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
為了培養心地善良的孩子,
發行詩集五十年從不間斷
柏屋
說到為地方社會、居民貢獻心力的公司,我就會想到福島縣郡山一家叫“柏屋”的蛋糕店。
這家公司從五十年前開始發行叫做《藍窗》的小冊子。柏屋曾經一度業績低迷,當時本名社長向勞工工會求助:“我們希望至少還能發行《藍窗》。”
工會方麵反而對他說:“我們才真心希望你們可以繼續發行。”
《藍窗》這本小冊子兩個月發行一次,集結了小朋友寫的短詩,大約八頁,平常就放在店內供顧客免費索取,也寄送給全國的會員。
柏屋發行這本小冊子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借著短詩培養孩子溫柔的心靈。
例如,以“母親”為題,孩子們寫詩的時候心中一定是平靜祥和的。讓孩子借著寫詩的活動,培養善良、體貼的心。
在此節錄幾首《藍窗》中所刊載的短詩。
爺爺的死 小學六年級 河合謙介
父親的背影
看起來很小很小
賓客都回家了
在爺爺的骨灰前
父親哭泣著
在別人麵前
他卻是一滴眼淚也沒流
我記得是在秋天晴空下的火葬場吧
爺爺那獨特的笑聲
爺爺那老是沾著煙味的身軀
爺爺一定隻是出去散散步吧
我咬緊牙根
眼淚還是不聽使喚
我告訴自己
男兒有淚不輕彈
眼淚還是不聽使喚
大人們竟然還能喝著酒
嬉嬉鬧鬧
一個人死了耶
媽媽隻是紅著眼紅著鼻子
不發一語
一個禮拜過去了
今天我去市民會館當義工
不認識的老爺爺
正努力把一個大包裹裝上腳踏車
風很大
他拿不穩包裹
腳踏車也快要倒下去
我想都沒想
馬上跑過去幫他的忙
讓座 小學五年級 武內久美
請坐
請坐
想說卻說不出口
我沒有勇氣
看她腰都挺不直了
現在要是摔倒
骨頭可能就斷了
再深呼吸一次
鼓起勇氣
“老婆婆,這裏請您坐”
“謝謝”
她輕聲地回答
老婆婆坐著
我站著
就這樣我和老婆婆
變成朋友了
護身符 小學五年級 和澄圭子
小時候
奶奶給了我一個護身符
現在
奶奶已經不在了
但是每次看到護身符
奶奶溫柔的表情
就會浮現腦海
這是唯一
奶奶留給我的東西
這個護身符
我一直放在書包的拉鏈袋裏
那個拉鏈
我很少打開
因為
我怕一打開
奶奶的味道就會跑掉
《藍窗》的編輯佐藤先生是一位詩人,而他也是讓柏屋堅持發行《藍窗》的另一個原因。
這位詩人住在郡山,雙眼失明。柏屋的社長對他說:“我這裏有份工作一定要請你來幫忙。”他便接下了編輯的工作。
佐藤先生和柏屋的社長原是舊識,十四歲的時候失去一眼的視力,一段時間後,另外一眼的視力也逐漸減弱,到二十六歲時,已經雙眼全盲。
當我看到他曾經寫下的短歌,竟是淚流不止。
母親啊母親
這是最後一次
讓我用僅有的視力
好好地再看一看您
這是佐藤先生雙眼失明的幾天前所寫下的短歌。
佐藤先生一隻眼睛失明後,他的母親戒掉最喜愛喝的茶,為他祈禱“希望剩下的另外一眼能夠一直健全”。
但是事與願違,十二年後,佐藤先生完全喪失了視力。而他的母親終此一生都沒有再喝過茶。
《藍窗》就是一本凝聚許多人心靈的詩集。
柏屋每個月都會舉辦一次“朝茶會”,邀請鄰近的居民來吃點心,目的是“提供給當地居民一個交流的場所”。這項活動從一九七四年便開始了。
來賓的三分之一到一半都是老人家,已經成了當地老人家休憩的活動。平常在家裏幾乎不說話的人,也會因為“這裏有人可以聊天”而聚集於此。會場裏準備了一張大桌子,大家都會坐在一起。
茶和甜點都是免費的,可以無限取用。就因為這種人親土親的感情,《藍窗》和“朝茶會”才能持續數十年而不間斷。
最了不起的企業5
獲得顧客讚賞:“成為你的客戶是我的光榮!”
