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招讓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01(3 / 3)

一旦孩子養成了遵守遊戲規則的好習慣,他在與別人進行交往時,也就容易運用普遍的行為準則來約束自己。

第12招 讓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父母箴言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誰有緊迫感,誰珍惜時間,誰勤奮努力,誰就可以得到時間的獎賞。父母要讓孩子懂得,珍惜時間就是要讓孩子有時間觀念,並能合理地安排和利用好時間。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經出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謎語:“世界上哪樣東西最長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時間。

對於這個謎語,伏爾泰是這樣解釋的:“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無窮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我們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時間是最慢的;在作樂的人,時間是最快的。它可以擴展到無窮大,也可以分割到無窮小;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後誰都表示惋惜;沒有它,什麼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後世紀念的,它都令人忘卻;偉大的,它都使它們永垂不朽。”

我們知道,時間比金錢要珍貴,時間就是生命。孩子能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與他的學習效率有很大的聯係。一個不珍惜時間、無法合理安排時間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製的能力,缺乏不斷前進的動力。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時間觀念,就等於給了孩子知識、力量、聰明和美好的開端。因為善於利用自己時間的人將會獲得高效率的辦事效果,也是最能出成績的人。

孩子並沒有多麼強的時間觀念,他們往往不能按問題的主次和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時間,而是憑自己的興趣來安排時間,結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而且還會影響處理許多事情。因此,在孩子不善於利用時間時,父母應該運用一定的方法幫助孩子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讓孩子正確認識時間的價值

一個孩子對時間並沒有什麼概念,也不知道時間對於他來說有什麼用處,當然,他也就不會去珍惜時間。因此,父母應該通過某些事情或是通道來告訴孩子時間是最寶貴的,不要浪費時間;還要告訴孩子時間是永遠不會停留的,應該及時抓住時間;更應該讓孩子知道,時間是神聖的,不要故意浪費時間,否則將會受到時間的懲罰。

讓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

孩子有著非常隨意的心理,他們的自我控製能力也比較差。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他們一般體會不到時間的重要性。但是,父母一定要堅持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良好的作息習慣是養成時間觀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製定一張作息時間表,什麼時間起床,洗漱要多長時間,吃早餐要多少時間,放學後先做什麼,然後做什麼,幾點睡覺等,都可以讓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隻有把作息時間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孩子才能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才能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指導孩子合理安排做事情的順序

孩子往往分不清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他們的事情往往是由父母和老師來安排的。這是造成孩子不善於利用時間的一大原因。事實上,隻有充分認識到自己要做的事情與自己的關係,才有可能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好。父母可以指導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緊迫程度排列順序。

教孩子有效利用時間去學習

每個人都有生物規律,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常會有這種感覺:在相同的時間段,心情好的時候學習效率就高,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學習效率就低;在一天當中,早晨和夜間學習效率高,下午和傍晚學習效率低。可見,孩子的學習往往存在一個最佳的學習時機。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有些人早上學習效率高,有些人晚上學習效率高。父母可以讓孩子注意觀察自己的特點,掌握自己的最佳學習時間,然後把重要的學習內容安排到最佳時間裏去學習。

讓孩子擁有玩的時間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由於作業做得太慢而沒有了玩的時間,因此就不斷地催促孩子、埋怨孩子,甚至懲罰孩子更長時間地學習。其實,孩子就是因為父母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完全沒有自己支配的時間,才會不珍惜時間,才會拖拖拉拉的。在這種沒有希望、沒完沒了的學習過程中,孩子的心態是消極的,沒有目標,沒有興趣,往往心煩意亂、錯誤百出,時間又拖得很長,結果造成了惡性循環。因此,父母必須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當孩子有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時,就會比較願意開始較長時間的艱苦學習,學習效果也會更加理想。

避免不必要的幹擾

對於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父母盡量不要幹擾他的學習,孩子的書桌上盡量不放平日他感興趣的非學習用品。家中不要有太多的噪聲,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安靜的學習環境。父母也不要陪讀或監督,隻需在孩子學習結束後進行檢查,一是看孩子是否按規定的時間完成作業,二是看孩子完成的作業的質量如何。如果孩子已經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習任務,父母就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當孩子沒有按規定去做時,父母則必須給予應有的懲罰。

