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嗎全集12(1 / 3)

第十章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健康成長是父母親最大的心願。但什麼是真正的健康呢?真正的健康是身體和心理都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雖不同知識教育那樣可以立竿見影,但它對成就一個孩子的未來、塑造一個健康的生命,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不要漠視、回避孩子的問題

父母箴言

生活中,孩子總會提出千奇百怪的問題。大人們看起來很平常的事,孩子也會問個不停。這時,父母千萬不要感到厭煩,孩子好問是好事,說明他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思考意識。

“為什麼火車要在鐵軌上跑?”

“為什麼魚要在水中遊?”

“冬天河水為什麼會結冰?”

“為什麼人每天要吃飯呢?”

“媽媽,為什麼會下雪呀?”

“爸爸,你為什麼會長胡子呀?”

……

孩子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心,遇事總得問個“為什麼”。可是,有的父母對此很不耐煩,或敷衍了事。幾乎大部分的父母親都會漠視或回避孩子的問題。除了忙的情形以外,像是不容易回答或困難的問題,還有他人在場時不好回答的問題等,大都會采取這種態度。

3-4歲的孩子,腦重已有成人的80%。5-6歲的腦重已達成人的 90%。從對詞語的理解與掌握來看,3-4歲的孩子能理解1500個左右的詞彙,其中近千個詞語可運用於交談中,5- 6歲的孩子詞彙理解可達5000個左右,其中2-3千詞語運用自如。這說明孩子接受知識的潛能是很大的。這時期孩子語言增多,問題也很多,這正是大腦發育快的一種表現。孩子通過提問,與大人交談,從中可獲取大量的知識。倘若大人對孩子的問題不予回答,甚至加以訓斥,這等於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欲。在這種孩子身上,近期效應是與同齡孩子相比,獲得的知識很少,語言發展慢,活潑性較低,遠期結果是,這種孩子讀書時不愛提問,學業成績很差,成年後社交能力差。因此,正確對待孩子提問並認真作答是非常重要的。

處於發問期的孩子,有時候的確很難應付,甚至幾乎無法應付。恰恰此時是孩子智力發展最快、最重要的時期。他們有時之所以發問,隻是想要和父母親溝通一下而已。

這時期的孩子充滿了智慧性的好奇心,對於周圍的事物都充滿了興趣,自然會產生很多的疑問。要父母親一一仔細地回答,實在不容易。尤其是父母親越忙的時候,小孩子越是糾纏不已。另外,小孩子會有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而發問的傾向。

小孩子幾乎會問任何的問題,不過這是他們的智力之芽開始萌發的表現。樹苗在成長為參天大樹以前,需要充分地施肥、澆水,否則會變得非常瘦弱。因此,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充分補充養分,就會貽誤良機。而一旦錯過,則無法重新開始。

回答孩子的問題,也是相同的道理。一定要確實把握好他們的智力正在萌芽的時期,適當地予以應對,才能夠培養出充滿好奇心和學習願望的孩子。因此,切勿漠視、回避孩子所提出的問題,而要盡可能誠懇地回答孩子的問題。

此外,孩童的情操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偶爾在孩子提出問題,卻正值母親忙碌的時候,母親會為了自己的方便而漠視孩子的問題,並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忙,等一會兒再說。”甚至還會拒絕孩子,說:“媽媽不是早就教過你,告訴過你了嗎?你到底要問多少次才能明白?”

結果會令孩子不滿。這種不滿的累積會給孩子的個性蒙上陰影,甚至影響他將來的一生。親子之間良好的溝通,才能培養出情緒安定的孩子。

如果孩子本來就了解的事,卻一問再問,這表示孩子想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尤其是在弟妹出生以後或家中有其他小朋友時,會經常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換言之,孩子發問的目的,不在於得到答案,而是為了要引起家長的回應。

這時候,隻要注意孩子的態度,就可以得知了。例如:孩子會發出撒嬌的聲音,糾纏著母親,並且不斷地提出問題等等。這時,不要拒絕孩子,而要了解孩子寂寞的心情,想要引起注意的心理狀態。如果家長沒有理解這種心態而有所回應,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欲求不滿,而引發其他想引起注意的行動。例如:毀壞東西、大喊大叫,果真這樣就麻煩了。