連知名企管顧問公司都前來研究
杉山水果
大規模超市撤退後沒落的商店街裏,有一家格外耀眼的水果店,名叫杉山水果。理所當然地,杉山水果堅持給顧客最好的水果,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是他們經營的態度。
當顧客以微薄的預算委托準備婚禮紀念品時,全體店員決定提供令人意想不到的商品,作為送給新人的禮物,所以全國各地都有顧客慕名前來。
沒落商店街裏業績扶搖直上的小店
靜岡縣富士市的吉原商店街,全長約六百米,兩旁都有店鋪,和其他鄉鎮一樣,是很普通的商店街。
在全盛期時,這條商店街有一百二十家店鋪,整條街充滿活力,現在大概有一半的店鋪都拉下鐵門,變成了“鐵門街”。開門做生意的,也隻剩不到七十家。
這種冷清的氣氛在鄉下地方的商店街是很普通的景象,不過,這裏卻有一家我認為應該要好好珍惜的公司,或者稱它為店鋪會比較適當。
這是一家由家族五六個人一起經營、很普通的水果店“杉山水果”。
我調查了一下全國大概有多少家水果店,不過因為很多店鋪都是水果和蔬菜一起賣,所以統計的對象應該是蔬果店,而不是單純的水果店。根據2004的商業統計,這樣的店鋪有二萬七千七百零九家,總銷售額有一兆二千一百四十七億日元。
在十年前,有四萬零七十三家店鋪,也就是說,這十年間,蔬果店的數量減少了三成,每三家就有一家關門。十年前的銷售額有一兆八千億日元,很明顯地,這個行業也麵臨相當的危機。
在這樣的狀況下,杉山水果卻是例外地呈現成長。
在1991年,它的銷售額有八千萬日元,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又成長了一倍。它既不是股份有限公司,也不是有限公司,隻是一家個人商店,那種“鄰家叔伯大嬸的商店”。
因此,很多人都好奇“這家店到底有什麼能耐?”
全國各地的零售店,甚至是知名的企管顧問公司,都曾經來這裏尋求答案。
杉山水果的例子告訴我們,生意的興隆和規模或是地點都沒有關係。
入贅的女婿
杉山水果創立於戰後不久的1950年。原來是杉山久男和太太兩個人樸實地經營著,後來他們為女兒招了女婿,就是現在的老板杉山清。
大家可能會猜想,這個女婿相當有經營頭腦,很快就讓小小的水果店生意興隆。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不過這正是杉山水果有趣的地方。
杉山清生於北關東,小時候家境十分窮困,他長大以後便立誌“總有一天要開好車,到高級餐廳用餐,我要當老板,最好是開餐廳”。
高中畢業以後,阿清在東京的飯店裏找到一份廚師的工作,不過當然得從洗碗開始做起。但是這條路他走得並不順遂,除了他以外,同期的其他人都一個個獲得晉升。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杉山鬱美。兩個人開始交往後,阿清得知鬱美家在開水果店。本來阿清的夢想是開餐廳,和鬱美之間的感情逐漸穩固後,他想:“經營水果店應該也不錯……”
後來兩個人決定結婚,阿清就入贅到杉山水果,當時是1982年。
經營者的覺醒:“再這樣下去店就要倒了!”
阿清來到杉山水果過了十年,並沒有多大的變化。不景氣但也不是太糟,平常在店裏看看報紙,有客人上門就賣賣水果。
當時這條商店街上有兩家大型超市,吸引了不少人潮。有人特地來買東西,也有人來湊熱鬧,總之商店街的生意就這樣搭上了順風車,說難聽一點,就是“撿散客”。
大部分客人都是衝著有大停車場、商品種類豐富又齊全的大型超市來的,可能五個或十個人裏有一個人,先在一般店家看到自己想買的東西,又或者忘了在超市買的,就近找個店家買齊。
一般店家靠的都是這類型的散客,所以阿清也不用怎麼努力,生意自然就會上門。
但是,到了1994年,商店街起了大變化,嚴重影響店家的生計。
原本在吉原商店街裏的兩家大型超市,以重組分店為由相繼結束營業,商店街失去了吸引人潮的大目標,變得冷冷清清。原來的一百二十家店鋪,一下子減到六十九家。
阿清這時才警覺:“再這樣下去水果店也要關門大吉了!”他必須想辦法改變杉山水果的經營方式,實行改革措施。
為生存而改革
水果店如果和過去一樣賣普通的水果,就沒有發展空間。因此,改革的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將店裏的商品特色化。
阿清想到可以提高商品的等級,專門賣水果禮盒。
他認為過去店裏從高級品到快要壞掉的特價品都有,現在必須把項目縮減為特定的等級。
第二項是舉辦活動。
以前不用做什麼,去超市的人路過,看到這裏有水果店,就會想“啊,有水果店,看起來比超市便宜呢”或是“這裏有超市沒賣的東西”,順便停下來看一看。但是接下來如果不做點廣告宣傳,顧客是不會上門的。
店裏沒有錢可以做廣告,阿清想了一個點子,舉辦活動來引起報紙雜誌或電視媒體的興趣,吸引他們前來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