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嗎全集11(2 / 3)

孩子任性怎麼辦

父母箴言

任性是孩子性格中容易發生的不良傾向,表現為高度的以自我為中心,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聽勸告。任性是孩子一種不正常的心態,是孩子要挾大人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手段,如果不予以糾正,長大後容易形成偏執、狹隘的性格。

任性,是指一個人不顧客觀環境和條件如何,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任何人的勸告和阻攔都難以發揮作用的一種性格品質。任性的主要特征是放任自己,對自己的行為不加約束。

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任性的孩子也越來越多。孩子產生任性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麵:

一是孩子受認知水平的限製,不善於從其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隻考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尤其是3—4歲的孩子,由於活動能力比3歲前大有進步,於是在活動中追求自主,力圖表達自己的意誌,進入了所謂“第一反抗期”時期,常常不肯按家長的意圖辦事。

二是由於家庭教育不當,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對孩子百依百順,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遷就答應,養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一旦有不順心的事,孩子就會大哭大鬧,直到家長讓步為止。孩子很快發現,隻要自己堅持,家長總會讓步。於是,養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征。

三是家長對孩子采取高壓、強迫的教育方式,過多地責罵孩子,也容易使孩子形成固執、任性的壞脾氣。

孩子任性是不懂事的表現。如果家長對孩子愛撫過多,要求過少,甚至有求必應,那麼孩子任性往往比較嚴重,不易糾正。那麼,怎樣糾正孩子的任性呢?

1.講清道理

在孩子任性、吵鬧的時候,家長不要劈頭蓋臉地嚴厲批評,更不能打、罵,可以因勢利導,正麵耐心地講道理,給孩子說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滿足的道理。孩子由於對周圍事物認識不足,對自己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事分不清楚,同時抑製能力又很差,家長講道理時應淺顯、簡短、有趣,以講故事的方式把問題講清楚。如三四歲的孩子睡前非要吃糖果不可,媽媽就可以講一個簡短的齲齒是怎樣形成的故事;遇到電視裏有醫生治牙病的畫麵,可再叫孩子看一看,對得牙病的人痛苦給以強化,這樣孩子就不會在睡前吃糖果了。

2.必要時來點懲罰

比如:對他的哭鬧,誰也不理睬,即使他不哭不鬧了也要“冷淡”他一段時間,待他沉不住氣主動搭訕著接近大人時,抓住這個時機,嚴肅地向他講清不滿足他無理要求的原因,指出他任性不對,讓他保證再不這樣做。隻有這個時候,批評才是有效的。如果是在公共場所孩子發生任性行為,應嚴肅地予以製止,將孩子帶離現場,並宣布中止活動,待孩子平靜下來後,再繼續活動。

3.不要百依百順

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長要支持鼓勵。對孩子不合理或過分的要求,家長決不能毫無原則地遷就,應表示堅決的不允許,並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必須做。家長決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放棄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要知道,如果孩子的企圖第一次得逞,以後就會習以為常,由著性子來。偉大的思想家培根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此,家長應注意不能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稍有讓步。

4.家長之間的意見要統一

父母之間意見要統一,而且同祖父母之間的意見也要統一,防止孩子有“空子”可鑽,否則家長的正確意見難以付諸實施。例如,當孩子任性時,往往是父親動手打孩子,母親忙著護孩子,外婆出來拉孩子,甚至相互埋怨、指責、爭吵,這就更助長了孩子的任性。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麵千萬不要產生分歧。即使有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麵前暴露出來。

5.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是對較小年齡孩子的有效教育方法。如兩歲的孩子一定要做不該做的事時,可把孩子抱走,讓他玩平時喜歡玩的玩具,這樣大腦皮層的興奮點轉移了,孩子也就不會硬要做不該做的事。

總之,對待孩子既不可溺愛、百依百順,也不可過分限製以硬對硬,而是要有愛護、有要求,既不用糖果、餅幹引誘孩子,也不用棍棒拳頭威脅孩子,任性的毛病是可以糾正的。

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

父母箴言

孩子不肯在吃飯的時間裏乖乖地吃飯,與父母本身的態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肚子餓了,便想吃飯”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如果孩子的肚子真的很餓了,就不會有不肯吃飯的問題。因此,孩子拒絕吃飯的理由多數來自想以此來要挾父母達到目的。

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許多父母常會發現,一頓飯下來孩子沒吃幾口、吃飯時不專心,盡管爸媽們用盡了所有的方法,甚至是威脅利誘,孩子還是一口飯也不肯吞進嘴裏,在父母的眼中除了生氣之外,更多了一些憐惜。

許多父母往往在孩子麵前忽略了自己行為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你怎樣吃飯以及如何把食物拿給孩子,還有你的麵部表情,你的行為等等,孩子都會將其吸收。

父母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好好地吃飯呢?

