理想我″的最終實現。

再者,在競爭中要能審時度勢,揚長避短。如果在實戰中注意挖掘,那麼,很可能會造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麵。這樣不僅能增加成功的機會,減少挫折,而且會打下進一步發展和取勝的基礎。

當然,成功了固然可喜,失敗了也問心無愧。如果從中悟出了一番道理,或者在競爭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才幹,那麼這種失敗或許更有價值,誰能說它不是明天成功的起始呢?

雙贏雙利:競爭不是你死我活的拚殺

獅子和狼同時發現一隻小鹿,於是商量好共同去追捕那隻小鹿。它們“配合”得很好,當小鹿從對麵過來時野狼一下就將小鹿撲倒,獅子便上前把小鹿咬死。可是這時獅子起了貪念,不想和野狼分享這隻小鹿,於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後經過一番廝殺,野狼最終被獅子咬死,但獅子也受了重傷,無法悠然地享受美味。

如果獅子不起貪念,和野狼共享那隻小鹿,那不就皆大歡喜了嗎?這個故事就是我們常說的“你死我活”、“你活我死”的“單贏”。

大自然的弱肉強食隻講力量,而不講日後的長久利益,這是為了生存上的需要。但人類社會和動物世界不同,人類社會遠比動物世界複雜,個人與個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的依存關係相當緊密,除了競賽之外,任何“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遊戲對自己都是不利的。像戰爭,哪個戰爭不是傷人又傷己,有時甚至是自取滅亡;像派係鬥爭,哪一派不是元氣大傷?因此“單贏”並不是人類社會的生存之道,所以最近也有很多人高唱“你活我也活”的“雙贏”。

前述寓言故事中的獅子如果不咬死野狼,而和野狼平分獵物,不但自己不會受到重傷,還可享受美味,這就是“雙贏”。

有人總認為雙贏雙利是有人與自己平分秋色,感覺上沒有單贏贏得徹底,其實不然。競爭並不是你死我活的較量,而是為了尋求自身更好的發展,你有你的目標,對手有對手的目標,你們競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各自的目標,而不是致對方於死地以顯示自己最強。其實,你需要做的隻是比對手優秀那麼一點點,這一點點就可以讓你成為本行業中的“老大”。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以下幾點你可以參考。

1.把精神放在工作上

你可以根據所學來選,如你沒有機會“學以致用”也沒有關係,很多有成就的人的成就和在學校學的並沒太大關係。不過,與其根據所學來選,不如根據興趣來選。而不管根據什麼來選,甚至隨緣也好,隻要選定了這個行業,最好不要輕易轉行,因為這會讓你中斷學習,減低效果。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苦和樂,因此你不必想得太多,你要做的是:把精神放在你的工作上麵。

2.盡快吸收各種知識

行業選定了,接下來就要像海綿一樣,盡快地吸收這一行業中的各種知識。你可以向辦公室前輩如同事、主管請教,加班不計酬也沒關係,這是“向內學習”。“向外學習”則是吸收各種報章、雜誌的資訊,此外,專業實習班、講座研討會的切磋也都可參加。也就是在你的本行業裏,你要“全麵性、全時間”在學習。

3.製訂目標

你可把自己的學習分成好幾個階段。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這是一種壓迫式學習,可迫使自己向前,也可改變自己的習性,訓練自己的意誌,效果相當好。然後,你可以開始展現你學習的成果,你不必急著“功成名就”。但一段時間過後,假若你學習有成,必然會受到他人的注意。當你成為行業專家,你可以水漲船高,而這也就是你“賺大錢”的基本條件。當然,你可以不必當老板,但有行業專家級的條件,再怎麼說,過日子總是不成問題的。

不過成了行業“老大”之後,你還必須注意社會的潮流和自我進修,在原地踏步是不行的,俗話說,“不進則退”,你若不虛心努力,“老大”也是會過時的。

遭遇高手:有人對你構成了威脅,你該怎麼辦

你本是公司的骨幹,可你的辦公室裏又來了一個新同事,他不僅比你年輕、學曆高,而且工作能力比你強。他很快就進入了工作角色,領導也開始注意他了,他很可能會對你下一步晉升構成威脅,你該怎麼辦?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扭轉局麵。

