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嗎全集10(1 / 3)

第八章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能吃苦,不僅是人們生活的需要,也是一個人的發展基礎。在滿足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同時,我們如果能積極有意識地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磨難,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大有好處。能夠吃苦,孩子才敢於接受挑戰,善於麵對困難。

培養孩子的耐心

父母箴言

孩子做事是否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屬於心理活動中的意誌品質問題。意誌是否堅強,對長大後學習、工作的成敗都有重要的影響。

有句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正說明耐心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心理學上,耐心屬於意誌品質的一個方麵,即耐力。它與意誌品質的其他方麵,如主動性、自製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關係。

齊白石是中國近代畫壇的一代宗師。他不僅擅長書畫,還對篆刻有極高的造詣。但他也並非天生具備這門藝術,他也是經過非常刻苦的磨練和不懈的努力,才把篆刻藝術練就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年輕時候的齊白石就特別喜愛篆刻,但他總是對自己的篆刻技術不滿意。他向一位老篆刻藝人虛心求教,老篆刻家對他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要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那時你的印就刻好了”。

於是,齊白石就按照老篆刻師的意思做了。他挑了一擔礎石來,一邊刻,一邊磨,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就這樣一直夜以繼日地刻著。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不知起了多少個血泡,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淤積的泥漿卻越來越厚。最後,一擔礎石終於統統都被“化石為泥”了。

這堅硬的礎石不僅磨礪了齊白石的意誌,而篆刻藝術也在磨練中不斷長進。他刻的印雄健、洗練,獨樹一幟。漸漸地,他的篆刻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莎莉去應聘一家外貿公司經理秘書。但是,公司卻給她安排了一個行政部文員的職位。莎莉想了一下,覺得隻要自己耐心做好文員的工作,一樣很好。於是,她就答應了。

莎莉的工作是負責接待客人和複印、打印等瑣事。同事們總是把一些需要複印和打印的文件一股腦兒堆在莎莉的桌子上,然後告訴她哪些需要複印,哪些需要打印,每種各需要多少份。莎莉總是耐心地記錄著各種要求,然後仔細地做。

有好幾次,莎莉的認真檢查避免了公司的損失。因此,莎莉真的被提拔為經理秘書了。莎莉是這樣對朋友說的:“工作雖然簡單,但是隻要有超凡的耐心和細心,就會取得成功。”

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的父親為了讓童第周從小就明白耐心的重要性,讓他能夠執著地學習和做事,特意給他題了“滴水穿石”的條幅,告誡童第周世界上沒有穿不透的頑石,隻有沒有耐心的人。

父親去世後,大哥安排童第周到寧波師範預科學校讀書。隻讀了一個學期,童第周就提出要考當時全省著名的效實中學。哥哥對他說:“效實中學是用英語講課的,你的英語根本不行,肯定考不上的。”童第周卻認為“滴水能夠穿石”,隻要自己耐心學習,肯定能夠考上的。

為了準備考試,童第周堅持自學英語,每天除了吃飯外很少離開書房。終於,童第周考上了效實中學。在效實中學,童第周又用滴水穿石的精神,使自己的成績從剛入學的倒數第一上升到了全班第一。這就是因為童第周對耐心學習有著深刻的理解。

耐心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培養孩子的耐心不僅對他在學習上有幫助,而且對他今後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許多孩子都不夠有耐心,隻要想到了或者聽到了,他們便要求立刻兌現。否則便不停地糾纏、吵鬧,直到父母滿足他們的要求為止。

許多孩子沒有耐心,是因為家長自己做事也是虎頭蛇尾。所以,要想讓孩子有耐心,父母首先要有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要有堅持性。如果今天要求孩子練琴半個小時,明天自己忘了,後天又有什麼事給耽誤了,那麼,培養孩子的堅持性就會變成一句空話。另外,家長自己做事的態度非常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家長很難培養有恒心的孩子。

父母要指導監督孩子做事。孩子做事的全過程中,父母在關鍵時刻要給予指導和提示,這不是代替而是幫助孩子想辦法,以防孩子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灰心喪氣。當孩子想不出辦法又不願去想,有偷懶或依賴父母的跡象時,父母不可給予幫助,而應注意說服鼓勵。必要時給予批評並監督孩子獨立地做完某件事。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習慣養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廢了。