1.注意你所吃的食物

要讓孩子均衡得到營養,注意自己平時不願吃的食物在孩子麵前不要表現出來,讓你的食物吸引孩子,不妨製定“試一口”的辦法,這使得新食物的攝入變得更加容易。如果孩子喜歡吃,那就好極了;如果不喜歡吃,也不必強求。有關研究表明,孩子嚐試新食物,要經過好幾次反複才能決定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它,所以家長不要放棄努力。母親吃食物應當著孩子麵,把食物放到嘴裏,且要表現出津津有味的樣子。母親是孩子模仿的榜樣,父母都應堅信這一點,這也是一種讓孩子好好吃飯的辦法。

2.合理安排進餐時間

父母應教育孩子認真地對待吃飯。通常孩子吃完飯後就做遊戲了,而你卻在吃飯,此時孩子會纏著你跟他玩,如做遊戲或講故事。你不要急於陪他,好好吃完一頓飯,讓孩子尊重你吃飯時間,這對孩子們非常有幫助。你可對孩子說:“我願意和你一起玩,但現在是吃飯時間,不可做其它事情,幾分鍾以後再談,好嗎?”如果家長十分重視吃飯,孩子也就會重視吃飯,孩子會知道吃飯不單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一種健康行為,對健康有利。

3.吃飯不是件隨便的事

每餐前,放好餐桌,擺好餐具,增強進餐氣氛。這就告訴孩子吃飯不是件隨便的事,它具有重要性。孩子玩心重,在美食麵前不是坐著吃飯,而是上躥下跳,久而久之養成邊玩邊吃飯的習慣,這意味著孩子將無法得到食欲的滿足。為此家長應不斷強調吃飯要精力集中,吃飯不可玩,不要看電視,不可玩電話或看畫報。要讓家中“好奇鬼”養成良好的習慣,你就應自己除掉一些習慣,當你以身示範不斷努力的時候,孩子就餐的好習慣就養成了,他就會和你一起坐下來吃完一頓飯。

4.不可幹擾孩子吃飯

父母要對孩子吃什麼以及怎樣吃負有責任,而孩子則要決定“吃多少”和“是否吃”的問題。注意不可強迫孩子吃得太快或太多,應由孩子自己決定其饑餓感。做家長應注意,不可在吃飯時間去幹別的事,如果你不坐下來吃飯,孩子有種不穩定感,不把精力集中在飯菜上。如母親不坐下來吃飯,孩子會認為母親不是重要人物,隻是個廚師,特別對女孩來說,她們需要看到同性的榜樣。也不要禁止孩子吃某種食物,這樣會在孩子心目中變得更加神秘和誘人。應采取這樣的態度,所有食物每隔一段時間都能吃到,使孩子的飲食上能得到均衡營養,以利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家長應順應孩子的胃口,對他們接受不了的菜肴,如洋蔥、胡蘿卜和韭菜等有些怪味,且易引起腸胃過敏,就不一定強迫孩子吃。如果父母總是幹涉孩子吃這吃那,孩子就會失去內部調節的能力,對食物失去選擇的興趣,進而對進餐失去耐心,也就不能享受美味的食物。

5.選購孩子喜愛的餐具

孩子都喜歡擁有屬於自己獨有的東西,替孩子買一些圖案可愛的餐具,可提高孩子用餐的欲望,如能與孩子一起選購更能達到好效果。

6.多花心思在菜色上做變化

在飲食均衡的條件下,父母可以多種類的食物取代平日所吃單純的米飯、麵條。例如:有時以馬鈴薯當成主菜,再配上一些蔬菜,也能擁有一頓既營養又豐盛的餐點。

7.讓孩子參與做飯的過程

例如:上市場買菜、幫忙提回家、一起清洗水果……等等,甚至可詢問孩子的意見,請孩子協助自己一起做飯,孩子不但能有參與感,同時也能因而了解做一道菜之前的每樣步驟,進而更喜愛吃飯這件事。

8.巧妙地讓孩子吃蔬菜

有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就是孩子不愛吃蔬菜。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類不可缺少的食物種類。但是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孩子不愛吃蔬菜,或者不愛吃某些種類的蔬菜。孩子不愛吃蔬菜有的是不喜歡某種蔬菜的特殊味道;有的是由於蔬菜中含有較多的粗纖維,孩子的咀嚼能力差,不容易嚼爛,難以下咽,還有的是由於孩子有挑食的習慣。

