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36策略:一部為營銷人員領航的智慧寶典9(3 / 3)

殼牌公司是如何通過組織管理手段化解各種風險,巧妙躲避各種風險的呢?

首先是長謀遠慮使企業資金充足化。

企業的風險之一是來自資金方麵的。負債經營是可行的,但負債經營的風險奇高,一旦存貸利率發生變動,企業就會隨之波動,因而負債經營的企業總是處在一種動蕩不安的狀態之中。而殼牌公司在資金方麵,總是保持自有資金為主,負債為輔,因而在實施組織管理中有足夠的回旋餘地,可以極大地發揮企業的靈活性、機動性。該公司手中持有120多億美元現金及可買賣證券,而負債隻占公司總股本的8%。因此,公司有極大的決策自主性,有極大的回旋伸展餘地,可以隨時抽調大量的資金來應付各種外界風險,使企業的組織管理工作遊刃有餘,能在大風大浪中立於不敗之地。

其次是富有創造力的應變。

這是殼牌公司在運籌方麵的製勝絕招。企業組織管理工作是一種運籌工作,是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而作出相應變化的一種應變舉措。殼牌公司在這方麵,最善於審時度勢,根據時勢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應變措施。

早在東歐發生劇變前夕,殼牌公司就對匈牙利國營因特拉石油公司投下了巨額資本,建立石油供應基地。今天,這家匈牙利石油公司已發展成為該國的主要石油供應企業。

在西班牙取消了國家對加油站的壟斷經營時,殼牌公司便立即作出決定,打人了這一市場,並迅速地在全國建立起加油站網絡。

解說:資金是一個企業的生命線,是企業賴以生存的血液。因此,從長遠的利益出發,企業隻有擁有足夠的自有資金。才能像精力旺盛的健康人一樣。抵禦各種來自外界的風險。與此同時。殼牌公司富於機變的組織管理工作正是其回避風險的必要手段。是其常勝不敗的重要因素。

策略二十七:及時跟進

當一個很難得的商機出現在你眼前時,你能不“趕緊把握住機會”嗎?如果站在你麵前的是一位不斷“再三仔細考慮”的人,商機就有可能在你麵前稍縱即逝。對於想賺大錢、想成功的人來說,應該要“邊思考邊往前衝”。

如同大家所熟知的,塚本幸一先生原本是日本京都一個小小雜貨鋪的營銷專員,他之所以能揚名於世,其人生的轉折點就是抓住了女性內衣的機遇。過去,日本女性的流行裝扮皆是以和服為主,因此,女性們都是用白色的布將胸部綁住、壓平。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人的生活形態猶如洪水猛獸般地席卷日本,例如,專為駐日美軍及其家屬建立的購物中心“PX”,被日本人當成夢想中的“百貨店”。在此時,塚本幸一先生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事情——女性內衣,他靈機一動,即認定了“就是它”。塚本幸一決定以女性內衣為事業的起點。塚本幸一的“單純想法”促使了他事業的成功。在那個年代,見過女性內衣的商人,應該不隻是塚本先生一人吧!“那種東西,我老早就知道了。”有這種說法的人一定也不在少數,卻沒有人像塚本幸一那樣去致力於從事“女性用品”的製造、販賣。因為,事業初創時的艱辛和技術上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所有的人對此皆猶豫不決,沒有人去真正付諸行動、全力以赴。隻有塚本先生憑腦海中閃過的一個念頭,很“單純”地、沒有考慮太多,就一頭紮進這個事業中。當時的他並沒有太多的資金可供周轉,他隻是憑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去說服有製作女性內衣能力的工廠老板,請他們來當自己公司的社長,而自己甘心屈就副社長的位置,和社員們一樣在裁縫工廠老板手下做事。雖然要受他人指使。但他卻不以為然,隻是“單純”地想做好女性內衣事業。他甚至不惜以身試衣,隻為做到最好。

塚本幸一就因為他這種“單純的思考,積極跟進的行為模式”,才有今日的大企業華歌爾的誕生;機遇稍縱即逝,當你深思熟慮、猶豫不決的時候,商機早已全無蹤跡地從你指縫中溜走了。

及時跟進的策略,具體而言就是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跟進。但是“靈機一動”在結果上真的變成“隻是靈機一動”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的。難得有了不錯的想法,但也必須傾畢生的精力,全心全力的去做。有時也常會因外在因素而困擾。例如:資金不足、人手不夠、體力不支等等,以致半途而廢。遇到這些情形時,是否能馬上決定“到此為止”,就要視你是否能“及時跟進”了。隻有那些不懼一切困難,充滿必勝信念的人,才可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順時而興的牛仔褲

當你穿起時髦而瀟灑的牛仔褲時,不應忘記法國牛仔褲大王吉爾博夫婦,是他們把美奉獻給了廣大的時裝愛好者。

吉爾博夫婦成長於“嬉皮士”風靡全世界的時代,他們的愛情也同樣源於這股熱潮,但畢竟年長三歲的瑪麗黛醒悟較早,在一次狂歡之後,她向吉爾博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應當跟嬉皮士告別!因為你我的一生總不能這樣浪跡天涯!”

