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嗎全集9(3 / 3)

怎樣給孩子講故事

父母箴言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家長給孩子講故事,最能影響孩子的思維和行為。數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認為,講或讀故事對孩子的成長能起到正麵作用,尤其在教育孩子如何現實地思考方麵,作用甚大。孩子們能從故事中學會如何現實地解決自己麵臨的問題。

聽著爸媽講的故事入睡,這是孩子的一大幸事。然而,日趨繁重的社會壓力,已讓忙碌的年輕父母慢慢淡忘了這份責任,孩子伴著故事入睡的願望漸漸成為了一種奢侈。其實,家長即使再忙,也應抽個半個小時,給孩子講個故事,因為這在孩子的成長中很重要。

故事作為一種最受幼兒喜歡的文字形式,其優美的語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動的故事情節,深深的吸引著幼兒。通過聽故事,促進了孩子們的智力發展,最重要的是,促進了孩子們的人格發展。當孩子聽到自己感興趣的故事時,會全神貫注,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們會隨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而產生情感的共鳴,同情弱者,憎恨惡者。受到感染的孩子們會漸漸懂得區分真善美和假醜惡,從而培養愛憎分明的情感,樹立見義勇為、懲奸除惡等價值觀念的萌芽。

孩子經常纏著大人講故事,故事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孩子們的心。生動有趣、積極健康的故事,不僅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有助於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怎樣給孩子講故事呢?

1.內容要適合孩子的智力水平

講的故事內容要適合孩子的智力水平。這表現在時間上不能太長,一般控製在20分鍾內為好。如果家長給一兩個孩子講就可以因人製宜。小孩思想能集中,多講一會兒也無妨,分心了就趕快刹住。 在內容上,給2-3歲的幼兒講些動物、植物和仙女等故事,故事要短,形象要生動,情節不要太曲折。4-5歲有了想象力了就可以講些神話、童話、民間故事。形象可以豐滿一些,詞彙量要逐步增加。為了豐富孩子的想象力,要多用誇張的手法,甚至荒唐一些也未嚐不可。再大了就應講些曆史人物的故事和成語、諺語故事,這些故事宣傳愛國主義,富有哲理,是啟蒙兒童思維和言語的好材料。家長對膽小的孩子多講些勇敢者勝利的故事;對自私的孩子講些自私者孤獨的故事。從這一點講,家長講故事比教養員和老師更為重要,因為老師講故事其對象是一群,他一般隻能照顧到一個班的共性,而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進行針對性強得多的教育。

2.運用懸念

懸念就是掛念,它是孩子聽故事時持有的一種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關切的心態反映。有人說故事是人類靈感的橋梁,懸念就是靈感集成的火花。懸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關鍵處置疑,讓孩子按故事的脈絡去思考,索探餘韻。故事懸念,通常有開篇懸念,情節懸念和結果懸念等,應視具體的故事內容和聽故事對象擇用或兼用。懸念的設置和運用,需要家長講故事前認真鑽研故事,精心設計講法,懸念分布既可從故事內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為情感懸念、問題懸念、事件懸念等;也可從故事的結構上設置,如層次懸念、連鎖懸念等。當然,講故事設置的懸念,是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錯,增強故事藝術的感染力。不過,懸念設置頻率、深度要因孩子而異,不能因設懸而讓孩子聽故事的興趣受損。一般情況下,講故事過程中設置的懸念,隨著故事的推進,都要揭破,不能懸而無破。

3.加強針對性

孩子生理、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波動大,給孩子講故事應敏銳地捕捉孩子的興奮點,以增強雙邊同步效應。尤其針對孩子可塑性的特點,發現某些毛病和不足,可選有利於矯治的故事,通過故事形象來啟發誘導,達到自我鼓勵和克服不足。創設情境講故事過程實際是一個還原生活的過程,孩子年齡小,社會生活經驗貧乏,往往對故事的內涵領悟較困難。因此給孩子講故事,首先應創設一種故事氛圍,達到借景生情。具體做法可以通過“解題作鋪墊,告訴孩子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節和人物,等等。有這樣一個開場,幫助孩子實現注意轉移──集中到聽故事上來,並意識到這個故事的新奇,作好聽的心理準備。另外,要力求不斷渲染故事環境,促使孩子神往於故事之中。情境渲染的途徑很多,比如角度形象創設,講故事者角色要到位,努力暫時擺脫或掩蔽自己的成分,按故事角色形象的個性及特點來寓情於境。言語情境創設不容忽視,言語是溝通講者與聽者情感的重要媒介,講故事的語言生動,表象清晰鮮明,兒童化,可使孩子移情於境,增強故事的感染力。

