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敬

惲敬(1757-1817),清散文家。

字子居,號簡齋,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舉人,官至南昌等地同知,為人負氣,矜尚名節。陰陽、名、法、儒、墨、道德之書,無所不讀,又兼通禪理,初喜駢文,後致力古文,與張惠言同創“陽湖派”。作文取法儒家經典而又參以諸予百家之書,能突破桐城派古文的清規戒律,筆勢較為放縱,故雖淵源於桐城而又能自立名目,論者謂惲敬古文得力於韓非、李斯,成就較張惠言為高。所作碑銘文字,內容空乏,而文字簡潔謹嚴,其中也有如《大庾戴文端碑》等佳作。

遊廬山記①

惲敬

廬山據潯陽、彭蠡之會②,環三麵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潏之,則靈③;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④,與海水異。故並海諸山多壯鬱⑤,而廬山有娛逸之觀⑥。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⑦,敬以事絕宮亭⑧,泊左蠡⑨。庚辰⑩,星子,因往遊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葉方茁。月出後,循貫道溪,曆釣台石、眠鹿場,右轉達後山,鬆杉千萬為一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山房遺址不可得。登含鄱嶺,大風嘯於嶺背,由隧來。風止,攀太乙峰。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頃之,地如卷席,漸隱;複頃之,至湖之中;複頃之,至湖堧,而山足皆隱矣。始知雲之障,自遠至也。於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雲千萬成陣,起山後,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窺玉淵潭,憩棲賢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返宿於文會堂。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未抵秀蜂寺裏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於龍井,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雲,迂道繞白鶴觀,旋至寺,觀右軍墨池。

西行尋栗裏,臥醉石,石大於屋,當澗水。途中訪筒寂觀,未往。

返宿秀峰寺,遇一微頭陀。

甲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圓來,大笑排闥入,遂同上黃岩。側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盡其變。叩黃岩寺,跐亂石,尋瀑布源,溯漢陽峰,徑絕而止。複返宿秀峰寺。蘭雪往瞻雲,一微頭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醜日矣。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出山五裏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沉沉蒼釅一色,岩穀如削平。頃之,香爐峰下,白雲一縷起,遂團團相銜出;複頃之,遍山皆團團然;複頃之,則相與為一。

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釅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雲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於是遊所曆,皆類記之。而於雲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詒後之好事者焉。

【注釋】

①廬山在今江西省北部。②潯陽:江名,指長江流經潯陽縣境一段,在今江西九江市北。彭蠡:即今鄱陽湖。會:交會、會合。③敵:相當。蕩潏(jué決):衝湧。靈:有靈氣。④夷曠:平坦空闊。⑤並海:傍海。壯鬱:宏偉壯闊。⑥娛逸:娛性逸情,使心神愉快。⑦嘉慶十有八年:1813年。己卯:十二日。⑧絕:橫渡。宮亭:鄱陽湖的南部,廬山嶺南舊有宮亭廟。⑨泊:泊船。左蠡:鄱陽湖北部稱左蠡湖。⑩庚辰:十三日。(yǐ蟻):同“艤”船靠岸。星子:縣名,當鄱陽湖西北岸,廬山南。

白鹿洞:廬山風景點,洞在五老峰南的後屏山。唐代李涉、李渤兄弟讀書於此,因常養白鹿相伴而得名。宋代改建為白鹿書院,朱熹曾在此講學。五老峰:以狀如五老人,故名。小三峽:廬山風景點。因山穀中多大石,水行石間,聲如雷霆,險如三峽,故名。振鑰:用鑰匙開鎖,指打開文會堂的門。頓:住下。文會堂:海會寺中建築,寺在五老峰下白鹿洞北。方花:正開花。循:沿著。釣台石、眠鹿場:均為廬山風景點。桁(héng衡):橫木。這裏是說,千萬鬆杉生長的高度略同,遠看如橫杠。辛巳:十四日。陟(zhì至):升、登。李氏山房:即李涉兄弟讀書處。含鄱嶺:廬山風景點,在廬山中部偏南。登嶺東望鄱陽湖,如有吞吸之勢,故名含鄱。隧:地道、山洞。太乙峰:廬山山峰之一,與五老峰西東相對。