1.提高素質直麵競爭

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優勝劣汰,勢所必然。回避,隻能是掩耳盜鈴的做法;而壓製他人則更是害人不利己,終將會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新的更有水平、能力更強的同事來到你身旁,當看到自己在公司位置受到挑戰,讓我們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種挑戰的壓力其實來源於我們工作中的差距。差距越大,你會感到壓力越大。因此提高自己的素質,增強自身的能力是當務之急。在良好的競爭環境中,我們會在短時間內獲得長足進步。至於學曆,並不是問題,學曆不能代表能力,隻是一個人的學習經曆。畢竟,在任何企業工作,在公平競爭的條件下,實際工作業績才是衡量人最根本的標準。

當然,有競爭就會有失敗。看到新人的綜合素質超過自己時,難免會有些傷感。但我們應該從容地接受事實。之後,你會發現,承認自己,並容納競爭對手,同樣是領導者不可缺少的素質。始終保持一顆包容的心,才能在競爭中求得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位置。

2.在“奔跑”中贏得機會

日本一個專門飼養鹿的動物園管理者發現,他飼養的鹿變得越來越懶了,奔跑起來已不像從前那樣迅速、矯健,有退化成“羊”的危險。管理者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個辦法,找來了幾隻凶猛的狼放進園子裏。這個辦法真的很奏效,那些鹿重新煥發出生機,生存技能明顯提高。

“狼來了!”這是一個人麵臨強於自己的競爭對手的第一心理警示。遇上了一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抵抗的本能會把我帶向兩個方向:要麼消極怠工,不與他合作;要麼像鹿一樣“揚蹄奔跑”,該搭幫搭幫,該單練單練。他有他的優勢,我憑我的技能,晉升的機會隻能在“奔跑”的過程中獲得。

從容大度,相信自己

部門裏新來了一個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同事,這的確是件很令人傷腦筋的事情。然而,能否正確處理這種事情,卻是一個人人格高下的分水嶺。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將自己的嫉妒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論在言語上還是在行動上,都會給對方製造障礙。但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很不妙的:既得罪了同事,弄不好還會使領導對你產生看法。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容大度,相信自己。說從容大度,就是指要冷靜地對待這件事情,千萬不能因為多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就心慌意亂;說相信自己,就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盡管對方比自己學曆高,但自己畢竟比他更熟悉業務而且路遙知馬力,說不定他現在的表現隻是三分鍾的熱度。當然,為了保住現在的位置,你最好還應該認真地研究一下對手,找出差距,迎頭趕上。

即使這一切都沒有成功地保住你現在的地位,也不要做敗壞對方的事情。古語說:“蔽賢者禍及己身,傷賢者殃及三代。”雖然事情沒有那麼嚴重,但值得我們去思考。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優勢,或許這些優勢還是別人代替不了的。競爭應該分兩麵看,它既殘酷,同時又能促使你更加強化自己的優點。很多時候,對比自己差的人,人們很容易寬容,但對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就顯得十分苛刻。要想比別人走得高,我們就要學會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大海之所以能比江河湖都大,就在於它的包容性。

軟硬兼施:與強勁的對手展開競爭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辦公室職員隻要有良好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就會受到重用和賞識。但隨著經濟發展,企業的發展也日新月異。在現階段,隻有符合企業當前發展需要,並且能得到主管領導認可的人,才會有良好的發展。

小張在一家貿易公司已工作了5年,由於業務能力嫻熟,能得到客戶的認可,他已成為部門的頂梁柱之一。但最近一段時間,他發現同部門的小李在異軍突起。原來,這兩年由於公司的傳統業務不是很景氣,小李負責的新興業務便成了部門的主要增長點。盡管小李來公司的時間不到3年,但領導屢屢露出要提拔小李的意圖。對此小張感到很不公平,覺得無論是資曆、還是能力,自己都比小李強很多。領導這樣做,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類似的情形,在公司中十分常見。可以說小李是小張在公司內部競爭中的“勁敵”。調查研究發現,60%的白領因為嫉妒,而錯失高薪高職;72%的人采用硬碰硬的方式對待職場勁敵;隻有25.8%的人認為職場勁敵有助於職業成長;16%的人能夠很好解決同勁敵的競爭。

有人把公司對小李重用的原因歸結於裙帶關係,或者是與領導的關係好,這完全是一種忌妒心理。好妒者,通常有非理性思維定勢,一遇到對手或與自己相當者就首先猜想對方用不正當手段維持這種水平,如果對方超過了自己,就更覺得他在使用不正當手段了。在這種忌妒心理驅使下,常會做出過激的行為。

有些人性格比較強硬,對待職場勁敵的方式是硬碰硬。他們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喜歡競爭,並通過正麵衝突將對手擊敗,這種競爭方式就容易產生對著幹的做法。當下屬誰也不服誰時,領導應該給予他們同等的機會,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怕兩虎相爭傷了其中一個而刻意給某一方機會,隻能激化下屬之間的矛盾。

