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嗎全集11(1 / 3)

第九章 從容應對孩子的無理要求

對父母來說是無理的要求,對孩子而言則非如此,父母切忌用強硬手段或欺騙手段暫時平息事態。當孩子說出了他的理由後,父母要認真傾聽並分析深層次原因,根據原因找出應對的辦法才是上策。

如何和孩子講道理

父母箴言

父母在和孩子講道理時,如果始終抱著“我比你懂得多、比你有智慧”等由上而下的教訓孩子心理,反而會使孩子不願接受,甚至抗拒父母所說的道理,因為他們感覺自己未受到尊重。

女兒和媽媽一起上街時,見到喜歡的東西,常常會磨著媽媽買。有一次,在大商場裏,她們遇到一對母子,那個5歲左右的小男孩一定要讓媽媽給他買一個高檔玩具,那位媽媽不答應,小男孩便坐在地上大哭,怎麼哄都不行!那位媽媽為免尷尬,隻好掏錢給他買了玩具。

媽媽看女兒一直回頭看那對母子,好像對剛才的事情挺有興趣、挺有想法,就問她:“你來當法官‘評判’一下,剛才那個小弟弟做得對不對?”想不到,女兒的評判還相當公正,她說,那小弟弟真丟人,坐在地上撒潑是不對的!那個媽媽的做法好像也不對。

於是,媽媽就給了女兒幾種答案,讓她替那位媽媽選擇應該怎麼做:一是將兒子打罵一頓,硬拉回家;二是不理他,掉頭就走,藏在一邊,等孩子跟過來,回家再教育;三是兒子要什麼就買什麼。女兒想了想說,第二種方法比較好。

媽媽非常讚同女兒的觀點。接著,媽媽又給女兒講了父母掙錢養家的辛苦,全家人買東西都應該量入為出等等,女兒愉快地接受了媽媽的說教。

在上麵的事例中,媽媽通過別人的事例迂回教育,既提高了女兒的分析判斷能力,也使她輕而易舉地接受了教育。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不聽話,主要表現在與父母爭辯或者不說不做、愛理不理、無動於衷。其實並非孩子不乖,常常是父母不講究交談方法和藝術造成的。隻要父母注意運用跟孩子說話講理的技巧,就可以避免父子或母子鬧情緒。

循循善誘,充分的說理,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結合孩子的心理特征,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

1.采取建議的態度

孩子不肯聽父母的話,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在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往往過於刻板和嚴厲,無意中把自己置於孩子的對立麵。如果我們在給孩子講道理時,多些寬容的態度,以建議的方式與孩子協商,使孩子覺得父母並無強迫和限製自己的意思,從而消除戒備和抵製心理。

2.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

古語雲:“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如果一味地數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隻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甚至會跟你對著幹。

3.激發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很強。如果父母能細致地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並及時加以肯定,就會激發他們的榮譽感與自豪感,並使好的行為得以鞏固和趨於自覺化。例如,孩子開始喜歡聽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父母就可以虛構一些他小時候的優點,經常告訴孩子:“寶寶小時候可乖了,他最講衛生,吃飯也很乖……”孩子總是很自豪。這時再要求他照小時候那樣去做,他往往很樂意。

4.所講的道理要“合理”

跟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5.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

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發拗,因而跟孩子講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在其情緒較好時,對其進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跟他說理,是不會奏效的

6.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父母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讓他們說清事實和自己的理由,千萬別亂下結論,妄加指責,全盤否定。父母應該明白,申辯並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從容應對孩子的無理要求

父母箴言

對父母來說是無理的要求,對孩子而言則非如此,父母切忌用強硬手段或欺騙手段暫時平息事態。當孩子說出了他的理由後,父母要認真傾聽並分析深層次原因,根據原因找出應對的辦法才是上策。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如同“眾星拱月”一般。父母的縱容和溺愛往往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麵對孩子越來越多的要求和日漸叛逆的性格,父母到了拿出威信來拒絕孩子的時候了。

那麼,麵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時,父母怎樣從容應對呢?