迤(yǐ以):斜偏。湛(zhàn占)湛然:水清而深的樣子。頃:一會兒。

湖堧(ruán):湖邊地。蓬蓬然:形容雲霧彌漫的樣子。憩(qì氣):休息。

夕日穿漏:夕陽光輝射過雲層。壬午:十五日。道:取道。裏所:一裏左右。睇(dì弟):斜視、審視。癸未:十六日。瞻雲:廬山風景點,在秀峰寺西。旋:隨後、不久。寺:指歸宗寺,在秀峰寺西。右軍墨池:傳為王羲之洗硯處。栗裏:傳為陶潛在廬山的故居,在歸宗寺西。臥醉石:《廬山記》:“陶淵明所居栗裏,有大石,淵明嚐醉眠其上,名醉石。”

頭陀:修苦行的僧人,一般把雲遊乞食的僧人也稱為頭陀。微頭陀:小和尚。甲申:十七日。沙彌:佛教稱出家受十戒的人叫沙彌。俗稱和尚。排闥(tà榻):推門。側足:置足。形容因路險而小心謹慎地走路。跐(cǐ此):踩、踏。溯(sù訴):追求根源。漢陽峰:在香爐峰北。乙酉:十八日。神林浦:在屋子縣東。蒼釅(yàn豔):濃青色。弇:通“掩”,遮蓋。征:跡象,象征。泄:散發。詒(yí怡):通“貽”,贈。

【鑒賞】

惲敬在嘉慶十八年三月和四月,先後兩次遊廬山,作《遊廬山記》和《遊廬山後記》。兩篇文章,所記內容不同,前者記廬山南部,後者記廬山北部。

此篇遊記,以議論起結,重點描繪變幻多端的雲氣和瀑布,不與前人遊記雷同,顯得新奇誘人。

這篇遊記,以遊蹤為線索,移步換形,情隨境遷。在重點描繪雲氣瀑布變幻多奇的同時,涉筆其餘,時而尋訪古跡,求太白讀書堂,觀右軍墨池;時而用人物點綴,吳蘭雪等大笑而來,同觀瀑布,微頭陀飄然而來飄然而去。所有這些,似是閑筆、其實卻豐富了記遊內容,拓展了知識視野,烘托了歡樂氣氛,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作者寫靜態景物也很出色。文會堂裏“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葉方茁”。粉紅的桃花,碧綠的芭蕉,兩個“方”字,寫出了勃勃生機。畫麵明淨色彩豔麗,悅目賞心,令人心醉。文會堂裏可寫的景物,自然遠不止這些,而作者卻獨取一端,寫出了盎然春意,透露著作者的心境。真是春色不須多,一枝已足矣。以少勝多的藝術功效,於此可見。如果說,這種寫法是工筆細描,那麼另一種寫法就是大筆潑墨了。作者寫月夜遊後山,“鬆杉千萬為一桁,橫五老峰之麓焉”。王維說“遠樹無枝”(《山水論》)這裏是“遠樹無幹”,千萬樹幹相並而成“一桁”。這不僅寫出了視物之遠,視野之闊,而且妙在寫出了月光之下的朦朧意態,充溢著詩情畫意。

這篇遊記的語言也很有特色。首先是行文格調輕快。如寫遊程,“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又如寫陣雲,“起山後,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節奏短促,輕鬆暢快。作者興致勃勃、怡樂融融的心態,通過生動的語言,流暢的格調,得到了體現。其次,比擬貼切,富有表現力。如寫香爐蜂下初起白雲為“一縷”,接著是“團團相銜出”,一個“銜”字,何等傳神。又如寫湖光水色是“湛湛然”,寫滿山陣雲是“蓬蓬然”,這就不僅形象貼切,還由於運用疊字,增強了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