對待孩子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父母應該端正回答的態度並講究回答的方式方法。

1.要表揚孩子

當孩子提出為什麼時,父母要表揚孩子肯動腦筋。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當孩子提出問題時,有的父母嫌孩子纏人,會對孩子說:“去去去,不要問個沒完沒了,長大了就會知道的。”這是不對的,這樣做會扼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下去,孩子會因為怕父母責罵而不敢再提問題。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千萬不能嫌麻煩,要鼓勵、表揚孩子肯動腦筋,同時,要認真地和孩子一起探尋問題的答案。

2.要多采用啟發式

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時,如果問題太難,考慮到孩子回答不出來,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如果問題不是太難,孩子自己動腦筋後能夠回答,父母則不要將問題的答案說出來,而要對孩子進行啟發,鼓勵孩子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去思考。如孩子提出“水是怎樣流動的?”時,這個問題通過做一個小實驗,孩子就會自己得到答案的。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做下麵小實驗:用硬紙板做一水槽,在水槽中倒上水,然後將水槽變成一頭高一頭低,這個時候讓孩子注意觀察,孩子會發現水是由高處往低處流的。

3.不要告訴孩子錯誤的答案

如果回答不了孩子的問題,不妨先了解孩子的提問原因,有時孩子不一定是真的要得到答案,隻是為吸引大人注意而已,這時不妨用語言和表情向孩子示意自己在注意他。不能不懂裝懂,含糊其詞,要向孩子說清楚:“這個問題我現在不會回答,等我看過書後就告訴你。”或者對孩子說:“等你上學後你自己會解決這個問題的。”這樣做,可以激勵孩子將來好好學習,探索未知的領域。

怎樣回答孩子關於性的問題

父母箴言

回答孩子的性問題要簡潔,不要扯七扯八。有時候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徹底地掌握有關性方麵的知識和學問,而僅僅是為了達到糾正孩子性心理方麵的問題,使他不會形成錯誤的性觀念和態度。

父母被孩子問及有關性的問題時,例如:“嬰兒是從哪裏生出來呢?”,或是“為什麼結婚以後會生娃娃?”這時,很多父母就會提心吊膽,而在無意中端起架子來。其實,經由電視、報紙等大眾媒體的傳播,幾乎可以說有關性的內容泛濫成災。父母必須正視這一問題。至於要回答到哪一種程度較為合適呢?會不會在告訴小孩以後,引發其不必要的興趣呢?這似乎會讓人覺得有點擔心。不過,與青春期的孩子不同,隻要是正值發問期的幼兒,問及這方麵的問題,並不需要端起架子來。對於孩子而言,“為什麼嬰兒會生出來?”、“為什麼鳥回飛?”、“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等等問題,都是以同樣單純的心態發問的。因此,隻要坦率地用恰當的言辭來回答即可。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提出這方麵問題的時候,父母用語言對孩子進行性方麵的教育就算正式開始了。一個兩三歲的男孩指著生殖器天真地問父母:“這是什麼?”的時候,父母的正確態度應是自然地告訴他:“這是你的小雞雞。”

父母的態度應該像告訴孩子哪是耳朵,哪是眼睛那麼自然。故弄玄虛、大驚小怪的口吻和表情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難以排解的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恥感。當孩子問這類問題的時候,他並不是想知道生殖器的性功能,隻不過是想知道正確名稱而已。

有的父母回答孩子提出的“生命來源”問題時,常借故說:“你是撿來的,是樹上長出來的……”不正確的回答未必能使孩子真正相信。問題在於,孩子會感覺到父母不想讓他知道“我是從哪裏來的。”這問題是神秘的。當孩子長到七八歲的時候,已經模模糊糊地知道一些性的信息時,心中盡管存在著很多困惑,也不會向父母坦誠地詢問了。因為他曾經在父母那裏碰了壁。父母也因此失去了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幫助孩子度過性覺醒和性困惑的心理時期。

回答孩子的性問題,應遵循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平靜、坦誠、自然的態度至關重要。由於孩子畢竟還不成熟,回答可以簡單一點。關鍵不要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以免導致不正常的性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恥心。