1.年齡不同方法不同

麵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當然也有不同的應對招式。

(1)0-2歲:直截了當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語言功能還不完善,如果父母對他講比較複雜的道理的話,孩子可能會聽不明白。 所以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應采取的拒絕方式是直截了當的體驗式。如直接對孩子說“不可以”或是對他搖頭。當孩子有危險舉動,例如去拿打火機玩的時候,父母就要馬上製止,甚至可以給孩子一點小苦頭吃,如取消孩子下午的甜點心等。

(2)2-4歲:冷處理

2-4歲的孩子正處於人生第一個“反抗期”。這個時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鬧獨立”,叛逆性十足。對這個時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采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盡量避免采用強硬的處理手段。“冷處理”是對付這階段孩子不錯的辦法。當孩子大吵大鬧的時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後雙方都冷靜下來了,再同他講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眾場合撒潑的話,父母可以先把孩子抱回去,再進行冷處理。這樣做對孩子的自尊心起到了保護作用。

(3)4-6歲:講道理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心理特征上處於一個過渡期,正從“自我中心”發展到認識周圍的環境事物。同時,孩子在語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當的提高。父母這時就可以采取“講道理”的方式來同孩子溝通了。坦白而簡單地向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這麼做,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來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注意別對孩子說謊或說得模棱兩可。“冷處理”的方式也同樣適用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冷處理之後再曉之以理,最後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愛的表達來撫慰他。

2.要舍得管孩子

當孩子的無理要求遭到拒絕時,不斷哭鬧,各種方法均不能奏效時,父母不可就此止步,再次遷就孩子的無理要求。可暫時不予理睬,使孩子意識到父母堅持的原則和做法是不可違背的,這時,孩子也會漸漸地冷靜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理解能力的增強,應結合他們的行為表現,耐心地對他們進行教育,使他們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鼓勵他們做個懂事的好孩子,當孩子有了進步,父母要予以肯定,評價他們好的表現,在父母的精心教育下,孩子會不斷地進步。

3.拒絕的標準要一致

父母對孩子的拒絕一定要前後一致。不能因為今天心情好,便縱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對孩子嚴格一些。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拒絕不是因為金錢缺乏、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動,它是一個讓孩子對周圍環境、對行為規則進行認識的教育機會。

4.大人之間對孩子必須要求一致

凡屬無理要求,應當做到在任何人麵前都通不過,否則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還會造成孩子的兩麵性格。當然,每個人的做法不一定相同,但目的應該是一致的。獨生子女家庭常常是兩極世界,孩子為一極,大人為一極。孩子提要求,是向整個大人提出的。所以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時,大人應行動一致,互相配合。首先行動上不要互相拆台。

5.因勢利導,及時教育

待孩子有悔改表現,態度“軟”下來的時候,抓緊時間因勢利導,陳之以理,動之以情,指出其無理要求的錯誤所在,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引導他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樣做,若能一再堅持下去,一定會收到效果。

6.不同性情的孩子,用不同的應對招式

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脾氣,父母也可以針對自己孩子獨特的氣質,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拒絕方式。

(1)容易興奮的孩子:強製休息片刻法

對過於興奮、聽不進勸的孩子,可以把孩子帶到另一個場所,讓他脫離使他興奮的環境,兩眼冷靜地看著他,強製他休息片刻。

(2)好奇心強的孩子:轉移注意力法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它新奇、有趣的地方。這樣,孩子很快會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3)膽小而又依賴的孩子:輕柔的暗示法

如果孩子不願意睡覺,纏著媽媽,你不妨問他:“媽媽明天還要上班,你覺得媽媽累不累?”“你該怎麼做呢?”

(4)好勝心強的孩子:激將法

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讓拒絕變成鼓勵。如:孩子不願打針,父母可以說:“奧特曼連怪獸都不怕,一定也不怕打針。你呢?”

如何對孩子說“不”

父母箴言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父母每天都不可避免的會用“不”來回答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心理學家認為,對孩子的需要應有所限製,其實對孩子說“不”就是一種限製,但說好“不”卻是一門學問。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家長說“不”比遷就孩子更有影響力。隨便對孩子說“可以”是冷漠與放縱,而酌情說“不”才是真正的關心與愛護。對孩子說“不”盡管會招致孩子的大哭大鬧,但孩子正是在反抗的同時意識到父母的尊嚴和權威的。當然,對孩子說“不”並非意味著回歸舊傳統(對孩子實施斥責、打罵的專製式管理),而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通過矛盾對立最終達成共識,使孩子學會分辨是非對錯。

家長必須明確何時何地說“不”。例如,當孩子們的健康或安全處於危險狀態時要說“不”。很明顯,當孩子們想吞食含鉛的牆壁塗料碎片,嚐一嚐他在垃圾堆裏撿到的有毒物質,或者在繁忙的停車區跑來跑去而不抓住媽媽的手時,家長必須要說“不”。當孩子們上學期間想晚上熬夜看電視或看成人電影時,也應該對他們說“不”。當他們想抽煙或喝酒時,也應該為了他們的健康和安全而說“不”。再例如,當孩子們即將違反規定時要說“不”。規定是為了保護孩子並且教育他們分清是非和主次以便過上幸福生活。家庭需要製定規定,以便每一個成員知道自己的家庭是如何生活的。規定教育孩子們怎樣尊重別人的財產、權利和習慣。規定可以教育孩子怎樣尊重他人,約束孩子能讓他們學會遵從並履行規定——這是在道德、法製及有序社會中生存的至關重要的技能。

那麼,家長該如何對孩子說“不”呢?