在孩子小的時候早一點給孩子吃蔬菜可以避免日後厭食蔬菜。從嬰兒期開始,就應該適時地給孩子添加一些蔬菜的輔助食物,剛開始可以給孩子喂一些用蔬菜擠出的汁或用蔬菜煮的水,如西紅柿汁、黃瓜汁、胡蘿卜汁、綠葉青菜水等,然後可以給孩子喂些蔬菜泥。到了孩子快一歲的時候就可以給他們吃碎菜了,可以把各種各樣的蔬菜剁碎後放入粥、麵條中喂孩子吃。

餃子、包子等餡食品大多以菜、肉、蛋等做餡,這些帶餡食品便於兒童咀嚼吞咽和消化吸收,且味道鮮美、營養也比較全麵。對於那些不愛吃蔬菜的孩子,不妨經常給他們吃些帶餡食品。

有的孩子不喜歡吃炒菜、燉菜等做熟的蔬菜,而喜歡吃一些生的蔬菜,如西紅柿、水蘿卜、黃瓜等,它們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做成涼拌菜吃。如果孩子不喜歡吃熟菜,可以讓他適當吃一些生熟菜。

一些有辣味、苦味的蔬菜,不必強求孩子去吃。一些味道有點怪的蔬菜,如茴香、胡蘿卜、韭菜等,有孩子不愛吃,可以盡量變些花樣,比如做帶餡食品時加入一些,使孩子慢慢適應。

孩子老愛發脾氣怎麼辦

父母箴言

愛發脾氣是孩子的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的反映,與他們身心發展的水平較低有關,另一方麵也與父母的態度和教育方法有關。孩子愛發脾氣,對健康性格的形成很不利。父母要想改掉孩子愛發脾氣的毛病,就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發脾氣,才好對症下藥。

教育專家經過分析認為:孩子在2歲左右愛發脾氣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易衝動,自製力差,對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孩子要到外麵玩,家長不允許,為什麼不允許,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通過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而4歲以上的孩子,對挫折有了一定的控製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還經常發脾氣,其原因大多在家長身上。說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問題,使孩子養成了好發脾氣的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它會以新的形式在另一個年齡段出現。科學家對482名6-12歲的兒童做了研究,他們發現80%的孩子每月會發一次或數次脾氣;48%的孩子每周發兩次或更多次的脾氣;而另有11%的孩子每天都要發一次或更多次的脾氣。即使同一家庭的孩子,基本的性格和脾氣也大不相同。有的孩子性情溫和;有的孩子很小時就愛發脾氣,並且一直改不掉;還有些孩子上學後才開始發脾氣。孩子愛發脾氣有後天教育和先天遺傳兩方麵的因素。因此,如果你的孩子愛發脾氣,你不要輕易下結論說自己教子無方,或者如果孩子不發脾氣,你也不要過早的得意。

每個孩子養成發脾氣習慣的原因都不同,一歲左右的小家夥還不可能精心策劃如何發脾氣,但事情過後他會意識到發脾氣的作用。他可能會意識到他可以靠發脾氣迫使父母改變主意,得到他想要的玩具,或是推遲上床睡覺的時間或引起父母對他的注意。

孩子在不舒服的時候,比如,生病、疲勞時易引起發脾氣暴躁,這和大人是一樣的,隻不過大人會表達自己的意誌,幼兒大都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身體不適的感覺。有經驗的母親善於結合情境和孩子的情緒狀態判斷孩子的身體狀況,盡可能地避免孩子發脾氣。

有時候孩子受到冷遇,感到失望時也會發脾氣。孩子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媽媽玩會兒,或者很渴望家長的表楊,可媽媽卻毫不理會,照舊幹自己的,孩子就會發脾氣以示心中的不滿。聰明的父母若能主動給孩子放鬆環境,溝通感情,了解孩子的願望,就能避免孩子因情緒不佳而發脾氣。

不管孩子為什麼發脾氣,也不管你多麼同情他,這是一個不能接受的行為。必須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毫無意義——它不能幫助他克服挫折、逃避責任和讓父母改變主意。發脾氣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效,如果它不再起作用,孩子很可能也就不發脾氣了。

脾氣發作不僅嚴重損傷孩子的情緒和生理狀態,而且也使家長狼狽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家長要想方設法製止孩子發脾氣。怎樣製止呢?一定要根據發脾氣的原因“對症下藥”,方能奏效。

1.應對好孩子的第一次發脾氣

孩子愛發脾氣,也是有個過程的,當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父母的處理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有的父母一看孩子亂喊亂鬧,就趕緊想盡一切辦法,哄勸,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應百應,過分遷就。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嘛,哄一哄就了。可孩子就會認為隻有這樣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把發脾氣、胡鬧作為要挾大人的手段,長此下去就會養成壞習慣。有的父母把問題看得很簡單,解決方法也簡單,一個字“打”。其實,打的結果更壞,孩子或是表麵屈服於棍棒,或是越鬧越凶,對父母產生敵視心理。那麼,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呢?父母應該持不予理睬的態度,專心於其它事情,或是告訴他:“什麼時候安靜下來,我才跟你講話。”漸漸地孩子會由大哭變小哭,由閉眼哭叫到睜眼看父母的反應如何,他的注意力也就會轉移到父母身上來,靜靜觀察父母做事情,漸漸忘記了撒潑。當他的情緒穩定以後,父母一定要告訴他那樣做不好,並說明為什麼不好。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了,第一次發脾氣就能被製止。在處理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這可以說是一場“意誌與毅力”的較量。如果作父母的心軟,以後就很難再奏效。