第13招 教孩子懂得付出

父母箴言

在生活的點滴中,父母應以身作則教孩子對人付出他的愛,多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比如幫助別人、禮讓等;多淡化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搶占別人的玩具、獨享等。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付出了。

曾有一個組織做過一項問卷調查,向孩子提出“在你的印象裏,爸爸媽媽有沒有生過病?生病時你有照顧過他們嗎?”麵對這個問題,某小學三年級一個班30個學生中竟然有近1/3的人這樣回答:“爸爸媽媽從來沒有生過病!”另外還有不少人幹脆回答“不知道”。調查的結果令人心寒。

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從未停止過。即便如此,很多父母還唯恐為孩子做得不夠多,想得不夠細。所以,很多時候,哪怕再苦再累,也要想辦法滿足孩子的要求。也許父母愛孩子是一種天性,不用學習便人人都會,但父母也要意識到,我們也應該像教孩子學習一樣,認真地去教孩子學會去愛,學會去付出。

給孩子做好表率

“其身正,不令而行。”父母要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對上一代的付出表達感激之情,給孩子做好示範。愛有許多表達方式,離父母近的多回家看看,多幫父母幹點活;家遠的多和父母通通電話,節假日盡量留給父母……自己盡心而做,盡力而為。有一些小事,我們不經意間做了,卻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正如一則電視廣告,媽媽給奶奶洗腳,孩子也就會想到給媽媽洗腳。反之,如果做父母的自己都不知道付出,就很容易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惡性循環。

不要拒絕孩子的愛

經常有父母在孩子關心自己的時候會拒絕,甚至訓斥,傷了孩子的心,打消了孩子付出愛心的積極性。比如孩子要幫父母做事時,有不少父母常會說:“用不著你,你把學習搞好了就行。”甚至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別搗亂,一邊兒待著去!”有的孩子送給父母精心製作或買來的禮物時,有許多父母或不當一回事笑話孩子,或斥責孩子沒把心放到正地方,並警告孩子下不為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再付出關心,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不需要。

對孩子要有所求

父母為孩子做的一切似乎都出於本能,不對孩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也不要求孩子的回報。殊不知,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隻會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懂得付出。一旦父母“服務”不到位,甚至會遭到孩子的抱怨,因為他們已經把父母為他們付出當成了習慣,同時也使自己失去自己動手、為他人著想的習慣和本能。

所以,父母適當地提醒孩子來關心自己,偶爾向孩子尋求幫助是很有必要的。這可以讓孩子在關愛別人的同時品味到付出的快樂。孩子隻想著自己而忽略父母的時候,父母可以表現出生氣的樣子。讓孩子知道不關心父母,父母也會不高興的。工作太累的時候,可以求孩子幫忙洗洗襪子、收拾桌子、打洗腳水等,雖然父母心裏清楚孩子不可能做得完美,但不讓孩子做,孩子就永遠也學不會。當然,孩子樂嗬嗬地做完時,父母一定要很正經的感謝並誇獎孩子。孩子習以為常了,就會以此為樂。

讓孩子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

理解父母的付出和辛苦是孩子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的起點。父母要經常與孩子交流,告訴孩子自己的辛勞、煩惱和不適(但不要嘮叨和抱怨),讓孩子認識和體會到父母同樣需要關心和幫助。同時,讓孩子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洗手絹、擦桌子、倒垃圾等,讓他親身體驗父母每天的操勞和辛苦。這樣,孩子與他人交往時,就會主動關心和幫助別人。

當然,父母應向孩子講述、示範哪些行為和表情是他人尋求幫助的信號,教孩子明確他人的需要,並教孩子如何正確表達關心及向別人提供幫助。這樣孩子就能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付出自己的愛心了。

此外,當孩子自私無理不願付出時,父母要立即製止並表示自己的失望與生氣。可以用“完全收回愛”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懲罰,即對孩子不予理睬、暫時讓他感到你不再愛護他,直到孩子願意認錯並道歉。在懲罰之前或之後,一定要給孩子講明“為什麼”和“以後應怎麼做”。