4.身體語言不可少

給孩子講故事時,身體語言是不可少的。因為孩子們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在認識上也多是感性認識,所以當家長借助手勢、表情、動作、眼神等身體語言表達故事意思時,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故事情節,增強印象,並給孩子一種親切感,因而家長的故事也就更能受到孩子的歡迎。

5.讓孩子開口

一個故事講完了,家長可圍繞故事給孩子提出幾個問題。如:講完《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你可問孩子:“孔融把大梨送給了誰?”“孔融自己吃了個什麼樣的梨?”……這樣既能幫助孩子記憶故事情節,鍛煉思維能力,又可以使孩子開口,鍛煉他的口語表達能力。而當孩子對家長講的故事有了一定的記憶和理解之後,家長就應該讓他自己試著講述,忘了的地方給他提示,讓他接著講下去,這樣無疑會鼓勵他講故事的積極性,天長日久,這對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定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父母箴言

勞動是光榮的,有勞動也才能有收獲。望子成龍的父母從孩提起就應為孩子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生成一雙勤勞的手,會使孩子終身受益。

一個人有無勞動的興趣和習慣,將影響自己的一生。大量事實表明,不論知識水平、家庭背景、經濟收入如何,種族膚色如何,凡是從小愛做家務、熱愛勞動的長大以後往往特別能幹,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滿。凡是從小就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長大了多不能吃苦,獨立自謀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獨立性逐漸增強,看到大人勞動,也產生了自己動手跟著幹的願望和要求。做父母的要抓住孩子的這一特性,鼓勵、放手讓孩子也跟著自己一起幹,使他們增強獨立活動的能力,以養成熱愛勞動的品德和習慣。

1.讓孩子做“小幫手”

孩子很小就有了自己動手做事的願望,隻是由於受到父母過多的幹預、訓斥才逐漸地被壓抑、被驅除了,這其實是很可悲的事。為什麼不利用孩子好奇好動的特點,讓他們自己動手幹點活呢?當然,孩子有時會顯得笨手笨腳,甚至反而把事情弄糟,這是不奇怪的。隻要父母熱心又耐心地教給他們有關的知識與技能,鼓勵他們去做,他們最終是能學會並做好的。平時要給孩子分配點任務。讓孩子完成的事,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務要布置得具體、明確,比如給花澆水,幾天澆一次,每次在什麼時間澆,怎樣澆,都要教給孩子。這種家務勞動責任製,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2.給孩子指導和鼓勵

有的父母嫌孩子幹不好、幹得慢而不讓孩子勞動;也有的父母因怕孩子弄髒了衣服或手腳,或因打翻摔碎了東西而不讓孩子幹活,這些都是不對的。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學會勞動的程序和方法,如洗臉,要教他先用濕毛巾擦眼睛、臉部、鼻子、前額,然後擦耳朵、耳背,最後擦頸部,毛巾擦髒了洗幹淨再擦。孩子勞動過程中遇到困難要給予鼓勵,有進步時要表揚。特別是在勞動後,孩子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常常會感到愉快。這種勞動後愉快的感受是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所不可缺少的,父母要給予讚揚和鼓勵,切不可無動於衷,否則孩子勞動的積極性就不能持久。

3.增強勞動的趣味性

增強勞動的趣味性,是調動孩子勞動積極性的一大法寶。比如采取競賽的形式,既可以滿足他們爭強好勝的心理,又可以使勞動富有情趣。父母還要通過勞動來發展他們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表現力和思維能力,因為孩子的勞動離不開這幾種能力。正確地組織孩子參加勞動的過程,也就是發展他們智力的過程。例如,孩子試著洗衣服,就可以讓他們觀察肥皂在水中會溶解、起泡,能夠洗淨東西等,來發展孩子的觀察力。

