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又有“人言可畏”、“眾口鑠金”的說法。先看這一史例:
戰國時,魏國有一叫龐蔥的重臣,奉命陪世子到趙國都城邯鄲作人質。出發前,龐蔥對魏王說:
“今有家臣言於王日‘市有一虎’王相信嗎?”
雖然,古代中國多老虎,但公然招搖過市者,聞所未聞。王不解其意,便回答:
“怎麼可能有這樣的事,寡人不信!”
龐又說:“若有他人言於王,‘市果有一虎’那大王信嗎?”
“嗯,這值得考慮。”王答道。
“如果再有一個人說同樣的話呢?”
“如果三人都這麼說,那應該是真的!”
這時,龐蔥道出了說此話的真意,他說:
“事實上,街上並沒有虎,而是以訛傳訛而已,現在我與世子,去趙國為人質,我們在那裏的情況大王未必掌握,說不定會有人傳出‘市有一虎’般的謠言,大王難道要相信嗎?為保證世子將來能順利回國繼大統,請大王派人傳言大眾,說我隻是離開都城,並不是去趙。”
王不以為然。龐蔥陪世子去趙國作人質不久,便有人中傷龐蔥,言他擁世子,懷有二心,欲圖不軌。說的人多了,魏王信以為真,命世子歸國,而龐蔥也不再被重用了。
雖龐蔥事先給魏王打了“預防針”,也難逃“眾口鑠金”的命運。
孔子有一弟子曾參,孝順異常。有一與他同名同姓者殺了人,有人誤以為曾參所為,議論紛紛。謠言剛傳到曾母那兒時,她正在織布,便停梭正色道:“我兒不會做那種事!”不久又來人說“曾參殺人了!”曾母依然如故,後又來人說同樣的事,曾母不安起來,忙收拾東西,準備逃走。
上述兩則《戰國策》的故事,都說明了人言可畏。多年來人們習慣於“少數服從多數”、“群眾意見”,被“眾口”鑠化了的“金”何止千萬!為堅持真理,我們切忌相信道聽途說、市井傳說。
敢說還要善說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具有從容自如的說話信心,夢求自己能展示超凡脫俗的說話魅力。但是,我們須知,說話的信心和魅力如何,與說話的水平和技巧是休戚相關的。敢於說話而不善於說話不行;善於說話而不敢說話也不行;隻有既敢於說話又善於說話,才會如虎添翼,錦上添花,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
然而,不知我們曾否反躬自問:“我會說話嗎?”這是一個看似既十分簡單又頗為幼稚的問題。
此所謂“會說話”,亦即善於說話,意指說話者能夠準確自如、恰到好處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圖等;能夠把道理講得條分縷析、形象生動;能夠輕鬆自然、簡潔明了地使他人聽清和理解自己的話語。同時,善於說話者能夠從與他人的交談之中測定他人說話的意圖,得到有益的啟迪;而且還能夠通過談話,增進自己對他人的了解,跟他人建立十分良好、和諧的友情。由此可見,是否善於說話與是否敢於說話,二者均舉足輕重,不可偏廢。
是否敢說又善言,對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事業乃至閑暇娛樂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敢於說話又善於說話的人,處處都受人喜愛和歡迎。他能使許多本不相識的陌路人走到一起,攜手共進;能夠排難解憂,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與隔閡;能使苦悶、鬱鬱寡歡者得到安慰,使悲觀厭世、不思進取者得到鼓勵;能夠使自己周圍的人變得更快樂、更聰明、更美好、更有所作為。
在工作及事業上,敢於說話又善於說話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來說服他人,使工作順利進行,左右逢源。可以說,說話的自信心與說話的魅力,是一個事業出色的成功人士的必備條件。
在閑暇娛樂中,敢於說話又善於說話的人,能隨時隨地給生活增添樂趣,無論與朋友結伴,還是與家人相聚,他都可以使人快快樂樂,感到比上電影院,歌舞廳還能得到更多的樂趣。
同時,我們也常看到許多不敢說話、不善言談的人所遇到的尷尬情形。他們說的話不能準確、完全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讓聽者覺得十分吃力費神,更談不上能使對方產生共鳴,或心悅誠服地接受其意見,這樣就造成了交際上的種種困難,影響工作,影響生活,同時也給自己帶來諸多苦惱。
敢於說話又善於說話的人,總是使人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意圖;不敢說話又不善於說話的人,則是經常使人產生誤解。敢於說話又善於說話的人,總可以很愉快地在各種場合取得成功;不敢說話又不善於說話的人,卻不容易在談話中使人信服,因而往往成為失敗者,十分狼狽。由此可見,提高自己的說話信心和增強自己的說話魅力,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今天所生活的社會,是一個文化、科技與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社會生活變得愈來愈複雜,人與社會變得愈來愈密切,人們相互合作的需要也變得愈來愈增強。同時,社會往來已是必不可少,“離群獨處”更是很不現實。