2.冷落他一會兒

孩子會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由於家長的溺愛,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家長決不要讓步和造就,不然會助長孩子的脾氣。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單獨放在房間裏,作短暫的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下一步怎麼辦。即使在外麵也一樣。如此反複幾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都毫無意義,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亂發脾氣了。每次發作平息後,家長要記住為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教育。要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采取發脾氣的辦法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達不到目的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自己的,隻是不愛自己的撒潑行為。這樣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後不再亂鬧,也可以避免孩子疏遠父母的親情。

3.置之不理

置之不理是幫助孩子擺脫發脾氣習慣的最見效的方法。因為孩子發脾氣的主要目的是想得到你的注意,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即使是因為你拒絕了他的要求他才發脾氣的,這種行為也不恰當。因此,你不要理他,你不能說服正在氣頭上的孩子,也不必做這種嚐試。另外,這時摟抱孩子並不能使他心情變好,而且也沒有必要這樣做。隻要孩子沒有什麼危險,你就不要去理他。這樣孩子就會意識到發脾氣沒有什麼用還是少用它為好。

4.轉身走開

孩子發脾氣時,你盡管幹自己的事,繼續你的談話或大聲自言自語,可以走出去,但同時注意他的動靜。如果孩子確實是相借此引起你的注意,他可能會跟著你,因為他需要聽眾!他如果這樣做了,說明你做對了。你可以唱歌,打開收音機或電視機,坐下來讀書或準備晚飯。注意不要看他,因為即使隻是瞥了他一眼,他也會受到鼓舞,繼續鬧下去。你在一段時間內不要理他,如果你忍受不了他的哭鬧,而他也下不了台,過幾分鍾等他哭聲降低後你可以說:“你不哭了就過來,咱們一起玩。”不要再說別的話。如果他哭鬧得更厲害了,不要感到意外,因為你剛剛注意過他。在必要時可以再重複一次,但不要做出任何舉動。你的目的是幫他擺脫困境,給他個台階下。

5.和孩子聊一聊

由於不被理解,孩子也會發脾氣。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提供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有時候當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長講述某件趣事時,父母們卻常因忙於自己的事情,漫不經心的點點頭或哼哼兩聲,那麼孩子會十分惱火的。所以,父母不妨暫時放下手中的事務,以專注的神情傾聽孩子的話語,以欣賞的態度理解孩子的話語,並饒有興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說一說,那對孩子將會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6.適當表揚、獎勵

當孩子不發脾氣時,必須對他進行表揚。你要說:“你能好好聽我講話,我很高興”。“你真聽話。”每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你就拿出一些時間陪他玩。孩子聽話時要更關注他。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你注意到並賞識他的好的表現。你甚至可以記“好行為”日記,幫助你和孩子記住這些表現。有時還可以用情景表演、記分、獎勵製度來幫助孩子克服掉發脾氣的毛病。

7.給孩子轉移環境

有的孩子在家裏、在父母麵前愛發脾氣,而在其他環境則表現得比較好,這樣的孩子可以讓他暫時離開使之脾氣發作的環境,到親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時間或到寄宿製幼兒園或學校過一段集體生活,這對矯正孩子愛發脾氣的缺點會有好處。

8.轉移注意力

很多時候,孩子會由於受忽視而亂發脾氣。對於這樣的孩子,要安撫他們並轉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穩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轉移。當發生不愉快時,要采用活動轉移法,讓他們在遊戲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宣泄內心的緊張。比如,孩子想媽媽了,而媽媽加班還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亂扔東西,怎麼勸都不行。這時,家裏人可以有意識地提起孩子平時最感興趣的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給孩子講個愛聽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帶孩子去玩最喜愛的蕩秋千遊戲,等等。一定要從愛心出發,從感情上安撫他,哄勸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訓斥指責,更不能動怒打罵。否則,孩子的脾氣隻會愈演愈烈。

9.教育態度要一致

當孩子發脾氣時,千萬不要在成人中間形成幾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勸,有人離孩子而去,還有人跑到孩子麵前討好,更不要當著孩子爭論。成人彼此之間一定要溝通好,一旦孩子發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態度。否則他就會更加哭鬧不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