要想使孩子獲得他人的愛,首先要教孩子學會愛他人。父母都希望某一天能享受到孩子的那份回饋的愛,那麼我們就不僅僅要愛我們的孩子,還要教孩子懂得愛,付出愛。

第14招 培養孩子能吃苦的精神

父母箴言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絕對是一句至理名言。在當今的社會上,競爭非常激烈,現在的競爭絕對不隻是知識和智力的較量,更多的是意誌和毅力的較量。父母必須培養孩子吃苦的精神和能力,這樣才可以讓孩子在將來更加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

一位記者曾采訪一個叫然然的中學生,問她:“你平常洗襪子嗎?”

然然回答:“不洗。”

“那平時都是誰給你洗的?”

“媽媽給我洗。”

“如果媽媽不在家呢?”

“那隻有請爸爸來洗了。”

記者接著問道:“如果爸媽都很忙,沒有時間給你洗呢?”

“那就放著,等他們有時間再洗。”

“以後你長大了,誰給你洗?”

然然很坦然地回答:“長大了請保姆呀!”

我們知道,“吃苦耐勞”是我們的傳統美德。當然了,這種美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後天培養、自我鍛煉的結果。如今卻有這樣一種現象:許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小學生不能吃苦,害怕吃苦。

現在,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做是未來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寧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讓孩子受一丁點兒累。於是,孩子從小便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在缺乏鍛煉的情況下,說出“長大了請保姆”這樣的話來,也情有可原。但是,有些父母想當然地認為,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會具備自立能力和自強精神,現在學習成績好比什麼都強。這種想法是非常不正確的。我們不妨想象一下:上了小學甚至初中的孩子不會洗自己的襪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將來由保姆服侍自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怎麼可能獨立地麵對困難、承擔責任呢?

當然,孩子不願吃苦,拒絕吃苦,並非是孩子的過錯,而是父母沒有重視從小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結果。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為了讓孩子以後能夠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在德國,許多家長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一些學校為培養學生獨立生存、適應社會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分文不帶,獨立謀生1周方能予以畢業。條件似乎苛刻了些,但卻使學生獲益匪淺,而他們的家長對這項活動更是全力支持,沒有一位學生的父母拖後腿,走後門,搞小動作。德國的青少年不管其家裏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給鄰居或自己家裏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做保姆去賺錢。

加拿大的一些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一位工程師的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給各家各戶送報紙,看著孩子興致勃勃地分發報紙,那位當工程師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報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很早就得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過。

第15招 讓孩子學會做家務

父母箴言

有些父母可能是因為過於疼愛孩子,也有可能是覺得孩子在一旁礙事,因此,他們一般不會讓孩子幫自己做家務。其實,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不僅可掌握一些簡單的家務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而且有利於責任心和義務感的培養。因此,父母應重視利用家務勞動對孩子進行教育。

可以說,讓孩子做家事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之一。讓孩子協助父母做家事,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理解力、應變能力及體能。孩子每完成一項新的任務,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便會向前邁進一步。通過做家事,孩子也會有參與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對家庭有份責任心和歸屬感,更以讓孩子更加獨立自主。

在教孩子做家事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並且要不厭其煩。要知道,雖然孩子有時候會熱衷於做家事,但也有可能是越幫越忙,對於這些,父母一定要學會容忍,慢慢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當孩子慢慢上了軌道之後,父母就可以漸漸放手讓其獨立完成了。當然,孩子都是善變的,可能做一會兒就不想再做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需要父母使用一些技巧了。

給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務

父母要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狀況,給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一般來說,三四歲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報紙、給下班的爸爸媽媽拿拖鞋等簡單的勞動,但重點是讓孩子觀察成人的勞動和勞動成果,如媽媽做的可口的飯菜、爸爸擦的幹淨的地板等,以此來啟發孩子幹家務的欲望。四五歲的孩子可以做一些較為固定的家務,如打掃房間時讓他抹桌椅、吃飯時讓他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識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五六歲的孩子勞動技能有較大提高,可以讓他們獨立完成一些家務活,如洗碗筷、洗手絹等。在給孩子分配家務時,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些有危險的事,尤其是與電、煤氣、開水等有關的勞動盡量不要讓孩子做,並且在勞動強度和時間上也不宜過量和太久,以免使孩子厭煩或畏懼家務勞動。