認為遭遇強勁對手有助於自身成長的人,一般是有一定實力,或者心胸開闊的人,他們將職場的競爭視為成長的動力,是非常可取的態度。但要做到不被競爭對手所傷,還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同事之間由於利益關係,有些話會被對方當作邀功晉升的階梯,不可不防。

職員應該關注公司的成長,從中尋找機會,為自己創造成功的機遇。一時不得誌,並不意味著永遠不得誌。輸給強勁的對手後,要適時調整自己的方向或者策略。

坦然麵對工作中比自己強的對手,與之開展良性競爭,對一個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隻有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才能把這種良性的競爭當成自己每天積極進取的動力源泉。

首先,要敢於較量。不要覺得這一次的機會失去了,未來就永遠沒有機會了。選擇放棄的人,才是真正的失敗者。

其次,要把比自己強的人視為自己超越的目標。要意識到自己已經落後,認真考慮自己今天應該怎麼做,明天應該怎麼做,未來才有可能超過他。

再次,要發掘自己的特質,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要選準未來準備超越的領域。

最後,除了能做、做好之外,還要有成功有效的溝通。隻有溝通,才能營造一個讓自己的能力充分發揮的平台。

優勝劣汰:不競爭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

生存發展是人權。在辦公室裏平等競爭合情合理合法。在這個優勝劣汰的社會,你不僅僅是有權競爭,而是必須要點競爭,不競爭,連生存都成問題,更談不上發展。

在現代社會,同事之間的競爭有時是很激烈的,怎樣在競爭中站穩腳跟,並且和同事尤其是那些與你一樣具有同樣競爭力的同事相處呢?

要和別人競爭,你必須提高和發揮自己的才華,展示自己的競爭實力。隻有這樣,你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有個網球選手一直打不贏對手,漸漸有些心灰意冷,還有些嫉妒。他的教練沒有向他說教,隻拿了一根棍子,要求他在不能碰觸這根棍子的情況下,設法把它變短。

這人苦思多日,一直找不到解決之道,隻好請教練告訴他答案。教練拿了一根更長的棍子,把這根長棍子放在原先的棍子旁,兩相比較,立刻就覺得原先的棍子短了許多。

教練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要贏得球賽不在攻擊對方的弱點,而是先使你自己變得更堅強,當你開始改變時,對方就如原先的那根棍子一樣,無形中就變得弱了。

在強手麵前,灰心嫉妒是沒用的。避免嫉妒,首先要知己知彼,客觀地對自己和他人進行分析,即使對手是因為人緣好,會拍馬屁,那也是水平。

懂得別人的優點,就要努力迎頭趕上,化嫉妒為力量。同時,也要分析具體情況,對於自己並不具備且很難達到的,不要盲目追從,這方麵不行那方麵補,通過簡捷的方式獲得最大的收益。

有一個人對朋友說,他剛才一下子戰勝了三個奧運冠軍。朋友說他吹牛。

他卻不緊不慢地說:“我和跳高冠軍比賽遊泳,他被我甩開了一大截。我和遊泳冠軍比賽騎馬,一圈沒跑完,他就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我和賽馬冠軍比賽跳高,他輸得很慘。你說我是不是一下子就戰勝了三個世界冠軍。”

朋友聽到他這麼說,啞口無言。

人人都喜歡爭強好勝,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在同事之間,如果嫉妒心表現得非常明顯,就會在明處樹敵,給所有同事都留下不好的印象,也會使你的前途充滿諸多變數。

同事之間,最容易產生的競爭就是名譽、金錢、職稱、職位的競爭。當競爭真正到來時,你會有什麼樣的作為呢?是避讓退縮,還是勇敢向前?是拱手相讓,還是競爭獲取?

王建和張偉在公司安全生產部負責安全工作。王建比張偉大3歲,雖然張偉來公司的時間略晚,但是學曆較高,凡是遇到安全方麵的計算都能迅速解決,扭轉了原來決策緩慢的局麵。兩個人離該評定職稱的時間隻差一年,按照規定,職稱可以破格一年。但是,公司隻給了一個名額。經過部門領導的協商,張偉工作成績突出,但年輕一些,可以略微緩一緩。張偉謙讓慣了,也沒有在意,反正明年還有呢。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年公司改革,沒有進行職稱評定,更讓人可氣的,隨後的分房政策按照職稱加分。看到原本屬於自己的加薪、提職、房子都被比自己能力差的王建獲得,心中懊悔極了,應該向領導爭取才是。