他們說幹就幹,不久在巴黎街頭就冒出一爿名為“西屋”的小小時裝店,暗含有崇尚美國西部之意。

從那時起吉爾博夫妻倆開始用家鄉的粗藍布親自設計、裁剪、縫製、出售,用那些不起眼的粗藍布做成了一件件瀟灑漂亮的“501”牛仔褲,“501”牛仔褲能很好地顯示體形,又有騎士風度,新穎、獨特、挺括,很快就受到青少年們的歡迎。一時間,許許多多的青年男女紛至遝來,讚不絕口地買走了“501”牛仔褲。“西屋”的名聲因此不脛而走,很快就紅透了巴黎城。

由於美國西部牛仔影片的巨大衝擊,不僅青少年喜愛,連一些巴黎名流們去美國時都要穿上牛仔褲,以示與時代合拍。可以說,當時許多人把購買牛仔褲當成辦理出國護照一樣,視為踏上美利堅合眾國土地的必要手續。

創業艱難,不僅指創業者需要巨大的勇氣和信心,而且指創業者能經受來自外界的狂風暴雨。當“501”牛仔褲在美國、加拿大、意大利的街頭流行時,荷蘭一家實力雄厚的服裝集團以仿製為名向法院提起訴訟,“西屋”因勢單力孤,隻好“關門”了事。這是1975年的事。

過了一段時間,意大利米蘭的一位頗具眼光的企業家阿爾多·齊阿瓦看中了吉爾博夫婦的才華,決定投資生產吉爾博設計的Closed係列牛仔服裝。

吃一塹,長一智,吉爾博夫婦在新生產的每一件牛仔服裝上都印上了以防假冒的標記。新的牛仔係列很快在美國、加拿大、意大利的市場上走俏,加拿大蒙特利爾的一位經銷商阿蘭·戈爾丹索性變賣了自己的商店,成了吉爾博夫婦的合夥人之一,吉爾博夫婦的生意越做越大,國際市場上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當瑪麗黛述說他們的成功時,吉爾博的回答是:“高興,但不滿足。”

吉爾博夫婦分析了市場形勢,深知牛仔服經營的成功在於投其所好,他們深深懂得青年人想什麼,愛什麼,然後在“投其所好”上做文章。

於是,夫妻倆挖空心思,加上聘請的時裝設計師,嘔心瀝血,伏案苦戰,設計出許多暢銷全球的係列產品,每件服裝雖然各有係列,但都有製作年份,都印有“投其所好”的字樣。

除了在設計上不斷推陳出新,吉爾博夫婦又向其他服裝領域開戰。主攻方向是童裝和皮革。為此,弗朗索瓦·吉爾博與童年的一位好友創辦了“山林公司”,專門經營皮革服裝。童裝是服裝市場的後備軍,前景廣闊。隻要牛仔服在青少年中有市場,在童裝中也應有一席之地。他們的童裝一上市,果然備受歡迎,又出現了爭先恐後的搶購景象,而專營皮革的“山林公司”也是一炮打響,不僅在意大利,在其他國家也同樣如此。後來,它的子公司還遍布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地。

麵對輝煌的成功,吉爾博夫婦還是那句話:“高興,但還不滿足!”

“性感的牛仔褲”在占領美國和日本市場時,都有著曲折非凡的經曆。特別是打入日本市場後,對日本服裝業簡直是一場革命,有三百五十多家日本公司都願意參與合資經營,並最終使日本服裝成功地打人了巴黎。

但令吉爾博夫婦心情不快的是,他們的牛仔服裝是牆內開花牆外香,在國際市場上名氣大,在家鄉法國卻沒什麼市場。為此,他們大力扶植家鄉的瀕臨倒閉的紡織廠,決心為振興家鄉的服裝業盡力,再把自己的產品重新打人法國市場。

弗朗索瓦·吉爾博與其妻瑪麗黛,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向全世界先後推出一千多種款式的牛仔褲,打人了美國、日本、智利、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廣大的國際市場,每年的銷售額高達數億美元。

解說:青年時代的吉爾博從小就對讀書沒有興趣,教科書的純理性往往使他頭疼。但他和妻子瑪麗黛一樣。對服裝設計有濃烈的興趣,於是他想起了小時候家鄉的特產——粗藍布。並積極行動起來。