陪孩子一起做

孩子是非常喜歡和家人一起做家務的,比如,和媽媽一起擇菜洗菜、收疊衣物,和爸爸一起清掃房間、整理花木。如果孩子對書籍有興趣,就可以讓他幫忙收拾書房,或指導他將書分類放好,這樣的工作比要求他去掃地來得有效。此外,還可以陪孩子一麵工作一麵聊天,甚至交換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

要及時對孩子的勞動進行表揚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十分希望自己的勞動能得到父母的承認和肯定。因此,父母應當及時肯定孩子的勞動成果,保護孩子的勞動積極性。當然,可能由於孩子的能力有限,做的事情往往不能盡善盡美,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好心辦了壞事,對此,父母一定不能嘲笑或嗬斥他們,而是應在表揚優點的基礎上提出改進的要求。

讓孩子學會巧幹

不管是什麼樣的勞動都有一定的程序,怎樣做,有一個技能技巧熟練的問題,也有一個動腦筋巧幹的問題。為了做好一件家務活,父母事前可以教給孩子勞動方法,當然,具體還得通過實踐才能體會。

第16招 讓孩子有一顆同情心

父母箴言

父母要從點滴小事做起,注意糾正、指出孩子心中無意識流露出的那種不良的傾向,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當然,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同情心的人,父母首先要自己有一顆同情心。

《光明日報》曾經報道過一些幼教專家所做的一項心理測試。其中有一道題目:“一個小妹妹發熱了,她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她外套穿嗎?”幼兒園的孩子們半天都沒有回答。於是老師點名讓每個孩子回答。第一個孩子說:“病了要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第二個孩子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第三個孩子則說:“給我弄髒了怎麼辦?”還有一個孩子說:“怕弄丟了。”問了半天,大多數幼兒園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願意把衣服借給生病的小女孩兒穿。這時,幼兒園老師感到很不安,她把自己4歲的兒子叫到跟前,出了一個類似的題目:“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得直哭,你正在吃早點,你該怎麼做呢?”發現兒子沉默不語,她又進一步引導說:“你給他吃嗎?”“不給。”兒子很幹脆地回答。媽媽又勸說道:“可是,那個小朋友都餓哭了呀!”沒想到她的兒子竟然脫口而出:“他活該!”

根據這項測試的結果,我們不難看出,現在很多孩子缺乏同情心,缺乏愛心,甚至有些殘酷。但是,孩子不是最純潔、最具有同情心的嗎?為什麼孩子的心會變得那麼硬呢?先來看一下這個故事吧。

地鐵車廂裏,一名衣衫襤褸的老漢在人群中慢慢穿梭,一邊走,一邊朝一旁的乘客伸手要錢,有時還要用手碰碰背著他站的乘客,以示“提醒”。有的乘客避轉身去,偶爾有人掏出錢來,大部分人都不理不睬。一名跟爺爺奶奶乘地鐵的小男孩坐在兩位老人中間,好奇地看著老漢向他走來。當老漢伸出手,晃著手裏的2元硬幣來到小男孩麵前時,小男孩站起來,從口袋裏掏出幾元硬幣,準備給乞丐。

一旁的爺爺奶奶驚訝小孫子怎麼這樣傻,奶奶一把抓過孩子手裏的錢:“怎麼能給他錢?”同時用力打了一下孩子的手。孩子一下子蒙了,“哇”的一聲大哭起來,頓時成為車廂內的焦點。老乞丐趕緊說:“不要了,不要了。”然後,朝前繼續走。孩子還在用更大的力氣哭泣,任憑爺爺奶奶如何哄也不停。旁邊的乘客紛紛幫著勸孩子,一邊誇孩子心腸好。爺爺看孫子哭得那麼傷心,安慰他:“他們不是真的沒錢,是假的。”小男孩終於從號哭轉為抽泣,眼睛裏充滿了疑惑和不安。一位坐在孩子對麵的中年人感慨說:“現在假乞丐這麼多,哪能跟孩子講清楚呢?小孩子又不懂了,將來他都不敢同情人了。”一語說得旁人紛紛點頭。另一位30多歲的知識女性則表示了不同意見:“不要當眾打孩子,給他1元好了,難得孩子知道可憐人。”