有的人認為性問題是大人的事情,小孩有什麼性問題呢?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對此,需要說明的是,不需把性問題的範圍理解得太狹窄了。從實際情況來看,兒童從幼小的時候開始,有些情感、語言、行為都是和性有關的,隻是父母往往不加注意罷了。有的父母不僅不加注意,而且還采取了一種錯誤的方法去對待,這樣做很可能是孩子長大後產生性心理變態的一個重要根源。

對於孩子來說,和性有關的現象是很多的,例如:有些孩子愛撫摸母親的乳房;有些四、五歲的孩子愛玩弄自己的生殖器,有些男孩子愛俯臥使生殖器受到一定的壓迫。這都說明兒童有一定的性感覺,撫摸母親乳房、撫弄自己生殖器或俯臥時感到一種愜意。而且,幼小的男孩子有時也有陰莖勃起的現象。有些孩子愛問一些和性有關的問題。在幼兒園裏,孩子們也會自發地扮演新郎新娘的遊戲。有的小男孩被父母打扮成女孩,留長發、穿裙子,抹胭脂等,以女孩自居。

以上這些現象都值得注意,做父母的如果不具備這方麵的有關知識、錯誤的對待孩子,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例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在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就大聲罵:“你弄這東西幹啥?多髒!不許弄!”這一來反而強化了孩子這方麵的心理,大人越是不讓玩弄“這東西”,孩子越是感到“這東西”神秘、好玩,從而加強了玩弄“這東西”的願望。這種心理發展起來會變成一種性變態。

孩子問父母“我是怎樣生出來的”問題,父母一般有三種反應。一是罵幾句:“你問這種事幹什麼?胡思亂想!”二是騙孩子說:“你是從胳肢窩裏鑽出來的”,“你是從垃圾箱裏揀來的”等等。三是嘻嘻一笑,不予回答。無論以上哪一種做法,都會使孩子對這些問題充滿了神秘感(父母騙孩子的那些話,孩子往往是不相信的,越不讓知道就越想知道)。

至於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像對女性一樣對待他,後果也許會更嚴重,可能產生性心理學的所謂“性別自認”的倒錯現象,這就是說,明明是男人,卻都以為自己是女人,對異性不感興趣,搞同性戀或產生其他性變態問題。

以上這些情況聽起來似乎很可怕,但都是活生生的現實,值得注意。當然,那些可怕的結果並非必然,而隻是可能,但是加以預防仍舊是十分必要的。

那麼,應該怎麼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性的問題呢?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1.不要強化兒童的性心理

例如不許孩子玩弄自己的生殖器,不許孩子做“新郎、新娘”的遊戲,這“不許”、那“不許”,反而強化了孩子這方麵的欲望。正確的做法是不動聲色地將孩子的注意力從這方麵引開,如給他別的東西玩,逐漸淡化他在這方麵的心理。

2.不要使事情神秘化

因為神秘化也是一種強化,越是神秘的事情,他就越想知道。例如孩子問父母有關性的問題,父母就應該坦率地、自然地、像回答小雞是怎麼生出來的那樣回答孩子。回答要科學、正確,當然也不要講得太複雜,不要超過孩子的接受能力。就拿回答“我是怎麼生出來的”這個問題,可以說:“爸爸身上的一個細胞和媽媽身上的一個細胞結合在一起,在媽媽肚子裏發育長大,然後經過一條通道把你生出來了。”如果孩子問起人體各種器官,也應當坦率地、科學地把正確的名詞告訴他,要使孩子從小對性問題不產生神秘感,認為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增加了對父母的信任感,這對孩子健康成長是很有益的。

3.要順其自然

人的發育成長有其自然規律,不要硬去改變它,使人的成長發育不正常。例如,生了男孩就要像對待男孩那樣對待他,生了女孩就要像女孩那樣對待她,男孩愛舞槍弄棒,女孩愛玩洋娃娃,都可以聽之任之,必要時稍加引導即可。如果像對待女孩那樣對待男孩,或是像對待男孩那樣對待女孩實在要不得。

著名的美國性教育家瑪麗·考爾德倫博士指出:“兒童階段,特別是五歲以前是性教育特別緊要而有效的時期”,“在這段時間接受有關性的培養教育,將決定以後一生有關性方麵的問題”。