父母讓孩子做事時,應注意適合孩子的實際水平。如果過難,孩子盡最大能力亦不能成功,她就會傷心失望。如果偶然一件事還不至於的話,那麼連續幾件這樣的事就很可能使孩子不再去想,不願去做,而喪失自信心。

在生活中,父母還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的耐心。如果孩子喜歡花草,父母可以利用家中的陽台,買來花盆和花籽,讓孩子在培育花草的過程中,觀察看植物生長的過程,如何時發芽、長葉、開花,體會一個生命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明白:無論你怎樣著急,你今天撒下種子,它不會明天就長大。要想有收獲,你必須耐心等待,給它澆水,有時還要鬆土,並讓它享有充足的陽光。

怎樣讚揚自己的孩子

父母箴言

對孩子滿意的行為要及時做出反應,這樣才能發揮讚揚的最大效用。如果事情過了很久才想起來讚揚孩子,孩子可能記不清或者忘了那件事,這時的讚揚會讓他覺得可有可無,甚至置若罔聞,這就失去了讚揚的作用。

一位父親始終沒有忘記他與孩子間這樣一段特殊經曆:

我的兒子天性倔強,平時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學習被動,成績很差。為此,兒子不知挨過我們多少次打罵和訓斥。然而他嘴硬,很少承認錯誤。有一天,兒子又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我們非常生氣,準備狠狠教訓他一番。可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他回家以後主動承認錯誤,說:“我錯了,你們打我吧。”接著又“哇”地一聲哭了。我先是驚愕,冷靜了一會兒後才說:“知道錯誤,改正了就是好孩子,爸爸媽媽喜歡你。”我沒有像以往那樣訓斥他,打罵他,而是讚揚了他知錯就改的態度。過一會兒我又向他提出一些希望和要求,孩子點頭答應了。自此以後,孩子開始進步。我知道這是讚揚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們常常在孩子不需要關心的時候,給了孩子過分的嗬護,而當孩子需要父母讚揚和鼓勵的時候,卻因為怕孩子驕傲而故作冷淡。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孩子更是如此,尤其是來自父母的肯定。

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或者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這是多麼值得父母高興的事情!這時候,父母應該及時給予熱情的讚揚。

當看到孩子打掃房間時,應該及時稱讚他:“你真能幹,家裏幹淨多了。”當看到孩子畫了一幅畫,應該及時稱讚他:“畫得真棒,很有想象力!”相信這些及時的讚揚會讓孩子更加快樂和自信。

當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取得哪怕一點微小的成績時,都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等事後再讚揚孩子,而應該及時讚揚孩子所取得的進步。你可以說:“這次幹得真不錯,我真為你高興,下次繼續努力!”

當孩子主動向父母展示自己取得的成績時,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關注,停下手中的工作,真誠地給孩子一些讚美和鼓勵:“讓我來看看,嗯,確實有進步!”

讚揚孩子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讚揚孩子要實事求是

孩子的確有了進步和成績,才給予讚揚、鼓勵;孩子的進步、成績,是什麼就肯定什麼,是多少就肯定多少;態度一定要真誠,讓孩子感受到你是真心實意的;你的話要說得明明白白,突出重點,使孩子真正掌握到要領。當然,對孩子進步、成績的判斷,應作縱向比較,即同他的過去作比較,不要把標準固定化、絕對化,更不要隨意拿那些優秀份子或其他孩子的某些長處來對比。

2.讚揚孩子要講求時效

要及時注意到孩子的進步,有效地掌握時機。孩子的好行為一出現,盡快給予讚揚;對年幼的孩子,讚揚還可以在好行為發生的過程中進行,不一定要等到行為完成以後。及時讚揚可以強化孩子積極向上的意向,如果時間過久,孩子己經淡忘,這種強化作用就會不明顯,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3.讚揚孩子的方式應多樣化

讚揚的方式,有無聲的讚許(微笑、眼色、點頭、豎拇指)、口頭的表揚(“對”、“做得好”、“了不起”、“你很努力”)、發給適用的小禮物、獎給喜愛的食品、帶其外出活動等等。從教育的目的出發,對孩子的獎勵應以精神獎勵為主,采用的方式要與年齡、性別和興趣、愛好等個性特點相適應,而且不要多次重複使用,以免因缺乏新鮮感而失去其刺激性和吸引力。