1.不要隨意的對孩子說“不”

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家長都隨意地說“不”會使孩子的是非觀念紊亂,降低孩子的自我意識,並產逆反心理。有時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隻是家長一時不能滿足他,如果這種情況也隻是簡單的對孩子說“不”,這樣的機率多了,孩子會搞不清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甚至會認為,反正我要做什麼都不會得到同意,我也就什麼都不聽了。

2.態度要堅決

說“不”的時候態度要堅決,千萬不能出爾反爾,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大人說話不算數,家長以後也會在孩子麵前失去威信。不行就不行,再哭再鬧也沒用,隻有以堅決的,不容置疑的口氣以否定,孩子才會聽從家長的意見。

3.講出說“不”的理由

如果能理智並且有邏輯地講出說“不”的理由,不同年齡的孩子都更易於接受拒絕。然而,這意味著家長必須清楚為什麼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如果理由不充分,或許你的所作所為隻是為了控製孩子或者讓孩子無條件地順從。如果孩子問:“我能對著車庫的牆打網球嗎?”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麼你應該有相當充分的理由進行解釋。你可以解釋:“我不喜歡你那樣幹,因為鄰居們會聽到噪音。”或者“我不太想讓你那麼做,因為我怕你會把鋁製牆板弄上凹痕。”

4.不要與孩子討價還價

許多家長習慣說“吃不完飯就不許看動畫片”,這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很壞,因為孩子會效仿家長動不動就講條件。也不要對孩子說“這樣爸爸媽媽會高興的”之類的話,孩子為討父母的歡心可能會撒謊或幹出其它的蠢事。

5.對孩子施以報複

有些家長常說“你不聽我的話,我也不滿足你的要求”,家長會因此而失去尊嚴,並誘發孩子產生報複心理。

6.要提出規定

不要隻說“不”,而應該讓孩子知道他的要求違反了既定規則。如果希瑟問她能否用父親的車出去約會,父親可以說:“關於用我的車我們有什麼規定呢?”假定規定是希瑟隻能在緊急情況下用父親的車,她可能說:“我知道規定是我隻能在真正緊急情況下用車,但是今晚的情況就是這樣――查理的車壞了,但我們答應過要跟珍妮和菲爾一塊兒去聽音樂會。”那麼她的父親可以說:“很遺憾,但這不符合規定,你記得我們為什麼製定這條規則嗎?因為我的工作需要用車,而如果一旦車出了問題,我就不能工作。在真正的緊急情況下,我會讓你用車的。”

7.當說“不”時表示出遺憾與同情

當家長拒絕孩子要求或進行約束時,孩子常會感到父母不理解自己,你可以表明你能理解並且認同他在聽到“不”時的情緒。如果珍妮想在班級舞會後再參加通宵汽車旅館聚會,你可以在拒絕時表示出同情。你可以說:“我不讚成你這樣做,我很抱歉,因為我知道今晚對你來說很重要。我知道你一心一意想去參加晚會,並且如果不去會感到失望。盡管這讓你失望,但我不能同意。”

8.父母雙方要保持一致

當家長一方拒絕孩子的要求有不合理的地方時,另一方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反駁,否則容易養成孩子在父母雙方之間投機取巧的不良習慣。

不要當眾訓斥孩子

父母箴言

孩子有了錯誤,家長也應該講究方式方法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絕不可當著別人的麵進行訓斥。當著別人的麵訓斥孩子,是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使教育走向反麵。

常常在街上看到家長訓斥孩子的場麵:大人滿臉怒氣地大聲痛斥著,而孩子要麼在一旁委屈地哭,要麼垂頭不語,接受著家長的左一推、右一搡。大多數人看到此情景不會上前去管,這是他人的“家務事”,或者是司空見慣,可是做家長的有沒有想過,孩子是怎樣的心理感受呢?