20世紀60年代,要想赤手空拳地在服裝市場上打天下,真是勢比登天。吉爾博夫婦想用出奇製勝的辦法,在強手如林的市場競爭中作一次逆水行舟的航行。

如今。吉爾博夫婦“高興。但不滿足”的創業精神已在他們的兒子奧利維埃身上完全體現出來。奧利維埃開創的時裝公司一年之內就銷出了“西班牙人”襯衣50萬件,也可以說是初顯身手吧。

吉爾博夫婦經營的牛仔服裝每年出口高達幾億美元,這在法國出口貿易中地位舉足輕重。迎合市場的多關公司

1970年,香港玩具產業實現了“世界第十”的目標,標誌著香港經濟新一輪起飛的開始。香港玩具業的興盛卻使一家日本玩具公司跌入了黑暗的深淵。因為1970年以前,這家名為多美工業股份公司的日本廠家,一直壟斷著世界玩具業,50年代時的巔峰階段,多美公司80%的產品出口海外。從6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下降,1969年降到出口率為10%左右,這家創立於1924年的老牌企業不甘示弱,但又無法與香港抗衡。香港是一個自由港,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又具有許多外貿優勢。因此可以說,在玩具的出口方麵,香港比日本的條件更為有利。多美公司深知,玩具產業具有兩大特征:一是娛樂特性,要求選型奇特,設計新穎;二是產品生命周期短,能連續暢銷五年的商品實在罕見。針對這兩方麵,生產經營者就必須重視產品開發,“沒有開發就沒有玩具廠”一直是多美公司遵循的經營哲學。因此,與香港相比,多美公司又具有產品開發能力強,質量管理有訣竅這兩大優勢。多美公司想,如果能把自己的優勢和香港的優勢結合,揚長避短,那肯定會無往而不勝。

1969年11月和1970年4月,多美公司兩次派員至香港考察,終於在1970年8月,建立了多美香港有限公司,投資5萬日元,委托香港的玩具商生產,公司則提供技術和管理。從此以後,該公司便一發而不可收,1972年10月,設立多美新加坡有限公司,1973年3月,多美美國有限公司成立,1982年12月創立多美英國有限公司。至此,在十多年的時間內,多美公司共設立了8家海外有限公司及海外辦事處,海外總資產達13.16億日元,是日本國內兩家母公司共4億日元資產的三倍多,而在銷售額上,規模則差不多達到同一水平。

要想成功地開拓國際市場,就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海外生產的優勢。因為:第一,生產在海外,市場在海外,在客戶身邊生產,大大節約了運輸費用;第二,在海外生產可以隨時因世界市場行情的變化而作出調整,體現了營銷的靈活性;第三,可以充分利用當地優勢,如資源、勞動力等,降低生產成本。

跨國公司的國際市場營銷,有個獨特的最佳途徑,就是在公司內部確立“國際分工體製”。如果成功地做到這一點,既可以防止“產業結構空洞化”,又可以開拓國際市場。例如,把不適合日本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去,再從那裏把產品出口到美國、歐洲,或返銷日本。而日本國內則生產附加值高、技術密集型產品。這樣進行產業結構的公司內部分工就可以基本上防止“產業結構空洞化”。

多美公司在跨國經營中,善於利用眾多的海外據點開展全球性的協力競爭。該公司的海外據點不是各自獨立行動的,而是相互取長補短,組成了有機聯係的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有一個中心,就是多美美國有限公司。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消費市場,多美公司在香港、台灣、澳門地區和新加坡的子公司生產的產品還要銷售到美國市場。因此,在美國設立子公司是順理成章的事。美國無論從電子科技、原材料、生產率、管理經驗上,勝過許多國家,當然也勝過日本人。而且,美國的紙張價格便宜,包裝設計也很先進。考慮到這些,多美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就以美國的子公司為中心,發揮各自優勢,揚長避短,互相依存,協力競爭。如1982年美國子公司的1.2億美元的銷售額中,有85%來自美國以外的子公司的進口產品。銷售額,當地生產隻占15%。一般來說,小巧、輕便的機械來自新加坡或日本本土,而笨重外殼或大型商品則來自美國,最後的組裝與包裝都在美國。

各個子公司的銷售市場一般遵循“就近覆蓋”的原則,如多美聯邦德國公司和多美英國公司的主要市場是歐洲,多美加拿大有限公司還可以出口一部分產品到中美洲,新加坡的子公司則向中東和澳洲市場出口。

針對不同市場的不同需求,多美公司也從事不同的產品開發。以前主要是在日本國內集中開發,現在向美歐日三方共同開發體製轉移。

解說: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多美公司的銷售額達到1000億日元。其中海外據點的銷售額為450億日元,重新崛起為玩具王國。在麵臨危機時,多美公司堅持“一意孤行”,經過認真分析論證,從而作出了“移師海外”的正確決策,可以說是企業在進行成功的市場營銷時必須具備的素質,這種跨國經營是以退為進,進而達到克敵製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