4.最好當著別人的麵讚揚孩子

經常對孩子讚揚,尤其是當著別人的麵讚揚孩子,能使孩子產生成功感和榮譽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和做事的信心。因此,我們應該把對孩子的讚揚擴展到別人的麵前,要善於當著別人的麵讚揚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充分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和欣賞,從而激勵孩子產生無窮的力量和信心。

5.讚揚孩子要掌握分寸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待表揚、獎勵,存在著一個“期望價”,即認為應該得到的表揚、獎勵的程度。如果表揚量、獎勵程度與期望價相當,效果一般;表揚量、獎勵程度低於期望價,效果差;表揚量、獎勵程度略高於期望價,效果最好。父母對孩子的表揚、獎勵要掌握好分寸,不夠分量,或者過多、過分,都會減弱其激勵作用。

當孩子做了符合既定目標的事,教育的天賜良機即已到來,此時,父母一定要把握機會,及時由衷地讚揚孩子,同時表現出你的喜悅心情,讓孩子感受到是他的良好行為表現使父母感到高興。這是簡單而又能產生顯著效果的一招,隻要你堅持去做,必有喜人的收獲。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父母箴言

能吃苦,不僅是人們生活的需要,也是一個人的發展基礎。在滿足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同時,我們如果能積極有意識地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磨難,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大有好處。能夠吃苦,孩子才敢於接受挑戰,善於麵對困難。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因此,明智的父母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吃點苦”。

瑞士雖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們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養尊處優,他們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歲的女孩,初中畢業後,就要到別人家做一年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男孩到一定的年齡也要參加勞動,鍛煉他們的勞動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以免長大後成為不能獨立生活的無能之輩。

美國的一些中小學校甚至幼兒園,流行吃“憶苦飯”。如馬裏蘭洲的溫頓小學校組織全體學生參加為期3天的“要飯課”活動,在這三天的時間內,每到就餐時間,就讓孩子們扮演成乞丐、流浪漢,去向由教師扮演的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要飯,而他們所能要到的隻是一些粗糙的麵包和水煮的土豆。在紐約、洛杉機、費城的孩子流行“過爺爺時代儉樸生日”的活動,孩子們在自己生日那天特意邀請老人們談他們當時怎樣過過簡樸的生日,最後“如法炮製”過一頓簡單廉價的生日餐。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們就讓幼兒赤身裸體地在風雪中摸爬滾打。天寒地凍,北風怒吼,不少幼兒嘴唇凍得發紫,渾身發抖,父母們則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還提倡“窮留學之風”,讓富裕的大城市學生,到偏遠的山區、村寨接受艱苦的生活訓練,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現在家庭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特別是獨生子女)吃苦卻少了。在他們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生活自理能力差、挑吃、挑穿 、擺闊,自私等不良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許多家長以為“再窮不能窮孩子 ,再苦不能苦孩子”。對孩子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家務勞動從不讓孩子沾手,又怎能不出“小皇帝”、“小公主”?至於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麵,家長往往看重分數,僅僅用考試成績評價孩子。隻要孩子成績好,那就一好百好,將來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 ,光宗耀祖。

小時候,老人家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麻煩,而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但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從許多方麵來看,現在的孩子跟我們小時候比起來,生活要好得多,但這樣也使得他們缺乏吃苦的環境。對他們來說,不是吃苦的時間太多,而是太少了。在艱苦生活中能自然而然形成的毅力、自理能力、責任感和技能,現在的孩子卻並不容易養成。

人生道路上不可能萬事如意、處處順利。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敢斷言永遠不會遭遇挫折?從社會心理學意義上講,挫折是指由於妨礙達到預期目標的現實的或想象的阻力,因此而產生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常表現為不快、不安、失望或憤怒等。這些心理反應的強度則依賴於受阻行為的重要性,以及與達到目標的主觀距離。在遭受挫折情況下的行為反應會因人而異,有的表現為侵權行為、逃避行為、否認行為、衝動行為、自傷自殺行為和簡單化行為等;有的為擺脫挫折困境而進入反思,並做出積極的心理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