家長教育孩子、訓斥孩子,無非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好好做人、好好學習,將來進入社會後可以做有用之才。可是讓孩子當眾受到嚴厲的批評,或是接受無意識的體罰,這些都是對孩子尊嚴的最大損毀。

現在的孩子,無論是從身心還是智力上都發育較早,別以為他們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小不點”。他們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了自尊心。家長在氣頭上的無心一句,卻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長口無遮攔的一通訓斥,很可能毀掉了孩子的自信心,沒了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孩子就真的成了“滾刀肉”、“扶不起的阿鬥”。孩子犯了錯或是學習成績不理想,家長要耐心教導或支持鼓勵,萬不可打罵,更不能當眾進行“家教”。

中國人講究“當麵教子、背後訓夫”。所謂當麵教子,其意思大概是家長當著其他人或眾人的麵,在事發當下就對孩子進行“現場教育”。為什麼要當麵教子呢?家長們可能是出於兩個方麵的考慮。

一方麵,家長大概是想通過“當麵教子”向外界表明,自己的孩子有教養、有家教。中國的父母一般都比較擔心、忌諱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沒教養或沒家教。如果有人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就等同於打這個孩子父母的耳光,孩子的父母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嚴重的中傷或汙辱。父母們經常當麵教子,可以給外界造成一種家教嚴格的印象,這能很好地“堵別人的嘴”,讓別人找不到攻擊自己的理由。另外,還可以向外界表明自己對孩子盡到了教養之責,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

另一方麵,父母也許是為了讓孩子更聽話、更能服從自己的訓誨,於是一有機會就在外人麵前教訓孩子。因為當父母在他人或大庭廣眾之下,對孩子的缺點、過失或錯誤予以批評、訓斥,孩子的負麵形象受到多人的關注,這會使他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忍受很強的精神焦慮,並使他產生強烈的挫折感,而孩子的挫折感一強,容易在家長麵前形成弱者心態,而有了弱者心態就容易對家長表示服從,易於受家長管製。其實成年人在這方麵與孩子也是一樣的。比如,單位領導如果關心、愛護下屬,針對下屬的缺點或錯誤,他會找這個下屬單獨談話,私下做他的思想工作。可是,如果領導想“整”某個下屬、打壓某個下屬,領導就會在公開場合,比如在員工大會或群眾大會上點名批評該下屬或針對他進行專題批評,被批評者在很多人的關注之下,心理壓力和精神焦慮會驟然增大,如果持續時間較長,過大的壓力甚至會摧毀他的意誌。與此同時,作為批評者的單位領導,他的權威在這種場合中會放大,個人的權威體驗也會增強。

孩子年紀不大,他也知道自己應該尊重父母,不敢輕易忤逆,所以大多數孩子被父母當麵訓斥時,一般都不敢公然反駁,不敢通過與家長的對抗來釋放自己的焦慮,而是表現得比較順從,顯得對家長的話比較容易“聽得進去”,盡管不少都隻是表麵的聽話、表麵的順從。另外,父母在當麵教子時,認為在孩子麵前也可以很好地樹立、增強自己的權威感。那些社會地位不是很高、經常受壓抑、自卑感較強的父母在孩子麵前的權威訴求往往更為強烈,因為在動用家長權威教子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釋放自己的權欲,無形中可以滿足長期被壓抑的權威欲望,這可能也是不少父母習慣於當麵教子的原因。

“當麵教子”雖然對父母有不少“好處”,比如可以讓父母在眾人麵前顯得有麵子,更便於管束孩子等。但父母很難通過這種教子方法達到真正教育孩子的目的。“當麵教子”實際上是一種權威教子,父母利用自己的權威強行教育孩子,而孩子在權威壓迫之下隻會走向家長教子初衷的反麵。

孩子即使做錯了事,他也希望父母批評他的時候能尊重和照顧他的人格、尊嚴和感受,而父母如果不是在對孩子保持尊重的前提下批評孩子,而是采用過激的語言、聲色俱厲地嗬斥、訓斥,甚至打罵孩子,即使是“背後教子”,孩子也將受到嚴重的傷害,而如果是“當麵教子”,有意公開孩子的負麵形象,把他的負麵形象拿來“示眾”或“展覽”,孩子受傷害的程度更甚,挫折感更強,他覺得自己在眾人麵前抬不起頭來,“麵子”沒了,尊嚴盡失。

孩子說錯話、做錯事總是難免的,父母要避免孩子今後犯類似的錯誤,當然要對孩子予以必要的提醒、督責或批評,但在督責、批評過程中,家長應盡量避免讓自己的批評變質,尤其不要讓自己的批評變成權威壓迫。不少批評並不是批評本身有問題,而是批評的方式出了問題。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如果能做到始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或者充分照顧孩子的“麵子”,那麼家長怎麼責備、批評孩子都行,而隻有這樣,孩子對父母的接受程度才可能最大化,家長的教育效果也才可能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