“錯過了這村就沒有那個店了”,這是一句俗語,卻反映了實實在在的問題。有可能一環趕不上,環環趕不上。在自己的利益方麵,不要謙讓,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

主動放棄就意味著自我貶低,與實力相差無幾的同事爭奪相應的權利,不要自動放棄,這樣別人絕對不會認為你是寬懷大度,隻是因為你怕了。這樣做也會損害支持你的其他人,會喪失眾多的支持者。

涉及到自己利益的事情,不爭,會使人認為你軟弱可欺;當然,與同事相差較遠,卻爭利不舍,會使人認為你沒有自知之明。

在協作中競爭:把個人的作用同群體的力量結合起來

一位人類學家指出:“工作是現代人的頭號組織。”當一個人能夠感覺到他自己是組織裏的一分子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到手中有了權力,心裏麵也就會踏實起來,而踏實感並非是煢煢孑立的時候所能時時體驗得到的。難怪自古就有“人生自立要合群”的高論。因為無論從主觀還是客觀方麵講,單獨的人都是無法自立、生存於世界之上的。

自立與合群,是人生得以全麵發展的兩個主要方麵,特別是在現代商品經濟普遍發展的條件下,要使個性的全麵發展和能力的全麵發展成為可能,就必須把自立與合群結合起來,在競爭與協作中,全麵發展自力與合群的能力。

人生的自立與合群,蘊含著積極的競爭與協作。競爭與協作,都是人生進取與事業成功的機製。

競爭是生物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個普遍規律。積極的、良性的競爭是應當肯定的。所謂競爭,就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追求成功,並力求超過他人,成為先進者。這種競爭就是自立、自強、敢為天下先。在正當的目的、手段和方式下的競爭,能使每個人的智慧、才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發展和表現,從而大大提高人生的效率,實現理想目標。因此,隻有在競爭中自立、自強的個體所組成的群體,才能有整體的活力和創造力,沒有競爭的個體所組成的群體,是缺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因此,競爭的個體所組成的群體,是缺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因此,競爭是群體發展和富有創造力的根本機製。

但是,個人的競爭性要能夠正常發揮,同時必須發展群體意識,積極與他人協作、互助。競爭本身是智慧、才能的比賽,同時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賽。在競爭中,競爭者一方麵要不怕強者,不怕嫉妒,敢於爭強,力求爭先;另一方麵,又需要善於同他人協作、互助,增長群體情感和合作精神。事實上,競爭本身就需要互助、信息交流、友誼鼓勵和支持,情緒安慰及緊張後的娛樂,在交際和協作中,得到知識,增長經驗,提高取得成功的能力。正是競爭激發了人們強烈的協作願望和行動。

換個角度看,個體的競爭也必須以促進群體的協作為條件。如果競爭妨害群體的協作,削弱或破壞群體的發展,這樣的競爭不但不能促進個體完善、社會發展,而且必然成為社會腐敗、個體墮落的因素。因為個體隻有以正當的目的、正當的手段,以正當的方式,進行競爭,才能有利於群體的聯合與協作,那種個人主義、自私自利的爭勝鬥強,就是常言所指的“害群之馬”。

這種又競爭又協作的人生狀態能否實現?理想的模式固然難說,但在經驗生活中,這樣的典型還是有的。一般來說,日本人的人生方式,就是個體與群體並重、競爭與協作結合的。一個典型的日本人,不僅具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和競爭取勝的精神,而且同時又非常注重集體意識,善於合作與協調。這就是日本人的自我表現與自我克製統一的性格。美國曆史學家埃德溫·賴肖爾讚揚日本人無疑比多數西方人具有更多的集體傾向,而且在互助合作的團體生活中形成了這方麵的高超技巧。但是,他又強調指出,日本人具有濃厚的個人意識,在把個人從屬於集體的同時,在其他方麵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個性意識,頑強地表現自己,積極奮鬥,幹勁十足。

據說,日本人流行一句話:一個中國人可以幹得過一個日本人,但三個中國人卻幹不過三個日本人。這話顯然是說中國人有個人競爭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於集體協作,去發揮協作和整體的力量。這話有偏頗,也有道理。

在人生過程中,正確地對待競爭,必須注意同他人的聯合和協作,在聯合與協作過程中,既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又要注意把個人的作用同群體的力量結合起來。

同事間的積極競爭,是在共同幸福、進步前提下的友好競爭。這種競爭本質上是一種競賽,既要有求勝、成功的強烈願望,又要搞好協作、協調、以正當的手段和方式進行競爭,以利於共同進步和共同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