因而,說話的信心與語言表達能力,對我們任何人來說都愈來愈舉足輕重。
從微觀來看,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可能會出現在一些不同的場合,而在這些場合我們都需要說上幾句適當的話。如果這幾句話的確說得恰到好處,那就能幫我們很大的忙,幫我們解決許多問題,克服許多困難,消除許多麻煩,對我們的工作、生活都大有裨益。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下苦工夫增強一下自己的說話信心,增添一下自己的說話魅力。因為隻有如上所言,才會避免在社交活動中出現失敗,才會避免在工作、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難,才能促進自己事業的成功,使自己的生活變得五彩繽紛、舒心愉悅。
要正確掌握說話的技巧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改變了自己平凡的命運。
說話是人們每天生活的主要內容,“從早晨睜開眼睛開始,一天中的每件事都必須用語言來推動”。因此,語言在人們生活中是最簡單、最平凡也是最重要的事。正因為語言與人們息息相關,所以說話的技巧就顯得尤其重要。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殺了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群臣在這個時候,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都無法確定。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卻心中不服,議論紛紛。在封賞勉強確定之後,在席位的高低先後上又起了爭論,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70多次傷,而且攻城掠地,功勞最多,應當排他第一。”劉邦因為在封賞時已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許多給蕭何,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但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摩出劉邦的意圖,就挺身上前說道:“群臣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勞,但這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曹參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而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兵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都是蕭何轉運糧食補給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的,這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為什麼你們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
劉邦聽了,自然是高興無比,連忙說:“好,好。”於是下令蕭何第一,可以帶劍人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劉邦本是個大老粗,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將一些從前跟著他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功臣比喻為“功狗”,而將出謀劃策的蕭何比喻為“功人”,所以蕭何的封賞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邦寵幸蕭何,所以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雖然表麵上不再堅持蕭何應排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於是順水推舟,專揀好聽的話講,劉邦自然高興。鄂君因此而被改封為“安平侯”,封地也多了近一倍。鄂君的幾句話,使他一生享盡榮華富貴。
在某種情況下,不說比說更好,這時,選擇不言便是最佳謀略。即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唐太宗有一次問魏征:“你的進諫我沒有聽取,再同你說話時,你為什麼不應答呢?”魏征回答說:“我認為一件事不可以三番五次反複勸諫。如果陛下不聽從,而臣子讓步了,那麼你還將照樣做,所以我不敢應答。”李世民說:“應答了再勸諫也沒有關係呀!”魏征說道:“從前舜告誡君臣‘你們不要當麵聽從,背後議論啊’。臣內心知道不對,卻滿口應承,這難道是臣子應持的態度嗎?”
