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因人,敗也因人。
總源色拉油公司在台灣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創始人陳書友更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陳書友出生於台灣彰化縣埔鹽農村,從小就有“要幹出一番事業”來的雄心壯誌。1953年,他開設的源泉製油廠問世了,而雄心勃勃的陳書友並未滿足,1960年,他又開台灣熔劑製油之先河。企業規模的擴大使他感到自身知識的匱乏。1963年他隻身赴日本學習,並於1967年獲得學士學位。四年的學習使他眼界更加開闊,他注意到一種新型食用油正在發達國家萌芽,而在台灣尚未開發生產。於是經過2年的技術攻關,他終於攻克了這項白絞油再精煉技術,生產出色拉油。他為這種新產品取名叫“Saladoil”並譯成“色拉油”,正式投放市場。
為了能讓消費者接受,陳書友又從廣告、售價和品質三方麵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色拉油終於被消費者所了解和接受。銷量節節上升。上市的第一個月銷出5噸,第二年上升到每月200噸,到1972年,總源色拉油的銷量達每月2000噸,成為台灣最大的生產色拉油企業之一,其市場份額占全台灣的20%。然而在公司蒸蒸日上的發展中,由於用人失誤,給企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20世紀70年代,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采用經營權與所有權相分離的管理方法。1971年,陳書友赴日本和美國參加食用油會議,這種管理方法對他觸動很大。他深刻感到,要使總源企業管理現代化,並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采用這一先進的管理方法。
從這以後,他便開始了這一計劃。他先後花了兩年時間進行準備工作和物色人選,最後決定聘請日本人中川全權負責公司的經營管理。中川當時年屆40,應用化學專業畢業,曾在日本一家油脂公司擔任過技術部和營業部的經理,有過20年油脂業的經營經驗。為了嚴格遵守兩權分離的原則,陳書友還特地將公司中的家族成員和與他一起創業的學曆低的職員全部調離原職,以便中川在經營管理中能絲毫不受幹擾,而陳書友則致力於產品開發和產品質量的研究。
然而新的管理方法剛剛實行不久,問題就顯露了出來:中川雖然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他不具備一個領袖人物的才略,突然大權在握,卻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此外,中川對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的企業管理不熟悉,而生搬硬套日本的那套管理方法,結果“張冠李戴”,使企業的管理亂了分寸。起初,對於有關中川的種種議論,陳書友皆一笑置之,不輕易相信,而是充分信任他選的人,對親朋好友的勸告也不放在心上,甚至在中川上任的第一年,使總源賠了錢也毫不在意。第二年,總源公司又賠了錢,陳書友認為這隻是陣痛,而不去調查賠錢的真正原因。哪知第三年,總源仍然是賠錢,而且企業的運營也亂成一片。這時外界對總源的議論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陳書友不得不親自過問企業的管理狀況了。一查,他才發現原來企業內部存在著許多問題:管理不善,帳目不清,回扣現象嚴重……再一查帳,發現總源在中川任職的3年內竟虧損了1.2億元,輕率的用人和盲目的信任,終使總源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迫於無奈,陳書友收回了管理權。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徹底解決這三年來經營管理上的弊端又談何容易。
由於連續三年虧損,企業在公眾及金融界的形象大減,這時總源的財源成了一個大難題。在以後的幾年裏,陳書友一直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局麵,天天為錢奔波,為錢煩惱,另外,由於前次用人的失誤,也給他帶來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原本很平易近人的性格,這時變得越來越孤僻,不僅對職員戒備心重,而且處處難以容人。公司員工誰達不到工作標準,他便嚴勵斥責,不考慮批評的方式和場合。這種對員工的過分不信任使許多高級職員另謀高就,甚至連他的五個女婿也先後辭職。總源從一個吸引金鳳凰的“梧桐樹”變成了一個留不住人才的“禿樹”。
在企業的管理遭受嚴重打擊的同時,企業的信用也受到了挑戰。當時,台灣的油脂業有職保製度,進口黃豆辦理結彙時需要保人蓋章。總源已買了一批黃豆,隻等開到信用證便可裝船。在開信用證的前一天,陳書友請聯保的同業蓋章,但由於總源的形象已令人望而卻步,對方拒絕了。為此陳書友四處托人說情,對方仍不肯蓋章。不蓋章就無法開信用證,沒有信用證,貨就上不了船,就得受罰。結果,不僅急需的原料黃豆運不來,還要賠輪船公司空船費300萬元,外國廠200萬元,共500萬元新台幣。最終不僅生意砸了,還失信於人,更使總源的形象一落千丈。