確實,乞丐可能是假的,但是,孩子的同情心卻是真的,是值得大家肯定的。如果這時對孩子的同情心持否定態度,那麼,孩子的同情心就會慢慢地消失,大人們也沒有理由再感慨孩子沒有同情心了。

第17招 教孩子學會孝敬父母和老人

父母箴言

孝不僅是一種美德和責任,也是一種做人的態度。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順,那麼他的人品是值得懷疑的,他的心態也將是不健全的,沒有人願意跟這樣的人相處。百德孝為先。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和老人,這是父母的一項重要的任務。

近年來,很多家庭患上了“四二一綜合征”,即4個老人和1對父母共愛1根獨苗,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奶奶60大壽,孩子非要先吃一塊兒生日蛋糕,爸爸不允許,孩子犯了橫:“不讓我先吃,你們也別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哭著說:“我愛你12年,你愛我一天也不行嗎?”

付出12年的愛,得到的回報卻是“愛我一天也不行”,令人寒心,發人深省。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冷酷無情、自私自利呢?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過於溺愛孩子,沒有使他們養成孝敬老人的習慣。

事實已告訴了我們,必須從思想上重視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孝敬父母是孝敬長輩的起點,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假如孩子連孝敬父母都不懂,又談什麼尊敬其他長輩?談什麼關心他人?那麼,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和老人呢?

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榜樣

家長要給孩子講道理,舉實例,讓孩子明白長輩辛苦勞動換來了一家的幸福,理應受到孩子的尊敬。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寫過一個《爺爺和孫兒的故事》。

爺爺老了,行動不便,吃飯時口水鼻涕一起流出來,兒子、媳婦嫌他髒,不讓他同桌吃,把他趕到灶邊自己吃。

有一次,爺爺不小心把吃飯的瓷碗打碎了,兒媳破口大罵:“老不死的,以後給你一個木盆吃飯算了。”過了幾天,夫婦倆發現兒子米沙拿著斧頭像在做什麼東西,爸爸問:“米沙,我的寶貝,你在做什麼?”米沙一本正經地回答:“親愛的爸爸,我在做木盆,等到你和媽媽老了用它吃飯,免得打碎碗。”

這時,這對夫婦猛然醒悟,感到十分慚愧,把自己的父親請回來,並拿出家裏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

故事的道理很明白,父母是榜樣,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學習父母、效仿父母。

要從小事做起

讓孩子多體驗,如讓孩子關心父母健康,參與家務勞動,父母生病時讓孩子照顧,端水送藥等。

經常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很必要的,因為隻有在他們有了切身體驗之後,他們才能領會父母照顧他們的辛苦,從而知道體諒父母,盡自己的力量幫父母做事,為父母分憂解愁。父母要使孩子懂得:在家庭中,他不僅有享受父母愛撫的權利,同時也有自己應盡的義務。比如,聽從父母對於飲食起居、生活製度和用品購買的合理安排,樂於接受父母的正確要求,並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等。在這種和睦的家庭氣氛中,孩子自然會尊敬父母。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在物質和精神方麵都最大限度地享受愛。如果這種愛僅僅是父母向兒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溺愛,甚至還沒有脫離動物的本能。隻有把大家給予孩子的愛轉化為孩子對大家的愛,才是理性的愛,才是愛的升華。

父母應樹立自己的威信

有威信的父母才能獲得孩子的尊敬。父母的威信,嚴厲打罵“打”不來,單純疼愛“疼”不來,用錢買它“買”不來,反複說教“說”不來。隻有在自己模範行為的影響下,在對孩子的幫助中,父母的威信才能真正樹立起來。

父母的威信來自他們的事業。當孩子閃動著好奇的眼睛開始觀察周圍世界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告訴孩子自己的工作。比如,爸爸是一位建築工人,他就可以指著新建的大樓告訴孩子:“這是爸爸親手建成的,會有許許多多的人高高興興地搬進去住。”