怎樣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性教育

父母箴言

父母是孩子性知識、性道德的啟蒙者,父母在性教育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父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真心愛護自己孩子的父母應該把這種教育當作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對待。

青春期是指從童年期向青、成年期過渡的時期,是人生長發育中的一個特定階段,這是一個非常特殊又非常重要的時期。主要表現為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獨立意識增強,不喜歡別人尤其是父母的約束,出現不同程度的逆反行為。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是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時期。父母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期及早進行性教育,否則就會錯失良機,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影響家庭的幸福和睦。

提起性教育,很多家長認為就是生理衛生書上寫的、圍繞生殖器官進行的教育。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的看法。性教育除了包括“性”內容以外,重點包括以下幾方麵內容。

1.性別角色的教育

就是教育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認識異性的性別,了解性教育的相關知識。一位母親特別喜歡女孩,誰知偏偏生了個小“和尚”。懊惱之餘,她幹脆把兒子當女兒養。從小給他穿花衣服,紮小辮。慢慢地孩子長大了,言談舉止比女孩還女孩,而且一直嚷嚷著要去做變性手術。由此可見,如果在幼兒期不搞好孩子性別的認同教育,輕者容易混淆自己的性別,嚴重者導致孩子的心理變態。剖析要求異性手術的求助者個人成長經曆,我們不難看出,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性別、認同自己性別的重要性。

2.兩性之間協調的人際關係教育

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與異性正確交往,交給孩子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有的家長重男輕女思想嚴重,比如一位父親對兒子說:“別搭理那些臭丫頭,事兒多。”從此兒子不和女同學搭腔,偶爾說句話也是滿臉的不耐煩。由於缺乏和異性交往的能力,結婚後,他和妻子的關係一直不協調,以至於走上離婚道路。

3.性道德、性倫理等知識的教育

很多家長擔心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有負麵作用,怕孩子知道多了會出事,而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恰當的進行性教育並不會導致青少年較早地發生性行為,恰恰相反,它可以促進青少年對於性知識、性發育采取科學的態度,對健康的性行為予以理解和尊重,從而幫助他們克製自己,采取認真、負責的行為。

下麵一對母女的對話。

“媽媽,問個問題您別笑,要如實回答。接吻的時候怎麼喘氣呀?”女兒問得很認真。

“吸氣的是鼻子,吃飯的是嘴巴。用手捂住嘴巴,看看能不能喘氣?”

女兒真的試了試,又問:“我看電視劇裏接吻的男女都是找個適當的角度,是不是怕鼻子礙事?”

“你觀察得很仔細,說對了!”母親回答。

進入青春發育期的孩子開始親身體驗到身體的微妙變化,如果在這之前,他們已經接受過來自父母親的科學指導,便不會對月經初潮或遺精感到緊張。但是他們仍然會感到害羞,父母親要以巧妙的方式引導孩子坦然對待性成熟。

一位細心的母親發現上初二的兒子紅著臉,在藏掖被精液弄髒的床單。她悄悄告訴了丈夫:“兒子有了夢遺。”

父親拍拍兒子的肩膀,說:“兒子,爸爸祝賀你,這說明你已經是個男子漢了。”

事後,父母送兒子一本青春期科普讀物。

很多專家都認為,家庭進行“性”教育具有個體化、生活化的優勢,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最為理想的渠道。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性教育應滯後於他們的生長發育,水到渠成,無師也能自通。據一項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母親在其女兒初潮前沒有告訴過孩子如何處理。這些家長錯誤地認為,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是破壞孩子的純潔性,會在無意中起到不良的教唆作用。

這就是我們麵臨的嚴峻現實,一方麵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存在著各種性困惑,正處在探索階段,如果他們得不到有關的性知識,學校及家長沒有針對他們的成長發育進行性教育,他們便會主動去尋找。處在多媒體時代的青少年,對來自各種途徑的性知識很難分清良莠,他們容易在對性和兩性交往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驅使下,自己去嚐試、體驗。另一方麵,家庭、學校、社會對青少年性教育遮遮掩掩、欲言還休,使“性”在青少年眼中愈加神秘,偷吃“禁果”也就不難理解了。