1985年3月,總源大難臨頭的日子來了。總源的債主中華貿易公司,因自身經營困難,需收回融資7000萬元,加上總源欠華僑銀行5000萬元的債務申請延期未獲批準,其他銀行也先後抽走銀根,使總源一下子短缺2億元資金,陷入了財務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
為渡過這一難關,陳書友連忙向台灣“財政部”申請貸款。經“財政部”批準,通過了7家銀行辦理聯合貸款1.4億元,但其中的農民銀行和台北銀行提出條件,總源要先增資6000萬元,這對於身陷絕境的總源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8個月過去了,聯合貸款分文未拿到手,總源的情勢日趨惡化,隻好於1986年5月底停工,宣布破產。
再來看下麵的一個事例。
利用在公司當業務員的機會,河北人赫金龍偽造假合同,以需要活動經費為名,2個多月時間內騙取公司60餘萬元的現金,其中大部分被他揮霍掉。市南法院以職務侵占罪一審判處他有期徒刑6年。
2001年12月,當時24歲的赫金龍到青島市找工作,被青島中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看中,聘為業務員。在2個多月時間裏,赫金龍利用職務之便,先後偽造了哈爾濱市南崗區政府辦公廳、南京市政府辦公廳等部門公章,然後又偽造這些部門與該公司簽訂的合同,先後16次以開拓市場、住宿、招待、處理關係等名義從公司領取款項達60餘萬元。案發後,繳獲贓款8萬餘元,及價值8萬餘元的贓物一宗,其餘全部被他揮霍。
經典教訓:人才是企業興衰的關鍵,識人用人一直為各行各業的領導所重視,如果用人失誤,不但會阻礙工作的進程,甚至上當受騙,而且往往還會喪送了企業的前程。所以,用人要做到知人善任,才不會發生不該發生的事情。
合夥經營要簽訂協議 以免日後發生糾紛
口說無憑,立字為據——商場的遊戲規則。
2000年,家住伊春市的許作友與朋友合夥經營沙場,因為他與合夥人之間沒有簽訂任何協議,在他決定退出的時候,發現自己投入的股本要不回來,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無法訴諸法律.情急之下,許作友向合夥人舉起了尖刀,釀出了一起可悲的血案。
2002年2月27日深夜,正當人們還沉浸在節日氣氛中時,伊春市伊春區一戶居民的家中突然冒出了火光。接到群眾報警後,消防人員趕到現場,奮力撲救,大火很快就被撲滅。在清理現場時,消防人員在火場發現了一具被燒焦的屍體,情況很快被通報到伊春市伊春區公安分局。
據了解,死者叫孫剛,是一個個體采沙場的經營業主。警方隨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取證,2002年3月7日,犯罪嫌疑人許作友被傳喚到伊春區公安分局,經審訊,許作友交代了他因為經濟糾紛與孫剛結怨並且殺害孫剛的全過程。
1998年,許作友從食品公司下崗後買了一台卡車,靠往南方運輸木製品養家糊口,因為經營不善,生意一直不太好。2000年8月,許作友的表侄池波找到了他。原來,池波和朋友孫剛準備合夥開個采沙場,卻苦於資金不足,無法開張。池波找到表叔許作友,想讓他也入股。
許作友經過考察,然後才投資。許作友賣掉了卡車,並將賣車款5萬5千元交給了池波,當作自己的股本。這時許作友認為,在池波和孫剛沒提出簽定關於本金投入和利益分成協議的情況下自己主動提出,會被人認為不講究,影響自己的名聲。同時是和親戚池波一起做買賣,許作友認為應該萬無一失,於是沒有與池波和孫剛簽訂任何協議,這為日後的血案埋下了禍根。
采沙場開張後,生意非常紅火。到了2001年6月,許作友收回了3萬元本金,雖然生意十分紅火,但是由於三人沒有事先簽訂合夥經營的有關協議,三個合夥人在利益分配上開始出現了分歧,經過多次的交涉和爭吵,三個人一直沒有達成關於利益分配的協議,這時候許作友才感到後悔,因為當初礙於情麵沒有簽定協議,導致目前自己在利益分配中陷入了窘境,他考慮了很久,最後決定退股,然後向孫剛要回剩餘的2萬5千元本金。
從2001年7月起,許作友多次找孫剛索要自己剩餘的本金,孫剛都以沒錢或者是別人欠他錢不給為由推脫。於是許作友認為孫剛是在故意賴賬,進而產生了怨恨。許作友幾次三番要錢未果,就想到法院起訴孫剛。經過法律谘詢,律師告訴他因為沒有協議、借據或者是收條等證據,許作友並不能證明孫剛欠了自己的錢,因此無法起訴。2002年1月初,許作友在街頭遇到了孫剛,隨後,兩個人因為錢的事兒吵的不可開交,還差點動手。兩人分手後,許作友越想越憋氣,2002年2月初,他買了兩把尖刀和5公斤汽油,裝在了一個塑料桶裏,預謀殺死孫剛。
2月27日晚,許作友找到了孫剛,倆人聊了沒多久,兩個人便再次翻臉。孫剛起身去拿自己的衣服,據許作友事後交待,當時他誤以為孫剛是去拿刀,就搶先抽出了自己帶來的尖刀,對孫剛連刺九刀,將孫剛刺死後,他又把汽油澆在了屍體上,點燃後逃離現場。
經典教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可以遇到親友之間合夥進行經營活動的事情,親友之間的合作經營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要簽訂協議,有了法律的保護,經營活動才能正常的開展下去,並能避免糾紛。
發家致富要走正道 不要以身試法走邪道
正邪隻在一念間。
