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夏,皂河龍王廟行宮後大殿重修工程動工,地基挖掘工作剛剛到一半的時候,工地上便傳來了鼓舞人心的好消息:施工人員在東牆根處挖出一塊殘破石碑。文博人員在清理現場後,沒發現其他物品,便指揮工人小心翼翼地將石碑抬出。
經初步研究,這是塊記載著龍王廟行宮當時廟產土地情況的紀事碑。這塊石碑的發現對於研究龍王廟行宮的源起、經濟供給。發展狀況,都具有很大的意義。
然而,接下來的施工過程,卻給熱切期待的人們潑了盆冷水。在曆時兩個月、深挖了近三米的地基清理過程中,文博人員及施工人員過濾普查了所有取出的土層,除了發現大量的瓦礫、瓷片、木炭、石灰等文化層之外,可謂一無所獲,令人大失所望。
事後,建築技術人員和縣博物館同誌就此事做了認真分析。他們認為:即使沒有發現上海來信中所說的“禦書聖旨”之類的寶藏,也不能就認定當年的上海來信是憑空捏造。根據古建工程人員分析,盡管後大殿地基挖得很寬,涉及麵很廣,但畢竟殿中央地麵仍沒動土,說不定該寶藏正是埋在殿中央了。因為不是正式挖掘文物,所以不便專門深挖。根據博物館人員的比較和分析,發現挖出的文化層中有大量的和此殿原地麵建築相一致的磚瓦石灰等建材碎片,這說明在1957年左右,糧食部門拆掉大殿上層時,已經挖掘過殿內地下部分了。也許,那批寶藏在當時已遭厄運了。
1998年底,與皂河鎮僅一河之隔的王官集鎮某村的一位田姓老人,在臨終前告訴他的兒子,他當年曾是龍王廟裏的守門僧人。在1948年6月,他奉命和其他幾位師兄弟,將廟裏的銀元、銀器和一部分金器收拾好,裝入木箱中,埋在禪門前的大戲樓東側。老人去世後,他的兒子立即將這一消息報告了剛剛組建的宿迂縣博物館。館裏的同誌非常重視,在征得有關領導的同意後,按照田姓老人所講述的,找到了大戲樓的牆基遺址,在向東若幹米,向北若幹米的位置開始挖掘,挖了不長時間,就發現了鬆軟的土層,還有一部分可能是用來作標記的石灰粉,但接著往下挖,便空空如也。富有經驗的古建築隊技術人員,經認真檢查後判斷:這裏已經被人盜挖過了,而且盜挖的時間起碼在四十年以上。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是當初參予埋藏的僧人,後來偷偷地盜走了這批寶藏。
結合一部分曆史事實,文博人員分析:在1948年6月,龍王廟的僧人出於對我黨政策的不理解,曾窖藏金銀細軟和一些有價值的古玩字畫等物品。在這樣一個擁有上千頃良田、幾十處房舍的皇家廟宇中,眾多的珍藏財物不可能由某一個人單獨行動,埋於某一處,而是一次多個小組分頭行動窖藏的,所以導致窖藏地點線索多樣,且不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