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很能幹,這種自豪感可以使孩子從心底裏尊敬、佩服父母。

第18招 讓孩子學會照顧生病的父母

父母箴言

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有的孩子卻不知道在父母生病的時候,應該為父母端一杯水,應該照顧父母。父母要讓孩子試著幫著父母做一些事情,尤其應該讓孩子知道,在父母身體不好的時候要學會照顧父母,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愛心和一些優良品質。

妮妮的媽媽生病了,她讓妮妮的爸爸去幼兒園接妮妮放學。稍微收拾了一下屋子,她剛要躺在床上想休息一下,爸爸就把小妮妮接回來了。

妮妮高高興興地闖進媽媽的房間,非要纏著媽媽給她講故事,爸爸告訴她媽媽生病了,拿玩具哄她出去,可是過了一會兒,她又回來了,爸爸強行把她抱走,她就大聲地哭鬧。沒辦法的爸爸隻好用求救的眼光看著臥床的媽媽。

這時媽媽把妮妮叫到身邊來,對她說:“媽媽也很想給你講故事,但你看媽媽生病了,覺得很難受,真希望你能給媽媽倒杯水,就像媽媽以前對你那樣,好嗎?”聽完媽媽的話,妮妮安靜下來了,她摸了摸媽媽的頭,然後轉過身去給媽媽倒水了。而且還囑咐媽媽別燙著呢。媽媽對妮妮說:“謝謝。”

妮妮可高興了,她覺得自己一下子長大了。

很多孩子都是嬌生慣養的,有的父母對待孩子更是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如果孩子一不小心生了病,就會把父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即使是一點點小感冒,也要把孩子抱到醫院去檢查才會安心,生怕孩子會得什麼大病。

在父母的精心嗬護下,孩子一天天長大了。在蜜罐裏長大的孩子幾乎什麼都不缺,什麼都是最好的。但是,就是這些在父母百般疼愛下生活的孩子,卻不知道關心父母,甚至不知道在父母生病的時候為父母送上一杯水,更不要說照顧父母吃藥。

有一個孩子,爸爸整天上班,在外麵為家裏的幸福生活而打拚;媽媽是一個家庭主婦,天天就為了把孩子照顧好。孩子是獨生子,一家人就這麼一個孩子,對其非常疼愛。孩子每天回到家就是把書包一扔,然後坐在客廳看電視,等著媽媽叫他吃飯。這天,他放學回到家,像往常一樣把書包一放就去看電視。看了很長時間,他覺得肚子非常餓,心裏有些納悶,媽媽怎麼還沒有做好飯?他到廚房一看,廚房裏冷鍋冷灶,一點兒做飯的跡象都沒有。他又到父母的臥室一看,看到媽媽正躺在床上睡覺。此時的孩子已經非常餓了,他竟然一把掀開媽媽的被子,朝媽媽大喊一聲:“你怎麼那麼懶啊,到現在還在睡覺,趕快去做飯,我都快餓死了!”吼完這一串話,他頭也不回地走了出去,一點兒都沒有看出,此時的媽媽正發著高熱,嘴唇已經幹得快要裂開了。

還有一個孩子,他沒有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但是,他有一個非常溫馨的家。每天他回到家裏都會幫著媽媽收拾屋子,然後幫媽媽擺放碗筷,一家人快快樂樂地吃晚飯。這天,放學回家,孩子覺得家裏安靜得有一些不尋常。他放下書包,輕手輕腳地來到父母的房間,看到媽媽躺在床上。聽著媽媽輕輕的咳嗽聲,他知道媽媽病了。他來到客廳,為媽媽倒了一杯水,輕輕地放在媽媽的床頭。然後,他到了廚房,準備為媽媽下一碗清湯掛麵,還要打兩個荷包蛋。媽媽醒了之後,看到床頭的水,聽著廚房的聲音,她以為是丈夫回來了。她起身來到廚房,看到兒子小小的身影在廚房忙碌著,她的眼睛濕潤了。孩子聽到聲音,回頭一看,笑著對媽媽說:“媽,我下了麵,等一下就好,你先去客廳待著。”媽媽眼裏含著淚,倚在門邊看著兒子,幸福地笑了。