張某是青岡縣港田摩托車司機。2003年5月4日,張某象往常一樣出車拉活,上午9點多鍾,一位20歲左右的男子雇他的車去青岡縣柞崗鄉。當車行駛到一個偏僻的村路上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男青年抓住了張某的頭發說他越獄出來的,讓張某趕緊給家打電話不拿5萬元就殺了他。
毫無心理準備的張某嚇蒙了,把手機給了男青年。男青年與張某的丈夫通了電話,要求天黑之前將現金送來,否則張某就要殺人滅口。
這期間,張某的家人向青岡縣公安局報了案。青岡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偵察員要求張某的丈夫與男青年保持電話聯係。
男青年先要5萬後要2萬1萬最後降到5千,交換地點多次更換在犯罪嫌疑人與警方周旋的過程中,張某乘機逃脫。犯罪嫌疑人見勢不妙,撇下港田摩托車,倉皇逃竄。根據現場留下的罪證,青岡縣公安局刑警大隊確定青岡縣昌盛鄉長發村的孟某為犯罪嫌疑人,案發第三天,將犯罪嫌疑人孟某抓獲。在孟家,警方搜出了孟作案用的水果刀和被搶去的張某的手機。孟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犯罪嫌疑人孟今年21歲,在親人和鄰居們眼裏,他是一個忠厚老實的年輕人,誰也沒想到他會走到這一步。
那麼,在家人和村民眼裏忠厚老實的孟凡波怎麼會走上犯罪道路呢?這還得從孟凡波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說起。今年21歲的孟是家中的長子,父母將他看做家裏的頂梁柱。初中畢業後,孟去外地打工,但性格內向不願與人交往的他,好高務遠,不願吃苦,工作沒長性,兩年時間裏先後換了幾家單位,都沒有站穩腳跟。今年年初,在外地打工沒有掙到錢的孟不得不回鄉務農。回到村子裏以後,盡管別人沒說什麼,但敏感、內向的孟總是感覺自己在村民麵前,無地自容。
然而,好逸惡勞的孟沒有心思在家裏踏踏實實的務農。決定買個農用四輪車,農忙時種地,農閑時拉腳,不用自己出力氣。
在當地農村,許多人家種地使用的都是農用小四輪,孟凡波家庭貧困,還在使用牛馬種地。他向父親提出買小四輪的建議時,父親告訴他說家裏沒錢,勉強能種上地就不錯了。殘酷的現實讓他再一次感到了生活的無奈。
一直在外打工沒掙到錢的孟,此時暗暗下定決心,要重新找一份好工作,隻有掙到錢,才能改變家裏目前的生活,否則自己在村裏不會挺直要杆兒。2003年5月4日,孟背著父母,來青岡縣縣城找工作。他先後聯係了兩家酒店,都說不要人。孟看到其中的一家酒店生意紅火,第二次進門央求老板把他留下來,老板不耐煩的將他趕了出來。在別人看來這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但對孟來說,卻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孟感覺受到了侮辱,打工掙錢太難,別人出去找工作都有好親戚幫幫,他出去找不到工作,他在大街上走著走著就想到了打劫和綁架。
眼看著改變生活現狀夢想破滅了,孟凡波的心裏湧出了殺人越貨的衝動,當時孟凡波腦子裏隻有這個迅速能弄到錢的念頭了,他在青岡縣的大街小巷遊蕩,四處尋找作案對象。
就這樣,孟把一雙罪惡的眼睛瞄向了港田摩托車的女司機。在綁架張某索要錢財的過程中,孟還獸性大發,將張某強奸。一個眾人眼裏的好青年就這樣走上犯罪的道路,此時孟的母親才意識到自己對表麵忠厚老實的兒子太缺乏了解和管教了。
孟某為自己走錯的這一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歲月將要在鐵窗內度過了。
經典教訓: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身處逆境的時候,隻有平靜的麵對現實,通過自己紮紮實實的努力,才有可能改變現狀。如果幻想不勞而獲,走邪門歪道,以身試法,最終的結局隻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天上不會掉餡餅 不是自己的不要動心
貪欲會迷住了明亮的雙眼。
盡管現在已進入了網絡時代,社會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巨變,但一些騙子卻不思“長進”耐得住寂寞,他們重複使用手中的低劣騙術,一成不變卻不愁沒有“市場”。8名貴州大山裏來的文盲在江蘇常州街頭用俗稱丟“炸藥包”的蹩腳騙術,騙得男女老少有錢的出錢,沒有錢的留下金銀手飾,讓破案的鐵路警方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下午,雖然已近6點多鍾,太陽照在常州火車站前的大運河上仍灼灼發光。不想這時竟有一名中年婦女走到運河新豐街的橋上要跳河自殺,一位在橋頭擦鞋的外地婦女上去抱住了她。有人打電話報了警,最先趕來的是對岸常州站派出所民警。民警好說歹說把她勸到了所裏。半個小時後,她向值班警長馬建偉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她名叫劉英,本市人,夫妻倆雙雙下崗,經營著一個小攤位。當天下午,她到小姑子家借了2500元現金,準備乘傍晚的5點多鍾的火車到浙江義烏進貨。到了車站,她先到對麵的新豐街超市買了些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