說話並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有時反而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正確把握說話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經典口才改寫命運
說話,即口頭的語言交際,不但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主要標誌之一,而且是人類數十萬年來得以繁衍生息、生存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特別是在人類發展已經步入21世紀的今天,科技與信息革命掀起的新浪潮正洶湧澎湃,說話不僅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人們事業成敗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先決條件。說話的水平和能力,已成了衡量人的整體素質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標準。
可以打一個比較通俗的比喻:在現代社會裏,人之所以離不開說話,猶如魚兒離不開水。
國外有位名叫亞諾·本奈的小說家曾說:“日常生活中部分的摩擦衝突都起因於惱人的聲音、語調以及不良的談吐習慣。”此話說得頗有道理。何故?隻要我們細察生活於自己身邊的人就會發現,談吐的缺陷往往可能導致個人事業的不幸或損及所服務機構的榮譽與利益,可能導致父子不和、夫妻離異乃至國際關係的緊張惡化。一個人的談吐如何,往往決定企業是否願意聘請他工作、與之交往,或是否願意投他一票與之發生商業關係。
一個人如果談吐有障礙,或者表達能力不足,則會被人低估他的能力,會被人散播殘酷無情的謊言,還會被人扭曲形象。一個人可能思想如星星般光耀生輝,可能勤奮得如一頭老黃牛。可能知識淵博得像一本百科全書,但若缺乏良好的談吐能力,則往往成功的機會比其他人要少得多,也往往難以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
中國古代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誤國”之說。此言中的,道出了說話的舉足輕重之功。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學者賢士則趨之若鶩。以推行連橫策略而著稱的遊說家張儀,便是當時的佼佼者之一。據傳,他初到楚國當說客時,一天碰巧相國家丟失了玉璧。主人一口咬定他是竊賊,將其嚴刑拷打後逐出家門。回家後,妻子歎著氣說:“你若不讀書遊說的話,怎麼會遭到這樣的奇恥大辱呢?”誰知張儀並無慍怒之色,卻答非所問地道:“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吧?”張儀聽說舌頭還在,舒了一口氣說:“夠了。”因為他懂得,舌頭在,就還有飛黃騰達之望。後來,他真憑一張名嘴扶搖直上,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另據《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陳勝揭竿而起時,就是用演說發動群眾的。他號召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他這番話的“煽動”下,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就豎起了戰旗。陳勝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三寸不爛之舌,兩行伶俐之齒”,對鼓動人心,治國安邦重要之至。
在古希臘、古羅馬說話能力倍受重視,演說雄辯之風更是相當盛行。在當時的羅馬,聆聽演說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高級享受,演說家也比文學家占有更光輝的地位,論辯術則是一切高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裝飾品。那時的人們寧願將時間花在作演講、聽辯論上,也不願去聽音樂、看比賽。更為有趣的是,許多哲學家同時又是演說家,他們對演說、雄論與社交的關係都有不少精辟、獨到的見解。到公元前4世紀,在雅典更是湧現了安提芬、伊索克拉底、狄摩西尼等著名的“十大演講家”。西方社會這種充分重視人的說話能力、充分重視人的演講與雄辯能力的良好習慣,一直發揚光大,流傳至今。其典型體現是,許多國家的首腦競選,競選演說往往是決定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列寧曾說:“一個鼓動家就是善於對群眾講話,善於用自己的熱情之火激發群眾,善於抓住突出的、說明問題的事實的人民演說家。”列寧本人也是一名卓越的演說家、雄辯家。他的一生光輝燦爛,名垂青史,恐怕與他那超凡出眾的演說能力以及出類拔萃的辯論之術休戚相關。此處俯拾一例:1958年隆冬,正在彼得堡領導革命鬥爭的列寧,被沙俄當局投進監獄。