性生理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性發育是其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家長和老師應該教會孩子正確對待有關性的問題。父母是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人,也是承擔子女教育的最佳人選。子女的性教育應該在青春期前就開始,因為一般來說,兒童時期的小孩就對男女性器官不同產生了好奇心。父母應該多讀一些有關性知識的書籍,或者向專家求教如何正確解答孩子提出的有關性的困惑。

青少年性教育是一個社會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引發更多性犯罪和性暴力。除了家庭和學校是青少年性教育的主要陣地以外,社會上的一些心理谘詢機構在這方麵也大有可為,比如,心理谘詢機構可以借助成熟的個案谘詢和集體活動模式來開展青少年性教育。

作為父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責無旁貸,那麼該怎樣做呢?

1.通過拉家常的方式進行教育

美國性教育家戈爾頓教授認為,受過家庭性教育的青春期少男少女,大都能推遲首次與異性接觸的時間。同時,戈爾頓教授還強調:“不要指望僅僅用某種教科書來解決孩子青春期的所有問題,而最好的家庭性教育的方法是與孩子拉家常。”教育專家指出:父母可以借某件性方麵的問題,打開話匣子,讓孩子了解性活動及相關知識。了解這些並不等於允許他們過早地這樣做,而是要讓孩子知道過早這樣做會有害無益。

2.給予適當的性知識和婚姻觀念知識教育

目前這方麵的教育很不夠,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又渴望了解這些,如果他們從正常的渠道不能滿足需要,他們就會感到神秘,從不正常的渠道去探求,比如色情文化就會引誘孩子走上邪路,這豈不是更壞?所以,家長要給孩子正確地講解性和婚姻的基本常識,或者給孩子挑選一本健康科學的書籍讓孩子看,給孩子說:“你長大了,應該了解一些正確的青春期常識,給你一本書,好好看看,它會協助你走上正確的人生之路。”不善言辭的父母可以把這種話寫在書的扉頁,對孩子有很好的激勵作用。

3.家長生活要檢點,不給孩子性刺激

科學的性知識是理性的,正確的性教育也不會給孩子以性刺激,而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是非理性的,往往會誘發孩子的性衝動。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檢點,不要在孩子麵前有性行為或過分親昵的舉動,在家裏不要看色情錄像。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鼓勵孩子參加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如果孩子有健康的興趣和愛好,要積極地鼓勵他們發展,不要怕耽誤學習而限製或禁止,孩子需要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單調乏味的生活會使孩子尋求刺激來調節疲憊的身心,稍有不慎,孩子就可能受到不良影響。讓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既能增強體質又能使孩子的業餘生活被健康的活動所占據,讓社會上的不良影響無機可趁。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箴言

孩子健康成長是父母親最大的心願。但什麼是真正的健康呢?真正的健康是身體和心理都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雖不同知識教育那樣可以立竿見影,但它對成就一個孩子的未來、塑造一個健康的生命,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協調,這些都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關係重大,兒童心理不健康,未來就有可能會產生人格缺陷和行為障礙。

在現代急劇變化的社會中,不僅成人要承受形形色色的諸多心理壓力,而且本該天真爛漫的孩子也要直麵來自學習、生活、家庭和社會的種種負擔,使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現並受到廣泛關注。

“獨生子女時代”的青少年麵臨很多困惑:學習的壓力,親子關係的緊張,周圍同伴不良行為的影響,早戀的困惑,自身的憂鬱、孤獨,溝通能力的薄弱……都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而青少年正處於獨立意識增強,人格要求獨立的階段,更渴望父母的傾聽,而不是說教。如果父母能有意識地在孩子“叛逆、渴望獨立”的階段更多地跟孩子溝通,給以正確的引導,有針對性地調節孩子的情緒,那麼將會幫助他們很好地度過青春叛逆期,使他們的人格發展得更完善。

心理健康是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凡對一切有益於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做出主動、積極反應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反之,便謂之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行為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對心理健康的絕對化、片麵性理解,認為有一點缺陷和問題就是心理不健康而亂扣“帽子”,或者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沒有煩惱、沒有不良情緒和消極行為。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是相對的。

現在父母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都極為關注,但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現代的父母關注多少,又了解多少?