4.擴大孩子的勞動圈

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宜逐步擴大孩子的勞動圈。孩子的勞動圈,至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個人生活自理勞動,第二是家務勞動,第三是社會公益勞動及生產勞動。孩子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前提下,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也要讓他們做些家務勞動,參加一些社會公益勞動。隻有在這些實實在在的勞動過程中,才能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對孩子來說,參加一些簡單的生產勞動是有益處的,如在房前屋後種絲瓜、小白菜、向日葵、小蔥等,做小木凳、小垃圾鬥、小布墊等。這些活動可以使孩子掌握勞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可以讓他們體會勞動與生活的關係,知道勞動成果來之不易。現在城市家庭沒有開展這些簡單生產勞動的條件,父母可以利用周末帶孩子到近郊去看看菜農是怎樣種菜的,到工廠去看看工人是怎樣生產的。寒暑假時間較長,可以聯係一兩個固定的地方(如農村親戚朋友家),讓孩子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

教育孩子遵紀守法

父母箴言

父母要告訴孩子,平時不要違反一些製度和紀律。教育孩子從小要有遵紀守法的觀念,學會用法律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如果平時放任慣了,將來無法無天,到頭來吃苦的是孩子自己。

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采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發芽滋長,以致以後采取手段去改的時候,它們已經紮下了深根,以致永遠也把它們拔不掉了。”這是一段極具警示性又符合實際的話。

有的家長對孩子疏於管教,有的則對孩子過於溺愛,還有的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發展。現在有些孩子受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沒有是非觀念,常常和社會上的人混在一起,稍不注意就會釀成大錯。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孩子健康成長,這才是對孩子負責任的做法。

在我國走向法製化的今天,從小加強孩子的法製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培養孩子遵紀守法的習慣呢?

1.教育孩子遵守校紀

父母應嚴格要求孩子按時到校,不能遲到、早退,上課時不說閑話、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按時完成作業,參加班級和學校的集體活動。由於孩子自控能力不強,父母要注意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訓練。比如,每天詢問孩子聽課和作業情況,督促他們遵守課堂紀律,當孩子不理解或不願遵守學校的某項紀律時,父母應及時發現,耐心教育,幫助糾正,必要時要與學校教師取得聯係,共同幫助教育孩子。

2.教育遵守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大家都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維護公共活動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父母帶孩子到公共場所時,應用遵守公共秩序的行為影響孩子。如購物買票時要按次序排隊;看電影或文體演出時要對號入座,保持安靜,不因自己的行為影響他人的觀看;要維護公共衛生,不亂扔雜物、不隨地吐痰等。教育孩子公私分明,不貪圖小便宜,不能把公共的物品占為已有,不能損壞公共設施和財物。

3.對孩子不要溺愛、不要放任

溺愛、放任會造成孩子惟我獨尊,不懂規矩,甚至為所欲為的行為習慣。時間長了,必定養成惡習,置國家法律於不顧,幹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來,到那時後悔就晚了。父母在對孩子加強管教的時候,舉一些實際例子說明從小放任自己必然走向歧途,讓孩子懂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

4.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

孩子是活躍的、好動的,是不善於刻意掩飾的。因此,父母要留心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善於從中發現異常情況。如孩子的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是否無故地多了出來?孩子是否常去電子遊戲機房打電子遊戲?你沒給孩子零用錢但孩子花錢卻很“慷慨大方”?如發現這些情況,應找孩子談心,作調查分析,了解原因,再“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孩子經常跟誰在一起玩。要教育、引導、督促孩子交好朋友,防止孩子和不三不四的人來往。要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教孩子學法、用法

在我們的大眾傳媒中,經常報導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合法權益的案例,這是對孩子進行法製教育的活教材。應該跟孩子一起看、聽、討論,樹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如果親戚、朋友或自家有的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應鼓勵受害人積極行動,尋求法律的保護與支持。這個過程對孩子的教育最直接,也最有效。

6.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一麵鏡子。孩子不僅從父母的言論中受到教育,而且還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用自己遵紀守法的行動去影響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當父母有時無意中違反了某種規章時,應及時改正,並向孩子說明錯在哪裏和不改正的危害性。這樣,孩子們可以得到“知錯就改”的啟示。

下麵的這個案例很有警示意義。

一個未成年孩子偷回了附近工廠的工業原材料銅。當時孩子隻是貪小利,偷回家墊墊東西。可他母親發現後,高興地說這銅可以賣錢。孩子聽到這話勇氣大增,以後便一次次深夜翻牆入廠進行盜竊。竊回的銅均由其母親聯係銷贓,銷贓後的贓款母親掌握,並每次給孩子一些零花錢,直至案發。母子成了共同犯罪的被告人。經過法庭的教育,她才知道慫恿、協助孩子去偷,聯係銷贓,這是一種犯罪行為。法庭上,孩子哭喪著臉埋怨母親,母親也慚愧地流下了悔恨的淚水:“都是我法製觀念不強,不學法、不懂法,害了自己,害了家庭,更害了孩子!”