一間陰森恐怖的監房,立即成了列寧著書立說的場所。列寧著手寫作時,什麼文具也沒有,他便用媽媽送來的牛奶,在書的空白地方寫,這樣表麵上什麼也看不出來,但用火一烤,紙上就顯出茶色的字母來了。在監獄裏寫作是犯禁的,若被發現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為了不被看守發覺,列寧掏空麵包,倒進牛奶,做了一隻特殊的“墨水瓶”,把撿來的一支小鋼筆往裏一蘸就寫出字來。有一次,看守從門上的小洞裏看見列寧正在寫字,即刻衝進門來,喝道:“哼,到底給我捉住了,你正在寫字!”列寧鎮定地拿起“墨水瓶”放在嘴裏大嚼起來。看守發懵了,說道:“你吃墨水瓶?”列寧回答說:“你眼瞎了,這明明是麵包。”看守仔細一看,的確是麵包,隻得默默地走了。這裏,我們至少可以說,列寧正是用一句話打敗了一個敵人。
有人說,語言的能力能征服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人的心靈:又有人說,是人才未必有口才,凡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這都說明:說話、演講的能力已成為現代人必須具有的重要能力,更是創造型、開拓型人才的必備素質。
袁庚的故事更能幫助我們說明這個問題。一次,袁庚出訪某國,同某國外財團談判關於合資經營新型浮法玻璃廠問題,對方倚仗其技術設備先進優勢,向中國漫天要價,談判一度陷入僵局。後來,該財團所在地方的市商會邀請他發表演講,他在講話中若有所指地說:“中國是個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早在1000多年前,就將四大發明的生產技術,無條件地貢獻給了人類,而他們的後代子孫,從未埋怨他們不要專利是愚蠢的,相反,卻盛讚祖先為推進世界科學的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現在,中國在與各國的經濟合作中,並不要求各國無條件地讓出專利權,隻要價格合理,我們一個錢也不少給。”這場不卑不亢的精彩演講,贏得了與會者的讚賞,更贏得了那個國外財團在談判中的妥協與讓步,終使雙方的合作得以實現。
古代希臘有位著名的寓言大師叫伊索。相傳,他年輕時在某貴族家當過奴仆。有一次,主人設宴,來者多是哲學家,主人令伊索備辦最好的酒肴待客。伊索便專門收集各種動物的舌頭,辦了個舌頭宴。開餐時,主人大吃一驚,問道:“這是怎麼回事?”伊索答道:“你吩咐我為這些尊貴的客人辦最好的菜,舌頭不是最好的菜嗎?”客人聽了,個個發出讚賞的笑聲。主人吩咐伊索說:“那我明天要再辦一次酒席,菜要最壞的。”次日,開席上菜時,依然是舌頭。主人見狀,大發雷霆,斥問伊索緣由。伊索不慌不忙地回答:“難道一切壞事不是從口中出來的嗎?舌頭不僅是最好的東西,同時也是最壞的東西啊!”主人聽後,雖然惱羞成怒,但也無話可駁。
這則關於伊索的故事,雖然其真實性我們難以考證,但它所揭示的一個道理卻是千真萬確的,那就是:說話對人類來說具有無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做一個善才交談的人
在現代社會,我們經常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生活在急躁不安之中,我們甚至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閑暇時光,我們唯一的念頭就是不斷地前進、前進,在擁擠的人流中左衝右撞,拚命給自己殺出一條路來,以便朝著夢想中的權勢和財富奔去。我們的生活是癲狂的、非自然狀態的。我們沒有時間來培養自己在待人接物、一舉一動過程中的優雅魅力,也沒有時間來為遣詞造句營造清新悠遠的意境。“我們的生活太緊張了,不可能來推敲談話的技巧或是機智詼諧的應答,我們沒有時間。”
沃爾特·貝森特過去經常談到這樣一個聰明的女士,她盡管說得很少,但卻享有盛名,被公認為一個優秀的交談者。她在交談時的態度非常熱誠且善解人意,因此,在她麵前即便是最羞怯最膽小的人,也會在她的鼓勵下談論自己身上最美的閃光點,並感到自己能輕鬆自如地和她談話。她解除和驅逐了別人的擔憂和疑慮,使得他們能夠暢所欲言,向她訴說無法向其他人訴說的東西。人們認為她是一個有趣的、成功的談話者,因為她能夠挖掘別人身上最優秀的內涵。
如果你想使自己成為一個令人愉悅的人,你就必須想方設法地了解與你對話者的生活,並且用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來打動他們。不管你對一個話題是多麼地了解,如果它不能令你的談話對象產生興趣,那麼,你的努力大半都是徒勞的。
高明的談話者總是機智得體——他在逗趣的同時不會冒犯和得罪他人——如果你想令他人感到詼諧有趣,你就不能戳傷他們的痛處,或者是對他們的家庭瑣事喋喋不休。一些人有那種特殊的品質,他們能夠準確地挖掘我們身上最美的閃光點;而另一些人則恰恰相反,總是觸到我們的痛處,每次他們出現在我們麵前,都惹得我們火冒三丈。而那些善於發現我們優點的人卻能夠令我們忘掉那些不愉快的東西,他們從來不會觸及我們敏感的瘡疤和酸楚的痛處,而總能喚起我們身上所有那些自然的、甜蜜的、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