具體來說,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幾個衡量指標:

1.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

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個性特點、都有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不會苛求自己。

2.有自信自立精神

心理健康的人,會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前能調整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

3.善於協調人際關係

對人對事都能采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己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4.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調整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不是讓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中,一方麵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麵,又有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那麼,家長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呢?

1.注意觀察孩子的心路

在孩子滿不在乎的言行中,往往潛伏著能反應孩子心靈變化的重要信息。如果父母沒有注意或即使注意到也沒有采取相應的對策,結果會使孩子朝著不合理的方向發展,或由於過度幹涉孩子的世界,反而會扭曲孩子的心靈。父母應該經常充滿理性和愛意與孩子接觸,留意孩子的表情、孩子的眼睛,觀察孩子四肢的動作,體察孩子有沒有流露於外表的心靈動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隨時注意到孩子心靈扭曲的兆頭,或發現平時沒有發現的閃光點。這樣就能及時糾正將要扭曲的兆頭,留心發揚那些閃光點。

2.引導孩子調整目標

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人在追求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時,如果經常感到挫折失敗,就會降低積極性,產生自卑、自責心理。基於此種情況,父母應適時引導孩子調整期望,尋找最佳的奮鬥目標。在這方麵,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托·瓦拉赫的父母的做法值得學習。瓦拉赫起初選擇文學的道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卻成績很差。父母便研究孩子的性格特點,並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油畫。然而他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父母又主動征求學校意見,根據兒子做事一絲不苟的表現,接受化學老師的建議,讓孩子轉學化學。由於目標恰當,瓦拉赫在化學方麵一下子成了前程遠大的高材生,在同類學生中遙遙領先。這一事例說明,在教育培養孩子方麵,父母應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與其共同確定可行的奮鬥目標,尊重孩子的選擇,使孩子既不好高騖遠,又不得過且過,以此而感到心理平衡和充實。

3.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動輒發怒,當有人對他講話嚴厲,或他自己的想法碰壁時,馬上就激動起來,這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寵愛而造成的後果。孩子從小的時候起,通過受到訓斥,能學會克製自己的不快心情,抑製自己的激動情緒。孩子如果很少受到嚴厲訓斥,完全生活在沒有約束的環境裏,就不可能學會控製自己的感情。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年幼,身心還在成長發展,自控能力較之成人差,故情緒波動較大。例如,有的孩子考試本想獲取優異成績,但卻未能如願,成績不理想,心中產生挫敗感,難受、消沉,以至悲觀失望,本來活潑開朗,卻變得愁眉苦臉,悶悶不樂。這時,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自己控製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把消極情緒轉變為積極的態度。還可教給孩子一些控製情緒的方法,諸如讓孩子轉移目標,看到自己其他方麵的長處;可用幽默的方式,開個善意的玩笑調節氣氛。當難以控製激動的情緒時,可讓孩子閉目做深呼吸,或搖動自己的舌頭,順時針逆時針各搖10次,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專心數數1-100連續幾次,以安靜情緒等。

4.讓孩子學會孩子傾吐煩惱

讓孩子學會傾吐煩惱,適當宣泄不良情緒是父母的一種職責。孩子正在成長,前進的路上會遇到種種不順心的事,如考試沒有取得好成績,受到不切實際的批評,個人的心願大人不理解,正當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等,麵對這些,他們內心會感到痛苦,心理覺得壓抑,這是常有的事。由於青少年心理壓抑的形成個不斷積澱的過程,而他們自身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又有一定的限值,當心理壓力超過這個限值時,各種心理疾苦就會出現。所以父母就要讓孩子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學會傾吐和宣泄。可讓孩子用交談或書信的方式,向可以依賴的親人、老師以及同齡朋友傾吐自己的不快,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幫助,緩解心理壓力;可讓孩子通過寫日記,把心中的不快宣泄出來,以理清思路、穩定情緒,維護心理健康;還可教孩子使用目標轉移法,把注意力從造成心理壓力的“緊張源”中轉移開來,代之以其它較為輕鬆的活動,譬如:散步、聽音樂、做體操……等情緒穩定後,再學習、活動;還可帶著孩子進行心理谘詢,使他們改變原來的認識、情感和態度,解決他們在學習、生活及康複等方麵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環境,保持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時,還要注意以下這些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