不要忽視細節教育

父母箴言

學校教育主要完成文化知識的傳承,但學文化、學知識,先要學會做人,而做人方麵,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無疑很重要。教育專家認為,家庭教育要從細節著手,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在點滴生活中慢慢長大的,因此,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是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好時機。

俄國著名教育家馬卡連科說過:“孩子智力開發與藝術素質從小培養固然重要,但生活習慣的教養也絕不能忽視,且教育必須從細節開始。”孩子的良好品質與良好習慣,不僅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而成的,也完全體現在一個一個的生活細節中。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個金字塔,構成金字塔塔基的,恰恰是他們所做的每件小事及做事的細節。教育的藝術就體現在敏銳地捕捉具有教育價值的細節上,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如果教育過程中有更多的細節被注意、被發覺,那麼家庭教育就會更見效果。

家庭教育中有許多有待開掘的細節,孩子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手勢,甚至是一次低頭,都有可能成為讓父母為之一振的精彩的細節。同樣,父母對孩子的一句輕聲問候、一個親昵動作也會成為親子溝通中最有效的強音,成為孩子一生都難以磨滅的記憶。隻要我們的父母懂得如何在細節中塑造自己、塑造孩子,善於抓住每一次細小教育契機,成功的家庭教育將不再是一句空話,甚至可能會形成一股無往不勝的教育旋風,讓孩子的心海卷起波瀾。

1.父母要關注生活細節

如何教孩子學做人,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其實就是用生活細節來教育孩子,對孩子看到的、聽到的、自己做的事情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明白道理。這些事情可以是雞毛蒜皮的,比如買糖葫蘆是否要先問爺爺奶奶吃不吃,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父母都要認真思索後,抓住機會教育孩子。不受形式的約束,經常化、生活化、細節化的教育更為有價值、更為有用。

2.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不良言行

有的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平日裏要麼嘮嘮叨叨,引起孩子的反感;要麼沉默不語,聽任孩子亂說、胡說;要麼就是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同樣是在點滴生活中,養成了孩子很多不好的習慣。

3.生活指導不用事無巨細

生活中每時每刻給予孩子指導,並不等於父母要喋喋不休地嘮叨,父母要學會抓住有典型的、有教育意義的、有啟發的事件去指導,還要分辨哪些是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哪些是不能解決的,隻對那些不能解決的事情加以指導,能讓孩子自己做的,盡量放手讓他們做。要處理好最大的矛盾——隔輩對孩子的態度問題,社會的不良影響,包括上網。

4.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要靈活

在教育孩子時,方式方法要靈活,避免隻講理論。如父母可以用一些小故事來教育孩子,是個不錯的方法。比如“一位母親每天早晨起來會為孩子做一碗麵,第一次,麵上放了一個雞蛋,孩子就搶著吃有雞蛋的那碗麵;第二次,母親把一碗麵的底下放兩個雞蛋,另一碗麵的上方放一個雞蛋,孩子看到了就搶有一個雞蛋的麵,他發現媽媽的碗底下有兩個雞蛋;後來孩子覺得應該讓媽媽吃有雞蛋的麵。”在這個故事中,媽媽什麼都沒有說,卻用雞蛋加麵這種形式來教育孩子凡事要為別人打算。

以下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細節,父母可以在實踐中加強對孩子的教育。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國旗的時候,注目兩分鍾。聽到演奏國歌時,讓孩子把手按在胸口,心中默唱國歌的歌詞。

★讓孩子摔一跤,然後再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們覺得一個人成長的道路是曲折的,決不會一帆風順。

★帶孩子去動物園,回答他提出的問題,讓他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

★帶孩子到公園去,到森林裏去,讓他喜歡綠色。告訴他這是生命的顏色,讓他開始懂得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常常做好事應成為一個人生活中的良好習性,使孩子成為一個充滿熱情、積極向上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你的孩子在假期去打工,用自己的雙手掙錢支付自己的部分開銷。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環衛工人、教師。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紮特等著名作曲家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教孩子幾個健康有益的笑話、小幽默。

★告訴孩子對任何人都決不使用褻瀆、肮髒的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